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8-二羟基黄酮对NMDA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作用
1
作者 朱敬 黄珂珂 郭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0-437,共8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7,8-二羟基黄酮(DHF)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作用。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3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0只、模型对照组36只、DHF治疗组3...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7,8-二羟基黄酮(DHF)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作用。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3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0只、模型对照组36只、DHF治疗组36只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照组36只,以右眼为实验眼,分别接受玻璃体腔注射5μl 0.1 mmol/L磷酸盐缓冲液、10 mmol/L NMDA、10 mmol/L NMDA+100 mmol/L DHF、10 mmol/L NMDA+100 mmol/L BDNF。于造模后12 h、1 d、3 d、7 d、14 d、28 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并计数RGCs,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盘周围细胞凋亡率。于给药后12 h、3 d、14 d、28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ase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正常对照组、DHF治疗组和BDNF对照组给药后不同时间点RGCs数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HF治疗组与BDNF对照组各时间点视盘周围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DHF治疗组给药后12 h、3 d和14 d TrkB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BDNF对照组给药后3、14和28 d TrkB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DHF治疗组和BDNF对照组给药后12 h和3 d 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HF治疗组给药后12 h bax和bcl-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DNF对照组给药后12 h和3 d bcl-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给药后14 d bax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HF玻璃体腔注射有效减轻了大鼠模型中NMDA诱导的RGCs损伤,其神经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TrkB表达和抑制相关凋亡因子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细胞凋亡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N-甲基-D-天冬氨酸 7 8-二羟基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再生修复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孙宇康 段彦哲 +6 位作者 滑键林 贾炜豪 尉杰忠 马存根 贾磊 张瑞平 翟晓艳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43-1650,共8页
目的探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再生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机械法提取hUC-MSCs,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阳性率;成骨成... 目的探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再生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机械法提取hUC-MSCs,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阳性率;成骨成脂分化实验进行诱导分化鉴定;取不同浓度的HSYA(0、100、200、400、600μmol·L^(-1))对hUC-MSCs进行处理,CCK-8法检测最佳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将细胞分为Control组、100μmol·L^(-1)组、200μmol·L^(-1)组和400μmol·L^(-1)组;EdU掺入法观察HSYA对hUC-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UC-MSCs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含量;划痕实验观察hUC-MSCs的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VEGF、BDN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的表达水平。结果提取细胞符合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特点,具备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与Control组相比,100、200、400μmol·L^(-1)组在作用2 d后,无细胞毒性;HSYA对EdU阳性细胞数、细胞迁移速度均明显提高,其中200μmol·L^(-1)作用最佳(P<0.01);上清液中VEGF、BDNF的表达水平提高,200μmol·L^(-1)组表达最高(P<0.01);HSYA组BDNF、VEGF、FG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其中200μmol·L^(-1)组表达最高(P<0.01)。结论HSYA对hUC-MSCs增殖、迁移和促血管生成能力均具有促进作用,且浓度200μmol·L^(-1)的促进作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C-MSCs HSYA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再生修复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胶质细胞系衍生神经营养因子和雄激素受体在手术诱导隐睾小鼠睾丸管周细胞中的表达
3
