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1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assive structure and toroidal rotation on resistive wall mode stability in the EAST tokamak
1
作者 刘广君 万宝年 +7 位作者 孙有文 刘钺强 郭文峰 郝广周 丁斯晔 沈飙 肖炳甲 钱金平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7期523-528,共6页
If βN exceeds βNno-wall, the plasma will be unstable because of external kink and resistive wall mode (RWM). In this article, the effect of the passive structure and the toroidal rotation on the RWM stability in t... If βN exceeds βNno-wall, the plasma will be unstable because of external kink and resistive wall mode (RWM). In this article, the effect of the passive structure and the toroidal rotation on the RWM stabi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EAST) are simulated with CHEASE and MARS codes. A model using a one-dimensional (1D) surface to present the effect of the passive plate is proved to be credible. The no wall fiN limit is about 3li, and the ideal wall βN limit is about 4.5li on EAST. It is found that the rotation near the q = 2 surface and the plasma edge affects the RWM m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stive wall mode passive structure RO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pervelocity Projectile Impact on Double-Wall Structure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沿海 张庆明 黄风雷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4年第3期280-284,共5页
Tests of hypervelocity projectile impact on double-wall structure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front wall ranging from 0.5 mm to 2.0 mm thick and different impact velocities. Smooth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 code in LS-... Tests of hypervelocity projectile impact on double-wall structure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front wall ranging from 0.5 mm to 2.0 mm thick and different impact velocities. Smooth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 code in LS-DYNA was employ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hypervelocity impact on the double-wall structure. By using elementary shock wave theor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bove are analyzed. The analysis can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penetration mechanism of hypervelocity projectile impact on double-wall structure about the effect of front wall thickness and impact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velocity impact double-wall structure SPH space debris spacecraft sh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al effect of a soft-hard backfill wall in a gob-side roadway 被引量:1
3
作者 Wang Hongsheng Zhang Dongsheng Fan Gangwei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3期313-318,共6页
The stability of a backfill wall is critical to implement gob-side entry driving technology in which a small coal pillar is substituted by a waste backfill wall. Based on features of surrounding rock structures in the... The stability of a backfill wall is critical to implement gob-side entry driving technology in which a small coal pillar is substituted by a waste backfill wall. Based on features of surrounding rock structures in the backfill wall, we propose a mechanical model on the structural effect of a soft-hard backfill wall using theory analysis, physical experiments and a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Che de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oft-hard backfill wall is coordinated with the roof and floor. The soft structure on the top of the backfill wall can absorb the energy in the roof by its large deformation and adapt to the given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rotation and subsidence of a key rock block. The hard structure at the bottom of the backfill wall can absorb the strong supporting resistance from the top surrounding rock. The soft structure on the top protecting the hard bottom structure by its large deform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backfill wall. An applic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stress in the backfill wall effec- tively decreased and its deform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the top coal remained. This ensured the stability of the backfill w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b-side roadway Backfill wall structural effect Dynamic effectMain ro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scale control of low-dimensional spin structures in manganites
