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ility and control of room mining coal pillars-taking room mining coal pillars of solid backfill recovery as an example 被引量:16
1
作者 ZHANG Ji-xiong HUANG Peng +2 位作者 ZHANG Qiang LI Meng CHEN Zhi-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121-1132,共12页
The stability of room mining coal pillars during their secondary mining for recovering coal was analyzed. A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damage and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coal pillars recovered by the caving mini... The stability of room mining coal pillars during their secondary mining for recovering coal was analyzed. A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damage and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coal pillars recovered by the caving mining method. During the damage progression of a single room coal pillar, the shape of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pillar transformed from the initial stable saddle shape to the final arch-shaped distribution of critical instability. By combining the shape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coal pillars with the ultimate strength theory, the safe-stress value of coal pillar was obtained as 11.8 MPa. The mechanism of instability of coal pillar groups recovered by the caving mining method was explained by the domino effect. Since the room coal pillars mined and recovered by the traditional caving mining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secondary mining during recovery, the coal pillars would go through a chain-type instability failure. Because of this limitation, the method of solid backfilling was proposed for mining and recovering room coal pillars, thus changing the transfer mechanism of stress caused by the secondary mining(recovery) of coal pillars.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the stope in the case of backfilling and recovering room coal pillars was built. The peak stress values inside coal pillars varied with the variance of backfilling ratio when the working face was advanced by 150 m. Furthermore, when the critical backfilling ratio was 80.6%, the instability failure of coal pillars would not occur during the solid backfill mining process. By taking Bandingliang Coal Mine as an example, the coal pillars' stability of stope under this backfilling ratio was studied, and a project scheme was desig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m mining stability of COAL pillarS COAL mining of SOLID BACKFILL ultimate strength instability fail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柱式采空区矸石似膏体充填料浆流动沉降规律
2
作者 邵小平 田创 +4 位作者 刘浪 唐仁龙 李龙清 段明岸 王磊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219,共18页
