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Marsh Grassbird (Locustella pryeri sinensis) i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微微 张钰铭 +1 位作者 王强 李枫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61-366,399,共7页
We used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807bp) in 75 samples from three breeding colonies and one wintering popul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Marsh Grassbird (Lo... We used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807bp) in 75 samples from three breeding colonies and one wintering popul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Marsh Grassbird (Locustella pryeri sinensi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Marsh Grassbird retained a moderate amount of haplotype (0.759 ± 0.056)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 (0.002). The results of FST among 3 phy-logeographic units and ФST between breeding and wintering sites revealed little evidence of genetic distin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lonies. Neither UPGMA tree structure analysis nor Network picture analysis showed obvious divergence between population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lso showed a lack of regional subdivision within Locustella pryeri sinesis, 98.5% of source of variation within populations and only 1.5% among populations. The neutrality test showed negative Fu’s FS value, which, in combination with detection of the mismatch distribution, suggested that population expansion occurred i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is species. This hypothesis was further supported by Tajima’s D test and Fu’s test (D = -1.80, p = 0.02; Fs = -22.11, p = 0.001), this expansion was estimated to occur about 28,700 years a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sh Grassbird Locustella pryeri sinensis genetic diver-sity population structur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gene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brid zone and its genetic analysis: implication for conservation
2
作者 郑冬 刘学东 马建章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Hybrid zone is a very critical concept within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because it would offer us a better insight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ary role of gene flow and hybridization based on the cline model. This mini... Hybrid zone is a very critical concept within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because it would offer us a better insight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ary role of gene flow and hybridization based on the cline model. This minireview presents an expatiation of history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s upon basic concepts including hybrid zones, hybridization, hybrid and its the genetic cline model. Moreover, by figur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 around the hybrids within conser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s, it suggests that the theory of hybrid zone be introduced into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it would be provide a broader and more open theoretical background for conserv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cline model gene flow HYBRIDIZATION Hybrid zone Evolu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ne-scale analysis reveals a potential influence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the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of Eremanthus erythropappus
3
作者 Lucas Fernandes Rocha Natália Ribeiro de Paula Dulcinéia De Carvalh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567-1578,共12页
Forest management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orest connectivity and natural population sizes.Harvesting old-growth single trees may also change natural patterns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Forest management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orest connectivity and natural population sizes.Harvesting old-growth single trees may also change natural patterns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impacts of forest management using a silvicultural system of seed trees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of Eremanthus erythropappus(DC.)MacLeish.A complete survey of 275 trees on four plots was undertaken out to compare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a managed stand with an unmanaged stand.We genotyped all adult and juvenile individuals 60 months after the management and compar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parameters.Genetic diversity was considered high because of an efficient gene flow between stands.There were no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stands and no evidence of inbreeding.Genetic clustering identified a single population(K=1),indicating no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managed and unmanaged stands.Adult and juvenile individuals of the unmanaged stand were more geographically structured than individuals from the managed one.There was a tendency of coancestry among juveniles at the first class of distance of the managed stand,suggesting a drift of genetic structure possibly caused by management.Understanding early responses to management 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and structure is a first step to en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f tree species.The sustainability of forest management of E.erythropappus on genetic diversity,and more accurately,on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needs evaluation over time to promote effective conservation of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genetic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diversity Microsatellite markers gene flow Silvicultural management Brazilian Cerra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片段分解的粒子群算法求解置换Flowshop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郝平波 魏英姿 冯艺君 《电子设计工程》 2011年第2期85-88,共4页
针对粒子群算法在求解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时容易早熟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因片段分解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首先,对工件加工顺序采用了基因片段分解的方法,个体的初始值是随机生成的,但是初始种群采用贪婪方... 针对粒子群算法在求解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时容易早熟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因片段分解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首先,对工件加工顺序采用了基因片段分解的方法,个体的初始值是随机生成的,但是初始种群采用贪婪方法得到。然后,通过加入综合学习策略和增强基因片段间的合作来提高该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对基因片段最优解进行交换局部搜索。最后,通过对Rec系列20个子问题的仿真测试,得出该算法在每个子问题上都取得了优于粒子群算法的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速度快,且具有较高的求解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水线调度 粒子群算法 Rec系列 基因片段 局部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rupted connectivity within a metapopulation of a wind-pollinated declining conifer, Taxus baccata L.
