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中锌含量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叶超霞 刘永坚 +3 位作者 田丽霞 周立斌 阳会军 梁桂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9,共7页
以ZnSO4·7H2O为锌源,用锌添加量为0、20、40、60、80和10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12周,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全鱼、脊椎骨、鳞片的... 以ZnSO4·7H2O为锌源,用锌添加量为0、20、40、60、80和10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12周,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全鱼、脊椎骨、鳞片的锌含量无显著差异。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锰含量均随着饲料中锌的添加而降低,锰和锌存在明显的拮抗关系。全鱼的铁含量随着饲料中锌的添加而降低。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钙、磷、镁含量均不受饲料中锌含量的影响。饲料中添加锌对全鱼水分、灰分,肌肉水分、脂肪,形态学指标,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饲料中不添加锌时,全鱼的蛋白、脂肪和肌肉的蛋白、灰分含量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基础饲料中33mg/kg的锌已经满足斜带石斑鱼生长的需求,能使鱼体锌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锌需要量 生长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及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周歧存 刘永坚 +1 位作者 麦康森 田丽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8,共7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设计了 6个不同维生素C水平 ( 0、35、70、1 40、2 80、70 0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 ,对石斑鱼幼鱼进行为期 8周的生长实验 ,每个水...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设计了 6个不同维生素C水平 ( 0、35、70、1 40、2 80、70 0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 ,对石斑鱼幼鱼进行为期 8周的生长实验 ,每个水平三个重复 ,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 1 0g左右的点带石斑鱼幼鱼 2 0尾。饲养实验在海水网箱 ( 1 .5m× 1m× 2 .0m)中进行。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C添加组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的浓度为 70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并不影响鱼体的肥满度和内脏比指数 ,却显著影响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影响 ,然而对鱼体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 ,石斑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点带石斑鱼维生素C的适宜需要量为7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石斑鱼 生长 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高水平铜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和铜、铁、锰、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叶超霞 刘永坚 +3 位作者 田丽霞 阳会军 王安利 周立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6-610,共5页
采用铜适量(4.47mg/kg)和铜过量(1127.51mg/kg)的两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2.9±0.2)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8周,研究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体组成和鱼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 采用铜适量(4.47mg/kg)和铜过量(1127.51mg/kg)的两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2.9±0.2)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8周,研究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体组成和鱼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料铜含量由4.47mg/kg升高到1127.51mg/kg时,斜带石斑鱼增重率由228%下降到63%,饲料效率由1.12下降到0.51,肠脂比由2.90%下降到1.69%。全鱼和肝脏中的铜含量均随饲料铜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斜带石斑鱼全鱼铜含量由2.98mg/kg上升到34.98mg/kg,肝脏铜含量由36.6mg/kg上升到1364.0mg/kg。但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的存活率、鱼体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全鱼体组成没有显著性影响。摄食高铜饲料的斜带石斑鱼肝脏锌含量显著升高,锌可能在铜的解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铜毒性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叶超霞 刘永坚 +3 位作者 田丽霞 阳会军 王安利 周立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1-466,共6页
以初始体重为(13.0±0.3)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实验对象,用铜添加量为0、1、3、5、10和2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8周,研究斜带石斑鱼的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0mg/kg铜对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 以初始体重为(13.0±0.3)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实验对象,用铜添加量为0、1、3、5、10和2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8周,研究斜带石斑鱼的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0mg/kg铜对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存活率、形态学指标和红细胞比容没有显著性影响。随饲料铜水平的上升,斜带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当饲料铜添加量达到或超过3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趋于平稳。折线模型表明,饲料中铜总含量为5—5.5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能够达到饱和。当饲料中铜总含量≥6.00mg/kg时,全鱼的铁、锰、锌含量显著下降。因此,根据全鱼和肝脏铜含量的折线模型分析,考虑到饲料铜对全鱼铁、锰、锌含量的影响,作者认为当基础饲料铜含量为1.50mg/kg时,饲料中的最适铜添加量为3mg/kg,饲料中铜总量为5—5.5mg/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肠道乳酸菌MM1和MM4抑菌特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红玲 孙云章 +3 位作者 马如龙 宋凯 王琨 林文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3-548,共6页
