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尺度结构烧结沟槽表面沸腾传热性能
1
作者 张喆 纪献兵 +2 位作者 杨聿昊 刘家璇 姚泊丞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9-676,共8页
为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本文采用不同粒径的铜粉烧结制备了多尺度结构沟槽表面,以FCM-47电子氟化液为工质,结合可视化,研究了多尺度结构对液体补充与汽泡逸出的作用,探寻了铜粉粒径与沟槽结构尺寸对汽泡产生、长大、脱离... 为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本文采用不同粒径的铜粉烧结制备了多尺度结构沟槽表面,以FCM-47电子氟化液为工质,结合可视化,研究了多尺度结构对液体补充与汽泡逸出的作用,探寻了铜粉粒径与沟槽结构尺寸对汽泡产生、长大、脱离及沸腾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槽结构尺寸对沸腾换热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谷部宽度影响着汽泡脱离直径,存在最佳宽度值,脊部高度及沟槽底层厚度的影响是沟槽所能提供的核化点数量、相变传热面积及汽液流动阻力平衡的结果。孔隙的理论分析和沸腾可视化均表明多尺度结构有利于沸腾换热。相较于球状铜粉,枝状铜粉在烧结后形成了具有大小孔径的多尺度结构通道,很好地兼顾了液体补充与汽泡逸出的不同需求,传热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其中粒径为150μm的枝状铜粉多尺度表面传热性能显著优于本实验范围内其他表面,在电子氟化液中的换热系数可达46.0kW/(m^(2)·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烧结 沟槽结构 池沸腾 可视化 传热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刻蚀处理的池沸腾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菊萍 匡纯纯 刘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0-188,共9页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性能越强.热流密度为43.2 W/cm^(2)时,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5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8 h表面、0.03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和0.10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上的换热系数分别提高了46%、92%、105%、36%、45%、78%.此外,对其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说明了其优异的沸腾性能.刻蚀处理增强了表面粗糙度,有效面积,从而促进液体的补充,能够在较小的过热度下达到更高的临界热流密度.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刻蚀表面具有更多的成核位点,更小的气泡离开直径和离开频率.这些结果显示出刻蚀表面强化池沸腾换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刻蚀 传热性能 气泡动力学 微纳结构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通道内非共沸工质流动沸腾换热数值分析
3
作者 周航 张斯婧 +1 位作者 刘剑 张小松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64-3872,共9页
为研究非共沸工质在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基于VOF多相流模型并结合改进Lee相变模型,研究了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在水平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在恒定壁温条件下,分析了... 为研究非共沸工质在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基于VOF多相流模型并结合改进Lee相变模型,研究了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在水平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在恒定壁温条件下,分析了质量流密度[50~1100 kg/(m^(2)·s)]、工质组分配比[R134a入口浓度(质量分数)为0.1~0.9]和加热壁温(32~70℃)对流动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流密度对传热系数影响明显,在低质量流密度下,当质量流密度从50 kg/(m^(2)·s)上升至400 kg/(m^(2)·s)时,传热系数提高超过90%,在高质量流密度条件下,当质量流密度增大到1100 kg/(m^(2)·s)时,传热系数降低约27%。同时,当低沸点组分R134a入口浓度从0.1升至0.3时,传热系数下降15%~45%;而在高浓度下,当壁温从32℃升到40℃时,传热系数显著提升,随后趋于平稳,最大值出现在40℃左右。研究结果为非共沸工质在小通道内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沸工质 小通道 沸腾 多相流 传热传质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法的表面结构强化池沸腾传热进展
4
作者 王子瑜 刘俊浩 +2 位作者 梁膳攀 聂家昌 冯振飞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7-97,共11页
