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皮肤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
作者 张慧 任泽华 +4 位作者 高冰阳 朱建军 董振益 赵旭 刘建立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4,共9页
为了赋予棉织物定向输水能力,从而改善人体热湿舒适性,本文采用浸轧工艺和等离子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无氟类皮肤织物。采用接触角测试、SEM、FTIR、静水压、透气性和透湿性等分析方法分别对织物整理前后的润湿性、表面形貌和化... 为了赋予棉织物定向输水能力,从而改善人体热湿舒适性,本文采用浸轧工艺和等离子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无氟类皮肤织物。采用接触角测试、SEM、FTIR、静水压、透气性和透湿性等分析方法分别对织物整理前后的润湿性、表面形貌和化学性质等进行了测试;通过去离子水、人造汗液对制备的类皮肤织物进行了织物的定向液体传输观察。结果表明:采用120 g/L质量浓度疏水剂制备的类皮肤织物形成的润湿梯度区域接触角差值最大为6.1°。类皮肤织物正、反面的静水压水柱高度值分别减小至205.2 mm和195.6 mm;透气量分别增大至65.1 mm/s和65.6 mm/s;透湿率分别增大至184.7 g/(m^(2)·h)和186.1 g/(m^(2)·h);平均孔径增大至29.00μm。类皮肤织物水平放置时,去离子水和人造汗液在仿汗腺区域开始渗透到织物反面分别需160 s和120 s;倾斜45°放置时,去离子水和人造汗液渗透到织物反面分别需153 s和203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皮肤织物 热湿舒适性管理 疏水 棉织物 接触角 润湿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润湿性评价及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贝尔 杨立安 +3 位作者 李建山 罗向荣 潘谦宏 任晓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9,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用接触角和接触角变化的最大值反映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改变方向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亲水表面的性质非常稳定,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小,但亲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大。蒸馏水与亲水/油表面润湿接触角的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281%、8.929%。另外,部分驱油剂在亲水/油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变化值差异不明显。用润湿倾向指数可较好地表征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程度。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远小于接触角不确定度。0.2%磺酸盐类驱油剂、聚氧乙烯醚类驱油剂、氟碳类驱油剂在亲水表面的接触角(润湿30 s)不确定度分别为1.24、3.11、0.64,而水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分别为2.48×10^(-2)、6.33×10^(-2)、1.76×10^(-2)。通过Amott方法,测得7种压裂驱油剂作用下天然岩样的水湿指数。该水湿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与用接触角法测得的水润湿倾向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致。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使用润湿倾向指数的准确性和优越性。该方法有利于快捷地评价压裂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变能力,优选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致密油藏 压裂驱油剂 润湿性 接触角 润湿倾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在储层润湿逆转中的应用
3
作者 卢丽娟 王磊 +3 位作者 吴江 赖小娟 刘贵茹 刘雅梦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46,共7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全氟己基乙基丙烯酸酯(PEA)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可改变储层润湿性、防止储层水锁的含氟纳米乳液(FPA)。采用FTIR、SEM、XRD、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对FPA乳液进行了表征,采...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全氟己基乙基丙烯酸酯(PEA)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可改变储层润湿性、防止储层水锁的含氟纳米乳液(FPA)。采用FTIR、SEM、XRD、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对FPA乳液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张力、排出率、毛细管自吸、接触角测试方法考察了FPA-3(PEA质量分数为1.5%)乳液质量分数对改变岩心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EA成功引入到聚合物链上,随着PEA质量分数的增加,乳液粒径增大,当PEA质量分数>1.5%时,乳液出现分层,FPA-3乳液稳定性最好。随着FPA-3乳液质量分数的增大,FPA-3水溶液表面张力减小,排出率增大,毛细管自吸高度减小,与水的接触角增大。当乳液质量分数均为2.0%时,与PA水溶液相比,FPA-3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由46.01 mN/m减小至22.68mN/m,降低了50.70%;排出率由19.89%增至29.47%,提高了48.16%;岩心的表面自由能由73.2 mN/m减小至8.7 mN/m;使岩心由亲水性(θ=69.8°)转变为疏水性(θ=125.1°)。质量分数为2.0%的FPA-3水溶液的毛细管自吸高度由清水的42 mm减至3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表面自由能 接触角 疏水 表观稳定性 润湿性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状结构阵列碳纳米管膜的超疏水性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书宏 冯琳 +4 位作者 李欢军 翟锦 宋延林 江雷 朱道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0-342,共3页