5
作者 Igor J.Chybicki Juan J.Robledo-Arnuncio +4 位作者 Jan Bodziarczyk Marcin Widlak Katarzyna Meyza Andrzej Oleksa Bartosz Ulaszewski 《Forest Ecosystems》 CSCD 2024年第6期861-874,共14页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through seed and pollen dispersal determines the genetic diversity,adaptive potential,and demography of plant metapopulations.In wind-pollinated trees,population connectivity is typically maint...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through seed and pollen dispersal determines the genetic diversity,adaptive potential,and demography of plant metapopulations.In wind-pollinated trees,population connectivity is typically maintained by long-distance pollen flow,counteracting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generated by drift and restricted seed dispersal.Although strong population fragmentation is theoretically expected to disrupt connectivity in forest trees,empirical evidence remains scarce and inconclusive.We investigated contemporary connectivity within a network of small remnant populations of a declining conifer(Taxus baccata L.),which have been hypothesized to be largely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using molecular data for adult trees and naturally recruited seedlings from all known remnants across a fragmented landscape spanning a length of 20 km,and a specifically designed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quantify contemporary pollen and seed migration rates between populations.We additionally assessed dispersal potential using a spatially explicit parentage analysis to estimate seed and pollen dispersal kernels within one of the remnants.Estimated pairwise migration rates between populations were barely detectable for seeds,while they were larger(up to 1.1%)and significant for pollen.Both seed and pollen migration rates decreased with geographic distance between populations,more steeply in the case of pollen migration.According to parentage-based dispersal kernels,51.8% of seeds and 11.4% of pollen travel less than 25 m,whereas 0.2% of seeds and 36.1%of pollen travel more than 250 m from a source tree.In addition,1.2% of pollen can travel more than 2.5 km.We showed that strong present-day population fragmentation,with separation distances over a few kilometers between small fragments,can substantially limit the connectivity of a wind-pollinated declining tree,leading to low pollen-mediated contemporary gene flow and null or virtually null demographic connectivity via seed dispers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FRAGMENTATION Seed dispersal Pollen dispersal gene flow genetic assignment PARENTAGE European ye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的数据驱动型平板闸门流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敏 章少辉 +1 位作者 白美健 张宝忠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94,共7页
灌区是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准量测和控制过闸流量过程是灌区用水管理的关键。为实时获取高精度的平板闸门过流量,以物理试验为基础,首先采用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闸前闸后流线与流速分布、水深-流量变化关系,其次,以仿真模型... 灌区是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准量测和控制过闸流量过程是灌区用水管理的关键。为实时获取高精度的平板闸门过流量,以物理试验为基础,首先采用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闸前闸后流线与流速分布、水深-流量变化关系,其次,以仿真模型的模拟结果作为训练集,采用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GEP)构建了融合闸前/后水深与开度的闸门过流量算法,并以更多的仿真模型模拟结果作为测试集,对比分析了该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①fluent数值模拟能在不同闸门开度和流量组合下重现复杂流线和流速分布过程,且模拟的流量过程与实测结果拟合良好,但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实际闸控的实时性需求;②GEP算法能够保持仿真模型的精度,且能达到实时计算;③与存在多个率定参数的经典闸孔出流分段公式相比,无任何率定参数的GEP算法的精度更高;④以仿真模型的模拟结果为基准,GEP算法比BP神经网络的精度更高、泛化性更好。因此,GEP算法更适宜平板闸门过流量的计算,可为灌区用水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平板闸门 流量 基因表达式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长角血蜱的单倍型多样性、遗传分化及种群扩张研究
