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key additives for organoclay-free oil-based drilling mud and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SUN Jinsheng HUANG Xianbin +3 位作者 JIANG Guancheng LYU Kaihe LIU Jingping DAI Zhiwe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4期764-769,共6页
Traditional oil-based drilling muds(OBMs) have a relatively high solid content, which is detrimental to penetration rate increase and reservoir protection. Aimed at solving this problem, an organoclay-free OBM system ... Traditional oil-based drilling muds(OBMs) have a relatively high solid content, which is detrimental to penetration rate increase and reservoir protection. Aimed at solving this problem, an organoclay-free OBM system was studied, the synthesis methods and functioning mechanism of key additives were introduced,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system was performed. The rheology modifier was prepared by reacting a dimer fatty acid with diethanolamine, the primary emulsifier was made by oxidation and addition reaction of fatty acids, the secondary emulsifier was made by amidation of a fatty acid, and finally the fluid loss additive of water-soluble acrylic resin was synthesized by introducing acrylic acid into styrene/butyl acrylate polymerization. The rheology modifier could enhance the attraction between droplets, particles in the emulsion via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and improve the shear stress by forming a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in the emulsion. Lab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oclay-free OBM could tolerate temperatures up to 220 ?C and HTHP filtration is less than 5 m L.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BMs, the organoclay-free OBM has low plastic viscosity, high shear stress, high ratio of dynamic shear force to plastic viscosity and high permeability recovery,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penetration rate increase, hole cleaning and reservoir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oclay-free oil-BASED drilling MUD rheology MODIFIER EMULSIFIER fluid loss REDUCER weak gel reservoir pro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solids-free oil-in-water drilling fluids 被引量:5
2
作者 Yue Qiansheng Ma Baogu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3-158,共6页
The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near balanced drilling technology to low-pressure and depleted fractured reservoirs requires the use of low-density drilling fluids to avoid formation damage. Solidsfree oil-in-water (O/... The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near balanced drilling technology to low-pressure and depleted fractured reservoirs requires the use of low-density drilling fluids to avoid formation damage. Solidsfree oil-in-water (O/W) emulsion drilling fluid is one type of low-density drilling fluid suitable for depleted fractured reservoirs. In this paper, the solids-free O/W drilling fluid was developed and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the Bozhong 28-1 oil and gas field, by which lost circulation, a severe problem occurred previously when drilling into fractured reservoir beds, was controlled, thereby minimizing formation damage. The O/W emulsion drilling fluid was prepared by adding 20% (by volume) No. 5 mineral oil (with high flash point, as dispersed phase) into seawater (as continuous phase). Surfactant HTO-1 (as a primary emulsifier) and non-ionic surfactant HTO-2 (as a secondary emulsifier) were added into the drilling fluid system to stabilize the emulsion; and YJD polymer was also added to seawater to improve the viscosity of the continuous phase (seawater). The drilling fluid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 flash point,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high stability to crude oil cont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in-water emulsion drilling fluids solids-free drilling fluids lost circulation depletedreservoir fractured reservo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OILFREE钻井液技术
