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中地区油菜专用肥施用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谷贺贺 方雯 +5 位作者 陈金 李旭春 廖世鹏 杨于雄 任涛 鲁剑巍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为明确油菜(Brassica napus L.)专用肥对鄂中地区直播油菜产量的提升效果,于2019—2021年在湖北省沙洋县开展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肥、常规施肥、宜施壮专用肥和洋丰专用肥4个施肥处理,考察各处理下成熟期油菜产量、地上部生... 为明确油菜(Brassica napus L.)专用肥对鄂中地区直播油菜产量的提升效果,于2019—2021年在湖北省沙洋县开展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肥、常规施肥、宜施壮专用肥和洋丰专用肥4个施肥处理,考察各处理下成熟期油菜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养分含量、地上部养分积累量以及肥料偏生产力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常规施肥和专用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油菜子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专用肥处理总养分投入减少了41.3%,而两者油菜子产量无明显差异。施肥显著增加了油菜地上部生物量,促进了油菜地上部对养分的吸收。油菜专用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宜施壮专用肥和洋丰专用肥处理平均肥料偏生产力在2019—2020年、2020—2021年分别提高了80.6%和68.2%。综上所述,油菜专用肥在保障油菜高产稳产的同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 油菜专用肥 产量 肥料利用率 鄂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代谢组学比较分析蕾薹期油菜不同部位营养差异 被引量:2
2
作者 吴秋雨 林红 +2 位作者 吴宗远 从艳霞 张维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52-159,共8页
本研究采用定量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技术分析大地95油菜蕾薹期不同部位(茎、叶、花苞)小分子营养物的组... 本研究采用定量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技术分析大地95油菜蕾薹期不同部位(茎、叶、花苞)小分子营养物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通过1H-NMR与HPLC-MS/MS分析在大地95菜薹茎、叶、花苞中共定性定量得到53种小分子化合物,其中具有显著差异的物质有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γ-氨基丁酸、丙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酰胺、β-D-葡萄糖、α-D-葡萄糖、蔗糖、果糖、胆碱、甜菜碱、延胡索酸、黄芩素、阿魏酸、山柰酚、芥子碱、反式肉桂酸、橙皮素。糖类物质在油菜茎部的含量最高;而胆碱、琥珀酰胺、多数氨基酸、有机酸以及酚酸类物质主要在花苞中积累,叶部的优势代谢物以黄岑素、芥子碱和柠檬酸为主。通过分析代谢通路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植物的柠檬酸盐循环,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本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蕾薹期油菜的营养价值提供数据参考,并为选育营养丰富的油菜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蕾薹期 代谢组学 定量核磁共振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及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4
3
作者 吴永成 徐亚丽 +2 位作者 彭海浪 李壮 牛应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4-538,共5页
本文于2010-2011年在四川雅安(盆周山区)、射洪(川中丘陵区)和邛崃(成都平原区)3个不同试验地点,研究了播种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油菜不同试验地点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存在着一定的... 本文于2010-2011年在四川雅安(盆周山区)、射洪(川中丘陵区)和邛崃(成都平原区)3个不同试验地点,研究了播种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油菜不同试验地点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播期是影响直播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和产量的主要因素;种植密度则是影响直播油菜分枝部位的主要因素。株高、分枝部位和一次分枝数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或减少;株高和一次分枝数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和油产量都随播期推迟而呈降低趋势,但油菜产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并无显著差异。播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籽粒含油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上述结果,对于四川盆地不同生态区的直播油菜,在目前收获机械难以进入的深丘山区稻油两熟制农田,可适期早播(9月下旬),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5~30万株为宜;在四川省有条件发展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浅丘平坝区,适宜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范围内,随播期推迟适当加大种植密度(每公顷30~60万株),通过构建小个体大群体结构,从而实现油菜生产的轻简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直播 播期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油菜子粒产量及氮效率差异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强 宋海星 +3 位作者 荣湘民 彭建伟 谢桂先 张振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8-903,共6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16个冬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油菜子粒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响应度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品种间差异,并初步探讨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无论施氮水平如何,不同品... 