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的Green-Ampt入渗模型重建清光绪初年山西大旱降雨入渗量 被引量:3
1
作者 屈艳萍 李哲 +2 位作者 张学君 吕娟 张伟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了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清宫档案“雨雪分寸”所反映的降水信息,重建清光绪初年山西极端干旱事件,本文在山西省开展了人工模拟降雨入渗试验,探讨了利用改进的Green-Ampt入渗模型求解山西省累计入渗量方法的可靠性与适用性,并利用山西省1... 为了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清宫档案“雨雪分寸”所反映的降水信息,重建清光绪初年山西极端干旱事件,本文在山西省开展了人工模拟降雨入渗试验,探讨了利用改进的Green-Ampt入渗模型求解山西省累计入渗量方法的可靠性与适用性,并利用山西省1875—1878年主汛期“雨分寸”资料重建了历史时期土壤降雨入渗量。结果表明:(1)降雨量是山西省降雨入渗湿润锋推进深度的主要因素,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2)改进的Green-Ampt入渗模型在山西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实际入渗量与模拟值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8以上,且两者相关性显著;(3)1875—1878年山西主汛期6—9月降雨累计入渗量普遍较少,土壤干旱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清宫档案雨分寸 改进的green-Ampt入渗模型 降雨入渗量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管理与绿色技术应用
2
作者 令狐芮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31-33,共3页
农业生产中,随着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局限性的逐渐显现,绿色防控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山西省积极推进农业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结合综合管理和绿色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也减少了环境污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 农业生产中,随着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局限性的逐渐显现,绿色防控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山西省积极推进农业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结合综合管理和绿色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也减少了环境污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详细介绍了山西省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综合管理与绿色技术的应用及其成效,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势及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推动农业病虫害防治向绿色技术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病虫害防治 绿色防控技术 综合管理 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技术溢出对晋陕蒙煤炭行业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苏红梅 张成斌 +1 位作者 王彩霞 韩丽萍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8,共12页
我国煤炭生产消费过程的碳排放占总量的70%~80%,晋陕蒙地区煤炭生产消费占全国的60%左右,因此,对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进行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运用DDF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式测算晋陕蒙地区煤... 我国煤炭生产消费过程的碳排放占总量的70%~80%,晋陕蒙地区煤炭生产消费占全国的60%左右,因此,对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进行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运用DDF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式测算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绿色技术溢出,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指南》中公布的碳排放主要来源,通过层层分类的方法对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绿色技术溢出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2006-2021年间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绿色技术溢出呈现波动上升变化趋势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倒“V”型变化趋势;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绿色技术溢出与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绿色技术溢出通过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结构和从业人口数量等变量构成的3条影响路径降低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碳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溢出 煤炭行业 影响路径 碳排放强度 晋陕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现代化的区域资源环境绩效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红丽 智颖飙 +5 位作者 王再岚 张荷亮 田闻瑾 李艳山 马晓 徐希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34-1438,共5页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实现生态现代化及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环境质量指数(EQI)和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我国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山西省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年增幅为7.1%的背景下...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实现生态现代化及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环境质量指数(EQI)和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我国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山西省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年增幅为7.1%的背景下,山西在全国的排名从2000年的24位上升为2007年的15位。但山西仍然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山西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SO2排放绩效和用水绩效逐步上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和能源绩效呈现不稳定的变动态势。