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3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ying 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Al/MoO_(3) 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 on the ignition ability of semiconductor bridge using a one-dimensional gas-solid two-phase flow model
1
作者 Jianbing Xu Yuxuan Zhou +3 位作者 Yun Shen Yueting Wang Yinghua Ye Ruiqi S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68-179,共12页
Energetic Semiconductor bridge(ESCB)based on 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RMFs)has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in the miniature and intelligence of initiator and pyrotechnics device.Understanding the ignition enhancement m... Energetic Semiconductor bridge(ESCB)based on 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RMFs)has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in the miniature and intelligence of initiator and pyrotechnics device.Understanding the ignition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RMFs on semiconductor bridge(SCB)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 is crucial for the engineer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initiator and pyrotechnics devices.In this study,a one-dimensional(1D)gas-solid two-phase flow igni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ignition process of ESCB to charge particles based on the reactivity of Al/MoO_(3) RMFs.In order to fully consider the coupled exothermic between the RMFs and the SCB plasma 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the heat release of chemical reaction in RMFs was used as an internal heat source in this model.It is found that the exothermal reaction in RMFs improved the ignition performance of SCB.In the process of plasma rapid condensation with heat release,the product of RMFs enhanced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between the gas phase and the solid charge particle,which accelerated the expansion of hot plasma,and heated the solid charge particle as well as gas phase region with low temperature.In addition,it made up for pressure loss in the gas phase.During the plasma dissipation process,the exothermal chemical reaction in RMFs acted as the main heating source to heat the charge particle,making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charge particle,gas pressure,and gas temperature rise continuously.This result may yield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providing a universal ignition model for miniaturized igniti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nition enhancement mechanism 1D gas-solid two-phase flow Al/MoO_(3)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 Semiconductor bridge Miniaturized ignition dev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muzzle multiphase flow field using two underwater launch methods
2
作者 Jing-hui Zhang Yong-gang Yu Xin-wei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1454-1469,共16页
