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n flow, heat transfer and stress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diameter thick-walled gas cylinders in quenching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water spray volumes 被引量:2
1
作者 GAO Jing-na GAO Ying +2 位作者 XU Qin-ran WANG Ge LI Q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3188-3199,共12页
Cooling strengt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gas cylinders during quenching process,and reasonable water spray volum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as cylinders... Cooling strengt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gas cylinders during quenching process,and reasonable water spray volum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as cylinders and reduce production costs.To find the optimal water spray parameters,a fluid-solid coupling model with three-phase flow was established in consideration of water-vapor conversion.The inner and outer walls of gas cylinder with the dimensions of d914 mm×38 mm×12000 mm were quenched using multi-nozzle water spray system.The internal pressure,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have)and stress of the gas cylinder under different water spray volumes during quenching process were studied.Finally,the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xperimentally verif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internal pressure and have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pray volume.The internal pressure increases slowly first and then rapidly,but have increases rapidly first and then slowly.To satisfy hardenability of gas cylinders,the minimum spray volume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40 m^3/(h·m).The results of stress indicate that water spray quenching will not cause deformation of bottle body in the range of water volume from 40 to 290 m^3/(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diameter thick-walled gas cylinders QUENCHING water spray volume heat transfer STRESS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多尺寸液滴撞击冻结特性的模拟研究
2
作者 张丹 郑海坤 +3 位作者 陈孝松 张培成 盛伟 郝晓茹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3-181,239,共10页
目的 研究不同直径过冷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的动力学特性和传热特性。方法 以宏观结冰/结霜过程中过冷水滴的撞击结冰为背景,运用CLSVOF方法,结合凝固-融化模型,对直径为3 000、2 375、1 750、1125μm的水滴撞击结冰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直径过冷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的动力学特性和传热特性。方法 以宏观结冰/结霜过程中过冷水滴的撞击结冰为背景,运用CLSVOF方法,结合凝固-融化模型,对直径为3 000、2 375、1 750、1125μm的水滴撞击结冰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从动力学和传热学角度定量分析了水滴撞击结冰过程,获得了水滴撞击结冰动态图。结果 不同直径的液滴撞击超疏水壁面所经历的动态过程类似,但随着液滴直径的增大,液滴撞击壁面不同阶段所需的时间、液滴最大铺展面积以及液滴与壁面的接触时间均会增加,依次递增了3.691、4.444和5.867 ms;液滴撞击壁面的传热量随着液滴的铺展过程逐渐增大,在达到最大传热量后随着液滴回缩而下降,最终趋近于0 W,且直径较大的液滴达到最大铺展时其传热量的波动较明显。液滴与壁面的传热速率在铺展阶段和回缩阶段都有所增加,随着液滴逐渐弹离而趋近于0 W/s,较大直径水滴会导致更高的传热量。结论 液滴直径对撞击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超疏水表面多尺寸液滴的有效去除和防冰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水滴 表面 相变 动力学特性 传热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流工况对CO_(2)相变储能换热器的影响
3
作者 邓广哲 袁超 蔚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3-673,共11页
