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泡条件对灵芝茯茶茶汤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涵予 高颖 +5 位作者 汪芳 陈建新 陈根生 金诗艺 杜琪珍 尹军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为探究冲泡条件对灵芝茯茶茶汤品质的影响,以灵芝茯茶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茶水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对茶汤风味的影响,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价及茶汤内8种主要风味成分含量,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灵芝茯茶... 为探究冲泡条件对灵芝茯茶茶汤品质的影响,以灵芝茯茶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茶水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对茶汤风味的影响,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价及茶汤内8种主要风味成分含量,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灵芝茯茶的最佳冲泡条件。结果表明,茶水比、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均对灵芝茯茶茶汤的风味有明显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指标简化为2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939%,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茶水比3∶150(g/mL)、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3 min条件下,茶汤的综合得分最高,为灵芝茯茶的最佳冲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茯茶 冲泡条件 茶汤风味 主成分分析 茶汤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茯砖茶的品质、抗氧化性比较及“金花”菌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荣蓉 冉莉莎 +4 位作者 屈丽池 谢念祠 丁梦梅 朱洺志 王坤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2-279,共8页
本研究以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品质特征、抗氧化活性及“金花”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之间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 本研究以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品质特征、抗氧化活性及“金花”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之间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贵州茯砖茶游离氨基酸、总儿茶素含量最高(9.03、63.12 mg/g)。浙江茯砖茶茶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132.93、8.63 mg/g)。滋味属性显示湖南茯砖苦味最强,陕西茯砖茶涩味最强,浙江茯砖茶苦味回味和咸味最强,贵州茯砖茶鲜味和丰富度最强。不同茯砖茶的抗氧化活性有差异,其中湖北和浙江茯砖茶抗氧化活性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茯砖茶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滋味属性显著正相关(P<0.05),茶多酚对茯砖茶的抗氧化活性有贡献。5株“金花”菌在相同培养基上形态差异相对较小,湖南菌株生长速度快于其它菌株。本研究对解析不同产地茯砖茶的化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不同产地 品质特征 抗氧化活性 金花菌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年茯砖茶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调脂作用
3
作者 柯菀萍 刘振云 +7 位作者 李孟华 周汐芮 郭晓莉 张盛 黄建安 刘仲华 肖力争 林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3-693,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年份茯砖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高脂血症的预防效果,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以陈化1年和10年的茯砖茶为代表性茶样,设置了正常饮食(ND)组,高脂饮食(HFD)组,以及陈化1年茯砖茶干预(1Y)组和陈化10年茯砖茶干预(10Y)组。... 为探究不同年份茯砖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高脂血症的预防效果,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以陈化1年和10年的茯砖茶为代表性茶样,设置了正常饮食(ND)组,高脂饮食(HFD)组,以及陈化1年茯砖茶干预(1Y)组和陈化10年茯砖茶干预(10Y)组。生物活性成分分析发现,陈化10年茯砖茶中的茶褐素、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而多酚和儿茶素单体明显下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陈化1年和陈化10年的茯砖茶能够有效降低小鼠肝脏和血清脂质水平、体重增长、器官系数和脂肪组织重量,且陈化10年的茯砖茶具有相对显著的效果。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切片显示,补充茯砖茶可以减少肝脏中脂滴的形成和空泡的出现,同时抑制了脂肪细胞的膨大。此外,补充茯砖茶能够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炎症和肝脏氧化应激,与陈化1年的茯砖茶相比,陈化10年的茯砖茶显著降低了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以及肝损伤指标AST和ALT活力,同时显著上调了肝脏GSH含量(P<0.05)。这可能是由于陈化10年茯砖茶丰富的茶褐素以及与其他活性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年茯砖茶 高脂血症 脂质代谢 改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
4
作者 郑雪雪 黄甜 +4 位作者 金友兰 晏玲玲 刘仲华 黄建安 李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116,共12页
为全面了解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比较了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极性色谱柱HP-INNOWAX、中性色谱柱DB-35MS、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共鉴定出169种挥... 为全面了解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比较了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极性色谱柱HP-INNOWAX、中性色谱柱DB-35MS、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共鉴定出16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挥发性成分29种。HP-INNOWAX、DB-35MS、HP-5MS分别鉴定出77、66、116种,其中特有挥发性成分分别为32、12、64种。从鉴定的化合物的质量分数来看,HP-INNOWAX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占化合物总质量的43%,DB-35MS其次(31%),HP-5MS最低(26%)。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在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中各有优势,极性色谱柱HPINNOWAX对醇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中性色谱柱DB-35MS对酮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碳氢类、酮类和醛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通过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对茯砖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香气组成,从而揭示茯砖茶独特的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色谱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枸杞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