3
作者 毛立丰 李保山 +1 位作者 王镇 宋涛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0,97,共3页
大庆长垣外预探水平井具有油层物性和连续性差、储层辨识难度大、水平位移长、钻井周期长,储层含有大段泥页岩等技术难点。以往使用油包水钻井液施工,环境保护及成本压力较大,后期回收处理难度高。因此,室内优选出了HI-OILFREE钻井液,... 大庆长垣外预探水平井具有油层物性和连续性差、储层辨识难度大、水平位移长、钻井周期长,储层含有大段泥页岩等技术难点。以往使用油包水钻井液施工,环境保护及成本压力较大,后期回收处理难度高。因此,室内优选出了HI-OILFREE钻井液,该钻井液利用胺基抑制剂AP-1对泥页岩及黏土的优良抑制作用及阳离子聚合物CAL-90对黏土的高效端面吸附作用控制水化及维护井眼稳定;利用极压润滑剂HLX-069、白油和乳化剂、固体润滑剂MRH的协同作用提高钻井液润滑性;用硅类表面活性剂作防水锁剂。室内评价及龙平1井的现场应用表明,HI-OILFREE钻井液抑制性强、流变性好、润滑效果好,荧光级别小于5,现场维护处理工艺简单,能够满足水平井钻井施工要求,储层保护效果显著,且成本与油包水钻井液相比下降了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强抑制性 不混油 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4
作者 钱永新 赵毅 +5 位作者 刘新龙 刘鸿 刘国梁 朱涛 邹阳 陈方文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可划分为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等,粉砂岩类储层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泥岩类储层以陆源-内源混积物为主,白云(灰)岩类储层以内源化学沉积为主;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储层孔隙喉道尺寸依次减小,孔隙连通性依次变差。②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好,其次是泥岩类储层,白云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差,孔径较大的孔隙和微裂缝中的游离油含量较高,孔径较小的孔隙中的吸附油含量较高。③玛湖凹陷风城组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别控制着页岩油的高产区域和高产层段,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效孔隙度值、游离油孔隙度值、裂缝密度和脆性指数等均较高的储层是页岩油高产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低温氮气吸附 孔径分布 游离油 吸附油 裂缝密度 脆性指数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沟油为溶剂的棉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
5
作者 洪永琪 张俊 +2 位作者 薛真诚 雷银冬 曹机良 《染整技术》 2025年第2期5-9,共5页
采用双活性基活性染料,以地沟油为溶剂,对棉针织物进行染色,探究了碳酸钠和染料用量、染色温度、浴比和时间以及地沟油重复利用的次数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传统染色与地沟油染色的染色效果,测试了染色后织物的颜色特征值、匀染性... 采用双活性基活性染料,以地沟油为溶剂,对棉针织物进行染色,探究了碳酸钠和染料用量、染色温度、浴比和时间以及地沟油重复利用的次数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传统染色与地沟油染色的染色效果,测试了染色后织物的颜色特征值、匀染性和色牢度。结果表明,当染色温度为65℃,保温40 min,浴比为1∶30,碳酸钠50 g/L时,无盐染色织物颜色均匀且得色深。对比传统染色和地沟油染色织物的染色效果发现,在优化染色条件下,地沟油染色织物的K/S值略高,色牢度与传统染色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沟油 活性染料 染色 棉针织物 无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lacustrine shale oil in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of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被引量:7
6
作者 WANG Min MA Rui +4 位作者 LI Jinbu LU Shuangfang LI Chuanming GUO Zhiqiang LI Z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4期833-846,共14页
To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mobility of shale oil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organic geochemistry analysis, thin-section petrological observation,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 To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mobility of shale oil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organic geochemistry analysis, thin-section petrological observation,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hale samples to reveal its storage mechanism, including pore size, ratio of adsorbed oil to free oil, mobi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ode of storage. Residual shale oil is mainly present in pores less than 100 nm in diameter under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he lower limit of pore size for free oil is 5 nm, and the lower limit of pore size for movable oil occurrence is about 30 nm. The light components, low TOC and high