作者 吴飞 潮敏 +2 位作者 张殷 张晔 蒋加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细胞系衍生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雄激素受体(AR)在隐睾症小鼠睾丸管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对隐睾症导致生精功能障碍的理论意义。【方法】30只5周龄雄性IC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至6组中,随机抽取3组15只小...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细胞系衍生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雄激素受体(AR)在隐睾症小鼠睾丸管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对隐睾症导致生精功能障碍的理论意义。【方法】30只5周龄雄性IC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至6组中,随机抽取3组15只小鼠进行手术诱导隐睾,其余3组为作为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处理。分别于4 d、7 d、14 d后取各组睾丸组织,然后测量睾丸体积、观察睾丸组织病理,提取各组睾丸管周细胞后利用免疫荧光、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记法检测AR和GDN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4 d、7 d、14 d小鼠的睾丸体积分别为(125.58±19.22)mm^(3)、(123.45±20.12)mm^(3)、(140.09±13.62)mm^(3);睾丸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整齐、层次清楚,可见较多精子细胞,生精小管周围管周细胞形态规则,呈梭形围绕小管周围,细胞厚度均一;AR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05、1.06±0.07、1.19±0.13GDNF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04、1.09±0.05、1.10±0.07;AR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01±0.01、0.79±0.02、1.01±0.04;GDNF蛋白的浓度分别为(18.68±0.43)pg/mL、(14.39±0.36)pg/mL、(16.88±0.37)pg/mL。隐睾组4 d、7 d、14 d小鼠的睾丸体积分别为(115.64±3.91)mm^(3)、(69.51±14.97)mm^(3)、(44.86±5.56)mm^(3);睾丸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层次不清、结构破坏,曲细精管周围管周细胞萎缩、弯曲断裂;AR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76±0.06、0.53±0.04、0.29±0.02;GDNF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72±0.05、0.42±0.02、0.30±0.03;AR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54±0.02、0.98±0.04、0.31±0.01;GDNF蛋白的浓度分别为(8.50±0.34)pg/mL、(17.44±0.32)pg/mL、(6.83±0.34)pg/mL。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除了4 d的睾丸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中3个时间点的睾丸体积、AR和GDNF的mRNA、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睾组3个时间点的睾丸体积、AR和GDNF的mRNA、蛋白表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诱导隐睾小鼠中,睾丸管周细胞的AR和GDNF的表达水平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呈现显著下降。AR和GDNF在隐睾症介导睾丸管周细胞功能的损伤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阐明隐睾症导致生精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症 管周细胞 胶质细胞系衍生神经营养因子 雄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分化因子15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通路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湖南 郝本川 +3 位作者 吕侣 蔡雨伦 王晓凡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周龄C57BL/6雄性载脂蛋白E^(-/-)小鼠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每组4只。对照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重组GDF-15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重组GDF-15(0.05 mg/kg)。高脂饮食12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处死小鼠。取4只同等周龄(20周龄)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比较3组空腹血糖、血脂、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主动脉冷冻切片油红O染色评估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斑块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及GFRAL表达。结果 重组GDF-15组血清GDF-1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59±2.90)ng/ml vs(20.09±1.27)ng/ml,P<0.01]。重组GDF-15组11周和12周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28.60±0.22)g vs(29.47±0.25)g;(28.98±0.22)g vs(30.35±0.13)g,P<0.01]。重组GDF-15组三酰甘油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22±0.02)mmol/L vs(0.38±0.09)mmol/L,P<0.05]。重组GDF-15组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2±2.58)%vs(31.61±3.51)%,P<0.01]。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和GFRAL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088±0.007 vs 0.030±0.006,0.031±0.003 vs 0.010±0.001,P<0.01)。对照组及重组GDF-15组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组GDF-15组醛固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1±3.67)mg/ml vs(87.29±8.63)mg/ml,P<0.01]。结论 GDF-15可能通过GFRAL调控小鼠体质量、三酰甘油及醛固酮水平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模型 动物 生长分化因子15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脂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神经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丁亚兵 赵媛 +3 位作者 张凡 王倩 汪兆艳 栾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探究移植人神经干细胞(hNSCs)治疗新生大鼠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后遗症期对神经的保护机制。方法取80只7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取其中55只采用Rice-Vannucci法制备HIE模型,建模后24 h对存活模型鼠采用Longa评分筛选出中、重... 目的探究移植人神经干细胞(hNSCs)治疗新生大鼠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后遗症期对神经的保护机制。方法取80只7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取其中55只采用Rice-Vannucci法制备HIE模型,建模后24 h对存活模型鼠采用Longa评分筛选出中、重度神经损伤大鼠并随机分为HIE+PBS组(PBS组,n=23)、HIE+hNSCs组(NSC组,n=23),从剩余25只大鼠中随机取23只作为假手术组(Sham组,n=23),Sham组只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离断,也不予缺氧处理。