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腰硬联合麻醉正中与旁正中入路在艾滋病患者痔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1
作者 周影 刘民强 +2 位作者 钟祥鹏 任波 吴强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88-2392,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腰硬联合麻醉正中入路和旁正中入路在艾滋病患者痔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估其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期间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痔切除术的90例艾滋病患者,根据超声引导穿刺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正...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腰硬联合麻醉正中入路和旁正中入路在艾滋病患者痔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估其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期间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痔切除术的90例艾滋病患者,根据超声引导穿刺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正中入路组和旁正中入路组。正中入路组利用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横突横轴正中位扫查切面进行定位成像,定位棘突间隙中点和脊髓中线交叉点作为穿刺点,采用平面外穿刺技术;旁正中入路组利用椎板纵轴矢状倾斜位扫查切面进行定位成像,将显示最清晰的背侧联合体结构间隙放置在探头中点,穿刺时选用自尾侧向头侧进针的平面内穿刺技术完成腰硬联合操作。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穿刺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麻醉效果。结果组间分析显示旁正中入路组在穿刺总次数和首次穿刺成功率方面优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换穿刺间隙和更换穿刺入路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入路组感觉异常发生率以及术后2 d穿刺点压痛发生率显著高于旁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所有患者感觉阻滞平面均达T6~10,并且运动阻滞程度均Bromage≥3分。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512,P>0.05)。结论在艾滋病患者痔切除术中,超声引导腰硬联合麻醉中穿刺方面及并发症发生方面,旁正中入路优于正中入路;麻醉效果方面两种入路并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腰硬联合麻醉 正中入路 旁正中入路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宫颈癌患者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王兵 孙建明 吴晓婕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146,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宫颈癌患者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老年宫颈癌患者420例,均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下顺利完成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医体质类型平和体质140例... 目的研究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宫颈癌患者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老年宫颈癌患者420例,均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下顺利完成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医体质类型平和体质140例、阴虚体质140例、阳虚体质140例,比较不同体质类型的患者的麻醉情况以及麻醉前5 min、麻醉后30 min、术后6 h生命体征、应激反应情况,麻醉情况包括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生命体征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水平。结果3组患者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麻醉诱导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体质患者苏醒时间更短(P<0.05)。麻醉前5 min 3组患者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0 min 3组患者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值均有所降低,术后6 h基本恢复正常,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麻醉前5 min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0 min 3组以上指标均明显升高,术后6 h明显降低,平和体质患者在麻醉后30 min、术后6 h时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水平显著优于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患者(P<0.05)。结论平和体质的老年宫颈癌患者能够更好地调控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激反应,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中医体质 老年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全麻 硬膜外阻滞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段功宸 吴继敏 +5 位作者 徐巧敏 江建鑫 蓝海燕 张旭彤 袁开明 李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瑞马唑仑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并满足纳入标准的106名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5^90岁,ASA...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瑞马唑仑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并满足纳入标准的106名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5^9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P组缓慢静注丙泊酚0.3^0.5 mg/kg(注射时间1 min)后以0.5^3 mg·kg^(-1)·h^(-1)泵注维持;R组缓慢静注瑞马唑仑负荷量0.05 mg/kg(注射时间1 min)后以0.1^0.3 mg·kg^(-1)·h^(-1)维持术中镇静。两组患者以维持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3^4分、脑电双频指数(BIS)值75^85间来调整泵注速率;缝合切口时停止输注镇静药。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T0),镇静后5(T1)、10(T2)、15(T3)、30(T4)、60min(T5)及术毕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BIS值,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术中遗忘、术后7 d内谵妄(POD)及神经认知恢复延迟(DNR)的发生率。