porosity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high proportion of movable oil. Each type of pore can contain residual shale oil, but not all pores have shale oil. Pore connectivity and surface wettability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shale oil enrichment degree and enrichment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absorbed oil free oil OCCURRENCE mechanism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kinetic model for a single step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a high free fatty acid (FFA) biodiesel feedstock over a solid heteropolyacid catalyst 被引量:2
7
作者 Aashish Gaurav Stéphane Dumas +1 位作者 Chau T.Q.Mai Flora T.T.Ng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28-341,共14页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yellow grease(waste cooking oil and waste animal fats) is fast emerging a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address the twin challenges before the biodiesel industry today-fluctuation in prices ...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yellow grease(waste cooking oil and waste animal fats) is fast emerging a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address the twin challenges before the biodiesel industry today-fluctuation in prices of vegetable oil and the food versus fuel debate. Yellow grease has a high percentage of free fatty acids(FFA) and proves to be an unsuitable feedstock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commercially viable alkalicatalyzed production systems due to saponification problems.'Green' methodologies based on heterogeneous solid acid catalyzed reaction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imultaneously promote esterification and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s of yellow grease to produce biodiesel without soap formation and offer easy catalyst separation without generation of toxic streams. This paper presents kinetic studies for the conversion of model yellow grease feeds to biodiesel using a heteropolyacid supported on alumina(HSiW/Al2O3) using a batch autoclave. Three model yellow grease feeds were prepared using canola oil with added FFA such as palmitic, oleic and linoleic acid. A pseudo homogeneous kinetic model for the parallel esterification and transesterification was developed. The rate constants and activation parameters for esterification and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s for the model yellow grease feeds were determined. The rate constants for esterification are higher than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rate constants. The kinetic model was validated using the experimental biodiesel data obtained from processing a commercial yellow grease feed. The kinetic model could be used to design novel processes to convert various low-value waste oils, fats and non-food grade oils to sustainable biodies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GREASE CANOLA oil free fatty acids HETEROPOLYACID Kinetics for ESTERIFICATION and TRANSESTER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军亮 刘惠民 +10 位作者 王勇 张奎华 周广清 李政 王伟庆 方正伟 张顺 刘鑫金 刘鹏 张子麟 魏晓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2,共13页