采用大田试验,以16个冬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油菜子粒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响应度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品种间差异,并初步探讨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无论施氮水平如何,不同品种的子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响应度均有显著差异,而氮素吸收量只有在不施氮条件下品种间差异才达到显著水平。根据不施氮时的氮效率和氮素响应度将16个油菜品种分为4种不同类型:1)氮高效-高氮响应(NHE-NHR)型,包括Xy1、Xy16、Xy17、Xh19、Xh20和Xy21;2)氮低效-低氮响应(NLE-NLR)型,包括Xy6、Xy8和Xy9;3)氮高效-低氮响应(NHE-NLR)型,包括Xy7、Xy12、Xy14、Xy15和Xy24;4)氮低效-高氮响应(NLE-NHR)型,包括Xy11和Xy13。无论供氮水平如何,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系数,说明氮素利用效率对油菜氮效率差异的贡献大于氮素吸收效率。但是,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系数表现为不施氮时大于施氮,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则相反,说明在氮胁迫条件下,氮效率的差异中来源于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异减少,来源于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效率 子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终花后角果和叶片光合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春丽 海江波 +2 位作者 田建华 杨建利 赵晓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20-1626,共7页
以‘秦优7号’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叶片和角果遮光及摘除叶片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分析终花后角果和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终花后油菜角果遮光使籽粒的千粒重、产量、含油量分别显著降... 以‘秦优7号’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叶片和角果遮光及摘除叶片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分析终花后角果和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终花后油菜角果遮光使籽粒的千粒重、产量、含油量分别显著降低54.7%、62.1%、44.2%,且籽粒中硫甙含量及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含量显著升高,亚麻酸含量显著降低。(2)叶片遮光和摘除叶片分别显著降低角粒数11.7%、11.3%,降低籽粒千粒重22.5%、17.9%,单株产量分别降低35.3%、44.7%,使籽粒脂肪酸中亚油酸、亚麻酸等含量显著增加,但对籽粒含油量无显著影响。(3)终花后油菜绿色角果皮最大面积是绿叶面积的1.54倍,角果叶绿素a、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叶片,但角果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叶片;且角果层的光辐射强度显著高于角果层下的叶片层;角果响应光辐射强度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均显著高于叶片;即角果能够适应较高强度光辐射环境。研究发现,油菜结角期角果层接受大部分光辐射,角果的光合活性显著高于叶片,是主要的光合器官,角果光合状况对籽粒产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角果 叶片 光合作用 籽粒产量 脂肪酸 光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方式对油菜生长季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岳芳 周炜 +4 位作者 王子臣 陈留根 朱普平 盛婧 郑建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90-1696,共7页
氮肥深施(条施、穴施)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但其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了氮肥撒施、条施和穴施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生长季氧化亚氮排放、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 氮肥深施(条施、穴施)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但其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了氮肥撒施、条施和穴施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生长季氧化亚氮排放、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改变了油菜生长期间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不施氮对照除在油菜移栽后第10dN2O排放通量较大外,其余时间排放均较为微弱。氮肥撒施、氮肥条施和氮肥穴施均在油菜移栽后第10d和第117d出现N2O排放小高峰,排放最大高峰出现在移栽后第100d。氮肥深施显著提高油菜生长季N2O总排放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与氮肥撒施相比,氮肥条施和氮肥穴施分别增加N2O总排放量37.2%和19.3%,提高氮肥利用率72.3%和59.3%,增产28.8%和25.8%,而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与氮肥撒施无显著差异;氮肥条施的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显著低于氮肥穴施。研究表明,在获得相同产量的前提下氮肥撒施并无减排N2O的优势,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生长过程中在氮肥深施时采用条施有利于N2O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施氮方式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单位产量N2O排放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胁迫下油菜生物量Al积累及保护酶系统的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韦冬萍 刘鹏 +2 位作者 徐根娣 蔡妙珍 韦剑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51-2356,共6页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油菜湘杂油二号(耐Al型)和浙双758(Al敏感型)的生物量、根尖Al含量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MDA和Pro含量对Al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胁迫7d时,湘杂油二号根系、地上部和总生物量下降率(13%~36%、13%~36%、...