结果:与T0时点比较,两组患者T1^T5时点的BIS和MOA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6时点的MAP、HR显著降低(P<0.05)。与P组比较,R组患者T1^T6时点的MAP均更高(P均<0.05),苏醒时间短[(6.6±1.8)vs.(7.7±2.2)min,P<0.05],术后第7天Hopkins言语学习测试评分下降幅度更小(3.9±3.9 vs.6.2±4.6,P<0.05),术后谵妄、术后DNR发生率显著降低(7.5%vs. 28.3%,5.7%vs. 20.8%,P<0.05),术中遗忘发生率增高(52.8%vs. 28.3%,P<0.05);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更低(15.1%vs. 37.7%,5.6%vs. 22.6%,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频次更少(P<0.05)。结论:瑞马唑仑用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可提供有效的围术期镇静,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术后早期神经认知功能影响小,总体安全性高于丙泊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老年患者 腰硬联合麻醉 镇静 神经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志 彭晓红 +1 位作者 邱艳 杨梦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4-819,共6页
目的比较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IIIHN)联合生殖股神经生殖支(GBGF)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开放性成人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腹股沟斜疝行开放性单侧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试验组)... 目的比较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IIIHN)联合生殖股神经生殖支(GBGF)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开放性成人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腹股沟斜疝行开放性单侧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试验组)和C组(对照组)2组,每组45例。I组在超声引导下行IIIHN联合GBGF阻滞;C组采用CSEA。评价两种麻醉感觉阻滞程度和运动阻滞效果;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 min、手术开始切皮时、开始牵拉精索/圆韧带时、疝囊高位结扎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评价术中补救镇痛和血管活性药的用药情况;比较两种麻醉术后静息VAS评分及术后镇痛泵的按压次数。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程度均为有效阻滞(P>0.05);I组患者44例运动阻滞程度0级,C组双侧下肢运动阻滞均达2级以上(P<0.05);在麻醉5 min后,C组部分患者的心率有升高伴平均动脉压下降(均P<0.05);两组患者中,I组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C组有6例患者使用了甲氧明(P<0.05);I组患者在术后6、12 h的VAS评分和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C组(均P<0.05)。结论IIIHN联合GBGF阻滞用于成人开放性单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在感觉阻滞程度和麻醉效果评级方面达到了CSEA的效果,其较CSEA对全身的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腹股沟疝手术 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髂腹下神经阻滞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阻滞 腰硬联合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麻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6
5
作者 李西宽 焦亚奇 +2 位作者 刘俊田 苟伟 胡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6-237,共2页
关键词 甲磺酸罗哌卡因 盐酸罗哌卡因 阻滞麻醉 硬膜外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比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8
6
作者 徐仲煌 黄宇光 +4 位作者 潘华 陈绍辉 任洪智 叶铁虎 罗爱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35-238,共4页
目的 比较长效局麻药罗比卡因应用于单侧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麻醉时临床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4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NER ,n =17)和... 目的 比较长效局麻药罗比卡因应用于单侧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麻醉时临床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4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NER ,n =17)和硬膜外麻醉 (EPI,n =17)两组 ,分别施行单侧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NER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 ,刺激器电流频率 2Hz,起始强度 1~ 2mA ,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 0 5 %罗比卡因 2 0~ 30ml;EPI组则选择L2~ 3 或L3~ 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 ,予 0 75 %罗比卡因 15~ 2 0ml。记录麻醉前 ,手术开始 ,手术开始后 15、30、45、6 0分钟 ,术后 1小时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和心率 (HR) ,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 (术后 1、4小时VAS评分 )、局麻药和辅助药物用量、术中输液量、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手术开始后 15分钟 ,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 (P <0 0 5 ) ,随后 30、45、6 0分钟及术后 1小时EPI组病人的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 ;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 (P <0 0 5 ) ,EPI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恢复较NER组快 (P <0 0 5 ) ;NER组罗比卡因平均用量大于EPI组 (P <0 0 5 )。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罗比卡因 硬膜外麻醉 术后镇痛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和产程特点 被引量:32
7
