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矸石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规模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史全林 龙力华 +2 位作者 杨前 王少辉 谢大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背景】我国煤矸石固废产量大、堆存量持续增加,长期堆放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且污染矿区环境。利用煤矸石制备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取有用元素等固废处理方式,存在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大宗固废规模化处置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 【背景】我国煤矸石固废产量大、堆存量持续增加,长期堆放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且污染矿区环境。利用煤矸石制备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取有用元素等固废处理方式,存在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大宗固废规模化处置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进展】煤矸石在矿区复垦、井下充填等领域综合利用,是实现其规模化处置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系统总结了煤矸石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资源属性,并分析了煤矸石长期堆放对矿区大气、土壤、水体等影响;以绿色矿山建设为出发点,重点介绍了煤矸石作为塌陷区复垦、地聚物注浆、固体充填、膏体充填及似膏体充填等材料的固废规模化处置与利用技术的原理、发展及应用效果。发现煤矸石复垦材料能够改善土壤性质、促进植物生长,但存在短期内重金属迁移污染环境等问题;煤矸石作为地聚物注浆材料实现了煤矸石重金属物质的有效固化,降低了重金属元素释放对环境的危害;煤矸石固体充填技术具有煤矸石处理工艺简便、辅助材料使用少的优势,但面临充填效果不均匀、污染地下水等挑战;归纳了煤矸石膏体充填材料、似膏体充填材料的原料配方及流动性优势,分析了材料的微观水化机理与流动特性,为矿井充填开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最后提出目前煤矸石存在活性难以充分激发并利用、应用缺乏前期分类预处理、井下充填注浆利用成本高以及规模化利用缺乏激励性政策支持等问题。【展望】为进一步推动煤矸石在矿区的安全高效、风险可控及规模化利用,未来将重点围绕煤矸石低成本复合活化方法、煤矸石固废利用过程环境友好性评估、煤矸石矿化封存CO_(2)与负碳利用等开展研究,为煤矸石“绿色−高效−高值”综合利用路径发展提供思路,提高煤矸石的规模化利用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固废利用与绿色矿山建设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煤矸石 固废利用 复垦 充填 活化 负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钢渣−粉煤灰固废充填材料的制备及强度形成机理
2
作者 戚庭野 成思远 +6 位作者 冯国瑞 王林飞 徐宏涛 李潞彬 祁新凯 许柯欣 杨星悦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6-249,共14页
为实现钢渣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采用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胶凝材料替代水泥作为胶结剂,煤矸石作为骨料制备全固废煤矿胶结充填材料。试验研究了碱激发反应中激发剂(Na_(2)SiO_(3))模数与碱浓度对胶凝材料宏观性能与微观物相变化的影响... 为实现钢渣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采用碱激发钢渣−粉煤灰胶凝材料替代水泥作为胶结剂,煤矸石作为骨料制备全固废煤矿胶结充填材料。试验研究了碱激发反应中激发剂(Na_(2)SiO_(3))模数与碱浓度对胶凝材料宏观性能与微观物相变化的影响,得出最优激发剂参数并用于不同钢渣掺量充填材料的制备,并使用XRD、SEM及FT-IR等表征手段探究碱激发钢渣−粉煤灰制备充填材料时的反应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钢渣与粉煤灰质量比为6∶4时,胶凝材料7 d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达5.35 MPa和8.71 MPa,强度增幅62.8%。激发剂模数为1.75、碱当量为8%(Na_(2)O质量分数)时,制备的胶凝材料28 d抗压强度达20.85 MPa。微观与成分表征显示,碱激发剂促进钢渣与粉煤灰中矿物相解离,释放Ca、Al、Si等离子,水化生成C−(A)−S−H凝胶,聚合以提升材料强度。将最优胶凝材料用于制备煤矸石充填材料时,各成分质量比为煤矸石∶钢渣∶粉煤灰∶水=5∶4∶1∶2时,充填体7 d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达1.80 MPa和2.94 MPa。SEM-EDS分析表明,激发剂促使煤矸石表面与胶凝材料基体反应,形成致密界面过渡区,减少孔隙并增强骨料黏结。研究表明:激发钢渣−粉煤灰胶凝材料可替代水泥作为胶结剂制备低碳高固废利用率的煤矸石充填材料,实现钢渣工业固废大规模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碱激发 煤矿胶结充填 抗压强度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开采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及应用
3
作者 杨科 于祥 +4 位作者 何祥 赵新元 方珏静 魏祯 何淑欣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64,共19页
