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P-g-MAH与氨基化纳米二氧化硅协同增强CF/PP复合材料
1
作者 王海旭 孙进 +4 位作者 赵巍 时振堂 潘雨曦 刘程 蹇锡高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7,共7页
树脂本身强度及树脂与碳纤维之间的界面强度是影响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连续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基(CF/PP)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通过添加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及氨基化纳米二... 树脂本身强度及树脂与碳纤维之间的界面强度是影响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连续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基(CF/PP)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通过添加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及氨基化纳米二氧化硅(SiO_(2)-NH_(2))对高熔指PP进行改性,先后通过熔融浸渍和热压成型,制备连续碳纤维增强聚丙烯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添加PP-g-MAH与SiO_(2)-NH_(2)使PP的结晶度提升2.5%,拉伸强度提升4.8%,弯曲强度提升5.3%;CF/PP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达到543.7 MPa和17.2 MPa,分别提升112.2%和6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聚丙烯 力学性能 氨基化纳米二氧化硅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玻璃微珠/石墨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2
作者 于淼 沈剑 +2 位作者 王秀娟 杨乐庭 凤仪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7,共7页
以表面改性后的石墨和空心玻璃微珠(HGB)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珠/石墨/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究2种填料的协同效应以及在不同负载下复合材料的摩擦学响应,并探讨相关机制... 以表面改性后的石墨和空心玻璃微珠(HGB)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珠/石墨/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究2种填料的协同效应以及在不同负载下复合材料的摩擦学响应,并探讨相关机制。结果表明:添加HGB和石墨可以促进PP的结晶过程,也均能有效提高P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HGB和石墨的协同效应可以改善PP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当HGB含量一定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随石墨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石墨质量分数为4%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最低,磨损质量损失最少;其他工况条件一定时,复合材料在200 N负载下的耐磨损效果较好;添加HGB和石墨后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转变为以磨粒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复合材料 空心玻璃微珠 石墨 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亦珺 张蓉蓉 +2 位作者 肖婧怡 张维农 从艳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2-512,共11页
为解决油菜秸秆处理困难的问题,以油菜秸秆为原料,采用混炼热压工艺制备木塑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油菜秸秆的填充量、粒径和聚合物种类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GB/T 24137-2009《木塑装饰板》中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为解决油菜秸秆处理困难的问题,以油菜秸秆为原料,采用混炼热压工艺制备木塑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油菜秸秆的填充量、粒径和聚合物种类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GB/T 24137-2009《木塑装饰板》中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当油菜秸秆的填充量为30%、粒径为80目时,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指标较优;聚丙烯(PP)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优于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AA)、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氯乙烯(PVC)制备的复合材料;比较了稻壳灰、亲水型纳米SiO_(2)和亲油型纳米SiO_(2)对材料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5%的亲油型纳米SiO_(2)或5%的稻壳灰能有效增强复合材料性能,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2.01%和11.25%、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2.73%和7.32%、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7.13%和6.43%。25%油菜秸秆粉、5%稻壳灰和70%PP制备得到的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最优:拉伸强度17.83±0.56 MPa、弯曲强度33.68±0.04 MPa、弹性模量2119.32±6.39 MPa、邵氏硬度72.30±1.09 HD、含水率0.39±0.02%、吸水厚度膨胀率0.58±0.00%,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木塑复合材料 聚丙烯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GFR/PP-LGFR热压-注塑一体成型制品力学性能分析
4
作者 吴希然 贾志欣 +3 位作者 刘立君 李继强 赵川涛 陈博杰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采用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制备热压-注塑一体成型制品,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影响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显著性因素,分析工艺参数对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拉伸和弯曲失效模式,并对失效断面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建立了成型工艺... 采用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制备热压-注塑一体成型制品,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影响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显著性因素,分析工艺参数对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拉伸和弯曲失效模式,并对失效断面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建立了成型工艺参数、微观结构及制品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制品拉伸强度的显著性因素为预热温度、保压压力、模具温度,影响制品弯曲强度的显著性因素是预热温度、熔体温度、保压压力,制品有机片材与注塑材料的结合强度和有机片材纤维-树脂结合程度是影响制品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玻璃纤维 热压-注塑一体成型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板材耐紫外老化性能研究