作者 尹春艳 周敬珍 +3 位作者 吕小燕 黄小鹏 何桂华 陈建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63-1567,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以下简称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以下简称宫缩)和产程特点,为分娩镇痛产程观察与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自然临产宫口开大3cm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213例,由专人在分娩镇痛前和镇痛显效后30、60、120min时... 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以下简称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以下简称宫缩)和产程特点,为分娩镇痛产程观察与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自然临产宫口开大3cm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213例,由专人在分娩镇痛前和镇痛显效后30、60、120min时,应用美国惠普公司M1351A型胎儿监护仪,分别监测宫缩周期、持续时间、强度、宫缩曲线类型,研究分娩镇痛的宫缩特点。(2)比较分娩镇痛421例与非分娩镇痛237例产妇第1产程活跃期、第2和第3产程时间的差异,研究分娩镇痛的产程特点。结果(1)镇痛前与镇痛显效后不同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与镇痛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镇痛后宫缩减弱有统计学意义;(2)镇痛后不同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镇痛组平均第1产程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5),严密监测下合理使用催产素,平均第2、3产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分娩镇痛组产钳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镇痛对宫缩和产程有一定的影响,正确认识分娩镇痛的宫缩和产程特点、进行积极有效的产程处理是分娩镇痛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麻醉 分娩镇痛 子宫收缩 产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8
作者 马宇 苏佳灿 +1 位作者 陈建芳 邓小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06-1409,共4页
目的探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未来下肢战伤麻醉救护中的价值。方法模拟下肢战伤麻醉处理方式,为58例下肢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支架固定及清创实施麻醉。经抗休克稳定后,将拟接受手术救治的患者随机分入P组和S组,各29例。P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未来下肢战伤麻醉救护中的价值。方法模拟下肢战伤麻醉处理方式,为58例下肢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支架固定及清创实施麻醉。经抗休克稳定后,将拟接受手术救治的患者随机分入P组和S组,各29例。P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髂筋膜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后行清创和骨折固定手术;S组则采用传统的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麻醉后接受相同的手术救治。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麻醉意外发生情况、麻醉效率、麻醉后持续镇痛时间和患者整体感受(视觉模拟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麻醉后,S组有20例(71%)患者循环不稳定、2例(7%)患者呼吸困难,经麻醉医师处理后稳定(1例因插管改全麻退出研究),而P组患者无一例发生麻醉并发症;P组患者从入手术室到手术前的麻醉时间短于S组(P<0.01),同时P组患者输液量低于S组(P<0.01);术后P组麻醉镇痛时间长于S组(P<0.01);患者整体感受提示P组患者从麻醉开始直至术后的舒适度优于S组(P<0.01)。结论从安全性和整体舒适度方面比较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的麻醉处理方式,区域神经阻滞技术优于传统的椎管内麻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阻滞 椎管内麻醉 野战麻醉 腿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苏醒质量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1
9
作者 崔剑 吴艳 +2 位作者 陈志美 赵宝生 陶国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苏醒质量及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开胸单肺通气条件下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60例,65~75岁,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T组)、吸入麻醉组(I组)和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20例。分别...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苏醒质量及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开胸单肺通气条件下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60例,65~75岁,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T组)、吸入麻醉组(I组)和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0min、术后6h采用运动活动评分(MAAS)评估镇静程度,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静脉血样检测血糖(Glu)、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结果 C组患者术后30minMA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和I组(P<0.05),T组和I组术后30min、术后6hCor、Glu、NE、E明显高于术前及C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有助于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并减轻应激反应,适用于老年开胸手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 老年患者 镇静 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镇痛对孕妇臀位外倒转术的辅助疗效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海冰 方昕 +4 位作者 赵青松 沈富毅 林蓉 刘志强 朱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镇痛下对臀位单胎妊娠孕妇实施外倒转术的成功率,并分析外倒转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60例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组(CSEA组),每组30例;另设无任何镇痛的30例孕妇为... 目的探讨椎管内镇痛下对臀位单胎妊娠孕妇实施外倒转术的成功率,并分析外倒转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60例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组(CSEA组),每组30例;另设无任何镇痛的30例孕妇为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3组行外倒转术时孕妇疼痛评分;比较3组转为头位的比例、剖宫产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椎管内镇痛后,EA组和CSEA组孕妇疼痛评分分别为1.87±2.94和1.73±2.