A two-dimensional axisymmetric model, employing a dynamic mesh and user-defined functions, is used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the transient multiphase flow field produced by an underwater gun. Furthermore, a visualized s... A two-dimensional axisymmetric model, employing a dynamic mesh and user-defined functions, is used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the transient multiphase flow field produced by an underwater gun. Furthermore, a visualized shooting experiment platform with a high-speed camera is built to observ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such a multiphase flow field. The simulated phase distribution diagram is agreed well with the shadow photo of the experiment, indicating that the numerical model is reasonable. Further examinations of the multiphase flow fields by using the submerged and sealed launch methods show that use of the sealed laun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interior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an underwater gun. In the cases by using these two types of underwater launch methods,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projectile within the range of the muzzle flow field meets the exponential law over time. Moreover, a not fully developed bottle-shaped shock wave is formed when t = 0.4 ms, but this bottle-shaped shock wave expands more rapidly for the sealed launch. In addition, the amplitude of pressure oscillation for the sealed launch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ubmerged launch, but the pressure oscillation of the sealed launch lasts shor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water launch multiphase flow Muzzle flow 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 Mach dis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排井地面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杰 崔淑云 +4 位作者 冯永振 张家伟 邓家岳 阎晓雨 KARIMOV Rinat M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9,共11页
泡排采气工艺因经济高效、施工便捷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应用广泛,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角色。为准确揭示泡排井集气管流流型、压降规律及泡沫稳定性,设计加工了一套泡排井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装置,以含聚合物的气井地层... 泡排采气工艺因经济高效、施工便捷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应用广泛,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角色。为准确揭示泡排井集气管流流型、压降规律及泡沫稳定性,设计加工了一套泡排井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装置,以含聚合物的气井地层水为介质对其进行可靠性验证。实验选用UT-5D型起泡剂,在气液比0.55~137.42范围内,测试分析起泡剂浓度、起始温度、管径等7个因素影响下的气-液-泡沫多相管流流型、阻力特性及泡沫稳定性。基于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各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气液比增加,管内依次出现液-泡沫分层流、气-泡沫段塞流、气-泡沫波动流、气-泡沫分层流4种流型;气液比、起泡剂浓度和管长对压力梯度和泡沫高度影响显著,其余因素影响均较小,不同因素影响泡沫高度和压降的显著性强弱分别为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温度>弯管>聚合物>管壁粗糙度>管径、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管径>管壁粗糙度>温度>弯管>聚合物;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气液比均表现为强负相关,上述研究可为泡排采气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排采气 多相流动 流型 阻力特性 泡沫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动态恢复系数二阶矩模型的液固流化床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陈曦 王淑彦 +2 位作者 邵宝力 丁诺 谢磊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46-3258,共13页
