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genesis of Henan(China) Yima thrust nappe structure 被引量:2
1
作者 蔡武 窦林名 +3 位作者 何江 刘海顺 李振雷 丁言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857-2865,共9页
Considering the serious coal and rock dynamic disasters around the main slip plane called F16 in the coal mining area) of Henan Yima(China) thrust nappe structure,the mechanical genesis of the Yima thrust nappe struct... Considering the serious coal and rock dynamic disasters around the main slip plane called F16 in the coal mining area) of Henan Yima(China) thrust nappe structure,the mechanical genesis of the Yima thrust nappe structure was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using geomechanics,fault mechanics,elastic mechanics,and Coulomb's law of friction.First,using the centrifugal inertia force of Earth's rotation as a source,a mechanical model of N-S compression superimposed with W-E reverse torsion was establish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ly Yima coal basin and Jurassic Yima Group coal measures.Second,an equation for the ultimate stress in the forming stage of F16 was derived using the plastic slip-line field theory and the parabolic Mohr failure criterion.Moreover,the distribution of ultimate stress and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profile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field model parameters.Finally,the stress field of F16 and the mechanical genesis of the large-scale reverse thrust sheet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elastic mechanics theory and Coulomb's law of fri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early Yima coal basin and the formation pattern of Jurassic Yima Group coal measures given by the model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situ explorations.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profile obtained by numerical calculation can better reflect the shape of F16 in its forming stage,and the mechanical genesis of the large-scale reverse thrust sheet also concurred with the field situations.Thus,this work can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on the genesis of the thrust nappe structure,the mechanism of rock bursts induced by F16,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ual stress field in the Yima mining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 genesis thrust nappe structure centrifugal inertia force fault mechanics slip-line field theory Coulomb's law of fr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涂层/织构/固体润滑剂协同的金属表面减摩耐磨结构与性能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锡尧 王叶 +4 位作者 秦乐佳 刘许亮 郭增飞 卢志伟 杨慷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7,共21页
