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YT双标图综合评价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品种
1
作者 李超 付小琼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3,共14页
对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品种合理布局和品种性状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GYT双标图对2022—2023年黄河流域3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农艺性状、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皮棉产量与铃... 对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品种合理布局和品种性状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GYT双标图对2022—2023年黄河流域3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农艺性状、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皮棉产量与铃重、单株铃数、霜前花率、衣分、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生育期、株高、子指、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整齐度、枯萎病指数、黄萎病指数等性状的组合水平,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2年试验中所有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大部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时大部分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比总变异平方和比例大于基因型效应。筛选出中棉所9B07等产量-性状组合优良的品种,比对照品种中棉所9711适应性更广、丰产性更好,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GYT双标图比GT双标图具有解释的变异比例更高、拟合度更好、分析结果可信度更高等优点,可以更加直观展示参试品种特点,为我国作物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GT双标图 gyt双标图 产量-性状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YT双标图分析对黄淮海生态区玉米品种综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岳海旺 魏建伟 +2 位作者 刘朋程 陈淑萍 卜俊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6-856,共21页
针对不同环境、多性状条件下优良品种选择效率低下的问题,探讨整合环境型鉴定技术(envirotyping techniques,ET)和多性状选择对黄淮海夏玉米区试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016—2017年黄淮海夏玉... 针对不同环境、多性状条件下优良品种选择效率低下的问题,探讨整合环境型鉴定技术(envirotyping techniques,ET)和多性状选择对黄淮海夏玉米区试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016—2017年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数据为材料,基于当年19个环境协变量信息采用ET将40个试点划分为不同生态区(mega-environments,ME)。采用品种-产量×性状(genotype by yield×trait,GYT)双标图技术对不同生态区(mega-environments,ME)籽粒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穗长、秃尖、穗行数、穗粒重、百粒重、茎腐病和黑粉病等农艺性状的组合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研究GYT双标图技术在玉米区域试验多性状评价中的作用。AMMI方差分析表明,2016年被测农艺性状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017年被测农艺性状除穗位高互作效应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根据当年气象因子信息将位于8个省份的40个试点划分为4个ME,降水亏缺(dbp)、饱和水汽压差(vpd)、相对湿度(rh)和最高温度(Tmax)在5个物候期中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趋势。GYT双标图与ME结合,可以筛选出不同ME的优势品种。2016年参试品种中,衡玉321和冀丰118在划定的4个ME中均表现出丰产性突出、稳定性较好的特征,属于丰产稳产型品种。而潞玉36和潞研1502则属于参试品种中丰产性、稳定性均较差的品种。2017年参试品种中,DK56在ME2和ME4试点中产量-性状组合表现较为协调,DK205和衡玉6105分别在ME1和ME3生态区中有较好的表现。对照品种郑单958两年区域试验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但丰产性一般。基于环境型鉴定技术划分生态区与GYT双标图相结合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实现品种推广的精细定位,为黄淮海夏玉米区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品种 生态区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气候变量 gyt双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YT双标图对北部冬麦区国审小麦品种的回溯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笑晴 许乃银 +5 位作者 孙晶 刘素娟 梁晨 刘林斌 徐剑文 许栩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北部冬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对该麦区历年国审小麦品种进行回溯分析有助于小麦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基于产量与熟期、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品质指数、抗病指数和抗寒指数等性状的组合,采用品种-产量×性... 北部冬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对该麦区历年国审小麦品种进行回溯分析有助于小麦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基于产量与熟期、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品质指数、抗病指数和抗寒指数等性状的组合,采用品种-产量×性状组合(GYT,genotype by yield×trait)双标图方法对2003-2023年期间北部冬麦区47个国审小麦品种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47个国审小麦品种可划分为4个特征显著的品种类型。