矿山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是破解“安全−技术−经济−环境”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煤炭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煤基固废井下充填开采在实现减损开采、固废处置、资源置换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独创性优势,已成为资源化、规... 矿山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是破解“安全−技术−经济−环境”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煤炭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煤基固废井下充填开采在实现减损开采、固废处置、资源置换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独创性优势,已成为资源化、规模化和绿色化处置煤基固废的关键路径之一。但现有的充填开采技术存在对覆岩控制效果有限、缺乏多种充填方式间的联动效应和对煤基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因此,通过概述我国典型煤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经济、技术、环境、政策和空间5个维度阐明了煤基固废充填开采的可行性。基于此,提出了煤矿开采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系统阐述了该方法的内涵和整体思路,主要包括高位充填、原位充填和低位充填。结合层次分析法初步建立了具有15项评价指标的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评价体系。煤矿开采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的规模化应用主要存在充填材料高效精准制备机理、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特性、充填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和充填材料−充填空间交互作用不明等4项关键技术难题。围绕以上关键技术难题,主要开展煤基固废充填材料成浆机理、充填材料精准制备技术框架、充填料浆流场稳态控制、充填料浆管道输送关键参数、充填空间空隙结构演化、充填材料扩散/承载特性、充填材料−围岩系统协同作用机制和充填材料−环境多场耦合机制8项研究内容。根据宁夏煤业任家庄煤矿、山西省霍尔辛赫煤矿的开采技术、充填工艺及地质条件,分别针对性提出低位垮落带注浆充填和高位离层区注浆充填方法,实现了矿区煤基固废的安全绿色处置,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陷与变形,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型示范效应。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创新了煤矿井下煤基固废规模化处置的新模式,完善了绿色充填开采技术体系,实现了煤矿采动覆岩全空间协同控制与固废资源化技术跃升,可推动煤炭企业由“环境代价型”向“生态增值型”的根本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位立体空间 煤基固废 充填开采 固废处置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煤矿地下空间响应式增强型储热充填系统理论与技术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吕超 吕文玉 +4 位作者 孙强 解盘石 郎丁 姬松涛 胡建军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煤矿开采地下空间储能是实现矿山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增强型储热充填技术不仅提高煤基固废资源利用率,更能保障新能源的高效消纳与利用。基于当前煤炭开采技术分析了充填开采研究现状,结合功能性充填理念提出“煤炭地下空间响应式增强... 煤矿开采地下空间储能是实现矿山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增强型储热充填技术不仅提高煤基固废资源利用率,更能保障新能源的高效消纳与利用。基于当前煤炭开采技术分析了充填开采研究现状,结合功能性充填理念提出“煤炭地下空间响应式增强型储热充填系统”的科学内涵。响应式增强型储热充填系统核心是确保“四性”条件:地质条件适宜性、储–采热技术可行性、传热传质高效性以及运行周期安全稳定性,提升热能储–采效率、强化储热系统封闭性、确保围岩稳定性是实现储热充填系统高效运转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热源温度、传输距离、热能载体循环速度等因素对热能提取效率的影响,研发储热充填体热能高效提取工艺,形成热能高效热交换设计方法。同时,基于储热系统运行充填体热力学特性动态演化规律,揭示充填体时效变形损伤微观机理,构建稳定性预测及评价体系。响应式增强型储热充填系统技术路径围绕采前地质条件→采中充填体动态参数响应→埋管–充填体–围岩耦合作用→矿山地下空间–可变能源协调开发战略主线,融合风光互补构想,开展储热层位勘探与选址,实现储热充填系统超前规划,研制高效储热充填材料,指导储热系统运行参数规划设计,进而保障增强型储热充填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最后,以地质科学为基础,结合采矿学相关理论,构建以煤炭开采、地质工程技术、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响应式增强型储热充填体系统地质保障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响应式增强型储热充填技术实现矿山与可变能源的有机结合,突出灵活响应式充填储热,丰富了充填开采内涵,能够为我国发展赋煤区新能源,促进矿山转型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区 固废充填 增强型储热 风光互补 地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潘一矿区煤矸石山复垦区不同重构层次基质大孔隙特征
5
作者 孙宏杰 陈永春 +5 位作者 李兵 李浩 徐燕飞 胡林 苗伟 芮成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32,共11页