在航空航天、高端机床及轨道交通等机械装备领域,金属零部件表面摩擦学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涂层、织构和固体润滑剂等方面。单一的摩擦结构已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对摩擦磨损的需求,因此由涂层/织构/固体润滑剂组合构建的摩擦结构成为研究... 在航空航天、高端机床及轨道交通等机械装备领域,金属零部件表面摩擦学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涂层、织构和固体润滑剂等方面。单一的摩擦结构已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对摩擦磨损的需求,因此由涂层/织构/固体润滑剂组合构建的摩擦结构成为研究重点。根据减摩耐磨结构形式不同,归纳总结了五类结构形式:基体混合润滑剂型、织构复合润滑剂型、涂层掺杂润滑剂型、织构复合涂层型和涂层织构润滑剂复合型,梳理了五类结构的设计及制备方法,同时探讨了各类结构在摩擦过程中的减摩耐磨机制,并对多种涂层在摩擦结构内发挥的保护作用、织构形状参数对摩擦结构减摩效果的影响规律、不同种类固体润滑剂间掺杂产生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还阐述了各类摩擦结构润滑膜成形机制,归纳了各类摩擦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总结了涂层/织构/固体润滑剂在摩擦界面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摩擦结构在多工况下的适应性等关键问题。最后,对开发新型环保可持续摩擦材料、智能润滑涂层及多功能一体界面结构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表面 涂层 织构 固体润滑剂 减摩耐磨 润滑膜 摩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型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3
作者 滕杰 邹文广 +4 位作者 张艳 梁哲宇 蒋福林 傅定发 杨光剑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5,共9页
采用喷雾造粒与放电等离子烧结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双重网络结构的纳米SiC颗粒/晶须混杂增强8009Al/6061Al复合材料(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with dual network structure,AMC-DNC),并同时制备SiC增强相在8009Al/6061Al基体中均匀分布... 采用喷雾造粒与放电等离子烧结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双重网络结构的纳米SiC颗粒/晶须混杂增强8009Al/6061Al复合材料(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with dual network structure,AMC-DNC),并同时制备SiC增强相在8009Al/6061Al基体中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ith uniform structure,AMC-US).本研究对两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深入探讨.测定了AMC-DNC和AMC-US在不同载荷和转速下的摩擦系数与磨损率,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损形貌,深入分析了双重网络结构对复合材料磨损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的AMC-DNC和AMC-US的致密度分别高达98.1%和99.2%.在低载荷、低转速条件下,AMC-DNC的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其中颗粒的脱离导致氧化膜破裂,进而造成材料表面损伤.而在较高载荷和较高转速条件下,磨损机制转变为剥层磨损.在相同的摩擦磨损实验条件下,AMC-DNC展现出优于AMC-US的摩擦磨损性能,表明双重网络构型的设计在提升复合材料耐磨性能方面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双重网络结构 放电等离子烧结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用摩擦纳米发电材料的制备及输出特性
4
作者 杨超 王伟斌 +6 位作者 张浩然 宋昊昕 杨文迪 苟春雨 黄珊 刘建国 张冬至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0,56,共8页
针对胜利海域环境特点,以四氟乙烯(TFE)和六氟丙烯(FEP)共聚物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核心功能材料,系统优化了TENG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并研究了该装置在海洋环境中的能量转换效率和输出稳定性。结果表明:摩擦纳米发电装置的最优结... 针对胜利海域环境特点,以四氟乙烯(TFE)和六氟丙烯(FEP)共聚物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核心功能材料,系统优化了TENG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并研究了该装置在海洋环境中的能量转换效率和输出稳定性。结果表明:摩擦纳米发电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为倾斜角30°,间隙距离10 mm;当环境湿度为40%、驱动频率为8 Hz、驱动压力为5 kPa时,FEPTENG输出信号最强(开路电压为300 V,短路电流为50μA);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大,FEPTENG的输出功率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当负载电阻为5 MΩ时,FEP-TENG的输出功率密度最大(12208 m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海域 摩擦纳米发电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摩擦焊机精密调整移动夹具结构设计分析
5
作者 孙宝玉 李焕震 +2 位作者 毕海峰 韩旭 关英俊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0,共7页
