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C2和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iNO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1
作者 王碧辉 朱玥洁 +3 位作者 张玉莲 吴雨峰 丁剑冰 陈志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8-887,共10页
目的:研究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宫颈癌(CC)中的表达,并基于其构建CC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集2022年5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 目的:研究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宫颈癌(CC)中的表达,并基于其构建CC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集2022年5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40例CC组织及100例外周血作为CC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经CC筛查为阴性的宫颈组织和100例正常健康个体外周血作为对照组。用多重免疫荧光技术(mIF)及免疫组化染色(IHC)法检测两组组织中ILC2和MDSC细胞浸润及其相关细胞因IL-13和iNOS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技术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C2和MDSC及IL-13和iNOS的表达差异;通过Pe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其相关性;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来确定ILC2和MDSC及IL-13和iNOS是否为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利用R软件建立免疫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值)、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来分别评估模型。结果:CC组中ILC2及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iNOS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其均呈正相关(均P<0.05);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C2、MDSC及IL-13、iNOS均是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这些危险因素的CC发病列线图,经过验证提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ILC2和MDSC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IL-13和iNOS在CC组织及外周血中均呈高表达,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一定的实用性,为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 髓源性抑制细胞 白细胞介素13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列线图模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通过IL-9对Treg及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杨蕊雪 曾雪娇 曲建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3-679,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及白细胞介素9(IL-9)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了解ILC2通过IL-9对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及CLL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及白细胞介素9(IL-9)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了解ILC2通过IL-9对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及CLL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C2、Treg水平,检测其中28例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8^(+)T细胞内颗粒酶B及穿孔素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L-9水平。免疫磁珠分选患者与健康对照者ILC2细胞后分别培养,ELISA测两组培养上清中IL-9水平。磁珠分选CLL患者ILC2与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加入人慢性B细胞白血病(MEC-1)细胞共培养,其中一组加入IL-9抗体,另一组不加。培养72 h后流式细胞术分别测两组Treg比例、Treg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8^(+)T细胞内颗粒酶B、穿孔素;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IL-9水平;AnnexinⅤ-PI法测MEC-1细胞凋亡。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L组ILC2、Treg、IL-9水平增加明显;CLL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的颗粒酶B及穿孔素水平呈正相关;分选ILC2培养后CLL组培养上清IL-9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上升。细胞实验中,加入IL-9抗体组Treg上PD-1、TIGIT水平明显下降,CD8^(+)T细胞内颗粒酶B水平明显上升;加入IL-9抗体组培养上清ELISA结果提示IL-9水平明显下降。加入IL-9抗体组MEC-1细胞早期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在CLL中,ILC2通过IL-9对CD8^(+)T细胞及Treg均有影响,可减弱CD8^(+)T细胞抗肿瘤作用,增强Treg的免疫抑制作用,在CLL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白细胞介素9(IL-9) 调节性T细胞(Treg) CD8^(+)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病肠道和肺炎性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ILC2)及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倩 谭希 +1 位作者 胡婷婷 姜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9-603,共5页
