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
作者 杨春花 张和民 +2 位作者 周小平 王鹏彦 王小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442-3453,共12页
在回顾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考察因子、研究方法,概括了大熊猫对对觅食条件、隐蔽条件和气候条件的选择机制,并探讨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灵活性及大熊猫和与其同域分布的动物种的共存机制。作者认为,野... 在回顾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考察因子、研究方法,概括了大熊猫对对觅食条件、隐蔽条件和气候条件的选择机制,并探讨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灵活性及大熊猫和与其同域分布的动物种的共存机制。作者认为,野外调查误差大、研究尺度单一等是目前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目前较流行的已被证明比较优良的资源选择函数法、DNA指纹技术、无线电遥测、红外线自动感应照相系统、GIS与遥感成像等先进技术,并融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较大尺度空间来研究大熊猫的生境选择,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生境选择 机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因子分析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7
2
作者 王学志 徐卫华 +5 位作者 欧阳志云 刘建国 肖燚 陈佑平 赵联军 黄俊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21-828,共8页
生态位因子分析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模型计算只需物种"出现点"的数据,而不需要"非出现点"数据,在生境评价与生境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中,利用... 生态位因子分析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模型计算只需物种"出现点"的数据,而不需要"非出现点"数据,在生境评价与生境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中,利用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和遥感数据分析了平武县大熊猫生境分布现状,综合评价了该县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存在的保护空缺。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中高海拔(>2128 m)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而避免在落叶阔叶林和灌丛林中活动,避免在有人为干扰的地区活动,农田是对大熊猫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人为干扰因子。平武县大熊猫生境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和北部地区,总面积为234033 hm2,其中适宜生境为106345 hm2,次适宜生境为127688 hm2。目前该县已建的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47.2%的大熊猫生境得到保护(包括49.2%的适宜生境和45.6%的次适宜生境),尽管如此,保护区之间连接性差,存在严重的保护空缺。该县北部的白马乡、木座乡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却没有得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建议在该地区新建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生态位因子分析 生境适宜性 生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条件价值法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存在价值评估 被引量:40
3
作者 宗雪 崔国发 袁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90-2098,共9页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但其存在价值目前缺乏明确的市场价格。因此对大熊猫的存在价值进行估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但其存在价值目前缺乏明确的市场价格。因此对大熊猫的存在价值进行估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研究了我国居民对于大熊猫的保护意识和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进而对大熊猫总体存在价值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选择在大熊猫栖息地集中分布的四川省进行,采用支付卡式(Payment Card,PC)问卷调查方式,对回收的674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非零支付474份,占有效问卷的70.4%。调查表明:人均支付价值为82.7yuan/a,进而得出我国大熊猫总的存在价值为3.67×1010yuan/a。建立支付价值与居民社会经济因子的回归模型,通过AIC(Akaike′sInformation Criterion)指数选择最优模型,结果显示对支付价值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为学历、收入和年龄。其中,支付价值与学历、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通过对年龄、学历、收入3个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各因子不同水平支付价值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价值法 支付意愿 存在价值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对产仔育幼洞穴的选择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宇 雍严格 +3 位作者 宋成军 高洁 熊月萍 杨兴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的选择机制。方法对产仔育幼洞穴的性能和构造等物理参数及洞穴外部环境因子进行样方调查,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所调查洞穴的物理属性进行分类。结果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选择的主要影响生态因子是坡型、干... 目的探讨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的选择机制。方法对产仔育幼洞穴的性能和构造等物理参数及洞穴外部环境因子进行样方调查,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所调查洞穴的物理属性进行分类。结果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选择的主要影响生态因子是坡型、干扰高度和隐蔽性等。结论洞穴内外生态因子的异质性是影响大熊猫洞穴选择的主要因素;大熊猫对偏岩型和隧道型两种洞穴具有较为相近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产仔育幼期 洞穴选择 频数分布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对竹笋细胞壁的利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龙玉 曹焯 潘文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6-581,共6页