三组同步给予药物抗排斥反应,PBS组与NSC组在建模后3 d分别经右侧脑室注射5μL PBS溶液或hNSCs悬液。移植后10 d,三组各随机取15只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种因子在脑内的分布情况。移植后12周,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SC组大鼠脑内hNSCs的迁移、分化,以水迷宫实验对三组各剩余的8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检测。结果移植后10 d,NSC组VEGF、BDNF两种因子含量均最多,PBS组次之,Sham组最少,NSC组两种因子含量均显著高于Sham组(均P<0.05)。移植后12周,hNSCs向HIE大鼠两侧脑半球迁移,以右侧为主,成熟神经元分化率约30%。移植后12周,水迷宫实验中,PBS组潜伏期均长于Sham组及NSC组(均P<0.05),PBS组穿越平台次数均少于Sham及NSC组(均P<0.05);而Sham组与NSC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室移植hNSCs通过加强HIE大鼠脑内VEGF、BDNF的旁分泌效应,及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的替代作用,从而促进HIE大鼠后遗症期神经损伤的修复,为HIE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迁移 细胞分化 水迷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及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DNA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哲宇 何成 +1 位作者 王成海 路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克隆与表达人及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cDNA。方法和结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了人及大鼠GDNF成熟序列的cDNA片段,并将人及大鼠GDNFcDNA重组到表达质粒pBPL... 目的:克隆与表达人及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cDNA。方法和结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了人及大鼠GDNF成熟序列的cDNA片段,并将人及大鼠GDNFcDNA重组到表达质粒pBPL中,分别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较高表达。结论:人及大鼠GDNFcDNA的克隆与表达获得成功,为研究GDNF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 克隆 神经损伤 修复 GDNF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应用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曹莉 叶俊丽 +5 位作者 刘丽 陈菲 陈哲宇 李建红 路长林 何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3-597,F004,共6页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 (OECs)移植并联合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脊髓损伤的保护和促进再生作用。方法 :建立成年 SD大鼠脊髓 T8半横断损伤模型 ,将体外培养纯化的 OECs植入脊髓损伤处 ,同时局部应用 GDNF。采用斜板试验和 ...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 (OECs)移植并联合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脊髓损伤的保护和促进再生作用。方法 :建立成年 SD大鼠脊髓 T8半横断损伤模型 ,将体外培养纯化的 OECs植入脊髓损伤处 ,同时局部应用 GDNF。采用斜板试验和 BBB联合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并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技术评价 OECs和 GDNF对神经元存活和纤维再生的影响。结果 :(1) OECs和 GDNF联合应用时对皮质和红核神经元有逆行性保护作用 ,可促进脊髓下行传导束再生 ,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2 ) OECs和 GDNF联合应用组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强 ,高于 GDNF或 OECs单用组。结论 :联合应用 GDNF和 OECs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移植 GDNF 大鼠 脊髓损伤 治疗作用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颅脑损伤后GDNF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欣 廖志钢 +3 位作者 刘敏 张林 易旭夫 胡华子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后GDNF的表达变化规律。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重度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等几个脑区内GDNF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CDNF在脑损伤后1d表达开始增高,3d达表达最高峰,5d...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后GDNF的表达变化规律。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重度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等几个脑区内GDNF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CDNF在脑损伤后1d表达开始增高,3d达表达最高峰,5d时回落不明显,7d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GDNF在脑损伤后的时序性变化规律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种脑损伤时间推断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实验研究 时间推断 法医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鲁凯伍 陈哲宇 +4 位作者 曹莉 侯铁胜 傅强 李明 路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48-650,F003,共4页
目的 :研究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基因在大鼠损伤脊髓内的表达 ,观察外源性 GDNF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 :利用 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 DC- Chol和重组质粒p EGFP- ... 目的 :研究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基因在大鼠损伤脊髓内的表达 ,观察外源性 GDNF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 :利用 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 DC- Chol和重组质粒p EGFP- GDNF c 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采用 RT- 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 GDNF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 ,并通过辣根过氧化酶 (HRP)顺行追踪技术和神经微丝 (NF)、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 GDNF基因转染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 :经脂质体 DC- Chol介导 GDNF基因可有效地转染脊髓组织并得到表达。GDNF转基因 4周后可明显增加 NF阳性轴突数目 ,促进皮质脊髓束再生并通过损伤区。结论 :外源性 GDNF在损伤区局部高表达具有神经损伤保护作用 ,提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 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胶质细胞源性 神经营养因子 脂质体 基因治疗法 神经再生 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丁继固 丁文杰 +1 位作者 李光 赵克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1-343,I0001,共4页