在液固流化床中,由于液相黏附力的作用,液体附着在颗粒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引起颗粒弹性恢复系数的变化,从而影响颗粒的碰撞行为。与此同时,颗粒的脉动特性也表现出各向异性。故基于双流体模型和各向异性颗粒动理学理论,考虑颗粒恢复系... 在液固流化床中,由于液相黏附力的作用,液体附着在颗粒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引起颗粒弹性恢复系数的变化,从而影响颗粒的碰撞行为。与此同时,颗粒的脉动特性也表现出各向异性。故基于双流体模型和各向异性颗粒动理学理论,考虑颗粒恢复系数的动态变化,建立了液膜作用下颗粒动态恢复系数二阶矩模型,以研究液固流化床中包裹液膜颗粒的各向异性流动行为。模拟结果表明,液膜的存在增强了颗粒碰撞时的能量耗散,并减小了颗粒速度脉动的各向异性。随着液体黏度与颗粒密度的增加,液膜厚度增大,颗粒速度脉动与各向异性减弱。另外,动态恢复系数二阶矩模型所预测的颗粒速度和孔隙率分布与Limtrakul的实验值吻合更好,可以更准确地捕捉流场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流化床 多相流 湿颗粒动态恢复系数 各向异性颗粒动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封存与驱油过程中纳微尺度多相多场渗流机制研究新进展
5
作者 杨永飞 张琦 +6 位作者 李英文 王金雷 宋怀森 王锦业 刘谦 范旭 姚军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8-175,共18页
CO_(2)封存与驱油技术兼具碳减排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双重功能,是实现能源行业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为了明确CCUS及相关技术前沿动态以及最新进展,助力CCU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系统总结了纳微尺度CO_(2)-油-水-岩多相多场渗... CO_(2)封存与驱油技术兼具碳减排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双重功能,是实现能源行业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为了明确CCUS及相关技术前沿动态以及最新进展,助力CCU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系统总结了纳微尺度CO_(2)-油-水-岩多相多场渗流机制研究新进展,进而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多模态成像技术与深度学习算法的融合,复杂数字岩心构建技术实现了多尺度孔隙结构及矿物组分的超分辨率智能重构,为渗流机理研究提供了高精度平台;②微观实验量化了CO_(2)-油-水三相流体的相态特征,揭示了驱替模式对流体分布和赋存形态的影响机制,明确了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孔隙动态演化规律;③多相多场数值模拟揭示了CO_(2)-水-岩石系统内物理化学过程,量化了溶胀、降黏、萃取与混相驱替等CO_(2)-油相互作用机理,厘清了非均质孔隙中毛管力-黏滞力竞争、对流-扩散协同对渗流路径和CO_(2)驱埋效率的影响机制;④CO_(2)封存与驱油中纳微尺度多相多场渗流机制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应重点聚焦包括高精度成像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发展多尺度动态数字岩心建模技术,构建跨尺度渗流-传质-反应动态耦合模型,量化微尺度效应对宏观驱埋效率的影响,最终形成从微观机理到工程优化的全过程关键技术体系。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CO_(2)封存与驱油过程中纳微尺度多相多场渗流机制研究进展,指出了下一步攻关研究方向,为驱油与封存CCU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推动中国CCUS技术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碳封存与驱油 数字岩心 多相多场渗流 提高采收率 纳微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大流量气液自动分离釜仿真及试验
6
作者 魏航信 刘天乔 +1 位作者 李博 雷宽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5-240,共6页
在水平井压裂作业时会产生高压大流量含废气的返排液,分离出废气成本高、污染大、效率低。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液滴瞬态碰撞及重力分离机理的复合型气液自动分离釜,包括挡流板、稳流板、折流板捕雾器、互锁式同轴浮筒装置。分析了液滴瞬... 在水平井压裂作业时会产生高压大流量含废气的返排液,分离出废气成本高、污染大、效率低。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液滴瞬态碰撞及重力分离机理的复合型气液自动分离釜,包括挡流板、稳流板、折流板捕雾器、互锁式同轴浮筒装置。分析了液滴瞬态碰撞机理,建立了分离釜内部气液多相流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入口速度、挡流板倾角、稳流板、捕雾器形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挡流板垂直时分离效率最高;折线形折流板捕雾器对离散相的除雾效率最好;稳流板可提高分离效率,使流动变得稳定;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入口速度越小分离效率越高。最后对样机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分离釜可实现气液自动分离,效率为96.6%,解决了分离效率低及出气口出液、出液口出气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排液 分离釜 多相流 离散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M-VOF耦合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多相流动数值模拟
7
作者 闫红杰 黄正宗 +2 位作者 郝澳 夏韬 刘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620,共14页