加工方法决定了表面结构,而不同换热表面结构对池沸腾换热具有显著影响。两相沸腾传热具有传热温差小、换热效率高等优点。池沸腾是两相沸腾过程之一,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反应堆、能源动力和高热通量电子元件等领域。优化表面结构是... 加工方法决定了表面结构,而不同换热表面结构对池沸腾换热具有显著影响。两相沸腾传热具有传热温差小、换热效率高等优点。池沸腾是两相沸腾过程之一,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反应堆、能源动力和高热通量电子元件等领域。优化表面结构是一种有效强化池沸腾传热的手段。为了获得最佳性能的表面结构,研究者探究了诸多表面强化结构的加工方法。基于近年来多种加工方法所构建的表面结构强化池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综述机械加工、蚀刻工艺、薄膜沉积工艺以及烧结工艺及其构建表面的结构特点,并对强化池沸腾传热表现进行了总结,指出各工艺的优缺点、构建表面强化传热的机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方法 表面结构 池沸腾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多孔铜表面参数对自驱射流强化池沸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许锦阳 洪芳军 张朝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81-5392,共12页
为强化池沸腾性能,本文基于一种适用于实际池沸腾强化的自驱射流冲击装置,使用R1336mzz(Z)作为工质,微多孔铜表面为加热表面,实验研究了自驱射流装置对沸腾性能的影响,并参数化研究了微多孔表面制备特征对池沸腾性能的影响,如烧结过程... 为强化池沸腾性能,本文基于一种适用于实际池沸腾强化的自驱射流冲击装置,使用R1336mzz(Z)作为工质,微多孔铜表面为加热表面,实验研究了自驱射流装置对沸腾性能的影响,并参数化研究了微多孔表面制备特征对池沸腾性能的影响,如烧结过程中的铜粉粒径尺寸(43µm、66µm、101µm)以及微多孔层厚度与粒径尺寸之比(4、6、10)。研究结果表明,自驱射流装置的置入确保了液体对表面的持续供给以及促进了气泡的脱离,从而有效增强了微多孔铜表面的临界热流密度(CHF)。然而,自驱射流的存在会对沸腾产生抑制作用,从而造成换热性能的轻微恶化,且抑制程度强弱与铜粉粒径尺寸大小呈正相关、与厚度与粒径之比大小呈负相关。参数化研究结果显示,沸腾换热性能随粒径增大而增大、随厚度与粒径之比增大先增大后降低。微多孔铜表面吸液能力均随铜粉粒径以及厚度与粒径之比的增加而提升,并且大部分情形下,搭配自驱射流装置与否,均不会影响其与CHF的线性正相关。但是,当粒径尺寸为101µm时,自驱射流装置会放大其过小的毛细力所带来的润湿劣势,进而造成CHF的偏低。与非微多孔铜表面的标准池沸腾性能相比,本研究的CHF和hNB@CHF提升幅度分别可达189.2%和337.5%,最佳为CHF=72.0W/cm^(2)和hNB@CHF=87.5kW/(m^(2)·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相变 池沸腾 介电液体 烧结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表面-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池沸腾换热特性实验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雪鉴 袁朝飞 +1 位作者 赵亚楠 于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3-1039,共7页
石墨烯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和化学惰性,在核反应堆先进换热设备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为探索石墨烯材料的强化换热性能,本文采用沸腾沉积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开展了氧化石墨烯涂层-去离子水池沸腾换热特性实验。氧化石墨烯纳... 石墨烯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和化学惰性,在核反应堆先进换热设备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为探索石墨烯材料的强化换热性能,本文采用沸腾沉积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开展了氧化石墨烯涂层-去离子水池沸腾换热特性实验。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工质浓度为0.001、0.003、0.005 mg/mL,加热时间控制为1 h和2 h,通过沸腾沉积在裸露铜表面制备6种氧化石墨烯涂层。以此为基础开展池沸腾实验,结果发现氧化石墨烯涂层对池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很小,但可显著增强池沸腾临界热流密度。从涂层表面润湿性、热导率及形貌结构变化等角度分析了氧化石墨烯涂层对池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表面特性 池沸腾 换热特性 临界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孔隙率对池沸腾传热性能影响机理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何树 娄钦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64,共17页
采用介观相变格子Boltzmann(lattice Boltzmann, LB)方法,在孔隙尺度下研究了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对池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孔隙率时气泡的运动过程,并对气泡在多孔介质中的典型状态进行了力平衡分析,进而探究了多孔介质孔隙... 采用介观相变格子Boltzmann(lattice Boltzmann, LB)方法,在孔隙尺度下研究了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对池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孔隙率时气泡的运动过程,并对气泡在多孔介质中的典型状态进行了力平衡分析,进而探究了多孔介质孔隙率影响沸腾传热的机理.结果表明,与无多孔介质的平板表面相比,多孔材料能够有效地降低初始成核的壁面过热度,增强流体的扰动,并且能够显著提升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 CHF)值.