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油菜湘杂油二号(耐Al型)和浙双758(Al敏感型)的生物量、根尖Al含量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MDA和Pro含量对Al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胁迫7d时,湘杂油二号根系、地上部和总生物量下降率(13%~36%、13%~36%、5%~17%)均小于浙双758(30%~53%、12%~20%、16%~28%)。胁迫14d生物量下降比胁迫7d时明显,根冠比也随Al^3+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下降;同时,株高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胁迫7d下,湘杂油二号根尖A1含量在3.94~5.88μg·g^-1之间,浙双758在4.96—7.54μg·g^-1之间,胁迫14d时根尖Al积累进一步增加。Al^3+对叶片SOD、CAT和POD具有激活效应,SOD上升幅度较为明显,胁迫7d和14d时,200μmol·L^-1。Al^3+浓度下湘杂油二号分别增加2.50倍和2.03倍,浙双758分别增加2.02倍和1.83倍,Al^3+对CAT和POD的诱导效应小于SOD;从时间差异看,SOD、CAT的绝对活性和增幅在胁迫14d时小于胁迫7d,POD相反。叶片MDA和脯氨酸含量均随Al^3+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升高,MDA含量在湘杂油二号中低于浙双758,而脯氨酸含量是湘杂油二号高于浙双758。研究认为,湘杂油二号根尖排斥A1的能力较强,且叶片能够维持较高的保护酶活性和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因而其耐Al性强于浙双7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 胁迫 油菜 生物量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气候因子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8
作者 丛日环 张智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4-903,共10页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高海拔区、长江中游二熟区、长江中游三熟区和长江下游)冬油菜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产量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区油菜产量的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3.2℃,≥0℃积温为3620℃,昼夜温差7.8℃,总日照时数984h,太阳辐射量为2631 MJ·m^-2。油菜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呈现增加的趋势,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7℃,而昼夜温差每10年缩小0.21℃;而日照资源则逐年降低,每10年日照时数降低45h。油菜全生育期总降水量平均为680 mm,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长江流域气象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和≥0℃积温与产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长江中游二熟区生育前期(9月-11月)和长江中游三熟区生育后期(3月-5月)平均气温每增加0.1℃,油菜分别减产53和40 kg·hm^-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增产,其中长江上游低海拔区后期昼夜温差每增加0.1℃,产量增幅为39 kg·hm^-2;降水量与产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后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油菜减产约12~39 kg·hm^-2。从整个生育期来看,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高海拔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长江中游二熟区主要受气温、积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影响;长江中游三熟区的限制因子为气温和积温;而长江下游则受到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长江流域 昼夜温差 降雨量 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殷家明 杨惠娟 +4 位作者 彭柳 黄梦珠 唐章林 李加纳 李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对一个单倍体×二倍体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的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农艺性状、叶色遗传和无机营养元素对叶色的影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叶色黄化突变体从苗期到蕾苔期表现新叶黄化,为总叶绿素缺乏型黄化突变体,其... 对一个单倍体×二倍体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的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农艺性状、叶色遗传和无机营养元素对叶色的影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叶色黄化突变体从苗期到蕾苔期表现新叶黄化,为总叶绿素缺乏型黄化突变体,其经济性状较野生型对照变差,叶色黄化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叶色黄化性状的产生很可能与铁元素的吸收、转运或利用效率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叶色黄化突变体 叶绿素 铁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3代子1代和子2代的适合度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庆玲 王建 +4 位作者 强胜 王晓蕾 闫静 伏建国 宋小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4-443,共10页