碳排放不仅涉及能源消耗与工业发展,更关乎人类生活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降低碳排放,相变储能技术已成为碳捕集与存储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一种CO_(2)-水热管储能换热装置展开研究,分析不同CO_(2)与热流体温度状态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碳排放不仅涉及能源消耗与工业发展,更关乎人类生活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降低碳排放,相变储能技术已成为碳捕集与存储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一种CO_(2)-水热管储能换热装置展开研究,分析不同CO_(2)与热流体温度状态对换热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探索满足给定工况的气-水两相流换热规律,并基于理论框架解析影响相变储能换热器性能的控制参数。结果表明:CO_(2)出口温度与热流体温度呈显著相关性,初始温度每升高1℃,CO_(2)温度平均上升0.27℃;CO_(2)相变吸热量随初始温度增加呈指数递增趋势,而热源制热量则与初始温度保持线性关系;在水泵功率恒定时,系统性能系数随热源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当热源温度恒定时,能效比与水泵功率呈正相关,能效比是热源制热量与水泵功率协同作用的结果;当热流体温度优选为80℃,且水泵功率设定为1.5 kW时,系统能效比达到最优。合理匹配热流体温度与水泵功率可实现热泵性能优化,对节能降耗及提升CO_(2)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CO_(2)-水热管换热器 能效比 热做功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热密封材料气密及传热特性高温测试技术
4
作者 陈立芳 周宇航 +1 位作者 房务官 郭仪翔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5,共8页
飞行器在高超声速飞行和再入过程中存在热侵蚀的安全隐患,高温高压苛刻环境对热密封材料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苛刻环境下飞行器用热密封材料特性评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热密封材料气密及传热特性高温测试技术,并搭建虚拟和实... 飞行器在高超声速飞行和再入过程中存在热侵蚀的安全隐患,高温高压苛刻环境对热密封材料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苛刻环境下飞行器用热密封材料特性评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热密封材料气密及传热特性高温测试技术,并搭建虚拟和实体测试系统完成陶瓷纤维毡在不同工况下的气密及传热特性测试。测试前通过虚拟空间开展热密封环境模拟仿真,测试中通过数据在虚实空间的动态交互实现测试过程的监测预警,测试后运行数字孪生系统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并基于孪生模型对超出测试范围的参数完成虚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陶瓷纤维毡在30%压缩率、1100℃高温时的泄漏率相较于常温工况约减少了72%,该研究解决了超高参数下热密封材料无法测试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飞行器 数字孪生 热密封材料 气密特性 传热特性 高温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纹翅片管蒸发器空气侧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5
作者 鲁仁刚 蔡家斌 +1 位作者 宋建 李家春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5,共6页
通过提出一种基于CFD技术和正交试验法的翅片管蒸发器结构优化和换热机理分析方法,以波纹翅片管式蒸发器为例来研究蒸发器换热机理和优化其结构参数,根据实际物性参数对波纹翅片管蒸发器进行模型建立和求解。模拟试验结果显示:翅片间距... 通过提出一种基于CFD技术和正交试验法的翅片管蒸发器结构优化和换热机理分析方法,以波纹翅片管式蒸发器为例来研究蒸发器换热机理和优化其结构参数,根据实际物性参数对波纹翅片管蒸发器进行模型建立和求解。模拟试验结果显示:翅片间距对该蒸发器的换热性能影响最大,翅片波纹宽度和高度的影响次之,翅片管纵向间距的影响最小。最终根据综合评价系数(JF)评价得出波纹翅片管蒸发器的最优结构参数为:翅片间距2mm、翅片波纹宽度6.4mm、翅片波纹高度1.4mm、翅片管纵向间距21.6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翅片管蒸发器 正交试验 CFD技术 数值模拟优化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冻融过程无烟煤未冻水分布及温度-应力场演化规律
6
作者 秦雷 张弦 +4 位作者 林海飞 王伟凯 李博涛 王裴 李树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6-86,共11页
煤体在冻融过程中孔隙未冻水含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煤体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决定煤层增透效果与煤层气抽采效率。以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无烟煤在冻结及融化过程未冻水分布特征,综合测量T_(1)-T_(2)谱图、T_... 煤体在冻融过程中孔隙未冻水含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煤体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决定煤层增透效果与煤层气抽采效率。以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无烟煤在冻结及融化过程未冻水分布特征,综合测量T_(1)-T_(2)谱图、T_(2)曲线以及3D峰图,定量分析煤样冻融过程孔隙结构及未冻水分布空间演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液氮冻结煤体过程中,冻结时间对孔隙内不同流体分布空间演化过程作用不同。自由水分布空间随冻结时间呈指数下降关系,受冻结时间影响较大,束缚水次之;结构水和吸附水分布空间几乎不受冻结时间的影响,主要附着于煤基质表面,其分布空间仅取决于煤样孔隙结构特征。根据流体空间分布情况将冻结过程划分为2个阶段:加速冻结阶段(0~20 s)和稳定阶段(20~60 s)。冻结饱水煤样融化时,孔隙未冻水含量受温度与热应力2个因素影响。煤样的融化从小孔开始,直至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大孔开始融化。针对上述分析,建立温度场改变引起热应力的产生及演化过程模型。总结基于液氮冻结煤样融化过程孔隙扩张收缩以及孔隙流体分析体系,涉及T_(2)图谱分析、3D峰图计算等问题,分析融化过程未冻水含量变化规律。计算得出,煤样融化过程,孔隙结构逐渐复杂,孔隙水含量随温度呈指函数上升关系。其中自由水含量从24%增长到44%,增幅最大,束缚水含量增加了11%,吸附水和结构水含量均增加了6%,孔隙水含量由孔隙大小及总孔隙体积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核磁共振 冻融过程 孔隙水传热 T1-T2谱图 热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套管换热器注气传热优化设计