SO2排放绩效指数呈平稳后上升接着下降的偏"S"型曲线。COD总体绩效指数呈现平稳态势,基本保持88.1的均值水平,绩效指数高于2000—2007年西部平均水平和2000—2003年中部平均水平,但远低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环境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山西须采用综合配套措施,缩短目前能源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和改变其路径依赖,提升山西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改进生态效率,进而实现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资源环境绩效指数 生态效率 归一化系数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霍山森林群落主要种生态位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毕润成 王祎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198-205,共8页
将山西霍山每 50 m海拔段作为一个样方调查区 ,作 4个 1 0 0 m2的样方 ,从山麓海拔90 0 m到山顶 2 354m,共作样方 52个 ,将海拔作为一条反映水、热、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资源轴 ,将群落类型作为反映种群互惠、竞争关系的另一综合资源... 将山西霍山每 50 m海拔段作为一个样方调查区 ,作 4个 1 0 0 m2的样方 ,从山麓海拔90 0 m到山顶 2 354m,共作样方 52个 ,将海拔作为一条反映水、热、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资源轴 ,将群落类型作为反映种群互惠、竞争关系的另一综合资源轴 ,选择该区 1 2种乔木 ,1 5种灌木 ,计测其在 2条轴上的资源选择性系数 ( L)、生态位宽度 ( B)和乔木之间、灌木之间以及乔灌木之间的生态重叠值 ( O)。结果表明 :L值愈小 ,B值愈大 ,物种的资源利用能力愈强 ,生态幅度愈大 ,对某一资源的依赖性愈小 ;反之亦然。比较同一资源轴上的不同的 L值和 B值 ,可反映物种的优势程度和区分能力 ,相同生活型种间的重叠值既可作为反映种间生态学相似性的指标 ,也可作为判断种间有无竞争可能的参考 ,不同生活型种间重叠值的大小则可作为判断种间依存和相似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霍山 森林群落 生态位 种间关系 夏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绿肥作物种植历史、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3
6
作者 郑普山 张强 +2 位作者 刘根科 郝保平 冯悦晨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12期3-8,共6页
阐述了山西省20世纪60—90年代末期国内外绿肥品种的引进与筛选、山西省各地地方品种的搜集与整理、自然品种的调查与驯化以及适宜各个地区的绿肥优势品种的生产应用研究效果,剖析了山西省绿肥生产、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近几... 阐述了山西省20世纪60—90年代末期国内外绿肥品种的引进与筛选、山西省各地地方品种的搜集与整理、自然品种的调查与驯化以及适宜各个地区的绿肥优势品种的生产应用研究效果,剖析了山西省绿肥生产、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近几年来山西省绿肥作物的种植情况,提出了山西省绿肥作物生产、利用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绿肥 种植历史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关停矿山的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百胜 杨永康 孙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1-288,共8页
对山西关停矿山转型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首次构建了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AHP的层次结构模型,为太原白家庄矿和榆次官窑安源矿提供转型效果评价和决策建议,也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 对山西关停矿山转型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首次构建了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AHP的层次结构模型,为太原白家庄矿和榆次官窑安源矿提供转型效果评价和决策建议,也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关停矿山 绿色转型发展 评价模型 AHP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狠抓“三色农业”创新科技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被引量:6
8
作者 周运宁 戴文斌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11期1125-1128,共4页
"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三色农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理论,它以食品的概念置换粮食,提升了农产品的现代意义;"蓝色农业"的创立,拓展了农产品的数量安全;"白色农业"... "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三色农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理论,它以食品的概念置换粮食,提升了农产品的现代意义;"蓝色农业"的创立,拓展了农产品的数量安全;"白色农业"的创意,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贯彻国际会议精神,引领时代潮流,山西建设白色农业产业化试验园,为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出了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农业 白色农业 蓝色农业 三色农业 农产品 山西 产业化试验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地区退耕还林/草的生态成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相莹莹 黄麟 +1 位作者 曹巍 岳彩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7期5524-5528,共5页
基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分布等数据,分析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状况、不同坡耕地退耕情况及退耕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从而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 基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分布等数据,分析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状况、不同坡耕地退耕情况及退耕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从而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面积减少了9501.12km2,减少比例占工程区总面积的1.41%,其中2168.80km2和6753.48km2分别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减少耕地面积的22.83%和71.08%,以退耕还草为主说明工程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干旱/半干旱区水热条件限制。