目的 探讨慢阻塞性肺病(COPD)肠道炎性2型固有淋巴细胞(iILC2)与肺部ILC2及其相关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熏烟法建立COPD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OPD组。采用HE染色检测小鼠肺、肠组织的病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天然ILC2细胞... 目的 探讨慢阻塞性肺病(COPD)肠道炎性2型固有淋巴细胞(iILC2)与肺部ILC2及其相关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熏烟法建立COPD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OPD组。采用HE染色检测小鼠肺、肠组织的病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天然ILC2细胞(nILC2)和iILC2细胞数量。使用Wright-Giemsa染色检测正常组和COPD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免疫细胞数量,ELISA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13(IL-13)和IL-4的含量。结果 COPD小鼠肺、肠组织上皮细胞增生,部分萎缩或缺失,伴随炎细胞浸润,病理评分增加,BALF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显著增加。COPD小鼠肺组织iILC2数量、肠组织nILC2和iILC2数量显著增加,BALF中IL-13和IL-4含量显著升高。结论 COPD肺部iILC2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增加可能与肠道iILC2细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 炎性ilc2细胞(iilc2) 天然ilc2细胞(nilc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C2通过激活STAT6和分泌IL-13调节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免疫功能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占朋 李欣 +5 位作者 杨焰 黎博 魏红艳 胡春林 付清玲 廖晓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01-1305,共5页
目的:探讨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在慢性肾衰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3月~2016年12月入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6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目的:探讨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在慢性肾衰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3月~2016年12月入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6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C2的比例;ELISA技术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3的浓度;提取慢性肾衰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BMC后分别分为3组(对照组、细胞因子刺激组、干预组)进行体外培养3 d后,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L-13浓度;Western blot法对健康对照者PBMC在刺激前及刺激后15 min、30 min、1 h、2 h的转录活化因子6(STAT6)的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PBMC中ILC2比例及血浆IL-13浓度均较健康人高(P<0.05);体外培养上清液中,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3个亚组中IL-13浓度均较健康人高(P<0.05),且2类人群中均呈现出细胞因子刺激组较对照组升高,干预组较细胞因子刺激组降低的现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STAT6的蛋白水平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结论:慢性肾衰患者外周血中ILC2的比例升高,同时ILC2内STAT6活化并分泌大量IL-13,介导Th2细胞的极化而调节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术 慢性肾功能衰竭 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6 白细胞介素-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在过敏性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罗超 刘绍波 +1 位作者 任全伟 彭顺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2-557,共6页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作为2型辅助T(Th2)细胞的“镜像细胞”,其总细胞数量虽远不如机体内的CD4^(+)Th2细胞数量庞大,但活化后的ILC2具有比CD4^(+)Th2细胞更强大的生物学活性,能迅速增强Th2细胞炎性反应,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作为2型辅助T(Th2)细胞的“镜像细胞”,其总细胞数量虽远不如机体内的CD4^(+)Th2细胞数量庞大,但活化后的ILC2具有比CD4^(+)Th2细胞更强大的生物学活性,能迅速增强Th2细胞炎性反应,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激活ILC2的相关递质包括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3(IL-33)、IL-25、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IL-4、IL-9;脂质递质(前列腺素、白三烯)、其他激活递质: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补体C3a、神经肽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活化的ILC2产生大量的IL-4、IL-5、IL-9、IL-13及双调蛋白等炎性递质,诱发气道高反应、黏液分泌和气道重塑等呼吸道过敏反应。因此,通过靶向上游及下游信号抑制ILC2活化可能是治疗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尤其是类固醇依赖性哮喘的潜在途径。我们总结了ILC2的免疫生物学、过敏性炎症反应中ILC2的启动、ILC2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关系、靶向ILC2的生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 哮喘 过敏性鼻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洛前列素对ILC2s介导的小鼠急性过敏性气道炎症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倩阳 杨柳 +3 位作者 赵坤宇 李智涛 蒋莉莉 李付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17-1221,共5页
