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0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生产力的理解向度、中国创新与实践展望——兼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鑫 胡鞍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7,共12页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鲜明标识,驱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看,生产力的进步已由传统模式跃升为绿色生产力的新阶段,这既是21世纪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鲜明标识,驱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看,生产力的进步已由传统模式跃升为绿色生产力的新阶段,这既是21世纪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鲜明体现。绿色生产力依托技术创新的突破和与发展模式的变革,加速推动绿色福祉的广泛增进与普惠,深刻契合了人类对美好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与深切向往,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绿色生产力的创新实践已深刻融入中国发展多个五年规划之中,稳步推进绿色发展,率先引领了一场以绿色为特征的新产业质态变革,这场“绿色革命”深刻重塑了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面向“十五五”时期,需进一步深化绿色生产力的创新与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联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工具,并积极推动全球化治理体系绿色变革。只有坚持长期主义,坚持绿色增长,将“绿色革命”推向深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 五年规划 长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多尺度增汇减碳能效测度研究进展和规划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颂 白钊成 +1 位作者 柳迪子 沈培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目的]城市是最大的碳源,城市蓝绿基础设施(urban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UBGI)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系统梳理当前UBGI增汇减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提出规划策略和重点论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 [目的]城市是最大的碳源,城市蓝绿基础设施(urban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UBGI)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系统梳理当前UBGI增汇减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提出规划策略和重点论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与演绎,梳理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能效的测度方法,解析对应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依据“测度方法—影响因素—规划策略”的逻辑框架,构建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结果]UBGI增汇减碳的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具有尺度差异性,因此面向场地、社区、城区3个空间尺度,从固碳增汇、降(保)温减碳、出行减碳3个方面构建了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并基于当前研究不足和规划需求,提出了面向增汇减碳的UBGI规划研究的五大重点论题:如何构建尺度合一的UBGI增汇减碳测度方法、如何测度独立场所UBGI(separate-sited UBGI,SSU)降(保)温减碳能效、如何实现融合碳汇测度与减碳测度的UBGI全生命周期评估、如何权衡UBGI增汇减碳与其他功能以获得综合效益最优的布局、如何布局UBGI以实现低碳正义。[结论]策略框架的碳汇路径要求“源头碳汇—精准落位—格局管控”,减碳路径要求“共生共融—共建共享—有机疏解”,权衡这2条路径在3个空间尺度上的策略,能为UBGI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五大重点论题能够为UBGI建设和未来研究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基础设施 碳汇 减碳 能效测度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规划布局的绿地系统“冷岛网络”建构及应用——以重庆市高新区绿地专项规划为例
3
作者 王立 邬铃莉 +2 位作者 王怀 韩贵锋 李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3,共9页
绿地“冷岛效应”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通过优化绿地布局提升绿地系统冷岛效应,文章以高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规划语境下以“规模”为核心变量建立冷岛范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者呈反正切函数关系;结合复杂网络方法,... 绿地“冷岛效应”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通过优化绿地布局提升绿地系统冷岛效应,文章以高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规划语境下以“规模”为核心变量建立冷岛范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者呈反正切函数关系;结合复杂网络方法,探索形成以绿地斑块为“节点”、以斑块间冷岛范围在空间上的重叠关系为“边”的冷岛网络建构路径;从系统、子群、个体三个维度分析高新区冷岛网络特征发现,其冷岛网络整体集聚性差、3大子群的节点连通效率差异显著、系统内除寨山坪节点外缺少高中心度节点;将“冷岛网络”与研究区现状热环境叠加识别出降温“盲区”,并以强化系统整体冷岛效应为导向,提出打造区域结构绿网、织补绿网降温盲区、调控绿地空间形态的绿地系统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相关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系统 冷岛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 热环境 布局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行政边界地区减污与增长协同路径探索——来自国家级城市群的证据
4
作者 岳利萍 余焕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8,共16页
以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批复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2年794个省际行政边界区县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策略检验城市群一体化对边界地区减污与增长协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实施明显促进和改善了边界地区经济增长和环境... 以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批复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2年794个省际行政边界区县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策略检验城市群一体化对边界地区减污与增长协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实施明显促进和改善了边界地区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而且对位于优化提升类城市群和平原地区的边界地区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主要通过发挥交通互通效应、金融融通效应和数字联通效应弱化地理条件限制,并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效应弥补市场分割的不足,从而助力行政边界地区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新时代边界地区减污与增长协同发展的作用效果,可为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地区绿色发展,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地区 城市群规划 绿色发展 弱化地理障碍 缓解市场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战略意蕴与保障机制
