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JB1基因突变致腓骨肌萎缩症一家系 被引量:1
1
作者 袁薇 吕文明 +2 位作者 郑婷 石蓓 张振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2,共4页
分析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1型(X-linked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type 1,CMT1X)一家系的临床表现、电生理与突变基因特点。该家系为两代4人,共有2例CMT1X患者。先证者12岁起病,先证者母亲40岁起病,两者均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萎缩... 分析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1型(X-linked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type 1,CMT1X)一家系的临床表现、电生理与突变基因特点。该家系为两代4人,共有2例CMT1X患者。先证者12岁起病,先证者母亲40岁起病,两者均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萎缩,行走不稳。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四肢多发感觉运动神经损害(轴索损害为主并脱髓鞘);多发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突变基因分析,先证者存在缝隙连接蛋白B1(gap junction protein Bata-1,GJB1)基因c.283 G>T(p.V95L)半合子突变,先证者母亲存在GJB1基因c.283 G>T(p.V95L),杂合突变。CMT1X是第二常见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类型,由GJB1基因突变引起,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周围神经病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基因检测有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1 腓骨肌萎缩症 缝隙连接蛋白B1 基因突变 先证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对IPEC-1细胞活力、物理屏障以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佩 王树辉 +4 位作者 陈少魁 王秀英 肖勘 刘玉兰 王丹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337-4344,共8页
本试验探讨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对IPEC-1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紧密连接蛋白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选取0(对照组)、10、20、40、50 ng/mL的TNF-α刺激IPEC-1细胞12、24、48 h,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 本试验探讨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对IPEC-1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紧密连接蛋白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选取0(对照组)、10、20、40、50 ng/mL的TNF-α刺激IPEC-1细胞12、24、48 h,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当刺激时间为24 h时,不同浓度的TNF-α均导致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当刺激时间为48 h时,40和50 ng/mL的TNF-α导致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当刺激时间为24和48 h时,40和50 ng/mL的TNF-α导致LDH活性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当刺激时间为24 h时,40和50 ng/mL的TNF-α导致IPEC-1细胞紧密连接蛋白闭合小环蛋白-1(ZO-1)、闭合蛋白-1(Claudin-1)、咬合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当刺激时间为48 h时,不同浓度的TNF-α对Claudin-1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当刺激时间为24和48 h时,不同浓度的TNF-α均导致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以上结果表明,TNF-α刺激诱导了IPEC-1细胞的炎症反应,引起了IPEC-1细胞损伤。综合考虑各指标,可采用40 ng/mL TNF-α刺激IPEC-1细胞48 h构建IPEC-1细胞损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EC-1细胞 TNF-Α 细胞活力 LDH活性 紧密连接蛋白 炎症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信号促进突变型p53介导MDA-MB-231细胞阿霉素耐药
3
作者 谭娟 王成龙 曹友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517-1522,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beta,PDGFR-β)信号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阿霉素耐药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MTS法检测PDGF-DD(PDGFR-β特异性配体)对阿霉素所致的细...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beta,PDGFR-β)信号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阿霉素耐药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MTS法检测PDGF-DD(PDGFR-β特异性配体)对阿霉素所致的细胞G_2期阻滞、细胞凋亡及死亡情况的影响;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突变型p53、cdk1、PDGFR-β、p21、bax、hsp90及TopBP1表达水平,以研究PDGF-DD、Wortmannin(PI3K抑制剂)对突变型p53及其功能的影响;利用siRNA干扰技术、qPCR探讨突变型p53、PDGF-DD和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 PDGF-DD明显提高阿霉素条件下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一定程度改善细胞G_2期阻滞,显著提高突变型p53蛋白水平并改变其下游基因cdk1、PDGFR-β、p21、bax表达,但突变型p53 mRNA变化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PDGF-DD显著上调hsp90(突变型p53蛋白稳定因子)和TopBP1(突变型p53功能促进蛋白)mRNA和蛋白水平,Wortmannin处理后表达明显下降。PDGF-DD明显提高耐药相关基因FOXC2、twist、snail、nanog、oct4mRNA水平,p53 siRNA处理后mRNA表达显著下降。结论 PDGF-DD/PDGFR-β信号能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阿霉素耐药,通过PI3K途径转录水平上调hsp90和TopBP1表达、稳定并促进突变型p53介导细胞耐药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 耐药 突变型P53 拓扑异构酶(DNA)Ⅱ结合蛋白1 干性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腺相关病毒血清型8型介导的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耳聋小鼠的基因治疗
4
作者 成桢哲 金晨曦 +4 位作者 冯宝怡 郑晓飞 刘祎晴 吴皓 陶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5-741,共7页
