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7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derwater four-quadrant dual-beam circumferential scanning laser fuze using nonlinear adaptive backscatter filter based on pauseable SAF-LMS algorithm 被引量:3
1
作者 Guangbo Xu Bingting Zha +2 位作者 Hailu Yuan Zhen Zheng He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13,共13页
The phenomenon of a target echo peak overlapping with the backscattered echo peak significantly undermines the detection range and precision of underwater laser fuzes.To overcome this issue,we propose a four-quadrant ... The phenomenon of a target echo peak overlapping with the backscattered echo peak significantly undermines the detection range and precision of underwater laser fuzes.To overcome this issue,we propose a four-quadrant dual-beam circumferential scanning laser fuze to distinguish various interference signals and provide more real-time data for the backscatter filtering algorithm.This enhances the algorithm loading capability of the fuze.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filtering capacity in existing linear backscatter filtering algorithms,we develop a nonlinear backscattering adaptive filter based on the spline adaptive filter least mean square(SAF-LMS)algorithm.We also designed an algorithm pause module to retain the original trend of the target echo peak,improving the time discrimination accuracy and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of the fuze.Finally,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with varying signal-to-noise ratios of the original underwater target echo signal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ignal-to-noise ratio before and after filtering can be improved by more than31 d B,with an increase of up to 76%in extreme detection d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fuze Underwater laser detection Backscatter adaptive filter Spline least mean square algorithm Nonlinear filtering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gnitive interference decision method for air defense missile fuze based 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被引量:1
2
作者 Dingkun Huang Xiaopeng Yan +2 位作者 Jian Dai Xinwei Wang Yangtian Li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93-404,共12页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ow interference success rate of air defense missile radio fuzes due to the unified interference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fuze interference system,an interference decision method based Q-lea...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ow interference success rate of air defense missile radio fuzes due to the unified interference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fuze interference system,an interference decision method based Q-learn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First,divid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issile and the target into multiple states to increase the quantity of state spaces.Second,a multidimensional motion space is utilized,and the search range of which changes with the distance of the projectile,to select parameters and minimize the amount of ineffective interference parameters.The interference effect is determined by detecting whether the fuze signal disappears.Finally,a weighted reward func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ward value based on the range state,output power,and parameter quantity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ference form.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selecting the range of motion space parameters and designing the discrimination degree of the reward function has been verified through offline experiments involving full-range missile rendezvous.The optimal interference form for each distance state has been obtained.Compared with the single-interference decision method,the proposed decisio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inter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nitive radio Interference decision Radio fuz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terference strategy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 layer counting method for penetration fuze based on TCN-LSTM 被引量:1