4
作者 王静 Iftikhar Ahmed Malik +3 位作者 梁仁荣 黄文 郑仁奎 张金星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5-52,共8页
Due to the upcoming demands of next-generation electronic/magnetoelectronic devices with low-energy consumption,emerging correlated materials(such as superconductors,topological insulators and manganites) are one of... Due to the upcoming demands of next-generation electronic/magnetoelectronic devices with low-energy consumption,emerging correlated materials(such as superconductors,topological insulators and manganites) are one of the highly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the applications.For the past decades,manganites have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the 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charge-spin-orbital ordering,and electronic phase separation.However,the incapable of deterministic control of those emerging low-dimensional spin structures at ambient condition restrict their possible applications.Therefore,the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 of 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spin order parameters at nanoscale in manganites under external stimuli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especially at room temperature is highly desired.In this review,we collected recent major progresses of nanoscale control of spin structures in manganites at low dimension,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control of their phase boundaries,domain walls as well as the topological spin structures(e.g.,skyrmions).In addition,capacitor-based prototype spintronic devices are proposed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above control methods in manganites.This capacitor-based structure may provide a new platform for the design of future spintronic devices with low-energy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ANITES spin structures NANOSCALE phase boundary domain wall SKYRMION spintronic device CAPACI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 permeability and bimodal resonance structure of flaky soft magnetic composite materials
5
作者 Xi Liu Peng Wu +3 位作者 Peng Wang Tao Wang Liang Qiao Fa-Shen Li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528-536,共9页
We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bimodal model for the complex permeability of flaky soft magnetic composite materials to explain the variability of their initial permeability.The new model is motivated by finding the two n... We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bimodal model for the complex permeability of flaky soft magnetic composite materials to explain the variability of their initial permeability.The new model is motivated by finding the two natural resonance peaks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omain wall resonance and the natural resonance.In the derivation of the model,two relationships are explored:the first on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magnetic domains and the permeability,and the second on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resonance and the domain wall resonance.This reveals that the ball milling causes the number of magnetic domains to increase and the maximum initial permeability to exist after 10 h of ball milling.An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This new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resonance loss for soft magnetic composite materials in high frequency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magnetic composite materials bimodal resonance structure model PERMEABILITY domain wa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6
作者 陈宇良 王双翼 +2 位作者 刘杰 姜锐 叶培欢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9-219,共11页
