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0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混合器内上浮颗粒悬浮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良超 赵国柱 +2 位作者 马国鹭 张磊 徐斌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4,162,共9页
对振动混合器内颗粒悬浮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为该类混合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应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上浮颗粒在振动混合器内的悬浮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振动盘的... 对振动混合器内颗粒悬浮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为该类混合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应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上浮颗粒在振动混合器内的悬浮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振动盘的往复运动采用动网格技术进行处理.通过模拟得到了混合器内的流场和颗粒的动态悬浮特性,并将模拟结果与文献试验数据对比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振动混合器内流场的典型特征为在振动盘的上方和下方各形成一循环涡流,涡流强弱随振动盘往复运动周期变化,但涡流方向保持不变,颗粒在混合器内悬浮分别经历均匀性快速变好、略微变好和动态稳定悬浮3个阶段.提高频率和增大振幅均可以使颗粒更快达到稳定悬浮,且悬浮的均匀性更好,但增大振幅会使悬浮的均匀波动性有所变大.增大固含量可使颗粒悬浮的均匀性增加,波动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混合器 上浮颗粒 固液悬浮 两相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EM的斜面平台对下降管内混合颗粒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孙雪峰 张德俐 +5 位作者 刘浩 高豪磊 马瑞 王芳 金德禄 易维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0-249,共10页
为改善生物质热解过程中混合颗粒在下降管热解反应器内部流动时生物质颗粒扰动较小、混合不充分的问题,该研究探讨了管内斜面平台对陶瓷球和生物质颗粒流动的影响。以斜面平台的位置、倾斜角度和高度为试验因素,以生物质颗粒管内离散度... 为改善生物质热解过程中混合颗粒在下降管热解反应器内部流动时生物质颗粒扰动较小、混合不充分的问题,该研究探讨了管内斜面平台对陶瓷球和生物质颗粒流动的影响。以斜面平台的位置、倾斜角度和高度为试验因素,以生物质颗粒管内离散度为评判标准,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元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耦合仿真对混合颗粒流动过程进行模拟,并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斜面平台高度对生物质颗粒离散度影响最大,其次为位置和角度,最佳工作参数为斜面平台底部距下降管拐角处245 mm,高度为27 mm,角度为149°,相较于无斜面平台工况,生物质颗粒离散度提高了50.24%,进而提升了混合颗粒的混合程度。斜面平台的引入使得下降管内生物质颗粒和陶瓷球的轴向平均速度分别降低了14.38%和11.43%,平均停留时间分别升高了20.00%和5.75%,改变了无斜面平台时混合颗粒的向心流动特性,表现为抛物线形流动特性,打破了上疏下密的分布状态,使混合颗粒偏析降低,混合更为均匀。该研究结果能够为下降管式生物质热解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支持,有利于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下降管 计算机仿真 CFD-DEM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散射及其对呼吸健康的风险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海波 杜龙飞 +3 位作者 任睿 王巍嵩 贺华波 施恒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3-731,共9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同车速下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质量浓度分布特性。