榆神府矿区开发过程形成了大范围的房柱式采空区,产生了大面积悬顶区域。悬顶区域煤柱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化、蠕变等作用,支撑强度弱化,存在失稳破坏的危险,甚至引发矿震灾害。以榆神府矿区某矿房柱式采空区悬顶区域治理为背景,通过搭... 榆神府矿区开发过程形成了大范围的房柱式采空区,产生了大面积悬顶区域。悬顶区域煤柱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化、蠕变等作用,支撑强度弱化,存在失稳破坏的危险,甚至引发矿震灾害。以榆神府矿区某矿房柱式采空区悬顶区域治理为背景,通过搭建基于相似理论的房柱式采空区模拟试验平台,对矸石似膏体料浆在房柱式采空区中的流动及沉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充填结束后在充填体表面形成了自进料口至排气孔方向5°左右的自然坡面;靠近进料口处的充实率最高,充实率随流动距离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料浆中部和下部超声波波速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上部则先减小后缓慢上升;料浆整体具有较优的静态抗离析性能;沿流动方向粗(细)粒径占比逐渐降低(增加),相邻煤柱之间靠近排气孔侧的粒径占比略高;沿竖直方向下部粗(细)粒径占比相对较大(小),上部粗(细)粒径占比相对较小(大);充填试样强度沿流动方向表现出波浪型变化规律,在靠近排气孔侧的强度较高,竖直方向上充填试样强度随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充填试样产生宏观缺陷与料浆内部产生的气泡无法顺利排出有关。研究揭示了充填料浆在房柱式采空区中的流动及沉降规律,可为榆神府矿区类似矿井的采空区治理、大面积悬顶隐患消除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柱式采空区 充填料浆 流动沉降 非均质充填体 强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小窑破坏区精细勘查技术研究及应用
3
作者 孙振军 孙万明 +2 位作者 刘贵 郭爱国 孙林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126,共9页
针对郭家湾煤矿内房柱式开采形成的小窑破坏区范围不清及基础资料缺失问题,采用物探、钻探及三维空间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采空区范围、顶板状态、积水、内部巷道及煤柱尺寸等数据进行了精细勘查,首先通过地面瞬变电磁物性解释... 针对郭家湾煤矿内房柱式开采形成的小窑破坏区范围不清及基础资料缺失问题,采用物探、钻探及三维空间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采空区范围、顶板状态、积水、内部巷道及煤柱尺寸等数据进行了精细勘查,首先通过地面瞬变电磁物性解释异常区及钻探验证划定采空区范围及不同分区,再应用三维空间扫描技术分别对有水、无水采空区内部空间进行精细扫描观测,获得了钻孔底部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巷道宽度、空区高度、煤柱尺寸等高精度技术数据,并通过三维建模获得空区的内外部形态。该研究方法可为小窑破坏区勘查、内部空间准确数据实测、采空区稳定性评估及灾害防治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窑破坏区 房柱式开采 瞬变电磁 钻探 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式采空区煤柱群–顶板系统链式失稳机制及评价方法
4
作者 李敬凯 王志强 +4 位作者 李青海 马晓川 杨长德 刘玉达 代博元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74,共21页
为了解决房式采空区内遗留煤柱群–顶板系统稳定性评价难题,以此系统整体协同作用的空间关系为切入点,在考虑不同位置煤柱与顶板作用关系差异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弹性地基薄板三维力学模型,从三维空间结构层面揭示了此系统的链式失稳... 为了解决房式采空区内遗留煤柱群–顶板系统稳定性评价难题,以此系统整体协同作用的空间关系为切入点,在考虑不同位置煤柱与顶板作用关系差异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弹性地基薄板三维力学模型,从三维空间结构层面揭示了此系统的链式失稳机制,同时考虑时间效应下煤柱片帮剥落的影响,建立了此系统链式失稳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单一煤柱承受的载荷及其失稳后引发的剩余煤柱稳定性和顶板挠度响应特征不同;四边固支顶板的挠度小于同等煤柱条件下四边简支顶板,某煤柱失稳后,顶板四边固支时剩余煤柱的荷载增加值大于四边简支顶板;对煤柱稳定性的评价需考虑时间效应下煤柱片帮剥落的影响,煤柱随时间的片帮剥落致使其有效承载尺寸和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将顶板简化为薄板并应用能量变分法更能精确地求得其弯曲近似解,进而优化得到的顶板破断判据误差更小;煤柱群–顶板系统的链式失稳是一个“整体稳定—局部失稳—失稳扩散—整体失稳”的动态过程,通过融合单一煤柱失稳修正判据和顶板破断优化判据建立的系统整体链式失稳评价方法可对系统的整体动态稳定性进行有效精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式采空区 煤柱群–顶板系统 链式失稳 时间效应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壁胶结充填开采房式遗留煤柱采场结构稳定性控制研究
5
作者 张云 张龙 +6 位作者 来兴平 曹胜根 杨彦斌 刘永孜 詹睿 白立丞 叶昊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7-372,共16页