5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1,共11页
面向“十五五”,“双碳”目标从国际承诺跃升为重塑中国发展范式的核心牵引。国际绿色壁垒持续加固,国内以降碳为核心的绿色转型压力空前提升,绿色转型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以“双碳”目标为统领,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 面向“十五五”,“双碳”目标从国际承诺跃升为重塑中国发展范式的核心牵引。国际绿色壁垒持续加固,国内以降碳为核心的绿色转型压力空前提升,绿色转型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以“双碳”目标为统领,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标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现实逻辑体现在创新发展范式、顺应零碳竞合趋势、促进优势叠加三个方面。未来,应遵循“先立后破、双控驱动、区域示范、公正转型”的路径,构建“四位一体”保障机制:以制度供给锁定方向,以金融“活水”疏通路径,以数智赋能提升效率,以风险屏障守住安全底线,从而形成“目标牵引、制度托底、技术驱动、风险可控”的闭环治理体系。依托这一体系,中国碳排放有望在2030年前如期达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以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 “十五五”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引领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基础、理论机理与路径选择
6
作者 张平淡 郝时雨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引领作用。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总体上呈同步协同的态势,区域层面上呈由西向东梯度推进格局,产业层面上呈一二三产业渐次提升趋势。我国数字经济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引领作用。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总体上呈同步协同的态势,区域层面上呈由西向东梯度推进格局,产业层面上呈一二三产业渐次提升趋势。我国数字经济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数字经济引领绿色低碳转型主要通过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的双向赋能机制、对资源配置格局的重塑机制、对产业优化升级的推动机制发挥作用;路径在于:夯实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基础、打造空间动态均衡的要素资源配置格局、构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低碳转型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智能赋能下的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教学研究——以东南大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改为例
7
作者 周聪惠 占慧莹 许晶昕 《园林》 2025年第10期33-39,共7页
当前在建筑类专业教学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依托人工智能教学支持系统训练并搭建了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讨课的AI教学核心平台和拓展平台,按照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馈三个环节针对教师端和学生... 当前在建筑类专业教学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依托人工智能教学支持系统训练并搭建了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讨课的AI教学核心平台和拓展平台,按照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馈三个环节针对教师端和学生端的教学需求设置多个支持场景,并以开放式议题准备、讨论及知识点辨析为线索构建起虚实融合、“教师—平台—学生”三元交互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反馈结果显示,AI教学平台的置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丰富教学场景,学生则通过利用平台的答疑和资源推荐功能,增强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本成果为建筑类专业的智慧教育转型提供了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其构建的教学模式,为解决设计类专业共性教学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智能 专题研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颁布实施笔谈 被引量:2
8
作者 温涛 田晓晖 +2 位作者 龚斌磊 李谷成 郑宏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307,308,共22页
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这一农业农村发展中长期纲领性文件在农业农村领域将发挥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将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注入强大动力。为结合... 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这一农业农村发展中长期纲领性文件在农业农村领域将发挥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将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注入强大动力。为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该规划,本刊组织了本期笔谈。温涛提出,要从核心地位、战略力量、人才培养、政策机制、数字赋能、服务体系及制度优化七个方面,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具体七大实现路径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围绕农业全创新链,布局拔尖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制定激励性农业科技政策,强化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多部门配合联动,建设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成果转化落地;优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增强多方共赢效应。田晓晖提出,要以农业与农村绿色转型为抓手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应着力优化科技投入效能,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法律监督功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系统性打通农业绿色发展向农业强国建设动能转化的传导路径,具体四大实现路径为:科技赋能绿色转型,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深化生态综合补偿,完善多元化补偿机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制度;城乡互通共享、分区精准施策,助推绿色均衡发展。龚斌磊提出,从学理逻辑上,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始终将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供给作为落脚点,将农业的增长驱动力建立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上;从实践道路上,农业强国建设需要直接抓好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建设,即构建形成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科技引领、要素保障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主体多元、服务到位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树立“跳出农业看农业”的观念,向二三产业要配套,向城乡融合要红利,向乡村建设要环境,向对外开放要机遇,构建有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生态,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李谷成、郑宏运提出,要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农业强国建设赋能,具体四大实现路径为: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体系,为科技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供人力资本支撑;推动农业生产资料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强化优质生物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释放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力提供生物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供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与农村绿色转型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效益权衡下上海市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杰 张浪 余浩然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7,共8页