目的:探索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体外诱导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M-NSCs)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培养方法,为M-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有血清条件下体外培养鼠胚M-NSCs,予以GDNF作诱导分化。TH免疫细胞... 目的:探索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体外诱导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M-NSCs)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培养方法,为M-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有血清条件下体外培养鼠胚M-NSCs,予以GDNF作诱导分化。TH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TH-ir阳性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M-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阳性率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两组TH-ir阳性细胞比率A组(实验组,6只)为13.53%±1.53%;B组(对照组,6只)3.46%±0.7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GDNF可促进M-NSCs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神经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国恒 凌雁 +2 位作者 万有 王晓民 韩济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2-47,共6页
利用体内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能介导GDNF基因转移和表达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其中GDNFcDNA插入腺病毒基因组的E1区并由CMV启动子控制在人293细胞内通过同源重组包装生成重组腺病毒后,用形... 利用体内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能介导GDNF基因转移和表达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其中GDNFcDNA插入腺病毒基因组的E1区并由CMV启动子控制在人293细胞内通过同源重组包装生成重组腺病毒后,用形态学方法、病毒DNA酶切分析、PCR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正确.经测定病毒滴度达到1010pfu/ml.用免疫沉淀方法从重组腺病毒感染的293细胞及其培养基上清中均检测到大量GDNF蛋白.用重组腺病毒直接感染或者用其条件培养基处理,分别使胚胎大鼠中脑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目增加88.2%和96.4%,明显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NF 重组腺病毒 基因治疗 帕金森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联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内移植对Parkinson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曾水林 王磊 +3 位作者 雷志年 朱建宝 李涛 闫福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2,共4页
将原代培养的胚鼠(E14.5)腹侧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单独或联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移植入Parkinson病(PD)大鼠纹状体内,术后各组动物存活一段时间,观察旋转行为后处死,取纹状体组织做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多巴胺(DA)含量。探讨N... 将原代培养的胚鼠(E14.5)腹侧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单独或联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移植入Parkinson病(PD)大鼠纹状体内,术后各组动物存活一段时间,观察旋转行为后处死,取纹状体组织做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多巴胺(DA)含量。探讨NSCs单独或联合GDNF脑内移植对PD大鼠纹状体内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PD模型相比,NSCs单独或联合GDNF脑内移植均能提高PD大鼠纹状体内的DA含量(P<0.05);在术后30d和60d,DA含量在GDNF+NSCs组的增加幅度比NSCs组更加明显,动物旋转行为亦得到明显改善(P<0.05)。上述结果表明,NSCs单独或联合GDNF移植均对PD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NSCs联合GDNF移植的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PARKINSON病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多巴胺 纹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文捷 周跃 +2 位作者 陈菁 王建忠 陈建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826-1829,共4页
目的 应用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 (pLXSN GDNF)对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进行基因修饰 ,并结合细胞外基质凝胶及生物可降解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管构建神经移植复合体 ,用于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 目的 应用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 (pLXSN GDNF)对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进行基因修饰 ,并结合细胞外基质凝胶及生物可降解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管构建神经移植复合体 ,用于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 ,同时对其促轴突再生及神经元保护作用予以检测评价。方法  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 :A组 (n =10 )细胞外基质凝胶 PLGA管桥接组 ;B组 (n =10 )雪旺细胞 细胞外基质凝胶 PLGA管桥接组 ;C组 (n =10 )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 细胞外基质凝胶 PLGA管桥接组 ;D组 (n =10 )自体神经桥接组。