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是现实的资源接替新领域,具有巨大勘探潜力,是胜利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结合近年来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地质研究与勘探成效,系统梳理了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沉积、成储、成烃及页岩油富集理论认识... 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是现实的资源接替新领域,具有巨大勘探潜力,是胜利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结合近年来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地质研究与勘探成效,系统梳理了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沉积、成储、成烃及页岩油富集理论认识、配套增产压裂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研究表明:①提出了基于矿物组成、沉积构造、结晶程度和有机质丰度的“四要素三端元”页岩岩相划分方案,揭示了“四古控相”机制,明确了页岩岩相呈“环带状”有序分布。②集成岩心微纳米CT扫描、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FIB-FESEM、核磁共振冻融、X射线小角散射等页岩多尺度孔缝系统量化表征技术,明确了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储集空间孔缝兼顾,以无机孔缝为主,揭示了方解石重结晶、溶蚀作用和伊/蒙混层向伊利石转化作用是最为主要的成储机制,构建了页岩孔缝网络储集模型。③研发了富有机质页岩含油率评价方法,揭示了咸化湖盆富有机质页岩古生产力高、早生、早富特点,初步估算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资源量超过1010t。④纹层/层状页岩岩相成烃、成储时空耦合控制了页岩油富集,表现为“咸化源岩早生、无机孔缝储集、微观源储一体、二元耦合富集”模式。⑤创建了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勘探“四性”“四定”综合评价体系及目标优选流程。⑥研发了适合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的“组合缝网压裂”“水平井多级分段”增产压裂技术。结合胜利油田实际情况,确立了“主力洼陷增储上产、富油小洼陷探索新阵地、外围小洼陷落实资源、兼顾优化矿权”的勘探思路,有序推进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规模增储建产,相关成果认识与配套技术对同类油田的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页岩油 岩相 成储机制 游离油 综合评价体系 组合缝网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基钻屑制备压裂支撑剂的室内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白杨 常爽 +2 位作者 刘宇程 柳新国 罗平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8,共13页
针对热解析后脱油钻屑处理难和处理方式单一的问题,开展了将油基钻屑残渣制备成免烧压裂支撑剂的研究,研究了钻屑与水泥比、CMC添加量、石膏添加量和养护天数共4个因素对免烧压裂支撑剂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料配比较优的情况下,制备... 针对热解析后脱油钻屑处理难和处理方式单一的问题,开展了将油基钻屑残渣制备成免烧压裂支撑剂的研究,研究了钻屑与水泥比、CMC添加量、石膏添加量和养护天数共4个因素对免烧压裂支撑剂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料配比较优的情况下,制备工艺为钻屑水泥比0.67(质量比),石膏添加量为6%(质量分数),CMC添加量为4%(质量分数),养护时间28 d。该条件下制得的压裂支撑剂颗粒体积密度为1.47 g/cm^(3),视密度为2.52 g/cm^(3),35 MPa下颗粒破碎率为1.57%。经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仪分析发现,此时压裂支撑剂内部结构致密,孔隙封闭,水化产物CaO·SiO_(2)·nH_(2)O凝胶和钙长石类物质有利于提高压裂支撑剂的综合物理性能。为脱油钻屑残渣利用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烧支撑剂 水力压裂 油基钻屑 水化硬化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双温敏单体的耐220℃高温降失水剂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早元 陈建 +3 位作者 黄盛 杜培伟 蒋卓颖 罗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针对目前油井水泥降失水剂高温条件下耐温性差的问题,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以丙烯酰胺(AM)、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双温敏单体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与N,N-二乙基丙烯酰胺(DEAA)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一种耐高温降失水剂(... 针对目前油井水泥降失水剂高温条件下耐温性差的问题,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以丙烯酰胺(AM)、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双温敏单体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与N,N-二乙基丙烯酰胺(DEAA)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一种耐高温降失水剂(LHF-1L)。以失水量为评价指标,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选,同时对LHF-1L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AM、SSS、DMAA、DEAA物质的量比为4∶6∶2∶0.5,引发剂为单体总质量0.75%的过硫酸钾(KPS)溶液,反应物溶液pH值为7,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制得的LHF-1L的降滤失性能最佳。在220℃、7%加量下的失水量为42 mL。FT-IR、TG和GPC测试结果表明,4个单体均成功参与聚合并生成目标产物。当温度达到273℃后,LHF-1L才出现明显的热损失,其多分散系数为1.396,数均分子量为171 351 g/mol。此外,LHF-1L对水泥浆流动度和水泥石抗压强度发展的影响较小。在220℃下,在水泥浆中加入7%LHF-1L后的失水量仍能控制在50 mL以内。在150℃、94.4 MPa下,LHF-1L不会使水泥浆急剧增稠和超缓凝,稠化曲线正常,未发生异常胶凝现象。采用双温敏单体制备LHF-1L,增强了其在高温下的温敏疏水缔合作用,从而提高了高温降滤失性能,可以满足高温条件下的固井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失水剂 双温敏单体 自由基共聚 高温 油井水泥 固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层系岩心中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初步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梦瑶 鲍云杰 +6 位作者 李志明 申宝剑 曹婷婷 刘鹏 杨振恒 卢龙飞 黎茂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0,共8页