7
作者 陈雪梅 喻九阳 程俊文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7,共6页
为研究微孔注气技术应用在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传热特性,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选定注气孔数量(24—60个)、壳程流速(0.07—0.25 m/s)和流体温差(20—50℃)3个因素的4个水平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用努塞尔数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出最优水平组合... 为研究微孔注气技术应用在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传热特性,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选定注气孔数量(24—60个)、壳程流速(0.07—0.25 m/s)和流体温差(20—50℃)3个因素的4个水平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用努塞尔数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出最优水平组合,并对套管式换热器注气传热优化实验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气泡在液体的上浮过程中,充分干扰了原本较为稳定的流动状态,加强了液体的传热效果,相比无注气,壳程注气换热性能提高了9.45%—50.54%;壳程流速是影响换热性能的显著参数,其次是注气孔数量,最后是流体温差;换热器最优水平组合为A_(1)B_(4)C_(1),即注气孔数量为60个,壳程流速为0.25 m/s,流体温差为20℃,在该条件下计算得出的努塞尔数为134.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注气技术 正交试验法 强化传热 套管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温差两相流动诱导水锤冲击的数值模型
8
作者 赵子祥 段钟弟 +1 位作者 孙浩然 薛鸿祥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0-180,共11页
当冷水回流或注入蒸汽管路时,将在管道内形成大温差的两相流动,导致管内发生蒸汽凝结水锤现象,造成瞬态高峰压力脉冲。为了预报凝结水锤的压力载荷,建立一种计及管道截面弹性形变的可压缩两相流体六方程数学模型,通过真实物性状态方程... 当冷水回流或注入蒸汽管路时,将在管道内形成大温差的两相流动,导致管内发生蒸汽凝结水锤现象,造成瞬态高峰压力脉冲。为了预报凝结水锤的压力载荷,建立一种计及管道截面弹性形变的可压缩两相流体六方程数学模型,通过真实物性状态方程、两相流型判别公式和流动传热计算模型库予以封闭,并通过自编程序实现压力载荷的数值模拟。基于凝结水锤的PMK-2实验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压力峰值的预报结果与实验值偏差为1.7%。使用该模型对冷水注入蒸汽管道和非能动余热排出两种工况进行了计算研究。在冷水注入工况下发现:随着冷水流速提高,压力脉冲峰值增加;液相温度提高,压力峰值随之减小;当管道直径足够小时,将不再出现水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凝结 水锤 传质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储层渗流对中深井地埋管系统换热性能及地层温度恢复的影响
9
作者 谷伟 丛培德 +1 位作者 李博 马玖辰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为研究地热水渗流过程对于中深井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井孔内外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对井内外不同区域的瞬态温度进行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无地热水... 为研究地热水渗流过程对于中深井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井孔内外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对井内外不同区域的瞬态温度进行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无地热水渗流工况相比,当热储层厚度为400 m,渗流速度为10×10^(-7) m/s,地埋管的进、出水温差ΔT及平均能效系数E分别提高了5.5℃和16.22%;当渗流速度为10×10^(-7) m/s,热储层厚度由50 m增加至600 m时,供热期平均单位埋深换热量q上升81.92%;热储层厚度为600 m时,间歇期地层温度恢复率达到99.43%;地热水渗流速度和热储层厚度的增加显著提升了中深井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和地层温度恢复率。研究结果对中深井地埋管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系统高效运行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井地埋管 富水型热储层 传热 数值计算 渗流过程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距下过冷水滴连续撞击超疏水表面的数值研究
10
作者 郑韦 赵家权 吴杰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51,I0001,共11页
过冷水滴撞击飞机表面后形成的积冰严重威胁着飞行安全,积冰通常是由多个液滴共同作用形成的,明晰多过冷水滴间的相互作用对撞击-结冰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流体体积法,结合凝固/融化模型,数值模拟了双过冷水滴连续撞击冷超... 过冷水滴撞击飞机表面后形成的积冰严重威胁着飞行安全,积冰通常是由多个液滴共同作用形成的,明晰多过冷水滴间的相互作用对撞击-结冰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流体体积法,结合凝固/融化模型,数值模拟了双过冷水滴连续撞击冷超疏水表面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了液滴间距对双液滴动态行为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液滴间距的增加,双液滴依次出现了“内部铺展”“表面铺展”和“包裹式铺展”3种混合模式,最大铺展系数由不变过渡到增大,双液滴的聚集行为逐渐加剧,液滴与冷壁面的传热效果随之增强,其中,液滴与冷表面的接触面积是影响传热的首要因素;此外,双液滴相互作用过程中液滴内部形成的旋涡会阻碍液滴的水平铺展,从而避免铺展面积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过冷水滴 连续撞击 超疏水表面 液滴间距 传热 混合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