为了应对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更高的焊接精度要求,在常规移动夹具的基础上,结合惯性摩擦焊工作原理和移动夹具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具有精密调整功能的重型高精度惯性摩擦焊机移动夹具。建立了移动夹具的有限元模型,基于静力学和模态分析... 为了应对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更高的焊接精度要求,在常规移动夹具的基础上,结合惯性摩擦焊工作原理和移动夹具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具有精密调整功能的重型高精度惯性摩擦焊机移动夹具。建立了移动夹具的有限元模型,基于静力学和模态分析理论对移动夹具进行了静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得到了移动夹具的刚度、强度和前六阶固有振型、频率特性,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满足设计的技术指标要求。最后进行移动夹具精密调整前后焊接精度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移动夹具精密调整后焊件的端面跳动量和径向跳动量数值相比移动夹具精密调整前大幅减小,验证了移动夹具精密调整功能的有效性,移动夹具的精密调整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焊件的焊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摩擦焊 移动夹具 精密调整结构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滚动摩擦的输送机刮板优化设计与效果分析
6
作者 郝建 陈琳 +5 位作者 宋旗 李文昕 王端一 张晓峰 贾顺 马彪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刮板输送机作为综采工作面的核心装备之一,在煤炭生产中承担了巨大工作量。然而传统刮板因其自重过大导致磨损严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高能耗、高载荷和难维护问题,严重影响工作面煤炭运输效率。为了降低刮板自重和磨损,提出了一种优化刮... 刮板输送机作为综采工作面的核心装备之一,在煤炭生产中承担了巨大工作量。然而传统刮板因其自重过大导致磨损严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高能耗、高载荷和难维护问题,严重影响工作面煤炭运输效率。为了降低刮板自重和磨损,提出了一种优化刮板局部结构的设计方案,旨在降低刮板的自重和刮板运行时的摩擦系数,从而减少传统刮板存在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和工程应用,验证其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刮板与中部槽之间的接触方式,使新型刮板的摩擦力比传统刮板减少约89.92%;使用新型刮板的输送机低载荷状态发生频率提升12.5%,中载荷、高载荷、超载荷状态发生频率均有所下降;每台电动机的年用电量降低约25%,内蒙古双欣煤矿年耗电量降低了约27%。本研究为刮板输送机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机 刮板 自动排污结构 滚动体 摩擦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75–T6铝合金随焊碾压搅拌摩擦焊接头变形控制和性能评价
7
作者 孟祥晨 王伟 +3 位作者 谢聿铭 董继红 夏佩云 黄永宪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18,共5页
为了解决铝合金薄壁结构搅拌摩擦焊变形的问题,提出一种在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随焊碾压的新方法,研究了随焊碾压对接头的焊接变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焊碾压处理消除了焊缝飞边并保证接头优质成形,显著细化了接头表... 为了解决铝合金薄壁结构搅拌摩擦焊变形的问题,提出一种在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随焊碾压的新方法,研究了随焊碾压对接头的焊接变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焊碾压处理消除了焊缝飞边并保证接头优质成形,显著细化了接头表层晶粒尺寸,在接头表面形成了厚约282μm的梯度结构,提高了接头的表层显微硬度;接头的抗拉强度相比传统搅拌摩擦焊接头提高了3.3%;同时,接头变形挠度相比传统接头降低了8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焊碾压搅拌摩擦焊(IRFSW) 铝合金 梯度结构 焊接变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金属/碳纤维混合摩擦吸能结构耐撞性设计及优化
8
作者 许平 舒安麒 +3 位作者 霍钰嘉 阳程星 郭维年 姚曙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8-369,共12页
高速列车端部的吸能结构在碰撞事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乘客提供了最后的安全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吸能结构通过其自身的塑性变形来耗散碰撞冲击能量,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导致试验研究的重复性较差,同时,也存在冲击力不稳定性问题... 高速列车端部的吸能结构在碰撞事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乘客提供了最后的安全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吸能结构通过其自身的塑性变形来耗散碰撞冲击能量,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导致试验研究的重复性较差,同时,也存在冲击力不稳定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金属/碳纤维混合摩擦吸能结构(HFEAS),该结构由轴瓦、防爬装置、预紧螺栓、内管铁、摩擦板和摩擦金属/CFRP管组成。利用MM3000摩擦试验机测定样件摩擦因数,基于试验结果并结合复合材料的损伤特性,建立混合摩擦吸能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研究不同结构参数对其耐撞性的影响。