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ven" and "Man" under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 from "Heaven and Man Being Related" to "Heaven and Man Being in One"
1
作者 Lin Haitao Ma L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1,共5页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pre- Qin Confucianism, the cosmology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ormation ...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pre- Qin Confucianism, the cosmology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fucianism ideology from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o on, so as to points out that Confucianism does not collapse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nstead,it realizes self- reconstruction and reno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重组 天堂 关联 社会结构 唯心主义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2
作者 Ding Dongh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5-194,共10页
A new concept contributing to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CSFH)”boast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connotations despite insufficient resear... A new concept contributing to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CSFH)”boast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connotations despite insufficient research toward it in academia.This study seeks to analyze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CSFH 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a new practice of Marxist“Anthropological Philosophy”,a reserved development of“One Unified World under the Heaven”and“Supreme Harmony Consummated by Coordination of Varied Interests”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 dimensional transcendence over the western“self-reliant”national stat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UNITY of man and heaven national st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前提反思、现实困囿及纾解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建森 陶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必须正视技术资本化与“反生态性”逻辑、算法机制与公平分配失衡、技术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三重矛盾。从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筑牢数字安全共同体、构建技术创新共同体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出发,科学引导人工智能的运行过程和发展方向,重塑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多样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态正义 资本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生美学: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尝试
4
作者 韩清玉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5,F0002,共8页
自主知识体系指不以西方学科范式和理论观念为衡量尺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具有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主要特征。“生生美学”研究可以视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尝试。生生美学包含审美本体论(生生)、经验论(生命... 自主知识体系指不以西方学科范式和理论观念为衡量尺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具有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主要特征。“生生美学”研究可以视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尝试。生生美学包含审美本体论(生生)、经验论(生命感)、审美范畴(生气、气韵生动、生意等)等问题域,是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相对于西方生命哲学、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生生美学是具有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是原创的本土理论话语;生生美学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超越后现代的新的意义系统。对生生美学诸理论面向的揭示,对于丰富中国当代美学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美学 自主知识体系 天人合一 生命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红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F0002,共9页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第一,建构人与自然共同体,重塑“人-自然”互生逻辑,从本体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二,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重构“人-自然”平等格局,从认识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三,扬弃“天”的内在价值,深化“人-自然”价值统一,从价值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自然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中的生态美学观念
6
作者 邹珊 刘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8-62,共5页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人与天地相参”的原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目的和“以情胜情调七情”的核心思想,探讨此疗法中的“取象比类”的审美推论、“游心于物之初”的审美想象与以“和”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突出揭...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人与天地相参”的原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目的和“以情胜情调七情”的核心思想,探讨此疗法中的“取象比类”的审美推论、“游心于物之初”的审美想象与以“和”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突出揭示了此疗法与生态美学中整体统一性、和谐共生性和动态发展性思想的关联。在呼唤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观照的当今时代,人们能从这种音乐治疗中,走向深层的审美静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与宇宙交相和谐、共同创进、臻于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天人合一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生态文明:当代出场、内涵面相与实践展陈 被引量:1
7
作者 景池 冯明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叠的复合语境下出场,整体呈现出“人—数字—自然”互构共生系统、“数字化”和“绿色化”交融耦合过程及“传统生态文明”数智化进阶样态的三维内涵面相,旨在通过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与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化 数字化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新”解
8
作者 曹家宁 刘吉发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共10页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进路。从时代意涵看,当前新质生产力变革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高维和谐,既是先进生产力的显著标识,也是人类现代化的生态升维,彰显着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生态适宜性。从逻辑理路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交互方式、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建构范式和人类道德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上产生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有机和谐的积极变化。从实践进路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当积极把握生产力发生新质变化的时代契机,集中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加快构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克服传统现代化中生态自反性限制,渐进式地迈向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创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心同治”理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天地人三才”诊疗
