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97年10月6日“珲春—汪清深震区”M≥8地震触发的湖震和火山喷发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裕澈 时振梁 曹学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7-570,共14页
探讨了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地震的烈度特征,地震伴随的湖震和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类型与规模.结果表明,1597年10月6日地震为可能发生在"珲春—汪清深震区"的一次M≥8深源地震;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了... 探讨了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地震的烈度特征,地震伴随的湖震和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类型与规模.结果表明,1597年10月6日地震为可能发生在"珲春—汪清深震区"的一次M≥8深源地震;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了广泛的湖震,其多种形态可与1775年葡萄牙里斯本地震产生的湖震比拟;地震触发了望天鹅火山的一次中小规模爆发式喷发,其地点在中国吉林省长白县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97年10月6日地震 历史地震 m≥8深源地震 湖震 望天鹅火山喷发 珲春-汪清深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及其思考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蒲雄 郑大林 +3 位作者 车时 潘怀文 刘桂萍 杨立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不同的是8.1级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图象涉及的区域范围更大、地震震级更高,这为特大地震的前兆识别和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回顾了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并讨论了有关大震预测的某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预测 前兆异常 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过程和趋势预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傅征祥 刘杰 +2 位作者 王晓青 郝平 吕梅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12-117,共6页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区 8级大地震的活动过程可能存在相对平静 (1812— 190 2年 )和相对活跃 (190 3— 195 7年 )交替的幕式或轮回过程的性质。 195 7年蒙古地震之后可能是一次新的轮回开始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是新轮回的第二次地震 ,按照轮回过程中事件发生频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的假定 ,该区下一次 8级大地震可能约在 2 0 2 6年发生。如果假定该过程相当接近泊松过程。那么 ,在 2 0 0 5 ,2 0 10年和 2 0 15年前至少发生一次 8级大地震的泊松概率 ,分别是 0 .2 9,0 .5 3和 0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8级大地震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2001年昆仑山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讨论 被引量:27
4
作者 顾国华 张晶 王武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3-660,共8页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 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以东部长期相互间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几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 ,据此获得水平位移分...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 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以东部长期相互间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几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 ,据此获得水平位移分量时间序列 .2 0 0 0年 11月上旬起中国西部的GPS基准站开始出现显著的异常位移 ,此后在云南及四川发生多次 6级左右的地震 .自 2 0 0 1年 4月中旬开始 ,中国西部GPS基准站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明显减小 ,甚至反向 ,临震前及震后略有恢复 ,但震后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仍减小 ,并有明显的向西运动 .近几年中国大陆西部 (相对东部 )的地壳运动过程表明 ,印度板块的向北挤压是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主要力源 ,大地震释放了大量的能量 ,印度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力明显降低 ,大震后至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壳运动 GPS 地震预报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18
5
作者 江娃利 邓起东 +1 位作者 徐锡伟 谢新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5-362,共8页
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 ,讨论了 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 130 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 ,则... 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 ,讨论了 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 130 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 ,则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6 3km ,分为 3段 ,即霍山山前断裂段、绵山西侧断裂段和太谷断裂段 .各段长度分别为 5 0 ,35和 70km ,3段之间存在 4和 8km的阶区 .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具右旋走滑特征 ,北段和中段右旋走滑位移量 6~ 7m ,南段最大为 10m .在山西断陷带盆地边界的单条断裂一般只对应 7级地震 ,而该次 8级特大地震则突破两个盆地之间的障碍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地震 地表破裂带 破裂尺度可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地震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先 张先康 +1 位作者 刘敏 赵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在地震地质、航磁反演及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3个深部构造特征,即地震发生在深部超壳断裂的上部,地震发生在强度较大的构造块体的边缘,震源区深部存在低速、低密及高导层构造,同时对地震成因进行了探讨,讨... 在地震地质、航磁反演及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3个深部构造特征,即地震发生在深部超壳断裂的上部,地震发生在强度较大的构造块体的边缘,震源区深部存在低速、低密及高导层构造,同时对地震成因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构造运动和壳内爆炸两种地震成因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 深部构造 地震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8级巨震时空特征及其对于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影响初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琤琤 刘红桂 +1 位作者 梅卫萍 章熙海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5,共6页
