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PEG-rhG-CSF合理性评价
1
作者 蔡芳 胡海锦 +2 位作者 林方 魏小娟 张进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2期90-94,共5页
目的建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合理性使用的评价标准,利用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PEG-rhG-CSF进行评价,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福州市第二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的出院病历,以PEG-rhG-CS... 目的建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合理性使用的评价标准,利用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PEG-rhG-CSF进行评价,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福州市第二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的出院病历,以PEG-rhG-CSF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指南、专家共识以及文献资料制订评价标准,采用加权TOPSIS法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使用PEG-rhG-CSF的426份病历中,理想解相对接近度(C_(i))>80%共250例(占比58.69%),介于60%~80%的124例(占比29.11%),<60%的52例(占比12.21%)。主要不合理使用问题表现在适应证不适宜、给药时机不适宜、药物联用不适宜。结论基于TOPSIS法的合理性评价,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可以反映药物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使用情况,评价过程简便灵活,操作性强。评价结果显示福州市第二医院PEG-rhG-CSF的临床应用过程基本合理,但需要加大管理的力度,保证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 优劣解距离法 合理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SF动员干细胞系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鑫 耿希刚 +4 位作者 谭云鹤 潘龙毅 徐涛 钟守平 李广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处理动员干细胞系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3组:①假手术组;②对照组;③动员组。动员组造模前注射G-CSF 1周后行血清学检测;3组造模后24h分别检测心...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处理动员干细胞系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3组:①假手术组;②对照组;③动员组。动员组造模前注射G-CSF 1周后行血清学检测;3组造模后24h分别检测心肌酶谱指标(CK、CKMB、CTnI),同时应用ELISA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术后24h的表达;采集各组组织标本分别行组织学检测并运用RT-PCR法检测各组CD34、Sca-1、Bcl-2及CTnI的表达。最后针对动员组选取G-CSF注射前、造模前及造模后24h三个时间点检测CD34与Sca-1的表达。结果经G-CSF动员后动员组白细胞较其他两组升高[(14.80±1.21)×109/L、(7.45±0.80)×109/L、(6.96±0.89)×109/L,P<0.05);造模后24h,动员组心肌酶谱指标较对照组下降(P<0.05);动员组VEGF表达较其他两组升高[(66.95±8.28)pg/mL、(39.45±9.68)pg/mL、(47.86±5.45)pg/mL,P<0.05]。RT-PCR检测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动员组CD34、Bcl-2较其他两组表达增加(P<0.05);动员组Sca-1较假手术组表达增高(P<0.05);动员组与假手术组CTnI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P=0.37),但两者较对照组CTnI表达降低(P<0.05)。动员组在3个时间点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前及造模后24h的CD34及Sca-1表达较注射前高(P<0.05)。结论 G-CSF预处理可以动员干细胞系,其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改善大鼠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刺激因子 心肌缺血再灌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和MDS患者骨髓CD_(34)^+细胞及G-CSFR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爱 许洪志 +1 位作者 刘新 王相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6-8,共3页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MNC)的比率及其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率,以探讨二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例AA、22例MDS及12例非血液...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MNC)的比率及其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率,以探讨二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例AA、22例MDS及12例非血液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的表达率。结果AA组与对照组、AA组与MDS组、MDS-难治性贫血(RA)组与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组的骨髓MNC中CD3+4细胞比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G-CSFR的表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多数重型AA(SAA)患者(3/4)及很少慢性AA(CAA)患者(1/9)的骨髓MNC中CD3+4细胞比率小于0.1%。大多数G-CSFR表达率低(<14%)的MDS患者(7/9)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在G-CSFR表达率正常(14%~28.9%)的患者(1/6)很少见;G-CSFR表达率高(>28.9%)的患者(3/7)也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骨髓CD3+4细胞检测有助于判断AA患者病情及MDS患者的预后,亦可用于鉴别AA和M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CD34^+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AA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中性粒细胞减少 流式细胞术(FCM) 表达及 再生障碍性贫血 显著性差异 难治性贫血 原始细胞增多 表达率 单个核细胞 血液病患者 MNC 发病机制 细胞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G-CSF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抑制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友和 王宁玲 +1 位作者 刘芝璋 倪陈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抑制期粒细胞下降的效果.方法:总结7~10μg/kg、4~6μg/kg、2~4μg/kg三个G-CSF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由<0.5×109/L恢复至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抑制期粒细胞下降的效果.方法:总结7~10μg/kg、4~6μg/kg、2~4μg/kg三个G-CSF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由<0.5×109/L恢复至1.5×109/L以上所需要的时间,并将同一剂量的国产与进口剂型间进行比较.结果:7~10μg/kg、4~6μg/kg、2~4μg/kg三个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恢复时间分别为(5.04±1.83)d、(5.65±1.74)d、(7.48±2.07)d和(12.26±4.16)d.治疗组ANC上升至1.5 ×109/L以上所需要的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4~6μg/kg组ANC恢复时间与7~10μg/kg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剂量的国产与进口剂型间比较,ANC的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4~6μg/kg的G-CSF剂量较为合适,无须再增加剂量;国产剂型因价格低、疗效与进口剂型相当而尤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化疗期间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永领 刘华强 +1 位作者 黄潞 何江涛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8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期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与...