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boiling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of R245fa in a horizontal micro-fin tube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Zhi-qi HE Ni +1 位作者 XIA Xiao-xia LIU Li-w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3200-3212,共13页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boiling heat transfer and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of R245fa in a 7 mm horizontal micro-fin tube was performe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flow boiling heat transfer charact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boiling heat transfer and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of R245fa in a 7 mm horizontal micro-fin tube was performe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flow boiling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boil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HTC)increases with mass velocity of R245fa,while i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ment of saturation temperature and heat flux.With the increase of vapor quality,HTC has a maximum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por quality is about 0.4,which varies with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When vapor quality is larger than the transition point,HTC can be promoted more remarkably at higher mass velocity or lower saturation temperature.Among the four selected correlations,KANDLIKAR correlation matches with 91.6%of experimental data within the deviation range of±25%,and the absolute mean deviation is 11.2%.Also,in terms of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boiling,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increases with mass velocity and heat flux of R245fa,while i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ment of saturation temperature.MULLER-STEINHAGEN-HECK correlation shows the best prediction accuracy for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among the four widely used correlations.It covers 84.1%of experimental data within the deviation range of±20%,and the absolute mean deviation is 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iling heat transfer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prediction correlations micro-fin tube R245fa flu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of cooling air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 被引量:3
2
作者 倪明龙 陈亚平 +1 位作者 董聪 吴嘉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759-2765,共7页
Numerical computation models of air cooling heat transfer and flow behaviors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TWFC) were establish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considered.The air side properties of heat transfe... Numerical computation models of air cooling heat transfer and flow behaviors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TWFC) were establish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considered.The air side properties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drop are displayed with variabl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and inlet velocities of cooling air.Within the range of simulation,TWFC has the bes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hen inlet velocity vin=4-10 m/s.Compared with those of straight fins,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 are of highe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with the f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height Fh=9.0 mm,fin-pitch Fp=2.5-3.0 mm,fin-wavelength λ=14.0-17.5 mm and fin-wave-amplitude A=1.0-1.2 mm.The correlations of both heat transfer factor and friction factor are presented,and the deviations from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re within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ngular wavy fins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pressure drops plate-fin heat exchangers air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and air drag in sinter layer 被引量:2
