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um selection of common master image for grou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 based on PS-DInSAR technique 被引量:6
1
作者 Zhu Zhengwei Zhou Jianji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9年第6期1213-1220,共8页
Considering the joint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emporal baseline, spatial baseline, thermal noise, the difference of Doppler centroid frequency and the error of data processing on the interference correlatio... Considering the joint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emporal baseline, spatial baseline, thermal noise, the difference of Doppler centroid frequency and the error of data processing on the interference correlation, an optimum selection method of common master images for grou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 based on the permanent scatterer and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metry (PS-DInSAR) technique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joint correlation coeficient is used as the evaluation function. The principle and realization method of PS-DInSAR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nSAR correlation are analysed, and the j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 model and its solution are presented. Finally an experiment for the optimum selection of common master images is performed by using 25 SAR images over Shanghai taken by the ERS-1/2 as test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ptimum selection method for PS-DInSAR common master images is effective and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grou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metry common master image permanent scattere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pproach to wide-field imaging of linear rail ground-based SAR in high squint multi-angle mode 被引量:3
2
作者 ZHANG Yuan ZHANG Qiming +4 位作者 WANG Yanping LIN Yun LI Yang BAI Zechao LI F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4期722-733,共12页
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SAR)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grou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However, due to the short length of the GB-SAR platform, the scope of observation is largely limited. Th... 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SAR)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grou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However, due to the short length of the GB-SAR platform, the scope of observation is largely limit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drive us to make improvements on the conventional linear rail GB-SAR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larger field imaging. First, a turntable is utilized to support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radar.Next, a series of high-squint scanning is performed with multiple squint angles. Further, the high squint modulation phase of the echo data is eliminated. Then, a new multi-angle imaging method is performed in the wave number domain to expand the field of view. Simulation and real experiment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SAR) high squint multi-ang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SBAS In SAR监测与沉降风险评价研究
3
作者 董建军 郭雅雯 张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2-1742,共11页
为探明辽宁省南票区某风电项目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 AS-InSAR)研究南票区2017—2023年的43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 为探明辽宁省南票区某风电项目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 AS-InSAR)研究南票区2017—2023年的43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4个风机代表点位的时序形变演化规律,并进行安全稳定性监测与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的最大形变值为-63.97 mm,最大时序形变速率为-30.75 mm/a,最大倾斜为0.44 mm/m,最大曲率为0.003 mm/m^(2),形变速率呈下降状态,各类移动变形在趋势上逼近稳定。结合SBAS-InSAR的监测结果,分析风机点位服役年限内的沉降值,最大预测沉降值为-13.14 mm。根据沉降风险评价分析可知,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处于稳定状态,风电场地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煤沉陷区沉降对风电机组的影响程度小,综合考虑3种指标,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沉降风险等级为低,具有建设风电光伏发电基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采煤沉陷区 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时间序列 监测 沉降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4