The post structure aligned carbon nanotube(ACNT) film was prepared by CVD. it was a ultra-hydrophobic film with a higher contact angle(166°) and lower sliding angle(less than 3°). The post structure ACNT fil... The post structure aligned carbon nanotube(ACNT) film was prepared by CVD. it was a ultra-hydrophobic film with a higher contact angle(166°) and lower sliding angle(less than 3°). The post structure ACNT film showed discrete pillar composed of carbon nanotubes, these pillar formed microstructure in the film, which affected both the contact angle and the sliding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结构 超疏水性 阵列碳纳米管膜 浸润性 接触角 滚动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超疏水表面制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殷波 方亮 +3 位作者 唐安琼 胡佳 毛建辉 谢关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9-93,100,共6页
利用超疏水表面可望减少材料与液体介质的直接接触来提高材料的耐蚀性能,在制备自清洁表面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超疏水表面一般通过构造一定表面粗糙度和用低表面自由能物质修饰表面而成。在简要概括固体表面润湿性理论的基础上,针对... 利用超疏水表面可望减少材料与液体介质的直接接触来提高材料的耐蚀性能,在制备自清洁表面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超疏水表面一般通过构造一定表面粗糙度和用低表面自由能物质修饰表面而成。在简要概括固体表面润湿性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镁合金的特点,综述了当前镁合金上超疏水表面制备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提高其性能的可能途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接触角 镁合金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表面修饰引发的ZnO微米棒膜的超疏水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石彦龙 冯晓娟 +1 位作者 杨武 王永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2-407,共6页
采用简单的低温水热法制备出ZnO微米棒薄膜,其经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十二氟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后显示出超疏水性,静态接触角分别为(150±1.3)°和(155±1.5)°,滚动角依次为5°和3°。ZnO微米棒的微结构... 采用简单的低温水热法制备出ZnO微米棒薄膜,其经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十二氟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后显示出超疏水性,静态接触角分别为(150±1.3)°和(155±1.5)°,滚动角依次为5°和3°。ZnO微米棒的微结构和低表面能材料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十二氟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表面修饰是其显示超疏水性的原因,用Cassie理论对膜的润湿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棒氧化锌薄膜 接触角 润湿性 超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流体对压裂用疏水支撑剂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锁兵 赵梦云 +3 位作者 苏晓琳 张大年 柯文奇 苏长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4-189,193,共7页
通过Washburn法测试了两种疏水支撑剂的三氯甲烷接触角,考察了疏水支撑剂经模拟地层流体在不同条件作用后的润湿性变化情况。实验研究表明:经模拟地层水浸泡的疏水支撑剂,其表面润湿性向亲水性方向转变,且温度越高、地层矿化度越高和作... 通过Washburn法测试了两种疏水支撑剂的三氯甲烷接触角,考察了疏水支撑剂经模拟地层流体在不同条件作用后的润湿性变化情况。实验研究表明:经模拟地层水浸泡的疏水支撑剂,其表面润湿性向亲水性方向转变,且温度越高、地层矿化度越高和作用时间越长,支撑剂的表面润湿性愈向亲水性转变;而经模拟油浸泡的疏水支撑剂,具有相似的规律,但其表面润湿性是向亲油性(疏水性)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疏水支撑剂 润湿性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杰 郭浩正 石文天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22,共8页
超疏水表面因其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基于镁及其合金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研究可以加深对材料特性的认识、扩展材料应用范围和提高材料应用性能而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超疏水表面... 超疏水表面因其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基于镁及其合金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研究可以加深对材料特性的认识、扩展材料应用范围和提高材料应用性能而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相关理论基础和超疏水状态下的两类模型及其相互关系,对两类模型下表面微细结构和固体表面化学成分对接触角的影响进行了讨论。从构建超疏水表面的两种途径出发,一是在低表面能物质上构建特殊微细结构,二是在微细结构表面利用低表面能物质进行修饰,着重总结归纳了镁合金基底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镁合金超疏水表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超疏水 微结构 低表面能 接触角 湿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纳米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金永辉 王治富 +3 位作者 孙庆名 李源流 王波 陈义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9-174,共6页
