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前处理方法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解析红星二锅头白酒的风味成分 被引量:1
1
作者 于立娟 田红云 +3 位作者 单群 孟士皓 冯思雨 邹弯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2-340,I0021-I0047,共3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以及香气活度值(odour active value,OAV),对红星二锅头白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全面解析。研究发现,HS-SPME、LLE分别定性出928、802种挥发性化合物,共计定性出1304种挥发性化合物,共同定性出426种挥发性化合物。基于HS-SPME数据,通过香气数据库筛选出具有香气特征的382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占比最高,其次是醇类、酸类和醛类。计算得到了49种香气化合物OAV>1,其中酯类(辛酸乙酯、异戊酸乙酯等)和萜烯类(β-大马酮)对白酒风味的贡献最大,醛类(异戊醛、己醛等)和含硫类(二甲基三硫)其次,醇类(1-辛烯-3-醇)和含氮类(2,3,5-三甲基吡嗪)也有一定风味贡献。该研究丰富了红星二锅头白酒的风味研究,也为下一步生产研究及调控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星二锅头白酒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GC×GC-TOF-MS)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样方式对‘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2
作者 杨显凤 张拓 +4 位作者 庞德文 席亚楠 曾廷廷 王静 张小琴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6-224,共9页
为探究茶鲜叶挥发性物质研究过程中最适宜的固样方式,以茶树品种‘黔茶1号’一芽二叶为原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蒸汽固样、热空气固样、微波固样、真空冷冻固样、液氮固样5种固样方... 为探究茶鲜叶挥发性物质研究过程中最适宜的固样方式,以茶树品种‘黔茶1号’一芽二叶为原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蒸汽固样、热空气固样、微波固样、真空冷冻固样、液氮固样5种固样方式对茶鲜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5种固样方式处理的‘黔茶1号’茶鲜叶中共鉴定出73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23种、酯类14种、醛类10种、烯烃类15种、酮类4种和其他类7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5组的共有挥发性物质有16种。真空冷冻固样组的挥发性物质数量最多(48种)且含量最丰富(112.93 mg/L),能够保留住更多含量的醇类物质;液氮固样能够保留住更多含量酯类、醛类、烯烃类物质;蒸汽固样能够保留更多含量的其他类挥发性物质;微波固样组中烯烃类物质较多;固样效果最差的方式为热风固样,仅有37种挥发性物质且质量浓度最低(29.42 mg/L)。多元统计学分析表明,除热风固样和微波固样组的挥发性物质相似程度较高外,其余固样方式具有较大差异,其中雪松烯、2-壬酮等25种挥发性物质是造成不同固样方式之间出现差异的标志性成分。真空冷冻固样能够更大程度固定茶鲜叶中的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茶1号’ 固样方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龙眼果肉干燥动力学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3
作者 李瑞丽 王硕赢 +3 位作者 付祺 任瑞冰 李河霖 张峻松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091,1160,共12页
探究了热风干燥(HAD)、微波真空干燥(MVD)、真空冷冻干燥(VFD)3种干燥方式对云南产新鲜龙眼果肉干燥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利用经典薄层干燥数学模型拟合3种方式干燥处理龙眼果肉过程,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 探究了热风干燥(HAD)、微波真空干燥(MVD)、真空冷冻干燥(VFD)3种干燥方式对云南产新鲜龙眼果肉干燥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利用经典薄层干燥数学模型拟合3种方式干燥处理龙眼果肉过程,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传感器检测分析了3种干燥方式处理后的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使用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样品间挥发性成分差异及特征性挥发成分。结果表明,3种干燥方式的干燥速率由大到小为MVD>HAD>VFD;Weibull distribution模型为预测龙眼果肉3种干燥方式干燥特性最适合的数学模型;HAD、MVD对龙眼果肉色泽影响显著(P<0.05),VFD能更好地保持新鲜龙眼原始色泽和挥发性物质;干燥前后共检出9类89种挥发性成分,从新鲜龙眼和HAD、MVD、VFD处理所得龙眼果肉中分别检测到59和47、52、52种挥发性成分;9类挥发性成分为醇类、烯烃类、酯类、醛类、酮类、烷烃类、芳香烃类、杂环类和酚类化合物,其中烯烃类和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26种特征性挥发成分对区分4种样品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干燥方式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挥发性成分 香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叶秋萍 余雯 +2 位作者 谢基雄 曾新萍 应梦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0-218,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茉莉花茶挥发成分的影响,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结合电子鼻技术,对经过四种干燥方式包括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等处理的茉莉花茶挥发组分进行定... 