煤矿复垦区在施工过程中受机械碾压和扰动影响,土壤原有结构和剖面层次遭到破坏,重构土壤生产力难以恢复至原状土壤水平,常出现植被恢复初期良好而后期退化的问题。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和空气流通的重要通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煤矿复垦区在施工过程中受机械碾压和扰动影响,土壤原有结构和剖面层次遭到破坏,重构土壤生产力难以恢复至原状土壤水平,常出现植被恢复初期良好而后期退化的问题。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和空气流通的重要通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复垦区不同重构层次基质大孔隙特征,有助于识别重构土壤关键层,优化复垦工艺设计。本研究采用工业CT扫描技术,对潘一矿不同重构层次土壤样品进行三维成像,以原状土壤为对照,结合VG Studio Max软件开展数字图像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构层中大孔隙的主要分布范围较为一致,但在?>10 mm的孔径范围内,覆土和煤矸石层的孔隙贡献率分别达90.83%和97.80%,显著高于原状土和泥矸混合土。覆土层在植被根系和外界环境作用下形成孔隙-裂隙网络,入渗条件改善,但比表面积降低使得持水与固土效应受限。泥矸混合土层孔隙结构分布均匀、比表面积适中,具备良好的蓄水能力,是复垦剖面中的典型蓄水功能层;煤矸石层因含有大量碎块物质,孔隙集中分布,连通性强但比表面积较小,整体蓄水性能较差。建议煤矸石充填前应充分破碎,提高孔隙结构均匀性;在表层优先种植浅根型草本植物增强稳固性,并避开汛期开展种植作业,降低水蚀风险。研究成果可为煤矸石复垦区土壤结构优化与施工工艺改进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复垦 大孔隙结构 CT扫描 煤矸石充填 土壤功能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机械化单元密实充填采煤充填体强度确定
6
作者 刘鹏亮 王晓卿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3-382,共10页
综合机械化单元密实充填采煤技术兼具岩层移动控制和固废处置的功能,且具有采充平行、工艺灵活、投资较少等优势,充填体强度合理设计关系承载效果和经济效益,但仍缺乏针对性科学依据。以3轮采充为例,理论分析得出综合机械化单元密实充... 综合机械化单元密实充填采煤技术兼具岩层移动控制和固废处置的功能,且具有采充平行、工艺灵活、投资较少等优势,充填体强度合理设计关系承载效果和经济效益,但仍缺乏针对性科学依据。以3轮采充为例,理论分析得出综合机械化单元密实充填采煤工作面呈现“煤柱−充填体”分轮转移承载特征,可分为“煤柱全面承载”“充填体参与承载”“充填体全面承载”3个阶段,并根据朗肯土压力理论得出了支巷充填体三向受力状态侧压力计算公式;根据等价采高和地表水平变形计算公式推导建立了充填体弹性模量与地表水平变形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实验室试验得出单轴抗压强度1~5 MPa的9组膏体试块在三轴围压p=0,0.5,1.0,1.5 MPa条件下的弹性模量,建立了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与三轴条件下弹性模量的关系。由此建立了基于地表水平变形指标的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计算式。以某矿浅埋深特厚煤层51106首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建立数值模型,研究表明前2轮采充后工作面“煤柱−充填体”上方垂直应力曲线呈陡峭的波浪状分布,地表下沉和水平变形轻微,第3轮采充后该应力曲线呈平缓的波浪状,地表下沉和水平变形明显增加,验证了“煤柱−充填体”分轮转移承载特征,同时,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表明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确定方法是合理和准确的,可为综合机械化单元密实充填采煤工作面充填体强度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机械化单元密实充填采煤 充填体强度 分轮转移承载特征 等价采高 地表水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干湿循环条件下煤矸石混凝土性能分析与配比优化研究
7
作者 孙乐雨 郭成阳 +4 位作者 高明涛 王巍 胡永强 李敏慧 郭子豪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5-153,共9页
针对西部矿区井下水仓混凝土受到硫酸盐干湿循环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井下混凝土性能不断劣化出现裂隙、垮落甚至失稳等灾害,结合西部煤矿安全绿色开采现状,以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井下中央水仓使用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按照井下硫酸盐干湿循... 针对西部矿区井下水仓混凝土受到硫酸盐干湿循环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井下混凝土性能不断劣化出现裂隙、垮落甚至失稳等灾害,结合西部煤矿安全绿色开采现状,以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井下中央水仓使用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按照井下硫酸盐干湿循环环境状况,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井下煤矸石制备耐硫酸盐干湿循环混凝土的方案,将不同比例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分别代替混凝土中的部分碎石粗骨料和凝胶材料进行混凝土试样的制备。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9组方案,对每组配比试样的7 d和28 d的抗压强度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探究煤矸石掺量、粉煤灰掺量和水胶比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煤矸石混凝土制备的最优配合比。