7
作者 李中波 程天印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05-5415,共11页
【目的】探究浏阳、信阳两地区长角血蜱的单倍型多样性(Hd)、遗传分化及种群扩张状况,为后续长角血蜱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采集于两地区的30只长角血蜱为样品,对其线粒体cox 1、nad 5基因进行PCR... 【目的】探究浏阳、信阳两地区长角血蜱的单倍型多样性(Hd)、遗传分化及种群扩张状况,为后续长角血蜱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采集于两地区的30只长角血蜱为样品,对其线粒体cox 1、nad 5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测序,运用Clustal X、Dnasp 5.0和Network 4.6软件对两地区长角血蜱的单倍型多样性进行分析;运用Dnasp 5.0和Arlequin version 3.0软件探究两地区长角血蜱的遗传分化及种群扩张状况。【结果】长角血蜱cox 1基因序列(776 bp)中共存在4个碱基突变位点,含5个单倍型(A1~A5,Hd=0.3609),其基因分化系数(Gst)、遗传分化系数(Fst)、基因流(Nm)分别为―0.0154、―0.019和―26.82;长角血蜱nad 5基因序列(519 bp)中共存在33个碱基突变位点,含17个单倍型(B1~B17,Hd=0.9402),Gst、Fst、Nm分别为0.0316、0.0503和9.44;长角血蜱cox 1+nad 5基因序列(1295 bp)中共存在37个碱基突变位点,含20个单倍型(C1~C20,Hd=0.9563),Gst、Fst、Nm分别为0.0184、0.0451和10.59。表明两地区的长角血蜱之间尚未出现遗传分化。cox 1、nad 5及cox 1+nad 5基因的种群扩张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于浏阳、信阳两地区的长角血蜱均经历了多次种群扩张事件。【结论】来自于浏阳、信阳两地区的长角血蜱之间虽存在低水平的遗传变异和单倍型多样性,但它们之间却存在较高频率的基因交流,无明显的遗传分化,且浏阳、信阳两地区的长角血蜱经历了多次种群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角血蜱 单倍型多态性 遗传分化 基因流 种群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不同抗流能力群体间能量代谢差异比较分析
8
作者 韩多彩 张静静 +3 位作者 王亚冰 乔光德 王倩 彭士明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8-615,共8页
为解析有关大黄鱼不同抗流能力能量代谢形成的生理基础,采集了福建福鼎主养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养殖群体,以流速1.0 m·s^(-1)为条件,筛选抗流组(逆水流时间>30 min)和非抗流组(逆水流时间<5 min)两个群体,比较... 为解析有关大黄鱼不同抗流能力能量代谢形成的生理基础,采集了福建福鼎主养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养殖群体,以流速1.0 m·s^(-1)为条件,筛选抗流组(逆水流时间>30 min)和非抗流组(逆水流时间<5 min)两个群体,比较分析了两组间主要能量代谢酶活力及主要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抗流组肌肉谷氨酸脱氢酶(GDH)、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力及ATP含量显著高于非抗流组(P<0.05),表明抗流组肌肉组织以糖类为能量来源的代谢能力更强;相反,非抗流组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的活力要显著高于抗流组(P<0.05),表明非抗流组肝脏中以蛋白质和脂类物质为能量来源的代谢能力更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PK、GDH、ALT和HSL 4个能量代谢相关酶基因在两个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K和HSL在肝脏和肌肉两种组织内的表达趋势与其酶活力基本一致;而ALT仅在肝脏组织的表达与酶活力一致。结果表明,大黄鱼抗流能力强的群体能量动员方式以糖类代谢为主要模式;而抗流能力弱的群体能量动员方式则以蛋白质或脂肪代谢为主要模式。研究结果为揭示大黄鱼抗流性状形成的生理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可为进一步开展大黄鱼抗流性状选育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抗流能力 能量代谢 酶活力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黄雅帝 何婷婷 +1 位作者 陈雯雯 刘永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8期22-24,共3页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失能性原发性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针刺对偏头痛预防性治疗及急性期治疗在临床上被证实确有疗效,诸多学者通过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得出针刺主要是调节三叉神...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失能性原发性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针刺对偏头痛预防性治疗及急性期治疗在临床上被证实确有疗效,诸多学者通过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得出针刺主要是调节三叉神经血管通路相关物质水平、改善脑血管血流速度、抑制c-fos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调节脑功能网络的异常连接等作用起到治疗偏头痛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针刺 5-HT及其受体 CGRP SP NO c-fos基因及蛋白 脑血管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水稻传统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初探 被引量:18
10