房式开采遗留煤柱资源的呆滞和矿山固体废弃的排放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此,以陕北矿区板定梁煤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时序协同−煤柱置换"的短壁胶结充填采煤回收煤柱的工艺。首先基于极限强度理论... 房式开采遗留煤柱资源的呆滞和矿山固体废弃的排放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此,以陕北矿区板定梁煤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时序协同−煤柱置换"的短壁胶结充填采煤回收煤柱的工艺。首先基于极限强度理论,对房式开采遗留煤柱回收的安全应力进行核算;其次采用数值模拟研究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回收遗留煤柱过程中的失稳特征及顶板破断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建立短壁胶结充填采场力学模型,求解出确保直接顶不发生破断的临界充填体强度;最终开展力学试验分析胶结充填体的力学特性、破坏特征及微观特征,并结合实际工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短壁胶结充填采煤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板定梁煤矿遗留煤柱安全应力值为11.78 MPa,具备安全回收的条件;基于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回收遗留煤柱的应力、塑性区分布特征及顶板破断分析,发现在回收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链式失稳效应,并伴随有顶板大面积破断;并进一步提出短壁胶结充填采煤技术置换遗留煤柱,计算得到采场直接顶不发生垮落的临界充填体强度为8.97 MPa;基于此,获取充填材料中煤矸石∶粉煤灰∶水泥∶水的最优配比为3∶3∶1∶1,该配比下矸石颗粒级配较优越,水化产物致密填充骨料间隙,有效减少了孔隙率,显著提升力学性能,可满足板定梁煤矿安全回收煤柱需求;并对试验回收区域的短壁胶结充填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和关键参数进行了可行性设计,并提出确保充填效果的控制措施。研究成果为我国煤炭行业“资源回收−生态保护−固废利用”一体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工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壁胶结充填采煤 煤柱稳定性 弹性地基梁 房式开采 遗留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复杂采空区灾害风险评价分析及治理措施
6
作者 郭文砚 李伟 +2 位作者 张秋园 陈清通 姚恒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73,共10页
针对元宝山露天矿工作帮前方巷柱式与长壁采空区灾害问题,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经验类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价分析了不同采空区类型顶板塌陷、积水、自燃和边坡失稳灾害风险,提出了采空区灾害治理措施和治理时序,划分了采空区灾害... 针对元宝山露天矿工作帮前方巷柱式与长壁采空区灾害问题,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经验类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价分析了不同采空区类型顶板塌陷、积水、自燃和边坡失稳灾害风险,提出了采空区灾害治理措施和治理时序,划分了采空区灾害危险性类型,并提出了区域灾害防治重点。结果表明:巷柱式采空区煤柱失稳与顶板突发塌陷、残煤自燃灾害风险较高,计算的巷柱式采空区初始顶板安全厚度为60 m,煤柱稳定性系数为1.36~1.89;长壁采空区积水疏排量大,地表大型设备倾覆与局部陷落、工作帮侧向突水、残煤自燃及边坡失稳灾害风险较高,计算的长壁采空区侧向防隔水煤岩柱厚度为58 m;结合工作帮采剥进度、采空区条件和灾害风险程度,可将采空区划分为7个区域和一般危险、较危险和严重危险共3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区域灾害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巷柱式与长壁采空区 灾害风险 危险性分区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仓防隔水煤柱安全评价及注浆加固治理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欢 杨茂林 +2 位作者 许峰 陈永亮 党亚堃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2,共6页
某煤矿水仓的砌碹巷道在开采的扰动、防隔水煤柱宽度留设不足、砌碹壁后充填不密实等情况下,使得周边采空区水渗漏至水仓,极大影响了水仓的安全稳定。为进一步加强水仓煤柱的稳定性,运用地面钻孔及井下钻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浆加固。... 某煤矿水仓的砌碹巷道在开采的扰动、防隔水煤柱宽度留设不足、砌碹壁后充填不密实等情况下,使得周边采空区水渗漏至水仓,极大影响了水仓的安全稳定。为进一步加强水仓煤柱的稳定性,运用地面钻孔及井下钻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浆加固。采用地面钻孔注浆充填井下硐室,硐室充填沙子245~328 m^(3)、水泥487~650 t,充填材料体积远远大于硐室体积220 m^(3),有效增加了煤柱厚度;利用井下钻孔在砌碹处进行水泥注浆与水化学注浆,使得砌碹裂缝处涌水量由15 m^(3)/h降至为零,砌碹壁后空隙充填效果良好。通过对煤柱及砌碹壁后空隙的注浆充填,有效提高了水仓防隔水煤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仓 排水系统 防隔水煤柱 采空区水 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煤柱优化及巷道支护 被引量:9
8