结果显示:TWPs的散射轨迹受车辆外部流场和车尾涡旋的影响,不同粒径的磨损颗粒物在散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分层现象;在纵向上,磨损颗粒物扩散高度呈先升高后保持稳定的现象,且扩散高度随车速差异逐渐稳定在3.45~3.76 m;在横向上,最大扩散宽度稳定在6.0 m左右;颗粒物质量浓度沿车侧方向遵循近似的正态分布,在车速为20 km/h,距车辆左右对称面宽度为4.3 m、距地面高度为0.4 m处,达到峰值85.1μg/m^(3),在距离对称面宽度为4.0~5.0 m,高度为0~1.0 m范围是呼吸健康的潜在危险区域。研究获取了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扩散分布特性和质量浓度分布规律及对生物体呼吸健康的影响,为大客车颗粒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其捕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非尾气”排放 气固两相流模型 轮胎磨损颗粒物 质量浓度分布 呼吸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两相流扬矿泵叶轮时序效应
4
作者 谈明高 蒋耀涵 +3 位作者 吴贤芳 刘厚林 马皓晨 吴登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7-1029,共13页
为研究叶轮时序角度对扬矿泵内固液两相流动的影响,对两级扬矿泵全流场采用CFD-DEM法进行数值计算,并设计了0°、30°和60°三组叶轮时序方案,分析了叶轮时序效应对扬矿泵外特性、颗粒运动特性、颗粒速度分布、颗粒碰撞特... 为研究叶轮时序角度对扬矿泵内固液两相流动的影响,对两级扬矿泵全流场采用CFD-DEM法进行数值计算,并设计了0°、30°和60°三组叶轮时序方案,分析了叶轮时序效应对扬矿泵外特性、颗粒运动特性、颗粒速度分布、颗粒碰撞特性、磨损分布以及内流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时序角度的增加,扬矿泵外特性最大增幅为1.7%,颗粒平均速度最大增幅为1.91%,颗粒速度的提升增强了颗粒的流动性,从而减缓了泵内颗粒的堵塞情况;时序角度的增加能够减少泵内颗粒的碰撞次数,总碰撞次数最大降幅为5.01%;改变时序角度,泵内总磨损最大降幅为6.45%,且叶轮叶片、导叶叶片和导叶前盖板的磨损量最大降幅分别为12.15%、8.08%和8.06%。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时序角度下扬矿泵的内流性能,发现时序效应能够优化次级叶轮内颗粒体积分数分布,可降低部分流域的高颗粒体积分数区域面积,从而改善泵内流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矿泵 固液两相流 时序效应 叶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两相流扬矿泵内导叶时序效应
5
作者 吴贤芳 王美意 +3 位作者 刘厚林 谈明高 吴登昊 朱新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75-2983,共9页
为研究导叶时序效应对固液两相流扬矿泵的影响规律,以1台两级扬矿泵为研究对象,采用RANSDEM耦合法并结合Archard磨损模型,模拟了扬矿泵内粗颗粒固液两相流及其磨损特性,分析了0°、22.5°和45°这3种导叶时序对泵外特性曲... 为研究导叶时序效应对固液两相流扬矿泵的影响规律,以1台两级扬矿泵为研究对象,采用RANSDEM耦合法并结合Archard磨损模型,模拟了扬矿泵内粗颗粒固液两相流及其磨损特性,分析了0°、22.5°和45°这3种导叶时序对泵外特性曲线、颗粒速度分布、颗粒碰撞特性、壁面磨损和内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固液两相工况下,导叶时序对泵外特性未产生显著影响,3组时序方案下扬程和效率的最大波动幅度不超过0.47%;随着导叶时序角度增大,泵内高速颗粒数量增多,进而导致颗粒的平均过泵速度增大,最大涨幅为1.20%;增大导叶时序角度能够降低泵内颗粒碰撞总次数,最大降幅为3.17%;增大导叶时序角度,泵内壁面受到的总磨损量逐渐降低,最大降幅为2.30%,在次级泵段,次级叶轮叶片、次级导叶叶片和次级导叶前盖板受到的磨损降幅较明显,最大降幅分别为6.07%、7.19%和7.67%。增大导叶的时序角度能够减小次级叶轮叶片内低速颗粒的数量,优化次级导叶叶片内颗粒体积分数的分布结构,提升扬矿泵内颗粒的通过性能,降低泵内堵塞,减轻壁面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矿泵 导叶时序 数值模拟 固液两相流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裂缝性气藏流固耦合下钻井液漏失规律数值研究
6
