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 for Science:认知性协作、全过程效应与行动领域
1
作者 王硕 张徐姗 +2 位作者 武晨箫 阎妍 李正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AI for Science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AI、Science、for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如何理解和发展AI for Science。在人机协作形态的历史演进中理解AI,即在感知性协作、肢体性协作... AI for Science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AI、Science、for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如何理解和发展AI for Science。在人机协作形态的历史演进中理解AI,即在感知性协作、肢体性协作、计算性协作到认知性协作的脉络中考察AI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AI不再只是从外部为科研赋能,而是逐步介入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在认知层面与科学家建立深度协作。从全过程科研视角分析Science,AI不仅赋能科学知识生产,也推动科技传播的民主化与精准化,助力科研管理与评价的智能化。从技术—社会系统的视角来看,为了更好地释放AI for Science的潜力,应着眼于面向AI for Science的科研生态系统整体建设。未来应从人才培养、科研组织、数据资源、伦理治理等行动领域出发,提升科研人员的AI for Science胜任力、推动跨领域合作、促进高质量数据流通与共享以及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for science 人工智能 人机协作 认知性协作 全过程科研 科技伦理治理 科研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创新 被引量:4
2
作者 常亮 赵显嵩 杨春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与宝贵经验,指出有组织科研将引发高校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治理结构的网络化育成,是推动和实现高校有组织科研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以治理创新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 科技创新 高校有组织科研 新型举国体制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乘数效应——基于研发异质性与企业产权性质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潘雄锋 徐海涛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本文在一个含有企业产权性质的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引入研发活动异质性及投入产出结构,对比研究政府应用研究支出与基础研究支出对国有部门及非国有企业部门的异质性影响,并对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支出乘数进行估算。模拟结... 本文在一个含有企业产权性质的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引入研发活动异质性及投入产出结构,对比研究政府应用研究支出与基础研究支出对国有部门及非国有企业部门的异质性影响,并对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支出乘数进行估算。模拟结果显示,政府应用研究支出及基础研究支出均会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其中政府应用研究支出具有较强的即期影响,但其影响效应的持续性不足;基础研究支出能够产生较长期的影响,但其影响效应具有时滞性。通过计算各类乘数发现,政府应用研究支出及基础研究支出乘数均逐渐增大,但基础研究支出的长期乘数要显著大于应用研究支出;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将对非国有企业部门产生更强的乘数效应;投入产出结构、研发支持偏向性及信贷融资偏向性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乘数具有显著影响,当剥离投入产出结构后,政府应用研究支出及基础研究支出乘数均明显减小,当消除研发支持偏向性及信贷融资偏向性后,政府应用研究支出乘数及基础研究支出乘数均明显增大。本文为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有效发挥政府财政科技支持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科技支出乘数 研发异质性 企业产权性质 投入产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科技化时代医学科技伦理治理路径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冰洋 王慧慧 陈清江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6-482,共7页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深度科技化时代,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从“跟跑”转向“领跑”,医学科技伦理治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传统医学科技伦理治理体系面临伦理治理理念落后、伦理规范不够完善、伦理风险隐患过多、治理制度漏洞多等问...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深度科技化时代,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从“跟跑”转向“领跑”,医学科技伦理治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传统医学科技伦理治理体系面临伦理治理理念落后、伦理规范不够完善、伦理风险隐患过多、治理制度漏洞多等问题,无法有效应对多样化、复杂化的伦理风险挑战。为此,要以新质生产力和深度科技化为现实依据,推动医学科技伦理治理思维转向,将单边治理、粗放治理和单一治理转化为综合治理、精准治理和预警治理。此外,还要培育伦理先行、预防为主的伦理治理理念,建立多元参与、相互协同的伦理治理模式,建立以重大伦理风险为主的防范机制,完善医学科技伦理沟通、审查、反馈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科技化 医学科技 伦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现状、趋势与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启超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52,共8页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国家安全,给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治理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不断演化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为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提供了新的赋能手段和工具。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的基本逻辑,体现在技术全面赋能安全治理体...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国家安全,给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治理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不断演化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为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提供了新的赋能手段和工具。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的基本逻辑,体现在技术全面赋能安全治理体系、影响算法自主与政治治理的动态平衡、推动国际治理格局的权力转移等方面。从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的发展趋势看,要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多维度预置运用手段工具、坚持创新动能与协同治理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从而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领域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国家安全 科技赋能 安全治理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的内涵、挑战与建议
6
作者 卢阳旭 何光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7,共7页