②2000~2010年,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了8.37个百分点,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耕地转林地区域增加了14.63个百分点,耕地转草地区域增加了18.06个百分点,达到甚至超过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的规划目标。③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内大于15。坡耕地面积减少了1800.02km2,其中15°~25°坡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面积为408.68km3和1048.04km3,大于25°坡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49.83km2和152.36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地区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覆盖度 生态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俊廷 张建军 +1 位作者 孙若修 李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4-103,共10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退耕年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退耕年限的荒草地、纯林地、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退耕年限对土壤密度、...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退耕年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退耕年限的荒草地、纯林地、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退耕年限对土壤密度、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退耕地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加深显著增加,0~60 cm土层平均密度分别为:农地(1.38 g/cm^3)>荒草地(1.27 g/cm^3)>纯林地(1.20 g/cm^3)>混交林地(1.18 g/cm^3),退耕还林后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土壤密度差异显著(P <0.05);土壤密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小,退耕23年后基本稳定在1.16 g/cm^3,退耕还林对表层土壤密度的改良效果最好,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这种改良效果逐渐减弱。土壤总孔隙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性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表层(0~20 cm)孔隙度最大(50.8%~57.6%),且在退耕5~10年内孔隙度变化最大,退耕25年后孔隙度基本稳定在55.61%左右。0~60 cm土层的孔隙度为混交林地(53.67%)>林地(52.87%)>农地(47.82%)>荒草地(45.97%)。退耕后形成的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孔隙度差异显著(P <0.05),纯林地与混交林地孔隙度差异不显著(P> 0.05)。土壤毛管孔隙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混交林地、纯林地毛管孔隙度分别为51.21%和50.37%,与农地的毛管孔隙度(45.62%)显著差异。【结论】退耕还林工程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好于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退耕年限 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设绿色山西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有华 刘正魁 刘润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293-295,共3页
通过对建设绿色山西的认知,结合山西省的实际并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建设绿色山西的意义、有利条件、具体内容及几点建议,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 绿色山西 有利条件 具体内容 建设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冯变变 刘小芳 +1 位作者 赵勇钢 李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0-205,214,共7页
基于水足迹理论,对山西省2005—2014年11个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蓝水和绿水足迹进行了量化,并结合农业与气候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异及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山西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且蓝水足迹下降趋势较绿水足... 基于水足迹理论,对山西省2005—2014年11个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蓝水和绿水足迹进行了量化,并结合农业与气候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异及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山西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且蓝水足迹下降趋势较绿水足迹显著;全省综合作物生产蓝水足迹从1.11降到0.64m^3/kg。不同作物间生产水足迹差异显著,大豆生产蓝绿水足迹均最高,分别为2.74,2.11 m^3/kg;前者是玉米生产蓝水足迹的6.5倍,后者是小麦生产绿水足迹的5.1倍。从蓝绿水构成来看,山西省绿水比例南多北少;其多年均值为46%,具备提高绿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不同区域间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均表现出由北向南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大同和吕梁地区水足迹较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中的日照、气温和降雨是影响作物生产水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山西省范围内,气候条件的时空差异是造成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变异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蓝水 绿水 粮食作物 用水效率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模型的晋北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互馈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子潇 胡保安 +2 位作者 韩海荣 康峰峰 程小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84-3994,共11页