9
作者 周凯龙 刘陆阳 +7 位作者 苏克雷 李汇博 孙月 顾晓通 梁帅 仲伟伟 杨漪 孙慧媛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5-199,共5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常见的共病状态,呈进行性发展,也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形成的关键环节。中医药治疗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和不良反应小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常见的共病状态,呈进行性发展,也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形成的关键环节。中医药治疗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和不良反应小的优势。稳定期是决定疾病预后转归的关键。张仲景首创“心肺同治”之法,程玠基于前人经验提出“心肺同归一治”的学术思想,“肺心同治”是“心肺一体观”的具化,蕴含着深刻的标本兼治和既病防变思维。基于肺心经络相连,共司气血;肺心同位上焦,阴阳相应;肺心统于宗气,相系营卫的生理学基础,阐明肺心不足、痰瘀内生是COPD稳定期合并PH的核心病机,施以气血同调、温运阳气、培补宗气的“天地人三才”治法,以期为COPD稳定期合并PH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同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气血同调 温阳化饮 活血化瘀 天地人三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周中国思想中的圣人制作与天人合一
10
作者 刘易晴 张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的可能,在将天确立为无为与自然的代表后,圣人制作被视为造成天人断裂的关键活动。面对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儒家与黄老都基于自然观念重构了制作活动中天人连接的方式。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秩序的最高形式,天道既寄寓在人性之中,也体现在天地之间,圣人制礼只要依循天、地、人之自然就能够维持天人的连续,并更好地呈现天道。黄老发现万物自然具有形名所标识的法度特征,其中,天的法度最为稳定,圣人应当通过参验天道将物之形名整合为统一的法度,如此则能在制法的同时保持天人的相合。诸子对制作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的天人合一之学,对当今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圣人制作 天人合一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与天人:《礼运》对儒家礼之话语体系的构建
11
作者 朱金晶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121,共8页
《礼运》对“礼”的讨论不止于“大同”“小康”,而更是围绕“时间性”与“天人关系”问题展开的礼之话语体系构建。“时间性”问题涉及礼究竟是要“回归”原初本原之“一”还是在“创制”中应对分化之“多”的问题,以及礼究竟是要维持... 《礼运》对“礼”的讨论不止于“大同”“小康”,而更是围绕“时间性”与“天人关系”问题展开的礼之话语体系构建。“时间性”问题涉及礼究竟是要“回归”原初本原之“一”还是在“创制”中应对分化之“多”的问题,以及礼究竟是要维持“恒常”秩序还是不断“变化”改易的问题。“时间性”问题与“天人关系”问题紧密相关。“天人合一”并非既定事实,而是在天人张力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的“重构”。这其中既有“人文之礼”对“本于天”的天然人情的“因循”,也有礼对天然人情的“引导”;既涉及发乎“个体”自身的“义”对他者及群体关系的“内在规范性”,也涉及来自“全体”人世融畅“大顺”秩序的“外在规范性”。《礼运》深度诠释了礼在“回归”与“创制”、“守常”与“变动”、“天人合一”与“天人断裂”等问题上的辩证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运》 时间 天人 礼义 大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歆的宇宙论与经学变古
12
作者 刘禹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6,共9页
刘歆将宇宙时间(天时)的开端追溯到太极上元,文明时间(人时)的开端追溯到伏羲画卦。三统历测定天时,五德终始规定人时,“三五相包”搭建了刘歆宇宙论的基本结构。《春秋》三统论经刘歆改造为一种范围宇宙的方法论,不仅能据以制作律、历... 刘歆将宇宙时间(天时)的开端追溯到太极上元,文明时间(人时)的开端追溯到伏羲画卦。三统历测定天时,五德终始规定人时,“三五相包”搭建了刘歆宇宙论的基本结构。《春秋》三统论经刘歆改造为一种范围宇宙的方法论,不仅能据以制作律、历、度、量、衡,还可将古今朝代统系到以太极上元为起点和终点的时间循环中。此外,刘歆以五行相生之序梳理伏羲以降的帝王谱系,同时以帝德谱构成王官学的谱系,奠定了古文经学以历代王官学定义经学的思想转向。在刘歆的筹划中,三统与五德相包,天时与人时合一,不仅革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也实现历史时间的万世一统,塑造了汉代新“大一统”观。在刘歆之后,古文经学拥有了系统的经学观和宇宙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歆 三统 五德 天人合一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视角下的室内陈设审美意识嬗变
13
作者 戴欣雁 范伟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129,共5页
中国人在“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特殊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其取法自然、择取物候的传统时间建构方式,突出反映了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关系,勾画出了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更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风... 中国人在“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特殊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其取法自然、择取物候的传统时间建构方式,突出反映了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关系,勾画出了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更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风貌。在这些节气的记录中,大地经历四季流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天地变化产生季节性的规律。可以说,节气下的大地风貌塑造了人们对于天地的认知,也是日常生活中室内陈设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和参照。而天地观念的流转变化,则创造了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室内陈设审美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天人观念 陈设艺术 造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制度优势”到“文明范式”: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认知革命与经验重构
14
作者 赵晓宇 张丽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9,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工人阶级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是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并...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工人阶级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是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通过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我国一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露,我国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附属品,而是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挑战。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同样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认知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步形成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方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颜值”何以转化为经济“产值”: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15
作者 余敏江 贾德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0,共12页
生态产品是联结自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A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案例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转化效能受到“资源要素行动者结构”及其过程化机制的多重影响。其中... 生态产品是联结自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A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案例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转化效能受到“资源要素行动者结构”及其过程化机制的多重影响。其中,以生态资源禀赋、制度政策环境为核心的基础性要素体系与以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村民共同参与的行动者结构构成了“生态价值变产值”的核心序参量。要素体系的匹配程度和聚合效应促使不同行动者围绕生态“颜值”与经济“产值”之间的套现机制,形成平等参与和有序协同的内生关系,进而激活和共享各类要素资源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构建支撑实现“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金”货币化转变的要素体系和“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内在机制与关键环节。基于此,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一个主体结构和资源要素长程互动的“连续谱”。生态价值的可持续转化有赖于两大要素体系之间相互适配,需要构建基础性资源要素的确权核算机制、“行动者资源”要素体系的耦合协同机制和“资源资产资金”制度套利机制,从而为生态价值可持续转化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论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路径研究
