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控ICC-小胶质细胞焦亡交互“异病同治”GERD共病抑郁症的可行性分析
1
作者 陈南 杨成宁 +4 位作者 王宇青 罗佐媚 谢胜 刘礼剑 黎丽群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8-307,共10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抑郁症发病率均高,二者常共病存在,显著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明确其共同病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已知食管ICC与小胶质细胞焦亡介导的炎症反应分别与GERD、抑郁症密切相关,受NLRP3炎症小体调控,但其是否介导二者焦亡而导...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抑郁症发病率均高,二者常共病存在,显著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明确其共同病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已知食管ICC与小胶质细胞焦亡介导的炎症反应分别与GERD、抑郁症密切相关,受NLRP3炎症小体调控,但其是否介导二者焦亡而导致GERD共病抑郁仍未知。故本文旨在探索二者共病的病机本质,为其有效“异病同治”GERD共病抑郁症提高新思路及新方法,为中药复方奠定理论依据,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共病抑郁症 细胞焦亡 NLRP3炎症小体 CAJAL间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和失眠的关联性:一项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千言 徐小港 +2 位作者 张清源 张敬文 章德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7-877,共11页
目的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失眠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汇总数据来源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暴露因素为胃食管反流病,结局变量为失眠;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通过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法、简... 目的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失眠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汇总数据来源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暴露因素为胃食管反流病,结局变量为失眠;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通过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法、简单模型法、加权模型法和加权中位数法实现;敏感性分析包括多效性检验、异质性检验和逐个剔除检验,且依次采用MR-Egger法、Cochran Q检验法和留一法计算。结果 共筛选7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逆方差加权法结果显示,胃食管反流病会增加失眠发生风险(OR=1.255,95%CI:1.071-1.470,P<0.05);加权中位数法同样证实胃食管反流病与失眠具有正向因果关系(OR=1.403,95%CI:1.117-1.762,P<0.05)。多项敏感性分析提示研究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不存在多效性和异质性,验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与失眠之间存在正向的因果关系,从遗传角度丰富了“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内涵,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食管反流病 失眠 关联性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针刀联合和胃降气汤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杨 薛小娜 +3 位作者 吕亚楠 国生 刘晓芳 魏培栋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究针刀联合和胃降气汤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疗效的影响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RGERD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 目的探究针刀联合和胃降气汤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疗效的影响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RGERD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针刀联合和胃降气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者使用治疗前后的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中医证候评分,GERD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GERD-HRQL)。统计患者治疗后6个月复发情况,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IL)-6,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OT)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45),并且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03)。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烧心、反酸、反流和胸痛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肝胃郁热、气郁痰阻、胆热犯胃和中虚气逆明显降低,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GERD-HRQL评分明显降低,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TNF-α,hs-CRP和IL-6水平明显降低,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GAS和MOT水平明显升高,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复发率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30)。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的总发生率要显著高于研究组患者(P=0.031)。结论和胃降气汤联合针刀治疗RGERD具有显著效果,两者结合可提高患者疗效,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改善胃动力和生活质量,并具有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和胃降气汤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疗效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势理论运用加味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气郁痰阻证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何泽慧 温红珠 +3 位作者 许异川 叶国繁 火龙 林江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6-119,共4页
目的基于药势理论,评价加味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气郁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拓展其新的适应证。方法将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试验组予加味枳实... 目的基于药势理论,评价加味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气郁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拓展其新的适应证。方法将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试验组予加味枳实薤白桂枝汤,对照组予雷贝拉唑(20 mg/d),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后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RDQ)、中医证候评分表和胃食管反流病生存质量量表(GERD quality of life scale,GERD-QOL)来评估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主要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30/32)、87.50%(2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胸膺不适症状的痊愈率分别为78.13%(25/32)、40.63%(1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6.88%(31/32)、87.50%(2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ERD-QOL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枳实薤白桂枝汤能有效地改善气郁痰阻证GERD患者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药势趋向胸脘,故在治疗胸膺不适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薤白桂枝汤 气郁痰阻证 胃食管反流病 药势理论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索胃食管反流病与梅尼埃病的因果关联