3
作者 Yili Wang Changsheng Li Xiaofeng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63-474,共12页
When employing penetration ammunition to strike multi-story buildings,the detection methods using acceleration sensors suffer from signal aliasing,while magnetic detection methods are susceptible to interference from ... When employing penetration ammunition to strike multi-story buildings,the detection methods using acceleration sensors suffer from signal aliasing,while magnetic detection methods are susceptible to interference from ferromagnetic materials,thereby posing challenges in accurately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layers.To address this issue,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layer counting method for penetration fuze that incorporates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utilizing both the 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and the 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recurrent network.By leveraging the strengths of these two network structures,the method extracts temporal and high-dimensional features from the multi-source physical field during the penetration process,establish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source physical field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uze and the target plate.A simulation model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overload and magnetic field of a projectile penetrating multiple layers of target plates,capturing the multi-source physical field signals and their patterns during the penetration process.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proposed multi-source fusion layer counting method reduces errors by 60% and 50% compared to single overload layer counting and single magnetic anomaly signal layer counting,respectively.The model's predictive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under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including different ratios of added noise to random sample positions,penetration speeds,and spacing between target plates.The maximum errors in fuze penetration time predicted by the three modes are 0.08 ms,0.12 ms,and 0.16 ms,respectively,confirming the robust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Moreover,the model's predictions indicate that the fitting degree for large interlayer spacings is superior to that for small interlayer spacing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tress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etration fuze 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 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 Layer counting Multi-source fu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matic modulation recognition of radio fuzes using a DR2D-based adaptive denoising method and textural feature extrac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Yangtian Liu Xiaopeng Yan +2 位作者 Qiang Liu Tai An Jian Da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28-338,共11页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tercepted radio fuze modulation typ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decision-making in interference systems.However,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modern battlefields is complex,and the signal-t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tercepted radio fuze modulation typ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decision-making in interference systems.However,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modern battlefields is complex,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SNR)of such environments is usually low,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ccurate recognition of radio fuzes.