作者 董建军 冯晓硕 张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1,共9页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的研究,量化分析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沉降的演化特征,评判采空区地表沉降、地面倾斜以及地表曲率对变电站外送线路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53.6 mm/a,该区域所处位置与古汉山矿位置重合,沉陷与煤矿开采具有一致性;杆塔位置沉降速率处于-16.5~-0.3 mm/a,其中,11号和35号杆塔平均沉降速率明显大于其他位置,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15.88、-16.21 mm/a,通过形变规律历史追溯,最大累计沉降分别为-104.91、-106.97 mm。根据最不利原则,得出各区域杆塔年际形变速率的最不利点位在服役年限内的实际监测预测沉降量均小于400 mm。杆塔的最大倾斜和曲率为1.2 mm/m、0 mm/m^(2),均在规定的最小容许值内,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送线路 穿越矿权区域 地表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 采空区 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重复轨道SAR星座方案分析与设计
5
作者 张天意 郑彭楠 +2 位作者 李喆 丁泽刚 尹伟 《指挥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8-396,共9页
针对传统星载SAR两次重轨时间间隔长,难以满足地表动态变化监测需求,提出一种日重复轨道方案,可实现对同一区域每天一次的重轨观测,同时采用星座构型提升覆盖性能,实现全球覆盖。综合分析不同日重复轨道星座方案的覆盖与重访性能,并给... 针对传统星载SAR两次重轨时间间隔长,难以满足地表动态变化监测需求,提出一种日重复轨道方案,可实现对同一区域每天一次的重轨观测,同时采用星座构型提升覆盖性能,实现全球覆盖。综合分析不同日重复轨道星座方案的覆盖与重访性能,并给出不同日重复轨道系统参数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动态变化监测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日重复轨道 SAR星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与LSTM技术的高寒矿区排土场边坡形变监测研究
6
作者 吴志杰 刘昌义 +5 位作者 胡夏嵩 唐彬元 李帅飞 邓太国 梁晓娜 雷浩川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3-1098,共16页
针对传统监测技术难以对高寒冻融环境条件下矿区排土场边坡开展连续性、整体性形变监测,以及难以实现精准预测排土场变形趋势,本文以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2号井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1 A影像数据,联合SBAS-InSAR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 针对传统监测技术难以对高寒冻融环境条件下矿区排土场边坡开展连续性、整体性形变监测,以及难以实现精准预测排土场变形趋势,本文以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2号井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1 A影像数据,联合SBAS-InSAR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方法,获取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2号井2019~2022年间2处排土场边坡形变结果,开展排土场边坡形变特征和降雨因素对边坡形变趋势的影响研究,并利用排土场边坡时序形变结果进行LSTM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2号井南、北2处排土场边坡年平均形变速率为-62~21 mm·a^(-1),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为255 mm、214.5 mm;对比日降雨量值表明,降雨后排土场边坡形变表现出呈相对加速沉降的变化趋势;在LSTM模型的预测样本中最大误差为2.42 mm,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最大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误差(MAE)分别为1.14 mm、0.97 mm,表明使用SBAS-InSAR技术与构建LSTM模型在高寒矿区排土场边坡形变监测及预测方面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可为高寒矿区排土场边坡及类似工程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病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SBAS-InSAR 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坡雷达技术的爆破作用下边坡变形特征研究
7
作者 戴勇 邹平 +2 位作者 王忠康 王发刚 肖祖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0,共6页
为探究爆破作用对边坡变形特征的影响,采用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监测技术,对刚果(金)某露天铜钴矿边坡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研究爆破作业条件下整体边坡及局部区域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爆破作业对边坡变形行为的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为探究爆破作用对边坡变形特征的影响,采用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监测技术,对刚果(金)某露天铜钴矿边坡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研究爆破作业条件下整体边坡及局部区域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爆破作业对边坡变形行为的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爆堆邻近区域表现出更显著的变形响应;虽然爆破作用未显著改变边坡整体的最大变形幅度,但引起了平均变形幅度的明显变化。研究结果可为爆破作用下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安全监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山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监测技术 爆破作用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以陕北煤炭基地某生产矿山为例
8
作者 马露 陈莹 蔺楠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1,共11页