5
作者 韩宇 肖汉 +2 位作者 张志成 吴福梅 董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93-2700,共8页
研究了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GFPP)复合板材在紫外(UV)老化前后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微观结构及形貌变化,探究了抗紫外剂和抗紫外膜对GFPP板材的抗紫外性能的影响,为今后制造复合材料货车车体提供了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未添加抗紫外剂和... 研究了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GFPP)复合板材在紫外(UV)老化前后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微观结构及形貌变化,探究了抗紫外剂和抗紫外膜对GFPP板材的抗紫外性能的影响,为今后制造复合材料货车车体提供了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未添加抗紫外剂和抗紫外膜的样条在2 000小时UV老化后拉伸强度降低19%,而添加了抗紫外剂并覆上抗紫外膜的样条在同样的老化时间后力学性能仅下降4%。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定量分析羰基演化,揭示协同防护对分子链断裂的抑制机制。FTIR结果显示未做紫外保护的样品在老化后出现了显著的羰基(C=O)吸收峰(常见的PP老化产物所含官能团),而后者的变化却不明显。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未做紫外保护的PP样品表面粉末化、龟裂化严重,而后者没有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IR 聚丙烯 复合材料 紫外老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切玻璃纤维及增容剂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宁宁 薛长鸣 吴宁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1-165,共5页
为了提高聚丙烯的力学性能,以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增容剂,使用熔融挤出法制备短切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SGF/PP)复合材料,研究了玻璃纤维牌号、含量及PP-g-MAH添加量对SGF/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耐水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 为了提高聚丙烯的力学性能,以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增容剂,使用熔融挤出法制备短切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SGF/PP)复合材料,研究了玻璃纤维牌号、含量及PP-g-MAH添加量对SGF/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耐水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耐水解玻璃纤维,SGF/PP复合材料在95℃水浴中老化30d后的拉伸强度保留率为85.3%;SGF/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随玻璃纤维含量增加而升高,但当玻璃纤维质量分数超过40%后,冲击性能有所下降;PP-g-MAH的加入改善了玻璃纤维与聚丙烯树脂的界面结合,当PP-g-MAH质量分数为1%时,SGF/PP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无缺口冲击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与未加增容剂的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18.4%,20.6%,96.7%和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切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 力学性能 增容剂 界面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A的MFR对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杨红艳 宋银燕 邓锋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14,共5页
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制备了聚丙烯(PP)/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水滑石(LDH)复合材料,考察了EAA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和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AA的MFR过小,LDH的插层和剥离较差,MFR过大,复合材料中游... 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制备了聚丙烯(PP)/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水滑石(LDH)复合材料,考察了EAA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和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AA的MFR过小,LDH的插层和剥离较差,MFR过大,复合材料中游离的EAA分子链过多,造成相分离,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当MFR为5.0 g/10 min时,复合材料中LDH插层和剥离程度及EAA团聚体分散性最好;加入EAA与LDH能提高PP的热稳定性、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当MFR为5.0g/10min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 熔体流动速率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界面结构的变化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
8
作者 苏海亮 覃秋林 +2 位作者 安登 位腾腾 韩哲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6,共8页
为研究单向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损伤行为与纤维/树脂混合体内部微观结构纤维-基体界面的关系,本文采用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方法及双线性模型cohesive单元,建立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菱形、随机纤维分布的微观结构模型。开发了复合... 为研究单向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损伤行为与纤维/树脂混合体内部微观结构纤维-基体界面的关系,本文采用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方法及双线性模型cohesive单元,建立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菱形、随机纤维分布的微观结构模型。开发了复合材料微观结构模型预测单向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宏观性能参数,并结合界面微观损伤模式分析了复合材料0°、90°层合板的破环形式;同时,开展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纵、横向拉伸及剪切力学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验证了复合材微观性能参数预测值的准确性以及复合材料0°、90°微观结构损伤形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带厚度界面的微观结构模型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且连续;界面对横向、剪切模量有较大影响;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铺设方向决定了单胞模型材料组分的损伤形式,沿纤维方向受载时体现为纤维崩断,垂直纤维方向受载时损伤形式为界面失效和基体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界面损伤 多尺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玻璃纤维复合泡沫的制备及隔声隔热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仿军 徐焕辉 +3 位作者 沈晨曦 姚楚 谭南枢 温碧霞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6,共8页