其中,Ⅰ型品种综合表现优秀,在产量与早熟性、抗病性、抗寒性、千粒重和容重等性状组合上表现突出,在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和品质指数组合上表现优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最高,主要包括京麦179、京农16和津麦3118等8个品种。Ⅱ型品种综合表现优良,在产量与品质指数、穗数组合上表现突出,在产量与抗病指数、抗寒指数组合上表现稍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但应注意生产安全,主要包括京麦202、京农19和轮选158等13个品种。Ⅲ型品种的产量与抗病和抗寒指数组合最好,但在其余性状组合上表现差,综合生产应用价值有限,可作为抗性亲本。Ⅳ型品种综合表现较差,可选择单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作为育种亲本应用。根据各品种在GYT双标图ATA轴上的投影位置,筛选出综合表现优良的京麦179、京农16、津麦3118、京麦189、京麦202、京花12号、京农19、轮选158和中麦623等品种。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分析方法基于“产量-性状”组合水平对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研究,为其他作物和地区的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审定 品种分类 多性状 GT双标图 gyt双标图 北部冬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YT双标图分析对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综合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岳海旺 韩轩 +5 位作者 魏建伟 郑书宏 谢俊良 陈淑萍 彭海成 卜俊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1248,共18页
旨在科学准确地对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为品种合理布局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技术对2020—2021年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22个参试品种的籽粒产量与生育期、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株高、... 旨在科学准确地对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为品种合理布局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技术对2020—2021年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22个参试品种的籽粒产量与生育期、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穗长、穗粗、秃尖,穗粒重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的组合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表明,被测农艺性状基因型和环境效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除穗粗、突尖长度和穗粒重等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中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籽粒产量、生育期、收获时籽粒含水量、穗粗、秃尖和百粒重等性状环境效应平方和占总方差平方和最大,倒伏率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总方差平方和最大。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百粒重、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而与突尖长度呈负相关。根据参试品种的理想指数筛选出衡玉868、邯玉1806和宿单908等为产量-性状组合表现优良的品种,同时也鉴别出陕单685、敦玉291、邯玉17-6601和邯玉573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差,对照品种郑单958表现一般。衡玉868较其他参试品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展现出绝对的区域产量优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与GT双标图相比,GYT双标图显示出前2个主成分解释的变异比例较高、拟合度较好、分析结果可信度较高等优点。本研究运用GYT双标图技术对黄淮海夏玉米参试品种进行品种产量-性状特性分析,为本区玉米品种综合评价提供借鉴,也为其他作物品种多性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双标图 gyt双标图 理想指数 夏玉米 产量-性状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YT双标图对西北内陆棉区国审棉花品种的分类评价 被引量:14
5
作者 许乃银 赵素琴 +4 位作者 张芳 付小琼 杨晓妮 乔银桃 孙世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0-671,共12页
西北内陆棉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主产棉区,对该棉区历年国审棉花品种进行科学分类和综合评价有利于国审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棉花生产效率的提升。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分析对2003—2019年期间西北内陆棉区37个国审棉花品种的产量与霜前花率... 西北内陆棉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主产棉区,对该棉区历年国审棉花品种进行科学分类和综合评价有利于国审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棉花生产效率的提升。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分析对2003—2019年期间西北内陆棉区37个国审棉花品种的产量与霜前花率、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等性状的组合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品种分类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内陆棉区37个国审棉花品种可划分为3个特征明显的品种类型。其中,I型品种包括新陆早13号、中棉所49、新陆早21号、巴13222、新46、天云0769、Z1112、新石K18、J206-5、新石K21、禾棉A9-9、创棉508、H33-1-4、金科20、新K28、创棉512和J8031等17个品种,是产量与其余性状组合协调最好的品种类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最高。