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大熊猫对松花竹 (Fargesiasp .)笋细胞壁的利用状况 ,利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 ,通过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对比研究野生大熊猫食物和粪便中的松花竹笋细胞壁的形态。发现竹笋经过大熊猫的消化... 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大熊猫对松花竹 (Fargesiasp .)笋细胞壁的利用状况 ,利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 ,通过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对比研究野生大熊猫食物和粪便中的松花竹笋细胞壁的形态。发现竹笋经过大熊猫的消化后 ,其细胞壁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变化 ,薄壁细胞细胞壁变薄 ,厚壁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都有部分消失、缺损或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松花竹 细胞壁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的么罗英 王晓 张晋东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60-65,共6页
目前,关于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空间共存机制主要存在3种假设模式:即毗邻但空间不重叠;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共存在小尺度空间。明确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空间利用模式,能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提出科学参考依据。为此,本研究利用红外相... 目前,关于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空间共存机制主要存在3种假设模式:即毗邻但空间不重叠;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共存在小尺度空间。明确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空间利用模式,能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提出科学参考依据。为此,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集中分布区域同时监测大熊猫及人类活动,通过分析大熊猫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大熊猫与人类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初期(2011.11—2013.04)人类活动月相对丰富度较低,此时该区域内监测到的大熊猫月相对丰富度较高。但从2013年5月起人类活动强度骤增且此后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导致大熊猫的月相对丰富度急剧降低。(2)虽然在关键的限制性因子(如水源等)的利用上大熊猫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存在重叠,但总体而言,人类活动频繁出现的区域大熊猫的出现频次明显减少。结合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存的3种机制分析得出大熊猫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共存模式为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区应全面考虑人类干扰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减少人类与大熊猫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存机制 大熊猫 人类活动 红外相机 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bCluster包的四川大相岭山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种内单元划分
7
作者 程勇 杨洪 +2 位作者 孙治宇 张成成 戴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58-63,共6页
划分物种种内单元的地理空间边界,对于实现有效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相岭山系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图层为基础,使用habCluster包,对大相岭山系大... 划分物种种内单元的地理空间边界,对于实现有效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相岭山系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图层为基础,使用habCluster包,对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种内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共被划分为20个大熊猫种内单元。这些种内单元的划分结果,良好地体现了研究区域被低HSI值的栅格所分隔的情况,可作为对大熊猫生境斑块的指示。大熊猫种内单元与现有保护区的叠加分析表明,大相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3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瓦屋山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4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羊子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2个大熊猫种内单元。对跨大相岭-瓦屋山种内单元,需要不同区域与级别的行政主管部门通力配合协调一致,以加强对该区域野生大熊猫的保护管理。对大相岭泥巴山种内单元,需降低道路对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其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研究为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作为对其他区域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管理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相岭山系 种内单元 大熊猫 保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引种与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巢穴期的育幼能力比较