3
作者 潘利生 魏小林 +2 位作者 彭岩 时小宝 刘怀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841-2848,共8页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air pressure drop in sinter layer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design of sinter cooling craft. Due to the lack of necessary data, the two parameters are studied by experimenta...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air pressure drop in sinter layer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design of sinter cooling craft. Due to the lack of necessary data, the two parameters are studied by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heat conduction of sinter impacts the measurement of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ir volumetric flow rate. Sinter layer without small particles(sample I) gives higher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han that with small particles(sample II). Under the considered conditions, volumetric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in the range of 400-1800 W/(m3·°C). Air pressure drop in sinter laye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superficial velocity, as well as with the rise of air temperature. Additionally, air pressure drop also depends on sint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consider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pressure drop in sinter sample II is 2-3 times that in sinter sample I, which resulted from 17% small scale particles in sinter sample 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ter layer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pressure dr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intered copper wicked and grooved heat pipes:A comparative study
4
作者 Saif Ullah KHALID Hafiz Muhammad ALI +4 位作者 Muhammad Ali NASIR Riffat Asim PASHA ZAFAR SAID L.Syam SUNDAR Ahmed Kadhim HUSSE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507-3520,共14页
Heat pipes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 thermal management solutions.Selection of right type of heat pipe for a specific scenario is utmost necessary for best outcomes.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comparison of the... Heat pipes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 thermal management solutions.Selection of right type of heat pipe for a specific scenario is utmost necessary for best outcomes.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comparison of therm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intered copper wicked and grooved heat pipes,which are mostly used types of heat pipes.Distilled water filled heat pipes were tested through experimentation in gravity assisted position.Experimental outcomes have been compiled in terms of capillary pressure,operating temperature,thermal resistance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Capillary pressure is high in sintered heat pipes compared to grooved heat pipes irrespective of groove dimensions.Grooved heat pipes have lower operating temperature compared to sintered heat pipes at the same heat load.At 8 W,compared to sintered heat pipes,grooved heat pipes have 8.24% lower condenser surface temperature,4.41% lower evaporator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7.79% lower saturation temperature.Thermal resistance of sintered heat pipe is much lower than grooved heat pipe.The maximum relative difference of 63.8% was observed at 8 W.