[目的]携带抗性基因回交后代的适合度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能否成功逃逸到野生近缘种的重要依据。本文研究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3代子1代(BC_3F_2)和子2代(BC_3F_3)在田间条件下的适合度,为转基因油菜基因漂移的... [目的]携带抗性基因回交后代的适合度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能否成功逃逸到野生近缘种的重要依据。本文研究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3代子1代(BC_3F_2)和子2代(BC_3F_3)在田间条件下的适合度,为转基因油菜基因漂移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以野芥菜、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BC_3F_2和BC3F3为材料,研究在低密度(每区15株)和高密度(每区30株)单种及不同种植比例(野芥菜、回交后代的混种比例分别为4∶1、3∶2和1∶1)混种条件下,野芥菜与BC_3F_2和BC_3F_3的总适合度。[结果]单种条件下,BC_3F_2的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性差异。混种条件下,种植比例为4∶1时,BC_3F_2在2种密度下的总适合度均显著低于野芥菜;在混种比例为3∶2和1∶1条件下,BC_3F_2在低密度条件下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相当,而在高密度下的总适合度显著低于野芥菜。BC_3F_3在各种种植条件下的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结论]BC_3F_2的总适合度受种植密度和比例的影响,在低密度3∶2和1∶1混种比例下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相当;BC_3F_3的总适合度不受种植密度和比例的影响。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BC_3F_2和BC_3F_3都具有在野外生存定植的可能性,且BC3F3定植的可能性较BC_3F_2更大。因此在防范转基因油菜基因逃逸的策略上,除防范初始杂交发生外,也应该防范回交后代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芥菜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 回交后代 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硝酸还原酶(NR)抑制剂对油菜植株内NR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硝酸盐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海涛 荣湘民 +7 位作者 宋海星 刘强 廖琼 罗继鹏 顾继东 官春云 龚继明 张振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68-1673,共6页
为进一步揭示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的调控机制及其与植株体内硝酸盐含量的关系。本试验在正常供氮(15 mmol L^(–1)NO_3~–)和缺氮(7.5 mmol L^(–1)NO_3~–)条件下,以氮高效(H1:742和H2:Xiangyou 15)和氮低效(L1:814和... 为进一步揭示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的调控机制及其与植株体内硝酸盐含量的关系。本试验在正常供氮(15 mmol L^(–1)NO_3~–)和缺氮(7.5 mmol L^(–1)NO_3~–)条件下,以氮高效(H1:742和H2:Xiangyou 15)和氮低效(L1:814和L2:H8)油菜基因型为研究材料,通过NR活性的专性抑制剂处理,研究NR活性和硝酸盐含量的基因型和氮水平差异。结果表明,NR专性抑制剂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叶片NR活性,正常供氮和缺氮条件下分别降低53.0%和57.6%,但对叶片硝酸盐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正常供氮条件下的NR活性和硝酸盐含量比缺氮条件下分别高46.9%和16.4%。氮高效油菜基因型的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氮低效基因型。H2的NR活性(NRA_(act))显著高于氮低效基因型的本质原因是其主效基因(nia2)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氮低效基因型。本研究充分表明NR活性和硝酸盐含量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和氮水平差异,一定程度的NR活性变化对植株体内硝酸盐的含量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还原酶(NR) 硝酸盐含量 油菜 基因型 氮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直播油菜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谢立华 余常兵 +8 位作者 胡小加 李银水 廖星 张树杰 和晖 程雨贵 张宗急 廖祥生 车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8,共5页
针对我国目前油菜生产上施肥过量与不足并存,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运用"3414"试验方案进行一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密度(375 000株/hm2)直播油菜氮磷钾肥的适宜用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不同用量显著影响油菜籽粒产量,通过建... 针对我国目前油菜生产上施肥过量与不足并存,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运用"3414"试验方案进行一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密度(375 000株/hm2)直播油菜氮磷钾肥的适宜用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不同用量显著影响油菜籽粒产量,通过建立施肥与产量间的效应函数方程,得出供试条件下油菜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桂林试验点油菜产量2 416.3kg/hm2,施用量为N 118.5 kg/hm2、P2O5 36.5kg/hm2、K2O 60.6kg/hm2;枝江试验点油菜产量3 095.1kg/hm2,施用量为N 176.3 kg/hm2、P2O5 73.0kg/hm2、K2O 100.6kg/hm2;玉龙试验点油菜产量4 474.3kg/hm2,施用量为N 256.7kg/hm2、P2O588.1kg/hm2、K2O 137.7kg/hm2。结论认为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油菜品种在该区域生长发育的生态学特征,以及肥料的边际利润率、肥料和产品价格是油菜推荐施肥的重要依据,不能简单依据供试土壤基础肥力进行油菜推荐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3414”试验方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3代子1代和子2代的适合度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晓蕾 王建 +3 位作者 张庆玲 闫静 强胜 宋小玲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8-151,共14页