快速城市化加剧了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利用集约的资源要素实现社会-生态效益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目标规划(multiple objective planning,MOP)模型设置效益目标函数和约束条... 快速城市化加剧了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利用集约的资源要素实现社会-生态效益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目标规划(multiple objective planning,MOP)模型设置效益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嵌入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PLUS),实现多元目标下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多情景模拟及功能评价,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高效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耦合MOP模型和PLUS模型,基于土地资源多效益目标的定量化求解,可以寻求社会-生态效益最优化的关键拐点;2)不同效益目标导向下,可持续发展情景较经济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耕地、林地、水域等各用地类型的相互转化,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可持续发展情景的各项绿地生态网络测度指标均介于其他2个用地情景之间,重要斑块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表征,在优化社会-生态效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配置的同时,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能也得到提升。研究成果为超大城市高密区绿地生态网络结构功能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决策、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土地利用模拟 MOP模型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效益权衡 上海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运能利用和碳排放的绿色城轨开行方案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雯雯 孟学雷 +1 位作者 高如虎 林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势在必行。立足于绿色交通“提效降碳”的核心内涵,本文提出一种考虑资源、环境、乘客和企业四方效益,基于大小交路多编组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方法。为研究不同交路对... 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势在必行。立足于绿色交通“提效降碳”的核心内涵,本文提出一种考虑资源、环境、乘客和企业四方效益,基于大小交路多编组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方法。为研究不同交路对客流分布的影响,根据乘客出行特征划分客流,进而分析不同客流的出行成本,建立以列车运输资源利用率最大,列车运行中碳排放量最小,企业运营成本和乘客出行时间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以线路通过能力、发车频率和运用车辆数为约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麻雀搜索算法用于模型求解,并与单一交路、单一编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其求解结果与传统的麻雀搜索算法及粒子群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单一交路和单一编组的列车开行方案相比,多交路和多编组的方案在运能利用、碳排放、企业运营成本及乘客出行时间成本方面表现更优;此外,改进后的麻雀搜索算法在求解效率和结果质量上也明显优于传统算法。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平衡企业和乘客的利益,还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碳排放,为城轨系统的绿色化运营提供了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开行方案 麻雀搜索算法 绿色城轨 输送能力利用率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与炼油企业氢气网络耦合系统的多周期调度优化
11
作者 王智超 刘冬妹 +3 位作者 熊敏 周利 吉旭 党亚固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02-2812,共11页
将可再生能源制氢集成于炼厂氢气系统有助于绿色低碳生产并降低运营成本,但其波动性可能影响炼油企业的氢气供应稳定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数学规划模型优化制氢调度方案尤为重要,以确保氢气网络的稳定运行。对氢气管道、管网以及压... 将可再生能源制氢集成于炼厂氢气系统有助于绿色低碳生产并降低运营成本,但其波动性可能影响炼油企业的氢气供应稳定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数学规划模型优化制氢调度方案尤为重要,以确保氢气网络的稳定运行。对氢气管道、管网以及压缩机等操作单元进行建模,同时以最小化运行成本为目标,构建了一个包含互补约束的数学规划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得到最优制氢调度生产方案。通过对比分析,优化调度模型的生产方案在一个生产周期(24 h)内最多可以减少灰氢产量1373 kg,对应约减少系统CO_(2)排放量0.9%;对于系统运行成本,模型得到结果最多可以减少3930 USD,约节省总成本的2.0%。结果表明,该生产方案即使在可再生能源供应波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氢气系统的稳定运行,满足耗氢装置的需要,同时保持管网压力在安全区间内,此外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优化运行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对于推动炼油行业向更加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氢 氢气网络 数学规划 互补约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优化研究——基于3D无人飞行的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乔莉 霍达 +1 位作者 顾雯嘉 李彦锋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8,共10页