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期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每日皮下注射,治疗14 d,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L时停止用药,观察组化疗结束后采用PEG-rhG-CSF单次皮下注射,比较两组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率、再住院率、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应用率,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率、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应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数高于对照组,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可有效促进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增殖,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使化疗毒副反应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化疗 中性粒细胞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的rh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VEGF的影响
6
作者 孙玲 阴怀清 +3 位作者 赵旭晶 房清丽 武师润 阴崇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299-301,383,38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rh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VEGF的影响。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四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组,rhG-CSF小剂量组(60μg/kg),中剂量组(100μg/kg),大剂量组(200μg/kg),每组各24只。每...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rh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VEGF的影响。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四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组,rhG-CSF小剂量组(60μg/kg),中剂量组(100μg/kg),大剂量组(200μg/kg),每组各24只。每组根据处死时间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组:24h组,48h组,72h组,每亚组各8只。各组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治疗组分别在缺氧缺血后即刻给予rhG-CSF60μg/kg,100μg/kg,200μg/kg颈部皮下注射,并连用3d。各组于不同时间点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与HIBD模型组各时间点相比,rhG-CSF各剂量组脑组织VEGF表达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时间点rhG-CSF各剂量组间VEGF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剂量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外观两侧基本对称,而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缺氧缺血侧脑组织出现水肿,大剂量组较明显。结论rhG-CSF治疗可明显增加脑组织VEGF的表达,有利于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60μg/kg为较合适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和G-CSF对胎膜早破并羊膜腔感染预测的研究
7
作者 罗永红 韩静 +2 位作者 黄丽萍 李雪莲 张金风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18期5-6,共2页
目的检测白介素-1(IL-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含量对预测无症状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无症状胎膜早破患者(研究组)以及72例同期正常足月孕妇为对照组,同时分别检测它们的血清白介素-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目的检测白介素-1(IL-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含量对预测无症状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无症状胎膜早破患者(研究组)以及72例同期正常足月孕妇为对照组,同时分别检测它们的血清白介素-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作比较,产后均同时胎盘送病检。结果研究组血清白介素-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52.37±37.86)pg/mLVS(80.52±29.90)pg/mL,(109.28±51.67)VS(80.51±23.39),P<0.05。且对应存在不同程度无临床症状绒毛膜羊膜炎。结论研究组血清白介素-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白介素-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作为无症状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胎膜早破 羊膜腔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辅助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伴不孕症患者的效果
8
作者 李文媛 王瑜 赵玮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6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CE)伴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率及对机体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采集濮阳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抗生素治疗14 d,且完成6个月随访... 目的观察采用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CE)伴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率及对机体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采集濮阳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抗生素治疗14 d,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48例CE伴不孕症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采集医院同期采用宫腔灌注G-CSF联合抗生素治疗14 d,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48例CE伴不孕症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患者病历资料均保存完整。记录治疗结果与随访结果,主要结果指标包括疗效、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记录主要实验室结果指标,包括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4(IL-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化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IL-4、MMP-9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伴不孕症患者采用宫腔灌注G-CSF联合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子宫内膜炎症状态,提高临床妊娠率,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子宫内膜炎 不孕症 抗生素 宫腔灌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临床妊娠率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导入rhG-CSF后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被引量:3
9