如果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渗入到野芥菜中,会给野芥菜的防除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环境释放前对抗性基因向野芥菜的渗入开展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以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携带抗性基因回交3代子1代和子... 如果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渗入到野芥菜中,会给野芥菜的防除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环境释放前对抗性基因向野芥菜的渗入开展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以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携带抗性基因回交3代子1代和子2代(BC3m F2和BC3p F2及BC3m F3和BC3p F3,m表示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后代,p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后代)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它们在不同密度(低密度为15株/区,高密度为30株/区)及不同种植比例(单种,野芥菜与回交后代以4∶1、3∶2、1∶1混种)时的适合度成分和总适合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低密度还是高密度条件下,单种时BC3F2和BC3F3的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低密度混种时,在4∶1和3∶2下,只有BC3m F3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后代的总适合度均显著小于野芥菜;以1∶1混种时,只有BC3m F2和BC3m F3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高密度混种时,3个比例混种下4种供试回交后代的总适合度均显著小于野芥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C3m F3的各适合度成分都与混种比例不相关。表明携带抗性基因的BC3F2和BC3F3在野外都具有生存定植的可能性,且BC3m F3定植的可能性较其他供试回交后代更大。因此在防范转基因油菜基因逃逸的策略上,在防范初始杂交发生的同时,也应该防范回交后代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 野芥菜 回交后代 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近10年来育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永成 牛应泽 +1 位作者 郭世星 李壮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54-2056,共3页
本文利用2000~2010年油菜审定品种资料,分析了近10年来四川省甘蓝型油菜育成品种的特点。结果表明,近10年来四川省油菜品种数量明显增多,杂交化、双低化发展迅速,品种株高呈现升高、全生育期呈现延长趋势;油菜品种的单株角果数明显增加... 本文利用2000~2010年油菜审定品种资料,分析了近10年来四川省甘蓝型油菜育成品种的特点。结果表明,近10年来四川省油菜品种数量明显增多,杂交化、双低化发展迅速,品种株高呈现升高、全生育期呈现延长趋势;油菜品种的单株角果数明显增加,每角果粒数也有所增加,千粒重仅略有降低,因此,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潜力明显提高;油菜品种品质得到有效改善,含油率稳步增加,但抗病性(病毒病、菌核病)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油菜 品种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效率类型油菜的农艺性状、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晓伟 鲁剑巍 +2 位作者 李小坤 徐维民 潘琴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7-491,506,共6页
为合理调整不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油菜品种的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大田试验条件下,根据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广泛种植的3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界线将供试品种分为4类,即A-... 为合理调整不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油菜品种的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大田试验条件下,根据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广泛种植的3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界线将供试品种分为4类,即A-高效吸收高效利用型、B-低效吸收高效利用型、C-高效吸收低效利用型和D-低效吸收低效利用型,研究4类油菜的生长性状、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显示,A类品种在主序长、主序角果数、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农艺性状上表现很强的生长优势,B、C两类居中,D类品种最低。氮素吸收效率高的品种,其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相对较多,不同类型油菜的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顺序为C、A>D、B;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在籽粒中的分配相对较多,而在果壳中分配相对较少,籽粒产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量顺序则为A>B、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吸收效率 氮利用效率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步培养和AgNO_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芽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晓凤 秦叶波 +1 位作者 周伟军 唐桂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7-142,共6页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浙双758为材料,研究二步培养及添加AgNO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离体再生的影响。外植体先在含0.5—1.5mg/L2,4-D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3d或7d诱导愈伤组织的产生,再转到含有3mg/LBA...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浙双758为材料,研究二步培养及添加AgNO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离体再生的影响。