作者 董树斌 卢宝荣 +3 位作者 王云月 杨慧 涂敏 李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探讨云南水稻传统品种内不同样本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以及空间隔离和种子介导的基因流在水稻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过程中的作用,利用2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来自云南不同地区和村寨的6个水稻传统品种66个不同样本... 为了探讨云南水稻传统品种内不同样本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以及空间隔离和种子介导的基因流在水稻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过程中的作用,利用2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来自云南不同地区和村寨的6个水稻传统品种66个不同样本群体的共660份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24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33个等位基因,都为具有中度或者高度多态的位点,期望杂合度(He)为0.66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15,表明云南水稻传统品种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AMOVA)分析的结果表明云南水稻传统品种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地区内样本群体间(58%),地区间为(31%),样本群体内具有为11%的遗传多样性。品种间和地区间有一定水平由种子介导的基因流(Nm)。聚类分析表明,66个水稻样本群体在遗传距离为1.1水平上分为两大类,基本上相同的品种聚在一起,地理来源相近也聚在一起,但有些品种有明显的地区间交叉。Mantel检验的结果表明,每个品种样本群体的之间遗传距离和空间距离不具相关关系,揭示出云南水稻传统品种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可能是其环境异质性、空间隔离、种子介导的基因流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传统品种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空间分布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钊 梁新平 +6 位作者 侯扶江 田苗苗 张红瑞 余莹 管永卓 王成章 严学兵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9-165,共7页
放牧对草地植物种群遗传与进化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 SSR 分子标记对4个不同放牧强度下垂穗披碱草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试验地选择在甘肃省甘南自治州玛曲县的阿孜试验站,利用8对多态性强的 SSR 引物对不同放牧压力下4个居群的... 放牧对草地植物种群遗传与进化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 SSR 分子标记对4个不同放牧强度下垂穗披碱草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试验地选择在甘肃省甘南自治州玛曲县的阿孜试验站,利用8对多态性强的 SSR 引物对不同放牧压力下4个居群的800个个体基因组进行检测,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2267~1.9976之间。利用 popgene 分析发现不放牧垂穗披碱草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在3种不同放牧地,中等放牧强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其次为重牧,最后为轻度放牧。在不同放牧干扰下的4个垂穗披碱草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5168,基因流 Nm =0.2337,说明4个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之间。从种质资源保护角度来讲,不放牧对于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的保护是有利的;从草地利用角度,中等放牧强度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 放牧强度 披碱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玉米环境安全性及我国应用前景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宁 何康来 +1 位作者 崔蕾 王振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26,共9页
转基因抗虫玉米在生产上应用对于促进玉米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巨大潜力。种植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性是公众对于应用这一生物技术产品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基因漂移、对玉米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靶标害虫的抗性及其治理策... 转基因抗虫玉米在生产上应用对于促进玉米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巨大潜力。种植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性是公众对于应用这一生物技术产品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基因漂移、对玉米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靶标害虫的抗性及其治理策略和转基因抗虫玉米研发应用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等方面对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生态影响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的潜在生态风险,展望了我国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玉米 环境安全 基因漂移 非靶标 抗性 节肢动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种群间基因流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利洲 于龙 +3 位作者 王俊杰 朱磊 丁伟 苏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23-5124,共2页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个种群间双向基因流非常弱,Nm值在0.01~0.12,即每100世代种群间迁入或迁出有效雌性个体数仅为1~12个。[结论]高原鼢鼠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严重限制性基因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地理种群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7个山羊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基因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章平 毛永江 +6 位作者 马月辉 汪志国 王庆华 常洪 常国斌 孙伟 李树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2-569,共8页