8
作者 罗永 周世强 +4 位作者 何胜山 韦华 孙萌萌 黄炎 张和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1-867,共7页
为了探究在巢穴期野外引种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母兽育幼能力的差异性,建立培训母兽的选择标准。2018年7月—2019年1月,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野化放归培训基地,通过“高清网络摄像机监视系统”收集了“草草”和3只圈养母兽(“... 为了探究在巢穴期野外引种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母兽育幼能力的差异性,建立培训母兽的选择标准。2018年7月—2019年1月,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野化放归培训基地,通过“高清网络摄像机监视系统”收集了“草草”和3只圈养母兽(“博斯”“翠翠”以及“平平”)巢穴期110 d,每天3个时段共计1320 h的高清视频资料,以“无响应”“滞后安抚”“舔仔”和“幼仔完全暴露时间”4个行为数据作为母兽育幼能力的评估指标,进行了野外引种大熊猫与圈养大熊猫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它们在“无响应”行为上没有显著性差异(K-W:H=6.569,P=0.087);(2)在“滞后安抚”行为上有极显著性差异(K-W:H=13.185,P=0.004);(3)在“舔仔”行为上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K-W:H=25.046,P=0.000);(4)在“幼仔完全暴露”时间上具有极显著性差异(K-W:H=31.043,P=0.000);这说明在巢穴期“草草”的育幼能力强于3只圈养母兽,特别是在“幼仔完全暴露时间”这一育幼能力指标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为今后母兽带仔野化培训在母兽选择方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野外引种 野化培训 巢穴期 育幼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粪便中线粒体基因库特点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晓达 任晓彤 +6 位作者 高雨薇 王文慧 张琦 褚佳宁 林立钧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脱落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的异质性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以92只不同年龄的大熊猫粪便为材料,通过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研究非编码的D-loop区、编码rRNA的16S rRNA区以及编码蛋白质的ND1和ND2区... 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脱落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的异质性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以92只不同年龄的大熊猫粪便为材料,通过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研究非编码的D-loop区、编码rRNA的16S rRNA区以及编码蛋白质的ND1和ND2区的异质性。结果显示:D-loop区存在3个异质性热点区段,突变碱基的数量远远高于其他3个编码区;D-loop区TS/TV小于16S rRNA和ND两个编码区,表明后两者较D-loop区受到更强烈的纯化选择;ND区第3位密码子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前两位,选择压力最低。此外,16SA3、ND1A6和ND2A7三个编码区的异质性可能与年龄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大熊猫粪便DNA的异质性突变构成了一个多样性较高的线粒体基因库,突变在组织细胞水平上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该线粒体基因库为揭示动物适应性进化机制、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个体适合度和动物与肠道微生物及环境的关系等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也可能成为有潜力的大熊猫个体年龄预测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粪便DNA 异质性 线粒体基因库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老饲养员轮换对黔灵山动物园大熊猫行为规律的影响
10
作者 李达 代振江 +5 位作者 杨雄威 冯文武 李俊 王琦 肖图雄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24,共6页
为探究新老饲养员轮换对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行为规律的影响,以贵阳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大熊猫馆的2只圈养大熊猫(海浜和星宝)为研究对象,在2023年2—10月,采取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时间记录法在固定时间段对圈养大熊猫的... 为探究新老饲养员轮换对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行为规律的影响,以贵阳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大熊猫馆的2只圈养大熊猫(海浜和星宝)为研究对象,在2023年2—10月,采取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时间记录法在固定时间段对圈养大熊猫的运动、采食、刻板和休息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用以对比分析3种饲养员轮换类型(A组为3名老饲养员;B组为3名普通新饲养员;C组为3名专业新饲养员)对圈养大熊猫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B组饲养员会导致大熊猫刻板和运动行为显著增加(P<0.05),其中,海浜比星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更长,B组饲养员会导致大熊猫采食和休息行为显著减少(P<0.05);大熊猫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会随着与饲养员相处时长的增加而逐渐较少,A组饲养员基本不会影响大熊猫的刻板行为,C组较B组饲养员能更快地使大熊猫的刻板行为时间缩短,表明大熊猫的行为明显受饲养员轮换的影响,而专业饲养员比普通饲养员更能快速改善大熊猫的刻板行为。因此,非必要不应频繁更换动物饲养员,同时应尽可能提高饲养员业务水平,确保提升动物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新饲养员轮换 刻板行为 动物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更新生长发育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11