5
作者 曾桥 温谨瑞 +6 位作者 唐文洁 孙敏 李玉婷 毛浓武 施春阳 冯小龙 余郑绿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8,78,共11页
为了解枸杞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GC-IMS指纹图谱,比... 为了解枸杞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GC-IMS指纹图谱,比较不同阶段样本挥发性成分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中共检测出9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62种可明确定性,包括22种醛类、15种酮类、9种酯类、7种醇类、2种酸类、2种萜类、2种醚类和3种其他类.GC-IMS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原料(S0)、渥堆(S1)、汽蒸(S2)三个阶段样本和发花阶段样本(S3、S4)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发花处理,枸杞叶茯砖茶中部分呈苦杏仁味、青草气、刺激性酸味以及具有香辣、胡椒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醛、酮和酸等含量下降明显,而部分呈坚果味、果香、焦糖香的酯、醇、酮等含量逐步增加,从而有效改善了枸杞叶茯砖茶风味品质.PCA分析结果显示,S0、S1、S2三个加工阶段样本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小,S3和S4样本间以及二者与S0、S1和S2组间差异均较大,提示发花对于改善枸杞叶茯砖茶风味品质起主要作用.甲酸丁酯、异戊酸乙酯在S3样本,榛子酮、己酸丁酯、3-甲基-1-戊醇等在S4样本中相对含量明显较上述各成分在其他阶段高,这些成分可以作为识别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发花阶段的潜在标记物.本研究为枸杞叶茯砖茶风味改善和品质调控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叶 茯砖茶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感官评审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砖茶调控脂噬干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机制
6
作者 葛俊 刘富林 +4 位作者 喻长红 夏旭婷 李霞 施敏 李琳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9期37-45,66,共10页
该文探讨茯砖茶调控脂噬干预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将3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以及茯砖茶低、中、高剂量组。除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5组适应性喂养1周后给予高脂高糖饮... 该文探讨茯砖茶调控脂噬干预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将3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以及茯砖茶低、中、高剂量组。除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5组适应性喂养1周后给予高脂高糖饮食喂养10周。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茯砖茶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茯砖茶0.75、1.5、3.0 g(/kg·d),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d)。实验结束后取材,进行肝脏指数、血清肝功能、血脂、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油红O染色、透射电镜、免疫荧光双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肝脏中出现了大量的脂肪空泡和严重的脂肪沉积,提示建模成功;茯砖茶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脂肪空泡、脂肪沉积有不同程度减少,电镜下自噬溶酶体内被包裹物增加,肝脏病理损伤改善;肝脏指数、腹部脏器周围脂肪质量、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胆固醇(cholesterol,CHO)、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核糖核酸结合蛋白62(sequestosome⁃1,p62)、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PI3K)、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磷酸化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LAMP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 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 3⁃I,LC3Ⅱ/LC3Ⅰ)的比值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beta,LC3B)与脂滴蛋白2(perilipin⁃2,PLIN2)共定位程度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或P<0.01),茯砖茶高剂量组效果优于茯砖茶低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存在浓度依赖。茯砖茶可以上调脂噬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可能与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茯砖茶 脂噬 脂滴 PI3K/AKT/mTOR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茯茶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其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
7
作者 周彩华 梁艳 +3 位作者 王冉 王晨祥 曹博文 孙越赟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7期23-32,共10页
以陕西茯砖黑毛茶为原料,基于溶剂萃取法的单因素实验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通过正交实验测定陕西茯茶提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来反映其有效成分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乙醇-水溶液萃取法获得的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 以陕西茯砖黑毛茶为原料,基于溶剂萃取法的单因素实验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通过正交实验测定陕西茯茶提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来反映其有效成分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乙醇-水溶液萃取法获得的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成分,抗氧化成分提取的最佳条件为:40%的乙醇溶液,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45 min、料液比为1∶60。研究发现该有效成分对DPPH的清除率高达85%,高于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约67%)。对茯茶素分子的化学物理属性与抗氧化的关联性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揭示出含有酚羟基的茯茶素分子的抗氧化性与分子中氢键给体的数量存在线性关系。总之,本文对陕西茯茶中多酚的提取工艺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可以为陕西茯茶抗氧化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萃取 抗氧化性 茯砖茶 定量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茯砖茶品质特征及其香气组分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沈程文 邓岳朝 +4 位作者 周跃斌 齐冬晴 贺群 田双红 林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8,共11页