同时模拟井下硫酸盐干湿循环环境条件下,对该配合比试样进行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确定其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综合考虑成本、煤矸石消纳等因素,最终确定最优配合比是矸石掺量为60%、粉煤灰掺量为30%、水胶比为0.38,其抗压强度为31.30 MPa,既满足井下混凝土强度要求,也符合实际使用需求,同时最优配比的混凝土试件抗压耐侵蚀系数大于规范规定的75%,满足井下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干湿循环 煤矸石混凝土 硫酸盐侵蚀 煤矿安全绿色开采 充填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采法中煤矸石气力充填系统的模拟实验研究
8
作者 夏友涛 杨道龙 +3 位作者 金凡博 崔玉明 李烈 邢邦圣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8,共11页
为解决钻采法中开采过程预留煤柱较大以及退杆过程煤层垮落等问题,依托钻采法矸石气力充填工艺,根据井下实际工况条件搭建不同长度和结构的气力输送实验台,模拟巷道内入料、输矸、充填和收料等气力输送状况,探究了矸石颗粒的管内运动状... 为解决钻采法中开采过程预留煤柱较大以及退杆过程煤层垮落等问题,依托钻采法矸石气力充填工艺,根据井下实际工况条件搭建不同长度和结构的气力输送实验台,模拟巷道内入料、输矸、充填和收料等气力输送状况,探究了矸石颗粒的管内运动状态、破碎情况与流场静压的关系。结果表明,管内最大静压值反映了首堆颗粒的数量;颗粒的破碎分布离散性随粒径增大而增大;流场的静压波动随颗粒破碎后粒径的增大而更加剧烈;长距离输送不同管道配置对输送时间影响明显,利用旋流增压器可提高长距离气力输送管道的输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 安全输送 钻采法 气力充填 颗粒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交联网络结构的煤基固废固碳材料研究
9
作者 李嘉峰 杨建威 +9 位作者 孙晓冬 冯彦军 姜鹏飞 张镇 李文洲 王涛 王正胜 李明 张群涛 陈惠元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52,共17页
为实现煤矿岩层控制、煤基固废综合处置、固碳减碳三重目标,通过设计煤基固废预处理单元、材料生产单元、气体封存单元,对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废进行破碎和筛分,基于四臂交联剂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实现CO_(2)固定,制备三维原位交联... 为实现煤矿岩层控制、煤基固废综合处置、固碳减碳三重目标,通过设计煤基固废预处理单元、材料生产单元、气体封存单元,对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废进行破碎和筛分,基于四臂交联剂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实现CO_(2)固定,制备三维原位交联聚合物网络结构材料,开发了原位交联网络固碳方法。基于不同表征手段探究原位交联聚合物网络结构对固废基固碳注浆/充填材料的浆液性能、力学特性、水化产物、微观结构与固碳效率的影响规律,揭示原位交联聚合物网络结构对固废基固碳注浆/充填材料的耦合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原位交联网络结构使材料CO_(2)固定量由1.29 mg/g增加到2.17 mg/g,实现了CO_(2)高效固定。同时,原位交联网络结构加速了材料水化速率,促进了材料水化过程,抗折强度提高128.8%,抗压强度提高118.4%,材料强度显著提高。结合现场试验结果,具有原位交联聚合物网络结构的固废基固碳注浆材料对煤矿井下注浆/充填工程具有围岩加固、高效固碳、固废处置的三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岩层控制 煤基固废综合处置 充填/注浆材料 CO_(2)固定 原位交联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海则煤矿煤层顶板充水强度评价
10
作者 刘溪 丁湘 +3 位作者 黄海鱼 李兆扬 李哲 郑升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5-146,共12页
【背景】煤层顶板充水强度评价是矿井进行水害防治的基础,然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纪煤田复杂的水文地质结构及沉积非均质性对传统评价方法提出严峻挑战。【方法】以陕北大海则煤矿为对象,针对侏罗系延安组与直罗组含水层交互叠加的水... 【背景】煤层顶板充水强度评价是矿井进行水害防治的基础,然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纪煤田复杂的水文地质结构及沉积非均质性对传统评价方法提出严峻挑战。【方法】以陕北大海则煤矿为对象,针对侏罗系延安组与直罗组含水层交互叠加的水害特征,旨在构建适应陆相沉积背景的充水强度分区评价体系,为矿井水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沉积控水规律,从岩性特征、水力特征及开采特征3个维度选取含水层厚度、沉积环境量化指数、岩心采取率、渗透系数及含水层采动破坏指数5项主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分别为0.270、0.155、0.059、0.349、0.168),结合GIS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与空间叠加分析,建立分层−综合双重评价模型。【结果和结论】大海则煤矿侏罗系延安组三段充水强度呈现南强北弱特征,而直罗组一段则北强南弱;通过自然分级法将叠加结果划分为相对弱、较弱、中等、较强及相对强5个充水等级,强充水区主要分布于矿区中西部及东北部。20101和20201工作面涌水量数据验证显示,实测涌水量与预测分区结果空间匹配度较高,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本研究提出的大海则煤矿顶板充水强度分区评价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均质化模型对非连续砂体与分层渗流机制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为深部侏罗纪煤田水害防控提供定量化决策依据,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煤田 顶板水害 充水强度 层次分析法 评价分区 陕北大海则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井下原位智能分选充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梁卫国 郭凤岐 +2 位作者 于永军 张泽寒 闫俊才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7,共16页
