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3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分析
1
作者 周路路 东冰 +2 位作者 辛杰晶 徐光华 刘娜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分析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21年6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行肝组织活检的271例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家族史... 目的分析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21年6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行肝组织活检的271例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家族史、HBsAg及ALT水平患者的肝组织损伤程度。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71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中86例(31.73%)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2、72例(26.57%)肝纤维化分期≥F2,112例(41.33%)患者存在中、重度肝组织损伤。ALT>20 U/L患者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2比例高于ALT≤20 U/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P=0.047)。不同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家族史、HBsAg水平患者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2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家族史、HBsAg水平、ALT水平患者的肝纤维化分期≥F2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对年龄≤30岁和无乙型肝炎家族史患者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2比例和肝纤维化分期≥F2比例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家族史、HBsAg水平、ALT水平等临床特征患者的肝组织损伤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超过40%的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存在显著损伤,不同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家族史、HBsAg及ALT水平患者的肝组织损伤程度未见明显差异,即使年龄<30岁否认乙型肝炎家族史,患者仍有相当比例的肝组织存在损伤,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病毒载量 炎症 肝纤维化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恢复期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蔡哲凯 徐龙 +4 位作者 刘文丽 肖影群 钟青梅 张伟 吴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9例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作为对照组,检测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联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92±0.70)log10 copies/cell vs(−0.13±0.91)log10 copies/cell,t=2.761,P=0.009]。肝衰竭组中,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G2级、G3级、G4级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S2期、S3期、S4期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阴性与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与肝组织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43),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在HBV-ACLF恢复期明显降低,肝组织HBV cccDNA持续稳定存在,较血清及肝组织HBV DNA更能反映HBV的持续感染与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恢复期 共价闭合环状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HBV RNA水平特征及其与HBV DNA、HBsAg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高涵 吴娟丽 +4 位作者 张域爽 张毅恒 王磊 李涛 张立新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642,共6页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血清HBV RNA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HBs 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就诊且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306例,根据自然史不同阶...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血清HBV RNA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HBs 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就诊且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306例,根据自然史不同阶段分为6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2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7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18例、HBeAg阴性CHB患者60例、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感染者分别7例和85例。采用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技术进行血清高敏HBV RNA定量检测。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HBV RNA与HBV DNA、HBsAg的相关性。结果血清HBV RNA水平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阳性CHB患者、HBeAg阴性CHB患者及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中递减,依次为7.5(7.4~7.9)、7.4(6.4~7.9)、4.5(3.0~5.7)、1.0(1.0~2.0)log10 copies/mL;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患者的血清HBV RNA水平为3.9(3.7~5.7)log10 copies/mL;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患者的血清HBV RNA水平为2.0(1.0~3.0)log10 copies/mL,6组间血清HBV RNA水平有统计学差异(H=830.770,P<0.001)。除与HBeAg阳性CHB组无统计学差异外,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组HBV RNA水平与其他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06例HBV感染者中,HBV RNA与HBV DNA呈强相关(r=0.92,P<0.001),与HBsAg中度相关(r=0.67,P<0.001)。在HBeAg阳性者中,血清HBV RNA与HBsAg的相关性(r=0.61,P<0.001)强于HBeAg阴性者(r=0.31,P<0.001)。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血清HBV RNA的水平显著低于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P<0.001),但与HBeAg阳性CHB患者HBV RNA水平更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血清HBV RNA水平在自然史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最强,而与HBsAg的相关性较弱。