利用23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中国南方7个山羊群体的遗传分化、基因流、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DC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和STRUCTURE进行动态聚类。结果表明:7个山羊群体总近交系数(Fit)为-7.73%,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26... 利用23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中国南方7个山羊群体的遗传分化、基因流、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DC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和STRUCTURE进行动态聚类。结果表明:7个山羊群体总近交系数(Fit)为-7.73%,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26.5%,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Fst)为14.84%,3个指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说明这7个山羊群体总体上和群体内杂合度较高,群体间遗传分化较明显,14.84%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5.16%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7个山羊群体每世代两群体间有效迁移个体数(Nem)变化范围为0.831 3(宜昌白山羊与黄淮山羊)到3.410 3(马头山羊与湘东黑山羊),平均为1.577 0。7个山羊群体间的基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相关不显著(P>0.05)。宜昌白山羊、马头山羊、湘东黑山羊、福清山羊、戴云山羊、黄淮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群体中属于各自采样群体的概率分别为99.1%、98%、96.2%、96.6%、98.7%、98.7%和98.7%。同时,STRUCTURE软件通过变化的分群数体现的聚类情况与用DC遗传距离所构建的系统聚类图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这7个山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微卫星 遗传分化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7个少数民族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动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桂宏胜 余兵 +1 位作者 杨程博 李生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4,18,共5页
目的基于9个CODIS STR位点分型数据,探寻新疆地区7个主要少数民族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动特征。方法计算杂合度、Nei遗传分化系数、Nei遗传距离以及Wright F统计量,使用确切概率法对民族分化水平进行统计检验;通过Mega构建系统发生树,Arle... 目的基于9个CODIS STR位点分型数据,探寻新疆地区7个主要少数民族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动特征。方法计算杂合度、Nei遗传分化系数、Nei遗传距离以及Wright F统计量,使用确切概率法对民族分化水平进行统计检验;通过Mega构建系统发生树,Arlequin进行分子方差分析;应用R矩阵模型分析基因流动形式。结果7个少数民族平均杂合度均大于0.7,遗传分化系数小于2%,群体分化检验显示多数位点都有显著性差异;系统发生树和分子方差分析表明7个民族分为三支;R矩阵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柯尔克孜以及乌兹别克族具有较高的基因流动水平,而回族基因流动形式呈现一定隔离性。结论新疆7个少数民族属于独立民族,但分化程度一般;其进化关系上较近,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 新疆地区群体 遗传分化 基因流动 系统发生树 分子方差分析 R矩阵 语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稗草的漂移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大刚 姚涓 +3 位作者 陈伟庭 潘志文 周峰 梅曼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963-6964,6990,共3页
[目的]研究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同科杂草稗草的基因漂移情况。[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稳定遗传的转hpt基因水稻株系,对转基因水稻田中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的稗草种子进行PCR检测,确定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结果]通过对多株... [目的]研究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同科杂草稗草的基因漂移情况。[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稳定遗传的转hpt基因水稻株系,对转基因水稻田中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的稗草种子进行PCR检测,确定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结果]通过对多株杂草稗种子获得的22 000株幼苗的PCR检测,均未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结论]未发现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稗草的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稗草 基因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9个家鸭品种的分子生物地理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汤杰 李慧芳 +4 位作者 常洪 张晶鑫 汤青萍 高玉时 徐文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通过对江淮流域9个家鸭品种106个样本的线粒体D-loop区的序列分析,探讨了各品种体现在该特征的遗传多样性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地理演化过程。对检测出的31个单倍型的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的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高于东部地区的家鸭品种。... 通过对江淮流域9个家鸭品种106个样本的线粒体D-loop区的序列分析,探讨了各品种体现在该特征的遗传多样性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地理演化过程。