5
作者 鲜印 田洪旭 +3 位作者 杨智 冉玲潇 淳美玲 蒋双全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83,共5页
目的 既往研究表明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常伴发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本研究拟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评估其因果关系。方法 2024年3月通过IEU OpenGWAS平台检索... 目的 既往研究表明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常伴发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本研究拟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评估其因果关系。方法 2024年3月通过IEU OpenGWAS平台检索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数据,以与GERD强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作为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s)。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ing,IVW)、加权中位数、MR-Egger回归分析、加权模型和简单模型5种回归模型对这两种疾病因果关联进行MR分析。用Cochran Q检验、MR Egger截距测试、“留一法”及绘制漏斗图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IVW分析表明GERD可增加MD的患病风险(OR=1.702,95%CI=1.106~2.618,P=0.01),(OR=2.205,95%CI=1.214~4.006,P=0.009)。Cochran Q检验及漏斗图表明IVs间不存在异质性;MR-Egger截距及“留一法”表明本研究未纳入具有水平多效性及显著影响整体效果的SNP。结论 GERD显著增加MD的风险。这一研究为发现MD的风险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胃食管反流病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6
作者 廖叶 周云峰 +3 位作者 周晓瑞 胡昕 廖娟 龙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2-407,共6页
目的探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探索影响该关联的效应修饰因子。方法收集2006至2010年英国生物银行476175名参与者的临床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GERD与COPD发病风险的关系。同时进行... 目的探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探索影响该关联的效应修饰因子。方法收集2006至2010年英国生物银行476175名参与者的临床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GERD与COPD发病风险的关系。同时进行亚组分析,探讨主要发现的潜在修饰因子。结果共诊断11587例(2.43%)新发COPD病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ERD与COP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HR=1.59,95%CI=1.46~1.74,P<0.001)。年龄<60岁(P<0.001)和非吸烟人群(P=0.011)患GERD与更高的新发COPD风险有关。当前吸烟数量<10支/d的GERD患者与COPD发病风险无关联(P=0.261)。结论GERD可能会增加COPD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逆和胃方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脏高敏感、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的调节效果
7
作者 刘凤 艾玉婷 +2 位作者 毛晓霞 刘苗 姚芸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观察四逆和胃方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脏高敏感、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的调节效果。方法选取90例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 目的观察四逆和胃方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脏高敏感、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的调节效果。方法选取90例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三联疗法治疗,四逆和胃组45例在三联疗法基础上给予四逆和胃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Hp转阴率、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评分、食管动力功能、中医证候评分、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生活质量量表(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cale,GERD-HROL)评分、内脏高敏感相关因子、胃肠激素的差异。结果四逆和胃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Hp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食管动力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反流后吞咽诱发的蠕动波(Postreflux swallow-induced peristaltic wave,PSPW)指数、食团清除时间、酸反流次数均低于治疗前,且四逆和胃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GERDQ评分、GERD-HROL评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评分低于治疗前,四逆和胃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内脏高敏感相关因子、胃肠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物质(Substance P,SP)、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均低于治疗前,且四逆和胃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后胃动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均高于对照组,且四逆和胃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四逆和胃方联合三联疗法可改善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功能,降低内脏高敏感,调节胃肠激素分泌紊乱情况,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和胃方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动力功能 内脏高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以枢调枢”与ICC线粒体自噬相关性探讨芪石升降归元饮治疗GERD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4
8
作者 罗贞艺 张羽 +5 位作者 蒙华莹 张云燕 黎丽群 刘礼剑 谭金晶 谢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89-2995,共7页