作者 王志远 刘徽 +2 位作者 孙宝江 刘洪涛 娄文强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钻进裂缝性地层的过程中井漏问题严峻,易导致产能降低和钻井安全事故。为此,综合考虑钻井液与天然气的物性差异、基质与裂缝间的耦合流动及裂缝开度的动态演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液两相流动的裂缝性气藏漏失预测模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 钻进裂缝性地层的过程中井漏问题严峻,易导致产能降低和钻井安全事故。为此,综合考虑钻井液与天然气的物性差异、基质与裂缝间的耦合流动及裂缝开度的动态演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液两相流动的裂缝性气藏漏失预测模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系统分析了裂缝性气藏地质构造、基质参数、裂缝参数和井底压差等因素对漏失的影响规律,修正了传统统计学漏失模型,提出了适用于裂缝性气藏的漏失速率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性气藏的漏失速率随着裂缝增宽呈对数函数增长,增长趋势先急后缓,随着井底压差和裂缝长度增大呈线性增长;发育有断层裂缝性气藏的漏失速率随着裂缝宽度和井底压差增大呈指数增长,随着井眼与断层的距离增大呈对数式减小。研究结果为完善裂缝性气藏井漏规律和优选防漏堵漏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气藏 井漏 气液两相流动 流固耦合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泵内含不同形状颗粒的固液两相流磨损
7
作者 程文洁 邵春雷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离心泵是输送固液两相混合物的关键设备,固体颗粒的存在容易导致泵磨损。为了研究固相性质对泵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特别是揭示固体颗粒在壁面上的磨损机制,采用EDEM-Fluent耦合方法研究泵内的固液两相流,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数... 离心泵是输送固液两相混合物的关键设备,固体颗粒的存在容易导致泵磨损。为了研究固相性质对泵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特别是揭示固体颗粒在壁面上的磨损机制,采用EDEM-Fluent耦合方法研究泵内的固液两相流,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清晰地显示了粒子的动态分布及其碰撞情况。结果表明:颗粒尺寸对磨损影响较大,无论在何种流量工况下,大尺寸颗粒对蜗壳的磨损更为严重;在相同工况下,非球体颗粒对泵部件的磨损相对严重一些;在不同流量工况下,泵入口及出口段的颗粒分布差别较大,低流量工况下的叶轮入口位置颗粒分布非常不均匀,前盖板的磨损较严重;对大尺寸球体颗粒和非球体颗粒进行对比,在小流量工况下,无论是球体颗粒还是非球体颗粒,泵的磨损情况都非常严重,磨损曲线斜率很高,且呈现阶段性的陡增。研究结果可以获得准确的磨损位置,为改进离心泵的水力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两相流 EDEM-Fluent耦合 球体颗粒 非球体颗粒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上行管内正四面体颗粒群的运动分布特性
8
作者 彭德其 周靖强 +5 位作者 冯源 黄治中 谭卓伟 唐明成 彭建国 陈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38,共9页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有更佳的扰动效果以及更为复杂的运动行为。该文以正四面体颗粒群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其在立式上行管内液固两相流中的运动分布规律,基于CFD-DEM(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模型)耦合方法模拟研究颗粒进口体积分数(1%、2%、3%、4%、5%)和液相进口流速(1.0、1.2、1.5、1.8、2.0 m/s)对管内颗粒群平均速度和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并通过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颗粒群平均速度沿轴向波动,波动幅度随进口流速的增大而加剧,沿径向由中心至管壁递减,分布随流体轴向的充分发展而越发集中;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沿径向遵循管中心区域和近壁面较高、过渡区域较低的双峰规律;颗粒进口体积分数为1%、液相进口流速为2.0 m/s时,管壁附近的颗粒体积分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流 正四面体颗粒 运动特性 速度分布 体积分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采矿垂直管道级配粗颗粒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9