为了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茉莉花茶挥发成分的影响,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结合电子鼻技术,对经过四种干燥方式包括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等处理的茉莉花茶挥发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排名前三的是W1W、W2W、W5S,在不同的干燥处理下,能较好地体现茉莉花茶的挥发性物质的差别。HS-SPME-GC-MS的分析结果显示,茉莉花茶在四种不同的干燥方式处理下,鉴定出包括烯烃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其他类等96种挥发性组分,烯烃类种类最多可达37种。冷冻干燥的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总量最高达到47.382μg/g,其次是热泵干燥的44.429μg/g,其中烯烃类和醇类成分含量较高。热泵干燥处理下茉莉花茶香气指数最高,达到4.766。因此,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干燥方式下茉莉花茶品质的优劣,为茉莉花茶生产干燥方法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干燥方式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叶绣球菌保鲜及干制后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分析
5
作者 翁梦婷 张迪 +2 位作者 罗贝贝 王宏雨 林衍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为探究广叶绣球菌采后聚丙烯膜包装在4℃贮藏期间、热风干燥、冷冻干燥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 为探究广叶绣球菌采后聚丙烯膜包装在4℃贮藏期间、热风干燥、冷冻干燥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广叶绣球菌中共检测出3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的成分为1-辛烯-3-醇、3-辛醇和反式-2-辛烯-1-醇。与鲜菇相比,聚丙烯膜包装贮藏期间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有所增加。鲜菇到贮藏第21 d其整体风味成分较为接近,以醇类化合物为主;而第28~49 d风味成分则以酮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热风干燥后检出6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5-甲基-2-乙酰基呋喃的相对含量最高(58.693%);冷冻干燥后检出4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以3-辛醇为主的醇类物质和以3-辛酮为主的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1.567%和45.723%。鲜菇经热风干燥后整体风味成分差异较大,经冷冻干燥后其整体风味较为接近。由此可知,广叶绣球菌聚丙烯膜包装贮藏28 d内能较好保持原有风味;相对于热风干燥,冷冻干燥能较好保持广叶绣球菌原有风味。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广叶绣球菌风味特征,并根据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可有效区分不同贮藏时期,为后续保鲜方法的改进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贮藏保鲜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时间青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6
作者 殷东杰 陈两荣 +3 位作者 陈事候 柳欣怡 刘虹 熊海容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63-170,共8页
以不同贮藏时间青砖茶为试验材料,4种茶样分别为1999年青砖茶的茶叶(OT)、1999年青砖茶的茶粉(OP)、2023年青砖茶的茶叶(NT)、2023年青砖茶的茶粉(NP),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各茶样中挥发性... 以不同贮藏时间青砖茶为试验材料,4种茶样分别为1999年青砖茶的茶叶(OT)、1999年青砖茶的茶粉(OP)、2023年青砖茶的茶叶(NT)、2023年青砖茶的茶粉(NP),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各茶样中挥发性成分组成,分析不同贮藏时间青砖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表明,4种青砖茶茶样中共检测到13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酮类(34种)、醛类(24种)、醇类(22种)以及芳香类(15种)。青砖茶茶样NT、OT中分别检测到55、58种挥发性成分,OT和NT茶样共有挥发性成分为20种;青砖茶茶样NP、OP中分别检测到38、43种挥发性成分,NP和OP茶样共有挥发性成分为15种;青砖茶茶样OP和OT共有挥发性成分为14种,OP茶样中含量较高的共有挥发性成分有壬酸(5.04%)、二氢猕猴桃内酯(4.68%)、苯甲醛(4.67%)等,OT茶样中含量较高的共有挥发性成分有2,4-二叔丁基苯酚(10.22%)、苯甲醛(6.65%)、二氢猕猴桃内酯(4.71%)等。在煮沸方式下,青砖茶茶样共检测出93种挥发性成分,在冲泡方式下,青砖茶茶样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时间 青砖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香青兰挥发性成分
7
作者 李晶 丁祖英 +3 位作者 古丽米热·努拉吉 黄超 冯彤彤 陈国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204-207,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方法快速测定香青兰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香青兰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参照色谱峰和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并选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各成分的...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方法快速测定香青兰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香青兰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参照色谱峰和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并选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醛类(59.50%)、酯类(13.61%)、烯烃类(10.99%)、酮类(8.13%)、醇类(4.82%)、杂环类(2.82%)、呋喃类(0.13%)。