脏腑经络枢机失衡所致的消化道动力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病相关,脾胃为气机之枢纽,可以运化水谷精微转化为能量,而任督统诸身之阴阳,构成人体最大的脏腑经络交感循环系统,故任督二气之交感平衡... 脏腑经络枢机失衡所致的消化道动力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病相关,脾胃为气机之枢纽,可以运化水谷精微转化为能量,而任督统诸身之阴阳,构成人体最大的脏腑经络交感循环系统,故任督二气之交感平衡是脾胃枢机条衡的原动力;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消化道动力之枢纽,可以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维持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改善消化道动力。故本文以脏腑经络枢机之枢转驱动ICC线粒体能量平衡的“以枢调枢”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GERD“任督二脉枢机失衡-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以及“ICC线粒体自噬障碍-ICC起搏与传导功能失常-消化道动力障碍”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并阐释基于“以枢调枢”创立的中药复方芪石升降归元饮治疗GERD的可行性,有助于实现“以枢调枢”理论的微观化、具体化及实现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并为GERD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以枢调枢 ICC 线粒体自噬 芪石升降归元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消补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 被引量:2
9
作者 马乾章 刘国政 +1 位作者 孙美仑 丁原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1,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消补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NERD患者,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研究组予以中药消补汤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Gerd Q量表评分、NRS疼痛评分,症状积... 目的观察中药消补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NERD患者,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研究组予以中药消补汤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Gerd Q量表评分、NRS疼痛评分,症状积分和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38例,总有效率88.37%,治疗组总有效41例,总有效率95.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erd Q量表评分、NRS疼痛评分,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的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消补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消补汤 中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疾病负担分析及年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马学锋 黄俊 +4 位作者 李娜 邵慧娟 卢利霞 于晓辉 张久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65-2271,共7页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但目前缺乏中国GERD负担的研究数据,为了更好地了解GERD的流行情况,本研究描述和分析了中国GERD的疾病负担状况。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GERD疾病负担状况和流行趋势,为我国GER...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但目前缺乏中国GERD负担的研究数据,为了更好地了解GERD的流行情况,本研究描述和分析了中国GERD的疾病负担状况。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GERD疾病负担状况和流行趋势,为我国GERD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简称GBD 2019)中获取1990—2019年中国GERD的发病率、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的粗率和标化率;计算变化率,并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GERD标化发病率、患病率、DALY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2019年中国GERD发病率的粗率和标化率分别为2299.80/10万和1841.66/10万,相较1990年的1761.59/10万和1849.31/10万,粗率增长30.55%,标化率降低0.41%。2019年中国GERD患病率的粗率和标化率分别为5739.55/10万和4509.32/10万,相较1990年的4252.72/10万和4532.19/10万,粗率增长34.96%,标化率降低0.51%。2019年中国GERD DALY率的粗率和标化率分别为44.37/10万和34.94/10万,相较1990年的33.10/10万、35.04/10万,粗率上升34.05%,标化率下降0.29%。1996年之后标化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率均低于粗率。1990—2019年中国女性标化发病率、患病率、DALY率均高于男性。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90—1994年中国GERD标化发病率呈降低趋势(APC=-1.0%),2005—2010年呈降低趋势(APC=-1.4%),2014—2017年均呈上升趋势(APC=3.2%)。1990—1994年、2005—2009年中国GERD标化患病率均呈降低趋势(APC分别为-1.2%、-1.7%),2014—2017年呈上升趋势(APC=3.7%)。1990—1994年、2005—2009年中国GERD标化DALY率均呈降低趋势(APC分别为-1.1%、-1.7%),2014—2017年呈上升趋势(APC=3.6%)。2019年中国GERD标化发病率、患病率、DALY率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上升,在70~84岁达到峰值。2019年GERD新发病例数和现患病例数分别约为3271.13万和8163.65万,人群主要集中在45~59岁和30~34岁。结论1990—2019年中国GERD疾病负担粗率呈上升趋势,标化率略有下降,说明老龄化对我国GERD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率影响较大。此外要关注青中年人群,在已患GERD人群中占比较重,可能与超重或肥胖、饮酒及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疾病负担 发病率 患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间的因果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佳昕 周元植 +5 位作者 陈雯雯 赵雅涵 张旭 李雅睿 和水祥 赵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目的利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发病的因果关联,为两种疾病发病风险关联提供遗传学证据支持。方法从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中获取两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筛选出... 目的利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发病的因果关联,为两种疾病发病风险关联提供遗传学证据支持。方法从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中获取两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筛选出合适的SNP作为工具变量,利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WM)、MR-Egger回归法、加权众数法以及简单模型法五种MR分析方法进行双向MR分析,并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IVW显示以胃食管反流病为暴露的正向MR分析结果有阳性意义[OR=1.3987,95%CI(1.1817~1.6556),P=9.59×10^(-5)],以偏头痛为暴露的反向MR分析结果无阳性意义(P>0.05),在除MR-Egger外的其他方法中得到相同的结论。正向MR(P=0.92)与反向MR(P=0.64)均未发现工具变量具有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剔除单个SNP后结果具有稳健性。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可能存在单向的因果关联,胃食管反流病是偏头痛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偏头痛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线粒体相关性探讨ICC功能障碍 被引量:4
12
