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red and green leaves of two evergreen shrubs Photinia×fraseri and Osmanthus fragrans 被引量:13
1
作者 Congyan Wang Hongguang Xiao +1 位作者 Jun Liu Jiawei Zho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73-479,共7页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re adaptations that enable plants to liv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red and green leaves of two eve...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re adaptations that enable plants to liv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red and green leaves of two evergreen shrubs Photinia × fraseri and Osrnanthus fragrans. Specific areas of red leaves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green leaves in both species. Thus, the material investment per unit area and per lamina of red leave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een leaves, implying an utmost effort of red leaves to increase light capture and use efficiency because of their low leaf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The higher petiole length of green leav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red leaves indicates that adult green leaves may have large fractional biomass allocation to support the lamina structures in capturing light with maximum efficiency and obtaining a high growth rate. The high range of the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size, leaf thickness, single-leaf wet and dry weights, and leaf moisture of green leaves may be beneficial in achieving efficient control of water loss and nutrient deprivation. The high range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of red leaves may be advantageous in increasing resource (especially light) capture anduse efficiency because this leaf type is juvenile in the growth stage and has low leaf-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iage color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smanthus fragrans Photinia × fraseri Red robin Specific leaf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管斌 徐超 +2 位作者 张红岩 杨鹤同 赵桂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61,共6页
红叶石楠叶斑病是江苏地区红叶石楠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严重时叶片能形成大面积枯死斑,阻碍了红叶石楠的生长并降低其观赏价值。2011年6~9月通过对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室内外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 红叶石楠叶斑病是江苏地区红叶石楠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严重时叶片能形成大面积枯死斑,阻碍了红叶石楠的生长并降低其观赏价值。2011年6~9月通过对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室内外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将该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其室内接种130 h后,感病率和感病指数达到最高,接种叶片全部发病,感病指数达85,发病率100%;室外接种240 h时,病斑平均直径为7.8 mm,发病指数为50.7,发病率达94.28%。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为黑色,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无色,长3.0~5.1μm;分生孢子4个隔膜5个细胞,纺锤形,直或稍弯曲,23~25μm×7~9μm;顶端细胞着生2~3根无色附属丝,不分枝,长31~32μm,宽1μm左右;尾胞上着生中生柄1根,长6~7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叶斑病 病原菌 分离 鉴定 致病性 小孢拟盘多毛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硬枝水培生根试验 被引量:26
3
作者 朱玉球 童再康 +1 位作者 黄华宏 姜全荣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32,共5页