作者 胡小林 王乐 +3 位作者 徐礼康 聂程程 赵桂欣 万初一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矿物粗颗粒的垂直管道输送对于深海采矿较为适用。实际深海采矿工程中,矿物颗粒并非单一粒径,而是以级配形式存在。而级配矿物颗粒在垂直管道输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究较少。文中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 矿物粗颗粒的垂直管道输送对于深海采矿较为适用。实际深海采矿工程中,矿物颗粒并非单一粒径,而是以级配形式存在。而级配矿物颗粒在垂直管道输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究较少。文中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与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相结合,对初始速度、进料体积分数和颗粒级配等不同工况下的管道内输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无论何种工况,小中大3种颗粒的轴向速度均从小到大分布,是因为小颗粒更多的与壁面发生碰撞、摩擦而损失动能。3种颗粒的轴向速度随着初始速度(从2 m/s到4 m/s)和进料体积分数(从2.5%到7.5%)的增加而增大,而颗粒级配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流场的湍动能和轴向流体速度随着初始速度和进料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而随着颗粒级配的变化(从1∶1∶1到1∶6∶1),湍动能减少,轴向流体速度基本不变。壁面剪应力随着初始速度和进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又随着级配变化而降低。结论对于了解深海采矿输运机理、提升输运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CFD-DEM 管道输运 级配粗颗粒 固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双层管井下水力举升的双喷嘴射流泵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10
作者 唐洋 徐嘉庆 +2 位作者 张吴镝 熊浩宇 王国荣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目的研究双喷嘴射流泵在井下水力举升过程中的冲蚀磨损特性,探究影响冲蚀磨损特性的因素及其规律。方法结合固液两相流的冲蚀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射流泵泵芯在流场中的冲蚀磨损行为进行模拟,预测易发生冲蚀磨损的区域,并通过... 目的研究双喷嘴射流泵在井下水力举升过程中的冲蚀磨损特性,探究影响冲蚀磨损特性的因素及其规律。方法结合固液两相流的冲蚀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射流泵泵芯在流场中的冲蚀磨损行为进行模拟,预测易发生冲蚀磨损的区域,并通过实验验证,进一步探究颗粒直径、质量流量、动力液流量等参数对泵芯冲蚀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射流泵泵芯的易冲蚀区域为喉管入口内壁面、喉管出口内壁面、扩散管入口附近内壁面等3个位置,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在控制单因素变量条件下,粒径从0.05 mm增大到1.1 mm时,喉管入口锥面冲蚀位置由闭合圆环状变为三角状,扩散管入口处冲蚀区域面积逐渐减小。质量流量从0.005 kg/s增至0.01 kg/s时,易冲蚀区域最大冲蚀率和冲蚀面积随之增大,喉管入口锥面的最大冲蚀率增大了2倍,喉管-扩散管的最大冲蚀率增大了1.93倍。动力液流量从11 L/s增至15 L/s时,易冲蚀区域的最大冲蚀率随之增大,喉管入口锥面的最大冲蚀率增大了14.2倍,喉管-扩散管的最大冲蚀率增大了1.3倍。结论对最大冲蚀率的数值和增长倍数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动力液流量是冲蚀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能够为双喷嘴射流泵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举升 双喷嘴 射流泵 固液两相流 冲蚀磨损 冲蚀率 数值模拟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音频信号的气固两相流检测方法研究
11
作者 仝卫国 门国悦 +1 位作者 蔡天娇 崔建昕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3-390,共8页
利用气固两相流在管道流动中产生的音频信号包含大量流体信息的特点,将音频信号引入气固两相流检测。提出一种基于音频信号的气固两相流分类的检测方法:对音频信号利用小波包分析进行多尺度分析,其去噪效果优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重构方... 利用气固两相流在管道流动中产生的音频信号包含大量流体信息的特点,将音频信号引入气固两相流检测。提出一种基于音频信号的气固两相流分类的检测方法:对音频信号利用小波包分析进行多尺度分析,其去噪效果优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重构方法。在重构后的音频信号中选取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s)作为特征,输入到长短期记忆(LSTM)递归神经网络中。实验结果表明,在气固两相流的弯管处上升段所收集到的音频信号的幅值更大,适合安装采样设备。检测方法对实验中6种流动状态的气固两相流分类效果好,准确率为96.11%,证明了音频信号在气固两相流检测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计量 气固两相流 小波包分解 音频信号 梅尔倒谱系数 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管汇90°弯头冲蚀磨损分析及预测