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a radio fuze automatic modulation recognition(AMR)method for low-SNR environments is proposed.First,an adaptive denoising algorithm based on data rearrangement and the two-dimensional(2D)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DR2D)is used to reduce the noise of the intercepted radio fuze intermediate frequency(IF)signal.Then,the textural features of the denoised IF signal rearranged data matrix are extracted from the statistical indicator vectors of 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ces(GLCMs),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s)are used for classification.The DR2D-based adaptive denoising algorithm achieves an aver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more than 0.76 for ten fuze types under SNRs of-10 d B and above,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ypical algorithms.The trained SVM classification model achieves an average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more than 96%on seven modulation types and recognition accuracies of more than 94%on each modulation type under SNRs of-12 d B and above,which represents a good AMR performance of radio fuzes under low SN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atic modulation recognition Adaptive denoising Data rearrangement and the 2D FFT(DR2D) Radio fu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机电引信设计安全性的基本要素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发林 施坤林 +1 位作者 汪仪林 宁波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针对如何评价引信设计安全性的难题,提出引信安全设计逻辑、故障模式分析及安全失效率计算、安全裕度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架构。通过剖析机电引信全寿命周期解除隔离前、解除隔离后、未爆弹处理三个阶段分别导致安全问题的可能原因以及... 针对如何评价引信设计安全性的难题,提出引信安全设计逻辑、故障模式分析及安全失效率计算、安全裕度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架构。通过剖析机电引信全寿命周期解除隔离前、解除隔离后、未爆弹处理三个阶段分别导致安全问题的可能原因以及开展引信安全性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可从该架构的三个方面覆盖GJB 373B—2019《引信安全性设计准则》的所有具体措施,并对更多关于安全的裕度问题的量化分析提出验证的方向,提出引信安全性潜通路分析的路径,为构建引信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为系统开展机电引信安全性评估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信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全寿命周期 机电引信 技术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引螺纹连接瞬态强冲击载荷传递规律研究
6
作者 虞跨海 贾元青 +2 位作者 董士奇 牛兰杰 李蓉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研究了高动态发射条件下弹-引螺纹连接结构的载荷传递特征,结合Yamamoto法与试验验证,建立了弹-引螺纹弹塑性连接和非线性接触数值仿真模型,对比钢-铝和钢-钢弹-引螺纹连接结构的载荷传递特性,阐述了螺纹尺寸公差、旋合圈数和预紧力对钢... 研究了高动态发射条件下弹-引螺纹连接结构的载荷传递特征,结合Yamamoto法与试验验证,建立了弹-引螺纹弹塑性连接和非线性接触数值仿真模型,对比钢-铝和钢-钢弹-引螺纹连接结构的载荷传递特性,阐述了螺纹尺寸公差、旋合圈数和预紧力对钢-铝螺纹连接结构载荷传递规律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炮弹发射过程中,钢-铝与钢-钢螺纹连接结构的响应规律基本相同,均使冲击过载传递出现一定程度放大,但钢-钢螺纹连接结构不如钢-铝稳定;引信过载放大倍数、周向和轴向过载波动幅值、第一级螺纹承载比例均随尺寸公差增大而增大;引信周向波动幅值和第一级螺纹承载比例,随旋合圈数增大而减小;预紧力对过载传递影响不显著,预紧力越大,各级螺纹承载分布越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引系统 螺纹连接 冲击响应 强过载 引信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AF-LMS算法的多象限周视激光引信抗云雾干扰方法
7
作者 查冰婷 徐光博 +1 位作者 秦建新 张合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6,共12页