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天然气-熔体或载气-熔体-煤粉构成的多相体系复杂行为与熔炼效率和系统产能紧密相关。本文基于DPM-VOF耦合模型,研究了工业尺度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分别以天然气和煤粉为还原剂的气-液两相流和气-液-固多相流复杂行... 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天然气-熔体或载气-熔体-煤粉构成的多相体系复杂行为与熔炼效率和系统产能紧密相关。本文基于DPM-VOF耦合模型,研究了工业尺度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分别以天然气和煤粉为还原剂的气-液两相流和气-液-固多相流复杂行为。结果表明:天然气作还原剂时,炉膛两端熔体流速平缓,喷枪区域流速剧烈,呈“脉冲状”分布;喷枪附近压力呈两侧大、中间小的“V”字形分布;喷枪区域压力波动剧烈,虽可强化气液搅拌过程但易造成喷枪损坏和熔体喷溅。采用煤粉作还原剂时,煤粉从喷枪喷出后最初分布在气团内部和气液交界面处,随后扩散至熔池中上部和烟气区域;熔池内煤粉分布在0.25~0.85 m深度范围;喷枪附近煤粉浓度相近,均未出现沉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吹还原炉 多相流 DPM-VOF模型 数值模拟 直接炼铅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拉耦合模型的冰风洞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赖安卿 周俊 程涵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1,107,共7页
冰晶结冰是威胁航空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冰风洞的结冰机理是研究高空冰晶结冰的重要基础。采用基于欧拉方法的数值模拟,实现冰风洞流场与粒子参数的双向耦合,以NRC大尺寸冰风洞为模型,计算分析了风洞进口不同平均体积直径(Media... 冰晶结冰是威胁航空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冰风洞的结冰机理是研究高空冰晶结冰的重要基础。采用基于欧拉方法的数值模拟,实现冰风洞流场与粒子参数的双向耦合,以NRC大尺寸冰风洞为模型,计算分析了风洞进口不同平均体积直径(Median Volume Diameter,MVD)、总含水量(Total Water Content,TWC)以及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粒子温度、液态水占总含水量的比例(Liquid Water Content/Total Water Content,LWC/TWC)、MVD以及流场温度等粒子和流场参数的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粒子运动速度受MVD、TWC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均不大;粒子温度变化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TWC的增加增大了粒子与流场整体的热交换;风洞出口MVD的大小受初始MVD大小、TWC以及相对湿度的影响均较大;受风洞收缩型构型以及粒子在风洞中的换热影响,空气温度沿流程是降低的,相对湿度沿程是增加的。初始TWC、MVD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均对风洞沿程的流场温度和相对湿度造成影响;增大TWC、增加MVD以及增大相对湿度,均有利于在风洞出口形成冰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风洞 欧拉方法 数值模拟 冰晶结冰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机组孔板下游FAC传质过程动力学分析
9
作者 肖卓楠 宋其珉 +2 位作者 郭玮 杨杰 赵乐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7-353,共7页
为了更好地预测电厂管道流动加速腐蚀(FAC),基于电厂管道实际工况,使用COMSOL软件根据气含率变化调整水的物性参数,模拟孔板管道下的流场,观察浓度及高湍动能分布区域,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流相下速度、壁面剪切力及传质系数的变化,并... 为了更好地预测电厂管道流动加速腐蚀(FAC),基于电厂管道实际工况,使用COMSOL软件根据气含率变化调整水的物性参数,模拟孔板管道下的流场,观察浓度及高湍动能分布区域,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流相下速度、壁面剪切力及传质系数的变化,并结合单相流、两相流流动中加速腐蚀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气含率对流动加速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蒸气的存在导致孔板下游上、中、下部壁面上两相流的FAC速率较单相流的FAC速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且上部壁面的流动加速腐蚀速率增幅最明显;当温度为150℃,介质为两相流且气含率为0.5%时,壁面处的FAC速率最大,为单相流情况下的1.00111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机组 气含率 流动加速腐蚀 多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冰槽内冰浆蓄冷特性及蓄冷周期研究
10
作者 时国华 傅豪杰 +1 位作者 李昕悦 周文博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7,共8页
为了探究冰浆流速、冰浆入口含冰率和冰晶粒径对蓄冰槽蓄冷周期的影响,建立并试验验证了蓄冰槽内冰浆动态存储模型,试验和模拟研究了开口式蓄冰槽内动态冰浆蓄冷特性。结果表明,当冰晶粒径为0.8 mm时,蓄冰槽最大蓄冷能力对应的含冰率为2... 为了探究冰浆流速、冰浆入口含冰率和冰晶粒径对蓄冰槽蓄冷周期的影响,建立并试验验证了蓄冰槽内冰浆动态存储模型,试验和模拟研究了开口式蓄冰槽内动态冰浆蓄冷特性。结果表明,当冰晶粒径为0.8 mm时,蓄冰槽最大蓄冷能力对应的含冰率为29.5%,富冰层厚度扩展到槽底;增大冰浆流速和提高冰浆入口含冰率均能大幅缩短蓄冰槽蓄冷周期;当冰浆入口流速由0.5 m/s增至0.9 m/s时,蓄冷周期缩短了约41%;当冰浆入口含冰率由1%增至3%时,蓄冷周期缩短了约66%,当冰浆入口含冰率由5%增至9%时,蓄冷周期缩短了约42%。考虑到冰浆运输时存在的冰堵现象,采用冰浆入口含冰率为5%~7%、冰浆入口流速为0.5~0.7 m/s,可经济有效地保障较短的蓄冷周期;当蓄冷能力相同时,冰晶粒径对蓄冰槽蓄冷周期的影响可忽略。研究结果为冰浆蓄冷系统的蓄冷运行及电力调控响应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浆 多相流 蓄冰槽 蓄冷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来流条件下多相混输泵气液两相分离激化