12
作者 莫丽 刘雄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3,共9页
为避免压裂作业时高压管汇因冲蚀磨损导致管汇穿孔、爆管等事故,提高压裂作业效率,分析压裂携砂液流动特性对90°弯头冲蚀磨损的影响机制,利用MATLAB编写程序精确定位弯头冲蚀区域,建立灰色马尔可夫冲蚀磨损预测模型,并通过数值模... 为避免压裂作业时高压管汇因冲蚀磨损导致管汇穿孔、爆管等事故,提高压裂作业效率,分析压裂携砂液流动特性对90°弯头冲蚀磨损的影响机制,利用MATLAB编写程序精确定位弯头冲蚀区域,建立灰色马尔可夫冲蚀磨损预测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弯头部位的冲蚀磨损是由于流体携带颗粒在弯头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和弯头处存在涡流将颗粒从截面中心携带至弯头管壁,两者使得颗粒与管壁发生碰撞导致磨损;冲蚀磨损区域主要集中在轴向角45°~75°,周向角45°~135°之间;无偏GM(1,1)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GM(1,1)预测模型10.32%,将马尔可夫链运用到GM(1,1)模型和无偏GM(1,1)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78.06%和75.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管汇 冲蚀磨损 灰色预测 马尔可夫链 DPM模型 固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喷播机搅拌影响因素研究及试验验证
13
作者 李鹏鹏 王泽河 +1 位作者 弋景刚 黄海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51,共8页
针对喷播机因搅拌不均导致农作物种子成活率低的问题,研究了喷播机内的泥浆搅拌流场分布对解决农作物成活率低的指导作用,并可为喷播机中搅拌装置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搅拌均匀性是衡量喷播机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卧式双轴搅拌器... 针对喷播机因搅拌不均导致农作物种子成活率低的问题,研究了喷播机内的泥浆搅拌流场分布对解决农作物成活率低的指导作用,并可为喷播机中搅拌装置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搅拌均匀性是衡量喷播机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卧式双轴搅拌器的搅拌均匀性问题,采用固液两相流混合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运用Fluent软件研究搅拌转速、固相颗粒粒径和搅拌桨叶片安装角对搅拌仓内流场特性的影响,得出最优参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搅拌转速为100 r/min、固相颗粒粒径为0.1 mm、搅拌桨叶片安装角为45°时,搅拌效果较好。经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比最大差值不大于4%,喷播作业后,植物覆盖均匀,覆盖率为8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播机 卧轴搅拌 固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流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流异径管弯管连接管路冲蚀磨损研究
14
作者 张子龙 周鸿翔 +3 位作者 王进卿 杨懿 胡斌 梁晓瑜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1,共9页
长输油气管道由多种管道部件组成,但是对于管道部件连接管路的冲蚀磨损研究较少。为此,建立2种异径管弯管连接管路数值计算模型,利用CFD研究液固两相流中异径管弯管连接管路的冲蚀磨损特性;通过对比研究颗粒直径、流速、颗粒质量流量和... 长输油气管道由多种管道部件组成,但是对于管道部件连接管路的冲蚀磨损研究较少。为此,建立2种异径管弯管连接管路数值计算模型,利用CFD研究液固两相流中异径管弯管连接管路的冲蚀磨损特性;通过对比研究颗粒直径、流速、颗粒质量流量和异径管弯管间连接距离对2种连接管路冲蚀磨损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异径管变径区域存在的压差加速流体流动,造成更严重的冲蚀磨损和流动分离现象;连接管路最大冲蚀速率随着颗粒直径、流速和颗粒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高流速和稀疏液固流情况下推荐偏心异径管,极稀疏液固流推荐同心异径管;2种异径管的最大冲蚀速率对连接距离的改变都不敏感。研究结论可为管道安全运行及抗冲蚀优化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异径管 弯管 液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P模型的施放环气固两相流工作性能分析