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y扦插繁殖,插条生根时间长,生根率偏低,影响其生产性大规模繁殖。采用多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培养液、3种生长调节物质(自制生根剂、NAA和ABT)的不同浓度对红叶石楠硬枝水培生根的影响,以寻找最适生根条件。结... 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y扦插繁殖,插条生根时间长,生根率偏低,影响其生产性大规模繁殖。采用多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培养液、3种生长调节物质(自制生根剂、NAA和ABT)的不同浓度对红叶石楠硬枝水培生根的影响,以寻找最适生根条件。结果表明:红叶石楠插条生根为愈合组织型生根,其生根率受培养液种类、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及浓度极显著影响。在所设计的组合中,以清水+自制生根剂10mg·L-1、清水+ABT5mg·L-1和营养液+自制生根剂10mg·L-1生根效果较好,生根率分别为100%,93 3%和91 7%,并对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如何调整培养液种类和生长调节物质浓度及添加生长调节物质种类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生长调节物质 营养物质 水培 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红叶石楠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林义成 傅庆林 +2 位作者 郭彬 刘琛 丁能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0-977,共8页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不同Na Cl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3%和0.4%)对红叶石楠地上部鲜重、株高、叶片Na含量、K^+/Na^+、细胞膜透性、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及更高浓...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不同Na Cl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3%和0.4%)对红叶石楠地上部鲜重、株高、叶片Na含量、K^+/Na^+、细胞膜透性、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及更高浓度的Na Cl处理下,红叶石楠生长受到抑制,叶片Na含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显著(P<0.05)增加,K^+/Na^+、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P<0.05)下降。盐胁迫造成红叶石楠叶片的H_2O_2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P<0.05)增加,0.4%Na Cl处理下,H_2O_2及MDA含量在新叶上的增幅分别为162%和128%,在老叶上的增幅分别为114%和33%。随着盐胁迫加剧,新叶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P<0.05)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花青素含量显著(P<0.05)下降。与之相反,老叶的SOD和CAT酶活显著(P<0.05)下降,而POD活性和花青素含量显著(P<0.05)上升。由此可见,花青素在抵御盐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叶片中的含量与CAT酶活性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抗氧化酶 红叶石楠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红唇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庆伟 孙新政 +2 位作者 陈世昌 申顺先 梁明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264-267,共4页
以叶片为外植体,探讨红叶石楠红唇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无菌繁殖体系以MS+BA0.3mg/L+NAA1.5mg/L为佳;丛生芽的增殖以MS+BA2.0mg/L+IBA0.1mg/L+GA33.0mg/L+糖30g最适;生根培养用1/2MS+IBA0.3mg... 以叶片为外植体,探讨红叶石楠红唇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无菌繁殖体系以MS+BA0.3mg/L+NAA1.5mg/L为佳;丛生芽的增殖以MS+BA2.0mg/L+IBA0.1mg/L+GA33.0mg/L+糖30g最适;生根培养用1/2MS+IBA0.3mg/L较好。经生根的试管苗移栽于草炭:蛭石:珍珠岩:2:2:1的混合基质中,温度22~28%,相对湿度90%-100%,保湿7~10d,其间适当遮荫,25d的成活率超过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愈伤组织 诱导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AmGS基因红叶石楠的分子检测及抗寒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海伟 刘静 +7 位作者 宋健 翁曼丽 罗磊 黄艳艳 张虹 牛庆霖 王斌 冯殿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0-38,共9页
对转AmGS基因(从沙冬青中克隆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的红叶石楠植株进行多项分子检测(PCR,Southern,RT-PCR),结果表明AmGS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株系R6和R7的基因组DNA中,并检测到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随后,经对R6和R7两个转基因株系... 对转AmGS基因(从沙冬青中克隆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的红叶石楠植株进行多项分子检测(PCR,Southern,RT-PCR),结果表明AmGS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株系R6和R7的基因组DNA中,并检测到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随后,经对R6和R7两个转基因株系进行连续6代芽切扩繁继代株系的PCR检测,发现导入的AmGS基因传递到所有芽切扩繁后代植株中。植株抗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低温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株系均比未转基因植株的存活率要高。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2个转基因株系相对电导率升高的程度明显低于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测定结果表明,2个转基因株系(R6和R7)的LT50明显低于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上述结果说明导入的AmGS基因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抗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转基因植株 沙冬青 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 抗寒性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物质对红叶石楠“红罗宾”组培苗生根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黄美娟 黄海泉 +1 位作者 连芳青 邓小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97-302,共6页