[结论]该方法的使用具有试样用量少,省去了样品前处理过程,可以防止有机试剂带入的杂质对分析结果造成干扰,减少对色谱柱及进样口的污染,分析过程中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分离出样品中挥发性成分,适用于香青兰挥发性成分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青兰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加工阶段的甲鱼腥味成分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毅 徐艳群 +1 位作者 徐坤 罗自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9-193,共5页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甲鱼腥味成分的影响,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甲鱼预煮、卤制、烘烤不同加工阶段的腥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NIST/Willey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新鲜甲鱼共检出48种挥发成分,确定36种成分,包括烃类21种、醛...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甲鱼腥味成分的影响,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甲鱼预煮、卤制、烘烤不同加工阶段的腥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NIST/Willey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新鲜甲鱼共检出48种挥发成分,确定36种成分,包括烃类21种、醛类12种、醇类化合物5种、芳香类5种、羧酸类3种、酮类1种、酯类1种。其中以己醛的百分含量最多,为29.1%,有青草味;庚醛占10.69%,具有强烈的油脂氧化味;壬醛占12.58%,提供鱼腥味;占2.02%的对二甲苯有刺激味;占2.36%的1-辛烯-3-醇具有土腥味。认为己醛、壬醛、庚醛、1-辛烯-3-醇等共同形成了甲鱼的腥味。通过预煮、卤制、烘烤等加工工艺后,腥味成分已减少至只能检测出己醛和壬醛,且含量都不超过1%。表明经预煮、卤制、烘烤等加工可以有效控制甲鱼的腥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鱼 HS-SPME-GC-MS(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加工方式 腥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传统锦州虾酱中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莹 吕欣然 +6 位作者 马欢欢 缪璐欢 杜静芳 白凤翎 徐永霞 季广仁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0-216,共7页
传统锦州虾酱是以白虾和乌虾为原料,在高盐条件下经长时间发酵形成海产风味食品。采用HP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方法分析虾酱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从DVB/PDMS、CAR/PDMS和DVB/CAR/PDMS筛选出最佳萃取头,同时采用正交... 传统锦州虾酱是以白虾和乌虾为原料,在高盐条件下经长时间发酵形成海产风味食品。采用HP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方法分析虾酱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从DVB/PDMS、CAR/PDMS和DVB/CAR/PDMS筛选出最佳萃取头,同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SPME参数条件,确定适宜萃取条件为75μm CAR/PDMS萃取头,样品质量为5.0 g,萃取温度为70℃,萃取时间为50 min。对虾酱的风味物质分析得到44种挥发性物质,分别为醛类、酮类、酯类、酸类、酚类、烷烃类、吡嗪类和其他化合物。其中白虾虾酱主要呈香物质是醛类、吡嗪类和酚类等低阈值化合物,3-甲硫基丙醛、四甲基吡嗪和吲哚可能是白虾虾酱有别于乌虾虾酱的特有风味物质。乌虾虾酱主要呈香物质是醛类、酯类、酸类和酚类等低阈值化合物,酸类化合物是乌虾虾酱有别于白虾虾酱特有的风味物质,酯类化合物也可能是乌虾虾酱中风味物质的增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锦州虾酱 挥发性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保留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芝松口蘑与红菇蜡伞子实体香气成分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薛蓓 罗章 +3 位作者 刘振东 李梁 扎罗 王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5-230,共6页
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联合气质联用技术分别对松口蘑和红菇蜡伞子实体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和比较分析,以期建立准确、快速、高效的鉴别方法。结果显示,松口蘑检测到74种香气成分,红菇蜡伞检测到72种香气成分,松口蘑相较红菇蜡伞... 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联合气质联用技术分别对松口蘑和红菇蜡伞子实体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和比较分析,以期建立准确、快速、高效的鉴别方法。结果显示,松口蘑检测到74种香气成分,红菇蜡伞检测到72种香气成分,松口蘑相较红菇蜡伞检测到特有的香气成分14种,包括乙醛、庚醛等6种醛类,2(5H)-呋喃酮1种酮类,3-苯丙醇1种醇类,正己酸乙酯、丙位戊内酯2种酯类,萜品烯和异松油烯等4个烯烃类;红菇蜡伞相较松口蘑,检测到特有的香气成分16种,包括2-丁基-2-辛烯醛1种醛类,3-羟基-2-丁酮、甲基庚烯酮等4种酮类,丁醇等5种醇类,(1-羟基-2,4,4-三甲基戊-3-基) 2-甲基丙酸酯1种酯类,异丁酸、丁酸等3种羧酸类,邻甲酚1种酚类,乙二醇单丁醚1种醚类,N-甲基吡咯烷酮1种含氮化合物。经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红菇蜡伞中的主要特征性香气成分为:己醛、3-羟基-2-丁酮、3-辛烯酮、2-甲烯基丁内酯、异戊酸;松口蘑中为:异戊醛、庚醛、壬醛、2,5,2-三甲基吡嗪、2,6,2-三甲基吡嗪。同时对松口蘑与红菇蜡伞干品挥发性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对比发现,松口蘑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关系为醛类>烯烃类>醇类>酯类,红菇蜡伞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关系为醛类>醇类>烯烃类>酯类。通过松口蘑与红菇蜡伞子实体干品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可为市售的2种产品的快速检验鉴别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口蘑 红菇蜡伞 挥发性香味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璐 王松 +3 位作者 孙金沅 张燕燕 李贺贺 孙啸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89-1994,共6页