作者 卫裕晨 王一茗 +3 位作者 张泰 亢晶 张北华 唐旭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6-651,共6页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症状重叠常常存在病情错综复杂、临床中诊疗困难、易加重患者的心理、经济负担及造成相应的医疗资源的消耗等现状。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和胃...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症状重叠常常存在病情错综复杂、临床中诊疗困难、易加重患者的心理、经济负担及造成相应的医疗资源的消耗等现状。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和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可能存在潜在的病理生理学联系,目前主要认为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及胃排空延迟所致胃肠道动力障碍有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布散精微于周身,蕴含机体所需能量及物质。线粒体有“动力工厂”之称,通过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同时还可以生成血红素。脾与线粒体的功能体现了相同生命活动的两种不同诠释方式。相关研究认为,辨证为脾虚时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所致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功能障碍与胃肠动力障碍关系密切。故本文基于“脾与线粒体”相关性,探讨ICC功能障碍与FD-GERD症状重叠的关系,提出脾虚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引发ICC功能障碍是造成FDGERD症状重叠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从通降理论入手,可以为诊治FD-GERD症状重叠提供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与线粒体 CAJAL间质细胞 症状重叠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食管反流病 通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璐 王晓鸽 +4 位作者 姚翠翠 刘镇亚 杨竹青 郭敏 李合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216,共5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当前,西医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保护食管黏膜,促进胃动力等方式进行治疗,单纯的西医疗法短期疗效确切,但停药后易复发。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改善症状、复...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当前,西医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保护食管黏膜,促进胃动力等方式进行治疗,单纯的西医疗法短期疗效确切,但停药后易复发。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改善症状、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安全耐受等诸多优势。寒热错杂型作为该病常见的证候类型,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寒热错杂型GERD的临床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临床经验参考依据,同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寒热错杂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和中医药诊治策略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元明 梁丹红 +4 位作者 梁民联 郑欢 秦书敏 吴皓萌 黄绍刚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71-2174,2179,共5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采用单一治疗方式对部分患者难以奏效,易导致病情迁延而发展成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并无确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中医辨证治...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采用单一治疗方式对部分患者难以奏效,易导致病情迁延而发展成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并无确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提高生命质量,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难治性 原因 中医药 策略 通降理论 血三脏理论 治酸不制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秀秀 张北华 +4 位作者 马祥雪 尹晓岚 刘佳丽 徐陆周 唐旭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903-3908,共6页
肠道菌群作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正在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键参与者。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可以引起肠道菌群改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影响GERD发展的炎症反应介导... 肠道菌群作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正在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键参与者。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可以引起肠道菌群改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影响GERD发展的炎症反应介导的黏膜屏障、胃肠动力、内脏高敏感等,可通过粪菌移植、微生态制剂以及中医药疗法以调节肠道菌群,将肠道菌群作为GERD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胃食管反流病 黏膜屏障 胃肠动力 内脏高敏感 研究进展 中医药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和骨密度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6
作者 陈雯雯 周元植 +6 位作者 张旭 马佳昕 赵雅涵 李雅睿 赵艳 和水祥 任牡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8-1115,共8页
目的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评估骨质疏松与骨密度和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因果关系。方法暴露包括骨质疏松、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足跟骨密度、前臂骨密度,结局为GERD。筛选与暴露... 目的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评估骨质疏松与骨密度和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因果关系。方法暴露包括骨质疏松、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足跟骨密度、前臂骨密度,结局为GERD。筛选与暴露强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为工具变量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法作为主要方法,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法作为补充,评估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结果IVW法表明遗传预测的骨质疏松是GERD的危险因素(P=0.005,OR=35.687,95%CI:3.009~423.194),全身骨密度(P=1.57×10-5,OR=0.910,95%CI:0.872~0.950)和腰椎骨密度(P=0.005,OR=0.917,95%CI:0.863~0.974)的增加是GERD的保护因素,而股骨颈骨密度、前臂骨密度、足跟骨密度与GERD不存在因果关系。异质性检验表明足跟骨密度与GERD之间存在异质性,但不影响随机效应IVW法得出的因果关系的结论,其余暴露与GERD不存在异质性。MR-Egger-intercept表明无水平多效性。留一法表明分析结果稳健。结论骨质疏松是GERD的危险因素,全身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的增加是GERD的保护因素。这提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进行GERD的早期筛查及诊治,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胃食管反流病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土得木而达”辨治胃食管反流病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金儒 龙丹 朱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朱莹教授对《黄帝内经》中“土得木而达”理论内涵的理解以及从“土得木而达”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为脾胃失调,胆气不利,心火上炎,肾水失约。治疗当以疏肝利胆...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朱莹教授对《黄帝内经》中“土得木而达”理论内涵的理解以及从“土得木而达”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为脾胃失调,胆气不利,心火上炎,肾水失约。治疗当以疏肝利胆,协调脾胃升降,清心解郁,敛降燔燥胃火,扶脾济肾,培补萎靡之木为治则治法,其关键在于恢复木土二行生克制化之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土得木而达 木土关系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证结合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的临床吻合度分析