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血清HBV RNA水平处于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和HBeAg阳性CHB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HbV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联合前白蛋白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美娟 李春燕 +1 位作者 徐华谦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5-861,共7页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16)和死亡组(n=15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AFP和PAB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AFP和PAB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二者的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生存组Hb、PAB、AFP和PLT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值均<0.05);年龄、TBil、WBC、胱抑素、肌酐、尿素、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Child-Pugh C级患者占比、2级腹水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B(OR=0.985,95%CI:0.972~0.998,P=0.024)、AFP(OR=0.998,95%CI:0.996~1.000,P=0.028)、PLT(OR=0.989,95%CI:0.982~0.996,P=0.003)、年龄(OR=1.046,95%CI:1.018~1.075,P=0.001)、TBil(OR=1.004,95%CI:1.002~1.006,P<0.001)和WBC(OR=1.237,95%CI:1.110~1.379,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AFP及PAB的ROC曲线截断值将患者分为A组102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B组170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和C组99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3组间比较,年龄、Hb、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A组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χ^(2)=19.825,P<0.001)。结论AFP联合PAB能较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90 d预后,其中高AFP及高PAB水平的患者90 d病死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甲胎蛋白类 前白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5
作者 丁秀丽 尹华发 崔小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4-1139,1148,共7页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As)单药和联合治疗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抗病毒疗效和肾脏安全性。方法共纳入353例初治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5组,有4个单药治疗组和1...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As)单药和联合治疗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抗病毒疗效和肾脏安全性。方法共纳入353例初治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5组,有4个单药治疗组和1个联合治疗组,分别为:恩替卡韦(ETV)组88例、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组135例、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组34例、艾米替诺福韦(TMF)组25例和ETV联合TDF(ETV+TDF)组71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分析各组治疗24、48周HBV DNA水平、血清学(HBsAg、HBeAg水平)、肾功能指标(血Scr水平、eGFR)及48周HBs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HBV DNA<20 IU/ml),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 DNA阴转的影响因素。结果24周时,ETV+TDF组HBV DNA水平低于ETV组(P<0.05),但与TDF、TAF、TMF组相近(P>0.05);48周时,ETV+TDF组的HBV DNA水平低于所有单药治疗组(P<0.05);TDF、TAF和TMF组的HBV DNA水平相近(P>0.05);ETV组HBV DNA水平高于其余4组(P<0.05)。ETV、TDF、TAF、TMF、ETV+TDF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1.82%、51.11%、52.94%、56.00%、78.87%,ETV+TDF组的HBV DNA阴转率优于所有单药治疗组(P<0.05),TDF、TAF和TMF 3组HBV DNA阴转率相似,均优于ETV单药治疗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HBsAg低水平(OR=0.430,P=0.004)、基线ALT高值(OR=2.389,P<0.001)及联合治疗方案(OR=6.239,P<0.001)为治疗48周时HBV DNA阴转的独立预测因素。48周时ETV+TDF组HBsAg水平低于ETV组[(3.65±0.85)vs(3.88±0.64),P<0.05]。ETV+TDF组HBsAg阴转率1.41%(1/71),其余组阴转率均为0。各组间HBeAg血清转换率、血Scr及eGFR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CHB患者,ETV联合TDF方案较单药治疗可显著增强抗病毒疗效,且未增加肾脏不良事件风险,提示联合治疗可作为该类人群的优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高病毒载量 核苷(酸)类药物 单药 联合 抗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roScan、GPR评分、S指数、IL-6及TNF-α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张映媛 许丹青 +7 位作者 木唤 牟春燕 常丽仙 王远珍 魏红艳 刘立 李卫昆 刘春云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0-676,共7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无创影像学检测(Fibro Scan)、两种血清学模型(GPR评分、S指数)和两种炎性因子(IL-6、TNF-α)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以及对肝活检病理分期一致性评估,为CHB的早期干预提供预警。方法回...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无创影像学检测(Fibro Scan)、两种血清学模型(GPR评分、S指数)和两种炎性因子(IL-6、TNF-α)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以及对肝活检病理分期一致性评估,为CHB的早期干预提供预警。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肝穿刺活检的131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肝活检结果,肝活检前完善相关检查:TBil、ALT、PLT、GGT、Alb、IL-6、TNF-α及肝硬度检测(LSM)、腹部超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pa检验分析LSM无创组织学分期与肝活检病理分期的一致性;单一变量与FibroScan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联合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单项指标以及联合预测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ROC曲线下面积间的差异。结果在肝脏病理活检炎症程度的一致性检查中Kappa值为0.807(P<0.001),肝脏病理活检肝纤维化程度的一致性检查中Kappa值为0.827(P<0.001),表明FibroScan无创组织学分期与肝活检病理在炎症分期和肝纤维化分期中均有良好一致性。年龄与LSM、GPR评分、S指数、IL-6、TNF-α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GPR评分、S指数、IL-6、TNF-α与LSM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GPR评分、S指数、IL-6、TNF-α均为诊断显著期肝纤维化(≥S2)和进展期肝纤维化(≥S3)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单独预测显著期肝纤维化(≥S2)的诊断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GPR评分、S指数、IL-6和TNF-α,单独预测进展期肝纤维化(≥S3)的诊断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S指数、GPR评分、TNF-α和IL-6。而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高于单项指标的预测价值(P值均<0.05)。结论FibroScan的无创组织学分期与肝活检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良好。