以湖南省15个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湖南茯砖茶的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上的差异。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茯砖茶香气以菌香为主要特点,部分茯... 以湖南省15个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湖南茯砖茶的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上的差异。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茯砖茶香气以菌香为主要特点,部分茯砖茶稍带沤味、烟气、欠纯正。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含量最多的为醇类(15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3.01%),其次为酸类(18.85%)、酮类(11.10%)、醛类(9.20%)、酯类(4.28%)、碳氢化合物(3.78%)、其他类(2.67%)、杂氧化合物(1.06%),酚类物质(0.07%)的含量最低。茯砖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5个样品的平均相对含量,茶多酚为10.88%、氨基酸0.66%、咖啡碱3.83%、可溶性糖7.27%、水浸出物3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香气成分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在不同茶类及几种植物材料上“发花”的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蔡正安 刘素纯 +3 位作者 刘杏益 黄建安 周琳 朱旗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268,共6页
试验采用几种不同茶类和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模拟茯砖茶工艺条件下进行"发花"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冠突散囊菌接种的情况下几种试验茶类和植物材料均可获得良好的"发花"效果。通过对"发花"菌采用稀释... 试验采用几种不同茶类和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模拟茯砖茶工艺条件下进行"发花"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冠突散囊菌接种的情况下几种试验茶类和植物材料均可获得良好的"发花"效果。通过对"发花"菌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得到的菌株进行菌落特征分析和个体形态观察,可初步判断为冠突散囊菌。并对冠突散囊菌的营养需求、孢子传播途径以及开发多功能复合保健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发花 茯砖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砖茶及其配方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中TG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徐小江 黄建安 +2 位作者 肖力争 袁勇 肖文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7-254,共8页
利用1 mL/L的20%医用脂肪乳剂处理L-02肝细胞48 h复制非酒精性脂肪变性肝细胞,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及配方分别处理24 h和48 h,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细胞内的甘油三酯(TG)水平,探讨茯砖茶提取物和两个配方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内T... 利用1 mL/L的20%医用脂肪乳剂处理L-02肝细胞48 h复制非酒精性脂肪变性肝细胞,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及配方分别处理24 h和48 h,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细胞内的甘油三酯(TG)水平,探讨茯砖茶提取物和两个配方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内TG的影响。结果显示,茯砖茶提取物和配方1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均可显著降低脂肪变性肝细胞内TG的水平(P<0.05),而与血脂康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显示出茯砖茶和配方1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脂肪变性 L-02肝细胞 配方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MS分析普洱茶和茯砖茶与红茶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朱旗 M.N.Clifford +1 位作者 毛清黎 邓放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1-194,共4页
采用LC-MS分析方法,对普洱茶和茯砖茶进行分析与已鉴定的红茶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属黑茶类的普洱茶和茯砖茶具类似的UV图谱,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物质成分;普洱茶和茯砖茶不同于红茶,不具有红茶图谱的特征,在380 nm处没有茶红素和茶... 采用LC-MS分析方法,对普洱茶和茯砖茶进行分析与已鉴定的红茶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属黑茶类的普洱茶和茯砖茶具类似的UV图谱,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物质成分;普洱茶和茯砖茶不同于红茶,不具有红茶图谱的特征,在380 nm处没有茶红素和茶黄素吸收峰的特征,也说明采用红茶的分析方法,不适合分析黑茶;虽然在UV图谱中看不到一些成分的吸收峰,但仍有微量存在,能用MS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茯砖茶 LC-MS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茶微生物研究:从群落组成到安全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胥伟 吴丹 +1 位作者 姜依何 朱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3541-3552,共12页