目的:探讨伊洛前列素(Iloprost)对IL-33诱导的小鼠急性过敏性气道炎症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DMSO对照组、IL-33刺激组、IL-33+iloprost干预组和单独iloprost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 目的:探讨伊洛前列素(Iloprost)对IL-33诱导的小鼠急性过敏性气道炎症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DMSO对照组、IL-33刺激组、IL-33+iloprost干预组和单独iloprost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PAS染色观察黏液分泌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以及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ILC2s的数量,real-time PCR检测IL-5、IL-13、GATA3和ST2 mRNA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ALF和肺匀浆上清中IL-5和IL-13的含量。结果:(1)IL-33刺激组小鼠肺组织切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黏液分泌增加;同时,小鼠BALF和肺组织EOS和ILC2s的数量、细胞因子分泌量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DMSO对照组和单独ilopro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L-33+iloprost干预组小鼠肺组织切片中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且黏液分泌减少;同时,小鼠BALF和肺组织中EOS和ILC2s的数量、细胞因子分泌量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IL-33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oprost可能是ILC2s的负调节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小鼠肺部急性过敏性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前列素 白细胞介素-33 2型固有淋巴细胞 急性过敏性气道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GRP抑制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分泌 被引量:1
7
作者 卓荷荻 祁雪萍 +4 位作者 徐诺文 王艳杰 安云芳 薛金梅 赵长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4-1099,共6页
目的 探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的调控作用。方法 提取正常健康人、 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给予CGRP、白细胞介素33(IL-33)、 CGRP联合IL-33刺激3 d,以空白刺激为对照... 目的 探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的调控作用。方法 提取正常健康人、 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给予CGRP、白细胞介素33(IL-33)、 CGRP联合IL-33刺激3 d,以空白刺激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组ILC2的比例。分选ILC2后分别给予CGRP、 IL-33、 CGRP联合IL-33刺激3 d,以空白刺激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C2中IL-5、 IL-13阳性细胞百分比,ELISA检测ILC2上清液IL-5、 IL-13水平。结果 AR患者外周血中ILC2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将PBMC培养后,经IL-33单一刺激,IL-5+ILC2、 IL-13+ILC2水平明显上升。加入IL-33联合CGRP刺激后,PBMC中IL-5+ILC2、 IL-13+ILC2水平明显降低;经CGRP单一刺激后PBMC中IL-5+ILC2、 IL-13+ILC2进一步降低。将ILC2分选后进行培养,经IL-33单一刺激,IL-5+ILC2、 IL-13+ILC2水平明显上升,加入IL-33联合CGRP刺激后,IL-5+ILC2、 IL-13+ILC2水平明显降低,经CGRP单一刺激,IL-5+ILC2、 IL-13+ILC2水平进一步降低。经IL-33联合CGRP共同刺激相较于经IL-33单一刺激,IL-5、 IL-13水平明显降低,经CGRP单一刺激,IL-5、 IL-13水平进一步降低。结论CGRP可以抑制AR中外周血ILC2的增殖、活化,在AR中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AR)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通过分泌IL-13减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进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鑫 吴刚 +5 位作者 金向楠 苗小青 王亚媛 刘畅 马思扬 沈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15-820,共6页
目的研究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变化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RA患者进行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并收集外周血标本。全自动血沉器检测血沉(ESR)、免疫透射浊度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免疫比浊法检测... 目的研究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变化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RA患者进行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并收集外周血标本。