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sintered heat pipe was observed double compared to grooved heat pipe at 8 W heat load.Thermal resistance and hen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sintered heat pipe change almost in a linear manner with respect to heat load but unexpectedly turning point is observed in thermal resistance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grooved heat pipe.Grooved heat pipes attain equilibrium much earlier compared to sintered ones.Varying heat loads from 4 to 20 W causes variation in equilibrium establishment time from 7 to 4 min for grooved and from 10 to 7 min for sintered heat pi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pipe thermal resistan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hermal performance capillary press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513A在水平管内沸腾换热及压降特性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张青 黄理浩 +3 位作者 张佳妮 陶乐仁 朱天意 陈建红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7,共9页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制冷行业需要对现有的制冷剂工质进行替换并进一步强化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通过实验研究了混合制冷剂R513A在外径分别为9.52、12.70 mm的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的沸腾换热特性,分析了热流密度、管径、质量流速和...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制冷行业需要对现有的制冷剂工质进行替换并进一步强化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通过实验研究了混合制冷剂R513A在外径分别为9.52、12.70 mm的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的沸腾换热特性,分析了热流密度、管径、质量流速和蒸发温度对传热系数及压降变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沸腾传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9.52 mm光滑管内制冷剂扰动更剧烈,其传热系数比12.70 mm光滑管的提高了13.91%~19.77%。与此同时,9.52 mm换热管内的压降为12.70 mm换热管的1.4~3.8倍。管内传热系数随着蒸发温度和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并且低质量流速时更容易达到局部干涸点,此时沸腾传热系数急剧减小。对预测传热系数的Cooper、Liu-Winterton关联式进行了对比。在干涸发生前,两个关联式皆能较好地预测R513A在水平光滑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在干涸发生后,Liu-Winterton关联式预测精度更高;干涸前、后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8.53%和28.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513A 流动沸腾 内螺纹管 传热系数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温被对喀什地区日光温室夜间温度影响的量化分析
6
作者 张传坤 马迎春 +4 位作者 付文敏 温丹 刘波 王晓 杨宁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3,共6页
为研究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夜间温度造成的影响,对试验期间连续两日夜间两种保温被覆盖下日光温室的放热量、温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温室A、D两日夜间放热量分别是221.70、210.00 W·m^(-2)和339.27、334.65 W·m^(-2),温... 为研究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夜间温度造成的影响,对试验期间连续两日夜间两种保温被覆盖下日光温室的放热量、温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温室A、D两日夜间放热量分别是221.70、210.00 W·m^(-2)和339.27、334.65 W·m^(-2),温室A放热量分别是温室D放热量的65%、63%;温室A空气温度降幅分别比温室D空气温度降幅少1.7、1.4℃;两日温室A、D保温被传热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65、0.64 W·m^(-2)·℃^(-1)和1.32、1.32 W·m^(-2)·℃^(-1);温室A保温被的保温作用远大于温室D保温被的保温作用。两日夜间温室A空气温度平均值分别为11.8、12.6℃,凌晨时分最低值分别为10.9、11.1℃,能够满足喜温果菜越冬生产对温度的要求;温室A保温被传热系数最大值为0.74 W·m^(-2)·℃^(-1),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在喀什地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保温被 温度降幅 传热系数 参考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增压自由汽泡冷凝相间换热实验研究
7
作者 邓杰文 黄涛 +4 位作者 朱隆祥 潘良明 孙皖 张卢腾 马在勇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4-1301,共8页
在使用系统分析计算程序计算一回路及二回路流体参数中,采用两流体模型计算空泡份额和流体温度会有更准确的预测效果。在两流体模型中需要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汽泡冷凝相间换热系数。本实验中,通过对加热板产生并漂浮在大空间中的饱和... 在使用系统分析计算程序计算一回路及二回路流体参数中,采用两流体模型计算空泡份额和流体温度会有更准确的预测效果。在两流体模型中需要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汽泡冷凝相间换热系数。本实验中,通过对加热板产生并漂浮在大空间中的饱和汽泡快速增压,使汽泡冷凝并计算得到相间换热系数。实验工况的压力范围为0.10~2.53 MPa,实验的雅可比数为5.46~17.41。实验中提出对压力快速变化过程的相间系数处理方法,拟合得到努塞尔数的表达式,平均误差为23.5%。拟合的关系式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预测平均误差为2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泡冷凝 快速增压 相间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块化熔盐储热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8
作者 宋园园 周科 +3 位作者 鲁晓宇 李明皓 卫子钰 杨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128,共11页