采用体外拮抗试验方法,研究了2株分离自斜带石斑鱼幼鱼肠道的乳酸菌(MM1和MM4)的产酸能力及抑菌特性。结果表明,MM1产乳酸速度较快,且整个培养期间乳酸产量均显著高于MM4(P<0.05)。MM1和MM4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梅氏弧菌、哈维氏弧菌和... 采用体外拮抗试验方法,研究了2株分离自斜带石斑鱼幼鱼肠道的乳酸菌(MM1和MM4)的产酸能力及抑菌特性。结果表明,MM1产乳酸速度较快,且整个培养期间乳酸产量均显著高于MM4(P<0.05)。MM1和MM4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梅氏弧菌、哈维氏弧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但乳酸对2株乳酸菌的抑菌活性没有影响。过氧化氢酶显著降低了2株乳酸菌对梅氏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抑菌活性(P<0.05),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小,提示2株菌除能产生过氧化氢外,还能产生其它抑菌物质。2株乳酸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对蛋白酶部分敏感,经3种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后,均保留70.0%以上的抑菌活性。因此,2株乳酸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和蛋白酶部分敏感特性,且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具有抑制效果,可推测为类细菌素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乳酸菌 抑菌特性 过氧化氢 类细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诱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雄性化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文 杨宪宽 +6 位作者 徐新 肖玲 李水生 赵会宏 张海发 张勇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7-1323,共7页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鱼类,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高龄鱼才性转变为雄性。本实验通过持续跟踪取样,分析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36月龄内的性腺发育过程,发现其性分化完成后,雌性卵巢在9月龄...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鱼类,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高龄鱼才性转变为雄性。本实验通过持续跟踪取样,分析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36月龄内的性腺发育过程,发现其性分化完成后,雌性卵巢在9月龄后开始发育。因此,采取投喂含有雄激素甲基睾酮(MT)饲料的方法,可以在石斑鱼卵巢发育之前,成功诱导8月龄的斜带石斑鱼幼鱼向雄性方向发育。结果表明,以MT 10mg/kg饲料的剂量投喂3个月能够有效诱导卵巢未发育的幼鱼往雄性方向发育;但停止投喂MT后,幼鱼精巢又开始出现退化,不会继续往雄性方向发展,而转变为雌性。以上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性别决定和分化除了受遗传因子和内分泌调控外,还受到年龄、体型和群体、环境等因子的影响,人工投喂MT激素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石斑鱼幼鱼的性腺发育的方向,只有在持续剂量的MT激素诱导下,石斑鱼幼鱼才能发育为成熟的雄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甲基睾酮 性别分化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两种催乳素受体基因的cDNA克隆和mRNA表达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勇 马细兰 +4 位作者 陈勇智 李水生 陈华谱 刘晓春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8-146,共9页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斜带石斑鱼两种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PRLR1开放阅读框为1947bp,共编码649个氨基酸,PRLR2开放阅读框为1749bp,共编码487个氨基酸,PRLR1与PRLR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40.4%。用Rea...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斜带石斑鱼两种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PRLR1开放阅读框为1947bp,共编码649个氨基酸,PRLR2开放阅读框为1749bp,共编码487个氨基酸,PRLR1与PRLR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40.4%。用Real-time RT-PCR方法研究了PRLR1和PRLR2在各组织和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RLR1和PRLR2在所检测的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鳃、肾、肠表达量较高;PRLR1在受精期表达最高,PRLR2在视囊形成期表达最高,而且除受精卵期外PRLR2在各时期的表达量均高于PRL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催乳素受体 CDNA克隆 Real-time RT-PCR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激素及其受体mRN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云 蔡生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50,共7页