针对魏家楼致密储层油藏注水压力上升快的问题,引入了纳米增注技术,通过微细管和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对纳米增注技术的增注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增注剂能够改变岩石润湿性,可使亲水储层改变为中性或亲油储层,减少亲水... 针对魏家楼致密储层油藏注水压力上升快的问题,引入了纳米增注技术,通过微细管和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对纳米增注技术的增注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增注剂能够改变岩石润湿性,可使亲水储层改变为中性或亲油储层,减少亲水储层孔喉表面形成的水膜的厚度;纳米增注剂还可吸附在孔喉表层,使孔喉表层的水化膜剥离,增大孔喉有效半径,降低流体阻力,从而增加地层吸水能力。微细管驱替实验表明,质量分数为0.010%的纳米增注液,对直径为50~100μm的微细管降压效果较好,降压率最大可达30.1%;天然岩心驱替实验表明,纳米增注液注入量为1倍孔隙体积、吸附时间大于36 h时,降压效果较好,降压率达40.0%。魏家楼油田降压增注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纳米增注剂能使注水井注入压力降低2.4 MPa。该研究结果对致密储层油藏高压欠注井治理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增注剂 润湿性 降压率 水化膜 疏水层 接触角 致密储层 魏家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宝景天叶片表面润湿性测试与疏水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立新 李山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为探寻用于超疏水表面制备的仿生原型,测试了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叶片表面对水滴的润湿性,采用扫描电镜和三维形貌干涉仪对叶片表面微形貌结构进行观测并提取特征参数,基于Wenzel方程和Cassie-Baxter方程构建模型用... 为探寻用于超疏水表面制备的仿生原型,测试了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叶片表面对水滴的润湿性,采用扫描电镜和三维形貌干涉仪对叶片表面微形貌结构进行观测并提取特征参数,基于Wenzel方程和Cassie-Baxter方程构建模型用以分析叶片表面的疏水机理。结果表明:润湿性随叶片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其中新鲜幼叶正、反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147.25±3.79)°和(137.46±4.03)°,新鲜幼叶反面的接触角高达152.54°;叶片表面由排列连续致密且呈椭球形的凸包和交错排列成网状且形貌不规则但可辨别轮廓的蜡质晶体构成,不同类型叶片表面的凸包形貌呈现显著差异但蜡质晶体形貌未有明显区别;幼叶正、反表面的凸包具有相似的高度但分布密度和投影面积显著不同,蜡质晶体层的高度和面积比未有明显差异;微米级凸包和纳米级蜡质晶体的协同作用使叶片表面呈现疏水特性且蜡质晶体发挥关键作用。基于Cassie-Baxter方程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揭示叶片表面的疏水机理,并可为超疏水表面的仿生制备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仿生学 润湿性 接触角 疏水机理 八宝景天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飞蝗体表润湿性测试及疏水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立新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11-417,共7页
为探寻用于疏水表面制备的仿生原型,测试了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表典型部位的润湿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形貌干涉仪对体表微形貌结构进行了观测,基于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简要分析了体表典型部位... 为探寻用于疏水表面制备的仿生原型,测试了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表典型部位的润湿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形貌干涉仪对体表微形貌结构进行了观测,基于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简要分析了体表典型部位的疏水机理。结果表明,体表不同部位的润湿性呈现差异,其中水滴在内翅表面的接触角相对较大(132.92±4.73)°,在外翅表面的接触角相对较小(119.47±4.32)°,在颈部和口器表面的接触角介于两者之间。外翅表面分布着~100μm级脊状凸起和纳米级蜡质膜层,内翅表面覆盖着毫米-微米级脊状凸起和大量微米-纳米级乳突,颈部和口器表面呈现凹凸起伏的毫米-微米级形貌结构,小区域的颈部和口器表面展现出相当光滑的微形貌。内翅因具有由脊状凸起和乳突构成的复合尺度结构而能使水滴产生CassieBaxter接触状态,从而呈现相对较大的接触角;其他典型部位的表面微形貌结构使水滴产生Wenzel接触状态而呈现相对较小的接触角。研究结果不仅能够量化表征东亚飞蝗体表典型部位的润湿特性,还可为疏水表面结构的仿生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仿生学 润湿性 接触角 疏水机理 东亚飞蝗体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ltzamnn方法的表面微纳结构对材料润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华毕 孔弈轩 +1 位作者 程硕 尤厚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49,共5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从理论和数值计算角度探究了具有微柱阵列材料表面的润湿性,从而为材料表面形貌设计和加工提供参考。通过改变微柱的尺寸来探究材料表面的微纳结构与润湿性能的关系。采用Shan-Chen模型和D2Q9离散速度模型计算液...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从理论和数值计算角度探究了具有微柱阵列材料表面的润湿性,从而为材料表面形貌设计和加工提供参考。通过改变微柱的尺寸来探究材料表面的微纳结构与润湿性能的关系。采用Shan-Chen模型和D2Q9离散速度模型计算液滴的接触角。仿真结果表明对于疏水表面随着微柱的面积分数减小材料疏水性能增加,并且修饰微纳复合结构能使Cassie-Baxter状态更加稳定;对于亲水表面,增加微结构或微纳复合结构会使材料表面更加亲水。仿真结果和理论与现有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亲水性 疏水性 接触角 格子Boltzamnn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润湿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国滨 刘海峰 +4 位作者 李金辉 刘广茂 王朋辉 曾晖 李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共7页