在所研究的工况中,孔隙率ε=73.2%时,CHF值提升最大,约为平板的3.6倍,其余孔隙率的多孔介质最小也可将其CHF值提升至平板的2.3倍.研究发现,当孔隙率从97.7%开始逐渐减小时,CHF值逐渐增大,同时沸腾换热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这是因为减小孔隙率能够增大有效换热面积,减小气泡成核的壁面过热度,从而强化沸腾换热.当孔隙率减小到ε=73.2%时,若继续减小孔隙率,热流密度将突然下降,沸腾传热性能显著降低.通过对沸腾过程中气泡的受力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孔隙率较小时,过小的孔隙直径显著增大了气泡的逸出阻力,降低了气泡的上升速度,延长了气泡脱离多孔介质的时间,且此时气泡会在蒸发动量力、接触压力以及摩擦力等的共同作用下聚集在加热器上表面,形成气膜,从而恶化沸腾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池沸腾换热 气泡动力学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ohsenow关联式的池沸腾HTC预测修正模型
8
作者 陆存豪 刘炜 +1 位作者 张泽远 陈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2-225,共4页
针对去离子水池沸腾传热系数(HTC)预测,当前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Rohsenow关联式,采用固定数值的方式对关联式中的经验参数进行优化。本文基于Rohsenow关联式,通过拟合法建立关联式中两个经验参数与过热度的联系,进而搭建了池沸腾HTC预测... 针对去离子水池沸腾传热系数(HTC)预测,当前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Rohsenow关联式,采用固定数值的方式对关联式中的经验参数进行优化。本文基于Rohsenow关联式,通过拟合法建立关联式中两个经验参数与过热度的联系,进而搭建了池沸腾HTC预测修正模型。与3组去离子水铜表面池沸腾实验结果对比,修正模型对HTC的预测平均误差为17.79%、5.35%、18.14%,优于Rohsenow关联式模型和Li关联式模型。研究工作可以为HTC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传热系数(HTC) 热流密度 Rohsenow关联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temperature acoustic properties of porous titanium fiber metal materials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世锋 李安 +1 位作者 张朝晖 李东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762-1766,共5页
The high-temperature acoustic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porous titanium fiber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sample thickness, porosity, temperature, air-cavity thickness and double-layer structure arrangement.... The high-temperature acoustic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porous titanium fiber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sample thickness, porosity, temperature, air-cavity thickness and double-layer structure arrangement. The effects 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were systematically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nd absorption performance is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sample porosity and/or thickness, and/or increasing the air-cavity thickness. Meanwhile,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gives better acoustic absorption performance in the low frequency range but also lowers the performance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 while double-layer structure enables better acoustic absorption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titanium fiber material acoustic absorption heat transfer pool boi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液体除湿剂池内核态沸腾换热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惠斌 宋新南 +2 位作者 葛凤华 胡自成 顾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1-1216,共6页