以海水硬骨鱼类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喂和腹腔注射半胱胺盐酸盐(CSH),研究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GHR)mRNA水平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半胱胺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投喂CSH可以显著提高斜带... 以海水硬骨鱼类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喂和腹腔注射半胱胺盐酸盐(CSH),研究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GHR)mRNA水平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半胱胺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投喂CSH可以显著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相对体重增长率。投喂和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CSH均能明显促进斜带石斑鱼脑垂体GHmRNA水平及肝脏2种gGHRmRNA水平,且促进效果与CSH浓度呈剂量依存关系。本研究还就CSH对斜带石斑鱼2种不同类型GHR作用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注射不同剂量CSH发现,低剂量CSH(20μg/g体重)只可以引起gGHR2mRNA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剂量CSH(50μg/g体重)可同时显著提高gGHR1和gGHR2mRNA水平,但gGHR2水平明显高于gGHR1水平;通过单独注射50μg/g体重CSH溶液发现,注射后2h,2种gGHRmRNA水平均有显著升高,其中gGHR2水平明显高于gGHR1。注射后6h,gGHR2mRNA水平率先达到最高值。注射后12h,gGHR1mRNA水平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推测gGHR2对于CSH所引起刺激的剂量敏感性及时间敏感性均高于gGH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生长 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受体 半胱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 Ⅱ基因的克隆及启动子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戟 罗余山 +1 位作者 朱作言 胡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96-902,共7页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调控脊椎动物生殖的关键因子之一。文章克隆了经济鱼类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Ⅱ基因的cDNA、基因组序列及其启动子,发现GnRHⅡ基因启动子中与组织特异性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调控脊椎动物生殖的关键因子之一。文章克隆了经济鱼类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Ⅱ基因的cDNA、基因组序列及其启动子,发现GnRHⅡ基因启动子中与组织特异性表达相关的区域位于距转录起始点上游2005 bp~956 bp之间。以GnRHⅡ启动子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在斑马鱼胚胎中表达的结果显示,GnRHⅡ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脑附近和眼部。文章为深入了解GnRHⅡ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及GnRHⅡ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MHC Ⅱα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佳 李楠 +5 位作者 蒋一男 张念之 鲁义善 吴灶和 夏春 简纪常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利用RACE PCR克隆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α(MHCⅡα)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该基因在健康鱼体中的组织分布以及在溶藻弧菌(Vibro alginolyticus)感染后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斜带石斑鱼MH... 利用RACE PCR克隆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α(MHCⅡα)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该基因在健康鱼体中的组织分布以及在溶藻弧菌(Vibro alginolyticus)感染后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斜带石斑鱼MHCⅡαcDNA全长为2127bp,其中5'非翻译区为834bp,开放阅读框为714bp,3'非翻译区为579bp,编码237个氨基酸,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信号肽、α1及α2功能区、跨膜区、连接肽和胞浆区。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MHCⅡα基因在鳃、头肾、肝、体肾、脑、脾和肠中表达量较高,在心脏、皮肤和肌肉中的表达量较低,并且溶藻弧菌(Vibro alginolyticus)感染后在脾、肠、头肾、和体肾中的表达显著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9.5倍、4.3倍、3.4倍及1.9倍。上述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MHCⅡα在抗溶藻弧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这对进一步了解石斑鱼抗菌免疫反应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溶藻弧菌 MHC Ⅱα 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11
作者 林克冰 吴建绍 +3 位作者 黄兆斌 葛辉 朱志煌 孙敏秋 《福建水产》 2014年第6期419-427,共9页
2011年7月,福建省晋江某养殖场养殖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发病,病鱼体重3~10 g,症状为鱼体色变深,拒食,离群缓慢游动,背鳍下方局部鳞片脱落、表皮溃烂,肝脏点状发红。2011年7月从濒死病鱼肝脏、肾脏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 2011年7月,福建省晋江某养殖场养殖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发病,病鱼体重3~10 g,症状为鱼体色变深,拒食,离群缓慢游动,背鳍下方局部鳞片脱落、表皮溃烂,肝脏点状发红。2011年7月从濒死病鱼肝脏、肾脏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201107-I与201107-II,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RNA基因鉴定,这两株均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毒性实验发现这两株菌都能引起斜带石斑鱼表皮溃烂症,其中201107-II毒性较强,被用于后续感染实验。通过肌肉注射、腹腔注射与创伤浸浴3种方式进行回归感染实验,得到3种方式对石斑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4.3×104、2.9×105和5.4×106cfu/g鱼体重。从人工感染的石斑鱼肾脏中再次分离到该菌,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RNA基因鉴定,为同株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红霉素、大观霉素、氯霉素等1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环丙沙星等9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万古霉素等13种抗生素不敏感。本研究对石斑鱼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哈维弧菌 细菌鉴定 药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纯化分析及检测方法建立 被引量:5
