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regenerative cooling parallel channel
1
作者 JU Yinchao LIU Xiaoyong +1 位作者 XU Guoqiang DONG Bensi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1,共9页
Due to the complex high-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fuel,the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working process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variable working conditions,especially under high heat-mass rat... Due to the complex high-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fuel,the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working process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variable working conditions,especially under high heat-mass ratio,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In this paper,th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high temperature fuels are studied by using typical engine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chan⁃nels under typical working conditions are obtained,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precision calculation method i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It is known that the stable time required for hot start of regenerative cooling engine is about 50 s,and the flow resistance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quivalence ratio(The following equivalence ratio is expressed byΦ),and there is a flow resistance peak in the range ofΦ=0.5~0.8.Thi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coupling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physical proper⁃ties,flow rate and pressure of fuel in parallel channels.At the same time,the cooling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channels under some conditions of high heat-mass ratio are obtained,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t transfer of parallel channels such as improving surface roughness and strengthening heat transfer are mastered.In the experiment,whenΦis less than 0.9,the phenomenon of loc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deterioration can be obviously observed,and the temperature rise of local structures exceeds 200℃,which is the risk of structural damage.Therefore,the reliability of long-term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heat-mass ratio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structural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enerative cooling heat transfer flow resistance ENGINE Parallel chann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intered copper wicked and grooved heat pipes:A comparative study
2
作者 Saif Ullah KHALID Hafiz Muhammad ALI +4 位作者 Muhammad Ali NASIR Riffat Asim PASHA ZAFAR SAID L.Syam SUNDAR Ahmed Kadhim HUSSE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507-3520,共14页
Heat pipes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 thermal management solutions.Selection of right type of heat pipe for a specific scenario is utmost necessary for best outcomes.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comparison of the... Heat pipes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 thermal management solutions.Selection of right type of heat pipe for a specific scenario is utmost necessary for best outcomes.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comparison of therm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intered copper wicked and grooved heat pipes,which are mostly used types of heat pipes.Distilled water filled heat pipes were tested through experimentation in gravity assisted position.Experimental outcomes have been compiled in terms of capillary pressure,operating temperature,thermal resistance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Capillary pressure is high in sintered heat pipes compared to grooved heat pipes irrespective of groove dimensions.Grooved heat pipes have lower operating temperature compared to sintered heat pipes at the same heat load.At 8 W,compared to sintered heat pipes,grooved heat pipes have 8.24% lower condenser surface temperature,4.41% lower evaporator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7.79% lower saturation temperature.Thermal resistance of sintered heat pipe is much lower than grooved heat pipe.The maximum relative difference of 63.8% was observed at 8 W.