11
作者 权辉 王智胜 +3 位作者 冯冰 王子源 李嘉仪 史广泰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1-546,579,共7页
为探究螺旋轴流式多相混输泵在非均匀来流条件下的气液两相分离机理,揭示高含气率工况下泵性能急剧下降至失效的流动机理,提升泵在复杂来流条件下的多相混输稳定性和效率,通过Fluent中的UDF(user-defined functions,UDF)功能对泵的进口... 为探究螺旋轴流式多相混输泵在非均匀来流条件下的气液两相分离机理,揭示高含气率工况下泵性能急剧下降至失效的流动机理,提升泵在复杂来流条件下的多相混输稳定性和效率,通过Fluent中的UDF(user-defined functions,UDF)功能对泵的进口边界条件进行非线性控制,选取线型和抛物型这2种非均匀来流边界条件,联合可视化试验,对不同来流情况下泵的外特性和流场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非均匀来流均会使多相混输泵的性能下降,对流道内气液分离都有激化作用,并且线型来流的影响更严重.转速的增加会进一步激励泵的气液分离现象,在整个流域的轴向距离上,不同来流对气液分离激化从叶轮入口处开始,线型来流的气相从0.15 L处开始充斥流道,抛物型来流的气相在0.75 L分布最广.在叶片通道上,不同非均匀来流的湍动能在叶轮里分布是一致的,峰值相差1.00 m^(2)/s^(2),在导叶里线型来流的湍动能在空间上畸变严重.非均匀来流对多相混输泵气液分离现象有激化作用,影响泵的稳定运行,研究结论为多相混输泵工程实际应用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混输泵 气液两相流 非均匀来流 可视化试验 气液分离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混流式混输泵气液两相增压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晓宇 徐强 +2 位作者 杨晨宇 苏筱斌 郭烈锦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4-563,共10页
在高入口含气率下,混输泵的增压性能剧烈恶化,对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采用surging test和mapping test两种测试方法,全方位探讨了多运行参数对三级混流式混输泵整体与级间气液两相增压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液... 在高入口含气率下,混输泵的增压性能剧烈恶化,对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采用surging test和mapping test两种测试方法,全方位探讨了多运行参数对三级混流式混输泵整体与级间气液两相增压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液相流量的提升,增压性能曲线由三个增压级性能逐级恶化导致的波纹状下降趋势逐渐消失。多级混输泵增压性能的显著恶化主要归因于首个增压级性能的剧烈下滑。提高液相流量能有效减轻气体积聚,其对增压性能的正面促进作用显著超过了流动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增压随液相流量变化曲线呈现骤升趋势。提高入口压力有助于缓解气团聚集对增压性能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式混输泵 气液两相流 气含率 增压剧烈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颗粒驱多相渗流路径动态演化规律
13
作者 孟薇 王娜 +5 位作者 于金彪 汪勇 胡慧芳 柴国亮 苏军伟 税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1,共8页
为深入理解黏弹性颗粒驱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与剩余油运移规律,构建了基于数字岩心的黏弹性颗粒-水-油三相渗流孔隙尺度数值模型。通过追踪油水分布场的动态演化与渗流路径的空间结构变化,系统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特... 为深入理解黏弹性颗粒驱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与剩余油运移规律,构建了基于数字岩心的黏弹性颗粒-水-油三相渗流孔隙尺度数值模型。通过追踪油水分布场的动态演化与渗流路径的空间结构变化,系统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特征及演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水驱,黏弹性颗粒通过对孔隙通道的封堵效应或增加孔隙通道的渗流阻力,在孔隙介质中形成了动态多分支渗流路径。渗流路径演化呈现3个典型阶段:路径重构阶段,渗流路径数目由60迅速降至25左右;路径动态调整阶段,权重标准差从5.00升至10.00,剩余油体积占比下降约为22%;路径趋于平衡阶段,渗流路径数目稳定于15左右,剩余油体积占比由0.26降至0.13。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黏弹性颗粒驱在驱替过程中形成的阻力调控及压力波动,促使流体进入未动用区域,提高驱替效率,使动用区体积占比提升至0.50~0.70,最终采收率相较水驱末期提升35%。研究不仅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动态演化特征,还阐明了其微观调控机制与宏观驱油效率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颗粒 多相流 渗流路径 驱油效率 多孔介质 封堵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液液非均相传质的模拟和实验研究方法进展
14