为进一步提升燃煤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并实现燃煤机组与电力系统的热电解耦,针对燃煤-熔盐耦合系统中储热换热器的优化设计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新型模块化熔盐储热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实际运行工况中的现场测量数据,计算得出熔盐侧换热系数... 为进一步提升燃煤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并实现燃煤机组与电力系统的热电解耦,针对燃煤-熔盐耦合系统中储热换热器的优化设计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新型模块化熔盐储热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实际运行工况中的现场测量数据,计算得出熔盐侧换热系数并对汽水系统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基于流动网格系统法将汽水管束进行划分并建立流量分配和压降计算模型,将熔盐泵启动工况下实际测量的运行数据与程序计算得出的系统总压降进行对比,相对误差为2.13%,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计算分析了设计工况下汽水系统的压力分布、流量分配、出口汽温、管壁金属温度等特性参数,并进行热负荷受到扰动时的流动不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熔盐泵不启动时,工质出口汽温为327.7℃;熔盐泵启动时,工质出口汽温为362.2℃;两种运行工况下系统总压降与最大管壁金属温度均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且不会发生流动不稳定的现象。该研究全面评价了熔盐储热换热器运行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耦合燃煤发电的熔盐储能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储热换热器 熔盐侧换热系数 流量分配 压降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齿形结构水平管内换热及压降特性研究
9
作者 陈浩南 黄理浩 +1 位作者 陶乐仁 张青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0-818,共9页
对4种不同内螺纹结构的测试管进行研究,分析螺旋角、齿高、齿顶角等几何参数对蒸发换热的影响,阐明了不同齿形结构对管内压降的作用机制,并对光滑管和强化管常用的传热关联式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测试管干涸前,传热系数与压降随制... 对4种不同内螺纹结构的测试管进行研究,分析螺旋角、齿高、齿顶角等几何参数对蒸发换热的影响,阐明了不同齿形结构对管内压降的作用机制,并对光滑管和强化管常用的传热关联式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测试管干涸前,传热系数与压降随制冷剂质量流量和出口蒸汽干度的增加而增大;干涸时,传热系数剧降,压降变化不大;强化管的沸腾传热系数和压降分别比光滑管高20.4%~117.2%和20.2%~118.4%,较大螺旋角增强了流体的旋流效应;较小的齿顶角对应了更大的齿间空间;更多的齿数增加了传热面积;齿高的增加带来了内表面拓展比,加剧管内流体扰动混合,传热系数和压降均有所增加;对测试管单位压降传热系数,18°螺旋角综合性能最佳,28°螺旋角增强了换热,但压降显著增加,增加了实际应用的经济成本。模拟结果显示,其中Tran关联式对于光滑管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6.7%,Gungor-Winterton和Kaew-on预测模型对于强化管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8.4%和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形结构 流动沸腾换热 压降 换热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5 mm微肋管管内冷凝换热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张秋夏 黄理浩 +1 位作者 陶乐仁 路镇阳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57,共6页
为探究新的环保制冷剂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全球变暖问题,在直径为6.35 mm的ST(光滑管)以及ET_(n)、ETβ、ETγ(内螺纹管)中进行R513A的管内冷凝换热实验,研究不同肋结构参数、冷凝温度(33、35、38、40℃)、质量流速[300—900 kg/(m^(2... 为探究新的环保制冷剂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全球变暖问题,在直径为6.35 mm的ST(光滑管)以及ET_(n)、ETβ、ETγ(内螺纹管)中进行R513A的管内冷凝换热实验,研究不同肋结构参数、冷凝温度(33、35、38、40℃)、质量流速[300—900 kg/(m^(2)·s)]对R513A流动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513A在6.35 mm的螺纹管内的冷凝换热系数以及压降均高于光滑管,ET_(n)、ETβ、ETγ冷凝换热系数的强化倍率分别为1.42—1.79倍、1.64—1.98倍、1.69—2.20倍,压降分别增大了12.97%—29.20%、23.01%—37.10%、7.69%—26.37%;螺纹结构在提升换热性能的同时,也导致了能量损失的增加。综合分析表明,ETγ在大螺旋角、多齿数及小齿顶角条件下具有最佳综合换热性能。在文中实验条件下,Dobson and Chato关联式对光滑管的预测效果较佳,平均绝对误差为10.09%;Hirose关联式对内螺纹管的预测效果较好,平均绝对误差为1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冷凝 R513A 内螺纹管 螺旋角 换热系数 压降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矩形通道高过冷沸腾流动与传热模型分析
11
作者 刘可心 闫震 +3 位作者 徐建军 丁雷 丁铭 曹夏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2,共9页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腾,壁面热流密度为70~375 kW/m^(2),出口空泡份额为0.0029~0.0838。采用压差传感器和K型铠装热电偶分别获取实验段内压降数据和壁面温度数据。基于实验数据对文献中关于两相流动和沸腾换热的经验关系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已有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模型对高过冷沸腾的预测能力较差。建立了适用于窄矩形通道内高过冷沸腾情况下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模型,本文模型对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45%和16.72%,精度优于已有模型。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高过冷沸腾 两相换热系数 两相摩擦压降 传热模型 分相流模型 均相流模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分干度蒸发过程热力特性模拟研究
12
作者 白浩贤 钟天明 +1 位作者 颜馨 丁力行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9-1036,共8页
为探究管内分干度蒸发过程对蒸发换热性能的影响,文章采用Fluent模拟研究了管内分干度蒸发器中单流程干度调节蒸发换热前、后的传热与流动特性,采用翅片式换热器测试平台对其传热性能与阻力压降进行了实验验证,并采用热性能因子和总熵... 为探究管内分干度蒸发过程对蒸发换热性能的影响,文章采用Fluent模拟研究了管内分干度蒸发器中单流程干度调节蒸发换热前、后的传热与流动特性,采用翅片式换热器测试平台对其传热性能与阻力压降进行了实验验证,并采用热性能因子和总熵增对管内蒸发过程进行热力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截面质量流量为250~750 kg/(m^(2)·s)时,与普通蒸发器中没有干度调节的单管程换热相比,管内分干度蒸发器中进行一个管程分流换热呈现更显著的温度变化和更高的管内传热系数,进行干度调节分流后,平均管程压降增大约17.3%。在低干度域进行0.85与0.00分干度换热,管内分干度蒸发器可获得较普通非分干度蒸发器更优的热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内分干度蒸发 传热系数 压降 热性能因子 管内熵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孔结构的微通道散热技术研究现状