11
作者 王小鑫 陈童 +2 位作者 党博 李英豪 马艳文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88,共6页
为实现工业管道气液运输的非接触式流量测量。文中基于热扩散原理设计了一套非接触式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分析了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分别构建以空气和水为被测流体的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分析质量流量与温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搭建... 为实现工业管道气液运输的非接触式流量测量。文中基于热扩散原理设计了一套非接触式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分析了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分别构建以空气和水为被测流体的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分析质量流量与温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搭建空气和水循环输送平台,安装流量测试系统,对测量原理及仿真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对于质量流量测量误差小,能够达到无接触、稳定测量流体质量流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测量 恒功率加热 质量流量测量 温度测量 空气/水流量测量 流固耦合传热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源热泵的水下螺旋盘管性能测试
12
作者 陈于飞 蔡文剑 +1 位作者 蔡慧 黄瑶瑶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1,88,共7页
针对地表水源热泵的水下螺旋盘管换热器在不同实际工况下的换热性能优化问题,搭建了基于PLC和Wincc上位机的测试平台,模拟出换热器和地表水源热泵联合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工况,并提出一种基于换热环境温差的测试方法,得到在实际工... 针对地表水源热泵的水下螺旋盘管换热器在不同实际工况下的换热性能优化问题,搭建了基于PLC和Wincc上位机的测试平台,模拟出换热器和地表水源热泵联合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工况,并提出一种基于换热环境温差的测试方法,得到在实际工况下换热器与环境温差不同时的换热效率。将每个长100 m的管道作为研究对象,测试螺旋盘管内不同流速下的流体与环境的温差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得到在最佳的总传热系数下的管道水体流速和换热环境温差分别为0.8 m/s以及7℃,并结合水泵的实时功耗得到了最佳节能平衡点,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该实验方法也可以测试不同类型的水下换热器性能,为今后大规模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源热泵 传热系数 换热环境温差 水下螺旋盘管 管道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蓄冰系统的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模拟研究
13
作者 于宏鑫 王宁波 +1 位作者 郭焱华 邵双全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6-113,共8页
针对动态蓄冰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利用Fluent对水侧流道进行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分析。在波纹节距为6~12 mm、波纹高度为1.4~2.8 mm、波纹夹角为60°~150°的8个工况下进行模拟,探究了不同波纹节距、高度和角度的... 针对动态蓄冰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利用Fluent对水侧流道进行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分析。在波纹节距为6~12 mm、波纹高度为1.4~2.8 mm、波纹夹角为60°~150°的8个工况下进行模拟,探究了不同波纹节距、高度和角度的板片结构下流场流型、温度分布和压降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较小的波纹节距(6 mm)下,接触点数量更多,流场内扰动大、换热好,温度分布也更加均匀;比较不同波纹高度下的换热效果发现,虽然波纹高度的增加可以增大波纹板的换热面积,但同时也会导致流速减慢和高温滞留区的产生,不利于提高波纹板的换热效率;波纹夹角的改变影响了流场内的流型,随着波纹夹角从60°增大到150°,换热效果先升高后降低,当波纹夹角为120°时换热效果最好。通过分析不同夹角时板内流场的流型,发现在较大占比的曲折流中伴随十字交叉流动的复合流动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过冷水 流动换热 动态蓄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纱纬平针织物的热湿耦合仿真模拟
14
作者 邓智豪 荣政 +2 位作者 刘为炜 唐宁 武维莉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为探究在服装内外环境存在差异的情况时的织物热湿传递机理,提出了一种预测棉纱纬平针织物热湿耦合传递的仿真模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测织物试样的几何结构,利用AutoCAD建模软件创建织物的三维几何模型;使用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 为探究在服装内外环境存在差异的情况时的织物热湿传递机理,提出了一种预测棉纱纬平针织物热湿耦合传递的仿真模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测织物试样的几何结构,利用AutoCAD建模软件创建织物的三维几何模型;使用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包含静止空气的织物热湿耦合仿真模型,并根据人体穿着服装的实验数据设置边界载荷,运算得到仿真模型的温度、相对湿度分布云图与数据;将织物系统模型的模拟热湿阻结果与实验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当纬平针织物内发生热湿耦合传递时,皮肤表面的热量主要通过线圈串套区域向外界传递,而线圈内静止空气的传热量较少;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后,水分优先被纱线吸收,再通过织物孔隙中的空气向外界扩散。在热湿耦合传递达到动态平衡后,织物系统的模拟热阻相对误差为2.3%,模拟湿阻的相对误差为4.2%。研究表明将有限元仿真模拟技术应用于纺织品的物理性能研究中具备可行性,为探究针织物在日常穿着状态下的热湿耦合传递现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纱纬平针织物 三维几何模型 热湿耦合传递 有限元仿真模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油煤原位热解技术战略价值与科学探索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双明 师庆民 +9 位作者 孙强 崔世东 寇丙洋 乔军伟 耿济世 张蕾 田华 姜鹏飞 蔡玥 刘浪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共13页
