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通量-高截留率时间维度膜法水处理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文轩 刘珍 +1 位作者 张福建 张忠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83-2593,共11页
传统固液两相流膜分离技术利用尺寸效应易受到渗透性-选择性权衡的制约、膜污染与浓差极化等挑战。通过引入旋转剪切动态膜技术与施加固液滑移边界条件,利用膜表面颗粒径向穿透膜孔的时间大于切向划过孔径的时间——时间维度选择性,可... 传统固液两相流膜分离技术利用尺寸效应易受到渗透性-选择性权衡的制约、膜污染与浓差极化等挑战。通过引入旋转剪切动态膜技术与施加固液滑移边界条件,利用膜表面颗粒径向穿透膜孔的时间大于切向划过孔径的时间——时间维度选择性,可有效同步提升渗透性和选择性。通过建立滑移边界旋转剪切动态膜过滤模型,对稀悬浮液微滤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仿真,并结合理论分析揭示了滑移速度、膜厚度与孔隙率等关键参数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比颗粒直径大1~10倍的膜孔径,在时间维度选择性与流体剪切诱导颗粒迁移的协同作用下,可获取95%以上的微颗粒截留率和350 L(/m^(2)·h)以上的有效水通量。该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并拓展了时间维度选择性机理在微米尺度的适用性,并为高通量-高截留率动态膜法水处理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 过滤 固液两相流分离 时间维度选择性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差分相式液膜法提取Cu^(2+)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国芳 吴山 +4 位作者 李红梅 杨吉芳 刘晓君 严忠 吴子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7-329,共3页
采用重差分相液膜(GSPLM)分离技术,以P204为载体,H2SO4为反萃剂,对初始浓度为552mg/LCu2+水溶液提取4次后,其浓度降至101mg/L,反萃相中Cu2+浓度达980mg/L,整个过程不需要制乳和破乳。
关键词 重差分相液膜 分离 gsplm 反萃 提取 CU^2+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在膜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郭竹洁 王枢 +2 位作者 任瑶瑶 江南屏 苏军达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23,共6页
针对膜技术应用中的污染问题,从强化膜分离以及膜清洗两个方面,讨论气液两相流对膜污染的控制作用。两相流在膜组件内一般形成弹状流提高膜面剪切力,或通过增加反冲效果以有效控制膜污染。较系统地阐述了气液两相流在强化膜分离及膜清... 针对膜技术应用中的污染问题,从强化膜分离以及膜清洗两个方面,讨论气液两相流对膜污染的控制作用。两相流在膜组件内一般形成弹状流提高膜面剪切力,或通过增加反冲效果以有效控制膜污染。较系统地阐述了气液两相流在强化膜分离及膜清洗过程中的机理,以及在管式、平板式、中空纤维和卷式膜组件中的具体应用。总结了影响气液两相流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在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两相流在大分子物质分级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向高效、低能耗、优化膜组件结构等方向的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膜分离 膜清洗 膜组件 弹状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差分相式液膜法提取L-苯丙氨酸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山 马国芳 +3 位作者 杨吉芳 李红梅 严忠 吴子生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2,共3页
采用密差分相液膜分离技术 ,以P2 0 4 为载体 ,H2 SO4 为反萃剂 ,以初始浓度 15 .2 8g/L的L -苯丙氨酸水溶液提取 5次后 ,浓度降至 1 92 g/L ,反萃相中L -苯丙氨酸浓度达 5 4 35g/L ,膜溶胀和破裂均较小 ,过程不需要制乳和破乳 ;对... 采用密差分相液膜分离技术 ,以P2 0 4 为载体 ,H2 SO4 为反萃剂 ,以初始浓度 15 .2 8g/L的L -苯丙氨酸水溶液提取 5次后 ,浓度降至 1 92 g/L ,反萃相中L -苯丙氨酸浓度达 5 4 35g/L ,膜溶胀和破裂均较小 ,过程不需要制乳和破乳 ;对反萃剂也进行了后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差分相式 液膜法 提取 L-苯丙氨酸 反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聚丙烯微孔膜 被引量:8
5
作者 孙卫明 杜慧芳 侯惠奇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453-460,共8页
对聚丙烯-稀释剂体系热致相分离过程制备聚丙烯微孔膜的意义、原理、过程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微孔膜 热致相分离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糖/液晶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易正戟 谭凯旋 +2 位作者 澹爱丽 何海 周长忍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用溶液共混浇铸法将胆甾型液晶(胆甾醇油烯基碳酸酯)和向列型液晶(4-乙氧基苄叉-4′-正庚基苯胺和4-正戊基-4′-氰基联苯)分散到甲壳糖溶液中制成三个系列的甲壳糖/液晶复合膜.借助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研究了材料中液... 用溶液共混浇铸法将胆甾型液晶(胆甾醇油烯基碳酸酯)和向列型液晶(4-乙氧基苄叉-4′-正庚基苯胺和4-正戊基-4′-氰基联苯)分散到甲壳糖溶液中制成三个系列的甲壳糖/液晶复合膜.借助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研究了材料中液晶含量和成膜条件对复合膜表面结构形态的影响,用动态凝血实验、溶血实验和血小板粘附实验,对改性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做了评价.