损伤各组 12周时应用神经电生理及甲苯胺蓝染色和透射电镜观测神经再生情况 ,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  12周时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检测、甲苯胺蓝染色轴突形态计量学分析、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提示 :C组优于A、B组 ,而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雪旺细胞的转基因处理可能弥补单纯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不足 ,而可能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雪旺细胞 坐骨神经损伤修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中痛阈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秦泗佳 张晓红 +2 位作者 金海威 高璐 王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研究SD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对机械刺激的痛阈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三叉神经痛样动物模型,选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手术组经口内切口行右侧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结扎... 目的研究SD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对机械刺激的痛阈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三叉神经痛样动物模型,选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手术组经口内切口行右侧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结扎术,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右侧眶下神经不予以结扎,空白对照组未接受手术干预。记录大鼠术前及术后的痛阈,并在不同时间点解剖三叉神经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DNF的变化。结果手术组于术后2周出现痛觉超敏反应,一直持续到术后6周才逐渐恢复,术后10~12周才恢复到术前水平。手术组大鼠术后三叉神经节中GDNF的表达量增高,且表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结论大鼠眶下神经的慢性压迫性损伤(CCI-ION)可建立三叉神经痛样的动物模型。GDNF可能通过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再生方式参与调控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三叉神经痛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定量PCR检测GDNF基因转染大鼠BMSCs后的转录水平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朝鲜 马芳 +3 位作者 袁琼兰 周玲 高小青 邓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61-964,共4页
目的了解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转录水平。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将其随机分为GDNF基因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3组;GDNF基因转染组和空质粒转染组分别用GDNF基因和... 目的了解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转录水平。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将其随机分为GDNF基因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3组;GDNF基因转染组和空质粒转染组分别用GDNF基因和空质粒重组腺病毒感染BMSCs,并按感染后培养时间的不同(3、6、9和12天)又分为4个亚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GDNF基因在BMSCs中的转录水平。结果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无GDNFmRNA的表达,GDNF基因转染组在转染后3~12天的GDNFmRNA相对表达量为0.00751±0.00067。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GDNF基因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有外源性基因GDNFmRNA的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以GDNF基因转染的BMSCs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转染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GDNF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水平p-Akt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存金 庞君 +5 位作者 李莉 张苏明 宋歌 曹俊平 张励才 王红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8-212,217,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水平p-Akt的表达变化及鞘内给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1: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CCI组。CCI组又分为术后1 d组(D1组...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水平p-Akt的表达变化及鞘内给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1: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CCI组。CCI组又分为术后1 d组(D1组)、术后3 d组(D3组)、术后7 d组(D7组)和术后14 d组(D14组)。分别于术后1、3、7、14 d测定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后处死并取其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实验2: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D14'组、D14'+PBS组、D14'+GDNF组。与实验1相同时间点测定TWL,并于第14 d处死,取其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I组大鼠TWL明显降低(P<0.01);与D14'组和D14'+PBS组相比,D14'+GDNF组大鼠TWL明显升高(P<0.01)。CCI组脊髓组织中p-Akt表达水平于术后3 d开始升高,一直持续到术后14 d(P<0.01);D14'+GDNF组p-Akt表达水平较D14'组和D14'+PBS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大鼠脊髓组织中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鞘内注射GDNF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与降低脊髓组织p-Akt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病理性疼痛 磷酸化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永全 莫国焕 +2 位作者 陈明 曾祥发 陆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58-961,共4页