溶液除湿剂的沸腾式再生能够降低除湿空调对室外环境的依赖性,而溶液的沸腾特性的研究对沸腾再生器的设计有重要意义。针对3种常规除湿溶液及一种配方型除湿剂的池内核态沸腾特性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3种溶液的沸腾温度均随着浓度的... 溶液除湿剂的沸腾式再生能够降低除湿空调对室外环境的依赖性,而溶液的沸腾特性的研究对沸腾再生器的设计有重要意义。针对3种常规除湿溶液及一种配方型除湿剂的池内核态沸腾特性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3种溶液的沸腾温度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3种溶液的沸腾传热系数均低于水,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当浓度增大到极限时,溶液中有小颗粒析出,其传热系数却提高。相近传质能力条件下,溴化锂溶液与氯化钙溶液的沸腾换热性能优于氯化锂溶液;在氯化锂溶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能够优化氯化锂溶液的沸腾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湿溶液 池内核态沸腾 沸腾温度 传热系数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δ-Al_2O_3-R141b纳米流体的池内核态沸腾传热特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唐潇 刁彦华 +1 位作者 赵耀华 张冀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70,共7页
对δ-Al2O3-R141b纳米流体在0.1MPa系统压力下进行了池内沸腾传热性能测试。沸腾表面为2000#砂纸打磨的光滑紫铜表面,沸腾热通量为30~130kW.m-2,纳米流体的体积浓度为0.1%、0.01%、0.001%。实验表明纳米流体强化了沸腾传热特性,且强化... 对δ-Al2O3-R141b纳米流体在0.1MPa系统压力下进行了池内沸腾传热性能测试。沸腾表面为2000#砂纸打磨的光滑紫铜表面,沸腾热通量为30~130kW.m-2,纳米流体的体积浓度为0.1%、0.01%、0.001%。实验表明纳米流体强化了沸腾传热特性,且强化倍数随着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体积浓度为0.1%时,沸腾传热系数比基液增大了50.2%。分析认为表面颗粒沉积是强化换热的主要因素,而接触角的变化在此可以忽略。与Rohsenow关联式相比较,纯液体和较低浓度的纳米流体的实验数据与关联式吻合较好,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13%,高浓度时吻合较差关联式不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池内核态沸腾 传热系数 表面沉积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长新 张鸣远 陈学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6-49,共4页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传热 换热设备 强化传热 管束池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下溴化锂水溶液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惠斌 宋新南 +2 位作者 葛凤华 胡自成 顾锋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59,95,共5页
除湿剂的沸腾式再生区别于喷淋式再生,受室外环境影响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溶液的沸腾特性的研究对沸腾再生器的设计有重要意义。针对常规除湿溶液—LiBr水溶液的池内核态沸腾特性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实验范围内,LiBr溶液的沸腾... 除湿剂的沸腾式再生区别于喷淋式再生,受室外环境影响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溶液的沸腾特性的研究对沸腾再生器的设计有重要意义。针对常规除湿溶液—LiBr水溶液的池内核态沸腾特性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实验范围内,LiBr溶液的沸腾换热系数远低于纯水,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溶液稳定沸腾再生对热源温度的要求并不高,LiBr溶液的沸腾温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溶液沸腾换热机理较单一组分液体沸腾更为复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Br水溶液 池内核态沸腾 沸腾温度 换热系数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态池沸腾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玉庭 杨春信 袁修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9-486,共8页
以沸腾壁为研究对象 ,以气泡或核心为边界建立了沸腾换热的数学模型 ,进行了核态池沸腾换热的直接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与现有的实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气泡影响面积系数和气泡扰动强... 以沸腾壁为研究对象 ,以气泡或核心为边界建立了沸腾换热的数学模型 ,进行了核态池沸腾换热的直接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与现有的实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气泡影响面积系数和气泡扰动强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揭示了气泡等待时间和沸腾表面温度波动的非线性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换热 数值模拟 非线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互溶混合物的池沸腾传热 被引量:3
15
作者 谷俊杰 李修伦 +1 位作者 黄鸿鼎 李永成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30-235,共6页
通过对沸腾时汽泡生长规律的分析,从两相界面传热传质类似律出发,推导出双组分互溶混合物的池沸腾传热式,由此预测的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同时提出了探讨电解质水溶液的池沸腾传热式.