作者 何美清 刘喜梅 孙保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经鼻靶向中枢给药对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调节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皮下或鼻腔给予rhG-CSF(60μg/kg)。运用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及免疫... 目的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经鼻靶向中枢给药对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调节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皮下或鼻腔给予rhG-CSF(60μg/kg)。运用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室管膜及脑室下层(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SVZ区域散在少量BrdU阳性细胞;术后7 d和14d,脑梗死组大鼠SVZ区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rhG-CSF组BrdU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增加;经鼻给药组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皮下用药组(P<0.01)。结论rhG-CSF鼻腔给药可以促进脑梗死后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靶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干细胞 投药 鼻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F、G-CSF水平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晶磊 姬建刚 +2 位作者 张勇华 靳丽娜 毕艳旭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早产儿126例,其中发生BPD 35例(BPD组)、未发生BPD 91例(非BPD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 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早产儿126例,其中发生BPD 35例(BPD组)、未发生BPD 91例(非BPD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IF、G-CSF。比较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氧疗时间、使用肺表面活性剂以及其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孕期吸烟、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妊娠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儿BP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F、G-CSF水平对早产儿BPD的诊断价值。结果BPD组血清MIF、G-CSF水平均显著高于非BPD组(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氧疗时间、使用肺表面活性剂以及母亲孕期吸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性别、分娩方式、母亲年龄及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氧疗时间长及血清MIF、G-CSF水平升高是早产儿BP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胎龄大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F、G-CSF水平单独和联合诊断早产儿BP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3、0.684、0.930,血清MIF、G-CSF水平联合诊断早产儿BPD的AUC显著高于血清MIF、G-CSF水平单独(P均<0.05)。结论血清MIF、G-CSF水平与早产儿BPD密切相关;血清MIF、G-CSF水平对早产儿BPD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二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清CRP、G-CSF水平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姜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6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行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的疗效以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影响。方法9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行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的疗效以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影响。方法9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接受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体征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血清指标(CRP、G-CSF)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咳嗽恢复正常时间、啰音恢复正常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83.33%(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P=0.045<0.05)。治疗后,实验组CRP(48.61±6.56)mg/L、G-CSF(8.12±1.11)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90.31±12.23)mg/L、(13.43±2.6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6/48)低于对照组的47.92%(23/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79,P=0.000<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使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可以改善患儿血清CRP、G-CSF水平,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体征恢复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支原体肺炎 阿奇霉素 序贯治疗 C反应蛋白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障碍患者精神运动性迟滞与血浆G-CSF、M-CSF水平的相关性
12
作者 耿艳红 王媺媞 +6 位作者 刘凤菊 徐逸 汪崇泽 范小荷 吕钦谕 马玮亮 洪武 《四川精神卫生》 2023年第6期485-490,共6页
背景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且异质性高,细化亚型有助于明确抑郁障碍的生物标志物。精神运动性迟滞严重影响抑郁障碍转归,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可能... 背景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且异质性高,细化亚型有助于明确抑郁障碍的生物标志物。精神运动性迟滞严重影响抑郁障碍转归,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可能参与伴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障碍发生过程,但目前研究不足。目的 分析抑郁障碍患者G-CSF和M-CSF水平与精神运动性迟滞的相关性,探索伴精神运动性迟滞抑郁障碍的潜在生物学特征。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5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障碍严重程度。根据HAMD-17迟滞因子评分对患者分组:该因子评分≥8分者为迟滞组(n=22),<8分者为无迟滞组(n=28)。同期招募与患者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共22例。使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G-CSF和M-CSF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抑郁障碍患者HAMD-17迟滞因子评分与血浆G-CSF和M-CSF水平的关系。结果 抑郁障碍患者血浆G-CSF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57.34(39.24,83.15)pg/mL vs. 71.47(61.20,79.99)pg/mL,Z=-2.098,P<0.05]。迟滞组、无迟滞组、健康对照组血浆G-CS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92(54.60,89.43)pg/mL vs. 47.80(33.41,74.66)pg/mL vs. 71.47(61.20,79.99)pg/mL,H=8.247,P=0.016],三组血浆M-CS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5(16.05,22.23)pg/mL vs. 13.05(11.43,17.50)pg/mL vs.18.95(14.59,22.88)pg/mL,H=7.620,P=0.022]。