由于工业对油水分离、防污等应用需求,特殊润湿材料越来越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介绍了超润湿材料基本作用原理,综述了近期超亲水/超疏油材料和智能表面材料的构建策略,以及在油水分离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水热法、刻蚀法、自... 由于工业对油水分离、防污等应用需求,特殊润湿材料越来越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介绍了超润湿材料基本作用原理,综述了近期超亲水/超疏油材料和智能表面材料的构建策略,以及在油水分离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水热法、刻蚀法、自组装技术、涂敷法、冷冻干燥法和沉积法等构建功能性表面微纳米结构的方法,并且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 润湿 反常润湿 超疏油 超亲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泳-电沉积法制备超疏水Ni-PTFE复合镀层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巧玲 明平美 崔天宏 《电加工与模具》 2014年第6期29-32,共4页
通过电泳-电沉积法制备具有超疏水特性的金属基镍(Ni)-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镀层。在改善搅拌方式和优选表面活性剂添加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流密度和镀液中PTFE微粒子含量对镀层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镀液中的PTFE微粒子含量>... 通过电泳-电沉积法制备具有超疏水特性的金属基镍(Ni)-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镀层。在改善搅拌方式和优选表面活性剂添加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流密度和镀液中PTFE微粒子含量对镀层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镀液中的PTFE微粒子含量>90 g/L、且每克PTFE(平均粒径0.2μm)辅助有65 mg的FC-134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能制备出具有超疏水与疏油特性的Ni-PTFE复合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Ni-PTFE复合镀层 电泳-电沉积 超疏水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控水用疏水支撑剂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磊 覃孝平 +3 位作者 吴均 李翠霞 卢军凯 赵彬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0-1275,共6页
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和低表面能物质三甲氧基(1H,1H,2H,2H-十七氟癸基)硅烷对陶粒进行表面改性制得疏水支撑剂,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疏水支撑剂的结构及其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对疏水支撑剂的疏水性能、耐温性能、耐盐性能、控水性... 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和低表面能物质三甲氧基(1H,1H,2H,2H-十七氟癸基)硅烷对陶粒进行表面改性制得疏水支撑剂,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疏水支撑剂的结构及其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对疏水支撑剂的疏水性能、耐温性能、耐盐性能、控水性能、耐冲刷性能以及气相渗透率进行了研究。疏水支撑剂对应的接触角为141.23°,具有优良的疏水性能;温度和盐浓度对疏水支撑剂的接触角影响较小;与普通支撑剂相比,疏水支撑剂具有控水性能,并且表现出良好的耐冲刷性能;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和三甲氧基(1H,1H,2H,2H-十七氟癸基)硅烷对支撑剂进行表面改性对天然气在疏水支撑剂中的渗流能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控水 纳米二氧化硅 接触角 疏水支撑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压裂液性能评价的储层原位润湿性表征新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晨皓 黄莎 +1 位作者 董赛亮 邹嘉玲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58,共8页
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以及渗透率低等特点,压裂液在裂隙中的渗流侵入机制由毛细管压力与储层润湿性主导。因此,精确的原位润湿性表征对评价压裂液性能、构建完善的焖井渗吸驱油工艺以及优化压裂液配方等方面具有... 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以及渗透率低等特点,压裂液在裂隙中的渗流侵入机制由毛细管压力与储层润湿性主导。因此,精确的原位润湿性表征对评价压裂液性能、构建完善的焖井渗吸驱油工艺以及优化压裂液配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基于拓扑几何学Gauss-Bonnet定理和三维微观CT成像试验,建立了储层原位润湿性评价新方法。利用数字岩心重构模型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了压裂液在真实地层内的渗吸驱油过程,研究了储集岩不同的润湿分布对压裂液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拓扑几何学的润湿性表征方法的精度高达95%以上,同时可实现表征储集岩不同润湿特征的目的。同时,均匀强水湿状态下致密油的采出程度比混合中性润湿状态高33.8%,其渗吸驱油的效果更佳。储层的原始润湿状态通常具有混合润湿的特征,因此需要优化压裂液配方使储层岩石达到润湿改性和增加致密油采出程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驱油 接触角 压裂液 渗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壳中维界面的亲疏水特征
17
作者 王日泽 高若何 +1 位作者 俸鑫 张刚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目的】从亲疏水特征的角度对贝壳各层次结构中的界面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贝壳的中维界面、无机文石及无机方解石进行水接触角测量。【结果】贝壳内表面的水接触角普遍大于90°,其中最大值为113°,最小值... 【目的】从亲疏水特征的角度对贝壳各层次结构中的界面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贝壳的中维界面、无机文石及无机方解石进行水接触角测量。【结果】贝壳内表面的水接触角普遍大于90°,其中最大值为113°,最小值为91°;贝壳表壳层内表面边缘位置的水接触角平均值为67°,内部位置的水接触角平均值为112°;无机文石及无机方解石平整表面的水接触角均小于90°,其平均值分别为50°、49°。【结论】贝壳内表面具有疏水性,即有机质层具有疏水性;由于具有亲水特征的文石及方解石为贝壳矿物的主要成分,说明贝壳矿物结构具有亲水性;贝壳表壳层内表面边缘呈现亲水特征,内部呈现疏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 中维界面 亲水性 疏水性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