作者 王文玲 刘天骄 +6 位作者 李雨芯 郑冰权 何飞 彭波 周世强 李德生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2023年4—7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岷山山系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的更新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川箭竹的发笋期约60 d,平均发笋时间为(30.23±0.71)d,平均发笋量为(5.41&... 2023年4—7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岷山山系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的更新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川箭竹的发笋期约60 d,平均发笋时间为(30.23±0.71)d,平均发笋量为(5.41±0.27)株/m^(2),活竹密度为(32.72±1.04)株/m^(2);(2)青川箭竹幼笋-幼竹的高度与生长时间呈极显著关系,表现为“S”型增长趋势,基径也与生长时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3)在样地尺度下,不同海拔段、郁闭度的发笋量差异均极显著,表现为海拔越高,发笋量越大,郁闭度为0.50~0.74的林下发笋量最多;(4)在样方尺度下,成竹高度与发笋时间、笋高度和笋基径显著相关,灌木层高度与发笋期显著相关,灌木层盖度和乔木盖度与发笋量显著相关,草本层高度与笋基径显著相关。本研究揭示了青川箭竹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有利于为大熊猫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川箭竹 环境因子 郁闭度 大熊猫 大熊猫国家公园 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性大熊猫妊娠期孕酮变化规律的研究
12
作者 沈洁娜 张丹辉 +4 位作者 王晓宇 张涛 李蓉 高更更 雷颖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28,共8页
为判断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真/假妊娠及探索大熊猫胚胎滞育各环节(胚囊发育的停滞、维持、再激活)孕酮的变化规律,对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2019—2023年参与繁殖的11只大熊猫累计30次的妊娠期孕酮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 为判断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真/假妊娠及探索大熊猫胚胎滞育各环节(胚囊发育的停滞、维持、再激活)孕酮的变化规律,对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2019—2023年参与繁殖的11只大熊猫累计30次的妊娠期孕酮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假孕大熊猫配种后,早期阶段(0~8 d)孕酮水平差异显著(P<0.05),第0天(首次配种当天)、第2天孕酮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滞育期(93.1±5.9)d,滞育期的长短可能与光周期有关。孕酮于峰值[(17.8±0.9)d(真孕)(/16.7±1.4)d(假孕)]前快速上升,峰值后[(22.0±0.7)d]产仔。研究结果表明,真/假孕大熊猫妊娠期孕酮变化规律极其类似,很难判断真/假妊娠,但有助于管理人员了解大熊猫所处的妊娠阶段,可预测大熊猫预产期,提高大熊猫妊娠率,防止胎儿早期流产,可为研究大熊猫胚胎滞育分子进化机制,揭示物种进化的环境适应机制和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胚胎滞育 孕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大熊猫疑是癫痫病诊治与分析
13
作者 邓林华 杨波 +9 位作者 王茜 魏荣平 魏明 黄山 何鸣 王承东 陈安发 任志均 凌珊珊 李德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77,共6页
结合临床症状、CT扫描、血液常规与生化、组织病理学和应激生理学等手段对1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癫痫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该个体从癫痫发作致昏迷后的第2天开始,其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计数超出正常水平,而红细胞... 结合临床症状、CT扫描、血液常规与生化、组织病理学和应激生理学等手段对1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癫痫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该个体从癫痫发作致昏迷后的第2天开始,其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计数超出正常水平,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比容(HCT)则低于正常水平。昏迷期间的谷丙转氨酶(ALT)与钠(Na^(+)),以及昏迷后第5天的谷草转氨酶(AST)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此外,脑组织呈现出弥漫性脑水肿、脑白质增生和坏死空洞,但CT扫描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还发现癫痫发作期间的粪便皮质醇质量分数[(3207.7±994.2)ng/g]显著高于发病前[(282.4±207.3)ng/g,Z=-3.000,P=0.003],唾液皮质醇浓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体(P<0.05)。结合医学诊断和应激生理分析,推测该个体可能是受到噪声刺激后引发机体产生急性应激,使得机体非稳态负荷过重,最终导致癫痫发作。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保障动物的生活环境安静、稳定,尽量减少或避免个体受到应激源刺激,进而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癫痫 急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味剂对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竹叶的影响
14
作者 鲜义坤 黄山 +12 位作者 刘张育 徐亚琳 黄明亚 邹文勇 武伟 曾文 钟红宇 刘娟 魏明 黄润 李果 马黎民 张贵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90,共15页