目的:三七总皂苷对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MCA-CI/RP)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参考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MCA-CI/RP动物模型。根据Longa 5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技术原位标记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法检... 目的:三七总皂苷对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MCA-CI/RP)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参考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MCA-CI/RP动物模型。根据Longa 5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技术原位标记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表达。结果:三七总皂苷可以缩小MCA-CI/RP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及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增加缺血脑组织内源性BDNF的表达。结论:三七总皂苷可能通过增加缺血脑组织内源性BDNF的表达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大剂量三七总皂苷组优于小剂量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川芎嗪 脑梗死 细胞凋亡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龙醒脑方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旺华 雷丽萍 +6 位作者 李花 周小青 张利美 韦琛静 曾逸笛 李路迢 付小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3.2mg/kg)、小剂量...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3.2mg/kg)、小剂量组(丹龙醒脑方3.7g/kg)、中剂量组(丹龙醒脑方7.48g/kg)、大剂量组(丹龙醒脑方14.8g/kg),每组10只。后5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通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大鼠治疗7d后,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NSC增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GF、bFGF、GDNF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SC增殖数量显著升高、NGF、bFGF、GDN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中、大剂量组NSC增殖数显著升高,中、大剂量组NGF、bFGF、GDN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丹龙醒脑方可能通过促进NGF、bFGF、GDNF表达促进NSC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干细胞 细胞增殖 神经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活血祛瘀剂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贾东林 吴新民 张利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GDNF)对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源性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L5-6脊神经结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1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GDNF)对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源性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L5-6脊神经结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10);单纯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组(n=10):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GDNF治疗组(n=10):蛛网膜下腔注射GDNF。大鼠脊神经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估,以引起50%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5min内在5±1℃冷板上的缩足次数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结果:各组术前基础机械痛阈和冷刺激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SNL组术后第1d开始出现机械痛阈和冷刺激痛阈降低(P〈0.05),一直持续到第14d,GDNF组术后7、14d时冷刺激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L组相比,GDNF组术后第3d时机械痛阈升高,第5d时冷刺激痛阈升高(P〈0.05),均持续到术后14d。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GDNF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性痛敏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载体ex vivo途径表达TH和GDNF基因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慧 段德义 +3 位作者 吴杰军 赵春礼 蔡青 徐群渊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5-219,共5页
为了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 ex vivo途径高效表达 TH和 GDNF基因。本实验构建有 TH和 GDNF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p LHCX/TH和 p L NCX2 /GDNF,分别转染包装细胞 PA3 17和 PT67中 ;经筛选、RT-PCR、免疫组化等鉴定得到产毒细胞 PA3 17/T... 为了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 ex vivo途径高效表达 TH和 GDNF基因。本实验构建有 TH和 GDNF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p LHCX/TH和 p L NCX2 /GDNF,分别转染包装细胞 PA3 17和 PT67中 ;经筛选、RT-PCR、免疫组化等鉴定得到产毒细胞 PA3 17/TH和 PT67/GDNF。培养 COS-7细胞 ,以两种产毒细胞的上清分别感染 COS-7细胞 ,筛选后 ,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基因的表达量 ,将基因改造的细胞移植到大鼠纹状体内 ,免疫组化检测体内移植的 TH、GDNF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 :TH和GDNF基因可在靶细胞表达 ,且筛选后基因表达阳性细胞显著增加 ;TH阳性率达 5 0 % ,GDNF阳性率达 70 %。在体内实验中 ,可以观察到这两种外源基因可同时在大鼠脑内移植区表达。以上结果提示 ,TH和 GDNF基因改造细胞 ,可通过 ex vivo途径在脑内移植区高效表达。这一实验结果将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逆转录病毒 酪氨酸羟化酶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TH GDNF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