13
作者 周雄 张莉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7,共11页
随着微电子器件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越来越倾向于小型轻量化、高集成度、高热流密度的方向发展。多孔结构因其能有效拓展传热面积、增加汽化核心和调控壁面润湿性而强化沸腾传热,广泛应用于散热领域。基于多孔结构的微通道散热技术是提... 随着微电子器件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越来越倾向于小型轻量化、高集成度、高热流密度的方向发展。多孔结构因其能有效拓展传热面积、增加汽化核心和调控壁面润湿性而强化沸腾传热,广泛应用于散热领域。基于多孔结构的微通道散热技术是提高散热器性能十分有效且极具发展前景的方法。微通道表面多孔结构、微通道内填充多孔材料和微通道骨架为多孔结构是近年来3种常见的多孔结构和微通道相结合增强沸腾传热的结构形式,多孔结构主要包括多孔涂层、微腔、金属泡沫、多孔翅片和多孔肋等。主要对近年来基于多孔结构的微通道散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了上述3种强化传热结构的优缺点,阐述了微通道散热器在传热性能和压降的平衡设计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散热器 多孔结构 传热强化 压降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内甲醇流动冷凝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郭江悦 常守金 胡海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80-2588,共9页
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甲醇在水平圆管内的流动冷凝过程,探究了不同质量通量下蒸汽干度对甲醇冷凝换热及压降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冷凝过程中的流型转换和液膜特性。结果表明,在干度为0.87~0.95时传热系数达到峰值,质量通量为25~75 kg·m^... 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甲醇在水平圆管内的流动冷凝过程,探究了不同质量通量下蒸汽干度对甲醇冷凝换热及压降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冷凝过程中的流型转换和液膜特性。结果表明,在干度为0.87~0.95时传热系数达到峰值,质量通量为25~75 kg·m^(-2)·s^(-1)时,峰值对应干度从0.87增加到0.95;压力梯度随着质量流量、干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干度大于0.9时,压降梯度随着干度的增加而减小。模拟工况下甲醇冷凝流动过程主要流型为雾状流/环状流以及波状流/分层流。截面液膜厚度在θ=90°处达到局部最小值,质量通量的增加提升了液膜分布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冷凝 数值模拟 传热 压降 液膜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完全和不完全填充肋片微通道的多核芯片热管理
15
作者 黄秉欢 米创 朱传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7-195,共9页
微通道由于其小尺寸和高传热效率,在集成电路热管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提升多核芯片中微通道热管理能力并进一步减少流动压降造成的损失,通过数值模拟对雷诺数为200~800的4种不同结构的微通道进行比较,以分析填充形式和肋片排列方式... 微通道由于其小尺寸和高传热效率,在集成电路热管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提升多核芯片中微通道热管理能力并进一步减少流动压降造成的损失,通过数值模拟对雷诺数为200~800的4种不同结构的微通道进行比较,以分析填充形式和肋片排列方式的协同作用对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包括完全填充顺排肋片微通道(MCFAR)、不完全填充顺排肋片微通道(MIFAR)、完全填充错排肋片微通道(MCFSR)和不完全填充错排肋片微通道(MIFSR);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利用熵产率指标评估流动和传热的不可逆性,采用性能评价准则(PEC)评估流动传热综合性能。结果表明:不完全填充肋片微通道中的流场与完全填充肋片微通道中相异,且肋片不完全填充时能够进一步破坏下游边界层,以较低的压降增加为代价强化传热;传热熵产率占总熵产率的大部分,强化传热是降低流动传热不可逆性的关键;当雷诺数为400时MIFAR结构显示出最佳的综合性能(PEC为1.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肋片 传热 压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513A在不同肋结构水平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性能
16
作者 张青 黄理浩 +2 位作者 陶乐仁 朱天意 金云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4-143,共10页
全球变暖日趋严重,新型环保型制冷剂研究迫在眉睫,制冷行业需要对现有的制冷剂工质进行替换并进一步强化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本文在不同肋结构的水平管内进行R513A的流动沸腾实验研究,探究了不同肋结构、质量流速[300~500kg/(m^(2)·... 全球变暖日趋严重,新型环保型制冷剂研究迫在眉睫,制冷行业需要对现有的制冷剂工质进行替换并进一步强化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本文在不同肋结构的水平管内进行R513A的流动沸腾实验研究,探究了不同肋结构、质量流速[300~500kg/(m^(2)·s)]、蒸发温度(5~10℃)对传热系数及压降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R513A在内螺纹管的管内沸腾传热系数相比光管有23%~120%的提高,但其在内螺纹管内的压降均高于光管;对比肋结构对换热的影响,发现较大的螺旋角可以加剧管内二次流的产生,较大的齿条数可以增加沸腾传热的有效传热面积,使得换热增强;R513A沸腾传热系数和压降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蒸发温度升高,沸腾传热系数增大,而压降减小;通过比较单位压降传热系数可知4#螺纹管综合换热性能最优,肋结构参数对内螺纹管综合性能的影响集中在低、中干度区域,在高干度区域影响较小。在本实验工况下,Kaew-on关联式和Chisholm关联式分别对R513A在光管内传热系数和压降的预测精度最高,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74%和7%;Yu关联式和Miller-Steinhagen关联式分别对内螺纹管内传热系数和压降的预测效果更好,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16%和3.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结构 流动沸腾 R513A 传热系数 压降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车轮铸造模具水冷界面换热系数反算求解
17
作者 董国疆 李世德 +3 位作者 王克奇 王海翔 王佶 毕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5-1505,共11页