外植体先在含0.5—1.5mg/L2,4-D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3d或7d诱导愈伤组织的产生,再转到含有3mg/LBA和0.15mg/LNAA及添加或不添加2.5mg/LAgNO3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芽的分化。结果表明,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再生率与2,4-D浓度、预培养时间和AgNO3密切相关;分化培养基中添加银离子可显著增加不定芽的再生频率;二步培养及添加AgNO3可使半子叶、完整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芽再生频率分别达到了96.1%,96.7%和9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子叶外植体 下胚轴外植体 二步培养 AGNO3 芽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果油菜新种质的创建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江生 刘后利 +1 位作者 周永明 石淑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14-519,共6页
通过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和6个世代的鉴定选择,培育了甘蓝型复果油菜90-12和白菜型复果油菜92-16。对500株以上群体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它们的复果株率达100%,单株复果率达40%以上。尽管复果油菜... 通过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和6个世代的鉴定选择,培育了甘蓝型复果油菜90-12和白菜型复果油菜92-16。对500株以上群体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它们的复果株率达100%,单株复果率达40%以上。尽管复果油菜的角果长度、每果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果柄上结角数目增加而减少,但由于复果油菜的单株角果数比普通油菜多33.20%~56.55%,从而使复果油菜的单株产量较普通油菜增加29.38%~35.26%。甘蓝型油菜复果性状由3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种间杂交 复果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效唑施用方式对高密度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永成 倪勇 +2 位作者 张川 李发林 牛应泽 《作物研究》 2014年第4期354-357,共4页
在成都平原区稻茬田油菜直播密度3.0×105株/hm2条件下,选用川农油3号品种,开展了烯效唑浸种、拌种和叶面喷施的大田试验,探讨烯效唑施用方式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种子对烯效唑较为敏感,烯效唑浸种、拌种... 在成都平原区稻茬田油菜直播密度3.0×105株/hm2条件下,选用川农油3号品种,开展了烯效唑浸种、拌种和叶面喷施的大田试验,探讨烯效唑施用方式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种子对烯效唑较为敏感,烯效唑浸种、拌种处理,均明显降低直播油菜的出苗率和有效密度;烯效唑浸种处理对油菜成熟期农艺性状影响不大;烯效唑拌种和叶面喷施处理,均可明显降低株高与分枝部位高度,分枝部位茎粗有所增加;推迟喷施时间或增加喷施次数有利于降低株高与分枝部位高度,维持较高籽粒产量。综合比较认为,对于直播油菜,采用叶面喷施烯效唑较好,喷施质量浓度以100 mg/L为宜,喷施时期宜在蕾薹初期或苗期与蕾薹初期进行两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烯效唑 施用方式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nCHI-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本波 谢伶俐 +2 位作者 李加纳 柴友荣 曾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9,共8页
为了解Bn CHI-1基因的表达与粒色差异之间的关系,采用RACE技术从甘蓝型油菜黑籽系5B中克隆了Bn CHI-1全长c 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Bn CHI-1的DNA序列为1 809bp。965bp的Bn CHI-1 mRNA含有一个756bp的ORF,编码包含251个氨基酸的多肽。预... 为了解Bn CHI-1基因的表达与粒色差异之间的关系,采用RACE技术从甘蓝型油菜黑籽系5B中克隆了Bn CHI-1全长c 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Bn CHI-1的DNA序列为1 809bp。965bp的Bn CHI-1 mRNA含有一个756bp的ORF,编码包含251个氨基酸的多肽。预测发现Bn CHI-1蛋白存在查尔酮-黄烷酮异构酶结构域,底物2S-柚皮苷的结合位点以及氢键网络氨基酸残基活性位点。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甘蓝型油菜中有6个CHI基因成员。RT-PCR揭示,甘蓝型油菜5B的11个器官组织均有Bn CHI转录,其在茎、叶、蕾和花中的转录水平比较高,其次为种子和根,在子叶中最低。比较1对近等基因系(黑籽系L1和黄籽系L2)中Bn CHI转录水平,发现在花蕾、花、花后20d种子和花后30d种子中,二者的转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开花后10d的种子中,L2中Bn CHI转录水平显著低于L1中Bn CHI转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BnCHI-1基因 克隆 表达 查尔酮异构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型配方肥在晚稻套播油菜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天宝 吕伟生 +6 位作者 郑伟 肖小军 李亚贞 肖富良 韩德鹏 陈何良 肖国滨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6-11,共6页
2016~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缓释型配方肥(N∶P2O5∶K2O=25∶7∶8,及5%其他中微量元素)在晚稻套播油菜上的施用效果,从而为套播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制秸秆还田下,相比... 2016~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缓释型配方肥(N∶P2O5∶K2O=25∶7∶8,及5%其他中微量元素)在晚稻套播油菜上的施用效果,从而为套播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制秸秆还田下,相比不施肥处理,分次施常规肥和一次性基施配方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套播油菜产量和收入;缓释型配方肥在减少肥料养分投入且一次性基施的情况下,仍能达到甚至优于常规肥分次施用的效果。对于晚稻套播油菜,缓释型配方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肥料,建议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型配方肥 油菜 水稻套播 产量 施肥效益 肥料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