通过采用GRSM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确定该新型摩擦吸能结构撞击力学参数的最优参数配置,并基于试验设计移动最小二乘法建立摩擦管直径D、螺栓预紧力F和钢铁层厚度t关于能量吸收(EA)、比能量吸收(SEA)和初始峰值(PCF)的响应面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其力学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多目标优化的帕累托前沿得到该摩擦吸能结构的最优参数配置。研究结果表明:螺栓预紧力F对HFEAS的影响最大;当F从1 000 N增加到10 000 N时,峰值力增加了7倍,平台力增加了10倍。混合摩擦吸能结构将复合材料的轻量化与摩擦学特性相结合,为吸能结构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耐撞性 摩擦吸能结构 碳钎维材料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耗能型外挂混凝土墙板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隋伟宁 刘建山 +1 位作者 朱琳 张哲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外挂混凝土墙板摩擦耗能型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以解决地震作用下,因外挂混凝土墙板与钢框架间变形能力不一致而导致墙板过早脱落等次生灾害问题,同时提高外挂墙板-钢框架结构体系的力学能力。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 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外挂混凝土墙板摩擦耗能型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以解决地震作用下,因外挂混凝土墙板与钢框架间变形能力不一致而导致墙板过早脱落等次生灾害问题,同时提高外挂墙板-钢框架结构体系的力学能力。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考察了预紧力对采用该类节点的结构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预紧力增大可提高钢框架结构体系的刚度、屈服承载力和峰值承载力;结构体系在加载初期以摩擦耗能为主;随着荷载的增加,当钢框架发生塑性变形后,主要以塑性耗能为主;增加螺栓预紧力,可以减少结构在同级荷载作用下节点耗能贡献损失,同时增加结构在大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总耗能量。当螺栓预紧力不小于100kN时,墙板损伤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中震作用下,该摩擦耗能连接节点满足以摩擦节点耗能为主、框架塑性耗能为辅的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装配式 摩擦耗能 节点耗能比 耗能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性半空间理论的液压往复VL型密封结构弹流润滑分析
10
作者 赵岩 蔡智会 +1 位作者 刘成 冯子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9,共10页
传统方法需同时求解雷诺方程和弹性变形方程,导致数值求解过程复杂。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基于弹性半空间理论,应用小变形线性叠加理论,将密封区域离散化,并在每个单元中用形函数与节点压力的乘积替代实际压力分布。基于非线性固体力学、... 传统方法需同时求解雷诺方程和弹性变形方程,导致数值求解过程复杂。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基于弹性半空间理论,应用小变形线性叠加理论,将密封区域离散化,并在每个单元中用形函数与节点压力的乘积替代实际压力分布。基于非线性固体力学、粘性流体力学和微观接触力学,建立了液压往复VL型密封的弹流润滑模型。研究油膜压力、粗糙度接触压力及密封圈对活塞杆的静态接触压力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不同流体介质压力、密封过盈量与均方根粗糙度对泄漏量和摩擦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能预测油膜厚度分布。流体压力对外行程密封摩擦力影响较大,但对内行程影响有限;密封过盈量对二者均有影响,而均方根粗糙度对内行程有显著影响,对外行程有限。当均方根粗糙度为0.6µm时,内行程泄漏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半空间理论 弹流润滑模型 小变形理论 VL型密封结构 密封摩擦力 密封泄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esling折纸结构的软体管道机器人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伟涛 温涛 +1 位作者 刘磊 胡俊峰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针对传统刚性管道机器人体积大、对非结构化环境适应性差等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Kresling折纸结构的软体管道机器人。受蠕动爬行方式启发,软体管道机器人以塔簧-Kresling折纸结构作为伸缩结构,以硅胶摩擦带作为摩擦结构。该机器人的最大... 针对传统刚性管道机器人体积大、对非结构化环境适应性差等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Kresling折纸结构的软体管道机器人。受蠕动爬行方式启发,软体管道机器人以塔簧-Kresling折纸结构作为伸缩结构,以硅胶摩擦带作为摩擦结构。该机器人的最大负载为自身质量的5.9倍,最大水平爬行速度为25.14mm/s,在垂直管道中的爬行速度可达9.96mm/s。随后,分析了伸缩结构类型,Kresling折纸结构的收缩长度、材质与角度参数以及摩擦力等因素对机器人爬行速度的影响。最后,制作了机器人样机并通过实验展示了机器人在不同内径、倾斜角度、形状的管道中爬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机器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利用Kresling折纸结构的柔顺性来适应复杂管道环境,这为管道探测、检修等应用提供了新颖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esling折纸结构 软体管道机器人 伸缩结构 摩擦结构 柔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改性对聚四氟乙烯结构和耐磨性研究