通过对与生根密切相关的酶(POD,IAAO,PPO)活性的测定,发现E物质的添加与否对红叶石楠生根苗中的POD,IAAO,PPO活性存在很大差异。在添加有E物质的培养基上,酶活性均表现为易生根的变化规律;而在未添加E物质的培养基上,酶活性均表现为生... 通过对与生根密切相关的酶(POD,IAAO,PPO)活性的测定,发现E物质的添加与否对红叶石楠生根苗中的POD,IAAO,PPO活性存在很大差异。在添加有E物质的培养基上,酶活性均表现为易生根的变化规律;而在未添加E物质的培养基上,酶活性均表现为生根难的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从生理生化的角度论证了E物质添加与否,直接影响到红叶石楠的生根率、出根时间、整齐度以及出瓶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红罗宾” 离体培养 生根 E物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胁迫下2种观赏植物的生长与生理特性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申亚梅 童再康 +4 位作者 马进 吕健全 韩潇 巴蕾 房亮亮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0-497,共8页
采用水培的方式,用1/2Hoagland’s营养液培养红叶石楠红罗宾Photinia glabra×P.fraseri‘Red Robin’与金边黄杨Euonymus japonica‘Aureo-marinatus’幼苗稳定后进行处理,设海水体积分数为0(对照),10%,30%,50%,70%和100%等6个处... 采用水培的方式,用1/2Hoagland’s营养液培养红叶石楠红罗宾Photinia glabra×P.fraseri‘Red Robin’与金边黄杨Euonymus japonica‘Aureo-marinatus’幼苗稳定后进行处理,设海水体积分数为0(对照),10%,30%,50%,70%和100%等6个处理。随后分别在第3,6,9,12和15d采样进行分析,研究不同体积分数海水处理下2个观赏树种1年生幼苗形态、保护性酶活性及离子吸收分布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①红叶石楠在海水体积分数高于30%(pH8.92)时与金边黄杨低于50%(pH9.12)时,两者形态均发生变化。②随着海水体积分数的增加,胁迫时间的延长,红叶石楠与金边黄杨叶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增加趋势,且前者叶片中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呈上升趋势,后者呈现下降趋势。③随着海水体积分数的增加,红叶石楠与金边黄杨叶片内钠离子(Na+)质量浓度均增加,并且前者的涨幅低于后者,此外两者叶片中钾(K+)、钙(Ca2+)、镁(Mg2+)离子质量浓度均出现无规律变化,且值低于对照。经过比较得出,在海水的胁迫下,红叶石楠的耐盐性低于金边黄杨,并且两者均能适应pH8.50以上的环境,均属于碱土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海水胁迫 红叶石楠红罗宾 金边黄杨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晓冬 韩国辉 +8 位作者 李绍臣 张忠辉 李岩 薛金芝 孟祥丽 刘宇明 吕超杰 马光艳 张树伟 《吉林林业科技》 2005年第1期6-7,10,共3页
利用红叶石楠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为MS+BA1.00+NAA0.10,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1 4MS+NAA0.20,在湿度90%左右、温度28℃~32℃、光照1600lx以上的小环境中炼苗20d后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关键词 红叶石楠 组织培养 外植体 叶片 培养基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红罗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邱国金 汤庚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1-84,共4页
对红叶石楠“红罗宾”的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进行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之间、不同基质与1号ABT生根粉不同浓度之间的成活率及生长量均有显著差异.5月份红叶石楠以200 mg/L的生根粉浸泡插穗3 h,扦插在蛭石上其成活率(98.9%)、主根数(... 对红叶石楠“红罗宾”的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进行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之间、不同基质与1号ABT生根粉不同浓度之间的成活率及生长量均有显著差异.5月份红叶石楠以200 mg/L的生根粉浸泡插穗3 h,扦插在蛭石上其成活率(98.9%)、主根数(2.933个)、平均根长(9.167 cm)及根干重(0.32 g)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嫩枝扦插 基质 AB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红罗宾”组培苗生根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美娟 黄海泉 +1 位作者 连芳青 邓小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65-570,575,共7页