传统井下煤矸石需运输至地面处理,不仅占用地面国土空间、自燃或雨水淋滤造成大气与环境污染,而且长距离无效运输造成的能源消耗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矿低碳发展的关键瓶颈。为实现煤矿矸石不出井,从煤炭生产源头减少碳排放与单位产出能源... 传统井下煤矸石需运输至地面处理,不仅占用地面国土空间、自燃或雨水淋滤造成大气与环境污染,而且长距离无效运输造成的能源消耗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矿低碳发展的关键瓶颈。为实现煤矿矸石不出井,从煤炭生产源头减少碳排放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煤炭的绿色低碳智能开采,回顾了煤矸石井下分选充填技术现状及智能化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煤矸石井下分选充填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煤矸石井下原位绿色智能分选、充填新方法,详细阐述了煤矸智能分选机及新型充填液压支架的结构及原理,以最大化缩短矸石无效运输距离。为处理采煤工作面矸石,预防煤岩动力灾害,提出了包含少矸化智能开采系统、原位智能分选系统、工作面矿压反演系统、精准科学充填系统四大子系统的煤矿井下采选充智能一体化系统,并探讨了各子系统间的新环逻辑关系,以形成采煤利于分选、分选利于充填、充填利于采煤的良性循环。为处理掘进工作面矸石,提出了包含智能快掘系统、智能分选系统、煤矸分运系统、智能充填系统四大子系统的煤矿井下掘选充智能一体化系统,并对各子系统所负责工作及智能化实现进行了阐述。所提出的新工艺有望实现煤矿矸石不出井,并为煤矸石原位智能分选充填方法及采选充一体化系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开采 智能化 煤矸识别 原位分选充填 采选充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动影响体微生物采残煤与CO_(2)-粉煤灰协同充填关键技术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现波 赵伟仲 +2 位作者 王乾 周艺璇 汪露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0-414,共15页
煤矿采空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口,煤炭开采形成的、能够富集煤层气、为后期微生物活动和矿化充填提供底物和空间的地质体定义为采动影响体。以采动影响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采动影响体微生物采残煤与CO_(2)-粉煤灰协同矿... 煤矿采空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口,煤炭开采形成的、能够富集煤层气、为后期微生物活动和矿化充填提供底物和空间的地质体定义为采动影响体。以采动影响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采动影响体微生物采残煤与CO_(2)-粉煤灰协同矿化充填关键技术,并从必要性和可行性2个方面阐述了该技术在采动影响体资源二次开发、CO_(2)安全封存以及燃煤电厂粉煤灰固废高效处置等的广阔前景。其总体思路是将采动影响体作为一个厌氧发酵“工厂”,高产高效产甲烷菌群作为“劳动者”对“工厂”已有的原材料——残煤、薄煤层和分散有机质以及注入的CO_(2)进行加工,其“产品”是甲烷,进而实现微生物采残煤和CO_(2)资源化。同时,CO_(2)与碱性的粉煤灰结合,在实现了CO_(2)矿化封存的同时,也实现了采动影响体的充填。该技术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采动影响体类型划分与有机质特征、采动影响体原位条件下厌氧发酵产甲烷机制、微生物-CO_(2)-粉煤灰协同矿化/固化机制以及微生物采残煤与充填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实验室物理模拟采动影响体原位条件实验表明其中残煤和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能够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生物甲烷,且添加少量的粉煤灰能够进一步强化甲烷的产出。物理模拟地下水补给的动态实验表明营养物质的补给对厌氧发酵系统的影响尤为重要,补给循环周期为14 d的厌氧发酵系统恰与产甲烷菌群繁殖的周期一致,能够保证厌氧发酵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高钙粉煤灰-CO_(2)-矿井水协同胶结的试件经过28 d的养护后抗压强度为12.31 MPa,其矿化封存潜力约为21.99 m3 CO_(2)/t(粉煤灰),说明粉煤灰在实现采空区固化的同时能够实现CO_(2)减排。此外,基于微生物采残煤与粉煤灰充填目的对工程试验靶区进行优选,地下水滞留区是CO_(2)矿化和粉煤灰充填的最佳场所,因采掘活动自然形成的自然圈闭和人工充填形成的圈闭是较有利的工程试验靶区之一。针对这些靶区提出了微生物采残煤与CO_(2)-粉煤灰协同充填关键技术,旨在为中国碳减排和采空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一条新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动影响体 微生物采残煤 CO_(2)封存 粉煤灰胶结充填 动静态特征 有机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体突水通道骨料灌注运移堆积机制试验