形成黑茶主要品质特征的渥堆(或发花)工艺中的微生物来源于自然环境,不同地区黑茶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黑茶微生物群落特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黑茶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结果、黑茶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安全分析。结果表明,曲... 形成黑茶主要品质特征的渥堆(或发花)工艺中的微生物来源于自然环境,不同地区黑茶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黑茶微生物群落特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黑茶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结果、黑茶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安全分析。结果表明,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和散囊菌属(Eurotium)是黑茶微生物群落主要的组成部分,曲霉属真菌存在于黑茶加工的各个环节,青霉属真菌在初制渥堆过程中极少检出,但普遍存在于贮存环节。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普洱茶渥堆样进行研究发现,细菌是其微生物群落的主要部分,细菌与普洱茶品质特别是其功能成分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黑茶产品食源性细菌毒素风险极低,虽然存在大量真菌,但黑茶在安全仓储下极少检出真菌毒素,正规厂家生产的黑茶产品是相对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康砖茶 普洱茶 六堡茶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毛茶不同产区发花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仁亮 胥伟 +2 位作者 吴丹 姜依何 朱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8-14,共7页
不同产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影响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及风味物质的形成。以同批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分别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主产区(陕西、湖南和浙江)同时期制作茶样,研究黑毛茶在不同产区发花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 不同产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影响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及风味物质的形成。以同批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分别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主产区(陕西、湖南和浙江)同时期制作茶样,研究黑毛茶在不同产区发花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表明:陕西和湖南产区加工的茯砖茶"金花"数量明显高于浙江产区,"菌花香"明显;但湖南和浙江产区加工的茯砖茶均略带青涩味。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及咖啡碱在湖南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含量较高;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在浙江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保留量较多;有机酸在陕西产区的茯砖茶中含量较高。从3个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共分离鉴定出57种香气成分,对茯砖茶"菌花香"具有重要贡献的萜烯醇、烯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含量在不同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产区花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代谢方向及作用方式可能不同,对茯砖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发花 微生物种群 化学成分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关美玲 刘仲华 +3 位作者 刘素纯 陈栋 黄建安 李佳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6-390,共5页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毛尖绿茶与黑毛茶进行纯种散茶"发花",测定不"发花"茶叶、"发花"后去掉"金花"的茶叶、"金花"...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毛尖绿茶与黑毛茶进行纯种散茶"发花",测定不"发花"茶叶、"发花"后去掉"金花"的茶叶、"金花"颗粒及液态发酵前后茶汤中的游离氟含量。结果显示:冠突散囊菌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均使黑毛茶的游离氟含量升高,分别较不"发花"的对照茶样提高7.94%和10.47%,但均对毛尖绿茶的无影响;"金花"颗粒含一定量的游离态氟;冠突散囊菌能少量吸收茶汤中的氟,且吸收量与茶汤中游离氟的原始含量无相关性;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因茶叶的含氟水平不同而异,对氟无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诱变菌株 茯砖茶 游离态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料及生长因子对冠突散囊菌固体培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曹聪 刘素纯 +1 位作者 达海韬 石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178-9179,9243,共3页
[目的]为茯砖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的优势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的特征、生长条件、对营养成分的利用及发花过程中茯砖茶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大部分冠突散囊菌菌株在CZG、PD... [目的]为茯砖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的优势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的特征、生长条件、对营养成分的利用及发花过程中茯砖茶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大部分冠突散囊菌菌株在CZG、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其生长适温为25~35℃,最适生长pH值为5。有机氮对菌落生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无机态氮、酰胺态氮、氨态氮有利于孢子荫发;有关碳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致。冠突散囊菌可提高茯砖茶的含氮量,减少其可可碱和茶碱的含量,增加脱镁叶绿酸酯a、b及叶黄素、β-胡萝卜素的含量。[结论]有关冠突散囊菌的生理特性、功能特性及其与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发花 优势菌 冠突散囊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仁亮 谭吉慧 +2 位作者 卢秦华 吴丹 朱旗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茶汁培养基上生长,在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以单糖、二糖和有机氮源为碳、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利于产孢,发花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超过30℃或低于25℃将会抑制生长.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定差别,表明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类和演变规律与发花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存在着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发花微生物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接种发酵茯砖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苏凤 钟方旭 +2 位作者 彭友瑞 高荣敬 杨博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年第7期30-33,共4页