详细讨论了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MHS-SPME)技术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与常用的固相微萃取(SPME)定量校正方法相比较,分析了该方法的优势和缺点。综述了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在食品、农业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 详细讨论了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MHS-SPME)技术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与常用的固相微萃取(SPME)定量校正方法相比较,分析了该方法的优势和缺点。综述了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在食品、农业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 定量分析方法 挥发性物质 基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葡萄酒中2,4,6-三氯苯甲醚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英莲 牟德华 李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9-225,共7页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葡萄酒中2,4,6-三氯苯甲醚(2,4,6-trichloroanisole,TCA)。对萃取头进行了选择,并优化固相微萃取参数:样品体积、萃取温度、平衡时间和萃取时间等对TCA萃取效果的影响。结...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葡萄酒中2,4,6-三氯苯甲醚(2,4,6-trichloroanisole,TCA)。对萃取头进行了选择,并优化固相微萃取参数:样品体积、萃取温度、平衡时间和萃取时间等对TCA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65 μm)萃取头进行TCA萃取的最佳条件:样品9.8 mL、2 g NaCl、33℃平衡10 min、萃取90 min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以TCA-d_5为内标物进行定量。该方法的相关系数R^2为0.999 9,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03%,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5.7%~106.1%之间,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 ng/L和1 ng/L。检测7种市售葡萄酒产品的TCA含量在0~7.6 ng/L之间,干白葡萄酒中TCA含量低于干红葡萄酒。该方法操作简单、可靠,适用于葡萄酒中TCA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2 4 6-三氯苯甲醚 葡萄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大曲的挥发性组分时空性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登勇 黄钧 +3 位作者 丁晓菲 金垚 吴重德 周荣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3-249,共7页
6种不同酱香型大曲的理化参数及挥发性组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酱香型大曲的挥发性组分具有显著的时空性特征(大曲生产地点和储存时间)。酱香型大曲主要挥发性组分包括芳香族、酯类、含氮化合物等。基于挥发性组分对不同类型的酱香型大曲进... 6种不同酱香型大曲的理化参数及挥发性组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酱香型大曲的挥发性组分具有显著的时空性特征(大曲生产地点和储存时间)。酱香型大曲主要挥发性组分包括芳香族、酯类、含氮化合物等。基于挥发性组分对不同类型的酱香型大曲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能有效地辨析其时空性特征。酱香型大曲生产地域之间的差异能够显著改变主要挥发性组分的种类,而相同地域不同生产企业和不同生产地点的酱香型大曲中的挥发性组分含量也差异较大。茅台原产曲的曲心和曲表的含氮化合物类挥发性组分的比例分别是52.83%和22.05%,其中较高的吡嗪类含氮组分是茅台原产曲的重要特征,而源于其他生产域的酱香型大曲中挥发性组分则以酯类为主(51.55%~79.49%)。同时酱曲主要挥性发组分种类及含量因陈曲时间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组分 酱香型大曲 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发酵酸笋气味物质提取方法优化及比较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荣灿 王成华 +3 位作者 江虹锐 余炼 刘小玲 赵谋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02-210,220,共10页