为研究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填充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了缩尺比为1∶2.5的1榀现浇型钢混凝土框架(对照组)和2榀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探究了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滞回曲线、骨架曲... 为研究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填充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了缩尺比为1∶2.5的1榀现浇型钢混凝土框架(对照组)和2榀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探究了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强度退化和层间位移角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与现浇普通混凝土框架破坏形态相似,均表现为梁端和柱底塑性铰区破坏;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刚度退化相较于现浇普通混凝土框架更为明显,最大降低幅度约为62.54%;带填充墙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耗能能力最优,比现浇型钢混凝土框架提高了约22.22%;现浇普通型钢混凝土框架与装配式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的强度退化系数在0.89~0.91,带填充墙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的强度退化系数在0.77~0.82;装配式型钢全再生混凝土框架位移延性系数约为2.14~4.63,与现浇普通混凝土结构相比最大提高幅度约为118.40%;现浇型钢普通混凝土框架与装配式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极限层间位移角介于1/39~1/28。应变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承载力主要由截面上的正应力控制,塑性铰开始形成于梁端,最后在柱底形成塑性铰,其破坏属于梁铰机制,满足强柱弱梁的抗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结构 型钢-全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 填充墙 低周反复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框架套筒式装配节点抗震性能
7
作者 王秀丽 苏晓斌 侯鸿杰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为促进低层装配式轻钢建筑在村镇住宅的发展,提出适用其梁柱连接的节点-套筒式装配节点,以克服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不易连接、装配不便和抗震性能差等问题.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构造形式节点的破坏特征... 为促进低层装配式轻钢建筑在村镇住宅的发展,提出适用其梁柱连接的节点-套筒式装配节点,以克服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不易连接、装配不便和抗震性能差等问题.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构造形式节点的破坏特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及延性等,并研究了轴压比、角钢厚度和套筒厚度3个参数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形式下节点的抗震性能差别较大,其中焊接节点承载力高、延性较差,铰接节点承载力低、延性高,角钢节点承载力好、延性系数高且装配方便;轴压比对角钢节点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角钢及套筒厚度是影响角钢节点抗震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当角钢厚度取4~6 mm,套筒厚度取6 mm时,节点抗震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钢结构 套筒式装配节点 抗震性能 村镇住宅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建筑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安装偏差纠正技术
8
作者 黄丽芬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采取单一的方法对剪力墙安装偏差进行量化处理,易产生效果不佳问题,为此设计了一种公共建筑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安装偏差纠正技术,即在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安装过程中,获取其安装过程的感知数据,并对感知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判断其中... 采取单一的方法对剪力墙安装偏差进行量化处理,易产生效果不佳问题,为此设计了一种公共建筑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安装偏差纠正技术,即在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安装过程中,获取其安装过程的感知数据,并对感知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偏差.对剪力墙安装偏差进行分类处理,针对不同类别的偏差,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量化处理,并计算出相应的纠正因子,得到对应的偏差纠正值.设计的公共建筑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安装偏差纠正技术应用于工程实例,残余偏差值仅为0.88 mm,纠正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建筑 预制混凝土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安装 偏差纠正 纠正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9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干式木结构墙体转角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吴宇航 祝磊 +2 位作者 李晓东 尹飞 郭伟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以机械弹性模量等级为M_(E)9和M_(E)10的层板为原料,制作不同强度等级的胶合木。依据T/CECS 1400—2023《井干式木结构建筑技术规程》设计并制作井干式木结构墙体转角节点竖向受压试件、节点三点弯曲试件、节点弯剪试件以及节点受弯试件... 以机械弹性模量等级为M_(E)9和M_(E)10的层板为原料,制作不同强度等级的胶合木。依据T/CECS 1400—2023《井干式木结构建筑技术规程》设计并制作井干式木结构墙体转角节点竖向受压试件、节点三点弯曲试件、节点弯剪试件以及节点受弯试件,并进行单调加载试验,研究节点在不同机械弹性模量等级层板和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破坏模式和承载性能。结果表明:使用ME9等级材料制作的节点试件在竖向受压、节点三点弯曲和节点弯剪工况下的承载力,较使用ME10等级材料的试件低20%~30%;在节点的三点弯曲、弯剪和受弯试验中,受破坏的试件节点均呈现脆性破坏的模式。试件破坏裂缝的起点大多出现在节点的开槽位置,节点开槽的位置和深度对于节点的承载力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干式木结构 墙体转角 胶合木 承载性能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剪内框结构体系力学计算与抗震性能
11