13
作者 苏培莉 杨述 刘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46-4455,共10页
为揭示突水通道中骨料运移堆积的演化规律,开展了动水条件下骨料灌注试验,得到了骨料的初始沉积位置、堆积体形成方向以及堆积体极限堆积高度与水流速、骨料灌注速度等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在1.0 m/s高流速动水环境中,骨料堆... 为揭示突水通道中骨料运移堆积的演化规律,开展了动水条件下骨料灌注试验,得到了骨料的初始沉积位置、堆积体形成方向以及堆积体极限堆积高度与水流速、骨料灌注速度等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在1.0 m/s高流速动水环境中,骨料堆积体形成方向为先逆水流方向生长至投料孔底后转为顺水流方向生长;在0.3 m/s低流速条件下,采用口径36 mm漏斗投料同口径18 mm相比,骨料灌注总量相同时,其堆积体的极限高度提升了41%。基于数值力学模型——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d distinct element method,CFD-DEM),研究了骨料灌注期间突水通道内流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骨料堆积体的过水阻力作用对突水通道内静水压力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突水 骨料灌注 堆积形态 固-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煤矿区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矿井充水指示 被引量:5
14
作者 范立民 李涛 +2 位作者 高颖 白如鸿 孙强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5-266,共12页
我国生态脆弱矿区水资源整体匮乏,但局部地区矿井涌水却异常巨大。对生态脆弱矿区异常矿井充水水源识别,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研究以涌水量超过1 000 m^(3)/h的榆树湾煤矿为背景,在分析矿井涌水量特征的基础上,采集了研究区主... 我国生态脆弱矿区水资源整体匮乏,但局部地区矿井涌水却异常巨大。对生态脆弱矿区异常矿井充水水源识别,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研究以涌水量超过1 000 m^(3)/h的榆树湾煤矿为背景,在分析矿井涌水量特征的基础上,采集了研究区主要含水层和矿井涌水点的30个水样,开展了水样高通量微生物测序研究。对测序结果采用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及微生物构成差异分析,系统研究了矿井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了矿井充水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测试结果通过了Coverage指数检验,验证了其用于矿井充水识别的可行性。但人类活动密切接触的水样显示出微生物更加丰富,需要在取样中有效规避。榆树湾煤矿浅表松散含水层中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都较高,以新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硫属(Sulfuricum)等微生物丰度最高;直罗组为代表的基岩含水层微生物丰富度较低,但微生物多样性较高,以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蛲虫属(Vermiphilaceae)和巴氏杆菌(Paeniglutamicibacter)等微生物丰度最高。所有水样中最为优势的门类为变形菌门,占比达到35.5%~89.7%。Alpha多样性、PCoA和NSDM分析揭示了榆树湾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来自松散含水层和直罗组含水层。但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随着直罗组静储量的释放,松散层中离石组黄土充水比例进一步增大。综合分析显示,榆树湾煤矿目前为基岩含水层快速释水+离石组含水层持续释水模式的充水模式,矿井涌水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研究为相似化学成分含水层充水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采煤 高通量测序 矿井充水 微生物群落 涌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建筑物保护要求相适应的采煤方法比选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磊 郭爱国 李利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50-353,共4页
根据开采规划,矿井拟进行二盘区的开采。51207工作面为二盘区的首采面,51208工作面为51207工作面的接续面。在以上工作面的上方有一座砖厂,内有砖窑及配套建筑物,压覆了工作面的部分资源。常规综采会对砖厂建筑物造成明显的采动损坏。... 根据开采规划,矿井拟进行二盘区的开采。51207工作面为二盘区的首采面,51208工作面为51207工作面的接续面。在以上工作面的上方有一座砖厂,内有砖窑及配套建筑物,压覆了工作面的部分资源。常规综采会对砖厂建筑物造成明显的采动损坏。本文通过调整51207工作面和51208工作面采煤方法、开采厚度等关键参数,选用与建筑物保护要求相适应的开采方案,可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的研究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压煤开采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 压煤开采 限厚开采 充填开采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治理新方法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冯地宽 田合利 +1 位作者 陈冲 陈鸿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煤矿开采过程中和闭坑后产生的大量酸性废水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通过矿硐井口源源不断地向外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有效处理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排放问题,降低或消除其带来的环境破坏,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煤矿酸性废水... 