铝车轮低压铸造过程中,模具温度场是影响铝液凝固的重要因素。水冷作为铸造模具的主要冷却方式,对模具温度场的影响机理仍不明晰,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铝车轮铸造模具的边模水冷模块为研究对象,设计水冷降温实验并采集水冷过程中的模具... 铝车轮低压铸造过程中,模具温度场是影响铝液凝固的重要因素。水冷作为铸造模具的主要冷却方式,对模具温度场的影响机理仍不明晰,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铝车轮铸造模具的边模水冷模块为研究对象,设计水冷降温实验并采集水冷过程中的模具温度数据。通过ProCAST及ANSYS分析冷却水流动状态,以实测温度数据为基础进行软件反求解,基于Beck非线性估算法,建立界面换热数值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界面换热系数求解方式,并正向求解以验证两种求解方式的准确性,以期为铝车轮低压铸造模拟验证提供数据支撑,有望获取冷却水与模具的真实换热系数,并揭示其传热行为和换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铸造 界面传热 换热系数 模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滴形热管阵列预冷器综合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侯温馨 吕元伟 +2 位作者 张镜洋 张靖周 王奉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191,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预冷的水滴形热管阵列预冷器构想,以实现进气预冷的高效换热和低流动损失。基于将热管处理为恒定温度导热体的简化模型假设,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滴形热管预冷器的流动换热特性以及水滴热管形状...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预冷的水滴形热管阵列预冷器构想,以实现进气预冷的高效换热和低流动损失。基于将热管处理为恒定温度导热体的简化模型假设,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滴形热管预冷器的流动换热特性以及水滴热管形状、纵向间距和来流马赫数的影响,并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圆形热管预冷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滴外形减少了外掠高温来流在热管尾缘脱落涡的产生,流动变得平滑。与圆形热管预冷器相比,水滴形热管预冷器极大地减小了高温来流流动损失,仅为圆形热管阵列的30%。虽然温降有所降低,但综合性能因子大于圆形热管预冷器。在本文的研究参数范围内,存在相对较优的水滴形状和热管纵向间距,可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换热特性;随着来流马赫数增大,预冷器的综合换热特性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水滴形热管预冷器 温降 对流换热系数 压力损失系数 综合性能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513A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天意 黄理浩 陶乐仁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44,共8页
全球变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第4代新型环保制冷剂的研究迫在眉睫。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沸腾传热特性直接关系到该制冷剂的应用。R513A是R134a的替代制冷剂,通过实验研究R513A和R134a在12.7 mm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的沸腾... 全球变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第4代新型环保制冷剂的研究迫在眉睫。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沸腾传热特性直接关系到该制冷剂的应用。R513A是R134a的替代制冷剂,通过实验研究R513A和R134a在12.7 mm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的沸腾传热特性,分析质量流速、蒸发温度、热流密度和内螺纹结构对传热系数及压降变化的机理。实验工况:制冷剂的质量流速为100~200 kg/(m^(2)·s),蒸发温度为5~10℃。结果表明:沸腾传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发生显著变化;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沸腾传热系数增大15.06%~42.33%,压降增大26.16%~61.83%;随着蒸发温度升高,沸腾传热系数增大13.27%~38.25%,压降减小19.53%~33.27%;内螺纹管的传热系数显著高于光滑管,强化倍率最大为2倍。相同工况下,R513A的沸腾传热系数比R134a增大约25.61%~30.74%,R134a内螺纹管内压降比R513A平均高约12.33%;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R513A的流型转变较R134a提前,此时沸腾传热系数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螺纹管 流动沸腾 传热系数 摩擦压降 R51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协同扭转螺杆热输运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代瑞 潘威 +4 位作者 黄士争 朱家威 曾宪奎 杨卫民 鉴冉冉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应用Polyflow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创新提出的场协同扭转螺杆在不同转速下的热输运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合温度分布、对流换热系数、黏度、压力等参数对其热输运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常规螺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设置有扭转结... 应用Polyflow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创新提出的场协同扭转螺杆在不同转速下的热输运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合温度分布、对流换热系数、黏度、压力等参数对其热输运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常规螺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设置有扭转结构的场协同扭转螺杆温度均匀性得到改善,对流换热系数提高,强化了整个体系的传热效果,其中扭转元件串联排布的螺杆换热性能更优。并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原料,采用扭转挤出技术结合机头径向温差、换热系数等参数对常规螺杆与场协同扭转螺杆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所得结果与仿真一致,证明了场协同扭转螺杆具有强化传热、改善塑化均匀性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元件排布 换热性能 对流换热系数 塑化均匀性 压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