GPR评分、S指数、IL-6、TNF-α是评价CHB不同程度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指标所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能更好地诊断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纤维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2及其比值变化与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明华 常远 +2 位作者 刘芳 黄雁翔 徐航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1和Ang-2水平,比较各组血清Ang-1和Ang-2及Ang-1/Ang-2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Ang-1、Ang-2、Ang-1/Ang-2与HBV DNA、ALT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671.0 pg/mL)相比,CHB组(479.0 pg/mL)和肝硬化组(208.4 pg/mL)Ang-1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198.0 pg/mL)相比,CHB组(286.1 pg/mL)和肝硬化组(438.4 pg/mL)Ang-2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2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3.4)相比,CHB组(1.6)和肝硬化组(0.5)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CHB组Ang-1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0、−0.394,P值均˂0.00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5、0.351,P值均˂0.001);Ang-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73,P值均˂0.001);而肝硬化组Ang-1、Ang-2及Ang-1/Ang-2均与HBV DNA和ALT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CHB、肝硬化患者血清Ang-1、Ang-2及Ang-1/Ang-2有显著改变,其中肝炎组Ang-1、Ang-2及Ang-1/Ang-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患者肝损伤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与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水平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席文娜 罗飞兵 +1 位作者 吴昭 余东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项、肝功能、HBV DNA、HBV RNA及PBMC中HBV RNA的变化。结果患者三个时间段的生化指标ALT、AST、TBIL、AKP及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及HBV RNA与PBMC HBV RNA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各时间段,肝功能转氨酶无显著变化;治疗24周,血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快速下降,有显著相关性;治疗48周,血清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相关性减弱。因此,24周HBV RNA下降幅度优于48周,更能预测临床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RNA 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 Peg-IFNα-2b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大晴 黄燕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87)和死亡组(n=43);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93)。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当天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入院当天、住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Alb、PT,计算CC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营养指数(PNI)、CCR5(入院后第5天CCR)、ΔCCR5(入院后第5天CCR-入院当天CCR)、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Δ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入院后第5天CCR)、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Δ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入院后第10天CCR),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R对HBV-ACLF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治疗组基线CCR、NLR、PNI、PT和Al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当天CCR、NLR、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30例HBV-ACLF患者中,有25例处于前期,48例处于早期,32例处于中期,25例处于晚期。各分期HBV-ACLF患者基线CCR、PLR及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基线ΔCCR5、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入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生存组与死亡组ΔCCR5、CCR10、CCR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ΔCCR5(OR=1.175,95%CI:1.098~1.256,P<0.001)、NLR(OR=0.921,95%CI:0.880~0.964,P<0.001)和PT(OR=0.921,95%CI:0.873~0.973,P=0.003)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CCR5的AUC为0.774,敏感度为0.687,特异度为0.757;ΔCCR5+PT+NLR联合的AUC为0.824,高于ΔCCR5、NLR、PT单独预测时的AUC(P值均<0.05)。结论ΔCCR5、NLR、PT可反映HBV-ACLF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HBV-ACLF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ΔCCR5+PT+NLR联合时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肌酸酐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ndin蛋白在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怡恺 吴凤萍 +5 位作者 刘晨瑞 郝苗 吕莎莎 张苗苗 党双锁 张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Mindin蛋白的变化以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EG-IFNα-2b治疗的CHB患者29例,按照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n=17)与未...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Mindin蛋白的变化以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EG-IFNα-2b治疗的CHB患者29例,按照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n=17)与未治愈组(n=12)。分别采集治愈组和未治愈组基线、12周和24周的外周血样本,测量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定量和Mindin蛋白含量。分析比较各时间点HBsAg、ALT、AST及Minidn蛋白水平的组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Mindin蛋白与HBsAg、ALT、AS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HBsAg、ALT水平对Mindin蛋白的影响。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发现,未治愈组和治愈组HBsAg、抗-HBe、Alb和白/球比值(A/G)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4周时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基线(P<0.05)。24周时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未治愈组(P=0.019)。