12
作者 黄庚 Sagin Abay Bekbolatovich +6 位作者 吴大鸣 王晓杰 高小龙 孙靖尧 黄尧 许红 郑秀婷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6,共5页
采用了熔点以上温度的γ射线辐照改性技术,对聚四氟乙烯(PTFE)进行辐照改性,研究辐照改性对PTFE耐磨性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仪(FTIR)和摩擦磨损实验机... 采用了熔点以上温度的γ射线辐照改性技术,对聚四氟乙烯(PTFE)进行辐照改性,研究辐照改性对PTFE耐磨性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仪(FTIR)和摩擦磨损实验机设备,对辐照前后材料的结晶结构和摩擦磨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辐照改性技术显著提高了PTFE的结晶度,改性后的PTFE在一定的测试条件下耐磨性提高了约3.31倍,摩擦系数降低了约78%,表现出了很好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 辐照改性 结晶结构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润滑性能:聚氨酯润滑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策略
13
作者 王晓月 李宋 +2 位作者 王廷梅 王齐华 张新瑞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1-909,共9页
本研究中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氢键与刚性单元,成功合成了3种聚氨酯(PU)弹性体,分别命名为PU1、PU2和PU3.通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电子万能试验机、同步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多种表征技术,... 本研究中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氢键与刚性单元,成功合成了3种聚氨酯(PU)弹性体,分别命名为PU1、PU2和PU3.通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电子万能试验机、同步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多种表征技术,对PU弹性体的结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中,PU1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达到48.4±1.6MPa,断裂伸长率达到1352.9±192.7%,韧性达到263.9±40.9MJ/m^(3)这主要归因于刚性单元与可形成氢键的位点协同作用促进了硬链段聚集形成硬畴.另外,在水润滑条件下,PU1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014和5.45×10^(-6)mm^(3)/(N·m).相比于PU2和PU3,PU1的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52%和70%,磨损率分别降低了40%和63%.这主要归因于氢键和刚性单元的引入赋予了PU1分子结构最佳的韧性,使其在摩擦过程中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材料不易发生断裂和破坏,从而减缓磨损提高摩擦学性能.综上所述,本研究中通过PU弹性体的分子结构设计策略-刚性单元与氢键的协同作用,实现了PU弹性体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同步提升,加深了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间构效关系的认知,为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润滑材料 结构设计 摩擦磨损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蚀氮化N63钢高温热变形行为研究
14
作者 厉鑫洋 韩顺 +3 位作者 杨豪 王春旭 厉勇 李刘媛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4,共9页
目的研究航空用耐蚀氮化N63钢的高温热变形行为,获得优化的热变形工艺参数。方法对二次硬化型N63氮化钢进行了高温热压缩变形试验,探究了N63钢在不同变形温度950~1200℃、不同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的高温热塑性行为和组织演变... 目的研究航空用耐蚀氮化N63钢的高温热变形行为,获得优化的热变形工艺参数。方法对二次硬化型N63氮化钢进行了高温热压缩变形试验,探究了N63钢在不同变形温度950~1200℃、不同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的高温热塑性行为和组织演变情况。结果N63钢在热压缩变形过程中,其真应力-应变曲线出现摩擦上翘失真现象;因此,对其真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摩擦修正,修正后的真应力-应变曲线符合高温流变曲线特征。构建了N63钢流变应力本构方程,获得N63钢的热变形激活能为411 kJ/mol,并绘制出N63钢的热加工图。结论通过对N63钢热变形方程、热加工图以及不同热变形条件下微观变形组织进行研究,确定N63钢最佳热加工参数如下:变形温度为1125~1170℃,变形速率为0.60~1.64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3钢 摩擦修正 本构方程 高温热变形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AlCrNiCuSi_(x)激光熔覆涂层设计及其减摩耐磨特性研究
15