作者 彭林军 吴家遥 +3 位作者 何满潮 宫凯旋 陈东旭 徐顺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为研究深部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窄煤柱沿空掘巷巷道矿压控制问题,以国能宁煤集团枣泉煤矿2^(-2)特厚煤层130203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回风巷道为背景,基于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建立了巷道围岩内、外应力场动态结构力学模型,运用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 为研究深部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窄煤柱沿空掘巷巷道矿压控制问题,以国能宁煤集团枣泉煤矿2^(-2)特厚煤层130203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回风巷道为背景,基于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建立了巷道围岩内、外应力场动态结构力学模型,运用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针对不同尺寸煤柱煤体应力对比分析,将原留设15 m护巷煤柱缩小至5 m进行了煤柱优化。结果表明:在稳定的内应力场掘巷有利于巷道的稳定性,避免了顶板事故及冲击地压相关灾害的发生,现场5 m小煤柱护巷工程应用中,130203回风巷道小煤柱侧变形量为1050 mm,实体煤帮变形量为400 mm,两帮呈现不对称性变形,底板局部底鼓量为1400 mm;深部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沿空掘巷采用5 m小煤柱护巷方案设计正确,极大改善了巷道围岩的应力环境,整体设计满足生产要求,现场应用良好。130203工作面小煤柱沿空掘巷技术成功应用,为矿井开采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特厚煤层 大采高综放开采 沿空巷道 煤柱优化 巷道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房柱式采空区煤柱稳定性及控制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欣欣 齐学元 耿俊俊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老采空区受矿区早期采煤方法的限制,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很难得到有效治理,为其地表构筑物建设带来巨大挑战。以昌盛煤矿房柱式老采空区治理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钻孔勘探、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瞬变电磁勘查等方法,分析了房柱式采空区... 老采空区受矿区早期采煤方法的限制,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很难得到有效治理,为其地表构筑物建设带来巨大挑战。以昌盛煤矿房柱式老采空区治理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钻孔勘探、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瞬变电磁勘查等方法,分析了房柱式采空区覆岩裂隙特征;判别了房柱式采空区上地表的稳定性,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得出,在新的单位载荷作用下,采场中央遗留煤柱将发生活化失稳,引起采场所有煤柱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破坏,进而导致房柱式采空区地表发生失稳。基于对房柱式采空区稳定特征及浆液在房柱式采空区流动的特性提出了散点式注浆充填方案,给出了浆液配比及注浆工艺。现场瞬变电磁勘查结果表明,散点式注浆充填法能有效实现老采空区的充分均匀充填,注浆效果整体良好,同时该方法可为对类似老采空区地表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柱式采空区 地表沉降 数值模拟 注浆充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顶板切顶卸压技术对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常辛 李晓旭 +2 位作者 石蒙 冀瑞锋 张焱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4,共8页
针对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宽煤柱条件下临空巷道面临的高围岩应力、大变形等问题,以老石旦煤矿16403综放工作面为工程研究背景,从宽煤柱顶板侧向破断结构角度对临空巷道大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对16402运... 针对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宽煤柱条件下临空巷道面临的高围岩应力、大变形等问题,以老石旦煤矿16403综放工作面为工程研究背景,从宽煤柱顶板侧向破断结构角度对临空巷道大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对16402运输巷实施不同切顶卸压方案时,临近采空区的16403回风巷侧向顶板采动应力传递规律,并在现场施工水力压裂钻孔进行切顶卸压,实现临空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低位坚硬岩层悬臂梁+高位坚硬岩层砌体梁”破断结构是特厚煤层宽煤柱临空巷道大变形的主要原因,可采用切顶卸压技术破坏宽煤柱顶板侧向破断结构来控制临空巷道围岩大变形;切顶角变化可使关键块B长度发生改变,切顶角越大,则关键块B长度越小,临空侧顶板载荷向煤柱传递的程度越弱,临空巷道围岩承受的采动应力越小,切顶角为100°时临空巷道围岩垂直应力与变形量最小;在16402运输巷以切顶角100°施工水力压裂钻孔后,16403回风巷顶底板变形量较未实施切顶卸压的16402回风巷减小86.5%,两帮变形量减小87.1%,临空巷道围岩稳定性得到极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留煤柱护巷 临空巷道 围岩变形控制 切顶卸压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柱失稳条件下浅埋房柱式采空区上覆地层变形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亚明 谷天峰 +1 位作者 杨烜宇 王闫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4-500,508,共8页