以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和苯乙烯(St)为单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玻璃纤维(GF)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和模压发泡法制备了聚丙烯(PP)/GF复合泡沫,利用PP分子上熔融接枝形成的TPGDA-St共聚物长链支化结构作为相容剂,促... 以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和苯乙烯(St)为单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玻璃纤维(GF)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和模压发泡法制备了聚丙烯(PP)/GF复合泡沫,利用PP分子上熔融接枝形成的TPGDA-St共聚物长链支化结构作为相容剂,促进GF在PP基体中的分散,通过GF与TPGDA-St共聚物长链支化结构的协同作用,有效改善PP熔体和复合泡沫的性能。研究了支化结构相容剂和填料用量对PP熔体强度、热稳定性、结晶性能以及复合泡沫微观形貌、隔热性能、声学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PGDA-St共聚物长链支化结构相容剂能够有效促进GF在PP基体中的分散,强化界面相互作用,形成较为完善的填料网络,显著提升了PP的熔体强度、发泡性能和结晶性能。当GF用量为10份时,PP/GF复合泡沫的泡孔均匀、形状规则、压缩性能良好,具备优异的隔声性能和隔热性能,平均声音传输损耗达到59.7 dB,相较于纯PP泡沫提高了84.8%,导热系数低至0.055 W/(m·K),相较于纯PP泡沫降低了6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玻璃纤维 复合泡沫 隔声性能 隔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砂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亚芳 曾科 +2 位作者 包嗣海 段莉斌 张维健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为实现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ultra-high performance cementitious composite,UHPCC)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以玻璃砂替代UHPCC中的河砂,制作玻璃砂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glass sand ultrahigh-performance cementitious composite,GS... 为实现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ultra-high performance cementitious composite,UHPCC)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以玻璃砂替代UHPCC中的河砂,制作玻璃砂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glass sand ultrahigh-performance cementitious composite,GS-UHPCC),通过开展力学性能试验,探讨不同玻璃砂替代率和玻璃砂粒径对GS-UHPCC抗压、抗折性能的影响,定量表征GS-UHPCC的弯曲韧性和能量吸收能力,并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试验,分析了玻璃砂的增韧机理.结果表明,以平均粒径为0.27 mm的玻璃砂替代河砂,当体积替代率为40%时效果最好,替代后GS-UHPCC在养护28 d时的抗压强度相较于未掺时提升了17.0%,抗折强度提升了14.8%,能量吸收能力最优,微观结构致密,水化反应最为完全.本研究得出的最优玻璃砂替代率与粒径,可为GS-UHPCC的应用提供可行性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 玻璃砂 力学性能 水化反应 火山灰效应 能量吸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磷石膏胶结体早期力学强度特性及增韧机理研究
11
作者 张卫中 周凯 +3 位作者 孔德华 吴倩倩 康钦容 潘登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在传统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领域,纤维增强了材料的强度、韧性、延展性和抗裂性。为了提高磷石膏胶结体的早期强度,掺入聚丙烯纤维作为增强剂,开展了掺纤维磷石膏胶结体制备试验以及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纤维对磷石膏胶结体破坏规律... 在传统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领域,纤维增强了材料的强度、韧性、延展性和抗裂性。为了提高磷石膏胶结体的早期强度,掺入聚丙烯纤维作为增强剂,开展了掺纤维磷石膏胶结体制备试验以及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纤维对磷石膏胶结体破坏规律的影响,并通过SEM探究了纤维对磷石膏胶结体的增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纤维掺量增加磷石膏胶结体单轴抗压强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纤维最优掺量为1%;掺入纤维的磷石膏胶结体能延缓峰值抗压强度达到时间且破坏时的峰值应力更大,未掺入纤维的磷石膏胶结体在荷载超过应力峰值后快速失稳,掺入聚丙烯纤维的磷石膏胶结体则呈缓慢降低趋势;随着纤维的掺入,磷石膏胶结体的裂纹数量逐渐减少,且裂而不断,磷石膏胶结体的延性变形明显;微观下聚丙烯纤维表面附着有絮团状水化产物,且在磷石膏胶结体固结过程中相互缠结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研究成果可为磷石膏基复合材料在固废胶结充填现场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纤维 磷石膏胶结体 早期力学特性 裂纹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嘉琦 刘曦 +3 位作者 王传林 苏芝棋 鲁鑫 麦靖敏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55-2362,2371,共9页
本文使用不同类型(KH550和KH560)和不同浓度(0.5%、1.0%、1.5%和2.0%,质量分数)的SCA对聚丙烯纤维(PPF)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折试验,研究了SCA改性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承压能力,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 本文使用不同类型(KH550和KH560)和不同浓度(0.5%、1.0%、1.5%和2.0%,质量分数)的SCA对聚丙烯纤维(PPF)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折试验,研究了SCA改性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承压能力,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后的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了微观表征。结果表明:KH560改性聚丙烯纤维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流动度影响较大,KH550次之;整体上,SCA浓度越接近1.5%,对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流动度的影响越大;随着KH550浓度增大,水泥基复合材料孔隙率总体呈降低趋势,随着KH560浓度增大,水泥基复合材料孔隙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且浓度为1.5%时孔隙率最小;两种SCA均提高了PPF表面的粗糙度,并能在PPF-SCA-基体界面实现化学键连接;两种SCA对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较小,但能有效提高抗压强度。总体而言,KH550改性效果优于KH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聚丙烯纤维 水泥基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增强sP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姜斌 贾义军 +3 位作者 陈国军 陈拓 景裕生 聂琦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35,共6页