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sintered heat pipe was observed double compared to grooved heat pipe at 8 W heat load.Thermal resistance and hen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sintered heat pipe change almost in a linear manner with respect to heat load but unexpectedly turning point is observed in thermal resistance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grooved heat pipe.Grooved heat pipes attain equilibrium much earlier compared to sintered ones.Varying heat loads from 4 to 20 W causes variation in equilibrium establishment time from 7 to 4 min for grooved and from 10 to 7 min for sintered heat pi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pipe thermal resistan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hermal performance capillary press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管与热泵直接换热式蒸发-冷凝器设计计算及性能测试
3
作者 蔺维杰 岑继文 +1 位作者 Abdullah Hassan 蒋方明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采用超长重力热管与热泵相结合进行中深层地热开发用于供暖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不破坏地下水环境等优点,而热泵系统的蒸发器与重力热管冷凝段直接换热可减少换热环节,提高系统的供热效率。鉴于此,研制了U型结构蒸发-冷凝器,并通过搭建... 采用超长重力热管与热泵相结合进行中深层地热开发用于供暖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不破坏地下水环境等优点,而热泵系统的蒸发器与重力热管冷凝段直接换热可减少换热环节,提高系统的供热效率。鉴于此,研制了U型结构蒸发-冷凝器,并通过搭建热泵与热管相结合的实验平台,研究了蒸发-冷凝器的换热性能,发现当热泵侧工质走管程时其传热系数可达2037.92 W/(m^(2)·℃)。基于均相流模型,将两相流质量、能量及动量守恒方程与管外冷凝和管内沸腾传热经验公式相结合,建立一维稳态流动蒸发-冷凝器换热计算模型。利用Python编写程序,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发现蒸发-冷凝器换热量平均计算误差为18.91%,证实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为设计高效的蒸发-冷凝器提供了理论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热泵直接换热 蒸发-冷凝器 双侧两相流换热 传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BM-DEM的空沙移动床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4
作者 张剑 李斌 +3 位作者 杨雨昂 吴正人 王鑫 李新福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55-563,共9页
面向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研究空沙移动床换热器内稠密气固两相流动及换热的机理和特性,将格子Boltzmann方法(LBM)与离散单元法(DEM)结合,从介观尺度上建立LBM-DEM流动及传热模型。以不同空沙质量流量比为变量,对空沙移动床换热进行数... 面向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研究空沙移动床换热器内稠密气固两相流动及换热的机理和特性,将格子Boltzmann方法(LBM)与离散单元法(DEM)结合,从介观尺度上建立LBM-DEM流动及传热模型。以不同空沙质量流量比为变量,对空沙移动床换热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中气相和颗粒相温度场变化,比较不同类型的传热热流量在换热过程中所占比例及变化。结果表明,床内紧密的颗粒对气相温度场影响较大,阻碍气体沿流动方向传热,在加热一段时间后,床内气体温度分布逐渐稳定,温度梯度呈对角线分布,符合空气-沙子交叉换热的典型特点。颗粒在床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差别较大,初始阶段仅左侧颗粒被加热,在温度场稳定后,颗粒温度沿气流入射方向的梯度较大。空沙移动床内主要换热方式为对流换热,在500℃的加热温度下,对流传热热流量占比约98.50%;辐射传热热流量、导热传热热流量与空气入射速度正相关;空沙流量比与气相效能负相关,与固相效能正相关;空沙流量比与效率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热发电 两相流 传热特性 数值模拟 移动床换热器 LBM-DEM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管内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及经验公式评价
5
作者 程林海 谷海峰 +2 位作者 汤维 陈斌 石依妍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螺旋管内流动和传热特性对螺旋管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较宽的压力范围:0.2~14.1 MPa,对内径为8.8 mm、螺旋直径为568 mm的立式螺旋管开展了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单相段和两相段的摩擦系数以及单相... 螺旋管内流动和传热特性对螺旋管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较宽的压力范围:0.2~14.1 MPa,对内径为8.8 mm、螺旋直径为568 mm的立式螺旋管开展了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单相段和两相段的摩擦系数以及单相水区、过冷沸腾区、饱和沸腾区和干涸区的换热系数。将实验结果与近年经验关系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Akagawa等、Hart等、Ito学者经验公式对单相水摩擦系数预测的精度较高,在±5%以内。当前经验公式对本实验两相段摩擦系数与不同区域的换热系数的预测,相对平均偏差在10%~20%左右。分析结果可为螺旋管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管 两相流 摩擦阻力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脉动热管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威 程坤宇 +2 位作者 曹霆 陈浩杰 王欣竹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53,共6页