15
作者 崔阳文 孙中一 +3 位作者 李忠盛 黄安畏 吴道勋 乐贵高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5,共7页
针对施放环各部位尺寸变化多,喷嘴布局复杂的情况,为选择最优喷嘴布局及几何尺寸施放环用于飞行器尾焰红外防护。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8种典型施放环释放的粉粒混合物在内外流场中运动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建立评价方法进... 针对施放环各部位尺寸变化多,喷嘴布局复杂的情况,为选择最优喷嘴布局及几何尺寸施放环用于飞行器尾焰红外防护。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8种典型施放环释放的粉粒混合物在内外流场中运动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建立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基于N-S不可压缩方程、EDP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建立施放环粉粒释放的气固两相流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当施放环环径370 mm时,管径32 mm,喷嘴直径3.6 mm,喷嘴三圈分布垂直喷射时工作性能最好,内外流场粉粒混合物流动均匀,对中心区域的包裹面积最大,计算结果对施放环制造及尾焰红外防护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放环 红外防护 评价方法 EDP模型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采矿摆动管道中矿石颗粒水力提升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袁宝磊 刘磊 杨建民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6,共13页
矿石颗粒在摆动管道中的水力提升是深海采矿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与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耦合方法针对摆动管道中的颗粒输送进行数值模拟。针对研究对象... 矿石颗粒在摆动管道中的水力提升是深海采矿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与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耦合方法针对摆动管道中的颗粒输送进行数值模拟。针对研究对象建立管道模型,在管道摆动同时以一定给料浓度(颗粒初始体积分数)稳定喷射颗粒,颗粒在给定初始流速流体的带动下向上输送。研究主要关注摆动管道中颗粒的体积分数分布、速度及颗粒碰撞,并开展其对管道摆动频率和幅值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颗粒在摆动管道中振荡上升,随着提升高度的增加,颗粒轴向速度逐渐增大,体积分数逐渐降低;摆动导致管道底部壁面上摆动方向侧受力集中,破坏风险较高,并使得颗粒的提升效率降低;颗粒水力提升受管道摆动幅值及频率影响明显,且相对于径向,颗粒输送参数在轴向上对摆动参数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水力提升 摆动管道 固液两相流 CFD-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井下可调节流油嘴的冲蚀规律研究
17
作者 傅天 汤历平 +3 位作者 黄崇君 庞东晓 钟翔 唐丽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4,共8页
为探究气井井下可调节流油嘴冲蚀磨损的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并基于湍流和冲蚀模型开展研究,分析了油嘴开度、含砂量和入口压力对节流油嘴冲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嘴开度显著影响冲蚀位置和面积,冲蚀位置随着... 为探究气井井下可调节流油嘴冲蚀磨损的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并基于湍流和冲蚀模型开展研究,分析了油嘴开度、含砂量和入口压力对节流油嘴冲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嘴开度显著影响冲蚀位置和面积,冲蚀位置随着开度减小逐渐集中于油嘴附近的壁面,最大冲蚀速率呈现W形变化趋势;随含砂量的增加,最大冲蚀速率增大,而入口压力的影响与油嘴开度有关。在100%和50%油嘴开度下,最大冲蚀速率随入口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但在10%开度下则相反;相比于入口压力,含砂量对冲蚀速率和冲蚀面积的影响更大。因此,降低冲蚀影响的主要方法为采取合理有效的防砂措施。研究可为气井井下节流油嘴的冲蚀磨损防护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气井生产效率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节流油嘴 油嘴开度 冲蚀磨损 砂粒轨迹 固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0 m^(3)机械搅拌式发酵罐数值模拟分析