全自动血沉器检测血沉(ESR)、免疫透射浊度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化学发光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流式细胞术检测RA患者ILC2比例,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ILC2与上述疾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将RA患者分为低疾病活动度(DAS28<3.2)和高疾病活动度(DAS28≥3.2)两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介素13(IL-13)在RA患者ILC2的表达,并比较IL-13不同疾病活动度RA患者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健康人相比,RA患者外周血ILC2比例显著升高,ILC2绝对数增加,且与ESR、CRP、DAS28呈负相关。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ILC2分泌的IL-13显著低于低疾病活动度患者。结论ILC2通过分泌IL-13抑制RA患者疾病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 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 白细胞介素13(IL-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爽 崔淯夏 +1 位作者 陈红 宋俊贤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378,共4页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SCVD抗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有望成为ASCVD抗炎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白细胞介素2 调节性T细胞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毋梦林 牛志国 +1 位作者 曹旗(指导) 黄青松(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672-2676,2680,共6页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是最近发现的新型固有淋巴细胞群体,主要存在于肺、肠道、皮肤及黏膜组织,在IL-25和IL-33等刺激下能够产生IL-4、IL-5、IL-9和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病、抗感染和体内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是最近发现的新型固有淋巴细胞群体,主要存在于肺、肠道、皮肤及黏膜组织,在IL-25和IL-33等刺激下能够产生IL-4、IL-5、IL-9和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病、抗感染和体内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ILC2在炎症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发挥的作用,及脏器局部微环境改变对ILC2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ILC2参与的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 炎症 TH2型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小鼠肺脏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的分离与培养
11
作者 朱少轩 卢红艳 +3 位作者 朱玥 江君生 金杰 张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并建立新生小鼠肺脏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富集结合流式细胞分选法分离ILC2,流式细胞术鉴定ILC2纯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5(IL-5)、IL-13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ILC... 目的探讨并建立新生小鼠肺脏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富集结合流式细胞分选法分离ILC2,流式细胞术鉴定ILC2纯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5(IL-5)、IL-13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ILC2的细胞活力。结果经分离的ILC2细胞纯度可达到95%以上,ILC2呈圆形或椭圆形,悬浮于细胞培养液中。给予IL-2、IL-7联合IL-33刺激后,ILC2产生的IL-5、IL-13含量明显增加且所得的ILC2具有明显的增殖能力。结论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分离和培养新生小鼠肺脏ILC2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小鼠 肺脏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 分离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巨噬细胞对屋尘螨诱导的过敏性气道炎症的影响
12
作者 程百合 杨文婷 +1 位作者 侯飞 唐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0,286,共6页
目的:研究屋尘螨(HDM)诱导的过敏性气道炎症小鼠模型中免疫细胞的变化,并对肺泡巨噬细胞(AM)在其中的效应功能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气管注射HDM诱导过敏性气道炎症,并在建模前通过气管注射氯膦酸盐脂质体(CL)特异性地对AM进行清除;心脏... 目的:研究屋尘螨(HDM)诱导的过敏性气道炎症小鼠模型中免疫细胞的变化,并对肺泡巨噬细胞(AM)在其中的效应功能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气管注射HDM诱导过敏性气道炎症,并在建模前通过气管注射氯膦酸盐脂质体(CL)特异性地对AM进行清除;心脏灌注分离小鼠全肺免疫细胞;气管灌洗分离小鼠肺泡灌洗液免疫细胞;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Ⅱ型细胞因子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肺脏或肺泡灌洗液免疫细胞的变化;HE染色、PAS染色评价HDM建模后肺脏炎症粒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以及黏液分泌情况。结果:在HDM诱导的过敏性气道炎症中,Ⅱ型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如Ⅱ型先天性淋巴细胞(ILC2)、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组织学分析表明肺组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加。而清除AM减缓了HDM诱导的Ⅱ型免疫反应,但促进了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加重了肺脏的病理损伤。