加快落实低空经济战略部署将为进一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构建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体系形成深厚的场景基础。该研究以跨境电商综试区为例,围绕城市空间地理与绿色发展特征构建三维无人机路径规划模型,对“昆明→杭州→西安→北京”... 加快落实低空经济战略部署将为进一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构建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体系形成深厚的场景基础。该研究以跨境电商综试区为例,围绕城市空间地理与绿色发展特征构建三维无人机路径规划模型,对“昆明→杭州→西安→北京”多目标下的低空经济升级路径开展规划研究。该结合蚁群优化(ACO)、A∗(Astar)、快速扩展随机树(RRT)算法对不同执飞环境下的无人机低空航线选择进行优化求解,形成如下三类策略情境:①基于城市海拔高度的路径规划,ACO、A∗和RRT算法生成路径分别对应常态化配送、靶向定投和综合性服务的现实流通场景;②基于城市最高气温的路径规划,ACO和A∗算法结果强调配送场景的精细化建设,RRT生成路径体现出流通场景转移下的城市发展呼吸协同;③基于城市碳排放水平的路径规划,ACO和A∗算法生成路径强调对高碳地区的特定性回避,RRT算法目标倾向于全局绿色最优的实现。该研究总体为推动低空经济路径升级和创新性构造高质量发展界面提供了丰富的决策参考,同时为加速推进中国式流通现代化以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有益的情境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绿色经济 新质生产力规划 中国式流通现代化 多目标三维无人机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研究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艳波 刘镇湘 +4 位作者 田昊欣 司杨 陈晓弢 李春来 陈晓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16-3030,I0014,共16页
发展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对于探索新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的形态模式,推进能源交通一体化系统发展具有先导意义和引领作用。构建高效能、高弹性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已成为践行“双碳”战略和“交通强国”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对于探索新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的形态模式,推进能源交通一体化系统发展具有先导意义和引领作用。构建高效能、高弹性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已成为践行“双碳”战略和“交通强国”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介绍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的典型构成,并构建这一领域的研究框架;进而从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的优化规划、能量管理及运行控制3个层面分析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有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接着,对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组网方案进行探索;最后,对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研究面临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绿色能源系统 能源交通一体化 优化规划 能量管理 运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传导效率研究——以泉州城市中心片区公园绿地为例
14
作者 庄勋桐 王晓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96,共8页
实施效率是评估城市规划建设科学性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传导效率研究欠缺。以泉州中心片区公园绿地为例,在ArcGIS平台对不同轮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公园绿地进行测度,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公园绿地传导效... 实施效率是评估城市规划建设科学性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传导效率研究欠缺。以泉州中心片区公园绿地为例,在ArcGIS平台对不同轮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公园绿地进行测度,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公园绿地传导效率因子,并构建传导效率评估方法,进而从多个层面对泉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公园绿地传导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轮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传导效率不同;2005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远期规划传导效率最好,但其近期规划传导效率最差;社区公园的传导效率最好,游园的传导效率最差;城市中心组团的公园绿地传导效率最好,组团内的公园体系更加完善。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公园绿地 传导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丽 路一帆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82,共15页
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通过赋予员工股票来协调股东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激励员工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主动参与企业的ESG实践。采用2014—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实施员工持... 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通过赋予员工股票来协调股东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激励员工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主动参与企业的ESG实践。采用2014—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显著改善其ESG表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化转型、提高员工满意度、抑制管理层短视行为来改善企业ESG表现;实施持股比例较高、存续期较长的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显著改善企业ESG表现,而实施持股比例较低、存续期较短的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不显著;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ESG表现改善作用,对重污染企业比对非重污染企业更显著,在信息透明度较低企业、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企业中显著,而在信息透明度较高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企业中不显著。因此,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企业员工持股的普及,并在持股比例、存续期等方面进行合理筹划;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地区市场化水平和企业信息透明度,以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员工持股计划 ESG表现 绿色化转型 员工满意度 管理层短视 股权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密度修正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功能区构建
16
作者 张湉 沈振 +1 位作者 苏婷婷 戴代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5,共11页