叠加在目标回波上的云雾后向散射信号是影响空空导弹周视激光引信测距精度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抗云雾干扰方法适应性差、处理时效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暂停样条自适应滤波的最小均方(Pauseable Spline Adaptive Filter-Least Mean S... 叠加在目标回波上的云雾后向散射信号是影响空空导弹周视激光引信测距精度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抗云雾干扰方法适应性差、处理时效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暂停样条自适应滤波的最小均方(Pauseable Spline Adaptive Filter-Least Mean Square,PSAF-LMS)算法,并设计了算法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与ARM的联合实现方案。PSAF-LMS算法可有效减少滤波器的稳态误差,并提高激光引信的时刻鉴别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此外,利用不同信噪比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仿真,并开展了云雾环境滤波效果模拟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在34.85μs内有效滤除后向散射,并保留目标波峰原始变化趋势,滤波前后信噪比平均可提高25.15 dB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引信 后向散射 自适应滤波 样条最小均方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三角波调频引信探测方法
8
作者 王海彬 张彬 +4 位作者 索晓楠 刘水英 黄媛婷 张淦 刘杰旋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提出一种应用于无线电近炸引信的非对称三角波线性调频多普勒体制近程探测方法。利用非对称三角波线性调频信号上升段和下降段调制斜率的不同,使引信差频段仅使用一个固定频点的窄频率通道即可结合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对两个不同距离的运... 提出一种应用于无线电近炸引信的非对称三角波线性调频多普勒体制近程探测方法。利用非对称三角波线性调频信号上升段和下降段调制斜率的不同,使引信差频段仅使用一个固定频点的窄频率通道即可结合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对两个不同距离的运动目标回波进行同时定距监测,并利用多个不同参数的三角波调制波形串联等效实现多点连续测距,能够简化引信硬件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复杂度。通过缩窄差频段电磁耦合通道入口频带宽度提升引信抗电磁干扰能力,通过降低采样率及简化硬件降低引信设计制造成本。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字仿真对该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通过依据该方法研制的引信探测样机进行推靶和靶场炮射存储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可实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引信 非对称三角波线性调频 调频测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AlexNet的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识别方法
9
作者 姜喆 唐啸璇 +1 位作者 李沛轩 王海燕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了提升海洋电磁环境下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信号的识别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AlexNet的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识别方法。建立了干扰信号模型与海洋电磁波信道模型,提取经海洋电磁波信道传播后的干扰信号时频图作为数据集,通... 为了提升海洋电磁环境下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信号的识别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AlexNet的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识别方法。建立了干扰信号模型与海洋电磁波信道模型,提取经海洋电磁波信道传播后的干扰信号时频图作为数据集,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增加数据标签、数据增强等方法改进训练出的网络模型,给出了不同干噪比(jamming-to-noise ratio,JNR)条件下的模型识别率及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方法能在低JNR条件下达到较高的干扰识别率,能够准确识别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同时具有较低的模型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兵器电磁引信 海洋电磁环境 改进的AlexNet 干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约引信产品延迟解除隔离技术综述
10
作者 王雨时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为了给引信延迟解除隔离性能设计提供参考,基于北约和美军产品手册等文献,系统分析了北约引信产品延迟解除隔离技术现状。引信延迟解除隔离要求主要取决于战斗部、武器及其运载平台类型。小口径炮弹引信解除隔离距离应在10 m以上。坦克... 为了给引信延迟解除隔离性能设计提供参考,基于北约和美军产品手册等文献,系统分析了北约引信产品延迟解除隔离技术现状。引信延迟解除隔离要求主要取决于战斗部、武器及其运载平台类型。小口径炮弹引信解除隔离距离应在10 m以上。坦克炮和轻型反坦克武器如单兵火箭、无后坐炮和枪榴弹的破甲战斗部引信解除隔离距离一般只有几米至十几米。中大口径榴弹炮和加农炮引信解除隔离距离一般是400至800倍弹径。外弹道旋转环境是影响擒纵机构解除隔离距离散布的主要因素。应用擒纵机构的引信型号占比62%,远高于第二位电子计时技术的17%,传统延期药技术只占1%。某些弹药引信延迟解除隔离技术已基本收敛,而迫击炮弹和小口径炮弹引信延迟解除隔离技术原理仍发散,处于发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信 系统分析 综述 延迟解除隔离 安全性 擒纵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的引信可靠性分析方法
11
作者 娄文忠 李诗怡 +3 位作者 吕斯宁 范晨阳 冯恒振 朱豪坤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79,共9页
针对引信元件在故障模式下可能会出现作用失效的问题,利用理论与实际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首先对引信元件进行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然后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完成危... 针对引信元件在故障模式下可能会出现作用失效的问题,利用理论与实际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首先对引信元件进行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然后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完成危害度分析(CA)。分析结果表明,在FMEA定性分析中,延期药柱缺陷引起的引信瞎火是发生频率最高的故障,雷管缺陷对引信可靠发火的影响最大。在CA定量分析中,电池、雷管、自毁弹簧故障的危害度等级较高。因此,在引信的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电池、雷管、自毁弹簧相关设计指标是否达到设计标准,确保引信可以可靠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信作用失效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烤燃引信安全性分析与等效试验方法