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4±3.08(P=0.031和P=0.027)。EA组瞬时外倒转成头位的比例为78.3%,高于CSEA组的51.7%和对照组的48.3%(P=0.023和P=0.041);CSE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SEA组和对照组比较,EA组剖宫产率、臂位为第一指征剖宫产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和P=0.029)。CSEA组孕妇低血压、恶心呕吐、胎心率减慢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42,P=0.033)。3组孕妇在外倒转术期间均无胎盘早剥发生。3组孕妇在外倒转术后早产和脐带绕颈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臀位单胎妊娠孕妇,经硬膜外镇痛后实施的外倒转术可有效矫正胎位,降低剖宫产率;经腰硬联合镇痛是否能提高瞬时外倒转术的成功率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臀先露 外倒转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1
11
作者 安小虎 徐韬 +2 位作者 王苑 杨琦琳 余大松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一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单胎急诊产妇108例,随机均分为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组(BF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药物分别为0.75%布比卡因5mg加芬太尼20μg和0.75%布比卡...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一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单胎急诊产妇108例,随机均分为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组(BF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药物分别为0.75%布比卡因5mg加芬太尼20μg和0.75%布比卡因7.5mg。两组产妇均在右侧卧位下于L2~3间隙用针内针方法行腰麻,留置硬膜外导管备用。记录麻醉等待时间、最高平面、硬膜外追加药物的情况,术中心率、血压变化和麻黄碱的使用情况,并记录术中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记录手术医师和产妇对麻醉的评价以及术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复所需时问。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无需改变麻醉方式或静脉辅助用药。BF组硬膜外腔追加药物率、低血压发生率和麻黄碱使用率明显少于B组(p〈O.01);麻黄碱平均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恶心呕吐和胸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O.05或P%0.01);下肢肌力恢复到Bromage0分的时间短于B组(P<o.05)。结论0.75%布比卡因5mg复合芬太尼20弘g腰硬联合麻醉能为急诊剖宫产提供满意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芬太尼 腰硬联合麻醉 急诊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75%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7
12
作者 罗小会 廖琴 +1 位作者 孙铭阳 欧阳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0-572,共3页
目的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44例,随机均分为四组,腰麻药为0.75%罗哌卡因1.5ml(11.25mg)复合舒芬太尼0μg(A组)、2.5μg(B组)、5.0μg(C组)、7.5μg(... 目的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44例,随机均分为四组,腰麻药为0.75%罗哌卡因1.5ml(11.25mg)复合舒芬太尼0μg(A组)、2.5μg(B组)、5.0μg(C组)、7.5μg(D组)。观察产妇麻醉效果,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和时间,产妇血压变化、恶心呕吐、寒战、瘙痒、术后镇痛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四组产妇最高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评分及运动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B组(P<0.05)。D组麻醉效果并不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时间也未见明显延长,但瘙痒的发生率更高,程度更严重。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11.25mg)复合5.0μg舒芬太尼具有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镇痛时间延长和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剖宫产术 腰-硬联合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抑制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 被引量:67
13
作者 潘宁玲 王汝敏 +3 位作者 刘家文 杜新民 刘国凯 潘贤泌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493-494,共2页
目的 :通过检测单纯全麻或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病人的血清皮质醇、胰岛素、血糖浓度及血压变化 ,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抑制手术时应激反应的差异。方法 :将 2 5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G组按常规方法诱导后行气管内插... 目的 :通过检测单纯全麻或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病人的血清皮质醇、胰岛素、血糖浓度及血压变化 ,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抑制手术时应激反应的差异。方法 :将 2 5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G组按常规方法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全麻 ,C组先行硬膜外穿刺注药置管后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分别在入室、切皮后 10分钟、腹腔探查、缝合腹膜后四个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皮质醇、胰岛素、血糖等各项参数。结果 :G组皮质醇在探查及关腹时均明显高于C组 ,胰岛素仅在关腹时G组高于C组 (P <0 0 5 )。血糖值G组亦高于C组。SBP在切皮、探查、关腹时G组均高于C组 30 %、2 3 %、18%。结论 :对于上腹部及危重手术 ,使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 ,使病人在术中更为安全平稳 ,麻醉效果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反激反应 上腹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林文前 李伟 +1 位作者 曾维安 钟忠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 (Qs/Qt)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3 0例随机分为两组 :全麻复合硬膜外组 (A组 )和全麻组 (B组 )。