陆相页岩层系的流体分析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岩心样品中气态烃易于散失的特性和页岩油钻井现场的需求,研发了井场岩心气态烃快速采集测定装置及方法,探讨了基于岩心气态烃分析和热解含油性分析资料快速计算视气油比和估算... 陆相页岩层系的流体分析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岩心样品中气态烃易于散失的特性和页岩油钻井现场的需求,研发了井场岩心气态烃快速采集测定装置及方法,探讨了基于岩心气态烃分析和热解含油性分析资料快速计算视气油比和估算游离油损失的方法。研究表明,该装置适用于全直径岩心和块状样品的气态烃检测,既可以实现全直径岩心在常温、常压下逸散气态烃的采集测定,也可以测定块状岩心样品的气态烃总量,气态烃检测相对误差10%,测试结果可以转换为单位质量岩样气态烃含量。全直径岩心逸散气分析可实现岩心气态烃的非破坏式采集和测定,反映了页岩层系垂向上含油气性及其非均质性的变化特征。视气油比可反映页岩层系含油气性和可流动性的趋势,视气油比越大,代表相应页岩层系页岩油可流动性越好。利用视气油比可估算岩心经历降压降温脱气过程中游离烃的损失量,在建立岩心降温降压脱气过程的热解游离烃损失恢复方法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岩心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丰富了适用于井场的岩心流体分析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为陆相页岩层系流体评价及甜点确定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烃含量 视气油比 游离油损失恢复 可流动性评价 页岩油气 陆相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效型无土相仿生油基钻井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官澄 黄胜铭 +3 位作者 侯博 孟凡金 屈艳平 王浩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3,共11页
针对深井超深井钻井过程中钻遇高温高压、井壁失稳及井下复杂情况的难题,基于仿生学、超分子化学以及岩石表面润湿性理论,通过优选仿生增效剂、仿生提切剂及仿生降滤失剂,配套相关处理剂,最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深井、超深井地层钻探的增... 针对深井超深井钻井过程中钻遇高温高压、井壁失稳及井下复杂情况的难题,基于仿生学、超分子化学以及岩石表面润湿性理论,通过优选仿生增效剂、仿生提切剂及仿生降滤失剂,配套相关处理剂,最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深井、超深井地层钻探的增效型无土相仿生油基钻井液体系。研究发现,建立的增效型无土相仿生油基钻井液体系可抗220℃高温,配制密度为2.4 g/cm^(3),破乳电压大于400 V,高温高压滤失量为3.2 mL,人造岩心在该体系中220℃下老化后的抗压强度达到7.1 MPa,平均渗透率恢复值为93.9%。现场应用情况表明,体系流变性能稳定,平均机械钻速比邻井提高16%,平均井径扩大率仅为1.25%,可有效解决深井超深井钻井过程中出现的井壁失稳难题,为我国深井超深井的钻探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超深井 油基钻井液 无土相 仿生 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赋存特征、可动性实验技术及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政 包友书 +5 位作者 朱日房 王秀红 王鑫 吴连波 王忠 王大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5,共12页
赋存特征与可动性是页岩油评价及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页岩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及流体性质较为复杂,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的表征仍存在较大挑战。近些年,随着中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进行,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不断涌现... 赋存特征与可动性是页岩油评价及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页岩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及流体性质较为复杂,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的表征仍存在较大挑战。近些年,随着中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进行,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不断涌现。为此,针对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利用先进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进行图像观察是定性评价页岩油赋存特征的最直接方法;基于统计分析的油饱和度指数法和分级评价方法在成熟探区评价页岩油可动性具有优势;多温阶热解参数法是目前快速高效定量表征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量的方法,在页岩含油性、页岩油可动性及资源量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未来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①开发高仿真的页岩油富集、流动及开发模拟实验,保证实验条件与地下地质条件的相似性。②开展微纳米尺度下页岩油微观流动实验,探索页岩油微观流动机理及控制因素。③详细剖析不同基础薄层中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基础薄层对页岩含油性及页岩油可动性的贡献。④将页岩油微观赋存形式、流体机理与宏观地质参数结合,确定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的宏观地质条件及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赋存特征 可动性 游离油 吸附油 多温阶热解 实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定量表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宫厚健 姜振学 +4 位作者 朱峰 李鹏 陈志祥 王子朋 王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71,124,I0004,I0005,共16页
鉴于页岩油赋存状态对页岩油富集和可动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阜二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温阶热解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定量表征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明确赋存状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高邮凹... 鉴于页岩油赋存状态对页岩油富集和可动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阜二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温阶热解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定量表征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明确赋存状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分为游离油和吸附油两大类,以游离油为主,平均占总含油量的65.16%;不同岩相页岩油赋存状态差异明显,游离油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长英质页岩>长英—灰云质混积页岩>长英—黏土质混积页岩>灰云质页岩;有机质成熟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等因素共同控制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游离油和吸附油量主要受w(TOC)和孔隙结构控制,游离油量与w(TOC)呈弱正相关关系,吸附油量与w(TOC)呈强正相关关系。