关键词 传热 池沸腾 双组分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强化乙醚自然对流和池沸腾换热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发刚 李瑞阳 +2 位作者 郁鸿凌 刘永启 柳玉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82-2085,共4页
The electric field enhancement of natural convection and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on a plate surface immersed in ether was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data indicated that electric field could enhance natural conve... The electric field enhancement of natural convection and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on a plate surface immersed in ether was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data indicated that electric field could enhance natural convection and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electric field on natura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was larger than the effect on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For natura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on plate surface immersed in ether,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electric field gradually increased as voltage rose 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heat flux.For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on plate surface immersed in ether, 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electric field gradually increased as voltage rose at heat flux q=5—9 kW·m-2.At the other testing heat flux(q≥10 kW·m-2), the increase of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by applying electric field was much less.I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 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electric field on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heat flu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强化传热 乙醚 自然对流换热 池沸腾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制冷剂沸腾传热模型及经验方程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学农 杨少华 +1 位作者 王世平 邓颂九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4-58,共5页
混合工质的传热系数非常低,采用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可以大大提高其沸腾传热系数.本文建立了混合制冷工质在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外沸腾传热过程的模型,并推导了其沸腾传热膜系数的经验关联方程,在实验范围内,该经验方程与实验数据的... 混合工质的传热系数非常低,采用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可以大大提高其沸腾传热系数.本文建立了混合制冷工质在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外沸腾传热过程的模型,并推导了其沸腾传热膜系数的经验关联方程,在实验范围内,该经验方程与实验数据的最大偏差不超过13.8%,平均偏差小于4.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和制冷剂 池核沸腾 沸腾传热 传热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池核沸腾换热试验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新南 顾加强 +1 位作者 胡自成 王谦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在对3种表面活性剂SDS,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进行热重分析试验和对其溶液进行热稳定性试验的基础上,对3种表面活性剂的不同浓度溶液在常压下进行了池内核态沸腾换热试验,并对汽泡行为进行可视化观察.结果表明,200℃以内,3种表面... 在对3种表面活性剂SDS,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进行热重分析试验和对其溶液进行热稳定性试验的基础上,对3种表面活性剂的不同浓度溶液在常压下进行了池内核态沸腾换热试验,并对汽泡行为进行可视化观察.结果表明,200℃以内,3种表面活性剂的热稳定性好,3种表面活性剂溶液持续沸腾4 d而其表面活性基本不变.和水相比,表面活性剂强化池内核态沸腾换热的最佳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强化换热程度不同,它们与表面活性剂的溶解特性、离子类型和化学结构有关;溶液沸腾时,沸腾汽泡的脱离直径变小,脱离频率变快和更不易聚集,但非离子表面活性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由于存在浊点其沸腾溶液变浑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池核沸腾 传热强化 热稳定性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纤维丝径对多孔表面池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支浩 朱纪磊 +4 位作者 王建忠 敖庆波 马军 李爱军 许忠国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82-84,共3页
以85%和90%两种孔隙度的不锈钢纤维多孔表面为研究对象,针对8、12、20、28μm的4种不同丝径样品的池沸腾传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测试样品的孔隙度、厚度等参数一致时,不锈钢纤维丝径小于20μm,不锈钢纤维多孔表面的传热性能随丝... 以85%和90%两种孔隙度的不锈钢纤维多孔表面为研究对象,针对8、12、20、28μm的4种不同丝径样品的池沸腾传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测试样品的孔隙度、厚度等参数一致时,不锈钢纤维丝径小于20μm,不锈钢纤维多孔表面的传热性能随丝径的增大而增强。影响纤维多孔表面池沸腾换热的因素很多,因此其传热性能并不是随纤维丝径的增大而增强,当纤维丝径大于20μm,其传热性能呈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多孔表面 池沸腾传热 过热度 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管阵列表面的池沸腾实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莫冬传 张晖 吕树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08-315,共8页
以多个不同管径的TiO2纳米管阵列表面以及不同Ti表面作为换热壁面,以去离子超纯水作为工质,进行重复池沸腾实验。在实验前后进行了样品润湿性能测试实验,测量了超纯水在样品表面上的静态接触角;在实验中,使用高速摄像机观测气泡动力学... 以多个不同管径的TiO2纳米管阵列表面以及不同Ti表面作为换热壁面,以去离子超纯水作为工质,进行重复池沸腾实验。在实验前后进行了样品润湿性能测试实验,测量了超纯水在样品表面上的静态接触角;在实验中,使用高速摄像机观测气泡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管径不是对池沸腾换热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唯一主要因素,管径尺度的凹坑难以形成有效的汽化核心,不利于强化换热。实验中没有观察到大量微小气泡,证实没有大量有效的汽化核心。由于TiO2纳米管阵列表面的润湿性能较好,其能明显提高池沸腾的临界热通量(CHF),最大增幅度可达116%。但部分样品在经历CHF后会出现脱落现象,脱落后,CHF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强化换热 纳米结构 临界热通量 气泡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