对红叶石楠“红罗宾”(Photinia fraseri“Red Rob in”)离体培养苗生根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在NAA,IBA,IAA和ABT生长素中,NAA对红叶石楠的生根作用效果最好,最佳浓度为0.3 mg/L;在MS,1/2MS,B5,W h ite和M木(木... 对红叶石楠“红罗宾”(Photinia fraseri“Red Rob in”)离体培养苗生根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在NAA,IBA,IAA和ABT生长素中,NAA对红叶石楠的生根作用效果最好,最佳浓度为0.3 mg/L;在MS,1/2MS,B5,W h ite和M木(木本培养基)5种基本培养基中,M木对生根影响最大,为最佳生根基本培养基;同时发现,自然添加物E物质对红叶石楠生根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添加E物质后,红叶石楠根数量明显增多且粗壮、出根整齐而快,10 d内生根率达98.5%,比对照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出苗时间提前了10多d。红叶石楠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木+NAA 0.3 mg/L+E物质6.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红罗宾” 组织培养 生根 E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常见速生灌木吸收红壤氮磷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卫国 童根平 +3 位作者 徐温新 窦春英 张圆圆 叶正钱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50,共5页
由于大量施用肥料造成养分在土壤中积累,已经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通过栽植植物篱截留养分是防止面源污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资源,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的方法比较了3种常见速生绿化灌木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金森... 由于大量施用肥料造成养分在土壤中积累,已经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通过栽植植物篱截留养分是防止面源污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资源,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的方法比较了3种常见速生绿化灌木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金森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Howardii’和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对红壤氮磷的吸收积累能力。结果表明,红叶石楠对土壤氮的吸收能力最强,积累量最大,达到30mg·盆-1,可作为红壤氮截留的首选植物篱植物;而金森女贞对土壤磷的吸收能力最强,吸收积累土壤磷达到8mg·盆-1,同时对土壤氮的吸收积累量也达到了25mg·盆-1,金森女贞可以作为红壤植物篱的植物种类。红叶石楠与金森女贞配合混植有可能起到更有效的植物篱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植物篱 氮肥 磷肥 面源污染 金森女贞 红叶石楠 柳叶蜡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扦插繁殖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金昌 李宇枫 +2 位作者 卓书斌 欧阳勤森 韦阳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6期55-56,共2页
[目的]筛选出红叶石楠最佳扦插繁殖技术。[方法]研究不同激素、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及不同基质对红叶石楠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河沙为基质时,以100 mg/L的IBA溶液浸泡处理4 h成活率最高,达50.00%;泥炭土∶蛭石(1∶1)为基质时,以5... [目的]筛选出红叶石楠最佳扦插繁殖技术。[方法]研究不同激素、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及不同基质对红叶石楠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河沙为基质时,以100 mg/L的IBA溶液浸泡处理4 h成活率最高,达50.00%;泥炭土∶蛭石(1∶1)为基质时,以50 mg/L的IBA溶液浸泡处理8 h成活率最高,达76.00%。[结论]红叶石楠扦插应采用低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较长时间,并应扦插在有良好保温保湿的基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 成活率 处理 红叶石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叶红叶石楠组培快繁试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叶 张晓明 +2 位作者 邓小梅 赵先海 袁金英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8-120,共3页
对彩色园林植物小叶红叶石楠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好的诱导培养基是MS+6-BA0.5mg/L+IBA 0.1mg/L,诱导率达54%;较好的增殖培养基是MS+6-BA 1.5mg/L+KT 1.0mg/L+IBA 0.1mg/L,增殖系数为4.06;较佳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 0.... 对彩色园林植物小叶红叶石楠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好的诱导培养基是MS+6-BA0.5mg/L+IBA 0.1mg/L,诱导率达54%;较好的增殖培养基是MS+6-BA 1.5mg/L+KT 1.0mg/L+IBA 0.1mg/L,增殖系数为4.06;较佳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 0.2mg/L,生根率达82%,平均根条数为3.99条/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红叶石楠 组织培养 增殖培养 生根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生态型红叶石楠冬季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玉英 俞傲博 +2 位作者 杨莉莉 楼高健 夏颂禹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79,共4页