对检测出的31个单倍型的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的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高于东部地区的家鸭品种。品种之间基因流同地理距离之间呈弱负相关。歧点分布分析和Tajima’s 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提示江淮流域鸭在过去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各单倍型在最大简约树中的分布和实际地理分布无显著关系,各地理单元的单倍型都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控制区 基因流 分子系统发生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立国 李菲 +2 位作者 刘勤红 柳展基 刘任重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7期150-156,共7页
作为一种生物技术产品,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世界上许多棉花主产国通过严格的试验从基因漂移、靶标害虫对Bt蛋白的抗性产生及治理对策、抗虫棉种植对非靶标昆虫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转Bt基因抗... 作为一种生物技术产品,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世界上许多棉花主产国通过严格的试验从基因漂移、靶标害虫对Bt蛋白的抗性产生及治理对策、抗虫棉种植对非靶标昆虫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转Bt基因抗虫棉产品的食品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关生物安全方面的问题。由于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有效控制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转Bt基因抗虫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对维持世界棉花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抗虫棉 生物安全 基因漂移 靶标昆虫 土壤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日照处理对墨西哥玉米开花与种子成熟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连丽君 李朝霞 +2 位作者 王雷 伦君 张可炜 《山东农业科学》 2006年第6期20-23,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可以诱导墨西哥玉米在7月份提前开花,收获到成熟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墨西哥玉米在山东9月下旬开花散粉,10月上旬不能获得完全成熟的种子,10月下旬可以获得部分成熟种子,成熟种子所占百分率为44.23%。经萌发试... 试验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可以诱导墨西哥玉米在7月份提前开花,收获到成熟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墨西哥玉米在山东9月下旬开花散粉,10月上旬不能获得完全成熟的种子,10月下旬可以获得部分成熟种子,成熟种子所占百分率为44.23%。经萌发试验表明,10月上旬收获的种子发芽率为7.25%,10月下旬收获的为34.92%,这说明部分未完全成熟种子的胚发育成熟,具有萌发能力。春播、夏播、秋播的8个玉米骨干自交系的散粉期在7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下旬。因此,在人工诱导或自然条件下,普通(转基因)玉米与一年生墨西哥玉米的花期是可以相遇的,存在转基因玉米与墨西哥玉米间基因漂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日照 墨西哥玉米 基因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生态系中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名君 刘玉军 黄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6920-16923,共4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自安徽省滁州市天然次生林——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宣城市人工马尾松纯林——麻姑山林场球孢白僵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用7个引物分别对2个种群共222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自安徽省滁州市天然次生林——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宣城市人工马尾松纯林——麻姑山林场球孢白僵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用7个引物分别对2个种群共222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扩展,共得到58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56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6.55%,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299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593,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283,基因流Nm=3.3984;可以看出,2个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遗传分化较大,为12.83%,这可能是由于人为选择和基因流障碍引起的;琅琊山白僵菌群体(PPL=96.55%,He=0.2781,I=0.4299)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麻姑山白僵菌群体(PPL=93.10%,He=0.2552,I=0.3825)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比较研究了采集自大别山原始林中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PPL=81.00%,He=0.3187,I=0.4782),可见生态环境复杂的原始林中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最高,天然次生林种群次之,人工纯林种群最小。利用Nei’s遗传距离构建琅琊山和麻姑山白僵菌个体间的遗传关系树状图,由UPGMA聚类分析可知,不同采集地的菌株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分子标记 基因流 遗传分化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