生态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影响社会经济状况,统筹耕地与造林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阐明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构建山西省晋北... 生态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影响社会经济状况,统筹耕地与造林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阐明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构建山西省晋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二者间的互馈关系。以耕地、造林用地间的矛盾作为参数变换的前提,通过改变耕地面积变化率、造林面积、植树造林投资系数,设置持续退耕还林型、低速退耕还林型、保护耕地型、间断退耕还林型四种仿真情景,并阐明了不同退耕还林情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对社会经济有积极影响,各情景下社会经济变量均呈现不同速度上升态势。(2)尽管持续退耕还林型的林业产值增长最快,但却抑制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在此情景下各社会经济变量较低;低速退耕还林型更有利于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地区生产总值(GDP)、粮食总产量等社会经济变量在此情景下较高;保护耕地型在模拟初期对粮食总产量有明显提升作用,后期则会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固碳量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3)在低速退耕还林型下,2035年山西省晋北地区GDP达18412.9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34%,粮食总产量达829万t。比较四种情景,低速退耕还林型在协调耕地与造林矛盾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社会经济 系统动力学模型 情景模拟 晋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部城市群景观格局演变对其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钧韦 夏圣洁 +1 位作者 陈慧儒 刘艳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3-955,共13页
城市群化使得城市热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以201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山西中部城市群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和热环境分布及变化特征,并定量探究城市群景观格局演变对其热环境... 城市群化使得城市热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以201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山西中部城市群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和热环境分布及变化特征,并定量探究城市群景观格局演变对其热环境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1)近10年来山西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均有向太原市偏移的趋势。(2)研究区地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群热岛效应逐渐显现,2013-2016年,高温区重心向东北方移动30.03 km,转移至太原市中轴线偏北方位置,各城市间热环境的连通性加强。(3)城市群的景观格局演变对其热环境有着明显的影响:(1)各景观类型中建设用地、耕地及草地热环境贡献指数较高,林地与水体贡献指数为负,其中林地贡献值为-0.975,贡献指数绝对值最大;(2)从景观格局指数来看,在类型水平上,林地的聚集度指数、平均分布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景观类型比例与地表温度(LST)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LST呈正相关,而在景观水平上,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等与LST呈正相关,2013年各相关系数最大,不同景观类型的结构组分与空间构型越复杂,景观格局对LST的影响越强;(3)反映城市群绿地景观格局的等绿线与对应区域等温线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呈显著负相关性,空间集聚类型以“低-高”聚集和“高-低”集聚为主,“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建设用地区域,“低-低”聚集区位于绿地景观聚集区域。该研究为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城市群热环境改善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中部城市群 绿地景观 热环境 景观格局 动态演变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与生态化实现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扬 卫海燕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51-54,共4页
从资源和环境双调控出发,选取陕西省2007年能源消耗、工业固废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SO2和烟尘排放5个评价指标,计算其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并以绿色贡献系数来判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不公平因子,由此对陕西省生态化实现度进行评测... 从资源和环境双调控出发,选取陕西省2007年能源消耗、工业固废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SO2和烟尘排放5个评价指标,计算其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并以绿色贡献系数来判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不公平因子,由此对陕西省生态化实现度进行评测。结果表明,上述5项指标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36,0.80,0.52,0.60,0.69。能源消耗处于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其它4项均处于差距悬殊状态。陕西省资源环境的分配差异较大,11个地市中,不公平因子主要集中在渭南、汉中,而西安,延安,榆林,宝鸡,杨凌5个城市生态化实现程度高,体现出绿色发展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尼系数 资源环境基尼系数 绿色贡献系数 生态化实现度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山西水资源利用效率区间多指标评价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任丽霞 卢宏玮 +1 位作者 要玲 巩国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3-41,49,共10页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本文结合区间层次分析法,在运用区间多指标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2009-2018年10年间17个二级指标数据,从“经济-社会...