18
作者 周立捷 王彦刚 +2 位作者 王晨 徐楚楚 赵婷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38-2647,共10页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突破抗反流屏障从胃逆流到食管乃至口腔、咽喉及气道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是上消化道最常见的难治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GERD效果明显且接受度较...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突破抗反流屏障从胃逆流到食管乃至口腔、咽喉及气道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是上消化道最常见的难治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GERD效果明显且接受度较高,构建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以GERD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为依据,将现有病证结合的GERD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成模表现、模型特点进行总结,对具体造模方式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因进行探讨,并根据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进行吻合度评价。结果GERD病证结合模型在手术或药物刺激基础上,如食管灌注外源性酸、手术干预改变大鼠胃肠道生理结构造成胃反流或混合反流,施加中医干预因素,肝郁型动物模型以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气郁痰阻型以夹尾刺激法,瘀血阻络型以慢性应激刺激联合高脂饮食,脾虚湿热证以内外因湿热干预法为主。结论目前GERD动物模型具有相对较高的西医病证特点吻合度,但中医吻合度较低,因此根据中医证型病机的不同提出相应改进和观察方法,以及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GERD模型建立提供参考,建立符合中西医病证特点且临床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为GERD机制和药物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 动物模型 病证结合 模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石升降归元颗粒对胃食管反流病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
19
作者 黎丽群 黄美祯 +3 位作者 王金鑫 谭金晶 刘园园 谢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8-183,I0018,共7页
目的分析芪石升降归元颗粒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ax disease,GERD)大鼠的干预作用,并基于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 2,Bcl-2)/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Caspase3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SPF雄性SD大鼠... 目的分析芪石升降归元颗粒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ax disease,GERD)大鼠的干预作用,并基于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 2,Bcl-2)/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Caspase3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SPF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除假手术组10只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食管支架植入术制作GER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予以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灌胃,中药组给予芪石升降归元颗粒灌胃,疗程均为14 d。干预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食管下段组织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Bcl-2、Caspase3及Cyt C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食管组织内Bcl-2 mRNA、Caspase3 mRNA、Cyt C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食管组织内Bcl-2、Caspase3、Cyt 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ERD模型大鼠精神状态差,活动及进食量减少,光镜下观察可见细胞排列紊乱,鳞状上皮增生,固有层乳头延伸,上皮细胞炎性浸润。经西药及芪石升降归元颗粒治疗后,大鼠精神状态佳,进食量及活动正常,光镜下观察可见细胞排列规整,鳞状上皮增生好转,无固有层乳头延伸,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食管组织中的Cyt C mRNA、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P<0.001);模型组血清Bcl-2表达量降低(P<0.001),Cyt C和Caspase3表达量升高(P<0.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食管组织中的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Caspase3 mRNA表达量降低(P<0.05);血清中Cyt C的浓度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食管组织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01),Cyt C mRNA和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01);血清Bcl-2浓度升高(P<0.001),Cyt C和Caspase3浓度降低(P<0.05,P<0.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食管组织Bcl-2、Cyt C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01),Cyt C和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01)。结论芪石升降归元颗粒均可调控Bcl-2/Cyt C/Caspase3通路,抑制食管细胞凋亡,进而调节组织脏腑功能而有效干预GERD,且芪石升降归元颗粒效果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芪石升降归元颗粒 Bcl-2/Cyt C/Caspase3通路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audin蛋白在胃食管反流食管黏膜屏障中的表达
20
作者 祁佳晨 叶蔚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6-382,共7页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和炎症。Claudin蛋白是构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维持上皮细胞之间...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和炎症。Claudin蛋白是构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维持上皮细胞之间的屏障功能,在抗反流防御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claudin蛋白可能成为GERD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为研究GER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综述了claudin蛋白在GERD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食管黏膜屏障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食管黏膜屏障 claudin蛋白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