游离油、吸附油量与孔体积呈正相关关系,与比表面积相关性不明显。游离油和吸附油的比例主要受有机质成熟度、长英质矿物含量和孔隙结构影响,吸附油比例随有机质成熟度增高而减小,游离油比例与长英质矿物含量呈弱正相关关系。宏孔及微裂缝越发育,游离油比例越高。该结果对苏北盆地页岩油的规模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阜宁组二段 页岩油 赋存状态 游离油 吸附油 控制因素 高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凹陷花庄地区阜二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与含油性
15
作者 罗义 邢玉洁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3期304-308,334,共6页
利用最近钻探的几口页岩油探井资料,开展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花庄地区古近系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和含油性研究。通过对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和生烃潜量(S_(1)+S_(2))等指标的分级评价,以及对干酪根显微组分、镜质... 利用最近钻探的几口页岩油探井资料,开展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花庄地区古近系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和含油性研究。通过对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和生烃潜量(S_(1)+S_(2))等指标的分级评价,以及对干酪根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R_(o))、岩石热解最高峰温(T_(max))、正构烷烃分布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等参数分析,有机质丰度总体上达到好烃源岩-优质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_(1)型和Ⅱ_(2)型,且从下往上,有机质类型变好;有机质成熟度总体到达成熟—高成熟阶段。采用两种方法(游离油含量法和含油饱和指数法)对花庄地区阜二段烃源岩含油性进行评价,认为其含油性到达Ⅰ类或Ⅱ类标准,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对高邮凹陷下一步页岩油勘探地质甜点的选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质 地化特征 游离烃含量 阜二段 高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MoS_(2)纳米片剥离油膜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拓 王绘鹏 +5 位作者 何琛 杨昌华 屈鸣 侯吉瑞 杨二龙 柏明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目前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球形纳米材料的性能上,对于二维片状纳米材料的研究甚少。自主合成了两亲性MoS_(2)片状纳米材料(活性MoS_(2)纳米片)用于大幅度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针对活性MoS_(2)纳... 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目前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球形纳米材料的性能上,对于二维片状纳米材料的研究甚少。自主合成了两亲性MoS_(2)片状纳米材料(活性MoS_(2)纳米片)用于大幅度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针对活性MoS_(2)纳米片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规律进行系列研究,阐明了活性MoS_(2)纳米片对固体表面油膜的作用机理。基于气-水-固相接触角的测量,明确了油湿性石英片在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中浸泡120 h后,水滴平衡接触角保持90°不变,石英片表面由油湿转变成中性润湿;地层水和质量分数为0.15%的SiO_(2)纳米流体均无法使油膜在固体表面产生楔形膜,而质量分数为0.005%的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可在油-水-固接触区域形成明显的楔形膜,产生结构分离压力,最终剥离固体表面油膜。研究发现,在质量分数为0.005%的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中,油膜在固体表面的收缩过程中会形成内、外两条接触线,内、外接触线的收缩速度分别是0.6617×10^(-5)和8.5817×10^(-5)cm/s;从热力学角度计算出油膜在收缩过程中油-水-固混合体系Gibbs自由能的增量呈负增长,证明油膜在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中的收缩是自发进行的。该项研究成果说明质量分数为0.005%的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具有高效的驱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MoS_(2)纳米片 结构分离压力 润湿性 Gibbs自由能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快速测定植物油中游离甾醇
17
作者 赵洁 王雪妍 +6 位作者 王督 喻理 马飞 方梦雪 宫智勇 张良晓 李培武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83-188,共6页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结合酶法测定植物油中游离甾醇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SPE结合酶法40 min内实现植物油中的游离甾醇含量的快速测定,并应用于植物油中游离甾醇含量测定。结果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植...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结合酶法测定植物油中游离甾醇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SPE结合酶法40 min内实现植物油中的游离甾醇含量的快速测定,并应用于植物油中游离甾醇含量测定。结果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植物甾醇含量在浓度范围0.3~7.5 mg/m L之间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18 mg/g,日内精密度为7.94%,日间精密度为6.88%,回收率在84.75%~99.50%之间。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酶法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且酶法的检测效率比GC-MS提高3倍。常见的几种植物油中,游离甾醇含量较高的是玉米油和菜籽油,分别为1.53~3.66 mg/g和1.98~3.02 mg/g。结论本研究建立的SPE结合酶法检测植物油中游离甾醇的快速检测方法稳定性、重现性好、灵敏可靠,可满足植物油中游离甾醇的现场批量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游离甾醇 酶法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赋存状态研究