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 2 0分钟、单肺通气 15、3 0分钟时采动...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 (Qs/Qt)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3 0例随机分为两组 :全麻复合硬膜外组 (A组 )和全麻组 (B组 )。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 2 0分钟、单肺通气 15、3 0分钟时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 ,并计算出Qs/Qt等。结果 单肺通气时 ,两组病人Qs/Qt较双肺通气时显著增加 (P <0 0 1) ,PaO2 显著降低 (P <0 0 5 )。单肺通气 15、3 0分钟时 ,A组病人Qs/Qt显著大于B组 (P <0 0 1) ,PaO2 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 (P <0 0 5 )。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引起Qs/Qt增加 ,PaO2 降低 ,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削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 (H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全身麻醉 硬膜外阻滞 肺内分流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 HP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异氟醚或丙泊酚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肝脏切除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沈洪 苏子敏 +3 位作者 仓静 王婷 缪长虹 薛张纲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低流量七氟醚、异氟醚或丙泊酚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相同脑电双频指数下三种麻醉方法对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ASAI或II级,肝脏右叶部分切除病人,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异氟醚组(I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病人均... 目的探讨低流量七氟醚、异氟醚或丙泊酚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相同脑电双频指数下三种麻醉方法对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ASAI或II级,肝脏右叶部分切除病人,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异氟醚组(I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病人均复合硬膜外阻滞。三组病人分别吸入七氟醚、异氟醚或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维持麻醉,维持BIS50±5。记录术前、术后第1、3、5天肝脏功能、肾脏功能指标。结果三组病人术后第1、3、5天肝脏酶显著增高,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总胆红素术后第3天达高峰,白蛋白术后第1天显著降低,术后第3天和第5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人均无肝功能衰竭。术后肾脏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进行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七氟醚、异氟醚或丙泊酚对肝脏术后肝功能改变无明显区别,术后肾脏功能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异氟醚 丙泊酚 全身麻醉 硬膜外阻滞 肝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2
16
作者 韩斌 徐铭军 白云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全产程分娩镇痛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初产妇97例,年龄23~35岁,体重60~9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连续...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全产程分娩镇痛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初产妇97例,年龄23~35岁,体重60~9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组(CSA组,n=48)和腰-硬联合阻滞组(CSEA组,n=49)。产妇子宫规律收缩后行分娩镇痛,CSA组经蛛网膜下腔推注罗哌卡因0.3 mg/ml+舒芬太尼1μg/ml共5 ml,20 min后连接镇痛泵;CSEA组经蛛网膜下腔推注罗哌卡因0.3 mg/ml+舒芬太尼1μg/ml共5 ml,20 min后连接硬膜外镇痛泵。所有产妇持续应用镇痛泵至第三产程结束。记录镇痛即刻(T1)、镇痛后10 min(T2)、30 min(T3)、60 min(T4)、宫口开全(T5)、胎头娩出(T6)、胎盘娩出(T7)时的MAP和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前、镇痛后0~30 min、30~60 min、90~120 min和第二产程的宫缩持续时间和宫缩间隔时间;记录缩宫素使用情况和分娩方式;记录恶心呕吐、瘙痒、产后出血和硬脊膜穿刺后头痛(PDPH)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和脐带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与CSEA组比较,T2、T5、T6时CSA组MAP和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镇痛后0~30 min CSA组宫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宫缩间隔时间明显延长(P<0.05)。CSA组缩宫素使用率、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CSEA组(P<0.05)。两组分娩方式以及恶心呕吐、产后出血、PDP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和脐带动脉血血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腰-硬联合阻滞比较,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具有用药量小的特点,对产妇、胎儿影响较小,可安全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 腰-硬联合阻滞 分娩镇痛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麻联合双管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8
17
作者 白云波 徐铭军 +2 位作者 赵国胜 张青林 张同庆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8-781,共4页