12
作者 葛辉 吴丽云 +8 位作者 周宸 黄种持 吴建绍 郑乐云 林琪 杨求华 吴水清 王艺磊 林克冰 《渔业研究》 2019年第2期96-105,共10页
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 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V与RGNNV聚类在一起,与SJNNV、BFNNV和TPNNV等其他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说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XMNNV属于RGNNV基因型。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对病毒进行提纯,得到了纯化的NNV病毒。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毒粒子直径20~25 nm,结构为正二十面体,与已经报道的NNV结构一致。通过对XMNNV与其它RGNNV RNA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区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建立了RGNNV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达67 copies/μL。纯化的病毒对E11(条纹月鳢细胞系)和大黄鱼肌肉细胞进行感染,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感染这两种鱼类细胞。E11细胞被感染病毒后,细胞出现空泡化,并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死亡;大黄鱼肌肉细胞感染后,细胞变圆,慢慢从培养皿壁脱落,最终解体死亡。另外,对感染后细胞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进一步确定了分离的NNV具有感染这两种细胞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和PCR检测两种方法确定了患病石斑鱼携带NNV,通过对两种鱼类细胞的感染实验,确定了该病毒具有一定的感染能力。综上,本研究为石斑鱼NNV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石斑鱼NNV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分离纯化 E11细胞系 大黄鱼肌肉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两种神经肽NPB的发现及表达分析
13
作者 李伟萍 胡哲 +7 位作者 李玉 王翔 黄文 王宇 肖玲 李水生 张勇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9-886,共8页
神经肽B(Neuropeptide B,NPB)在生命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调节摄食行为、能量平衡、睡眠、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调节炎症性疼痛等。为了研究在石斑鱼中NP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本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转录组数... 神经肽B(Neuropeptide B,NPB)在生命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调节摄食行为、能量平衡、睡眠、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调节炎症性疼痛等。为了研究在石斑鱼中NP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本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转录组数据比对分析后,在斜带石斑鱼中克隆得到了两种NPB(NPB1和NPB2)基因的c DNA序列,首次发现鱼类存在两种NPB基因。作者对NPB编码蛋白的信号肽及其成熟肽的结构进行了预测,发现与其它脊椎动物相一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斜带石斑鱼不同组织中的m RNA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NPB1和NPB2在脑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下丘脑中表达最为丰富;在其它的外周组织器官中也有相应的表达。饥饿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禁食3d和7d后,NPB1和NPB2的m RNA表达量都发生了显著的下调;复投喂后表达量恢复。由此可见NPB1和NPB2参与了斜带石斑鱼摄食行为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NPB 基因克隆 组织分布 摄食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的基因型与分子进化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志煌 林克冰 +4 位作者 周宸 吴建绍 葛辉 郑乐云 黄种持 《渔业研究》 2017年第6期429-436,共8页
本研究以闽南地区具有典型神经坏死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为材料,采用RT-PCR法对其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阳性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毒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子进化模型分析病毒衣壳蛋白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力。结果显... 本研究以闽南地区具有典型神经坏死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为材料,采用RT-PCR法对其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阳性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毒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子进化模型分析病毒衣壳蛋白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力。结果显示,采集到的6个石斑鱼样品均呈NNV阳性,系统树分析发现6个样品的PCR扩增片段均为RGNNV基因型序列,表明闽南地区感染石斑鱼的神经坏死病毒主要为RGNNV基因型病毒;通过PEG法对病毒进行分离提纯,获得直径为25~28 nm、呈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的无囊膜病毒颗粒;分子进化分析显示NNV外壳蛋白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表明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出现遗传变异并以相对恒定保守的速率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基因型 神经坏死病毒 分子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坏死病毒疫苗免疫后3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志煌 林建伟 《渔业研究》 2019年第6期470-477,共8页