为了探究未成年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选择性摄食的风味机制,根据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行为特点、熟悉的食物香气和喜欢的食物味道,自主研制出一种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专用风味剂。经专业人员的嗅感和口感品评,该风味剂可... 为了探究未成年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选择性摄食的风味机制,根据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行为特点、熟悉的食物香气和喜欢的食物味道,自主研制出一种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专用风味剂。经专业人员的嗅感和口感品评,该风味剂可以改善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所食竹叶的主要气味和味道。2022年6月—2023年3月,用刺黑竹(Chimonobambusa purpurea)、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和八月竹(Ch.szechuanensis)的竹叶饲喂7只(3,4♀)1.5岁段(15~20月龄)圈养大熊猫幼仔、6只(2,4♀)2.5岁段(27~30月龄)和6只(3,3♀)4.0岁段(45~52月龄)圈养大熊猫亚成体。试验组竹叶喷雾风味剂,对照组竹叶不喷。试验期间,每天早饲和午饲时段各进行30 min的饲喂试验并相互交换两组竹叶所放位置。通过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自由选择摄食试验及其摄食过程的录像回放,观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竹叶的摄食先后顺序、最长连续摄食时间、摄食总时长、摄食竹枝数量和竹叶摄食量。结果表明:(1)风味剂可显著提升1.5岁段受试大熊猫幼仔最先摄食次数的占比;(2)风味剂可显著增加1.5岁段和2.5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的最长连续摄食时间,平均增加率分别为339.32%和102.59%;(3)风味剂可显著增加1.5岁段和2.5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的总时长,平均增加率分别为310.45%和129.91%;(4)风味剂可显著提高1.5岁段、2.5岁段和4.0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枝数量,平均增食率分别为186.20%、80.87%和103.12%;(5)风味剂可显著提高1.5岁段、2.5岁段和4.0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量,平均增食率分别为154.21%、118.02%和109.77%。因此,专用风味剂可以增强竹叶对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诱食性,具有显著的增食竹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未成年 风味剂 竹叶 嗅感品评 口感品评 饲喂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大熊猫主食竹种群及营养特征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梅 郑维超 +6 位作者 何芳 蔡丽君 谌利民 李明富 晋蕾 邹立扣 刘金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8-316,共9页
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食竹(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和糙花箭竹F.scabrid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种群及营养特征。结果表明,(1)各龄级占比均为多年生>二年生&... 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食竹(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和糙花箭竹F.scabrid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种群及营养特征。结果表明,(1)各龄级占比均为多年生>二年生>一年生>当年生>死亡竿,一年生的差异最大。(2)各龄级竿的基径和株高、叶和茎生物量表现出显著种间差异。(3)木质素种间含量差异最大,纤维素差异最小,巴山木竹木质素含量最高,缺苞箭竹纤维素含量最高。(4)脂肪含量种间无显著差异,巴山木竹脂肪和黄酮含量均为最低,巴山木竹和缺苞箭竹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大于糙花箭竹。(5)还原糖、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存在种间差异,巴山木竹竹叶中的还原糖含量最高,缺苞箭竹竹叶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6)糙花箭竹和缺苞箭竹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大于巴山木竹,16种氨基酸中仅甲硫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酸有显著种间差异。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大熊猫主食竹的基础资料,可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栖息地恢复竹种选择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主食竹 生物量 营养成分 大熊猫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森林砍伐后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
16
作者 李辉 张群艳 +4 位作者 蒲冠桦 尹华康 付励强 毛泽恩 张晋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1-200,共10页
【目的】掌握砍伐后森林的恢复进程,为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移动窗口法分析该保护区森林砍伐前后40年间森林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野... 【目的】掌握砍伐后森林的恢复进程,为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移动窗口法分析该保护区森林砍伐前后40年间森林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野外实地样方调查评价保护区林地的破碎化和连通性。【结果】1)保护区内的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森林面积从295 km^(2)降至230 km^(2),之后逐步恢复到274 km^(2)并于近年达到277 km^(2),森林面积逐渐接近砍伐前水平,恢复速率也随之下降,且小规模偷伐盗伐仍在影响森林恢复。2)保护区内被严重砍伐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以及永红管护区西南部与马拟管护点北方区域,导致保护区高连通性林地被阻隔分为3个区域。3)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遭受砍伐最严重,该区域具有代表性,区域内的前期修复结果并未达到大熊猫适宜栖息地要求,仍需改进,宜试行森林恢复与保护实验。【结论】保护区内森林破碎化严重,各区块间存在分隔,对照大熊猫原始生境进行栖息地修复,建立大熊猫生境廊道并加强管控是必要且亟需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砍伐 森林恢复 移动窗口法 大熊猫栖息地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惠水仰天窝竖井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17
作者 王德远 Jean BOTTAZZI +3 位作者 周文龙 李威 胡晚枚 吕小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126,共6页