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本文结合区间层次分析法,在运用区间多指标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2009-2018年10年间17个二级指标数据,从“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度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水资源绿色利用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①山西省水资源绿色利用效率地区差异性显著;②太原市、朔州市水资源绿色利用效率较高,临汾市、运城市水资源绿色利用效率较低;③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本研究提出的区间多指标评价模型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绿色利用效率 不确定性 多指标评价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轩岗矿区耕地流失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茹 张蓓 任鸿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耕地流失对粮食安全、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掌握矿区耕地流失时空特征,可为指导矿区农业发展、恢复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山西轩岗矿区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采用变化率指数、重要度指数和景观... 耕地流失对粮食安全、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掌握矿区耕地流失时空特征,可为指导矿区农业发展、恢复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山西轩岗矿区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采用变化率指数、重要度指数和景观指数等对矿区近30a耕地流失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986—1994年耕地减少2%,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空间分布较广,且为空间变化的主导类型;在1994—2006年耕地减少6.9%,耕地向工矿用地的转变空间分布较广,且为空间变化的主导类型;在2006—2015年耕地减少13.7%,耕地向草地的转变空间分布较广,而耕地向工矿用地的转变是空间变化的主导类型,耕地景观格局有显著的年际变异性,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景观形状越来越复杂。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城乡建设和煤炭开采共同影响耕地流失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对于山西轩岗矿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轩岗矿区 耕地流失 驱动因子 退耕还草 遥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潜力与动能分析——以食用菌产业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康敏 申潞玲 和亮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260-262,276,共4页
基于食用菌生产经营的实证调研,从技术贡献、绿色节能、产业发展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潜力和动能。调查分析发现,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在技术创新、能源利用、带动农业结构绿色转型等方面具有优势,是产业绿色发展的潜力和... 基于食用菌生产经营的实证调研,从技术贡献、绿色节能、产业发展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潜力和动能。调查分析发现,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在技术创新、能源利用、带动农业结构绿色转型等方面具有优势,是产业绿色发展的潜力和动能来源。并针对性提出了发展建议:发展绿色农业要与特色农业相结合,才能在全国农业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才能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持续的牵引力;要深入发掘绿色农业的功能性,增加农业的辐射广度,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绿色农业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农业 发展动能 食用菌产业 实证调研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部城市群绿地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钧韦 夏圣洁 +1 位作者 陈慧儒 刘艳红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9-104,共6页
【目的】为城市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5个时期山西中部城市群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ArcGIS、ENVI等软件,通过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 【目的】为城市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5个时期山西中部城市群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ArcGIS、ENVI等软件,通过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绿地景观格局和热环境的相关性展开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山西省中部城市群热环境各级斑块数量和密度有不同幅度的增加,表示其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化程度增加,热环境状况得到改善;2)城市群绿地景观格局对热环境有着显著影响,城市群绿地景观面积越大、连通性越强,其降温效果越好;3)提取“太原-榆次城市核”典型区域进行研究,表明在9 km×9 km的网格下,城市群不同绿地景观格局指数对地表温度的缓解作用效果最佳,且在空间上相关性显著。【结论】探明了城市群绿地景观格局与热环境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完善了内陆城市群绿地景观格局降温效应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景观 热环境 空间自相关 山西中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绿色煤炭资源评价与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宋文龙 《中国矿业》 2021年第8期62-68,共7页
我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能源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绿色煤炭资源理念应运而生。依据山西省煤炭资源禀赋特征及区域煤质特性,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山西省三大煤炭基地开发利用布局,构建了煤... 我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能源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绿色煤炭资源理念应运而生。依据山西省煤炭资源禀赋特征及区域煤质特性,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山西省三大煤炭基地开发利用布局,构建了煤质及煤的工艺性能、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生态条件四维一体的绿色煤炭资源评价体系,基于以往煤炭勘查成果,通过对评价因子叠合分析及相关技术条件评述,系统评价了山西省绿色煤炭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绿色煤炭资源总体受限于煤层埋深、山西组灰分及太原组硫分,局部因煤层底板奥灰岩溶水威胁受限;山西省绿色煤炭资源保有量并不富裕,绿色煤炭保有资源量约791.1亿t,其中尚未被煤矿占用的资源量约590.5亿t,仅占保有煤炭资源总量的20%;绿色煤炭资源保有量中主要以炼焦用煤及化工用煤为主,绿色动力用煤资源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煤炭资源 能源革命 煤炭勘查 炼焦用煤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