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相比传统的矿山生态环境地面监测手段,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动态性和经济性等优势,其高波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及高时间分辨率,能全方位动态反映矿山生态问题现... 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相比传统的矿山生态环境地面监测手段,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动态性和经济性等优势,其高波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及高时间分辨率,能全方位动态反映矿山生态问题现状与发展趋势。陕北煤炭基地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本研究选择其中一座生产矿山作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技术,精准捕捉煤矿开采活动所诱发的地面塌陷、土地损毁以及地表水体、植被状况等区域要素特征;针对重点监测区,进一步引入无人机遥感技术,实现对地裂缝、不稳定边坡等局部要素的精细化监测与识别,系统构建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遥感解译、数据分析等全流程矿山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多源遥感技术凭借卓越的全局视野、宏观分析能力及强大的数据追溯性,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展现出了无可替代的优势,应用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矿山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智能体系“多网融合+实时监测+智能作业+任务协同+全面感知+自主决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无人机航空摄影 合成孔径雷达 矿山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抽稀HQP的GB-InSAR大气改正方法及其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鹏 李伟城 +3 位作者 段杭 柯传芳 葛礼呈 金霄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3,共8页
在库坝区域边坡的连续变形监测应用中,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B-InSAR)容易受到测区大气环境变化干扰,导致其干涉图序列变形解算结果不够精确;同时大数量的连续GB-SAR影像处理过程较为耗时,影响了GB-InSAR整体解算效率和准实时的变... 在库坝区域边坡的连续变形监测应用中,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B-InSAR)容易受到测区大气环境变化干扰,导致其干涉图序列变形解算结果不够精确;同时大数量的连续GB-SAR影像处理过程较为耗时,影响了GB-InSAR整体解算效率和准实时的变形分析应用需求。针对上述问题,在常规多项式大气改正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相位梯度的均匀格网采样法和干涉图叠加法,构建了一种基于抽稀高质量像元(HQP)的多项式大气改正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黄登水电站施工期右岸高边坡变形监测中。分析结果表明,二元多项式大气模型的RMSE均值为0.0395 rad,明显优于一元模型和其他常规大气改正方法。该抽稀HQP方法RMSE均值为0.0240 rad,同抽稀前精度相当,但整体解算时间由2.32 h大幅缩减至0.80 h,说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建模精度的基础上显著提高GB-SAR连续影像大气改正处理效率,可为边坡安全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改正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抽稀高质量像元 二元多项式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多类地形初始定位精度监测与提升
10
作者 雷振坤 冯永玖 +2 位作者 席梦镕 王家丰 童小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2-1123,共12页
为实现国产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对地定位精度监测与提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深度学习模型识别了3类地形下的风机点位,利用风机在SAR影像中可形成强散射点目标特性,构建了适用于SAR影像的大范围影像控制点数据库,可用于大范围长时... 为实现国产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对地定位精度监测与提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深度学习模型识别了3类地形下的风机点位,利用风机在SAR影像中可形成强散射点目标特性,构建了适用于SAR影像的大范围影像控制点数据库,可用于大范围长时序几何处理。结果表明,3类地形下高分三号精细条带II(FSII)模式影像在2017年到2020年存在周期性定位精度波动,约747.99d定位精度经历从最高逐步降低的过程。探讨了地形对几何定位的影响,其中山地地区定位精度最差。基于构建的影像控制点数据库,高分三号FSII模式影像在多种地形下平均定位误差从44.64m减小到7.94m,且在3类地形下均取得基本一致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长时序 精度监测 影像控制点数据库 精度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三号的北江洪水水域提取方法及应用
11
作者 冯佑斌 何颖清 潘洪洲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利用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分析了双极化波段在不同地类(水体、山体、建筑等)中的回波信号物理机制和统计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后向散射系数最小值的水体提取方法,并探讨了DEM和影像纹理作为辅助优化数据的作用。在2022年和2024年北... 利用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分析了双极化波段在不同地类(水体、山体、建筑等)中的回波信号物理机制和统计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后向散射系数最小值的水体提取方法,并探讨了DEM和影像纹理作为辅助优化数据的作用。在2022年和2024年北江第2号洪水期间,通过与光学影像对比验证,运用该方法成功提取了两次洪水的淹没范围。结果表明:英德市大站镇、潖江清城段清侨镇、大燕河清城段龙塘镇临河农田和村镇均受到洪水的严重影响;2022年洪水淹没范围更大,2022年北江英德段大站镇、潖江清城段清侨镇受灾严重,2024年北江英德段大站镇、连江英德段张陂镇受灾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江洪水 洪水水域提取 高分三号 合成孔径雷达影像 洪水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路杆塔边坡稳定性分析
12
作者 刘明 郭金根 +1 位作者 朱文卫 董晗拓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8-977,共10页