18
作者 喻建国 周锦楠 +1 位作者 李庆生 卢建新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76,82,共7页
采用顶入式与侧入式搅拌器组合装置设计4000 m^(3)餐厨垃圾发酵罐,模拟分析顶入式搅拌器离底间距、层间距及侧入式搅拌器水平偏角、数量对流场的影响,获得发酵罐搅拌器适宜参数。结果表明:罐体横截面及纵向截面的流体流动分别主要呈现... 采用顶入式与侧入式搅拌器组合装置设计4000 m^(3)餐厨垃圾发酵罐,模拟分析顶入式搅拌器离底间距、层间距及侧入式搅拌器水平偏角、数量对流场的影响,获得发酵罐搅拌器适宜参数。结果表明:罐体横截面及纵向截面的流体流动分别主要呈现环向流动及轴向流动。随着离底间距增大,上部区域Ⅰ、中部区域Ⅱ流体速度波动幅度σ呈波动性增大,下部区域Ⅲ流体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底部固相体积分数增大;随着层间距增大,σ呈波动性增大,下部区域Ⅲ流体速度变化较小,底部固相体积分数先变化较小后逐渐增大;随着水平偏角增大,σ先减小后增大,下部区域Ⅲ流体速度增大,底部固相体积分数先减小后增大;随着数量增加,σ先增大后减小,下部区域Ⅲ流体速度增大,底部固相体积分数增大。当离底间距d_(1)=4 m、层间距d_(2)=5 m、水平偏角α=15°及数量n=2—3时,发酵罐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搅拌器 流体流动 固相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三通管冲蚀磨损及结构优化研究
19
作者 王强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4,共5页
针对石油管道运输中,固液两相混合流体在三通管内的流态更为紊乱,造成三通管的冲蚀磨损更为严重,导致其使用寿命难以预估且显著减少的问题。基于液-固两相流、流固耦合理论和冲蚀磨损理论,建立三通管内壁冲蚀磨损的几何模型,并借助实验... 针对石油管道运输中,固液两相混合流体在三通管内的流态更为紊乱,造成三通管的冲蚀磨损更为严重,导致其使用寿命难以预估且显著减少的问题。基于液-固两相流、流固耦合理论和冲蚀磨损理论,建立三通管内壁冲蚀磨损的几何模型,并借助实验数据验证了所建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型的正确性,最终利用该模型对基于冲蚀磨损的三通管的结构优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随着流体初始速度和质量流量的增加,三通管的冲蚀磨损均呈增加趋势;在不同的初始速度和质量流量下,球形弯头三通管的冲蚀磨损均在球形弯头直径为管径的约2.5倍时达到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通管 液固两相流 流固耦合 冲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器叶片结构对磨煤机气固两相流动的影响
20
作者 袁岑颉 薛晓垒 +3 位作者 俞刚 周旭 刘鹏 王翔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0,77,共9页
为探讨不同分离器叶片结构下中速磨煤机内部气相场特性与煤粉分配分离性能,在直叶片、扭叶片、弯扭叶片结构下对磨煤机内部气固两相流动开展双向耦合模拟研究。结果表明:3种叶片结构下,分离器内部气流速度分布差异显著;分离器叶片下方... 为探讨不同分离器叶片结构下中速磨煤机内部气相场特性与煤粉分配分离性能,在直叶片、扭叶片、弯扭叶片结构下对磨煤机内部气固两相流动开展双向耦合模拟研究。结果表明:3种叶片结构下,分离器内部气流速度分布差异显著;分离器叶片下方截面气流速度竖直方向的分量变化明显;落煤管外壁附近向上的气流速度与落煤管外壁与分离器内壁之间的切向气流速度均表现出弯扭叶片结构下为最大、扭叶片次之、直叶片最小的特征。一次风量为100 t/h时,与直叶片相比,扭叶片结构下磨煤机进出口压差增加了4.36%,弯扭叶片结构下增加了9.73%;在直叶片结构下,磨煤机出口粉管粉量偏差可高达25%以上;当采用扭叶片时,各粉管粉量偏差绝对值在4.31%以内,而采用弯扭叶片时则保持在9.45%以内。在一次风量处于80~120 t/h时,直叶片结构下粉量分配差异明显,扭叶片对粉量分配均匀性的改善性能优于弯扭叶片,特别是在一次风量较低时,优势更为显著。与直叶片相比,扭叶片与弯扭叶片结构下,颗粒分级溢出率曲线向小粒径方向迁移。综合考虑压降与煤粉分配分离特性,建议采用扭叶片结构以在适宜的能耗条件下获得良好的煤粉分配分离性能。数值模拟得到的磨煤机出口煤粉细度和粉量偏差得到了电厂试验测试数据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煤机 分离器 叶片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