12
作者 娄文忠 阚文星 +3 位作者 冯恒振 范晨阳 吕斯宁 卢奕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51,共11页
引信热防护技术与等效试验技术是提升引信快速烤燃安全性与热防护多轮优化设计效率的关键。根据引信一维热传导模型,构建炸药及引信壳体径向温度分布方程,建立基于铝-硅气凝胶的航空炸弹引信热防护模型,通过引信快速烤燃仿真模拟研究,... 引信热防护技术与等效试验技术是提升引信快速烤燃安全性与热防护多轮优化设计效率的关键。根据引信一维热传导模型,构建炸药及引信壳体径向温度分布方程,建立基于铝-硅气凝胶的航空炸弹引信热防护模型,通过引信快速烤燃仿真模拟研究,获得引信内部炸药经历20 min 800℃烤燃环境的温度变化曲线。隔铝-硅气凝胶的临界厚度为3 mm,炸药最终温度比其5 s爆发点(280℃)低87.8℃,可以保证引信的热安全性。以铝-硅气凝胶包覆的引信为验证主体,结合快速烤燃标准试验方法建立基于仿真分析-高温火焰喷射试验平台的引信快速烤燃等效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标准试验的引信易损点测温数据与仿真数据对比,精度优于91%;等效试验下引信易损点测量温度与标准试验测量结果对比,精度优于95%。试验结果表明,标准试验的引信易损点测温数据与仿真数据对比,标准试验精度优于91%;等效试验下引信易损点测量温度与标准试验测量结果对比,等效试验精度优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信 快速烤燃 热防护 仿真分析 等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乒乓舵的引信滚转角最优控制方法
13
作者 雷泷杰 李松 +2 位作者 陈瑞华 刘越 肖晨星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6,共7页
针对使用乒乓舵执行机构的二维弹道修正引信滚转控制系统存在扰动时,采用乒乓舵线性化方式的控制过程中等效控制力矩小、控制能力不足以及采用Bang-Bang控制存在较大的稳定误差问题,提出了基于乒乓舵的引信滚转角最优控制方法。该方法... 针对使用乒乓舵执行机构的二维弹道修正引信滚转控制系统存在扰动时,采用乒乓舵线性化方式的控制过程中等效控制力矩小、控制能力不足以及采用Bang-Bang控制存在较大的稳定误差问题,提出了基于乒乓舵的引信滚转角最优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利用极小值原理,在受到乒乓舵离散控制量约束条件下,以时间为性能指标,设计了时间最优Bang-Bang控制器,通过选择合适的切换策略将其与乒乓舵线性PID控制器相结合,实现了引信滚转姿态稳定。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乒乓舵的引信滚转角最优控制方法相比线性化PID控制器能够在系统存在扰动导致控制能力不足时,实现引信滚转姿态控制,并有效克服Bang-Bang控制器因对模型依赖性而引起的稳态误差,最终获得较高的控制精度。该方法鲁棒性强,工程实现简单,能够满足二维弹道修正引信低成本高精度的滚转角控制精度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弹道修正引信 滚转角 时间最优Bang-Bang控制 线性化PID控制 切换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电子引信抗过载研究现状
14
作者 汪柯 郑监 +3 位作者 施长军 郭莎 任新联 胡宏伟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全电子引信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其在高过载环境中的应用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提高全电子引信在侵彻等高过载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全电子引信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元器件、灌封、结构、装药、先进工艺... 全电子引信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其在高过载环境中的应用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提高全电子引信在侵彻等高过载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全电子引信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元器件、灌封、结构、装药、先进工艺等角度介绍了全电子引信的抗过载手段。元器件抗过载设计是提高引信抗过载能力的根本方法,灌封和缓冲结构设计是当前提高引信抗过载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增材制造、MEMS等先进工艺实现元器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电子引信 抗过载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引信章动条件下的活机体动态响应
15
作者 李世龙 张嘉易 +3 位作者 郝永平 田中旺 高涛 赵洪力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5,共9页
针对活机体章动过程中的动态响应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进行了活机体在引信中无位移条件下的运动分析,明确解算了活机体进动、章动以及自转条件下的加速度及受力响应规律曲线。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弹体实际飞行的气动特性,以及摩擦力、接... 针对活机体章动过程中的动态响应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进行了活机体在引信中无位移条件下的运动分析,明确解算了活机体进动、章动以及自转条件下的加速度及受力响应规律曲线。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弹体实际飞行的气动特性,以及摩擦力、接触力等实际参数,采用气动和动力学耦合的方法进行仿真,以获得活机体的动力学响应特性,运动分析解算与耦合仿真结果表明活机体轴向径向受力曲线以及运动特性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两种方法可以对活机体在章动条件下的动力特性进行有效解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信 章动 活机体 耦合仿真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动对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延迟解锁时间的数值分析
16