【背景】我国油气需求缺口大、供给制约多、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富油煤作为集煤、油、气属性于一体的煤炭资源,具有立足国内增加油气供给的巨大潜力。【进展】富油煤原位热解技术已在陕西榆林成功实施工程试验,目前仍处于探索阶... 【背景】我国油气需求缺口大、供给制约多、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富油煤作为集煤、油、气属性于一体的煤炭资源,具有立足国内增加油气供给的巨大潜力。【进展】富油煤原位热解技术已在陕西榆林成功实施工程试验,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具备两大战略价值:一是弥补我国油气需求缺口,提高油气自主保障能力;二是变革煤炭开采技术,推动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富油煤原位热解包括钻孔式和矿井式两种实践途径,目标是持续高效提取煤中油气资源,主要面临热解选区、加热技术与高效传热传质等难题。【展望】“四性”是原位热解技术研发的关键,包括地质条件适宜性、加热技术匹配性、传热传质有效性和热解安全稳定性。主要内容为:(1)从富油煤资源条件、地层封闭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构造条件等方面阐明适宜富油煤原位热解的地质基础,揭示热辐射范围内围岩封闭动态稳定性的约束条件,为原位热解选址和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2)深刻认识富油煤在温度、应力约束下的热物理性质演化行为,基于地质−工程条件论证原位加热技术适宜性,并针对煤层低导热特性开展高效加热工艺设计,通过风、光、电多种供能方式互补实现供热能源经济性。(3)地应力、大尺度煤体、焦油高黏度是制约原位热解油气运移、产出的主要因素,煤层致裂、载热介质优化与温压调控、焦油降黏轻质化是改善煤层传热传质性能和提高热解油气可产出性的潜在方法。(4)原位热解持续稳定运行依赖于全过程监测与动态预警,需要监测手段立体化、地质信息反演精准化、多相多场环境模型化、突变阈值预测预警等技术予以支撑。进一步探索与地质条件相匹配的富油煤原位持续高效热解关键技术,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制约矛盾,是推动富油煤原位热解技术深入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原位热解 油气资源 地质条件 加热技术 传热传质 安全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发电机带有交替径向风道的转子流体与传热耦合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伟力 乔田怀 +3 位作者 李亚磊 李程昊 刘明洋 李志强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针对汽轮发电机带有交替径向通风道的转子发热冷却问题,以一台350 MW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为研究对象,依据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建立计及旋转的电机全域通风网络模型,采用逐次迭代法计算得到各支路流量和节点压力。其次,建立... 针对汽轮发电机带有交替径向通风道的转子发热冷却问题,以一台350 MW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为研究对象,依据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建立计及旋转的电机全域通风网络模型,采用逐次迭代法计算得到各支路流量和节点压力。其次,建立了带有交替径向风道的发电机转子流体-传热三维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给出了基本假设和相应的边界条件,同时将通风网络计算得到的风速和压力作为转子求解域的耦合边界,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求解,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然后分析了交替径向风道内流量分配和氢气流动情况,研究了转子内部氢气温度分布和槽楔出风口风温变化规律,探明了转子绕组和铁心轴向温度分布特性,讨论了副槽入口流量和槽楔出口直径对转子流体和温度的影响。得出副槽入口流量应控制在0.1~0.16 m^(3)/s范围内,且选择较小的槽楔出口直径,可以提高通风系统的效率与风量分配均匀性,降低转子轴向热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 交替径向风道 通风网络 流体流动与传热 有限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传热和红外热成像的煤矸识别方法
17
作者 程刚 陈杰 +2 位作者 潘泽烨 魏溢凡 陈森森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1,137,共7页
基于可见光图像的煤矸识别方法准确率不高、识别速度慢;基于高能射线透射的煤矸识别方法具有很大辐射导致较少应用。红外热成像具有穿透性强、不受光线影响等优点,但煤和矸石的表面温度在室温下相对接近,导致煤和矸石在红外热图像中没... 基于可见光图像的煤矸识别方法准确率不高、识别速度慢;基于高能射线透射的煤矸识别方法具有很大辐射导致较少应用。红外热成像具有穿透性强、不受光线影响等优点,但煤和矸石的表面温度在室温下相对接近,导致煤和矸石在红外热图像中没有明显差异,难以获得较好的识别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水传热和红外热成像的煤矸识别方法。在不同水温(18,21,24,27,30℃)条件下进行煤和矸石红外热成像实验,通过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差异来区分煤和矸石。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温下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不同,当水温低于环境温度时,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相同水温条件下,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增大;煤和矸石表面温度变化均随水温升高和时间增加呈增大趋势,但矸石表面温度变化大于煤表面温度变化;当水温为18℃、时间为180 s时,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之间差异和温差均达到最大。这说明低温的水可作为一种传热介质,更有利于使煤和矸石之间产生较大的温差,从而实现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准确、快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识别 水传热 红外热成像 红外热图像 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期渠道防结冰曝气装置运行方式多目标智能优化