感染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会引起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种大量死亡。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不含病毒基因组,被认为是一种最安全、有效的能够预防病毒病的疫苗。本研究以养殖的斜带石... 感染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会引起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种大量死亡。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不含病毒基因组,被认为是一种最安全、有效的能够预防病毒病的疫苗。本研究以养殖的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免疫相关基因(IFN、TNF-α和IRF3)在9种组织(心、肝、脾、肾、肠、鳃、血、眼和脑)中的表达量,并通过肌肉注射疫苗,检测这3种免疫相关基因在主要免疫组织(肝、脾和肾)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IFN、TNF-α和IRF3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的9种组织中都有表达,IFN、TNF-α和IRF3基因分别在脑、鳃和血中的表达量最高。单独疫苗免疫后,肝脏中IFN、TNF-α和IRF3基因,脾脏中IFN基因以及肾脏中IF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没有提高,但注射添加CpG ODN(含CpG基序的寡核苷酸)佐剂的疫苗后,这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出现上调。单独疫苗免疫能够提高其他组织中IFN、TNF-α和IRF3基因的表达值,但其最高表达量均小于相对应的佐剂+疫苗组,表明CpG寡核苷酸基序能够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力,从而使疫苗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免疫相关基因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两个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48
16
作者 王新安 马爱军 +2 位作者 陈超 杨志 曲江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5-660,共6页
对2种不同地理种群七带石斑鱼进行14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t-检验方法,比较了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t-检验结果表明,2群体在14个性状中有12个性状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P<0.01),1个性状表现出差异显著(P<0.... 对2种不同地理种群七带石斑鱼进行14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t-检验方法,比较了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t-检验结果表明,2群体在14个性状中有12个性状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P<0.01),1个性状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9.873%、25.091%和16.875%,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1.804%,2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态势,形成两个不同的类群,2群体在主成分1轴上的差异较在主成分2轴上的差异更为明显,主成分1主要由经t-检验差异指标数量多和差异程度大的性状组成。判别分析表明,2个七带石斑鱼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及综合判别率均为100%,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七带石斑鱼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差异系数(C.D)计算的结果表明,尽管2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尚未达到亚种水平。主成分分析、t-检验和判别分析的结论基本上是类似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野生群体 形态学差异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油替代鱼油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生长、体组成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骥腾 姜宇栋 +4 位作者 杨云霞 韩涛 杨敏 郑普强 盛建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0-646,共7页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糖源,以豆油分别替代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50.26%—51.03%)、等能(20.82—21.01k J/g)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过高的豆...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糖源,以豆油分别替代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50.26%—51.03%)、等能(20.82—21.01k J/g)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过高的豆油替代会引起生长的下降。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饲料转换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1.96±0.42)出现在全豆油替代水平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表现为相反的结果。全豆油替代组呈现相对最高的肝体比(HSI)值,但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投喂25%替代水平组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P<0.05),但是在50%—100%替代水平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赤点石斑鱼鱼体脂肪酸组成明显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随着饲料豆油水平的升高,全鱼鱼体中的亚油酸(C18:2n6)含量显著升高(P<0.05),ARA(C20:4n6)、EPA(C20:5n3)和DHA(C22:6n3)含量在全豆油替代组最低。总之,饲料豆油替代水平不宜超过75%,过高的豆油替代水平可能会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鱼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饲料替代 生长 体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 fuscoguttatus♀)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嗅觉电生理反应
18