16
作者 李美琪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146-149,共4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深入探讨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该文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出发,一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深入探讨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该文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出发,一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生态文化教育,提升村民的生态意识;四是完善生态治理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通过以上路径,促进乡村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推动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乡村振兴 生态 乡村生态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湿地合理利用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7
作者 钱逸凡 魏姿芃 刘道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湿地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探索出“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农业+”“湿地健康疗养+”“湿地文创产品+”“湿地自然教育+”和湿地多元利用等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合理利用模式。然而,我国湿地合理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湿地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探索出“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农业+”“湿地健康疗养+”“湿地文创产品+”“湿地自然教育+”和湿地多元利用等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合理利用模式。然而,我国湿地合理利用当前仍面临着绿色发展理念薄弱、科技创新赋能不足、科学经营水平不高、引导示范推广不够等问题。应通过着力培育湿地新质生产力、增强科技创新赋能、提升湿地精细管理水平、强化龙头示范效应等措施,持续创新并推广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为推进新时期湿地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合理利用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ys for Ecologi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8
作者 Wang Dan Shao Yiji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17-227,共11页
The steady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not go without the adop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However,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disrupted by such prominent problems as insular... The steady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not go without the adop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However,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disrupted by such prominent problems as insular ecological ethics,utilitarian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poor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distortion of values,hinde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turning it in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serve as effective path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realize their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passing on civilization.Advocat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Natural History education is in line with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education on ecological pro-gress.The integration of Natural History education in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conducive to educational diversity,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awareness among students and transmiss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ecological culture can be better cultivated by establishing Natural History clubs,opening Natural History courses,carrying out ecological ethic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schools within the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history educatio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AWARENESS ECOLOGICAL cul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 被引量:33
19
作者 胡鞍钢 黄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共2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其显著特征和突出品质。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从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生态赤字快速扩大期、再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局部生态盈余期,未来将转向生态盈余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其显著特征和突出品质。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从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生态赤字快速扩大期、再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局部生态盈余期,未来将转向生态盈余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转型、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特色制度体系创新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基础性问题,结构性压力、根源性压力、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为此,中国必须坚持长期主义,避免短期机会主义,坚持绿色增长,追求绿色发展的长期价值,并以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整体推进与重点攻坚协同并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双向发力,多元参与与协同治理并行不悖,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绿色发展 生态盈余 长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艳波 丁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为当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前提和哲学基础。从人类生态文明思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为当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前提和哲学基础。从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视野来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主要包括3个维度: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思想;二是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整体性原则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在对西方生态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二者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的理论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