作者 张银环 肖秦琨 +2 位作者 刘星 侯学礼 薛静云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为研究弹丸章动对引信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延迟解锁时间的影响,依据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弹丸章动运动下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延迟解锁时间的数学模型。采用ADAMS虚拟样机技术并设置驱动、摩擦等参数对延迟解锁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 为研究弹丸章动对引信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延迟解锁时间的影响,依据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弹丸章动运动下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延迟解锁时间的数学模型。采用ADAMS虚拟样机技术并设置驱动、摩擦等参数对延迟解锁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延迟解锁时间的数学模型准确性较高;弹丸最大章动角出现在炮口处,当炮口速度为358 m/s,最大章动角为0.153 rad;章动角与延迟解锁时间呈反比关系。该研究方法可为引信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缩短生产周期、调试模型参数、降低研制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引信 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 章动 多刚体动力学 虚拟样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引信装定的曼彻斯特编译码器
17
作者 刘胜斌 刘双杰 郝永平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7,共5页
针对战场环境复杂导致信息传输不准确问题,为引信发射过程安全控制和末端探测起爆控制提供高质量先验参考信息,对引信装定器编码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数字锁相环技术的曼彻斯特编码方案。该编解码器可以提取编码时钟,准确地进行解码,... 针对战场环境复杂导致信息传输不准确问题,为引信发射过程安全控制和末端探测起爆控制提供高质量先验参考信息,对引信装定器编码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数字锁相环技术的曼彻斯特编码方案。该编解码器可以提取编码时钟,准确地进行解码,消除了时钟系统的相位累积误差,结构灵活,性能稳定。利用FPGA对曼彻斯特编解码器进行设计,同时采用VIVADO软件对整个编解码设计进行了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为曼彻斯特编码器在军事通信领域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其他需要高精度时钟同步的数据传输系统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信装定器 曼彻斯特编码 FPGA 锁相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信目标与干扰信号稀疏分类识别方法
18
作者 刘冰 郝新红 +2 位作者 秦高林 时明心 刘佳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8-506,共9页
为提升复杂电磁环境战场中调频无线电引信的抗干扰能力,基于稀疏表示理论,将稀疏表示系数重构用于调频无线电的目标和干扰信号分类识别,提出一种目标信号和扫频式干扰信号的分类识别方法,解决了调频无线电引信的抗干扰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提升复杂电磁环境战场中调频无线电引信的抗干扰能力,基于稀疏表示理论,将稀疏表示系数重构用于调频无线电的目标和干扰信号分类识别,提出一种目标信号和扫频式干扰信号的分类识别方法,解决了调频无线电引信的抗干扰能力不足的问题。采集了模拟目标及干扰信号作用于无线电引信的检波端输出信号,构建了目标信号过完备字典和干扰信号过完备字典,分别将测试信号在2类字典上进行稀疏分解并重构,依据重构误差对测试样本类别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基于稀疏表示的调频无线电引信目标和干扰信号分类识别方法,可以对目标和干扰信号进行有效的识别,同时能够满足较低的虚警概率。研究成果对于调频无线电引信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抗干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频无线电引信 抗干扰 电子战 稀疏表示 信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飞行条件下激波对激光引信探测性能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查继鹏 张祥金 +2 位作者 华抟 沈娜 康杨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5-257,共13页
为了提高弹载前向脉冲激光引信的定距精度,有必要研究高速飞行条件下弹前激波带来的影响。基于传统的脉冲激光回波模型,提出一种半解析方法对受激波干扰的脉冲激光回波信号建模,并引入最优置信区间的概念来构建测距数据分布和误差评价... 为了提高弹载前向脉冲激光引信的定距精度,有必要研究高速飞行条件下弹前激波带来的影响。基于传统的脉冲激光回波模型,提出一种半解析方法对受激波干扰的脉冲激光回波信号建模,并引入最优置信区间的概念来构建测距数据分布和误差评价模型。以典型破甲弹为研究对象,基于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求解器进行气动流场计算,获得弹体周围密度场分布。以光程差和斯特列尔比为气动光学效应评价标准,采用高精度的4阶Runge-Kutta法对穿过弹前非均匀流场的激光束进行光线追迹。仿真分析了不同飞行马赫数、目标倾角和探测距离对脉冲激光回波波形与定距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3 Ma以下脉冲激光引信的测距性能受到轻微影响,探测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在4 Ma时达到最小和最大。所得研究成果为抑制高速飞行条件下脉冲激光引信的气动光学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引信 高速飞行 光线追迹 激波 定距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章动角对旋转弹丸外弹道运动及引信力学环境的影响
20
作者 回建豪 王雨时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9,36,共14页
针对旋转弹丸初始章动角对外弹道解算及引信力学环境的影响,运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应不同初始章动角求解刚体外弹道数学模型和引信惯性零部件轴向过载数学模型,得到弹丸外弹道质心运动和绕质心运动诸元以及引信惯性零部件轴向过载随飞行时... 针对旋转弹丸初始章动角对外弹道解算及引信力学环境的影响,运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应不同初始章动角求解刚体外弹道数学模型和引信惯性零部件轴向过载数学模型,得到弹丸外弹道质心运动和绕质心运动诸元以及引信惯性零部件轴向过载随飞行时间的变化规律。初始章动角仅对偏流、章动角收敛至0的次数及进动角速度拐点影响较大,同时影响引信惯性零部件轴向过载突变出现次数,初始章动角与轴向过载峰值近似负相关。在初速930 m/s、50°射角的发射条件下,若初始章动角较小,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引信异常轴向过载,容易引发弹道炸;初速335 m/s或30°射角时,无论初始章动角取值如何,均不会产生较大的轴向过载突变峰值,即不易因弹道环境引发弹道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信力学环境 刚体外弹道 初始章动角 外弹道解算 引信轴向过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