探讨了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并将纯培养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接种于黑茶进行茯砖茶发酵,与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接种于黑茶发酵茯砖茶进行对比试验。实验表明,冠突散囊菌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NaCl 32g、NH4NO33g、蔗糖20g、MgSO40.5g... 探讨了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并将纯培养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接种于黑茶进行茯砖茶发酵,与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接种于黑茶发酵茯砖茶进行对比试验。实验表明,冠突散囊菌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NaCl 32g、NH4NO33g、蔗糖20g、MgSO40.5g、K2HPO41g、水1000mL;最佳培养条件为:pH5.8、温度30℃、转速180r/min。试验分别采用冠突散囊菌纯菌液及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分别接种发酵茯砖茶,接种量为5mL、10mL、15mL。发酵中、末期用血球计数板对2组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孢子进行计数。经检测,在发酵结束时,接种茶叶浸出液的孢子数只有2.94×104—7.28×104个/g干茶,而接冠突散囊菌菌液的孢子数可达0.313×107—1.71×107个/g干茶。结果表明,使用纯菌液接种发酵茯砖茶可明显提高"金花"产量,可为改良传统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茯砖茶 发酵 孢子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香气成分和品质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仁亮 吴丹 +1 位作者 姜依何 朱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1-555,共5页
以同一级别、同期制作的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为原料,依据湖南茯砖茶加工工艺制作成茯砖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对3个茯砖茶样进行了感官审评比较。结果表明:分别从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 以同一级别、同期制作的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为原料,依据湖南茯砖茶加工工艺制作成茯砖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对3个茯砖茶样进行了感官审评比较。结果表明:分别从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压制的茯砖茶中分别检测出47、56、51种香气成分,均以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为主;陕西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具高火香的2-戊基-呋喃、四甲基吡嗪等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0.71%);湖南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对茯砖茶"菌花香"有重要贡献的不饱和萜烯醇、烯醛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为30.69%、13.98%;浙江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具花香、果香的萜烯酮及芳环酮类含量最高(23.4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3种茶样的香气均纯正,陕西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略带高火香,湖南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菌花香"显,浙江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略带青气;滋味均表现为基本纯正;汤色均呈橙黄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毛茶 茯砖茶 香气成分 发花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对黑茶中的冠突散囊菌和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关美玲 刘素纯 +2 位作者 黄建安 刘仲华 蒋加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7-162,共6页
用单孢子接种,分别通过固体平板培养与液体培养,测定氟对分离自黑茶的6株冠突散囊菌和1株黑曲霉生长的抑制率、菌体生长速率和菌丝生物量,研究氟对各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株冠突散囊菌在含氟2000mg/L、黑曲霉在含氟1800mg/L的固... 用单孢子接种,分别通过固体平板培养与液体培养,测定氟对分离自黑茶的6株冠突散囊菌和1株黑曲霉生长的抑制率、菌体生长速率和菌丝生物量,研究氟对各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株冠突散囊菌在含氟2000mg/L、黑曲霉在含氟1800mg/L的固体培养基中能生长。100mg/L剂量的氟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抑制率为0.76%-10.24%,对黑曲霉的抑制率达35.71%。随氟浓度的增加,生长速率变小,抑制率增大。液体培养中,100mg/L的氟对冠突散囊菌与黑曲霉菌丝生物量的抑制率分别为34.47%、80.59%。冠突散囊菌的子囊孢子与黑曲霉的分生孢子对氟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且两种培养方式表明冠突散囊菌比黑曲霉更耐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冠突散囊菌 黑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茯砖茶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吉霞 曾祥平 +2 位作者 蒲慧敏 杨夏禾 贺稚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57,共8页
陕西是茯砖茶的起源地和主产区之一,为分析陕西茯砖茶微生物组成,采用Illumina MiSeq对6个样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1基因测序并做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只有sx4和sx5两个样品检出细菌,优势属包括Enterococcus、Lactobacillus、Akk... 陕西是茯砖茶的起源地和主产区之一,为分析陕西茯砖茶微生物组成,采用Illumina MiSeq对6个样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1基因测序并做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只有sx4和sx5两个样品检出细菌,优势属包括Enterococcus、Lactobacillus、Akkermansia、Parabacteroides、Faecalibacterium。真菌的优势属为Aspergillus,平均相对丰度为99.123%,最优势的种可能为Aspergillus amstelodami、Aspergillus chevalieri、Eurotium sp.、Aspergillus spiculosus、Aspergillus heterocaryoticus、Aspergillus sp.、Aspergillus ruber、Aspergillus cristatus中的一种或几种,还包括曲霉Aspergillus cibarius(4.138%)、Aspergillus piperis(0.879%)、Aspergillus penicillioides(0.019%)、Aspergillus gracilis(0.0058%);酶母Candida、Cyberlindnera、Cryptococcus、Guehomyces;霉菌Mortierella、Humicola、Fusarium、Gibberella、Phoma。该研究阐述了陕西茯砖茶样品中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可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微生物 Illumina MiSeq测序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