作者 黄华 尹存宏 +2 位作者 吴家柱 张大斌 刘西霞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2-163,203,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Si含量对AlCrNiCuSi_(x)激光熔覆涂层组织结构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提高Ti-6Al-4V合金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价电子浓度和混合焓相结构形成理论,设计AlCrNiCuSi_(x)高熵合金涂层。将金属粉末按照... 目的研究不同Si含量对AlCrNiCuSi_(x)激光熔覆涂层组织结构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提高Ti-6Al-4V合金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价电子浓度和混合焓相结构形成理论,设计AlCrNiCuSi_(x)高熵合金涂层。将金属粉末按照AlCrNiCuSi_(x)(x为0、0.1、0.3、0.5)实验设计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并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涂层。采用具有能谱和EBSD模块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涂层的组织进行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测试涂层截面的显微硬度分布,并使用多功能摩擦磨损实验机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试表征涂层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Si0涂层含有BCC1、BCC2、FCC相,Si元素的添加使得Si0.1涂层中的Cr、Cu元素逐渐溶解,同时涂层晶界处开始析出Cr_(3)Si相,分布不均匀;Si0.3涂层的Cr_(3)Si相和富Cu相变得十分细小而弥散,组织变得致密;Si0.5涂层中Ti的溶解量增加,在基体相中析出了大量的Cr_(3)SiTi_(2)相。AlCrNiCuSi_(x)涂层的最高平均显微硬度为683.07HV0.5,最低平均摩擦因数为0.3253,最低磨损率为6.761×10^(−6)mm^(3)/(N·m)。结论加入适量的Si能够明显提高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然而,加入过量的Si会导致涂层中金属间化合物偏析和长大,从而降低涂层的性能。Si0.3涂层具有最佳的耐磨性能,其主要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和轻微的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AlCrNiCuSi_(x)高熵合金涂层 三相组织 金属间化合物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式多片换挡离合器温度场综合优化方法
16
作者 赵钦 郑怡扬 +3 位作者 于亮 刘宇键 党国强 董懿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6,共12页
为解决湿式多片换挡离合器摩擦元件径向温差过大产生的热翘曲等热失效问题,开展了摩擦元件径向接触压力均匀化和摩擦系数梯度化的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首先基于离合器的紧凑结构,设计并拓扑优化了压板结构,提升了压板刚度,减轻了摩擦元... 为解决湿式多片换挡离合器摩擦元件径向温差过大产生的热翘曲等热失效问题,开展了摩擦元件径向接触压力均匀化和摩擦系数梯度化的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首先基于离合器的紧凑结构,设计并拓扑优化了压板结构,提升了压板刚度,减轻了摩擦元件的变形趋势,使定工况下各摩擦元件的最大压差和温差分别降低了28.64%和28.48%;然后对摩擦片表面进行织构处理和试验,发现摩擦系数随织构线密度增大而减小,提出了织构密度沿摩擦片径向递减的梯度化设计方法,使定工况下最大温差降低17.69%。最后综合应用优化压板和织构摩擦片,使径向接触压力均匀化和摩擦系数沿径向递减,相比于原始设计,摩擦元件的最大温差和热弯矩分别降低了41.73%和45.33%。研究为更高功率密度离合器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片离合器 接触压力 结构优化 摩擦系数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湿式离合器欠约束摩擦副表面油槽参数优化设计
17
作者 张琳 张源盛 +2 位作者 魏超 严运兵 胡双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5,共8页
湿式离合器是车辆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在高速工况下其摩擦片与钢片会发生碰撞接触,使得带排转矩急剧增大,传动系统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为此本文以减小离合器高速带排转矩为目的,对摩擦片表面油槽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更加符合离合器实际工... 湿式离合器是车辆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在高速工况下其摩擦片与钢片会发生碰撞接触,使得带排转矩急剧增大,传动系统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为此本文以减小离合器高速带排转矩为目的,对摩擦片表面油槽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更加符合离合器实际工况的欠约束摩擦副带排转矩模型,并提出摩擦片油槽槽型形线参数化建模方法;以摩擦片表面油槽结构参数和形线参数为设计变量,以带排转矩最小化为目标,通过最优拉丁超立方法抽样、Kriging法拟合近似模型以及模拟退火算法寻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油槽可显著降低湿式离合器高速带排转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离合器 带排转矩 欠约束摩擦副 油槽 结构参数 槽型形线参数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大尺度结构摩擦摆支座隔震设计研究