以玻纤(GF)和间规聚苯乙烯(sPS)树脂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造粒,制得GF增强sPS复合材料。探究了市售的6种不同种类GF对GF增强sPS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筛选出最佳种类GF,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对复合材... 以玻纤(GF)和间规聚苯乙烯(sPS)树脂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造粒,制得GF增强sPS复合材料。探究了市售的6种不同种类GF对GF增强sPS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筛选出最佳种类GF,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进行了表征。随后,选用适合sPS的最佳种类的GF,考察了GF含量对GF增强sP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选6种不同种类GF中,最佳的型号是ECS11-3.0-436H;SEM结果表明,与其他5种GF相比,该GF和sPS树脂基体具有更好的界面黏合力。DSC分析结果表明,GF的种类对复合材料的冷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影响不大。选择ECS11-3.0-436H的GF,质量分数在0~50%范围内,随着GF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也逐步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规聚苯乙烯 玻璃纤维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PPC/CS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梓函 孟令宇 +2 位作者 李祥瑞 李春风 刘明利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520,共8页
通过在聚乳酸(PLA)/玉米秸秆(CS)复合材料中引入聚碳酸亚丙酯(PPC)改善韧性,使用熔融挤出与热压成型相结合的方式制备聚乳酸/聚碳酸亚丙酯/玉米秸秆(PLA/PPC/CS)复合材料,以热压时间、热压压力和热压温度为变量,以PLA/PPC/CS复合材料的... 通过在聚乳酸(PLA)/玉米秸秆(CS)复合材料中引入聚碳酸亚丙酯(PPC)改善韧性,使用熔融挤出与热压成型相结合的方式制备聚乳酸/聚碳酸亚丙酯/玉米秸秆(PLA/PPC/CS)复合材料,以热压时间、热压压力和热压温度为变量,以PLA/PPC/CS复合材料的冲击、弯曲和拉伸性能为评价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热压时间、热压压力、热压温度对PLA/PPC/C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最终优化出的热压工艺条件为热压时间10 min,热压压力7.5 MPa,热压温度1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塑复合材料 聚乳酸 聚碳酸亚丙酯 热压工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聚丙烯纤维-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基本性能正交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韦靖 韩金秀 +1 位作者 方冉 庞建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63,共8页
应用正交试验法开展了16组秸秆/聚丙烯纤维-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和3组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完成了秸秆粉末体积率VS、玻化微珠代砂率VG和聚丙烯纤维体积率VP这3种因素对秸秆/聚丙烯纤维-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劈裂... 应用正交试验法开展了16组秸秆/聚丙烯纤维-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和3组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完成了秸秆粉末体积率VS、玻化微珠代砂率VG和聚丙烯纤维体积率VP这3种因素对秸秆/聚丙烯纤维-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劈裂抗拉强度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玻化微珠掺入可有效提高混凝土隔热保温性、工作性,但会造成强度损失。玻化微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减小最为显著,最大损失幅度为24.64%,秸秆粉末和聚丙烯纤维对抗压强度影响可忽略;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拉强度提高极为显著,最大提升幅度为16.72%,同时显著提高拉压比。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秸秆/聚丙烯纤维-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抗压和抗拉强度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温混凝土 秸秆 聚丙烯纤维 玻化微珠 力学性能 正交试验 强度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玻混杂纤维铺层顺序对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鞠录岩 林浩瀚 +3 位作者 李伟 张钊源 张维琨 张耀武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通过混杂纤维的协调匹配产生协同混杂效应,从而提高复合材料在强度、刚度、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为了研究碳纤维与玻璃纤维铺层顺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5种不同铺层顺序的碳/玻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通过混杂纤维的协调匹配产生协同混杂效应,从而提高复合材料在强度、刚度、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为了研究碳纤维与玻璃纤维铺层顺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5种不同铺层顺序的碳/玻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合显微组织与拉伸断口分析了纤维铺层顺序对其强度、刚度、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铺层顺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铺层间隔越均匀其增强效果越好,碳纤维或玻璃纤维集中分布于试样中间时均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碳纤维、玻璃纤维单层间隔时其抗拉强度比纯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提高了约60%,3层间隔时其强度略低于纯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铺层间隔越均匀其层间开裂越集中且断口处纤维单丝拔出长度越大;碳纤维加入后复合材料的刚度大幅度提升,其应力-应曲线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铺层顺序对复合材料刚度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层合板 铺层顺序 碳/玻纤维 混杂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环境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康沁莹 陈淑仙 +1 位作者 崔潇俊 代振帮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124,共8页