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应具有高标准、高贡献、高影响、高韧性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开放合作在完善科技合作顶层制度设计、构建科技开... 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应具有高标准、高贡献、高影响、高韧性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开放合作在完善科技合作顶层制度设计、构建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汇聚和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要素、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体制机制亟需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开放水平和创新要素流动性存在短板、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不足等挑战。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要提高科技开放合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对全球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强我国对全球科技治理的影响力和科技创新系统及科技开放合作网络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 全球科技治理 科技开放合作 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在主义”抑或“内在主义”:国外科技伦理治理研究的两条进路
7
作者 阳建国 胡颖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58,178,共9页
在“道德自律”到“伦理规约”的学术转向中,科技伦理治理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逐渐形成“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两条并行的研究进路。“外在主义”进路否认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主体,主张采取公共机构主导的高位立法手段,以专家信任... 在“道德自律”到“伦理规约”的学术转向中,科技伦理治理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逐渐形成“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两条并行的研究进路。“外在主义”进路否认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主体,主张采取公共机构主导的高位立法手段,以专家信任为价值前提,将风险预防作为关键议题来引导科技伦理实践。“内在主义”进路则认为特定语境中技术人工物能够以道德行动者身份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倡导将伦理原则融入技术人工物的设计应用中,依托行业协会制定动态标准并吸纳公众参与来推动伦理实践。尽管两条进路在哲学基础、治理主体、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等问题上存在争议,但其研究对象的互构性和实践功能的互补性为彼此间耦合提供可能。国内学界应超越“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的研究分野,综合两条研究进路的观点,通过构建协同共治的主体框架、形成动态适配的治理模式以及采取并行驱动的治理手段,推动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治理 外在主义 内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数据存储技术的法律治理议题
8
作者 焦洪涛 齐蒙 +1 位作者 邵滨 蒋劲松 《合成生物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9,共13页
DNA数据存储技术是合成生物学的关键分支领域,以其存储密度高、存储时期长、稳定、安全等特点,有望成为当下数据爆炸式增长导致存储能力不足的解决方案。DNA数据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行法律体系带来冲击,探讨DNA数据存储技术的法律治... DNA数据存储技术是合成生物学的关键分支领域,以其存储密度高、存储时期长、稳定、安全等特点,有望成为当下数据爆炸式增长导致存储能力不足的解决方案。DNA数据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行法律体系带来冲击,探讨DNA数据存储技术的法律治理议题是强化新兴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人权层面,探讨可能引发的对“人的尊严”的挑战和数据鸿沟问题,建议完善DNA数据存储基于科技伦理治理框架上的政策法律体系;在安全层面,探讨可能引发的信息安全和生物安全相关问题,建议结合信息安全和生物安全两个维度强化DNA数据存储技术的安全治理;在知识产权层面,探讨DNA合成和测序技术、DNA介质以及重组DNA的微生物中涉及的可专利性等问题,建议完善专利保护规则,优化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以促进DNA数据存储技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数据存储技术 合成生物学 信息安全 法律治理 科技伦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科研机构的智库职能:德国保罗·埃利赫研究所的经验与启示
9
作者 李莎 沈东婧 《智库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3,共10页
[目的/意义]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智库在政策支撑的专业化、时效性与国际参与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有效应对生物技术等高监管领域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德国保罗·埃利赫研究所(Paul-Ehrlich-Institut,PEI)作... [目的/意义]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智库在政策支撑的专业化、时效性与国际参与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有效应对生物技术等高监管领域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德国保罗·埃利赫研究所(Paul-Ehrlich-Institut,PEI)作为生物医药和疫苗监管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积累了智库职能发展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发展智库职能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基于PEI官方文献和报告,分析PEI从科研机构向具备智库职能的综合机构演化的路径,包括其科研—政策互动模式、技术评估对政策制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合作推动生物技术治理创新。[结果/结论]案例分析显示,PEI的智库职能发展基于高水平科研基础,通过技术评估的实证支撑、跨学科协同机制以及国际合作推动得以实现。结合其经验和我国科技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建议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在具备政策耦合性和组织适应性的前提下,增强智库意识,提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的能力;政府部门可通过机制建设与制度支持,优化科研—政策融合环境。通过双向推动有效发展智库职能,为国家生物技术创新和科技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科技治理 科研机构 智库职能 政策转化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科技治理:进程、效能与发展方向
10
作者 张贵洪 姜珺吉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36,150,151,共20页
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自成立以来,联合国一直致力于在全球科技治理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大致经历了分别以全球核治理、全球互联网治理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为代表的全球科技治理初创期、多样化和新探索三个阶段。联合国框架下的全... 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自成立以来,联合国一直致力于在全球科技治理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大致经历了分别以全球核治理、全球互联网治理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为代表的全球科技治理初创期、多样化和新探索三个阶段。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科技治理具有主体多元化、议题多样化、规则复合化、过程制度化和前景复杂化等特点。其中,制度化是全球科技治理进程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联合国通过建立组织架构、构建合作机制、塑造规范体系,已成为全球科技治理制度化的关键力量和重要一环,在维护和平、推动发展和促进人权方面彰显了其制度效能。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新兴科技治理呈现滞后性特征、碎片化形态和不均衡状态。对此,联合国需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联合国框架下全球科技治理的发展方向,通过角色构建和制度建设提升治理适应性,强化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主渠道”功能,推动全球科技治理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 全球科技治理 新兴科技 人工智能 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人工智能临床应用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芳芳 李中琳 +4 位作者 何贤英 王文超 初云天 石小兵 赵杰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5,共7页