作者 张文津 肖绪文 +4 位作者 肖建庄 李水生 丁陶 吕凤悟 周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为灵活设计商场、库房等大开间建筑的内部空间,提出了一种外剪内框结构体系,即在普通框架结构四周布置剪力墙,将其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内部框架结构主要承担竖向荷载。推导了外剪内框结构体系的内力分析方法,提出了框架与剪力墙相对刚... 为灵活设计商场、库房等大开间建筑的内部空间,提出了一种外剪内框结构体系,即在普通框架结构四周布置剪力墙,将其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内部框架结构主要承担竖向荷载。推导了外剪内框结构体系的内力分析方法,提出了框架与剪力墙相对刚度控制参数的计算公式与设计方法。基于某4层框架结构,设计了对应的外剪内框结构,评估了外剪内框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与抗倒塌能力。结果表明,外剪内框结构体系内部框架柱截面面积相对较小,可以实现更大的建筑空间,框架-剪力墙相对刚度的设计方法可用于实际设计。材料用量相同时,外剪内框结构较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更好,其抗侧刚度提升30.3%,极限承载力提高7.3%,罕遇地震下基底剪力减小13.8%,顶点位移减小66.3%,最大层间位移角减小7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剪内框结构体系 剪力分担比 弹性计算方法 刚度设计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结构设计研究
12
作者 倪勇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年第2期10-12,共3页
研究了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路径,根据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从宽度控制、最小剪力系数、连梁超限3个方面提出了剪力墙结构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设计原则,同时,分析了荷载取值、剪力墙连接方式以及构件长度设计、装配式... 研究了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路径,根据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从宽度控制、最小剪力系数、连梁超限3个方面提出了剪力墙结构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设计原则,同时,分析了荷载取值、剪力墙连接方式以及构件长度设计、装配式建筑剪力墙结构拆分要点、装配式建筑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等内容,有助于转变传统设计方式,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周期,助力装配式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结构 剪力墙结构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连接节点本构模型及体系建模方法
13
作者 熊峰 吴朝安 +2 位作者 冉明明 钟亚超 王宇豪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具有建造快速、施工便捷、连接可靠、可拆卸和可修复等优势,适合低多层乡村住宅建筑,近年来工程应用逐渐增多。该体系预制墙板之间采用离散的干式螺栓连接,受力时接缝处产生滑移变形,与传统的现浇剪力墙结构... 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具有建造快速、施工便捷、连接可靠、可拆卸和可修复等优势,适合低多层乡村住宅建筑,近年来工程应用逐渐增多。该体系预制墙板之间采用离散的干式螺栓连接,受力时接缝处产生滑移变形,与传统的现浇剪力墙结构或湿法连接的剪力墙结构存在本质区别,为了分析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建立适合该结构体系的“非等同现浇”的抗震设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已进行的螺栓连接节点轴向拉伸试验和剪切试验,提出螺栓连接节点拉伸和剪切的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单个螺栓连接节点简化为3个平动自由度(x、y、z)的非线性弹簧,模拟连接节点的力学行为,建立简化计算模型。借助螺栓连接预制墙板的拟静力试验结果验证了螺栓连接节点简化模型的有效性,显示可用于分析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基于节点简化模型,依托Midas Gen软件,提出了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的建模方法。以实际工程为例,建立了该结构的设计模型,并进行在小震、中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及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地震工况下,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侧向位移较小,层间位移角分别小于弹性位移角限值的1/1200和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1/120,符合规范要求,螺栓连接节点承载力满足抗震需求,墙板角部混凝土没有被压溃,说明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优越。研究成果可为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的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为该新型结构体系的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 螺栓连接 本构模型 体系建模方法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水泥土墙后插微型桩复合支护结构加固机理及应用分析
14
作者 邹振 蒋楠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水泥土墙后插微型桩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支护结构型式,目前规范中暂无该类支护结构计算方法,且在工程应用与研究中较少。为此,描述了水泥土墙内置微型桩支护体系布置形式,采用有限元数值建模计算分析方法研究了水泥土墙后插微型桩复合支护... 水泥土墙后插微型桩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支护结构型式,目前规范中暂无该类支护结构计算方法,且在工程应用与研究中较少。为此,描述了水泥土墙内置微型桩支护体系布置形式,采用有限元数值建模计算分析方法研究了水泥土墙后插微型桩复合支护结构加固机理,提出了后插微型桩复合支护结构体系稳定性理论计算方法,并结合深圳市某软土地区堤防工程进行了应用实例计算分析及监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微型桩主要承受轴向荷载,直至支护体系破坏桩身弯矩和剪力仍较小,其加固作用类似于锚栓;建立的复合支护结构计算简图及稳定性计算公式可实现支护结构稳定性计算;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可得出该新型复合支护结构体系安全可靠;水泥土墙后置深层微型桩应用于软土地区堤防工程中综合性价比高,较大提高了水泥土墙抗滑移、抗倾覆能力,降低了工程造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土墙后插微型桩 加固机理 计算公式 复合支护结构 工程实例 监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既有桥梁的路基结构设计与研究
15
作者 王志伟 孙希望 +4 位作者 李福杰 张大可 石有权 赵利奎 姚源帅 《路基工程》 2025年第1期133-137,共5页
某铁路在既有铁路路桥衔接段出岔,为避免新建铁路道岔上桥,以路基结构与既有桥梁相邻建造,从而出现横向结构尺寸和变形受限的问题。设计采用一种能够承受竖向和横向荷载,且能有效控制结构变形的桩基托梁冠梁挡墙路基结构,研究解决新建... 某铁路在既有铁路路桥衔接段出岔,为避免新建铁路道岔上桥,以路基结构与既有桥梁相邻建造,从而出现横向结构尺寸和变形受限的问题。设计采用一种能够承受竖向和横向荷载,且能有效控制结构变形的桩基托梁冠梁挡墙路基结构,研究解决新建路基与既有桥梁相衔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建二线 邻近既有桥 路基结构 桩基托梁 冠梁挡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外墙用高强钢结构的厚板窄间隙焊接数值模拟