【目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精准评估探究示范区碳储量时空演变机制,揭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尤为关键。【方法】基于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结合气候因子... 【目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精准评估探究示范区碳储量时空演变机制,揭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尤为关键。【方法】基于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结合气候因子构建碳密度修正模型,以提升碳储量估算精度;使用InVEST模型与QGIS软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量化分析示范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及碳储量演变特征并揭示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从碳汇-碳源视角出发,依据碳密度极差划分碳功能区。【结果】1)2000—2020年示范区的碳储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年碳储量分别为3.17×10^(7) t、2.58×10^(7) t与3.26×10^(7) t。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碳储量动态演变的核心驱动因素:2000—2010年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10—2020年林地面积的大幅回升使得示范区的碳储量变化由负转正。示范区内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部和东部高、内陆水域及行政边界处低的特征。3)碳功能区划分结果显示碳功能平衡区面积显著增加,而碳排控制区面积有所减少,表明2000—2020年示范区的碳储结构正向集中分布与碳汇增强方向演变。【结论】提出基于“碳汇增强区—碳功能平衡区—碳排控制区”三级分区的精细化空间低碳发展与管控策略,为示范区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碳储量 碳功能区 时空演变 规划策略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级国土空间“三类”规划中城市绿地指标体系构建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镱妮 李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1,共8页
城市绿地指标直接反映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水平,关乎城市绿地系统能否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原城乡规划体系下各类标准规范规定的城市绿地指标体系较完善,但通过对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城市绿地现状数据和部分城市编制的规划成果... 城市绿地指标直接反映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水平,关乎城市绿地系统能否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原城乡规划体系下各类标准规范规定的城市绿地指标体系较完善,但通过对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城市绿地现状数据和部分城市编制的规划成果进行分析,发现还存在影响规划指标科学确定的两方面不足:1)现状绿地指标由于建成区范围、人口和公园绿地等统计口径不统一,导致统计数据有偏差;2)规划绿地指标由于体系层级缺乏、部分指标采用困难等原因,导致“三类”规划成果指标体系不完整,成果质量难以保障。随着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新出台标准对中心城区边界和建成区范围划定提出了明确规定,虽然从体系层级增加、统计口径统一等方面为解决城乡规划体系中城市绿地指标存在的短板问题提供了契机,但城市绿地指标体系仍不完整。基于此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绿地指标适应性融合的研究思路,以及“统筹互补-增加层级-无缝对接-绿线划定-固化地位”的技术路径和“五方面十四条”适应性融合策略,整体构建市县级国土空间“三类”规划中的城市绿地指标体系,以期为“三类”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市县级国土空间“三类”规划 城市绿地 指标体系 适应性融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方法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例
18
作者 黄雪菲 柳泽 +3 位作者 刘伟 陈兰川 武敏 何良将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47,共9页
通过梳理分析跨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协同治理、规划评估相关理论研究与典型实践,结合跨域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的关键议题,构建涵盖全周期评估、多维度评估、多尺度评估、数智化评估的跨域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技术框架。其中:全周期评估... 通过梳理分析跨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协同治理、规划评估相关理论研究与典型实践,结合跨域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的关键议题,构建涵盖全周期评估、多维度评估、多尺度评估、数智化评估的跨域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技术框架。其中:全周期评估统筹规划实施结果、成效和过程评估;多维度评估统筹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等空间要素评估;多尺度评估统筹区域、城市和社区等各层级空间尺度评估;数智化评估则强调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方法的应用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体检评估开展实践应用,总结技术框架在辅助构建系统分析评估思路方面的优势、示范区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方面的创新成果,以及研究在县域尺度、要素综合、创新示范等方面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治理 国土空间规划 区域规划 体检评估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矿山中清洁能源规划研究
19
作者 陈为化 刘航 单任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7-40,共4页
绿色矿山是目前矿山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绿色低碳是绿色矿山的重要要求之一。煤、柴油等化石燃料作为矿山主要的传统能源,由于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严重阻碍了绿色矿山的发展。迫切需要采取清洁能源替代矿山使用的煤、柴... 绿色矿山是目前矿山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绿色低碳是绿色矿山的重要要求之一。煤、柴油等化石燃料作为矿山主要的传统能源,由于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严重阻碍了绿色矿山的发展。迫切需要采取清洁能源替代矿山使用的煤、柴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破解传统能源结构高碳化难题,减少碳排放,助力绿色矿山的发展。通过对清洁能源不同类型的梳理总结和对比分析,选取了适合绿色矿山应用的清洁能源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矿山中清洁能源规划的框架和方法。该研究可为后续绿色矿山的清洁能源建设与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清洁能源 风能发电 光伏发电 能源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格局优化视角下高铁绿廊景观规划框架研究——以商合杭高铁安吉段为例
20
作者 戴一正 张晨阳 樊柏青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0,共8页
高铁绿廊是遍布中国国土空间的重要景观载体,对高铁绿廊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将高铁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强化高铁线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修复、风景感知提升和绿色空间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明确高铁绿廊概念、特征和价值的基础... 高铁绿廊是遍布中国国土空间的重要景观载体,对高铁绿廊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将高铁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强化高铁线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修复、风景感知提升和绿色空间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明确高铁绿廊概念、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以“动态追溯-结构分析-格局优化”为研究主线,从景观动态变化、景观潜在问题、景观结构改善3个方面构建高铁绿廊景观规划框架;在景观类型用地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分析、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生态连通度分析和最小累积成本分析等量化方法,形成高铁绿廊景观规划的技术路径。以商合杭高铁安吉段实证研究为例,提出“以修复生态本底作为基础,规划线性景观作为提升”的整体规划方式,并延伸出“生态修复”“风景感知”和“产业配合”三者相结合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格局优化 高铁绿廊 景观规划框架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