18
作者 崔溦 吕鸿贤 +1 位作者 李志竑 陈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38,共8页
传统防结冰曝气装置位置相对固定,作用范围有限。为此,提出了浮动式曝气装置,该装置具备可自行移动和作用范围大的特点,但目前针对其增温效果和运行优化的研究仍较为欠缺。为提升浮动式曝气装置防结冰效果,结合神经网络和多目标优化算法... 传统防结冰曝气装置位置相对固定,作用范围有限。为此,提出了浮动式曝气装置,该装置具备可自行移动和作用范围大的特点,但目前针对其增温效果和运行优化的研究仍较为欠缺。为提升浮动式曝气装置防结冰效果,结合神经网络和多目标优化算法,构建了不同运行方式曝气增温效果智能预测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模型推演分别得出了适用于不同工况的增温强度偏向型方案、均衡型方案以及续航时间偏向型方案。结果表明:得出的优化方案与对照型相比,在防结冰曝气装置优化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升或降低,其中增温偏向型的增温效果相较对照型提升了79.12%,但续航时间减少了81.15%,均衡型方案在增温效果和续航时间方面均有小幅提升,续航时间偏向型方案的续航时间可提升97.35%,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防结冰曝气装置的实际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渠道 冰期输水 曝气 增温效果 运行方式 GA-BP神经网络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绿化复合屋面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旸 于航 +1 位作者 陈雨露 孟二林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1-258,共8页
从屋面热湿环境和植被状态、光伏发电效率、水分平衡、能量平衡与热过程模型4个方面对光伏-绿化复合屋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和空间配置条件下,光伏组件与植被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动态变化,导致屋面综合性能存在一定的不... 从屋面热湿环境和植被状态、光伏发电效率、水分平衡、能量平衡与热过程模型4个方面对光伏-绿化复合屋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和空间配置条件下,光伏组件与植被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动态变化,导致屋面综合性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最后对光伏-绿化复合屋面工程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并指出掌握光伏组件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准确预测与优化光伏-绿化复合屋面综合性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植被 传热性能 发电效率 水分与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流转、集体行动对塔里木河流域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政府补贴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8
20
作者 熊媛媛 苏洋 关全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1,共7页
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塔里木河流域1216户农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二元Logit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探索土地流转、集体行动对塔里木河流域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以... 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塔里木河流域1216户农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二元Logit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探索土地流转、集体行动对塔里木河流域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①土地流转面积不会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土地流转期限、土地流转价格会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产生正向影响。②集体行动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并在土地流转影响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路径中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③政府补贴在集体行动影响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路径中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因此,为了促进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应当进一步加快农地流转,建立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宣传平台,完善集体行动架构,加大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农业节水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集体行动 节水灌溉技术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采纳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