II型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一般,抗病性差,在当前生产上应用价值有限。III型品种的抗枯萎病性表现最好,但在其余性状上表现略差,综合生产应用价值有限,也许可作为抗病亲本应用。同时,根据各品种的理想指数筛选出创棉512、J8031、新K28、H33-1-4、金科20、新陆早13号和创棉508等综合表现优良的品种,也鉴别出新陆棉1号、新陆早33号、创棉501号和新陆早51号等综合表现相对略差的品种。本研究采用的GYT双标图分析方法是基于“产量-性状”组合水平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研究,产量-性状组合之间的相关关系更加简单,多数组合间表现显著正相关,更适用于品种的多性状直观选择和综合评价,通常比先前的GT双标图解释的变异比率高,双标图模型拟合度更好,结果更可靠。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分析方法对西北内陆棉区国审品种的分类研究揭示了该棉区国审棉花品种的分类特征和应用价值,为本区的国家棉花品种试验审定提供了借鉴,也为其他作物品种的类似研究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 品种审定 品种分类 多性状 GT双标图 gyt双标图 西北内陆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型鉴定技术划分生态区综合评价黄淮海青贮玉米品种 被引量:8
6
作者 岳海旺 魏建伟 +3 位作者 王广才 刘朋程 陈淑萍 卜俊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8,共19页
气候因子对农作物区域试验丰产性和适应性的影响较大。为准确评价青贮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夏播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采用2002-2021年20 a的气象数据资料,依据环境型鉴定技术(ET)对2022年青贮玉米区域试验中12个试点进行生态区(ME)划... 气候因子对农作物区域试验丰产性和适应性的影响较大。为准确评价青贮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夏播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采用2002-2021年20 a的气象数据资料,依据环境型鉴定技术(ET)对2022年青贮玉米区域试验中12个试点进行生态区(ME)划分,依据品种-性状(GT)双标图和品种-产量×性状(GYT)双标图对15个参试品种的生物干重、干物质含量、倒伏率、倒折率、空秆率、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茎腐病、瘤黑粉病、生育期、株高和穗位高13个农艺性状以及全株淀粉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4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加性主效应和积性互作效应(AMMI)方差分析被测的13个农艺性状中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除穗位高外其余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6个省份的12个试点被划分为4个生态区,不同生态区间气象因子呈较大的变化趋势。生物干重与株高、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率、倒折率呈极显著负相关。GYT双标图与生态区结合,可以鉴别出不同生态区的优势品种。参试品种中渝单805在划定的4个生态区中均表现出丰产性突出、稳定性较好的特征,属于丰产稳产型品种。皖农科青贮8号、成单3601、正大511和衡玉1996等品种在ME2、ME3和ME4中丰产性和稳定性较好。安科青2号和KNX2202等品种在ME1和ME4中丰产性较差,金诚6在ME2和ME3中丰产性和稳定性均较差。基于环境型鉴定技术划分生态区和GYT双标图相结合评价青贮玉米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可以实现品种推广的精细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品种 生态区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气候因子 gyt双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胡亮亮 周洪妹 +6 位作者 王晓磊 王素华 李彩菊 魏云山 王丽侠 程须珍 陈红霖 《作物学报》 2025年第10期2581-2594,共14页
为明确我国小豆主栽品种的产量潜力、适应性与稳定性,并指导区域化应用与育种,本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在我国主要产区遴选8个代表性生态试验点,对15个小豆基因型进行了多点试验。运用联合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加性主效应与乘性互作(AM... 为明确我国小豆主栽品种的产量潜力、适应性与稳定性,并指导区域化应用与育种,本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在我国主要产区遴选8个代表性生态试验点,对15个小豆基因型进行了多点试验。运用联合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加性主效应与乘性互作(AMMI)模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等方法,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系统评价。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是影响除百粒重外各性状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百粒重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和主茎分枝数影响极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单株荚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子,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AMMI与GGE分析揭示了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明确了基因型的特定适应区域与稳定性差异。综合评价显示,赤红3号(G5)表现出高产潜力,最接近理想基因型;保红201429-8(G8)等基因型兼具高产与稳产特性;环境评价表明,榆林(E5)试验点因其优良的代表性和区分能力,被鉴定为理想测试环境。本研究表明,环境效应对小豆产量性状具有显著影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是品种选育和推广中充分考量的关键因素,且单株荚数可作为小豆高产育种的核心选择指标。本研究为我国小豆育种策略的优化和品种的精准推广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与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产量相关性状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稳定性 GGE双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