目的·探究腺相关病毒血清型8型(adeno-associated virus serotype 8,AAV8)介导的野生型缝隙连接蛋白β2(gap junction proteinβ2,Gjb2)基因在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小鼠(简称Gjb2纯合突变小鼠)耳蜗支持细胞区域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究腺相关病毒血清型8型(adeno-associated virus serotype 8,AAV8)介导的野生型缝隙连接蛋白β2(gap junction proteinβ2,Gjb2)基因在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小鼠(简称Gjb2纯合突变小鼠)耳蜗支持细胞区域的表达情况及安全性,以及对呋塞米引起的听力下降的影响。方法·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AAV8-GFP病毒,经耳蜗中阶注射入新生Gjb2纯合突变小鼠的内耳,注射14 d后取小鼠耳蜗,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底膜GFP的表达情况。将载有野生型Gjb2基因的AAV8-GJB2-GFP病毒经中阶注射入新生Gjb2纯合突变小鼠内耳后,于4周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耳蜗Gjb2 mRNA及其编码的连接子蛋白(connexin 26,CX26)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其具体表达位置。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实验评价新生纯合突变小鼠中阶注射AAV8-GJB2-GFP后4周龄时5.66~45.00 kHz的听力阈值。采用呋塞米试验比较野生型小鼠及Gjb2纯合突变小鼠腹腔注射呋塞米前后的ABR阈值变化,以及观察Gjb2纯合突变小鼠经AAV8-GJB2-GFP治疗后能否缓解呋塞米导致的听力下降。结果·AAV8-GFP注射14 d后耳蜗顶圈、中圈、底圈支持细胞的转染率分别为(11.60±1.28)%、(10.33±1.55)%、(5.40±0.86)%。AAV8-GJB2-GFP注射4周后耳蜗Gjb2 mRNA水平约为未注射耳的1.26倍(P=0.014),CX26蛋白水平是未注射耳的1.31倍(P=0.001);注射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耳蜗支持细胞表达CX26,内毛细胞区域也有CX26异位表达。ABR检测显示,给药耳各频率听力阈值与对侧耳无明显差异,表明其安全性较好。Gjb2纯合突变小鼠经呋塞米诱导后较野生型小鼠产生更明显的听力阈移,注射AAV8-GJB2-GFP 4周后突变小鼠阈移小于未治疗小鼠,在8.00、11.32、16.00 kHz测得的阈值,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新生Gjb2纯合突变小鼠中阶注射AAV8-GJB2-GFP,可使小鼠成年后耳蜗支持细胞表达外源性Gjb2,挽救呋塞米诱导的听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相关病毒 缝隙连接蛋白β2 支持细胞 呋塞米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惊厥发作的X连锁Charcot-Marie-Tooth病1型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李志毅 曹艳丽 +1 位作者 金瑞峰 刘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00-703,共4页
目的分析X连锁Charcot-Marie-Tooth病1型(CMT1X)的发病机制及出现惊厥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例合并惊厥发作的CMT1X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孩,7岁6个月,以可逆性脑白质病变为首发症状且出现惊厥;基... 目的分析X连锁Charcot-Marie-Tooth病1型(CMT1X)的发病机制及出现惊厥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例合并惊厥发作的CMT1X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孩,7岁6个月,以可逆性脑白质病变为首发症状且出现惊厥;基因检测显示患儿缝隙连接蛋白Bl (GJB1)基因发生突变,C.425G>A(p.R142Q)。诊断为CMT1X。患儿与既往所报道病例的临床症状有差异。结论以惊厥为首发症状的CMT1X,系GJB1基因突变导致通道功能障碍所致,相同突变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COT-MARIE-TOOTH病 GJB1基因 中枢神经系统 惊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标志物与心肌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一炫 蒙荣森 +1 位作者 廖禄明 李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47(HSP47)、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_(1)ARAb)、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与心肌肥厚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47(HSP47)、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_(1)ARAb)、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与心肌肥厚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以及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肌肥厚患者(C组)各105例,同时纳入105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A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P47、β_(1)ARAb、sST2水平与心肌肥厚的相关性。结果与A组比较,B组与C组尿素、LDL-C、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HSP47、β_(1)ARAb水平显著增高,HDL-C、左心房直径(LAD)、sST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尿素、空腹血糖、HSP47、β_(1)ARAb水平显著增高,HDL-C、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PWT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LVEF、LAD、sST2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ST2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肌肥厚呈负相关(r=-0.842,P=0.000),血清HSP47、β_(1)ARAb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肌肥厚呈正相关(r=0.421,P=0.000;r=0.752,P=0.000)。血清HSP47、β_(1)ARAb、sST2水平与LVEDD、LVPWTD、IVSTD、LVEF呈负相关(P<0.01),与LAD呈正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SP47、β_(1)ARAb、sST2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肌肥厚有相关性(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SP47、β_(1)ARAb、sST2水平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95%CI:0.760~0.913)、0.892(95%CI:0.831~0.954)、0.735(95%CI:0.641~0.829),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P47、β_(1)ARAb、sST2水平与心肌肥厚存在相关性,该血清指标可作为临床上辅助诊断、评估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肌肥厚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热休克蛋白质类 受体 肾上腺素能β1 心肌病 肥厚性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鲤肌肉发育中miRNA对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3)的调控
7
作者 艾显辉 赵金艳 +3 位作者 于钊 闫学春 田丽红 梁洋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9-766,共8页
鲤鱼是世界上养殖最广泛的淡水鱼类之一,其肌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特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前期对鲤鱼肌肉特异的微小RNA(miRNA)文库分析发现,miR-1和miR-206在鲤鱼肌肉中均高水平存在,但其对鲤鱼肌肉发育的调节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鲤鱼是世界上养殖最广泛的淡水鱼类之一,其肌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特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前期对鲤鱼肌肉特异的微小RNA(miRNA)文库分析发现,miR-1和miR-206在鲤鱼肌肉中均高水平存在,但其对鲤鱼肌肉发育的调节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以黑龙江鲤为试验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肌肉生长相关的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3)可能是miR-1和miR-206的靶基因。因此利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原位杂交等方法探究miR-1和miR-206对其的调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miR-1和miR-206均能下调Cx43启动子报告基因,其中miR-206作用更明显。整体原位杂交检测Cx43基因在鲤鱼胚胎期表达情况显示,鲤鱼受精6 h后Cx43基因开始表达,表达量随胚胎发育呈上升趋势,受精后24 h体节表达最高,此后逐渐降低,暗示Cx43基因在鲤鱼肌肉发育早期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鲤鱼的遗传育种,优化黑龙江鲤品质,提高生产性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06/微小RNA-1 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3 肌肉发育 靶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