在煤柱失稳引起房柱式采空区顶板变形但未塌落的情况下,地表产生较大变形,威胁地面建筑物的安全.采用物理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该条件下房柱式采空区上覆地层变形的发育机制,结果表明,房柱式采空区煤柱失稳后地表最大变形点与初期失稳煤... 在煤柱失稳引起房柱式采空区顶板变形但未塌落的情况下,地表产生较大变形,威胁地面建筑物的安全.采用物理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该条件下房柱式采空区上覆地层变形的发育机制,结果表明,房柱式采空区煤柱失稳后地表最大变形点与初期失稳煤柱位置、采空区顶板裂缝处三者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在采空区顶板变形但未塌落的情况下覆岩变形可划分为“条带状”、“梯形状”和“漏斗型”变形区域.松散层变形为“漏斗型”发育;采空区顶板发生断裂前可视为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固支梁模型.在煤柱失稳条件下,岩梁跨中下表面拉应力区产生竖向裂缝,并垂直向上扩展,煤柱的持续失稳会导致岩梁沿原裂缝薄弱面发生破坏,最终导致岩梁发生拉破断.基岩变形发展至交界面时,松散层逐渐发生滑移-拉裂-剪切破坏,最终形成“漏斗型”破坏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柱式 采空区 煤柱失稳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模拟试验的房柱式采空区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亚明 谷天峰 +1 位作者 王闫超 杨烜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0-36,共7页
房柱式采空区具有采出率较小、留设煤柱较大的特点,其覆岩移动规律及地表变形规律与长壁式采空区差别较大,在煤柱失效情况下,地表会产生较大变形,威胁地面建构筑物的安全。为研究浅埋缓倾房柱式采空区覆岩和松散层的变形发育机制,基于PI... 房柱式采空区具有采出率较小、留设煤柱较大的特点,其覆岩移动规律及地表变形规律与长壁式采空区差别较大,在煤柱失效情况下,地表会产生较大变形,威胁地面建构筑物的安全。为研究浅埋缓倾房柱式采空区覆岩和松散层的变形发育机制,基于PIV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块化组装思路,在室内建立物理模型开展物理模拟试验,反演了房柱式采空区覆岩和松散层的变形发育过程,分析了房柱式开采和煤柱失稳条件下覆岩和松散层的变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房柱式开采条件下,浅埋缓倾采空区覆岩变形可划分为3个区域:“条带状”变形区域、“梯形状”变形区域和“倒漏斗型”变形区域。松散层中的变形呈“梯形状”发育。②煤柱失稳条件下,覆岩变形规律保持不变,松散层变形特征由“梯形状”发育为“漏斗型”,且随着失稳煤柱的增加,松散层变形增大,“漏斗型”变形区域由中心向两端逐渐扩展。③房柱式开采结束后,采空区顶板受力可简化为承受均布荷载的简支梁,在煤柱持续失稳的情况下,覆岩和松散层的静载将导致采空区顶板达到极限平衡状态,顶板破坏模式为拉破断,在拉应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但顶板并未完全断裂,采空区顶板形成一种带裂缝的悬臂梁结构。浅埋缓倾房柱式采空区煤柱失稳对地表变形影响剧烈,松散层变形与覆岩变形基本处于同一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柱式 采空区 覆岩移动 松散层 地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工作面过煤柱群强矿压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佳斌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61,共8页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浅埋工作面过上覆采空区遗留煤柱群时极易造成工作面强矿压、支架稳定性差、动载现象明显等难题,以上湾煤矿22104工作面回采过上覆1^(-2)号煤层旺采区集中煤柱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采空区遗留煤柱失...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浅埋工作面过上覆采空区遗留煤柱群时极易造成工作面强矿压、支架稳定性差、动载现象明显等难题,以上湾煤矿22104工作面回采过上覆1^(-2)号煤层旺采区集中煤柱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采空区遗留煤柱失稳时载荷传递机制与下伏煤层工作面坚硬顶板悬顶长度的时空关系,通过采用层间弱化技术调控坚硬顶板悬顶长度以实现工作面过煤柱群强矿压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力压裂减小层间坚硬顶板悬顶长度可以弱化煤柱载荷失稳向下伏工作面的冲击性传递,采用数值模拟研究层间坚硬顶板弱化及未弱化条件下悬顶长度差异性对工作面应力传递规律的影响,得出层间坚硬岩层弱化后悬顶长度减小可以明显缓解工作面围岩应力环境,结合22104工作面的弱化效果验证了防治技术的可行性,为浅埋工作面过煤柱群强矿压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采空区遗留煤柱 覆岩破断 强矿压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邻大型空区的两阶段矿柱回采爆破参数优化与应用