18
作者 卜龙瑰 李爱群 +5 位作者 束伟农 苗启松 祁跃 解琳琳 秦凯 张翀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5-343,共9页
平面大尺度结构存在温度效应及扭转效应较大的特点,摩擦摆支座存在摩擦系数稳定性偏低、起滑力较小以及水平滑移会引起竖向抬升等特点。采用摩擦摆支座隔震的平面大尺度结构,将叠加上部结构和支座的特点,形成新的设计重难点。本研究以... 平面大尺度结构存在温度效应及扭转效应较大的特点,摩擦摆支座存在摩擦系数稳定性偏低、起滑力较小以及水平滑移会引起竖向抬升等特点。采用摩擦摆支座隔震的平面大尺度结构,将叠加上部结构和支座的特点,形成新的设计重难点。本研究以丽江三义机场T3航站楼为实例,对平面大尺度引起的隔震设计重难点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摩擦摆支座参数能达到与橡胶支座隔震相当的隔震效果;温度效应及扭转效应叠加下支座间产生明显的水平变形差异,进而引起竖向抬升差异,最终导致支座及上部结构的内力重分布,但变化幅度在5%以内;估算得到设计工作年限内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支座总摩擦滑移行程约为622 m,可为摩擦材料耐磨性能要求提供量化指标依据;通过对支座关键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支座曲率半径越大,隔震层剪力越小,但隔震层位移显著增大;摩擦系数存在理论最优值,在一定范围内(本工程为10%以内),摩擦系数越大,隔震层位移及剪力都相应减小,综合隔震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摆支座 平面大尺度结构 水平变形 竖向抬升 总摩擦滑移行程 参数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主轴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滑蹭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段渊博 崔永存 +1 位作者 汪静静 杨志文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8,共11页
为了解决某航空发动机主轴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滑蹭失效问题,对钢球和滚道接触状态影响轴承滑蹭现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轴承发生三点接触时,钢球运动状态、钢球与滚道滑蹭的变化规律,通过... 为了解决某航空发动机主轴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滑蹭失效问题,对钢球和滚道接触状态影响轴承滑蹭现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轴承发生三点接触时,钢球运动状态、钢球与滚道滑蹭的变化规律,通过改变轴承结构设计参数,提升了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抗蹭伤的能力。首先,基于滚动轴承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预估-校正的GSTIFF变步长积分算法,求解了动力学微分方程组;然后,以钢球接触状态、钢球运转稳定性及轴承摩擦功耗为分析指标,分析了轴承滑蹭产生的机理;最后,分析了钢球接触状态、垫片厚度和工作游隙对轴承产生滑蹭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轴承在处于即将发生三点接触临界状态时,轴承滑蹭现象最轻,轴承接触区域摩擦功耗最低,不会因接触区温升过快造成轴承失效;在一定的范围内,垫片厚度和径向工作游隙越小,则轴承发生的滑蹭现象越轻,其最优参数为垫片厚度0.125 mm、径向工作游隙0.221 mm,此时轴承的工作状态为刚发生三点接触的临界状态,钢球和内滚道之间发生的滑蹭现象最轻,轴承摩擦功耗最小。该结果可为解决某航空发动机主轴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滑蹭失效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 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 滑蹭特性 滚动轴承动力学分析模型 轴承结构设计参数 三点接触状态 轴承接触区域摩擦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不锈钢与2A11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接接头特性研究
20
作者 樊巧芳 林浩 张波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57,共6页
目的 研究钢-铝异种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探讨钢-铝异种合金接头组织特点。方法 在搅拌头偏移0.2 mm的前提下,对201不锈钢和2A11铝合金进行了对接焊,采用光学显微镜、XRD及EDS等手段对接头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对... 目的 研究钢-铝异种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探讨钢-铝异种合金接头组织特点。方法 在搅拌头偏移0.2 mm的前提下,对201不锈钢和2A11铝合金进行了对接焊,采用光学显微镜、XRD及EDS等手段对接头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对焊接接头取样,测试其抗拉强度。结果 钢-铝焊接接头成形质量较好,接头处不存在气孔、裂纹等缺陷,金属相互渗透层深度约为2.5mm。EDS和XRD分析结果显示,Fe及Al原子通过扩散在接头界面层主要形成Fe Al和Fe_(3)Al韧性相。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接头的平均抗拉强度为381 MPa,超过母材2A11铝合金的强度。结论 通过设置搅拌头偏移,可实现钢-铝异种合金的FSW焊接,且获得的接头力学性能较为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异种合金 界面层 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