脉动热管因结构简单、传热性能优良、工况适应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紧凑空间高热流密度的散热。为了研究表面润湿性对脉动热管内汽液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单回路脉动热管的物理模型,采用VOF(流体体积函数)方法对模型内的汽液两相流进... 脉动热管因结构简单、传热性能优良、工况适应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紧凑空间高热流密度的散热。为了研究表面润湿性对脉动热管内汽液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单回路脉动热管的物理模型,采用VOF(流体体积函数)方法对模型内的汽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分别设置亲水性蒸发段、疏水性冷凝段以及两者组合,研究不同润湿特性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和汽液流型。结果表明:热端和冷端温度由于工质在管内不断流动和相变而发生振荡,两者变化趋势相反;3种不同的润湿性表面均能降低热阻;蒸发段亲水性的提高可使启动时间延长,振荡频率和幅度提高;疏水性冷凝段能够促进滴状凝结,降低流动阻力。研究可为脉动热管的流动传热特性及运行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表面润湿性 流型 流动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guerre-Voronoi开孔泡沫流动-传热综合性能孔隙尺度模拟
7
作者 王孝宇 戴贵龙 +1 位作者 邓树坤 龚凌诸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59-3273,共15页
为提高泡沫多孔介质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基于Laguerre-Voronoi镶嵌(LVT)算法,建立了具有人工可控孔隙结构的LV开孔泡沫模型。采用经实验验证的孔隙尺度方法,对比分析了边界无封闭骨架(O-LV)和边界有封闭骨架(E-LV)两类LV泡沫的流动、... 为提高泡沫多孔介质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基于Laguerre-Voronoi镶嵌(LVT)算法,建立了具有人工可控孔隙结构的LV开孔泡沫模型。采用经实验验证的孔隙尺度方法,对比分析了边界无封闭骨架(O-LV)和边界有封闭骨架(E-LV)两类LV泡沫的流动、传热及综合性能,并提炼了压降和传热的关联式。结果表明,当径、轴向元胞数大于等于5层时,数值结果满足元胞独立性要求;相比传统陶瓷及L-K泡沫,LV泡沫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在表观流速为0.1~5.0 m/s时,增设封闭骨架能够有效改善壁面效应,且综合性能最大可提升6.0%~9.3%;两类LV泡沫关联式均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R^(2)≥0.98,MAPE≤27%),其孔隙率和Reynolds数的适用范围分别为0.529<φ<0.967,14<Re_(h)<3835和0.614<φ<0.970,15<Re_(h)<4487。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LV泡沫综合性能表达式,由孔隙率和Reynolds数即可预测其综合性能,为高效吸热器及反应器的进一步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孔隙尺度模拟 性能优化 流动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蜂窝状模块化毛细管换热器换热与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8
作者 王钊远 谭思聪 +2 位作者 姜玉雁 郭聪 赵建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86,共12页
针对毛细管换热器插管困难以及毛细管弯曲强度低等问题导致功率受限、难以批量化制造,提出了一种应用仿蜂窝状结构设计的组装式毛细管换热器设计方案,通过芯体模块的标准化发挥其固有的低成本、高紧凑度、高换热系数等优势。换热器样件... 针对毛细管换热器插管困难以及毛细管弯曲强度低等问题导致功率受限、难以批量化制造,提出了一种应用仿蜂窝状结构设计的组装式毛细管换热器设计方案,通过芯体模块的标准化发挥其固有的低成本、高紧凑度、高换热系数等优势。换热器样件采用外径为3 mm、内径为2 mm的316L不锈钢毛细管,换热面紧凑度达到1073 m^(2)/m^(3),壳体紧凑度达到234.6 m^(2)/m^(3),高于同类型普通毛细管换热器。在搭建的水-水换热实验测试台上,壳程雷诺数在200~1400范围内时,测量了换热器的换热与流阻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毛细管换热器的壳程换热系数是常规管壳式换热器的5倍,模块之间的挡管对壳程换热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可防止模块间隙流体旁通;通过对内部结构的仿真与优化分析,有效降低了壳程流阻,壳程管束摩擦因子低于同类型普通毛细管换热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换热器 仿蜂窝状结构 壳程换热特性 壳程流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Kelvin泡沫胞元高径比对其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超 孔祥壮 +2 位作者 杜雁霞 王娴 肖光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6,I0002,共13页
飞行器热管理系统中所用的高孔隙率泡沫材料具有质量轻、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孔隙尺度几何参数的优化设计对有效提升综合传热性能、降低结构质量至关重要。以各向异性Kelvin泡沫胞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热格子Boltzmann方法以及多GPU加速... 飞行器热管理系统中所用的高孔隙率泡沫材料具有质量轻、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孔隙尺度几何参数的优化设计对有效提升综合传热性能、降低结构质量至关重要。以各向异性Kelvin泡沫胞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热格子Boltzmann方法以及多GPU加速技术,实现了同时考虑泡沫骨架导热和多胞元孔隙尺度强迫对流换热的共轭传热数值模拟。在上述基础上,分别选取了Re=10、100、1000计算条件,开展了不同胞元高径比(H/D=0.5、0.75、1.0、1.5、2.0)对其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Re条件下,随着各向异性Kelvin泡沫H/D的减小,其泡沫内部的流动阻力及努塞尔数均增大,且随着Re的增大,对流换热的作用增强,H/D的影响也更为明显。此外,相比于流动阻力,结构传热性能受H/D的影响变化速率更大,由此造成综合传热因子(j/f^(1/3))与H/D成反比关系,即减小Kelvin胞元H/D可有效提高泡沫结构的综合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Kelvin泡沫 流动阻力 综合传热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曲管同轴套管换热器强化传热和流阻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应德 农雅善 +1 位作者 李远羽 刘世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28-3535,共8页