治愈组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治愈组,且组内各时间点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此外,治愈组ALT和AST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2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基线(P值均<0.05)。未治愈组24周ALT和AST水平均显著高治愈组(P值均<0.05)。未治愈组12周时Mindin蛋白水平与ALT呈现出较强的直线相关性(r=0.760 8,P<0.05),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样证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关系(偏回归系数为1.571,P=0.019)。结论 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24周时的Mindin蛋白水平在治愈组和未治愈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通过检测Mindin蛋白的动态变化可以更好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结局,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Mindin蛋白 干扰素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无创诊断指标及相关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欣雨 李嘉 +4 位作者 蒋贝 赵坤宇 胡月 王凤梅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2398,共7页
目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多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免疫耐受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一旦打破,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通过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定义肝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方法以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 目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多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免疫耐受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一旦打破,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通过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定义肝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方法以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医院收集的HBe Ag阳性且HBV DNA>2×10^(6) IU/mL未经抗病毒治疗的5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肝组织活检确定肝损伤情况,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及病毒学指标。分析现有各大指南无创指标特别是HBV DNA载量界值不同的情况下,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进一步尝试以与肝组织免疫病理损伤程度相关性消失时的血清HBV DNA为新的阈值,联合多因素指标建立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诊断模型。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诊断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明确各模型的诊断效能,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中国2022版、EASL 2017版、AASLD 2018版、APASL 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病毒学无创指标所鉴定出的免疫耐受状态患者中符合本研究定义(HBV DNA>2×10^(6) IU/m L)的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比例分别为47.0%、38.5%、36.0%、44.6%,均未超过50%。当将血清HBV DNA阈值升至>2×10^(8) IU/m L时,尽管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 DNA相关性消失(r=-0.029,P=0.704),此时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也仅为52.0%。在血清HBV DNA>1×10^(8)的HBeAg阳性患者队列(n=251)中,显著肝损伤组(n=140)和无显著肝损伤组(n=111)HBsAg、HBeAg、HBV DNA、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HBV DNA、HBeAg是患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根据以上指标并结合临床,建立预测模型:logit(P)=1.424-0.028×AST,AUC为0.730,AST最佳临界值为30.5 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8%、84.1%。进一步使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肝穿刺活检的238例成人慢性HBV感染者作为验证队列,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预测效能优于AST/ALT、FIB-4、APRI(AUC分别为0.698、0.555、0.518、0.373,P值均<0.05)。结论在HBV DNA>2×10^(8) IU/mL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ST>30.5 U/L时,提示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可能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免疫耐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范雪莉 詹爱琴 +1 位作者 安轶 田丽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检测未治疗和经过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并分析血清HBV RNA水平与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7月间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患者中的300例CH... 目的检测未治疗和经过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并分析血清HBV RNA水平与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7月间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患者中的30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不同分为未治疗组(n=73)、治疗时间≤1年组(n=91)、治疗时间>1年组(n=136),检测患者血清HBV RNA和HBV DNA载量及HBsAg浓度。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各指标间相关程度。结果HBeAg阳性率18.3%,在HBV DNA阴性者中HBV RNA阳性者占比44.1%(86/195)。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HBV RNA、HBV DNA、HBsAg水平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0.740、6.300、7.280,P值均<0.05)。未治疗组与治疗时间≤1年组仅有DNA水平分布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治疗组与治疗时间>1年组HBV RNA、HBV DNA水平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时间≤1年与治疗时间>1年组中HBV RNA、HBV DNA、HBsAg水平分布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抗病毒治疗时间与HBV RNA、HBsAg水平呈极弱负相关(r值分别为-0.247、-0.138,P值均<0.05),与HBV DNA水平呈强负相关(r=-0.771,P<0.001)。血清HBV RNA与HBV DNA、HBsAg水平呈低度相关(r值分别为0.360、0.442,P值均<0.00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未治疗组中,HBV RNA与HBV DNA水平呈强正相关(r=0.752,P<0.001),与HBsAg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559,P<0.001);在治疗时间≤1年组中,HBV RNA与HBV DNA、HBsAg水平呈低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6、0.388,P值均<0.001);在治疗时间>1年组中,HBV RNA与HBsAg水平呈低度正相关(r=0.352,P<0.001)。结论血清HBV RNA与NAs治疗时间呈负相关,与HBV DNA、HBsAg水平的相关性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CHB患者病毒学水平监测的补充指标,尤其在未治疗患者中反映病毒复制水平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诱导的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欣阳 涂正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6-1031,共6页