作者 张鑫源 何呈祥 +3 位作者 李亚婷 朱春英 马友光 付涛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4-503,共20页
微通道内液液非均相体系传质行为的研究对明确传质机理,进一步提高传质效率,促进微通道装置在连续流动化学合成、生物医学和溶剂萃取等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十分重要。介绍了用于微通道内传质研究的指标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了微通道... 微通道内液液非均相体系传质行为的研究对明确传质机理,进一步提高传质效率,促进微通道装置在连续流动化学合成、生物医学和溶剂萃取等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十分重要。介绍了用于微通道内传质研究的指标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了微通道内液液体系传质研究的技术方法及其相关原理,包括探究两相流动行为、相内传质和相间传质的模拟方法,评价微通道装置整体传质性能的离线实验方法与实时检测微通道内流体速度场和浓度场的在线实验方法,并对未来用于微通道内液液体系传质研究的模拟和实验方法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多相流 传递 模拟原理 实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铝氧烷的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徐艳焦 楼琳瑾 +3 位作者 樊茁钦 张浩淼 王靖岱 阳永荣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465,共12页
甲基铝氧烷(MAO)是多种烯烃聚合体系的重要助催化剂,但其生产难度大、经济性差,并且在脂肪烃溶剂中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因此,通过对MAO改性克服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针对MAO改性的主要技术路线,综述了水解法、非水解法及其他改性... 甲基铝氧烷(MAO)是多种烯烃聚合体系的重要助催化剂,但其生产难度大、经济性差,并且在脂肪烃溶剂中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因此,通过对MAO改性克服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针对MAO改性的主要技术路线,综述了水解法、非水解法及其他改性策略,并重点介绍基于3D打印技术的改性甲基铝氧烷(MMAO)流动化学反应器设计和合成方法。该MMAO连续流合成平台包括异丁基铝氧烷(IBAO)合成模块、IBAO与三甲基铝(TMA)快速络合模块以及异丁基改性产品iBu-MMAO合成模块,通过有效降低固体堵塞和热失控的风险,实现安全、稳定、连续合成MMAO,收率最高可达80%,且该产品与市售产品的助催化活性相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MMAO的分析与检测手段,及其系列产品在聚合体系中的应用,为MMAO的合成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铝氧烷 流动化学 多相反应器 水解 合成 烯烃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悬浮造粒搅拌釜内气液固三相混合特性CFD模拟
16
作者 卢玉成 黄涛 +4 位作者 罗亚军 刘佳辉 巩飞艳 严超宇 刘晓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6-4566,共11页
针对含能材料水悬浮造粒工艺气液固三相搅拌过程,采用Eulerian多相流流体体积(VOF)模型对搅拌釜内气液相界面变化及固相分散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转速和液相黏度对自由液面形态、固相浓度分布及固相速度分布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含能材料水悬浮造粒工艺气液固三相搅拌过程,采用Eulerian多相流流体体积(VOF)模型对搅拌釜内气液相界面变化及固相分散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转速和液相黏度对自由液面形态、固相浓度分布及固相速度分布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合理预测具有自由液面的气液固三相搅拌过程;在250~350r/min转速内,提升转速有助于减少自由液面及边壁区域的固相富集,促进固相的均匀分散;当转速超过350r/min时,空气卷吸效应增强,大量气泡进入悬浮液。在0.001~0.1Pa·s液相黏度范围内,提高黏度可增强湍流剪切作用,抑制固相沉降,有利于固相的均匀悬浮;当液相黏度由0.1Pa·s增至0.5Pa·s时,固相流动性降低,不利于搅拌过程的稳定运行。本文为水悬浮造粒工艺的操作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材料 水悬浮 搅拌釜 计算流体力学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共振连续混合停留时间分布
17
作者 朱士富 刘红星 +4 位作者 马宁 李博豪 陈松 付小龙 谢中元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6,共6页
为模拟连续声共振混合的流场和停留时间分布特性,以TMTD(2,2,4-三甲基-1,3-戊二醇)合成过程中使用的异丁醛和氢氧化钠溶液为对象,采用基于VOF-DPM(流体体积模型-离散相模型)的气液固三相流模型,VOF模型求解连续混合气液相界面,DPM模型... 为模拟连续声共振混合的流场和停留时间分布特性,以TMTD(2,2,4-三甲基-1,3-戊二醇)合成过程中使用的异丁醛和氢氧化钠溶液为对象,采用基于VOF-DPM(流体体积模型-离散相模型)的气液固三相流模型,VOF模型求解连续混合气液相界面,DPM模型追踪示踪粒子位置,通过连续相对颗粒的作用力实现VOF模型和DPM模型的单向耦合。通过提取示踪粒子的逃逸时间获取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特性,并对连续混合通道3种关键结构参数:折流板数量、折流板倾角和开槽尺寸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60 g振动加速度下,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峰值位于11—16 s之间,95%以上的物料可在40 s内流出连续混合通道;3种结构参数对于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开槽尺寸>折流板数量>折流板倾角,折流板数量的增加在延长停留时间的同时还将提升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峰值,即停留时间分布更为集中,折流板倾角的变化对停留时间影响不明显,而开槽尺寸对停留时间影响最为显著,大开槽通道中物料停留时间显著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共振连续混合 TMTD 多相流 停留时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通道内非共沸工质流动沸腾换热数值分析