结果发现,只有当复合膜中的液晶含量超过30%时,复合膜表面呈现微相分离结构并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且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复合膜表面吸附的血小板数量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糖 液晶 复合膜 微相分离结构 抗凝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离子液体凝胶膜及气体渗透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春芳 张倩 +2 位作者 白云翔 顾瑾 孙余凭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17-2122,共6页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p(VDF-HFP)/[BMIM]PF6凝胶膜,对该膜的内部结构及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BMIM]PF6添加量对凝胶膜的CO2/N2渗透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MIM]PF6添加量的增加,p(VDF-HFP)/[BMIM]PF6体系的凝胶温度逐渐降低...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p(VDF-HFP)/[BMIM]PF6凝胶膜,对该膜的内部结构及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BMIM]PF6添加量对凝胶膜的CO2/N2渗透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MIM]PF6添加量的增加,p(VDF-HFP)/[BMIM]PF6体系的凝胶温度逐渐降低,凝胶膜的聚合物骨架结构由致密变成疏松的球晶结构;同时[BMIM]PF6的添加降低了凝胶膜的结晶度,改善了p(VDF-HFP)链段的柔韧性,因而膜的CO2和N2渗透系数显著增加,CO2/N2渗透选择性则先升高后降低;凝胶膜受扩散过程控制,当[BMIM]PF6添加量(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60%时,凝胶膜的CO2渗透性系数从0.2 Barrer增加到94.3 Barr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法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 离子液体 凝胶膜 气体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燃料电池微重力气液分离器性能仿真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亚 孙凤焕 +1 位作者 于继胜 王兆斌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3-866,共4页
针对空间再生燃料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需求,开发了可在微重力条件下工作的气液分离装置。在水流量239 L/h,气体流量120 s L/h条件下,采用CFX欧拉两相流模型计算了不同转速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气体分离率随转速升高而下降,... 针对空间再生燃料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需求,开发了可在微重力条件下工作的气液分离装置。在水流量239 L/h,气体流量120 s L/h条件下,采用CFX欧拉两相流模型计算了不同转速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气体分离率随转速升高而下降,功率消耗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转速约2 980 r/min时功耗最小,计算结果和地面试验数据的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燃料电池 微重力 气液分离 两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 被引量:9
9
作者 孙卫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13,共6页
对熔融纺丝-冷却拉伸与热致相分离两种制备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意义、原理、过程、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微孔膜 纺丝 膜分离 中空纤维膜 聚丙烯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力撞击流-旋转填料床液-液接触过程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有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01-1108,共8页
超重力液-液接触过程强化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文中详细阐述了实现超重力液-液接触的撞击流-旋转填料床(IS-RPB)装置的结构及其接触和反应过程机制,着重介绍了混合过程和机制原理、混合特性的实验表征,并与常用混合器的混合效果进行了... 超重力液-液接触过程强化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文中详细阐述了实现超重力液-液接触的撞击流-旋转填料床(IS-RPB)装置的结构及其接触和反应过程机制,着重介绍了混合过程和机制原理、混合特性的实验表征,并与常用混合器的混合效果进行了对比。从应用研究方面,分别介绍了IS-RPB在液-液萃取、液膜分离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情况,并与普通方法进行了比较;从反应工程的角度,分析了超重力液-液反应过程及在超细粉体制备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展。对该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 撞击流-旋转填料床 IS-RPB混合 萃取 液膜分离 液液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聚苯乙烯相变膜为模板制备多凸起壳聚糖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菊林 周长忍 +1 位作者 刘爱明 田冶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1-584,共4页