开发一种新型扭曲管同轴套管换热器,对其传热和流动特性进行实验测试,并拟合管程及壳程的Nusselt数(Nu)和摩擦因子(f)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总传热系数和流阻升高。在测试范围内(0.1~1.5 m/s),总传热系数增幅约为34%,管... 开发一种新型扭曲管同轴套管换热器,对其传热和流动特性进行实验测试,并拟合管程及壳程的Nusselt数(Nu)和摩擦因子(f)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总传热系数和流阻升高。在测试范围内(0.1~1.5 m/s),总传热系数增幅约为34%,管程流阻从37 Pa升高约120倍至6033 Pa,壳程流阻从361 Pa升高至130761 Pa。当1000<Re≤10000时,扭曲管同轴套管换热器综合评价因子(η)>1,最高为2.3;当10000<Re<30000时,η<1。在管程流速为0.1~0.5 m/s、壳程流速为0.1~0.4 m/s的范围内,扭曲管同轴套管换热器的整体综合性能最佳,说明扭曲管同轴套管换热器适用于小型制冷空调设备,适合Reynolds数较低的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层流 湍流 流动阻力 同轴套管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径孔射流冲击冷却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11
作者 席雷 高源 +3 位作者 赵振 高建民 徐亮 李云龙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6-192,共7页
采用数值方法开展了变径孔射流冲击冷却的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设计了3种变径孔射流冲击冷却结构,即收缩孔、直孔、扩张孔。对比了不同雷诺数情况下3种孔型射流冲击冷却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雷诺数和孔型对射流冲击冷却流动性能、... 采用数值方法开展了变径孔射流冲击冷却的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设计了3种变径孔射流冲击冷却结构,即收缩孔、直孔、扩张孔。对比了不同雷诺数情况下3种孔型射流冲击冷却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雷诺数和孔型对射流冲击冷却流动性能、传热性能和综合热力性能的影响。拟合得到了不同孔型冲击冷却的平均努塞尔数、压力损失系数和综合热力系数有关于雷诺数的经验关联式。结果表明:与直孔冲击冷却相比,雷诺数为6000~30 000时,收缩孔冲击冷却的压力损失系数增加了约16.67倍~21.09倍,靶面平均努塞尔数提升了约0.96倍~1.85倍;扩张孔冲击冷却的压力损失系数降低了约22.55%~33.68%,靶面平均努塞尔数降低了约5.62%~10.85%。在3种孔型中,收缩孔冲击冷却的传热性能最优、流动性能最差,直孔冲击冷却的传热性能和流动性能都处于中等水平,而扩张孔冲击冷却的传热性能最差、流动性能最好。当雷诺数小于24 000时,扩张孔冲击冷却的综合热力性能最优,其次为直孔冲击冷却,而收缩孔冲击冷却的综合热力性能最差。当雷诺数大于等于24 000时,3种孔型冲击冷却的综合热力性能很接近。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先进燃气轮机内部变径孔冲击冷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冷却 单孔射流 变径孔 流动性能 传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楔形歧管微通道流动与沸腾换热
12
作者 冀昕宇 张芫通 +1 位作者 杨小平 魏进家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96-4204,共9页
为实现高热通量电子器件冷却,以HFE-7100作为工作流体,对3种楔形歧管微通道流动沸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与常规的矩形歧管微通道进行对比,讨论了不同流量和过冷度条件下两种歧管几何形状和两种表面强化结构对沸腾传热系数、临界热通量... 为实现高热通量电子器件冷却,以HFE-7100作为工作流体,对3种楔形歧管微通道流动沸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与常规的矩形歧管微通道进行对比,讨论了不同流量和过冷度条件下两种歧管几何形状和两种表面强化结构对沸腾传热系数、临界热通量和流动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楔形歧管结构能够促进流型由搅拌流转变为环状流,并提高流体输送效率与蒸汽排放效率,从而在改善换热性能的同时降低流动压降。与微针翅结构相比,采用激光烧蚀的多孔表面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强化沸腾换热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拓展换热表面,提供大量的成核位点,显著提高临界热通量(CHF)。将楔形歧管供液结构与多孔微通道相结合,歧管微通道平均两相传热系数提高了21.6%,临界热通量提高了30.4%,两相压降降低了12.7%,实现微通道散热器综合性能的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流动沸腾 换热 两相流 综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辊道窑尾部热交换器传热特性及涡流强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任平 周祖祥 +3 位作者 黄菊 辛嘉俊 王启 岳文韬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2-820,共9页
辊道窑烟气余热回收作为建陶企业节能降碳重要技术举措,回收烟气离不开热交换器。为提升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性能,分析了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热阻占比,通过建立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模型,模拟研究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 辊道窑烟气余热回收作为建陶企业节能降碳重要技术举措,回收烟气离不开热交换器。为提升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性能,分析了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热阻占比,通过建立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模型,模拟研究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管间距和涡流发生器对换热器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N换热器管外空气换热热阻为主要热阻,占比达到85%以上;当翅片间距、管横向间距、管纵向间距增大时,Nu增大,压降减小,三者对Nu值和压降影响较大;当翅片厚度增大时,Nu减小,压降增大,但翅片厚度对Nu值和压降影响较小;在所模拟的结构参数中,当翅片间距为5 mm、翅片厚度为1.2 mm、管横向间距为12 mm、管纵向间距为16 mm时,AlN陶瓷换热器综合性能最好。