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58
1
作者 刘靖正(综述) 姚礼庆(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术后随访也证明了其优越性。目前国内应用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术后随访也证明了其优越性。目前国内应用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告呈逐年递增趋势。ESD的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创面处理等五步,出血和穿孔是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ESD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技术评价等内容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道肿瘤 治疗 应用 esd 病变组织 完整切除 诊断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喷洒铝镁加混悬液对上消化道ESD术后溃疡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卢桂芳 杨佳卉 +6 位作者 卢新兰 殷燕 张志勇 任牡丹 刘亚萍 冯云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8-592,共5页
目的评价局部创面喷洒铝镁加混悬液对上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及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上消化道ESD患者330例,随机分为对... 目的评价局部创面喷洒铝镁加混悬液对上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及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上消化道ESD患者3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4例)、喷洒组(108例)及喷洒+口服组(98例),随访4周、8周内镜下的溃疡好转率及愈合率,同时记录其术后症状缓解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喷洒组及喷洒+口服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35.48%vs.17.59%,P<0.01;35.48%vs.20.41%,P=0.01),喷洒+口服组胃ESD术后4周溃疡好转率优于对照组(68.33%vs.89.80%,P=0.01)。此外,喷洒+口服组患者的胃窦溃疡8周溃疡愈合率达到了100%。术后出血发生率相应减少,随访中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局部创面喷洒铝镁加混悬液治疗上消化道ESD术后溃疡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术后患者不适,同时促进胃ESD术后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医源性溃疡 质子泵抑制剂(PPI) 铝镁加混悬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R和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煜燊 潘慧 +2 位作者 方超英 游治杰 何利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50-554,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行内镜治疗...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行内镜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MR和ESD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67例患者,其中EMR组74例,ESD组93例。ESD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MR组和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MR组中,病变直径≥20 mm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低于病变直径<20 mm(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R在直径<20 mm的病灶中疗效显著。而在直径≥20 mm的病灶中,ESD能获得更高的切除率及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黏膜白色苔藓样病变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雨琳 牟钊 +2 位作者 张罗姚 周海月 杨国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共198例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内镜下判断是否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分为2组,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有无差异。结果:19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有119例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并与ESD术后切缘阳性有关(P=0.032)。ESD术后标本切缘阳性34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有白色苔藓样病变(P=0.036)、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管周,P<0.001)、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以下,P=0.002)、病变浸润深度(M3以下,P<0.001)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风险性增加;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管周、病变浸润深度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白色苔藓样病变 早期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切缘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与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建华 施宏 +3 位作者 陈素玉 黄瑞 林丽琳 张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64-768,共5页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xyutic gland adenoma,OGA)和胃底腺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肿瘤患者,分析...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xyutic gland adenoma,OGA)和胃底腺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学特征、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7岁。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底、胃体,以浅表隆起型多见。病理形态特点为胃底腺型肿瘤大多位于胃黏膜深层,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主要由主细胞型细胞构成。其中OGA 3例,GA-FG 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为胃蛋白酶原重组人抗体1(pepsinogen 1)阳性5例,MUC65例,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阳性6例,嗜铬蛋白(chromogranin,CgA)均为阴性,肿瘤增殖标记物(Ki-67)<10%。结论OGA与GA-FG发病率低,无明显的内镜学特异性,如内镜医师认识不足,易误诊漏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首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或者剥离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酸腺腺瘤 胃底腺腺癌 MUC6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62
6
作者 周平红 姚礼庆 +5 位作者 徐美东 陈巍峰 钟芸诗 马黎丽 张轶群 秦新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1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外科手术 黏膜下肿瘤 消化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彭贵勇 武育卫 +3 位作者 龙庆林 陈磊 赵京晶 周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27-1529,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m...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cm,病灶最大者直径5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一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min,平均110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早期癌 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8