医疗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与临床医疗结合形成的一类新型应用,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医疗人工智能在提高诊疗效率、服务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增加了引发伦理问题的可能性。分析了医疗... 医疗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与临床医疗结合形成的一类新型应用,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医疗人工智能在提高诊疗效率、服务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增加了引发伦理问题的可能性。分析了医疗人工智能临床应用可能导致的伦理问题,包括医疗人工智能的算法可解释性和透明度不足,导致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差异;医疗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状况堪忧;由于医疗人工智能在临床应用中的多主体协同参与,责任划分复杂、不明确,导致医疗事故鉴定和责任厘清的难度增加等,提出应遵循的不伤害患者利益原则、医生主体原则、公正包容原则和快速响应原则,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应对医疗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策略及实现路径,包括规范环境与流程、明确责任归属,持续进行数据保护影响评估、保障数据安全性,确保模型透明与可解释性、开展多主体协作,以及以伦理价值为驱动、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原则等,旨在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确保技术进步同时,能够有效管理和缓解伴随的伦理风险,从而推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医患双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人工智能 临床应用 伦理原则 科技伦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伦理价值传递与治理原则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萱 马健铨 李正风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68,共7页
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伦理价值传递是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科技传播也是广泛传递科技伦理价值内涵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研究分析了科技传播中科技伦理价值传递的重要意义及内在特征,结合科技传播过程自身的特性分析了当... 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伦理价值传递是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科技传播也是广泛传递科技伦理价值内涵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研究分析了科技传播中科技伦理价值传递的重要意义及内在特征,结合科技传播过程自身的特性分析了当代科技传播所需要传递的关键价值,并讨论了当代科技传播在实现价值传递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科技传播实现科技伦理价值传递的治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科技传播 价值 科技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分类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构建、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
13
作者 赵雪梅 邓益志 孟点点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55-964,共10页
科技伦理是加强科技治理、促进负责任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国科技伦理建设起步较晚,为了适应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缓解中国科技伦理建设与未来科技活动爆发式增长之间的矛盾,构建了“一顶三层”分层分类科技伦理治理框架并分析了中国的建设现... 科技伦理是加强科技治理、促进负责任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国科技伦理建设起步较晚,为了适应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缓解中国科技伦理建设与未来科技活动爆发式增长之间的矛盾,构建了“一顶三层”分层分类科技伦理治理框架并分析了中国的建设现状,发现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在顶层制度、分级管理、新兴技术伦理治理、各省市政策落实和创新主体责任意识方面存在不足。随后,针对中国分层分类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存在的不足,选取了国际先进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并辅以具体案例。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从完善法律文件中的科技伦理条目,明确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各类科技活动的伦理风险等级,加强新兴技术的伦理治理,敦促各省级政府部门积极完善本省科技伦理治理政策,压实创新主体在分层分类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中的主体责任,鼓励第三方参与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和积极建设科技伦理治理大模型七个方面提出完善中国分层分类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治理 科技政策 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地方财政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新路径——来自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启示
14
作者 吕佳龄 玄兆辉 胡贝贝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6,44,共10页
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长期存在偏重支持创新链后端的问题,尚未完全发挥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各级地方财政中,省级财政支持科技创新,以支持本地区主导产业升级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为主要职... 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长期存在偏重支持创新链后端的问题,尚未完全发挥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各级地方财政中,省级财政支持科技创新,以支持本地区主导产业升级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为主要职责,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尽快形成与当前创新发展规律和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现状相适应的地方财政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近年来一些省份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部署建设以产业技术创新机构为主体的地方实验室,全链条布局创新活动,部署战略导向型基础研究、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打造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是其中典型。地方政府也在支持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具有可推广意义的地方财政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财政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 产业技术创新机构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推动负责任研究行为的缘起、内容与方法——兼论对中国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的启示
15
作者 张玲 蒋家琼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9-168,共10页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意识显著提升。加拿大通过创新性的政策设计与系统化的治理框架,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推动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典范。其《负责任研究行为框架》以推广诚信文化、预防潜在风险和制裁违规行为的“全系统”治理...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意识显著提升。加拿大通过创新性的政策设计与系统化的治理框架,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推动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典范。其《负责任研究行为框架》以推广诚信文化、预防潜在风险和制裁违规行为的“全系统”治理方法为核心策略,明确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联邦资助机构的责任分工,构建从文化建设到问题防范再到违规处理的闭环治理体系。加拿大通过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全机构”诚信文化建设和完善透明化问责机制,塑造了以诚信为核心的负责任研究环境。这些实践为中国推动负责任研究行为提供重要启示,包括明确责任分工、注重预防教育和完善问责机制,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 负责任研究行为 科研诚信 科技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率驱动与政策协同——科技金融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