相同计算工况下,与光管AlN陶瓷换热器相比,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提升了378.24%~466.41%,与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相比,涡流发生器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提升了32.78%~88.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 涡流发生器 传热性能 压降性能 努塞尔数 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热段阻力对CO_(2)、R134a和R410A分离式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佟振 文欣然 +2 位作者 韩泽坤 房春雪 宋玉龙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上升管和下降管阻力对CO_(2)、R134a和R410A分离式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热管传热极限和传热热阻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阻力变化对不同工质热管的影响不同,对于CO_(2)热管,上升管阻力和下降管阻力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了上升管和下降管阻力对CO_(2)、R134a和R410A分离式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热管传热极限和传热热阻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阻力变化对不同工质热管的影响不同,对于CO_(2)热管,上升管阻力和下降管阻力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程度接近,当上升管或下降管阀门开度从90°降至30°时,CO_(2)热管的传热极限均由1200 W降为700 W。对于R134a和R410A热管而言,上升管阻力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更大,当上升管阀门开度从90°降至30°时,R410A热管的传热极限由1300 W降为700 W,R134a热管则未出现正常运行状态,管内始终存在较大的过热过冷度,两种热管的传热热阻也显著增大。而下降管阻力增大对R134a和R410A热管的传热性能几乎无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CO_(2)热管应采用上升管和下降管管径相同或相近的结构,而R134a和R410A热管适合采用上升管管径明显大于下降管管径的结构,以达到节省管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制冷剂 流动阻力 传热极限 传热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轴承油水冷却器的换热与流阻特性
15
作者 冯毅 张古振 +2 位作者 刘来全 刘小军 丁强明 《轴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7,共6页
滑动轴承运行过程中油膜剪切和搅油产生的功耗约80%会转换成热量,导致油箱内润滑油温度升高,为将润滑油温度控制在设计值内,通常在油箱内安装油水冷却器带走热量,冷却器换热性能直接影响滑动轴承的运行温度和主机的正常工作。油水冷却... 滑动轴承运行过程中油膜剪切和搅油产生的功耗约80%会转换成热量,导致油箱内润滑油温度升高,为将润滑油温度控制在设计值内,通常在油箱内安装油水冷却器带走热量,冷却器换热性能直接影响滑动轴承的运行温度和主机的正常工作。油水冷却器的散热能力主要由换热系数和流阻特性决定,对不同油流量条件下的油水冷却器进行试验测试,研究其换热和流阻特性,结果表明:在控制进油、进水温度及进水流量的前提下,油流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换热系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压力损失增大,换热因子和阻力系数减小,冷却器可在一定油流速范围内获得最佳的换热和流阻特性;试验获得了对数坐标系下努赛尔数、欧拉数与雷诺数的拟合曲线,理论计算与试验拟合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油流速与换热系数及流阻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冷却器 换热 流阻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因素优选法和Taguchi法的涡流发生器结构及布置优化
16
作者 武巧 陈刚 +2 位作者 蒋胜蓝 文帅 刘雅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567-12575,共9页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在雷诺数为1 000~4 400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新型双面交错排布式的涡流发生器的开孔方案及数量变化对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和流阻特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优选法设计涡流发生器结构,通过Taguchi法对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设...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在雷诺数为1 000~4 400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新型双面交错排布式的涡流发生器的开孔方案及数量变化对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和流阻特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优选法设计涡流发生器结构,通过Taguchi法对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换热因子、摩擦因子和综合性能评价系数等指标对不同方案下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热工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单面布置涡流发生器的方式相比,双面布置方式综合性能更佳;涡流发生器开孔数量增多并不能使得摩擦因子持续下降,靠近涡流发生器尾端且仅开一个孔时综合性能较优;涡流发生器在第四排管布置与否对换热及流阻的影响不大,综合性能差异不大,但是随着涡流发生器继续减少,综合性能出现较大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式换热器 涡流发生器 强化传热 流阻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PE防腐PE专用料配方优化设计
17
作者 聂矗 杨军 王翔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8,22,共4页