结论:AM在HDM诱导过敏性气道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尘螨 过敏性气道炎症 肺泡巨噬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Ⅱ型先天性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组先天性淋巴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英 孙亚宁 +1 位作者 曾佐静 彭顺林(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变应性鼻炎(AR)是特异性个体在环境过敏原暴露后出现鼻塞、清涕、喷嚏、鼻痒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第2组先天性淋巴细胞(ILC2s)是先天性免疫家族新成员,通过与免疫细胞相互作参与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诱导多种变应性疾病。ILC2s数量与AR... 变应性鼻炎(AR)是特异性个体在环境过敏原暴露后出现鼻塞、清涕、喷嚏、鼻痒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第2组先天性淋巴细胞(ILC2s)是先天性免疫家族新成员,通过与免疫细胞相互作参与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诱导多种变应性疾病。ILC2s数量与AR的严重程度相关,可通过多种效应途径促进Th2细胞因子及IgE在鼻黏膜大量分泌介导鼻部过敏症状。本文对ILC2s的最新研究进展、参与免疫反应的机制及对AR的潜在临床效用进行综述,为临床AR防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组先天性淋巴细胞 变应性鼻炎 免疫反应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固有淋巴细胞主导的小鼠呼吸道变应性炎症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祥慈 张洪瑜 +2 位作者 徐智斌 方淑斌 付清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2-850,共9页
【目的】应用野生型C57BL/6小鼠和T/B细胞缺陷的Rag1-/-小鼠建立以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为主导的小鼠呼吸道变应性炎症模型。【方法】分别将雌性C57BL/6小鼠和Rag1-/-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分别于第1、3、5天经气道滴注给... 【目的】应用野生型C57BL/6小鼠和T/B细胞缺陷的Rag1-/-小鼠建立以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为主导的小鼠呼吸道变应性炎症模型。【方法】分别将雌性C57BL/6小鼠和Rag1-/-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分别于第1、3、5天经气道滴注给予20μL ddH2O或含1μg IL-33的ddH2O。第6天处死小鼠后收集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通过病理染色及流式检测炎症细胞浸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及应用流式检测ILC2水平。【结果】C57BL/6和Rag1-/-模型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均表现出显著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肺部炎症(P<0.05)和气道杯状细胞化生(P<0.05)。支气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P<0.05)和嗜中性粒细胞(P<0.05)的数量,以及Th2型细胞因子IL-5(P<0.05)和IL-13(P<0.05)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此外,肺组织中ILC2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在C57BL/6小鼠和Rag1-/-小鼠中建立了以ILC2为主导的小鼠呼吸道变应性炎症模型,为研究ILC2在哮喘及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 呼吸道变应性炎症 白介素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二羟维生素D3对哮喘小鼠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程程 武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95-1101,共7页
目的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哮喘小鼠肺来源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Ⅱ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4只4~6周龄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干预组,每组8只。哮喘组、... 目的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哮喘小鼠肺来源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Ⅱ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4只4~6周龄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干预组,每组8只。哮喘组、干预组通过腹腔注射卵清蛋白致敏及雾化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对照组以PBS替代。干预组在激发前30 min腹腔注射1,25-(OH)2-D3混合液0.08 mL[含1,25-(OH)2-D3 0.08μg],对照组、哮喘组以PBS替代。末次激发24 h后,行肺泡灌洗术,留取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炎性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采用ELISA检测BALF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的表达;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病理变化;qRT-PCR检测肺组织抑瘤因子2(suppressor of tumorigenicity 2,ST-2)、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 IL-33、 IL-5、 IL-13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肺来源ILC2s比例变化;分析BALF中EOS计数、IL-33表达与ILC2s,IL-33与IL-13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气道形态改变及炎症细胞浸润较对照组加重;干预组较哮喘组减轻。哮喘组及干预组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EOS计数、IL-33、IL-13、IL-5表达以及肺来源ILC2s(lineage-ICOS+ST-2+)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BALF中IL-5表达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低于哮喘组(P<0.01)。