煤矿开采过程中和闭坑后产生的大量酸性废水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通过矿硐井口源源不断地向外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有效处理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排放问题,降低或消除其带来的环境破坏,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煤矿酸性废水治理现行技术和方法基础上,围绕贵州省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排放的现状及特点,根据煤矿酸性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结合有关规范标准对矿山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治理该类矿山酸性废水的方法:即对闭坑煤矿井口排水采取巷道内设置挡水墙+巷道充填+封闭墙的巷道封闭充填技术。通过实例验证,矿山一井口不再排水,矿山二水质检测指标中pH值由原来的5.26上升至7.93,从酸性变为弱碱性;总铁由34.30 mg/L下降至0.06mg/L,总锰由4.34mg/L下降至0.05mg/L;总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_(Cr))和石油类指标变化不明显,基本实现从源头上对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坑煤矿 酸性废水 治理 封闭 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充填对矿区复垦土壤钾吸附解吸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景可欣 董周宾 +4 位作者 薄怀志 王志亮 胡绍豪 李新举 闵祥宇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28-4937,共10页
煤矿开采造成土地沉陷、土壤环境破坏和农田养分流失,采用不同材料充填复垦是目前中国东部矿区修复沉陷土地的常用方法。钾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探究其在复垦土壤中的有效性十分必要。为了研究不同填充材料复垦土壤中钾的有效性... 煤矿开采造成土地沉陷、土壤环境破坏和农田养分流失,采用不同材料充填复垦是目前中国东部矿区修复沉陷土地的常用方法。钾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探究其在复垦土壤中的有效性十分必要。为了研究不同填充材料复垦土壤中钾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选择以煤矸石(MGS)、湖泥(HN)、黄河砂(HHS)为填充材料的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电子显微镜(SEM)以及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BET)对复垦土壤进行表征分析,利用吸附等温线试验和连续流液法吸附、解吸动力学实验测定并通过相应模型描述复垦土壤对钾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充填复垦土壤的矿物组成、官能团组成、微观形貌、表面结构均与正常耕地存在差异。3种材料充填复垦土壤XRD图谱中伊利石的衍射峰以及FTIR曲线中由伊利石引起的—OH等特征峰均减弱,复垦土壤表面更加光滑,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更小;所有充填复垦土壤各吸附、解吸参数均低于正常耕地(ZC),MGS充填复垦土壤吸附能力最强,其最大吸附量可达7.90~15.00 mg/g,HHS充填复垦土壤吸附能力最弱,其Qm仅2.66~3.91 mg/g。复垦土壤解吸能力差异不大,均处于较低水平,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填充层(MGST)的平衡解吸量(Q_(e4))最高,为4.40 mg/g,黄河砂充填复垦土壤填充层(HHST)的Q_(e4)最低,为1.81 mg/g;复垦土壤的吸附参数(最大吸附量、平衡吸附量)与含水量、土壤质地(粉粒、砂粒)、阳离子交换量、表面特征(比表面积、孔体积、平均孔径)显著相关;解吸参数(平衡解吸量)与含水量、黏粒、阳离子交换量显著相关。研究表明,矿区典型材料的充填会降低复垦土壤钾的有效性,这主要与复垦土壤对钾的吸附、解吸能力有关。MGS、HN由于其比表面积、黏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较大具有较高的吸附量,但由于其伊利石和—OH含量较高,以不可逆吸附为主,可以通过研磨、筛分减小填充材料粒度及适当提高pH来改良;HHS由于比表面积、黏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较小具有较低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可以通过复垦时掺加黏土及利用秸秆等富含—OH的材料煅烧制备适宜充填复垦的HHS材料来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填充材料 复垦土壤 土壤钾有效性 吸附−解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家滩煤矿煤矸石规模化注浆充填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振亮 丁维波 李岚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3,共7页