用液致相分离法制备多孔聚苯乙烯膜,探讨多孔相变膜的成膜机理和孔隙结构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模板制备不同表面凸起的壳聚糖膜,对膜的形态结构进行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调节丙三醇和1,2-丙二醇体积比、成膜温度、挥发... 用液致相分离法制备多孔聚苯乙烯膜,探讨多孔相变膜的成膜机理和孔隙结构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模板制备不同表面凸起的壳聚糖膜,对膜的形态结构进行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调节丙三醇和1,2-丙二醇体积比、成膜温度、挥发速度可制备出不同表面形态和具有1~50μm不同微观孔洞的PS膜。以PS膜为模板,制备不同表面凸起的壳聚糖膜,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测定了凸起的大小和高度,其水相接触角随着凸起大小的减小而减小,亲水性亦减小。这为进一步评价壳聚糖膜表面微观结构对细胞黏附、生长的影响奠定了材料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聚苯乙烯膜 多凸壳聚糖膜 膜形态学 液致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油型乳液的高压电破乳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陆岗 路琼华 李盘生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410-415,共6页
提出了乳状液内相小水滴在电场中的聚沉破乳机理,建立了间歇电破乳速率方程。测定了间歇电破乳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电破乳速率的影响。经验证,所建立的电破乳速率方程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吻合。
关键词 破乳 速率 电破乳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道弯曲度对微重力膜式水气分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文伟 柯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39-1648,共10页
开展微重力膜式水气分离性能仿真研究,对水气分离技术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微重力入口边界气液界面多尺度问题(入口流型问题)提出了基于界面概率近似方法的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动量源项法解决几何多尺度问题(分离膜边界问题),... 开展微重力膜式水气分离性能仿真研究,对水气分离技术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微重力入口边界气液界面多尺度问题(入口流型问题)提出了基于界面概率近似方法的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动量源项法解决几何多尺度问题(分离膜边界问题),为仿真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入口及渗透边界。研究了典型工作参数下流道弯曲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从流动形态和作用力贡献2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膜分离性能随流道弯曲度增大而降低,影响程度与入口含气率相关;直流道适于选作膜式静态水气分离器主要流道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膜分离 气液两相流 双流体模型 动量源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二甲苯悬浮结晶分离技术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亮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61,共5页
综述了对二甲苯悬浮结晶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技术特点、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对二甲苯悬浮结晶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工业应用情况,展望了对二甲苯悬浮结晶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对二甲苯 悬浮结晶 洗涤塔 分壁精馏 膜分离 液相异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法纺制聚砜中空纤维N_2—H_2分离膜(Ⅰ)——料液及膜厚的影响
15
作者 刘桂香 黄向阳 徐仁贤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3-38,共6页
采用干湿法纺丝工艺纺制了聚砜中空纤维 N_2—H_2分离膜,研究了料液的浓度、温度、组成及中空纤维壁厚对膜性能的影响,用电镜照片观察和分析了膜的结构并结合相转化原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纺丝 中空纤维 分离膜 膜结构 聚砜 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法纺制聚砜中空纤维N2-H2分离膜(Ⅱ)凝胶条件的影响
16
作者 刘桂香 黄向阳 徐仁贤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6年第2期63-68,共6页
研究了采用干湿法工艺纺制中空纤维膜时凝胶条件对膜性能及结构的影响,着重研究了使用不同的有机溶剂作为芯液时对膜性能及成膜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 分离膜 聚砜 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_2V_4O_(13)的MHF反应器的构建及其特性研究
17
作者 张媛媛 宋艳群 +1 位作者 周惠 尚姣博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1,共6页