中国的8级巨震基本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至云南的弧形带、新疆西北部的北东向条带、35°N一线和南北带、华北强震区、台湾地震区5个区、带,并常常表现出成对性或优势周期.各区、带的巨震活动可能存在不同的主体力源.在新疆和台湾地区... 中国的8级巨震基本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至云南的弧形带、新疆西北部的北东向条带、35°N一线和南北带、华北强震区、台湾地震区5个区、带,并常常表现出成对性或优势周期.各区、带的巨震活动可能存在不同的主体力源.在新疆和台湾地区发生8级地震后3~10年华北地区北部可能进入6.5级地震密集的地震活跃时段;7~15年后,江淮地震区就可能进入以6级地震为标志的地震活跃时段.华北地区8级地震对大华北二个分区的地震活动都有显著的减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巨震 大华北地区 江淮地震区 华北地震区 应力调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3年洪洞8级地震GIS系统与震害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高孟潭 金学申 +1 位作者 安卫平 吕晓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3-368,共6页
采用GIS技术 ,建立了 130 3年洪洞地震的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GIS平台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 130 3年洪洞地震的震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等震线的特点 .通过与标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 ,分析了地震烈度异常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与构造、场地... 采用GIS技术 ,建立了 130 3年洪洞地震的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GIS平台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 130 3年洪洞地震的震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等震线的特点 .通过与标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 ,分析了地震烈度异常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与构造、场地条件、盆地之间的关系 .研究了震源与近源地下结构对地表地面运动的影响 ,探讨了这种烈度分布特征对区域地震区划、抗震设防、震害预测以及地震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洞地震 震害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近源强地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运动的负位错模型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希 张四新 王双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利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震区外围格尔木—五道梁 30 0km长水准测线在 1 979,1 991和 2 0 0 2年 3期垂直形变资料 ,借助研究改进的负位错模型获取发震构造及其相关断裂的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 ,对与此次大震有关的... 利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震区外围格尔木—五道梁 30 0km长水准测线在 1 979,1 991和 2 0 0 2年 3期垂直形变资料 ,借助研究改进的负位错模型获取发震构造及其相关断裂的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 ,对与此次大震有关的区域构造形变背景及可能的震后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991~ 2 0 0 2年相对 1 979~ 1 991年垂直差异运动及应变积累加速增强的特征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孕育有关 ;且这样的一个地壳垂直运动加速过程可能还未因地震发生而结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垂直运动 负位错模型 梯度场 蕴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预报的再讨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增建 韩延本 吴瑾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由立交模式、静中动判据和高山峰指标讨论了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大震的地点预报。由 74年周期性、三性法和倍九律讨论了这个 8 1级大震的时间预报。倍九律包括热红外异常、 6级地震活动和K
关键词 2001年 昆仑山 8.1级大震 空间预报 时间预报 74年周期性 三性法 倍九律 立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泊尔8.1级大震与中国大陆西部8级大震预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81-288,共8页
自1300年以来的715 a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共发生M≥8大震25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基于信息预测理论,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 自1300年以来的715 a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共发生M≥8大震25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基于信息预测理论,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总结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尼泊尔3次8级大震新信息:2015年8.1级、1934年8.1级和1833年8级大震,进一步优化完善并构建8级大震二维与三维有序网络结构,并由此对未来8级大震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尼泊尔8.1级大震的发生,标志着新一轮8级大震活动的开始,未来数十年内大震强震将在青藏高原地区由南向北迁移发生,2022与2026年前后中国大陆西部将发生新的8级大震有序对,2029、2045年前后仍有可能发生8级大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8.1级大震 中国大 陆西部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8级大震有 序对 m≥8大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网络结构与中国大陆西部8级大震有序对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自1303年以来的710 a间,中国大陆共发生M≥8大震23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了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总结研究的基... 自1303年以来的710 a间,中国大陆共发生M≥8大震23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了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总结研究的基础上,补充新信息,进一步优化完善并构建8级大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有序网络结构,并由此进行预测:2022与2026年前后中国大陆西部有可能发生新的8级大震有序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西部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8级大震有序对 大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北和美国西部8级大震发生的时间规律
13
作者 郭增建 韩延本 +1 位作者 秦保燕 郭安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5-98,共4页
用以25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分别拟合中国华北和美国西部8级大震发生的时间分布,发现都似合得较好,因此该分布在今后预测8级大震时可作为参考。三性分布是指周期性、倍周期性和黄金分割性组成的时间分布。
关键词 中国华北 美国西部 8级大震 时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纬30度线上的8级大震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增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西藏南部 月亮最北直下点 8级大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部大三角形地区的大震活动周期与8级左右巨震的中期预测
15
作者 沈宗丕 赵伦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29-131,共3页