利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广州市内输电线路杆塔进行形变监测,评估其稳定性并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选取广州市内的木增科北线路为研... 利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广州市内输电线路杆塔进行形变监测,评估其稳定性并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选取广州市内的木增科北线路为研究对象,使用SBAS-InSAR技术处理45景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杆塔区域的地表形变信息。同时,利用确定性系数法评估影响因子对滑坡发生的敏感度。结果表明,木增科北线整体稳定,特定区域有沉降漏斗,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为-113 mm/a。分析发现高程对滑坡敏感度最高,坡度次之,确认了杆塔沿线形变特征及几个关键监测区域,揭示了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为线路维护和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输电线路杆塔 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形变监测 确定性系数法 灾害易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时序SAR数据的涿州洪涝淹没动态监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庄会富 王鹏 +2 位作者 苏亚男 张祥 范洪冬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8-228,共11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可为大范围洪涝淹没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受SAR影像重访周期等限制,仅利用单一来源的SAR影像数据,难以满足洪灾救援与决策支持对高时效性洪涝淹没动态监测数据的...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可为大范围洪涝淹没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受SAR影像重访周期等限制,仅利用单一来源的SAR影像数据,难以满足洪灾救援与决策支持对高时效性洪涝淹没动态监测数据的需求。联合多源时序SAR数据进行洪涝淹没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然而,不同传感器获取的SAR影像存在较大的时空异质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此外,以往研究通常利用单像素或局部空间邻域特征提取洪涝淹没范围,忽略了洪涝前后时空非局部特征的使用。为此,该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后向散射特征的多源SAR数据特征空间对齐方法,然后引入渐进非局部理论提取洪灾前后的差异信息并生成洪涝淹没图,最后对时间序列洪涝淹没图进行逻辑运算得到洪涝淹没动态监测结果。该研究以2023年8月涿州市洪涝灾害为例,利用Sentinel-1、高分三号(GF-3)和涪城一号获取的5幅多源SAR数据,对该文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①与7种常用的洪涝监测方法相比,该文方法具有最优的性能,在验证集Ⅰ上Kappa系数和F1分数分别为0.85和0.88;②根据涿州洪涝淹没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主城区洪水至8月3日基本退去,之后水位逐渐下降,淹没区向下游白沟河方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 多源遥感 时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大跨桥梁温度变形监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云 危俊杰 +3 位作者 李剑 郝官旺 郑佳缘 朱正荣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0,共12页
以国内某高速铁路钢拱桥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2018年期间59幅C波段Senti⁃nel-1号雷达卫星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处理影像获得桥梁的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位移,根据SAR成像空间几何关系解算出支座的纵向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支座纵... 以国内某高速铁路钢拱桥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2018年期间59幅C波段Senti⁃nel-1号雷达卫星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处理影像获得桥梁的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位移,根据SAR成像空间几何关系解算出支座的纵向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支座纵向位移的时空特性与实际桥梁结构相符合,验证了PS-InSAR技术观测桥梁结构位移的可行性.建立支座纵向位移与温度的线性相关模型,并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良好,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验证了PS-InSAR测量桥梁结构位移的可靠性.利用有限元模拟温度作用下桥梁支座的位移变化,并与PS-InSAR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对比.两者趋势基本一致,LOS向位移误差在[-10,10]mm,验证了PS-InSAR测量桥梁结构位移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PS-INSAR 大跨桥梁结构 有限元方法 温度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监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如仁 苏宇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2,共9页
针对传统人工水准监测风险高、难度大的问题,以本桓高速公路挖方边坡为例,提出一种利用SBAS-InSAR与PS-InSAR相结合的技术对挖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首先,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2023年4月—2024年1月获取的22景Sentinel-1A数据,生成小... 针对传统人工水准监测风险高、难度大的问题,以本桓高速公路挖方边坡为例,提出一种利用SBAS-InSAR与PS-InSAR相结合的技术对挖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首先,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2023年4月—2024年1月获取的22景Sentinel-1A数据,生成小基线差分干涉对,反演得出边坡形变值与形变趋势。然后,选取相同监测时间的水准点测量结果与PS点进行验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降雨量与边坡形变的关联度。监测结果显示,边坡沉降速率集中在10.15~30.27 mm/a,沉降分析结果显示此路堑边坡整体较为稳定,时序InSAR相对水准测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全维度的特点,并具有可回溯性,表明时序InSAR技术对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监测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确保高速公路挖方边坡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边坡监测 短基线子集(SBAS-InSAR)技术 永久散射体的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 沉降预测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PS点获取方法的矿山工业广场沉降监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可明 李婷婷 +3 位作者 马军 李亚星 江克贵 赵项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柱Ⅱ513工作面开采沉陷期间2020年10月31日—2022年8月22日共26景SAR卫星影像,运用PS-InSAR技术确定最优的PS点目标选取方法;然后,基于该方法获取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开采损害保护区地面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最后,基于地面水准点实测数据验证PS-InSAR监测精度并分析研究区地表及建(构)筑物动态沉降情况。