16
作者 张浩 庞凯 +1 位作者 刘可 樊继达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2,共16页
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系统考察科技金融效率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及政府作用的协同效应。通过构建包含新质生产力特征及实体要素在内的测度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中介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 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系统考察科技金融效率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及政府作用的协同效应。通过构建包含新质生产力特征及实体要素在内的测度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中介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效率对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正向驱动作用,政府科技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形成“市场驱动—政策响应—创新转化”的协同机制;政府科技投入强度存在非线性协同特征,当突破特定阈值时,科技金融效率的促进效应显著增强,表明政策支持需跨越“吸收能力临界值”以释放创新乘数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中美典型案例比较,提出构建效率导向的科技金融制度、优化政府投入动态调控机制及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等政策建议,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金融效率 政府科技投入 政策协同 产业结构升级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封锁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来自美国对华科技打压的证据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杭 刘佳雯 王晨宇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基于美国对华科技打压这一事实,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技术封锁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技术封锁倒逼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2)改变外部创新来源渠道和激励内源式...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基于美国对华科技打压这一事实,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技术封锁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技术封锁倒逼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2)改变外部创新来源渠道和激励内源式创新是中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行为;(3)异质性分析发现,技术封锁更倒逼实质性创新的产生,同时,政府补贴程度高的行业创新发展水平更高。本文较严谨地证实了技术封锁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以及创新行为选择的调整作用,为美国对华科技打压背景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行为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封锁 科技打压 高技术产业 创新行为 政府补贴 贸易转移 自主创新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传统监管:私人部门在新兴技术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与风险因应
18
作者 吴一楷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0,共11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做出系统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较少研究关注私人部门在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做出系统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较少研究关注私人部门在新兴技术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其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建立自律组织和行业协会、行业标准制定与执行以及全球科技治理的新权力中心的过程中逐渐展现了主导力量。以此现象作为研究视角,论证私人部门主导新兴技术治理这一现象既有源于市场需求扩张、传统监管局限的现实动因,也有来自治理维度和社会风险维度的理论支持,在识别出其主导表现可能引发新兴技术风险的分级难题、治理效力的有限性、自我治理的合法性与透明度、无法均衡全球科技治理的复杂性等挑战后,提出中国对待私人部门主导新兴技术治理的价值取向与优化路径,应从“私人部门主导-监管部门确认”的模式修正、回应不同经济社会影响的风险分级、提升行业治理透明度与问责机制的自我规范、构建区域与全球科技企业协作的跨国治理以及在科技伦理要求下私人部门社会责任的承担等5个主要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技术治理 科技治理 私权力 行业自治 科技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未来的中国科普伦理发展探索
19
作者 任鹏 任定成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本文针对当前科普伦理建设实际,探讨新时代中国科普伦理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对未来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以及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科普伦理实践和启示,提出科普伦理建设策略和实施路径,为科技伦... 本文针对当前科普伦理建设实际,探讨新时代中国科普伦理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对未来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以及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科普伦理实践和启示,提出科普伦理建设策略和实施路径,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支撑,并补全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强化科普伦理建设,可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社会责任化、公众对科学理解和接受度的提升,以及科技与社会和谐共融的实现,为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道德指导和伦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伦理 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治理 科普伦理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期刊参与科技伦理治理的责任与边界
20
作者 李响 赵勣 任福君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自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来,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国家科技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科技期刊作为参与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主体,既要恪守业内共识和规范,又要在科技... 自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来,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国家科技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科技期刊作为参与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主体,既要恪守业内共识和规范,又要在科技伦理治理中合理、适度参与,尽职尽责地发挥自身作用,共同完成协同治理的时代重任。本文在分析总结新时代新要求下科技期刊参与科技伦理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基础上,提出中国科技期刊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作用所亟需的理念上的提升与转变,通过更加清晰地认识责任与边界来保障自身作为国家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中关键一环的作用发挥,进而提出贯彻这些理念所需要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科技伦理治理 科技伦理 出版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