事后两两比较显示,无迟滞组血浆G-CSF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调整后P<0.05),迟滞组血浆M-CSF水平高于无迟滞组(调整后P<0.05)。抑郁障碍患者HAMD-17迟滞因子评分与血浆M-CSF水平呈正相关(r=0.348,P<0.05)。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精神运动性迟滞可能与血浆M-CSF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精神运动性迟滞 细胞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应用rhG-CSF致骨痛的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侯秀珍 杨宏 +3 位作者 武海英 胡国志 房芳 陈红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21期1972-1973,共2页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应用rhG-CSF化疗后致骨痛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rhG-CSF化疗后致骨痛的骨髓抑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预见性护理干预组...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应用rhG-CSF化疗后致骨痛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rhG-CSF化疗后致骨痛的骨髓抑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预见性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乳腺癌常规治疗与护理,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由疼痛管理组施以预见性护理干预,与对照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但组间比较,预见性护理组的疼痛缓解程度97.5%,明显优于对照组90.2%,患者心率稳定率、血压稳定率均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92.5±5.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1)分,且上述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应用rhG-CSF致骨痛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疼痛刺激,缓解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及与医务人员的配合,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乳腺癌 焦虑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SF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的影响
14
作者 景瑞花 王韵卿 +2 位作者 乔鑫利 薛菲 马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0-844,共5页
目的粒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G-CSF)近年来被证明在后发性白内障(PCO)晶状体后囊膜组织中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G-CSF是否在PCO中发挥作用。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重组G-CSF蛋白处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B3),筛选有效、合适的作用浓度。West... 目的粒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G-CSF)近年来被证明在后发性白内障(PCO)晶状体后囊膜组织中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G-CSF是否在PCO中发挥作用。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重组G-CSF蛋白处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B3),筛选有效、合适的作用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G-CSF处理HLEC-B3细胞后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上皮间质转分化(EMT)标志基因的作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G-CSF处理对HLEC-B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结果80μg/L G-CSF可以促进HLEC-B3细胞增殖。G-CSF处理HLEC-B3细胞48 h后EMT和ECM合成标志基因的表达随时间明显上调。G-CSF处理HLEC-B3细胞48 h可以明显促进其侵袭,同样,G-CSF也可以明显诱导细胞迁移。结论G-CSF可以促进HLEC-B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和ECM合成,可能参与了PCO的发生,抑制G-CSF表达可能是控制PCO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上皮间质转分化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联合PEG-rhG-CSF治疗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
15
作者 陈适 何琳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P)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平均分为CTL组、Model组、PEG-rhG-CSF组和rhG-CSF+PEG-rhG-CSF组。用环...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P)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平均分为CTL组、Model组、PEG-rhG-CSF组和rhG-CSF+PEG-rhG-CSF组。用环磷酰胺诱导小鼠建立NP模型,给药后观察各组小鼠脾脏重量、脾表面造血灶(CFU-S)数量及骨髓有核细胞(BMNCs)数量变化;血常规检测3~9 d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流式分析仪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11b^(+)Ly6G^(+)细胞群含量及骨髓中CXCR4^(+)的表达。结果与Model组比较,PEG-rhG-CSF组和rhG-CSF+PEG-rhG-CSF组小鼠脾脏重量、CFU-S数量、BMNCs数量、外周血中CD11b^(+)Ly6G^(+)细胞群及骨髓中CXCR4^(+)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EG-rhG-CSF组比较,rhG-CSF+PEG-rhG-CSF组小鼠CFU-S数量、BMNCs数量、外周血CD11b^(+)Ly6G^(+)细胞群及骨髓CXCR4^(+)的表达增加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G-CSF联合PEG-rhG-CSF可通过提高NP小鼠骨髓CXCR4+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Ly6G^(+)含量来维持体内中性粒细胞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型子宫内膜的病理生理特征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缘 孟昱时(审校)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8-62,67,共6页
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对成功妊娠至关重要,子宫内膜过薄会导致内膜容受性受损,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如何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改善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种植率是生殖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薄型子宫内膜的病理生理特征能使临床治疗更具针... 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对成功妊娠至关重要,子宫内膜过薄会导致内膜容受性受损,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如何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改善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种植率是生殖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薄型子宫内膜的病理生理特征能使临床治疗更具针对性。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增殖受损、卵巢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细胞衰老等共同参与了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生和发展。临床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方式较多,如使用雌激素、阿司匹林、他莫昔芬等辅助药物,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干细胞移植,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浆等,但仍有部分顽固性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对这些治疗方式反应不佳。现对薄型子宫内膜的病理生理特征及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病理学 生理学 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瘤患儿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转录激活因子3水平与瘤体增生的相关性