为探索广西发酵酸笋的最佳气味物质提取方法,为进一步进行气味分析提供方法支持,本实验以广西发酵酸笋作为材料,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对液液萃取(LLE)、同时蒸馏萃取(SDE)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3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条... 为探索广西发酵酸笋的最佳气味物质提取方法,为进一步进行气味分析提供方法支持,本实验以广西发酵酸笋作为材料,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对液液萃取(LLE)、同时蒸馏萃取(SDE)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3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提取方法的最佳提取条件和提取效果为:LLE法以乙醚作为提取溶剂,饱和氯化钠溶液为稀释液,萃取物峰面积最大,萃取物质种类为34种,气味贡献物相对含量低;SDE法以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稀释液采用100mL饱和氯化钠溶液,提取时间为2h,气味贡献物相对含量高,但萃取物质峰面积最小,萃取物质种类最少,为24种;HS-SPME法采用65μmPDMS/DVB萃取头,添加1.2g氯化钠,萃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和30min,萃取峰面积较大,萃取物质种类最多,为41种,气味贡献物相对含量高。故HS-SPME法为最佳萃取发酵酸笋气味物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酸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液液萃取 同时蒸馏萃取 顶空固相微萃取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及其制品中游离烟碱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浩 韩书磊 +2 位作者 陈欢 侯宏卫 胡清源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4-240,252,共8页
综述了近30年烟草及其制品中游离烟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溶剂萃取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核磁共振法、Henderson-Hasselbalch法和光谱法等,总结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烟草及其制品中游离烟碱含量检测方法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游离烟碱 溶剂萃取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核磁共振法 Henderson-Hasselbalch法 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RAE-HS-SPME/GC-MS分析杀青方式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华杰 滑金杰 +5 位作者 余勤艳 江用文 王近近 杨艳芹 邓余良 袁海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09-217,共9页
为探明创新型联合杀青方式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滚筒杀青为对照,设定滚筒-微波、滚筒-远红外、滚筒-微波-远红外、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共5种方式,结合感官审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成品茶样香气成分68种,采用偏最小二乘-判... 为探明创新型联合杀青方式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滚筒杀青为对照,设定滚筒-微波、滚筒-远红外、滚筒-微波-远红外、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共5种方式,结合感官审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成品茶样香气成分68种,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层次聚类分析、香气活度值法、差异显著性分析等探明绿茶栗香形成的最佳杀青方式,寻找栗香关键组分。结果表明,滚筒联合远红外有利于栗香品质的提升,其中以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可获得高扬持久的栗香,且滋味鲜爽,整体品质最优;滚筒联合远红外杀青处理利于高沸点醇类、酮类、芳香烃类如芳樟醇、反式-β-紫罗酮等的转化与形成,以滚筒-远红外-微波处理含量显著最高;PLS-DA及层次聚类分析可根据栗香强度将不同类杀青方式准确区分及聚类,结合香气活度值,明确反式-β-紫罗酮、芳樟醇、顺-3-己酸己烯酯、壬醛、香叶醇、苯乙醛6种物质为栗香关键组分。本研究可为定向化、标准化生产优质栗香绿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栗香 杀青方式 顶空固相微萃取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层次聚类分析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热方法对盐水鹅食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沈铭聪 周名洋 +3 位作者 孙杨赢 唐霄 潘道东 曹锦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3-69,78,共8页
为了获得更好的盐水鹅产品的加热方式,本实验以浙东盐水鹅为原料,比较了三种加热方法(微波、蒸、煮)对盐水鹅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含量、pH、剪切力、色差),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产品的脂肪酸和... 为了获得更好的盐水鹅产品的加热方式,本实验以浙东盐水鹅为原料,比较了三种加热方法(微波、蒸、煮)对盐水鹅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含量、pH、剪切力、色差),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产品的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显著(p<0.05)降低产品的水分含量,仅为44.35%,煮制的盐水鹅水分含量最高,为68.62%,蒸制的盐水鹅剪切力值最小,为14.54 N,嫩度最好。煮制和微波处理所得产品的pH没有显著差异。就L^*值而言,经煮制后均最高,高达50.39,蒸制和微波加热过程会较完整地保留鹅肉表面的光泽。同时,蒸制的盐水鹅风味最好,煮制的次之,微波的最低,蒸制的盐水鹅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达到42种,烃类和酯类含量相对较高,而经煮制的盐水鹅产品中醇类和醛类较多。经煮制处理的盐水鹅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71.02%和52.13%;微波处理产品的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30.86%和19.93%。