近年来,在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中,Fenton催化氧化法因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和氧化彻底等特点受到了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悬浮态超细粉体Fenton-like催化剂降解污染物的高效率与其分离、连续重... 近年来,在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中,Fenton催化氧化法因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和氧化彻底等特点受到了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悬浮态超细粉体Fenton-like催化剂降解污染物的高效率与其分离、连续重复使用的矛盾,将膜分离和多相Fenton-like催化氧化技术进行耦合,通过液相法制备了一种新的多元多相Fenton-like催化剂Fe2V4O13,构建了一种基于这种催化剂的陶瓷膜MHF反应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Fe2V4O13的MHF反应器为近似全混流反应器,污染较小。该反应器在连续运行过程中膜通量和降解效率都较稳定,处理量远高于普通Fenton-like反应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态超细粉体Fenton—like催化剂 膜分离:液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吸附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霍晓文 于守武 +1 位作者 肖淑娟 谭小耀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20,共11页
纳米多孔材料由于具有显著的纳米尺度空间效应,在吸附以及膜分离领域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作为无机多孔材料的延伸,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孔隙率和孔结构可调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 纳米多孔材料由于具有显著的纳米尺度空间效应,在吸附以及膜分离领域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作为无机多孔材料的延伸,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孔隙率和孔结构可调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气相储存分离、液相的吸附分离和催化反应等各个领域。本文对MOF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并对MOF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粒径调控机理进行了比较,其中,重点介绍了溶剂热合成法的优点。同时,系统地总结了MOF材料在吸附分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并对先进的基于MOF材料的复合膜制备技术进行了展望;总结了MOF在气体储存分离、液体吸附分离以及膜分离方面的应用。最后,针对复合膜的制备提出了通过改变MOF合成方式改善MOF材料与有机膜相容性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粒径调控 气相分离 液相分离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法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多孔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秋光 刘海亮 肖长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1-848,共8页
以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P(VDC-co-VC)膜.通过聚合物-稀释剂二元体系相图、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 以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P(VDC-co-VC)膜.通过聚合物-稀释剂二元体系相图、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纯水通量、接触角、孔径及其分布、截留率及力学性能等研究了聚合物含量对P(VDC-co-VC)多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DC-co-VC)-DMP二元体系成膜过程以液-液(L-L)分相为主,随着聚合物含量增加,膜的横截面由类花瓣状结构向胞腔状结构转变,膜的孔连通性降低,结构变得较为致密,同时膜上表面孔隙率降低,粗糙度增大. L-L分相时间和聚合物含量的变化,导致膜结晶度先降低后增大.聚合物含量的增加使膜上表面接触角、断裂强度及蛋白截留率增加,但膜的平均孔径、孔隙率及纯水通量先增加后减小.当聚合物质量分数为30%时,所得膜通透性较优,断裂强度可达7.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法 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多孔膜 聚合物含量 液-液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基分离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晴 任文才 成会明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7-896,共10页
以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作为基本单元构筑的分离膜,由于独特的孔结构和离子分子筛分特性,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渗透蒸发等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根据石墨烯基分离膜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其归类为纳米孔石墨烯薄膜和氧化石墨烯基层状薄... 以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作为基本单元构筑的分离膜,由于独特的孔结构和离子分子筛分特性,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渗透蒸发等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根据石墨烯基分离膜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其归类为纳米孔石墨烯薄膜和氧化石墨烯基层状薄膜。简要介绍了两类石墨烯基分离膜的结构特点和制备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详细探讨了其传质行为和机制,并重点对氧化石墨烯基层状薄膜的结构调控、性能优化方法及其水处理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并展望了石墨烯基分离膜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分离膜 纳米孔石墨烯薄膜 氧化石墨烯基层状薄膜 液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