17
作者 钱国庆 蔡昶 +2 位作者 李丹 黄凯 张兴涔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索血管瘤患儿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瘤体增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52例血管瘤增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增生期组(87例)与退化期组(65例)... 目的探索血管瘤患儿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瘤体增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52例血管瘤增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增生期组(87例)与退化期组(65例),另选择同期确诊为血管畸形的53例患儿作为血管畸形组。对血清GM-CSF、STAT3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素-1(Ang-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血清GM-CSF、STAT3与bFGF、VEGF、HIF-1α、Ang-1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M-CSF、STAT3对血管瘤瘤体增生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瘤瘤体增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增生期组患儿血清bFGF、VEGF、HIF-1α、GM-CSF、STAT3表达水平高于血管畸形组及退化期组患儿(P<0.05),但血清Ang-1表达水平低于血管畸形组及退化期组患儿(P<0.05);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显示,增生期组患儿血清GM-CSF及STAT3水平均与bFGF、VEGF、HIF-1α水平正相关,与Ang-1水平负相关;ROC曲线下面积显示,GM-CSF和STAT3单独预测血管瘤瘤体增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847,0.822,联合预测的AUC为0.918,联合预测的效能显著大于GM-CSF单独诊断的AUC(Z=2.459,P=0.014),STAT3单独诊断的AUC(Z=3.37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M-CSF、STAT3是血管瘤瘤体增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管瘤瘤体增生患儿血清GM-CSF及STAT3表达水平升高,是瘤体增生的影响因素,联合检测能较好的预测血管瘤瘤体增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转录激活因子3 瘤体增生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补元煎加味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尤海玲 陈源 陈丽萍 《内科》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大补元煎加味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行PEG-r... 目的探讨大补元煎加味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行PEG-rhG-CSF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大补元煎加味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21 d。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生活质量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1 d后,研究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3+、CD4+水平和CD4+/CD8+,以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生理领域评分、心理领域评分、社会领域评分与环境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补元煎加味联合PEG-rhG-CSF可改善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血常规指标,纠正T淋巴细胞紊乱,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补元煎加味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骨髓抑制 血常规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兔慢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庆斌 周娟 +2 位作者 吴岳 田雨灵 刘治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5-738,共4页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慢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开胸后不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将成功制备的模型兔随机分为2组,即G-CSF干预组和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慢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开胸后不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将成功制备的模型兔随机分为2组,即G-CSF干预组和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CD34+细胞归巢和vWF的表达。结果 G-CSF明显提高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兔的生存率,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率,促进缺血心肌组织中CD34+细胞归巢和vWF表达。结论 G-CSF对兔慢性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和归巢于缺血心肌以及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心肌缺血 血管新生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鉴定 被引量:10
20
作者 于哲 范清宇 +1 位作者 张婷 刘云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7期588-591,共4页
目的 :以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为来源 ,建立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的方法 ,并进行表型鉴定及功能检测。 方法 :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 ,加入rGM CSF、rIL 4和nrhTNF α培养 1 2天获得大量DC ,经标抗大... 目的 :以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为来源 ,建立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的方法 ,并进行表型鉴定及功能检测。 方法 :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 ,加入rGM CSF、rIL 4和nrhTNF α培养 1 2天获得大量DC ,经标抗大鼠OX6 2单抗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 ,进行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分析。 结果 :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诱导培养 1 2天后 ,倒置显微镜和电镜下显示典型的DC形态和超微结构 ;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细胞表面抗原高表达 ,其中OX6 2为 6 2 .1 9% ;MHCⅠ为 70 .4 0 % ;MHCⅡ为 78.2 8% ;CD80为 5 5 .5 8% ;CD86为 6 8.38% ,是典型的大鼠DC表型特征 ,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 ,DC具有高效的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能力。 结论 :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可成功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DC ,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造血干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