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29
1
作者 胡幸平 俞春泉 +3 位作者 陶开 崔效锋 宁杰远 王艳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11-1718,共8页
通过查阅国家地震台网、各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以及IRIS数据中心给出的一些国际台站的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MS)特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部分强余震(44次)的震源机制解.... 通过查阅国家地震台网、各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以及IRIS数据中心给出的一些国际台站的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MS)特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部分强余震(44次)的震源机制解.这组震源机制解是对哈佛大学已公布的9个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很好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源机制解 P波初动 格点尝试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应力场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杨云 王维 王俊菲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4-19,共6页
收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的小震初动资料,利用格点尝试法求得51个台站的综合机制解和167次小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的应力张量求解方法获得区域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震源机制三角形分类方法,对51个台站综合机制解... 收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的小震初动资料,利用格点尝试法求得51个台站的综合机制解和167次小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的应力张量求解方法获得区域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震源机制三角形分类方法,对51个台站综合机制解的变形形式进行分类,探讨其空间分段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以NEE和近EW向为主,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由北往南,主压应力方向由NEE向逐渐偏转为近EW向;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变形特征存在局部差异,山东段以走滑型机制为主,兼有部分正断层震源机制;江苏段及安徽北段,郯庐断裂带带内及其东侧集中表现为逆冲断层类型,西侧则以走滑型为主;安徽段南端,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震源机制分别以走滑型和正断型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格点尝试法 应力场 地壳变形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行创建条带结构的点在多边形内判断方法
3
作者 李佳玮 王盛春 王文成 《软件学报》 2025年第9期4241-4249,共9页
对于点在多边形内的检测处理,近期提出的一种网格法具有很高的计算效率.该方法对于每个网格单元内的多边形片段进行条带结构的组织,使得每个条带中的边均与该条带的左右边界相交.如此,该方法加强了局部化计算,并能方便使用GPU进行并行计... 对于点在多边形内的检测处理,近期提出的一种网格法具有很高的计算效率.该方法对于每个网格单元内的多边形片段进行条带结构的组织,使得每个条带中的边均与该条带的左右边界相交.如此,该方法加强了局部化计算,并能方便使用GPU进行并行计算,使得检测效率优于以往的各种方法.但该方法基于网格单元创建条带结构,会产生冗余的条带,并且创建时的空间需求较大而不便在GPU上创建条带结构.对此,提出基于网格行创建条带结构,由此可消除冗余的条带,减少创建计算的空间需求,因而能在GPU上进行条带结构的创建,提高工作效率.实验表明,相比原有方法,新方法大幅加快了条带结构的创建,甚至可加速40余倍,并且有更快的检测速度,能更高效地处理动态多边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在多边形中判断 网格法 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