16
作者 方伟国 陈忠源 王树彬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2,共5页
焊接过程中,在冷、热循环的影响下钢结构会产生残余应力,这将影响其腐蚀、开裂、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对结构的强度造成危害。因此,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建筑外墙用高强钢结构在厚板窄间隙焊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将高强钢结构厚板的基本参数... 焊接过程中,在冷、热循环的影响下钢结构会产生残余应力,这将影响其腐蚀、开裂、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对结构的强度造成危害。因此,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建筑外墙用高强钢结构在厚板窄间隙焊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将高强钢结构厚板的基本参数和窄间隙焊接参数输入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高强钢结构厚板试件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焊接热辐射与热对流的影响,分析材料宽厚比及焊缝宽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区的应力分布有别于母材区,较大宽厚比可以降低焊缝区的残余应力,试件在8 mm焊缝宽度下的残余应力分布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外墙 高强钢结构厚板 窄间隙焊接 残余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度特征值对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韧性影响分析
17
作者 苏醒 阎石 +1 位作者 高跃峰 夏伟军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研究刚度特征值λ对摇摆墙-框架结构弹性协同工作与弹塑性抗震韧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静力作用下摇摆墙-框架(RWMF)结构的简化力学模型并进行求解,得到λ值对内力和侧移的基本影响规律。利用ABAQUS建立了6个具有不同λ值的RWMF有限元模... 研究刚度特征值λ对摇摆墙-框架结构弹性协同工作与弹塑性抗震韧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静力作用下摇摆墙-框架(RWMF)结构的简化力学模型并进行求解,得到λ值对内力和侧移的基本影响规律。利用ABAQUS建立了6个具有不同λ值的RWMF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研究λ值对其层间侧移集中性、塑性铰分布和出铰率等韧性指标的影响规律,并基于以上指标对λ值进行优化。在弹性状态下,减小λ值可以使RWMF变形均匀且受力更加合理;在弹塑性状态下,减小λ值可有效避免框架的层屈服破坏,使结构变为整体型破坏模式。当λ值在4.5~6.5时,目标函数Z(λ)取得最优解。λ值的优选范围与RWMF结构的内力与变形规律对指导RWMF结构的初步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墙-框架结构 刚度特征值λ 协同工作 动力弹塑性分析 抗震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抛物面壁旋流器数值仿真研究
18
作者 吴思拓 兰雅梅 《石油化工设备》 2025年第1期33-42,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型水力旋流器分离细微颗粒的能力,提出一种新型抛物面壁水力旋流器。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分析比较了抛物面壁和圆锥面壁在不同条件下的分离特性、内部流场及颗粒物轨迹规律。在综合考虑分离效率以及体积大小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型水力旋流器分离细微颗粒的能力,提出一种新型抛物面壁水力旋流器。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分析比较了抛物面壁和圆锥面壁在不同条件下的分离特性、内部流场及颗粒物轨迹规律。在综合考虑分离效率以及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对抛物面壁进行选型优化。结果表明,抛物面壁旋流器各项分离性能的指标均更佳,压力梯度与速度梯度优势更明显,整体分离效率更高。得到最佳结构参数为,底流口直径8 mm、锥体高度175.54 mm,抛物线方程为y=-0.39164x^(2)+19.7166x-31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器 抛物面壁 分离效率 结构参数 数值模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震墙纵筋最小配筋率评估和分析
19
作者 鲁懿虬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3,共13页
近期地震表明,按最小配筋率设计的抗震墙可发生墙底大裂缝和钢筋过早拉断的现象,极大影响抗震墙安全性能。目前抗震墙最小配筋率研究较少,因无统一理论指导设计,各国规范对最小配筋率的规定各不相同,抗震墙性能差别较大。文章从裂缝形... 近期地震表明,按最小配筋率设计的抗震墙可发生墙底大裂缝和钢筋过早拉断的现象,极大影响抗震墙安全性能。目前抗震墙最小配筋率研究较少,因无统一理论指导设计,各国规范对最小配筋率的规定各不相同,抗震墙性能差别较大。文章从裂缝形态出发阐明抗震墙最小配筋率的作用机理,并从国内外规范对比、试验数据、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4个方面对中国规范抗震墙最小配筋率做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规范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时,抗震墙在地震作用下裂缝呈细密形态,具有较好的延性和位移角能力,极限位移角可达2.0%以上;抗震等级为三级、四级的抗震墙一般变形集中于若干大条裂缝,极限位移角在0.5%~1.5%,并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脆性破坏。研究指出我国规范抗震墙最小配筋率在轴压比、墙身配筋率、材料强度等方面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文章研究结论可为抗震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墙 混凝土 最小配筋率 规范 延性 裂缝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截面薄壁管轴向冲击时的变形模式及能量吸收性能研究
20
作者 唐智亮 高永强 许卫锴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研究了凹截面薄壁管受轴向冲击时的变形模式及能量吸收性能.研究结果展示了凹截面管相比传统凸多边形管在提高能量吸收性能方面的优势.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绘制出凹截面薄壁管轴向变形模式分类图,分析了变形模式随截面参数变化的规律.研究... 研究了凹截面薄壁管受轴向冲击时的变形模式及能量吸收性能.研究结果展示了凹截面管相比传统凸多边形管在提高能量吸收性能方面的优势.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绘制出凹截面薄壁管轴向变形模式分类图,分析了变形模式随截面参数变化的规律.研究了凹截面薄壁管在轴向冲击及倾斜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模式及能量吸收性能.研究表明,合理设计的凹截面薄壁管较传统凸正多边形薄壁管的能量吸收性能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截面 薄壁结构 轴向冲击 变形模式 能量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