目的评估腰麻联合双管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9例,随机分为两组。D组(n=68)腰麻后双管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S组(n=61)腰麻后单管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记录镇痛... 目的评估腰麻联合双管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9例,随机分为两组。D组(n=68)腰麻后双管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S组(n=61)腰麻后单管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记录镇痛前(T0)及镇痛后10min(T1)、30 min(T2)、120 min(T3)、宫口开至7~8 cm(T4)、宫口开全(T5)、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T6)的VAS疼痛评分,各产程时间及缩宫素使用情况,镇痛泵按压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情况和镇痛不良反应。结果 T0~T4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T6时D组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药物使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镇痛泵总按压次数D组明显少于S组(P〈0.05)。各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情况和镇痛不良反应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麻联合双管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产妇满意度高,对母婴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管硬膜外阻滞 单管硬膜外阻滞 腰麻 分娩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唐小林 李国安 +3 位作者 冯涛 邓艳玲 周维新 张小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 比较异丙酚全麻复合硬膜外和单纯异丙酚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对BP、HR、血儿茶酚胺、皮质醇和血气等的影响。方法  44例行LC患者随机分成异丙酚全麻组 (A组 ,2 2例 )和异丙酚全麻复合硬膜外组 (B组 ,2 2例 )。术中连续... 目的 比较异丙酚全麻复合硬膜外和单纯异丙酚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对BP、HR、血儿茶酚胺、皮质醇和血气等的影响。方法  44例行LC患者随机分成异丙酚全麻组 (A组 ,2 2例 )和异丙酚全麻复合硬膜外组 (B组 ,2 2例 )。术中连续监测HR、BP和SpO2 ,分别分时段测定血气及血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NE)及皮质醇 (COS)浓度。结果  (1)气腹时A组HR和BP均明显增加 (P <0 0 5 ) ;B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2 )气腹时两组PaO2 、HCO-3 均明显增高 (P <0 0 5 ) ,但两组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3)E、NE及COS浓度 ,气腹时A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B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异丙酚全麻复合硬膜外用于LC时机体应激反应轻 ,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 全身麻醉 异丙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复合麻醉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比卡因等比重液用于老年病人腰-硬联合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4
19
作者 郑颖梅 沈跃华 +1 位作者 程建新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 研究罗比卡因等比重液用于老年病人腰 硬联合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行下肢手术老年病人90例,ASAI~Ⅱ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用DurasafeTM型联合阻 滞配套针于L3~4间隙穿刺。以0.1ml/s的速率蛛网膜下隙注入等比重... 目的 研究罗比卡因等比重液用于老年病人腰 硬联合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行下肢手术老年病人90例,ASAI~Ⅱ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用DurasafeTM型联合阻 滞配套针于L3~4间隙穿刺。以0.1ml/s的速率蛛网膜下隙注入等比重混和局麻药3ml(B组:布比 卡因7.5mg;R1组:罗比卡因7.5mg;R2组:罗比卡因10mg),术中酌情于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 维持麻醉。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程度。比较三组病人在感觉、 运动阻滞及恢复上的异同,记录麻醉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 均能提供较为完善的麻醉。R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B组(P<0.01),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 B组(P<0.01)。R1组感觉阻滞消退到S1~2时间、完全运动阻滞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明显少于B 组(P<0.01)。结论 罗比卡因等比重液7.5mg腰 硬联合阻滞用于老年病人是安全的,其循环和 呼吸系统较稳定,未见严重并发症,并能达到较为完善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比卡因 老年病人 腰-硬联合阻滞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20
作者 章敏 谢言虎 +2 位作者 音樱 周玲 柴小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76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 目的观察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76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30例。N组先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再在超声图像上确认髂筋膜和股神经位置,先行股神经阻滞,再在同一穿刺点从缝匠肌内侧缘开始,由外向内沿髂筋膜下给1%利多卡因10ml和0.5%罗哌卡因10ml,同时超声探头在腹股沟韧带水平向内移动,内侧达股动脉上方;E组采用L2~3间隙行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阻滞前(T0)、阻滞后10min(T1)、30min(T2)、60min(T3)的SBP、DBP及HR;记录两组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麻醉效果及术后48h恶心呕吐、头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2时E组的SBP和DBP明显降低(P〈0.05),T2时N组SBP和DBP明显高于E组(P〈0.05);N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E组、术中麻黄碱使用率明显低于E组(P〈0.05);E组整体麻醉效果优于N组(P〈0.05),但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hN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中,麻醉效果良好,较硬膜外阻滞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及适应证更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阻滞 髂筋膜间隙阻滞 硬膜外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