作者 王洪波 刘苗 +4 位作者 徐明垚 郭银 潘夏 胡俊杰 陈清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8-981,986,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10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7.2%。卡方检验发现,发生迟发性出血组和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组在病灶位置(P=0.022)、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P=0.016)、术中有无明显出血(P=0.032)及是否熟练手术者(P=0.04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四个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病灶位于直肠(P=0.003,OR=4.64,95%CI:1.71~12.58)及病灶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P=0.009,OR=4.83,95%CI:1.49~15.60)是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灶位于直肠及病灶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易发生迟发性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结直肠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徐兆军 张予蜀 张振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4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等。结果:ESD组61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08±30.36)min,术中出血量(18.66±30.70)mL,术中有7例发生穿孔,创面或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4例,单用金属夹缝合32例,5例创面未缝合;EFR组46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2.13±20.95)min,术中出血量(17.06±23.25)mL,创面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5例,单用金属夹缝合21例。ESD组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迟发性穿孔2例;EFR组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ESD组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间质瘤36例、平滑肌瘤14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其他4例,EFR组间质瘤40例,平滑肌瘤3例,其他4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复查无复发。结论: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全层切除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类癌内镜治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静 黄永辉 +3 位作者 顾芳 李军 丁士刚 周丽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1101-1104,共4页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深凿活检钳除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49例消化...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深凿活检钳除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49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表现,比较ESD(n=25)、EMR(n=16)和内镜深凿活检钳除(n=8)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内镜随访情况.结果 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59 2%(29/49).ESD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76.0%(19/25)明显高于EMR组43.8%(7/16)和深凿活检钳除组3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其中ESD组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组(χ^2=4.374,P=0.036).直径≥1 cm的11例类癌中,4例(36.4%)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的20例中,仅3例术前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的15.0%(3/20);组织学完全切除的29例中,17例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85.0%(17/20).1例ESD治疗后发生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22例(44.9%,22/49)随访1-23个月(平均10.4月),均未复发.结论与EMR相比,ESD在组织完全切除方面更具有优势.超声内镜检查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 消化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徐莹 蒯榕 +4 位作者 李吉 杨大明 周锋利 金云菲 彭海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并分析获得随访的145例EMR和30例ESD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比较2组在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分析EMR组中局部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ESD组中手术并发症为7.14%(5/70),EMR组为2.58%(11/427),2组在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上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6);EMR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2.76%(33/145),明显高于ESD组3.33%(1/3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结直肠非单发病灶为EMR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虽然ESD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但可更完整地切除病灶,术后局部复发率也更低;对于存在结直肠多发病灶的患者,EMR治疗后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结直肠隆起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双弯曲双孔道内镜行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胃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7
12
作者 熊英 胡海清 +4 位作者 王爱民 令狐恩强 李元平 张志伟 耿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5-458,共4页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为一种...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为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及实用的技术,并分析术中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的优缺点。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本内镜中心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考虑为胃黏膜下肿瘤共50例。术中应用CO2气体,在病变一侧行弧形切开黏膜1/3~2/3周,内镜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暴露病变后完整切除,利用内镜双孔道边钳拉胃黏膜边夹闭对位的弧形切口,直至创面完整闭合。观察术中、术后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转归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切除的黏膜下肿瘤标本直径1.1±0.6 cm(范围0.5~2.5 cm),28例位于胃底,17例位于胃窦,5例位于胃体。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5.3±16.2 min(范围23~76 min)。5例出现穿孔(10%),在切除病变完毕以钛夹完全夹闭弧形切口后成功封闭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院。16例出现术中出血,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内镜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病例。48例术后1年随访均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本研究显示该技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 胃黏膜下肿瘤 双孔道双弯曲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俞清翔 郑忠青 +3 位作者 王涛 王江 何占坤 王邦茂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6-639,666,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超声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占70.83%,男性占70.83%;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多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率高。18例行ESD患者中,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各9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但1例固有肌层肿瘤剥离后发生0.3 cm穿孔。6例行STER患者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随访3~42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食管间质瘤安全、有效,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质瘤STER治疗优于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间质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术后出血的风险模型构建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吴江 吴涛 +4 位作者 庞澜 阿里木江·阿不都热合曼 马秀英 陈鹏 朱勇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目的构建消化道早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术后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56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依据ESD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25)、对照组... 