测定了全光照球形、柱形、遮荫球形三种生态型红叶石楠的冬季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红叶石楠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蒸腾总量的日变化曲线相似,三种生态型都呈现出12:00-22:00时变化平稳,22:00后逐渐增高,4:00左右回落,6:00开始逐渐上升,8:... 测定了全光照球形、柱形、遮荫球形三种生态型红叶石楠的冬季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红叶石楠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蒸腾总量的日变化曲线相似,三种生态型都呈现出12:00-22:00时变化平稳,22:00后逐渐增高,4:00左右回落,6:00开始逐渐上升,8:00-12:00蒸腾活跃;全光照球形光合效率高、释放氧大于柱形,遮荫球形不能释放氧;红叶石楠适宜种植在没有任何遮荫的全日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生态型 红叶石楠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市红叶石楠叶部病害及其发生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管斌 徐超 张红岩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6,共4页
红叶石楠是镇江市主要推广彩叶苗木之一,通过调查发现红叶石楠叶部有轮纹病、炭疽病、灰霉病等3种病害,其中轮纹病每年有3次发病高峰,阻碍了红叶石楠的生长并降低了红叶石楠观赏价值,为红叶石楠主要病害,该病害的发生与苗龄关系密切,与... 红叶石楠是镇江市主要推广彩叶苗木之一,通过调查发现红叶石楠叶部有轮纹病、炭疽病、灰霉病等3种病害,其中轮纹病每年有3次发病高峰,阻碍了红叶石楠的生长并降低了红叶石楠观赏价值,为红叶石楠主要病害,该病害的发生与苗龄关系密切,与土壤、坡向等立地条件亦有一定的关系。经初步鉴定该病害的病原为小孢拟盘多毛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叶部病害调查 轮纹病 小孢拟盘多毛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红罗宾’工厂化扦插育苗快繁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邱国金 史云光 蒋为民 《中国林副特产》 2006年第4期42-43,共2页
从快繁设施设备、扦插材料的准备、扦插育苗和扦插环境的控制等方面归纳红叶石楠工厂化扦插育苗快繁技术。目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本技术已繁育红叶石楠苗500余万株,并向江苏及周边省市示范推广。
关键词 红叶石楠 组培 扦插 快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轶慧 刘玉军 +4 位作者 毕飞虎 蒋欢 赵本文 鲁林琴 陈名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0-215,235,共7页
红叶石楠是我国园林绿化常用的彩叶树种。近来,安徽合肥市红叶石楠叶斑病发生严重,导致叶片枯萎脱落甚至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为科学防控红叶石楠叶斑病,对其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红叶... 红叶石楠是我国园林绿化常用的彩叶树种。近来,安徽合肥市红叶石楠叶斑病发生严重,导致叶片枯萎脱落甚至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为科学防控红叶石楠叶斑病,对其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红叶石楠叶斑病的病原菌,并通过显微形态观察结合系统发育树的方法,最终将其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适宜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25℃和6。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正确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叶斑病 小孢拟盘多毛孢 分子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红叶植物新贵——红叶石楠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杜建会 魏兴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263-5265,共3页
介绍了红叶石楠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适宜种植的区域和4个常见的栽培品种,并对红叶石楠的大田育苗及管理技术、园林绿化中的观赏价值、应用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红叶石楠 红叶植物 观赏价值 园林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条件下红叶石楠叶功能性状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超 周晨霓 +1 位作者 卢杰 蒋林丽 《高原农业》 2021年第3期217-225,共9页
对比不同地域红叶石楠叶功能性状变异特征,揭示植物对不同生存环境的适应策略,为探讨高原特殊生境下园林植物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以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3座城市(林芝市、昆明市、无锡市)内共有园林绿化植物红叶石楠为对象,同一时期... 对比不同地域红叶石楠叶功能性状变异特征,揭示植物对不同生存环境的适应策略,为探讨高原特殊生境下园林植物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以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3座城市(林芝市、昆明市、无锡市)内共有园林绿化植物红叶石楠为对象,同一时期内测定叶面积(LA)、叶厚度(LT)、叶鲜重(FW)、叶干重(DW)、叶饱和重(SW)及叶绿素含量(Chl)等6项指标并计算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体积(LV)、叶组织密度(LTD)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等5种功能性状,对不同生境下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红叶石楠叶片的各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成熟叶片中Chl、SLA、LDMC和RWC在3种生境下差异显著(F=3.842,p<0.05;F=4.470,p<0.05;F=23.105,p<0.001;F=41.538,p<0.001);而LV、LTD差异不显著;新生叶片的Chl、SLA和LTD在3种生境下差异显著;红叶石楠成熟叶与新叶之间LTD、LDMC及SLA等指标在3种生境下显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等。红叶石楠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通过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权衡机制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新生叶片与成熟叶片分别在无锡市与林芝市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红叶石楠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