以聚乙烯(PE)电缆回收料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再生三层结构PE(3PE)防腐PE专用料,并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熔体流动速率仪、密度天平和热变形维卡测试仪研究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加入聚烯烃弹性体(POE)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均可以提升3P... 以聚乙烯(PE)电缆回收料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再生三层结构PE(3PE)防腐PE专用料,并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熔体流动速率仪、密度天平和热变形维卡测试仪研究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加入聚烯烃弹性体(POE)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均可以提升3PE防腐PE专用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当PE电缆回收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二甲基硅油、炭黑、irganox 1010、irganox 168、POE的用量分别为70.00质量份、30.00质量份、0.50质量份、6.00质量份、0.30质量份、0.20质量份、2.00质量份时,3PE防腐PE专用料的各项性能满足GB/T 23257—2017《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的性能要求,测试值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且PE电缆回收料用量较大,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电缆回收料 管道防腐 防热老化性能 熔体流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槽道内单相流动阻力与传热特性 被引量:23
18
作者 周继军 申盛 +1 位作者 徐进良 陈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49-1855,共7页
对去离子水在微槽道中的单相流动阻力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槽道中的流动阻力特性及传热特性与常规尺度通道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的fRe值高于传统理论预测值,并且随Reynolds数的增加而增大,而传热系数则明显小于传统... 对去离子水在微槽道中的单相流动阻力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槽道中的流动阻力特性及传热特性与常规尺度通道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的fRe值高于传统理论预测值,并且随Reynolds数的增加而增大,而传热系数则明显小于传统理论预测值,分析表明微槽道的表面粗糙度对流动和传热有重要的影响.在热阻相同的情况下,提高工质的入口温度或增加热流通量,可减小实验段的压降.同时给出了层流区的流动阻力计算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槽道 流动阻力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传热及流阻性能 被引量:40
19
作者 高学农 邹华春 +1 位作者 王端阳 陆应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21,26,共6页
以水为介质,研究了不同截面短长轴比(B/A=0.27~0.47)和扭曲比(即导程与直径比,S/de=17.19—50.62)的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传热和流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努塞尔数和阻力系数均随B/A值和S/de值... 以水为介质,研究了不同截面短长轴比(B/A=0.27~0.47)和扭曲比(即导程与直径比,S/de=17.19—50.62)的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传热和流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努塞尔数和阻力系数均随B/A值和S/de值的增大而减小,但随B/A值的增加而减小得更快,B/A值对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传热与流阻性能影响更大;在相同雷诺数和普朗特数下,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管内的努塞尔数为光滑管的1.3~2.5倍;阻力系数为光滑管的1.2~1.5倍.文中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管内努塞尔数和阻力系数的准数方程式,其最大误差分别是12%和6%,从而为该类型螺旋扁管换热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扁管 传热强化 流阻 扭曲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片螺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有福 袁益超 +2 位作者 陈昱 刘海磊 康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484-2489,共6页
在连续螺旋翅片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锯齿螺旋翅片管具有易于制造、翅化比大,传热系数和翅片效率更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大型气体换热设备中。为获得翅片螺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在分析其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5个锯齿螺旋... 在连续螺旋翅片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锯齿螺旋翅片管具有易于制造、翅化比大,传热系数和翅片效率更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大型气体换热设备中。为获得翅片螺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在分析其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5个锯齿螺旋翅片管错列管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的翅片螺距范围(3.831~4.167mm),相同Re下随翅片螺距增大,管束翅侧Nu增大19%,Eu减小8%;因锯齿螺旋翅片中气流更易渗透和冲刷充分,翅片螺距大于4mm时其对翅侧Nu的影响已不明显;随气流Re增大,管束综合传热性能j/f(Colburn传热因子与摩擦因子比值)先增大后减小,在Re=7000~10000范围j/f较大;相同Re下管束j/f随翅片螺距增大而增大,在实验的翅片螺距范围内管束j/f可增大28%。将实验结果与文献中已有的相关计算关联式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包含翅片螺距、管束横向节距及纵向节距影响的锯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特性计算关联式,供相关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换热 余热锅炉 换热器 锯齿螺旋翅片管 换热特性 阻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