14
作者 费鸿禄 郭纪委 +3 位作者 任国林 荆广杰 陈坤 丁炆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42,共18页
采用爆破方法对紧邻大型空区的矿柱回采时,需要综合考虑采空区、运营巷道、硐室、设备以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也需确保爆破效果。为保证紧邻大型空区矿柱回采,以白音诺尔铅锌矿3-6#矿体为例,确定铅锌矿RHT模型参数,优化爆破参数并应... 采用爆破方法对紧邻大型空区的矿柱回采时,需要综合考虑采空区、运营巷道、硐室、设备以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也需确保爆破效果。为保证紧邻大型空区矿柱回采,以白音诺尔铅锌矿3-6#矿体为例,确定铅锌矿RHT模型参数,优化爆破参数并应用于现场。通过静力学试验确定RHT部分主定参数和从属参数,采用SHPB冲击试验和数值模拟对破碎模型参数进一步拟合,确定铅锌矿RHT模型参数。基于该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确定最佳炸药单耗和排间延时,优化爆破设计。工程实施后,分析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优化后的爆破参数合理性和可靠性;爆破后的大块率由原8%降至4%左右,同时地面和井下被保护的对象均未受影响;爆破对采空区顶板、底板及围岩损伤均较小,采空区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矿柱回采 RHT破碎模型 SHPB 爆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柱式采空区残留煤柱宽度对工作面矿压规律影响研究
15
作者 董磊 汪军琪 王飞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104-111,共8页
针对郭家湾煤矿51208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受上覆4煤采空区残留煤柱等因素影响,通过定性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验证等方法,精准确定5-1煤开采区上覆基岩的变形破坏程度,深入分析5-1煤工作面上覆4-3煤残留煤柱在不同房柱宽度(10、15、20和25 m... 针对郭家湾煤矿51208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受上覆4煤采空区残留煤柱等因素影响,通过定性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验证等方法,精准确定5-1煤开采区上覆基岩的变形破坏程度,深入分析5-1煤工作面上覆4-3煤残留煤柱在不同房柱宽度(10、15、20和25 m)下的工作面矿压规律,通过揭示5 m小煤柱煤壁处竖向应力增大1.41倍的冲击效应规律,得出影响5-1煤工作面安全回采的最小煤房柱宽度为5 m。与此同时还开展了现场矿压实测验证工作,实测结果表明,工作面上覆采空区残留煤柱的应力分布规律、来压步距以及“见方”时压力分布等数值模拟结论与实测值基本相符,为类似条件下综采工作面采前隐蔽致灾因素分析与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柱开采 上覆采空区 残留煤柱 矿压规律 隐蔽致灾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矿区房采采空区安全隐患评估与治理技术 被引量:29
16
作者 张俊英 李文 +6 位作者 杨俊哲 张彬 贺安民 李宏杰 毕忠伟 陈清通 林惠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9,共6页
基于调查与踏勘、综合分析、危险性分级与评估、现场监测与试验等方法,分析了神东矿区房采采空区的隐患类型,提出了神东矿区房采采空区危险性分级方法,开发了神东矿区房采采空区安全评估专家系统并进行了隐患评估,通过爆破试验对房采采... 基于调查与踏勘、综合分析、危险性分级与评估、现场监测与试验等方法,分析了神东矿区房采采空区的隐患类型,提出了神东矿区房采采空区危险性分级方法,开发了神东矿区房采采空区安全评估专家系统并进行了隐患评估,通过爆破试验对房采采空区进行注浆治理试验。结果表明,神东矿区已有房采采空区面积约29.05 km2,包含房采空区对应地表存在重要建筑物、通信塔或高压线塔、公路、井下采掘安全等4种隐患类型,并将神东房采采空区危险等级划分为5级;开发出神东矿区房采采空区安全专家评估系统,评估结果符合现场实际。经采取地面注浆治理试验和爆破治理试验,为房采采空区隐患评估、隐患治理及建筑物保护利用提供了可靠安全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采采空区 采空区隐患 注浆治理 爆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房式采空区集中煤柱下综采动载控制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李浩荡 杨汉宏 +4 位作者 张斌 陈刚 肖剑儒 徐会军 孔令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6-11,共6页