HBV感染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半个世纪前,HBeAg在HBV感染者血清中首次被发现,尽管HBeAg并不参与HBV在肝细胞中的感染或复制,但其已被证实可干扰宿主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在慢性HBV感染的过程中发挥... HBV感染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半个世纪前,HBeAg在HBV感染者血清中首次被发现,尽管HBeAg并不参与HBV在肝细胞中的感染或复制,但其已被证实可干扰宿主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在慢性HBV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作用。HBV对于感染的肝细胞并没有细胞毒性,免疫应答介导的抗病毒作用和炎症反应决定HBV是否被清除或者诱导肝脏炎症相关疾病。因此,本文对HBeAg的形成及其在慢性HBV感染中引起的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机制进行综述,重点论述HBeAg对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所引起的不同免疫效应,阐述了其诱导免疫反应的两面性,并探讨HBeAg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间的转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乙型肝炎E抗原 免疫激活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RNA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曲紫瑶 孙建光 +1 位作者 孔庆辉 王子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1-529,共9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RNA对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12日至2019年2月21日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威海医院首次接受NA单药治疗的17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RNA对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12日至2019年2月21日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威海医院首次接受NA单药治疗的178例CHB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基线和NA治疗后血清HBV RNA水平。结果HBeAg清除组和血清转化组患者基线、治疗6个月时和12个月时的血清HBV RNA水平分别显著低于未清除组和未转化组(P<0.001)。随访期间,基线HBV RNA水平较低的患者累积HBeAg清除率(Log Rankχ^(2)=11.282,P=0.001)或血清转化率(Log Rankχ^(2)=10.739,P=0.001)高于较高水平的患者。经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的血清HBV RNA是CHB患者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线血清HBV RNA水平预测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95%CI:0.743~0.872)和0.824(95%CI:0.763~0.885);治疗6个月时的AUC分别为0.830(95%CI:0.765~0.894)和0.732(95%CI:0.657~0.808);治疗12个月时的AUC分别为0.737(95%CI:0.641~0.833)和0.757(95%CI:0.671~0.842)。基线血清HBV RNA联合6个月时HBV RNA下降程度预测AUC分别为0.856(95%CI:0.795~0.917)和0.864(95%CI:0.802~0.926);联合12个月时HBV RNA下降程度预测AUC分别为0.881(95%CI:0.826~0.936)和0.848(95%CI:0.784~0.911)。结论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对NA治疗后HBeAg清除和血清转化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提示HBV RNA水平可以帮助识别无反应者并促使考虑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V RNA 核苷(酸)类似物 HbeAg清除 HbeAg血清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知与未知 被引量:1
15
作者 耿楠 倪文婧 +1 位作者 芮法娟 李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1-445,共5页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代谢因素而非病毒因素是慢性HBV感染...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代谢因素而非病毒因素是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的主要原因。在疾病发展进程中,炎症、纤维化而非脂肪变性是合并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慢性HBV感染和MAFLD同时存在的患者,抗病毒和代谢因素的联合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就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的相互作用、预后转归和临床管理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预后 临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汪海燕 鲍春梅 +8 位作者 冯芷倩 王静 李亚群 李静 王红敏 唐莉莉 杨涛 徐若男 王福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1-518,共8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B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2年7-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的37例CHB未治疗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同时收集18名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健...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B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2年7-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的37例CHB未治疗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同时收集18名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HC),并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HBV DNA病毒载量、HBsAg定量、HBeAg半定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AST/ALT比值等临床指标。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两组外周血B细胞及各亚群的频率、表型及功能标志物的变化特征,并探究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细胞各亚群频率分析显示,与HC组比较,CHB组整体B细胞、过渡B细胞及幼稚B细胞频率均降低(P<0.05),而成熟B细胞、记忆B细胞、非典型记忆B细胞及激活记忆B细胞频率均升高(P<0.01);两组静息记忆B细胞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各亚群功能分析显示,与HC组比较,CHB组整体B细胞、成熟B细胞、记忆B细胞、幼稚B细胞、激活记忆B细胞、非典型记忆B细胞及静息记忆B细胞的CD79b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此外,CHB组非典型记忆B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也高于HC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B组整体B细胞频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39,P<0.05),且整体B细胞、成熟B细胞、过渡B细胞、记忆B细胞、幼稚B细胞的PD-1表达水平与年龄均呈正相关(r>0.36,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导致CHB患者外周血部分B细胞的频率及功能发生耗竭,而年龄是导致CHB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下降的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b-淋巴细胞 免疫 体液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急性感染相关肝衰竭临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学转换1例报告