哮喘组及干预组肺组织ST-2、ICOS、IL-33、IL-5、IL-13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IL-5 mRNA表达高于哮喘组(P<0.05),其余指标均低于哮喘组(P<0.05)。BALF中EOS计数与ILC2s比例、IL-33表达与ILC2s比例、IL-33与IL-13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0.854、0.757、0.886,P<0.05)。结论 1,25-(OH)2-D3可通过抑制IL-33/ST-2通路调节ILC2s活化,减少IL-13分泌,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而对IL-5无明显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1 25-二羟维生素D3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13 白细胞介素33 抑瘤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极化效应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16
作者 饶明月 高陈林 +1 位作者 谭晓珍 徐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92-1599,共8页
目的:探讨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及其转录调控因子和产物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人和乳腺癌患者(早期和晚期)的外周血。分离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 目的:探讨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及其转录调控因子和产物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人和乳腺癌患者(早期和晚期)的外周血。分离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ILC2的比例。从PBMC中提取总RNA,检测调控ILC2发育的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和RORα)和ILC2产物(IL-13和IL-4)的基因表达水平,并检测血浆中Th2型细胞因子(IL-13、IL-4、IL-33和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用外源性IL-13和IL-4刺激MCF-7和MDA-MB 231癌细胞,以模拟乳腺癌患者体内ILC2的极化后效应:检测癌细胞的增殖活力;检测增殖及自噬信号分子蛋白表达的改变;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循环中的ILC2水平增高(正常组与早期组:0.0196%vs.0.0289%,P=0.008;正常组与晚期组:0.0196%vs.0.0273%,P=0.032);雌/孕激素表达状态是影响ILC2水平的重要因素(HR=0.436,P=0.038)。GATA3、RORα、IL-13、IL-4、IL-33和IL-10的表达随着肿瘤负荷的加重而增加(P<0.05)。外源性IL-13和IL-4联合刺激可通过上调ERK 1/2和pERK 1/2来增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力(P=0.000);联合刺激可诱导MCF-7和MDA-MB 231癌细胞的自噬信号分子表达(P=0.000),还可诱导MDA-MB 231癌细胞的凋亡(P=0.000),但对MCF-7细胞凋亡无明显诱导作用(P>0.05)。结论:ILC2在外周循环中比例增高和ILC2上下游因子表达增高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2型固有淋巴细胞 固有免疫 TH2型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细辛附子汤对过敏性鼻炎小鼠神经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艺 陶晓华 +2 位作者 刘男男 于雪 刘敏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5-979,共5页
目的:探索麻黄细辛附子汤(MXFD)及其拆方对过敏性鼻炎(AR)的作用机制,明确其是否通过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s)上的神经通路神经调节肽U(NMU)/神经调节肽U受体1(NMUR1)发挥抗过敏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分别按单味药、两味药、三味药... 目的:探索麻黄细辛附子汤(MXFD)及其拆方对过敏性鼻炎(AR)的作用机制,明确其是否通过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s)上的神经通路神经调节肽U(NMU)/神经调节肽U受体1(NMUR1)发挥抗过敏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分别按单味药、两味药、三味药组合给药分为7组,使用鸡卵清蛋白(OVA)制备AR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不同组合的中药灌胃治疗14 d。过敏反应行为学评分法评价模型是否成功;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肺组织中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的含量;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肺组织中神经调节肽U受体1(NMUR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小鼠造模成功,各组NFAT2、NMUR1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1)。中药治疗后,给药各组过敏反应行为学评分均降低(均P<0.01);NFAT2表达均降低(均P<0.01),麻黄组抑制效果最显著;除辛附组,其他组NMUR1的基因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1),麻附组、细辛组抑制效果最显著。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可影响NMU/NMUR1通路抑制过敏性鼻炎,麻黄单用在抑制NFAT2环节效果最优,麻黄和附子合用、细辛单用抑制NMUR1表达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细辛附子汤 拆方 过敏性鼻炎 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 神经调节肽U/神经调节肽U受体1通路 活化T细胞核因子2 神经调节肽U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三醇诱导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最适条件探索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璨 王晓钰 +5 位作者 于曦 陶羽 王燕 包凯帆 季律 洪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7-1032,共6页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MC903)致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诱导剂量探索实验:从d 0起,于各剂量组BALB/c小鼠右耳分别涂布0.33、1、3 nmol MC903,连续诱导7 d。