晚更新世的大熊猫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化石分布点众多,但完整保存的骨骼材料相对较少。文中报道了贵州惠水县仰天窝竖井新发现的完整大熊猫头骨化石,仰天窝竖井—白马洞因其特殊的洞穴环境为化石的保藏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测量数据... 晚更新世的大熊猫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化石分布点众多,但完整保存的骨骼材料相对较少。文中报道了贵州惠水县仰天窝竖井新发现的完整大熊猫头骨化石,仰天窝竖井—白马洞因其特殊的洞穴环境为化石的保藏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测量数据,仰天窝大熊猫个体牙齿比现生大熊猫略大,应属于巴氏大熊猫。AMS—^(14)C测年结果为22887~22431 a BP,时代处于末次盛冰期前后,新材料的发现为推断大熊猫在晚更新世末期的分布范围、生存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化石 晚更新世 仰天窝竖井 喀斯特洞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惠水仰天窝竖井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18
作者 王德远 Jean Bottazzi +3 位作者 周文龙 李威 胡晚枚 吕小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共4页
大熊猫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化石点众多,但完整头骨材料相对较少。本文报道了贵州惠水仰天窝竖井最新发现的大熊猫头骨及下颌骨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仰天窝竖井—白马洞特殊的洞穴条件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测... 大熊猫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化石点众多,但完整头骨材料相对较少。本文报道了贵州惠水仰天窝竖井最新发现的大熊猫头骨及下颌骨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仰天窝竖井—白马洞特殊的洞穴条件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测量数据,仰天窝大熊猫个体牙齿比现生大熊猫略大,应属于巴氏大熊猫。AMS-^(14)C测年结果为22887~22431 a BP,处于末次盛冰期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化石 晚更新世 仰天窝竖井 喀斯特洞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血液中钼元素测定及差异分析
19
作者 胡正泉 许林 +7 位作者 吴凯 张贵权 黄治 何长贵 周宇 胡宇柯 张坤 李才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895,共5页
钼元素含量的稳定对于动物个体正常发育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收集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卧龙和都江堰3个基地共108份健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血液样本用于测定血液中的钼元素含量,其中亚成年个体样本42份,成年个... 钼元素含量的稳定对于动物个体正常发育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收集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卧龙和都江堰3个基地共108份健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血液样本用于测定血液中的钼元素含量,其中亚成年个体样本42份,成年个体样本48份,老年个体样本18份。结果显示:钼元素含量在大熊猫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3个基地大熊猫血液中的钼元素含量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推测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与生活环境,如土壤、水源及食物等相关。本研究编制了健康大熊猫血液中钼元素的含量标准,可为大熊猫日常健康状态评判、疾病预防及合理的饮食搭配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血液 钼元素 年龄 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25
20
作者 周世强 黄金燕 +3 位作者 张亚辉 李仁贵 李德生 张和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804-4814,共11页
亚高山竹类占据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 leuca)食物组分的99%,竹子的生命周期与大熊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竹子的更新和生长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为了弄清大熊猫的采食利用和人为砍伐是否促进或制约竹子的繁殖更新,应... 亚高山竹类占据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 leuca)食物组分的99%,竹子的生命周期与大熊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竹子的更新和生长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为了弄清大熊猫的采食利用和人为砍伐是否促进或制约竹子的繁殖更新,应用样方法、定位观察法,连续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中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p>0.05),被大熊猫采食竹子的比例为67.07%,致死率29.07%;人为砍伐竹子的比例为65.67%,致死率46.68%,可见与大熊猫采食相比,砍伐更为影响拐棍竹种群的生存。从出笋数量来看,不同处理方式有利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p<0.05),尤其是人为砍伐措施大大提高了竹子的出笋率,但人为砍伐样方的竹笋质量(地径和株高生长)却远低于大熊猫采食和对照样方,未能达到大熊猫觅食的选择利用标准。不同年份之间,各种处理方式下的拐棍竹出笋数量波动较大(p=0.006~0.035),并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相似(2007,p=0.825)。不同处理方式之间,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各年份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007年外),年死亡率仅2003年和2004年有明显的差异(p<0.05),2005~2007年均不显著(p>0.05)。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与年死亡率之间表现出年补充率(年死亡率的格局(p<0.05),唯有大熊猫采食样方的2004年和2005年、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的2005年的年死亡率略高于年补充率(p>0.05),这表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棍竹 无性系 种群 大熊猫 采食 砍伐 更新动态 野化培训 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