17
作者 全栩枫 熊淑娥 +3 位作者 周文青 周汝霞 刘嘉 郑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6-1449,共4页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1%可进展至急性肝衰竭,75%的HBV相关急性肝衰竭患者需要接受肝移植或死亡。本研究报道1例HBV急性感染相关肝衰竭患者经过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和HBsAg血清学转换,并动态监测其外周血免疫学变化特征。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雨琪 李春燕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9-2405,共7页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队列。收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天后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新模型对于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61例患者,90天生存率为67.3%(243/361),死亡组(n=118)年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INR、PT、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肌酐、Δ总胆红素、MELD评分、ALBI评分均高于生存组(n=243)(P值均<0.05);TC、HDL、LDL、白蛋白、甲胎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Na^(+)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P、PT、Na^(+)、Δ总胆红素是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获得新的预测模型,即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11.987^(+)1.168×Δ总胆红素(%)-0.095×Na^(+)(mmol/L)^(+)0.25×PT(s)-0.002×AFP(ng/mL),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AUC为0.796,敏感度0.766,特异度0.723),决策曲线提示获益较好。结论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与MELD评分、ALBI等常用预测模型相比,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胆红素 甲胎蛋白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敏PCR在HBV极低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邱功钦 谢丹 +1 位作者 陈姿任 欧阳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3-488,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高敏PCR在HBV极低病毒载量(HBV DNA 10~99 IU/mL)人群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48周且经普敏HBV DNA检测(检测下限100 IU/mL)结果为低于检测下... 目的探讨使用高敏PCR在HBV极低病毒载量(HBV DNA 10~99 IU/mL)人群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48周且经普敏HBV DNA检测(检测下限100 IU/mL)结果为低于检测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一步行高敏HBV DNA检测(检测下限10 IU/mL),根据结果分为极低病毒载量(VLVL,HBV DNA 10~99 IU/mL)组和完全病毒学应答(CVR,HBV DNA<10 IU/mL或未检测到)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血清病毒学指标、生化学指标、无创肝纤维化指标,评价相关血清病毒学指标对高敏HBV DNA高于检测下限的预测价值,并探讨未实现CVR的影响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相关血清病毒学指标对高敏HBV DNA高于检测下限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未实现CV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6例CHB患者,其中VLVL组24例、CVR组82例。VLVL组年龄小于CVR组(P=0.004),VLVL组qHBsAg水平(P=0.002)、HBeAg阳性率(P=0.002)、pgRNA阳性率(P=0.010)及ALT水平(P=0.017)高于CVR组。qHBsAg水平预测CHB患者采用高敏HBV DNA检查结果高于检测下限(>10 IU/m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P=0.002),最佳cut-off值为1214.5 IU/mL,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53.9%。HBe Ag阳性(OR=3.654,95%CI:1.162~11.489,P=0.027)和qHBsAg(OR=2.985,95%CI:1.058~8.422,P=0.039)是未实现CV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HB患者经普敏检测HBV DNA低于<100 IU/mL,但经高敏PCR检测实际仍存在VLVL。VLVL患者炎症损伤水平、pgRNA阳性率以及HBe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VR者。HBeAg阳性和高qHBsAg水平是CHB患者未实现CVR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医师不应忽视CHB患者中VLVL人群,需及时行高敏HBV DNA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聚合酶链反应 极低病毒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IFN治疗NAs经治HBeAg阴性CHB患者的疗效分析及预测
20
作者 高明健 胡琴 +2 位作者 郭皓宇 李倩 侯周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5-673,共9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NAs经治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白细胞介素(IL)-28B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NAs经治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白细胞介素(IL)-28B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HBeAg阴性的CHB患者,以Peg-IFNα-2b联合NAs治疗为研究组,NAs单药继续治疗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12、24、48周的临床疗效,以及第72周患者持续应答及复发情况,并采用PD-1及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评估HBeAg阴性CHB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应答的价值。结果在治疗的第48周,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应答率[52.05%(38/73)]高于对照组[1.64%(1/61),P<0.05];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中基线HBsAg<100 IU/mL相较于HBsAg≥1000 IU/mL、HBsAg<1000 IU/mL相较于HBsAg≥1000 IU/mL的患者治疗第48周应答率均更高(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中HBsAg基线水平(OR=1.004,95%CI:1.001~1.006)和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OR=0.111,95%CI:0.034~0.362)是干扰素联合NAs治疗应答的影响因素(均P<0.05);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中PD-1 rs10204525 C/T杂合突变型在应答人群占比更高(66.67%VS 16.67%,P<0.05),而IL-28B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NAs经治的HBeAg阴性CHB患者联合Peg-IFNa-2b治疗可达到更高的HBsAg清除率和血清学转换率,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较好地预测治疗第48周的应答。低HBsAg基线水平患者及携带PD-1 rs10204525C/T杂合突变基因的患者接受Peg-IFNa-2b的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单核苷酸多态性 白细胞介素-28b 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