为了解决曹家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固体废弃物堆积,造成地面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设计了一套煤矸石规模化注浆充填工艺,包括煤矸石的破碎、制浆、泵送及管道输送等流程。采用“三级破碎+球磨制粉”的“多破少磨... 为了解决曹家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固体废弃物堆积,造成地面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设计了一套煤矸石规模化注浆充填工艺,包括煤矸石的破碎、制浆、泵送及管道输送等流程。采用“三级破碎+球磨制粉”的“多破少磨”地面破碎制浆方案,通过邻位注浆充填工艺将煤矸石浆液注入井下采空区的冒落带,实现了一期100万t/a煤矸石规模化处理。现场应用表明,浆液扩散效果良好,钻孔1和钻孔2现场实际处理煤矸石量为38000 t,理论计算可处理煤矸石量为46888.6 t,堆积高度和扩散半径符合预期,有效减少了矿区环境污染,降低了煤矸石外运成本,实现了煤矸石规模化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充填开采 注浆 充填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大采高软弱顶底板工作面分区矿压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房万伟 李鹏杰 +4 位作者 李明鑫 赵瑞 时套套 孙强 姬长兴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191,共10页
为研究内蒙古长城二矿大倾角大采高软弱顶底板复杂开采地质条件下,1305S工作面正常区、过渡区、卸压区的矿压显现规律及特征,建立了倾斜煤层采空区冒落矸石滑移充填数值模拟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 为研究内蒙古长城二矿大倾角大采高软弱顶底板复杂开采地质条件下,1305S工作面正常区、过渡区、卸压区的矿压显现规律及特征,建立了倾斜煤层采空区冒落矸石滑移充填数值模拟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沿倾斜方向,1305S工作面中上部所受垂直应力呈现出过渡区>正常区>卸压区的特点,工作面下部呈现出卸压区>过渡区>正常区的特点;1305S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13.3 m,周期来压时支架工作阻力在26.75~33.05 MPa之间,沿工作面倾斜方向顶板所受垂直应力总体呈现出工作面上部>中部>下部的特点;巷道工作面一侧的边帮变形量较大。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回风巷顶板监测最大移进量为860.18 mm,运输巷顶板监测最大移进量为367.84 mm,两巷围岩移进量呈现出回风巷>运输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大采高开采 岩块滑移充填 分区矿压规律 复合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高寒矿区生态修复中的煤炭资源保护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聪聪 王佟 +2 位作者 赵欣 王伟超 梁振新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共11页
【目的】木里煤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地区,长期的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露天采区存在大量已扰动的煤炭资源,因此需研究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的协同,探索如何在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实现煤炭资源的科... 【目的】木里煤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地区,长期的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露天采区存在大量已扰动的煤炭资源,因此需研究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的协同,探索如何在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实现煤炭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方法。【方法】以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为例,在分析露天采区煤炭资源破坏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机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地质层构建方法,采用人工方式构建残留煤层顶板及上部保护层,并充分利用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兼顾资源集约利用、经济性、与景观协调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将煤炭资源保护有机融合于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建立了两种煤系矿产资源保护技术,分别为:人造冻土层煤层顶板生态地质层构建技术和“以水代填”煤炭资源保护技术,其中人造冻土层煤层顶板生态地质层构建技术可进一步分为边帮煤层保护技术、采坑底部煤层顶板模拟冻土层技术和自燃煤层治理保护技术。【结果和结论】通过探坑实地测量验证,治理完成18个月后,人工构建的煤炭资源保护层已逐步恢复并初步形成冻土层,热融季消融深度为1.8~2.3 m,形成了新的煤层保护层。“以水代填”兼顾了经济性的同时,实现了煤层保护与景观协调性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形成了高寒矿区煤炭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的新思路,为类似地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层 煤炭资源保护 以水代填 高原高寒矿区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