综合来看,煮制条件下盐水鹅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和更好的营养价值,这些结果为盐水鹅产品加热方式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鹅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脂肪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加热方法 食用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的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田梦云 谢定源 +1 位作者 余永昊 潘思轶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5-59,71,共6页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自然晒干、热风干燥菜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的菜薹共鉴定出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有风味物质15种,以醛类、酯类、腈类化合物为主。...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自然晒干、热风干燥菜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的菜薹共鉴定出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有风味物质15种,以醛类、酯类、腈类化合物为主。自然晒干的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有27种,含量较高的为正己酸乙酯、苯代丙腈、辛酸乙酯。热风干燥的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29,35,30,29,35种,都以酯类、腈类、烃类、醛类、酚类化合物为主,含量较高的为丁香酚、苯代丙腈、正己酸乙酯、癸酸乙酯、辛酸乙酯。随着烘干温度的上升,干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醛类、酯类、烃类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50℃时干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薹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蛋白粉制备羊肉味风味料的工艺研究及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聪 相恒绪 +3 位作者 敬思群 张孟凡 热迪力.阿布拉 纵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2-148,共7页
以玉米蛋白粉酶解液,控制氧化羊脂,D-木糖为主要原料,研究美拉德反应制备羊肉味风味料的最优工艺,并对羊肉味风味料的风味成分及可接受性进行分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羊脂控制氧化的最优工艺及美拉德反应最佳反应条件... 以玉米蛋白粉酶解液,控制氧化羊脂,D-木糖为主要原料,研究美拉德反应制备羊肉味风味料的最优工艺,并对羊肉味风味料的风味成分及可接受性进行分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羊脂控制氧化的最优工艺及美拉德反应最佳反应条件;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测定羊肉味风味料的风味成分;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羊肉味风味料的可接受性。结果表明,羊脂控制氧化最优工艺为反应时间4. 0 h,温度135℃,通气量0. 30m^3/(kg·h);美拉德反应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120℃,初始pH 6. 5,反应时间2 h;羊肉味风味料挥发性成分共检出24种风味物质,其中杂环类9种(88. 93%)、酸类6种(4. 98%)、酮类3种(0. 58%)、醛类2种(0. 61%)、酯类1种(0. 14%)、酚类1种(2. 12%)、胺类1种(0. 36%)(质量分数);模糊矩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们对羊肉味风味料的喜欢比例为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肉味风味料 玉米蛋白粉 控制氧化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HS-SPME-GC-MS)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联用及电子鼻分析不同提取方法油莎豆油香气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辛明航 曹旭 +3 位作者 滕旭 包陈力根 刘婷婷 王大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1-288,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提取方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压榨法、浸出法、水酶法)获取的油莎豆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电子鼻进行比较,并以相...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提取方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压榨法、浸出法、水酶法)获取的油莎豆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电子鼻进行比较,并以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油莎豆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别,4个样品共鉴定出101种挥发性化合物,共有组分为22种,主要为醛类、酮类、酯类及烷烃类,超临界CO_(2)萃取法及压榨法样品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分别为36.71%和25.64%,浸出法样品中烷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为31.07%,水酶法样品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为45.66%;挥发性化合物的PCA及电子鼻分析可以将4种方法很好区分;根据ROAV得出4个样品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其中壬醛、柏木脑及D-柠檬烯为共有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油 提取方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化合物 电子鼻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