目的构建消化道早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术后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56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依据ESD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25)、对照组(n=53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ESD术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OR=3.59,95%CI:1.72~6.86,P=0.000)、操作时间>90 min(OR=1.67,95%CI:1.18~3.73,P=0.008)、最大病灶直径≥3 cm(OR=1.55,95%CI:1.23~3.12,P=0.002)、病灶位于直肠(OR=1.71,95%CI:1.26~3.98,P=0.012)为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AUC为0.865(95%CI:0.849~0.976,P=0.000),准确率82.32%、敏感度84.00%、特异度82.24%、临界值为0.545。结论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出血与高血压、操作时间、病灶直径及病灶部位有关,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个体ESD术后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早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后出血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经验 被引量:10
15
作者 程芮 朱思莹 +4 位作者 刘思茂 周艳华 宗晔 李鹏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21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 目的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21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结果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肿物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16
作者 张静 黄凯莉 +3 位作者 丁士刚 王晔 耐特 周丽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9月154例(共165处病变)我院EUS诊断上消化道SMT,并在我院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最终获...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9月154例(共165处病变)我院EUS诊断上消化道SMT,并在我院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最终获取病理结果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EUS诊断上消化道SMT的阳性预测值为78.8%(130/165)。EUS诊断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异位胰腺的准确率分别为87.3%(144/165)、91.5%(151/165)、97.6%(161/165)和95.8%(158/165)。EUS诊断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异位胰腺的敏感性分别为98.0%(48/49)、85.1%(63/74)、100.0%(7/7)和64.3%(9/14),特异性分别为82.8%(96/116)、96.7%(88/91)、97.5%(154/158)和98.7%(149/151)。35处病灶EUS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不符合率21.2%(35/165),其中低回声(60.0%,21/35)、病灶起源于第4层(45.7%,16/35)EUS诊断与病理不符合率高,EUS诊断为间质瘤的不符合率高(57.1%,20/35)。结论 EUS可对SMT的类型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 黏膜下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邓磊 于劲 +8 位作者 樊超强 廖忠莉 谢霞 聂绪彪 彭学 杨歆 滕冬梅 杨仕明 柏健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500-2503,共4页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件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麻醉下行ESTD切除病变,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记录病变信息及术中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经ESTD完整切。4例患者因肿瘤横径大于3.5 cm无法完整经食管取出而转外科切除。切除标本按长径及横径测量,切除病变长0.8-8.5 cm,平均2.55 cm;横径0.5-3.0 cm,平均1.65 cm;手术时间20-280 min,平均68 min。11例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发生率20%,3例出现术中可见穿孔,发生率(5.6%),1例术后发现膈下少量游离气体,发生率1.8%,均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54例病变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均为平滑肌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气胸,无术后隧道内出血。术后采用胃镜及超声胃镜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微创和高难度的手术治疗方式,因其保留了正常黏膜可以覆盖创面,大大减少了穿孔风险,具有损伤小,切除精度高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黏膜下肿瘤 固有肌层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超声内镜行内镜下切除治疗消化道类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中艳 刘磊 +2 位作者 杨院平 仝巧云 迟宝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820-1823,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 EUS 检查,对其中直径〈1 cm 的行 EMR 治疗,直径1~2 cm 的行 ESD 治疗。结果18例患者 EUS 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联合 EUS 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 cm 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瘤 超声内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秀华 文卫 +2 位作者 范志宁 王敏 梁军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处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11月内镜发现的22例黏膜下病灶(食管11例、贲门2例、胃8例、结肠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处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11月内镜发现的22例黏膜下病灶(食管11例、贲门2例、胃8例、结肠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E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20例(91%)完整挖除,2例ESE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转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病灶直径0.5~3.5 cm(平均1.5 cm),手术时间20~220 min(平均75 min)。3例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5月),20例完整挖除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ESE对消化道的SMT具有可完整挖除病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黏膜下肿瘤 消化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根治性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玫丽 郭永红 +3 位作者 段天英 谭玉勇 吕梁 刘德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根治性手术(radical surgery,RS)治疗直径>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1年1月至2...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根治性手术(radical surgery,RS)治疗直径>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的82例直径>5 cm的无深部黏膜下浸润的大肠LST患者(T1 SM2,≥1 000μm),其中52例接受ESD治疗,30例接受RS(包括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术和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整块R0切除率、局部复发率、并发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ESD组和RS组病灶大小分别为(5.80±1.20) cm和(5.53±0.69) cm(P>0.05)。两组整块切除率、整块R0切除率和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7.69%,4/52)明显低于根治性手术组(33.33%,10/30;P<0.01)。ESD组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短于RS组(P<0.05)。结论:ESD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较大LST的方法。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短期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RS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根治性手术 侧向发育型肿瘤 临床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