18
作者 周航 张斯婧 +1 位作者 刘剑 张小松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64-3872,共9页
为研究非共沸工质在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基于VOF多相流模型并结合改进Lee相变模型,研究了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在水平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在恒定壁温条件下,分析了... 为研究非共沸工质在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基于VOF多相流模型并结合改进Lee相变模型,研究了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在水平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在恒定壁温条件下,分析了质量流密度[50~1100 kg/(m^(2)·s)]、工质组分配比[R134a入口浓度(质量分数)为0.1~0.9]和加热壁温(32~70℃)对流动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流密度对传热系数影响明显,在低质量流密度下,当质量流密度从50 kg/(m^(2)·s)上升至400 kg/(m^(2)·s)时,传热系数提高超过90%,在高质量流密度条件下,当质量流密度增大到1100 kg/(m^(2)·s)时,传热系数降低约27%。同时,当低沸点组分R134a入口浓度从0.1升至0.3时,传热系数下降15%~45%;而在高浓度下,当壁温从32℃升到40℃时,传热系数显著提升,随后趋于平稳,最大值出现在40℃左右。研究结果为非共沸工质在小通道内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沸工质 小通道 沸腾 多相流 传热传质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结冰研究中的光学测量方法
19
作者 曾昊 王峰 孙超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34,共19页
液滴结冰过程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与技术应用当中,理解液滴结冰过程对航空安全、风力发电和极地海洋装备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光学测量方法为研究液滴结冰过程提供了重要的非接触式测量手段.旨在总结并评估液滴结冰研究中常用的光学... 液滴结冰过程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与技术应用当中,理解液滴结冰过程对航空安全、风力发电和极地海洋装备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光学测量方法为研究液滴结冰过程提供了重要的非接触式测量手段.旨在总结并评估液滴结冰研究中常用的光学测量方法,为液滴结冰实验中光学测量手段的运用提供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文章从液滴结冰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物理过程与机理出发,首先概述液滴结冰过程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和机理,随后分类介绍液滴结冰研究中常用的光学测量方法,包括传统的光学显微观察、高速摄影技术、非相干光学方法、激光探测技术以及近年发展的先进光学技术,介绍基本原理,展示应用案例,分析各自优缺点.指出光学测量方法在可视化液滴结冰过程的微观细节、动力学和物理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时空分辨率、测量精度和干扰抑制等.最后,从提高光学测量的分辨率、灵敏度、准确性、全面性以及机器学习对光学测量技术的助推作用等角度,展望了液滴结冰研究中光学测量方法的发展方向,以期光学测量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液滴 结冰 光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混合层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数值模拟及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20
作者 张雨佳 杨蕴 +6 位作者 龚绪龙 朱慧星 崔龙玉 吴公益 宋健 朱淳 吴吉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67-4676,共10页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法建立替代模型以表征敏感参数输入和CO_(2)多相态输出结果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开展蒙特卡洛随机模拟量化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CO_(2)注入油水混合层100a后,气相CO_(2)占比61.2%,溶油相CO_(2)占比17.8%,溶水相CO_(2)占比11.2%,矿物相CO_(2)占比9.8%,CO_(2)-DSMRT模型对开采油量最敏感的参数为渗透率,对储层CO_(2)封存量最敏感的参数为孔隙度.不同置信水平下CO_(2)封存量和产油量的产投比差异明显,P10情境适用于封存优先策略,P50情境下可实现封存与经济效益平衡,P90情境下更适合增产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 多相流 反应运移 全局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