我国西部的板内地震是由三个古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所造成,形成了大三角形地震块体,M≥7.0的大震大都发生在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附近。根据大震活动的时高时低的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11年左右的... 我国西部的板内地震是由三个古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所造成,形成了大三角形地震块体,M≥7.0的大震大都发生在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附近。根据大震活动的时高时低的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11年左右的高潮期(活跃期)和低潮期(相对平静期),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来看M≥7.7的巨震有90年的组合周期存在,因此可以作出未来8级左右巨震的中期预测,一般误差为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三角形地震块体 8级左右巨震 巨震组合周期 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和印缅地区8级地震活动特征及趋势
16
作者 付虹 陈立德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5-210,共6页
本文分析了1900年以来北纬15°~32°,东经85°~105°,中国西南及印缅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特征,得出M≥75级地震有密集———平静现象,各活跃期持续时间长、短交替,印缅地区7级地震启动是... 本文分析了1900年以来北纬15°~32°,东经85°~105°,中国西南及印缅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特征,得出M≥75级地震有密集———平静现象,各活跃期持续时间长、短交替,印缅地区7级地震启动是8级地震的重要标志,8级地震发生在7级地震密集区附近。据此分析认为该区已进入第V活跃期,此活跃期将持续到2000年前后,在该时段内缅甸东北部密支那至贡山,碧江的中缅交界可能发生8级左右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特征 地震预测 印缅地区 西南地区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6.4地震发震构造模式 被引量:9
17
作者 雷东宁 刘杰 +2 位作者 刘姝妹 何玉林 乔岳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2016年1月21日门源M6.4地震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其中较为重要的2次地震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及1986年门源M6.4地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及发震构造模式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仅基于地震地质、遥... 2016年1月21日门源M6.4地震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其中较为重要的2次地震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及1986年门源M6.4地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及发震构造模式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仅基于地震地质、遥感及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仍有待深入分析。文中基于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地质等资料,对地震的发震构造环境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解析。同时,利用已有资料计算了1986年M6.4地震及1927年古浪8级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存在差异,节面Ⅱ上产生了应力加载,节面I上产生应力卸载或延迟,个别节面应力触发值接近或达到0.01MPa的阈值。结合等震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构造资料及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节面I、节面Ⅱ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存在的差异,综合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可能为节面Ⅱ。通过分析前人的区域浅层及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建立了2016年门源M6.4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这次地震为发生在走滑断裂系上的逆冲破裂,剖面上表现为上缓下陡的正花状构造,是走滑断裂系发生逆冲型破裂地震的可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6.4地震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古浪8级地震 应力触发 正花状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起东 高孟潭 +1 位作者 赵新平 吴建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3-346,456,共4页
130 3年 9月 2 7日的山西洪洞 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 ,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 8级地震 ,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 0 0 3年 9月 17~ 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 130 3年 9月 2 7日的山西洪洞 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 ,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 8级地震 ,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 0 0 3年 9月 17~ 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 70 0周年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会上交流的论文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发育的不同性质的陆内活动盆地 ,包括拉张构造区的地堑、半地堑张性盆地 ,挤压构造区的压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及走滑构造带内的拉分盆地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总结 ,本期刊登的论文是由部分会议论文组成的专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 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 被引量:14
19
作者 皇甫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共8页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1秒,云南省丽江与中甸交界的丽江县境内(北纬27°18′,东经100°13′)发生70级强烈地震。大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按《云南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启动一类大震对...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1秒,云南省丽江与中甸交界的丽江县境内(北纬27°18′,东经100°13′)发生70级强烈地震。大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按《云南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启动一类大震对策,成立地震前后方两个指挥部,全面开展震情现场监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科学考察和宣传工作。准确地预报了2月5日60级、2月6日57级、2月7日54级强余震,及时科学地完成了灾情调查和震害损失评估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指挥地震应急抢险、恢复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丽江70级地震的预测预报实践,经国家地震局及有关专家确认:①中期(1—3年)和中短期(1年尺度)预报较为准确;②震前短期预测向省政府打了一定招呼;③临震预报地点判断失误。本次地震由两次破裂构成,初始破裂从微观震中大具向东南方向扩展约10余公里,以倾滑为主;主破裂方向偏转至近南北向,由北向南扩展近20公里,其位置与方向与玉龙山东缘山前断裂基本一致,并在地表形成三段断续和长约30公里的破裂带,总体走向N10°—15°E,具左旋斜滑特征。综合分析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地震预报 云南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倍周期叠加黄金分割法对西北地区八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的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安宁 徐爱信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38-139,共2页
本文用倍周期叠加黄金分割法对西北地区的8级地震进行了验证性的预测,发现有很好的吻合性,因而本方法可用作对未来西北地区8级地震的时间预报。文中对未来100年可能发生8级地震的年份用本方法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倍周期叠加黄金分割法 西北地区 8级地震 预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