采用加速吸湿法得到玻璃纤维/L285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吸湿特性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湿热处理前后的化学结构、断口微观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研究了湿热环境对玻璃化转变温度、损伤机理、抗拉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的影响,探究湿热老化机制,为通用... 采用加速吸湿法得到玻璃纤维/L285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吸湿特性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湿热处理前后的化学结构、断口微观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研究了湿热环境对玻璃化转变温度、损伤机理、抗拉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的影响,探究湿热老化机制,为通用航空飞机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吸湿初期符合Fick第二定律,后期吸湿曲线逐渐趋于平缓,湿度一定时,温度越高,吸湿率越大,达到吸湿饱和时间越长。水浴温度由25 ℃增加到85 ℃时,饱和吸湿率增加209%,相应吸湿饱和时间增加46.50%;湿热处理后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失效形式发生改变,抗拉强度降低30.97%,弹性模量在6%范围内波动,加载初期应力—应变曲线呈线性关系,后期呈非线性变化趋势;相对25 ℃干态试样,85 ℃湿态试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24 ℃,相应的化学结构未发生变化,但纤维-基体界面发生了不可逆的物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环境 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损伤机理 力学性能 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氧老化对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谢海生 周淑芬 +5 位作者 兰修才 李谦 曹艳肖 冉国文 李涛 袁弋惠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以自制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P-g-MAH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热氧老化对PP-g-MAH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的PP-g-MAH大幅度提高了30%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热氧老... 以自制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P-g-MAH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热氧老化对PP-g-MAH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的PP-g-MAH大幅度提高了30%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热氧老化时间的延长,PP-g-MAH的MFR不断增加,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力学性能的提升作用不断降低;通过凝胶色谱仪(GPC)、红外光谱(IR)和马来酸酐(MAH)接枝率测定结果的分析,热氧老化过程没有对PP分子链接枝的马来酸酐产生明显的影响,而是引起了聚丙烯分子链的断裂,造成PP-g-MAH分子量下降,导致自身力学性能下降,使得PP与玻璃纤维之间的界面强度下降,使得PP-g-MAH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作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氧老化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分子结构 力学性能 相容性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4
19
作者 游一兰 贺国文 +3 位作者 孟洪量 马德崇 肖春光 张园园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3,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和硬脂酸对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进行了复合改性,再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回收聚丙烯(R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改性nano-SiO2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和良好的分散效果。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RP... 采用硅烷偶联剂和硬脂酸对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进行了复合改性,再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回收聚丙烯(R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改性nano-SiO2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和良好的分散效果。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RPP纳米复合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达到最大值。当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仅为0.5%时,RPP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22.23 kJ/m^(2),比0.5%未改性nano-SiO2/RPP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34.99%。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3%改性nano-SiO2/RPP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20.6 MPa。当红磷(RP)的质量分数为20%,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2%和3%时,RPP复合材料的阻燃级别达到UL94 V-0级。通过研究改性nano-SiO2对RPP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回收聚烯烃材料的高质化再生利用提供了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红磷 力学性能 阻燃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增强环氧树脂力学与耐老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冲标 高博 +1 位作者 李运钱 陆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采用偶联剂KH560对短切玻璃纤维(玻纤)进行改性,并以改性短切玻纤作为增强材料制备得到玻纤/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随着玻纤质量分数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弯曲和冲击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玻纤填充质量分数为10%时,材料的力学增... 采用偶联剂KH560对短切玻璃纤维(玻纤)进行改性,并以改性短切玻纤作为增强材料制备得到玻纤/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随着玻纤质量分数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弯曲和冲击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玻纤填充质量分数为10%时,材料的力学增强、增韧效果达到最佳。SEM表征表明玻纤与树脂基体界面结合良好,可以有效传递树脂与玻纤间的应力,且玻纤的介入也可有效阻挡裂纹的扩展,起到增强、增韧作用。然而当玻纤质量分数过高时,由于材料的分散性变差,其力学性能下降。复合材料经短时间的紫外老化后,因紫外光氧作用颜色发生很大变化,然而由于玻纤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可以延缓紫外氧化损伤进一步深入到材料内部,材料的外观颜色变化开始放缓。在水分作用下,树脂也会发生一定的水解。这些破坏使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上述研究可为后续开发用于替代金属电力金具的性能更优越的玻纤增强环氧树脂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玻璃纤维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耐老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