每天观察小鼠耳肿胀程度并测量双耳耳厚,分别于d 3、7取材分析。诱导时...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MC903)致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诱导剂量探索实验:从d 0起,于各剂量组BALB/c小鼠右耳分别涂布0.33、1、3 nmol MC903,连续诱导7 d。每天观察小鼠耳肿胀程度并测量双耳耳厚,分别于d 3、7取材分析。诱导时间探索实验:从d 0起,于BALB/c小鼠右耳涂布2 nmol·ear-1MC903,连续诱导至d14。每天观察小鼠耳肿胀程度并测量双耳厚,分别于d 3、7、11、15获取小鼠右耳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制备小鼠右耳耳组织匀浆,检测匀浆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IL-33、IL-4、IFN-γ表达水平以及外淋巴结中DC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40+、CD86+和ILC2细胞百分含量的变化。结果 1每耳1、3 nmol MC903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度从d 3开始显著增加,TSLP、IL-4水平明显增加,每耳3 nmol MC903剂量组IL-33水平于d 7明显增加。2每耳2 nmol MC903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从d 3起,小鼠右耳耳肿胀明显,耳厚逐渐增加,并于d 14达到峰值;小鼠耳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从d 7起,小鼠右耳耳组织红肿,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耳部炎性症状维持并逐渐加重至d15;与正常小鼠相比,MC903使右耳组织匀浆中TSLP水平于d 3明显升高,随后逐渐下降,IL-4、IL-33水平于d 7明显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外淋巴结中DC的表面标记分子CD40+、CD86+和ILC2的含量在d 7和d 15均有上升。结论每耳2 nmol MC903诱导小鼠7 d可成功建立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TSLP较适检测点为d 3,IL-4、IL-33较适检测点为 d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三醇 小鼠特应性皮炎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白细胞介素-33 白细胞介素-4 树突状细胞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各时期IL-33水平探索 被引量:5
19
作者 于曦 刘海亮 +6 位作者 王燕 王晓钰 陶羽 包凯帆 季律 王璨 洪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1-1332,共2页
IL-33通过与二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上的ST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L-1 RAcP)结合,参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是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上皮细胞可经刺激产生IL-33,作用于ILC2s并使其产生... IL-33通过与二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上的ST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L-1 RAcP)结合,参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是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上皮细胞可经刺激产生IL-33,作用于ILC2s并使其产生Th2型细胞因子,促进Th2型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如过敏性皮炎吲、哮喘㈨、过敏性鼻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IL-33 诱导初期 异硫氰酸荧光素 ilc2s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诱导的小鼠过敏原非依赖性哮喘样模型肺组织免疫细胞及亚群的改变 被引量:9
20
作者 袁琳洁 陈诗皓 +8 位作者 安高 黄琼 易达委 李艳 吕喆 王晶晶 黄克武 王炜 孙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1-567,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诱导的过敏原非依赖性哮喘样模型小鼠的观察,探索IL-33对小鼠肺组织中T、B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和固有淋巴样2型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诱导的过敏原非依赖性哮喘样模型小鼠的观察,探索IL-33对小鼠肺组织中T、B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和固有淋巴样2型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氯化钠注射液(normal saline,NS)组和IL-33组,分别将NS、IL-33于1~6 d连续滴鼻,之后隔天滴鼻至18 d制备小鼠哮喘模型。采用有创肺功能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肺组织切片染色观察气道炎性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B细胞亚群,NKT细胞和ILC2细胞数量及比例变化。结果与NS组相比,鼻腔给予IL-33刺激可引起小鼠气道反应性增高,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增生。IL-33组小鼠肺组织T细胞(CD3^+T)及其亚群细胞数增多,Th2细胞(CD3^+CD8-IL-4^+)出现优势分化,Th1/Th2细胞比例下降(P<0.01);B细胞(CD19^+B)及其亚群(B1a:CD19^+CD23-CD5^+CD11b^+,B1b:CD19^+CD23-CD5-CD11b^+和B2:CD19^+CD23^+B220^+)以及ILC2细胞(lineage-ICOS^+ST2^+)数出现明显增加(P<0.01);NKT细胞(CD3^+CD8-CD49b^+)比例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IL-33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肺组织T、B淋巴细胞亚群和ILC2细胞的数量及比例改变,打破局部免疫系统平衡,引发哮喘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哮喘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固有淋巴样2型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