作者 徐文丹 王骥腾 +1 位作者 韩涛 严小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5-683,共9页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是我国重要的石斑鱼养殖品种,为研究其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不同嗅觉反应,筛选出对虎龙杂交斑嗅觉具有高效刺激性的单体氨基酸,通过嗅上皮水下嗅电位法(electro-olfactogram...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是我国重要的石斑鱼养殖品种,为研究其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不同嗅觉反应,筛选出对虎龙杂交斑嗅觉具有高效刺激性的单体氨基酸,通过嗅上皮水下嗅电位法(electro-olfactogram,EOG)得出了虎龙杂交斑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嗅觉反应差异和对5种氨基酸的嗅觉反应阈值,并讨论了氨基酸分子结构与嗅觉刺激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氨基酸的种类和浓度均对虎龙杂交斑嗅觉刺激反应有影响,虎龙杂交斑对含5~6个碳原子、无支链的中性脂肪族含硫氨基酸反应强烈,一个例外是对含3个碳原子的半胱氨酸有较强反应。10^(-6)mol/L的蛋氨酸刺激液对虎龙杂交斑嗅觉的刺激性最强,10^(-2)mol/L脯氨酸刺激液对虎龙杂交斑嗅觉的刺激性最弱。虎龙杂交斑嗅觉反应幅值(y)随5种氨基酸刺激液浓度对数值(x)的增大而呈指数升高趋势,在试验中虎龙杂交斑嗅觉反应幅值没有随5种氨基酸刺激液浓度对数值的增大而达到平台期。从反应阈值中反应幅值与氨基酸刺激液浓度的关系方程式可得出反应阈值浓度为10;~10;mol/L。研究结果有助于为虎龙杂交斑诱食剂和饲料配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 诱食剂 氨基酸 电生理学 嗅觉 嗅上皮水下嗅电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南海点带石斑鱼养殖群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智超 陈永坤 +4 位作者 罗子皓 罗植森 林弘都 何雄波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2,共8页
【目的】分析我国7个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全面了解我国点带石斑鱼养殖群体的遗传现状,选育石斑鱼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海南陵水、儋州,广东惠阳、阳西(阳江)、江城(阳江)... 【目的】分析我国7个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全面了解我国点带石斑鱼养殖群体的遗传现状,选育石斑鱼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海南陵水、儋州,广东惠阳、阳西(阳江)、江城(阳江),福建东山等6地区点带石斑鱼7群体的鳍条或肌肉样品,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出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7群体105尾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评估。【结果与结论】测序共产生1206.82 Gb碱基数据,经质控筛选过滤后获得8327608个高质量SNPs。各群体期望杂合度(H_(e))为0.3497~0.3519,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23~0.0025,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639~0.2759,表明各群体遗传多样性均处于中等水平,各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整体差异较小;所有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较快,表明群体的驯化程度低;遗传分化指数(F_(st))平均值仅为0.0114,说明遗传分化程度极低。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所有群体划分为2个祖先群,各群体在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上无明显的群体聚类,表明群体间结构组成相似;群体间有2次基因流动,说明存在共同遗传混合事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点带石斑鱼种质资源保护、亲本选育及科学养殖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全基因组重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龙胆石斑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20
作者 钟小飘 陈政思 +5 位作者 李一 陈华谱 黄瑜 王蓓 简纪常 蔡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8-97,共10页
【目的】分离鉴定1株来自患病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类型、生理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致病性开展研究,为其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湛江市某养殖场发现患病石斑鱼,无菌条件下从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R539201),... 【目的】分离鉴定1株来自患病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类型、生理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致病性开展研究,为其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湛江市某养殖场发现患病石斑鱼,无菌条件下从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R539201),对该菌株开展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进一步开展药敏试验、回归感染试验,并检测其毒力基因。【结果】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菌株OR539201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该菌株在LB平板上呈圆形菌落,形态饱满,光滑均匀。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OR539201与美人鱼发光杆菌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同为弧菌属。生化鉴定结果显示,氧化酶活性、尿素、赖氨酸等反应呈阳性,水杨苷、甘露醇等反应呈阴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多粘菌素、丁胺卡那、头孢曲松等6种抗生素中等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氨苄等13种抗生素敏感。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石斑鱼具有致病性,人工感染后出现体表溃疡、红色增生结节、肝脏肿大、肠道糜烂、脑部红肿等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载菌量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石斑鱼脾脏及肝脏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具有磷脂酶活性相关基因(plpV)。【结论】成功从患病石斑鱼中分离得到1株潜在致病菌,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该菌株具有明显致病性,可诱发明显病变、引起鱼类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美人鱼发光杆菌 生化特性 药敏试验 回归感染 致病性 载菌量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