结果表明:相干系数和振幅离差指数双阈值法较适应于研究区沉降监测;研究区内可探测到的最大下沉速率为-26.5 mm/a,最大累计下沉值为-53.7 mm;同时,探测到研究区西北部存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因素;利用水准数据验证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3.8 mm,决定系数达到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P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工业广场 沉降监测 相干系数 振幅离差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天基合成孔径雷达多域抗干扰技术综述
17
作者 江凯 《雷达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5-368,共14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现代雷达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的特性,广泛应用于空基及天基各类平台。现代战场电磁环境日趋恶劣,电子战装备可以在多维度产生高强度、多样式和有针对性...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现代雷达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的特性,广泛应用于空基及天基各类平台。现代战场电磁环境日趋恶劣,电子战装备可以在多维度产生高强度、多样式和有针对性的电子干扰,极大制约了SAR作战效能的发挥,如何提高SAR抗干扰能力已成为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SAR常规抗干扰思路和优缺点,并以雷达信号发射和信号接收两个方面为主线,围绕空域、时域、频域、能量域、极化域以及数据处理域等多域,结合仿真和试验数据分析了典型空天基SAR抗干扰方法的实施效果,最后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相关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空/天基 干扰 抗干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地表InSAR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董建军 张莹 +1 位作者 李昕 梅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置的时序形变特征,进而建立基于InSAR监测的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完成对场地的安全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数据集的模糊PS选点法可克服PS点密度低的弊端,有效增加分析可用数据,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依据基准点校正拟建区内代表点的时序形变后发现,拟建场地整体形变较小且逐渐呈现趋于稳定的趋势,最大沉降量为13.05 mm,最大沉降速度为5.73 mm/a,最大倾斜为0.070 mm/m。基于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分析可知:采空区地表场地移动变形处于稳定状态,变电站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空区地表沉降对拟建变电站的影响程度小,综合3种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等级为高,具备建设变电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地表形变 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SAR的矿山边坡局部变形演化与失稳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克利 马海涛 +3 位作者 张建全 姚爱敏 闫宇蕾 尹利洁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3,共9页
为了提高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B-SAR)边坡监测效果与失稳预测能力,在广东省某石灰石矿山架设地基雷达,开展实地监测试验,结合矿山地质条件与监测数据研究不同类型的岩体变形演化特征,根据变形特... 为了提高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B-SAR)边坡监测效果与失稳预测能力,在广东省某石灰石矿山架设地基雷达,开展实地监测试验,结合矿山地质条件与监测数据研究不同类型的岩体变形演化特征,根据变形特征选择位移最大点的监测数据利用速度倒数法进行失稳预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的监测数据来优化速度倒数法的算法,进而对矿山试验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析雷达三维模型变形图的局部位移差异,能够初步判断边坡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适当增大移动平均滤波法的移动时间周期C,能够更早地发现灾害征兆,更好地识别岩体加速变形阶段及临滑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基于雷达的滑坡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变形监测 GB-SAR 失稳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计算的引调水工程星载TD-InSAR地表形变监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万鹏 韩贤权 +1 位作者 谭勇 秦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6-214,共9页
针对时间序列InSAR计算量大、时效性低、传统D-InSAR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TD-InSAR连续像对干涉测量方法,并利用HyP3云计算平台实现了长距离引调水工程沿线地表形变连续干涉像对快速分析。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为研究区,以传统PS... 针对时间序列InSAR计算量大、时效性低、传统D-InSAR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TD-InSAR连续像对干涉测量方法,并利用HyP3云计算平台实现了长距离引调水工程沿线地表形变连续干涉像对快速分析。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为研究区,以传统PS-InSAR监测结果为参照数据对TD-InSAR地表形变探测精度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TD-InSAR取得的地表形变速率与PS-InSAR趋势一致,决定系数R 2>0.7,精度相比传统D-InSAR方法提高了52.6%;基于云计算的TD-InSAR地表形变监测方法降低了时序分析的计算量,提高了时序分析的时效性,适用于大范围的地表形变快速普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引调水工程 HyP3云计算平台 地表形变快速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