18
作者 支东明 冷筠滢 +6 位作者 谢安 唐勇 何晋译 何文军 李志明 邹阳 朱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4-964,1001,共12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泥页岩不同层段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赋存状态特征认识较为薄弱,通过采用岩石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荧光薄片和氩离子抛光电镜等实验技术,厘清不同层段烃源岩物质基础、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意义、...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泥页岩不同层段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赋存状态特征认识较为薄弱,通过采用岩石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荧光薄片和氩离子抛光电镜等实验技术,厘清不同层段烃源岩物质基础、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意义、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对玛湖凹陷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玛湖凹陷风城组泥页岩主要为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处于成熟演化阶段;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表明具有高丰度的Pr和Ph、β-胡萝卜烷及C_(29)重排甾烷,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指示有机质以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贡献为主;较低的Pr/Ph比值以及较高的伽马蜡烷指数,反映出沉积环境主要为咸化的还原环境;C_(31)αβ22S/(22S+22R)、C_(29)M/C_(29)H和C_(29)ββ/(ββ+αα)等藿烷类和甾烷类成熟度参数表明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另外,风城组二段泥页岩相对于风一段、风三段具有更大的生烃潜力,具备更好的烃源岩物质基础,同时C_(20)/C_(23) TT、C_(21)/C_(23)TT、Ga/C_(30)H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关参数指示风二段藻类等贡献较多,更偏还原和咸化的环境;结合风二段以游离赋存状态为主,认为烃类赋存于粒间孔和粒内孔中。风二段有利于页岩油富集与保存,展现出更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游离烃 页岩油 泥页岩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开发并推广无氟防油植物纤维食品包装的现状和紧迫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志豪 程雁飞 《包装学报》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植物纤维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常被加工成各种纸和纸板制品用于一次性食品包装,有望替代传统塑料材料。但植物纤维防油性能不佳,目前常使用含氟有机化合物(PFAS)进行处理以提升防油性。然而,因为食品安全风险和环境保护原因,国外已... 植物纤维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常被加工成各种纸和纸板制品用于一次性食品包装,有望替代传统塑料材料。但植物纤维防油性能不佳,目前常使用含氟有机化合物(PFAS)进行处理以提升防油性。然而,因为食品安全风险和环境保护原因,国外已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法规禁止在食品包装中使用PFAS,转而推广无氟(PFAS-free)防油食品包装。目前,我国无氟防油植物纤维食品包装主要有两条技术线路,能提供无氟防油解决方案的企业有十几家,但无氟产品在我国推广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难点:检测标准未统一、产品性能不足、成本偏高、推广力度不够。作为大众消费品的食品包装,使用短链PFAS也存在安全风险;PFAS释放到环境中的途径多样,因而阻止PFAS释放很难;允许部分PFAS成分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因此,我国应当尽快推广无氟植物纤维食品包装,利用好这次从有氟到无氟的切换过程,换道超车,孵化出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防油技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纤维 食品包装 无氟 防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油鱼酱酸火锅底料的研制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莉 董玮 +3 位作者 周婵 严红光 石敏 吴笃琴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开发传统食品鱼酱酸的新产品,以鱼酱酸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无油鱼酱酸火锅底料的配方,并比较新产品与传统酸汤火锅底料的理化指标和香气特征。结果表明:当鱼酱酸和红酸汤总量为200.00 g,花椒为3.10 g、鱼香菜为0.7... 为开发传统食品鱼酱酸的新产品,以鱼酱酸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无油鱼酱酸火锅底料的配方,并比较新产品与传统酸汤火锅底料的理化指标和香气特征。结果表明:当鱼酱酸和红酸汤总量为200.00 g,花椒为3.10 g、鱼香菜为0.70 g、红酸汤鱼酱酸质量比为5∶10时,无油鱼酱酸火锅底料的感官总分最高,为85.53分。无油鱼酱酸火锅底料的蛋白质和总酸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酸汤火锅底料(P<0.05),而脂肪和还原糖含量显著低于传统酸汤火锅底料(P<0.05)。电子鼻分析表明无油鱼酱酸火锅底料的总体香味响应值均显著强于传统酸汤火锅底料(P<0.05)。综上,无油鱼酱酸火锅底料不仅风味突出,营养丰富,而且符合低脂低糖的健康饮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酱酸 火锅底料 无油 响应面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