石圪台煤矿31201综采工作面过上方房式采空区集中煤柱后,上煤层顶板运动造成下煤层综采面大量支架压死。通过建立过煤柱阶段覆岩结构模型,推导出工作面在出煤柱时的结构必然失稳是动载力源,辅以数值模拟揭示了动载矿压大于支架工作阻力... 石圪台煤矿31201综采工作面过上方房式采空区集中煤柱后,上煤层顶板运动造成下煤层综采面大量支架压死。通过建立过煤柱阶段覆岩结构模型,推导出工作面在出煤柱时的结构必然失稳是动载力源,辅以数值模拟揭示了动载矿压大于支架工作阻力的压架机理,由此提出预先爆破煤柱、释放岩层能量的治理方案。同步进行地面钻孔位移监测、从地面和井下钻孔布置传感器进行微震监测,掌握矿压显现特征,预警了动压危险。地表钻孔窥视说明了过煤柱动载显然要大于进入煤柱期间的动载,多点位移观测和微震观测说明预警爆破措施可有效防治动载矿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 房式采空区 集中煤柱 压架 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柱法矿柱合理尺寸设计及矿块结构参数优选 被引量:29
18
作者 赵国彦 周礼 +1 位作者 李金跃 余佩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943-3948,共6页
为科学设计矿柱,分析矿柱的承载机理,指出矿柱承受的荷载为顶板围岩塑性区内岩体的自身重力。针对矿柱尺寸过大的问题,运用普氏理论并考虑埋深的影响,推导出新的矿柱尺寸计算公式。结合某磷矿工程实例,计算得到2种不同的矿柱尺寸,并得... 为科学设计矿柱,分析矿柱的承载机理,指出矿柱承受的荷载为顶板围岩塑性区内岩体的自身重力。针对矿柱尺寸过大的问题,运用普氏理论并考虑埋深的影响,推导出新的矿柱尺寸计算公式。结合某磷矿工程实例,计算得到2种不同的矿柱尺寸,并得到对应的2种矿块结构参数方案:方案A中矿柱长×宽为3.00 m×3.00 m,矿房跨度为12.75 m;方案B中矿柱长×宽为2.50 m×2.50 m,矿房跨度为10.00 m。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包括原设计方案在内的3个方案进行优选,最终确定方案A为最优方案,矿石损失率由5.0%下降到1.8%,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房柱法 矿柱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柱采空区上方遗弃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 被引量:51
19
作者 冯国瑞 张绪言 +2 位作者 李建军 杨双锁 康立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6-730,共5页
针对刀柱采空区上方遗弃煤层开采问题,分析了现有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方法的不足.受关键层理论启迪,基于刀柱采空区上方岩层可形成的结构和上层煤开采对层间岩层的影响,提出了关键层叠合破断距的概念,形成了"5步法"刀柱采空区... 针对刀柱采空区上方遗弃煤层开采问题,分析了现有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方法的不足.受关键层理论启迪,基于刀柱采空区上方岩层可形成的结构和上层煤开采对层间岩层的影响,提出了关键层叠合破断距的概念,形成了"5步法"刀柱采空区上方遗弃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理论及方法.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判定白家庄矿8号煤层刀柱采空区上方遗弃的6号煤层可以上行开采,并在生产实际中实施,开采情况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柱采空区 遗弃煤层 上行开采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开采房式煤柱群动态失稳致灾机制 被引量:55
20
作者 朱卫兵 许家林 +2 位作者 陈璐 李竹 刘文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8-366,共9页
针对我国西部矿区浅埋近距离煤层房采煤柱下开采时易发生工作面压架、地表台阶塌陷以及矿震灾害的现象,采用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对下煤层工作面采动时上覆房采煤柱群的动态失稳过程及工作面压架机理开展研究。实测统计榆阳区部分矿... 针对我国西部矿区浅埋近距离煤层房采煤柱下开采时易发生工作面压架、地表台阶塌陷以及矿震灾害的现象,采用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对下煤层工作面采动时上覆房采煤柱群的动态失稳过程及工作面压架机理开展研究。实测统计榆阳区部分矿井本煤层房式开采后,只有当房采煤柱的弹性核区比例大于31%时,房采煤柱才能处于长期稳定。下煤层采后的模拟结果表明:上覆房采煤柱的破坏形式及其失稳次序同其与下煤层工作面相对位置密切相关,房采煤柱依次从工作面开切眼位置、工作面位置、采空区中部位置发生破坏及失稳,且工作面开切眼和工作面位置处煤柱多发生顺向采空区的斜切破坏,而采空区中部煤柱则发生垂向压裂破坏。根据石圪台煤矿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上部2-2煤层房采后煤柱支承应力峰值由原岩应力2. 8 MPa增大至12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4. 28;当下部3-1煤层工作面采后,上覆2-2煤层房采煤柱的支承应力峰值增大至30 MPa,应力集中系数达10. 71;下煤层工作面开切眼侧与工作面正上方的房采煤柱呈现横向不均匀承载特征以及受水平拉伸变形影响,最终导致边界处房采煤柱易出现对角斜切破坏模式。两侧边界煤柱失稳后,其顶板岩层瞬间发生整体拉剪破断从而引发矿震,顶板多层岩层以"整体运动"的形式急剧快速下沉并撞击底板,将采空区中部上方的房采煤柱压垮压塌,同时巨大的冲击力进而导致上下煤层间的岩层发生全厚切落,造成下煤层工作面发生切顶压架。实验发现从上覆房采煤柱群首个煤柱发生破坏至整体失稳运动并达到稳定,历时仅约为0. 45 s,其中,上下煤层之间的岩层发生全厚切落历时仅约为0. 0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深 近距离煤层 房式开采 煤柱失稳 压架 矿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