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断裂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昊 宋卫民 邓子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3-484,共12页
内聚力模型(CZM)在沥青混凝土开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采用内聚力模型对再生沥青混凝土断裂的研究还很少。本文采用随机算法和坐标控制法建立包含旧集料和新集料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半圆弯拉模型,将模型分为集料同分布模型和集料随机... 内聚力模型(CZM)在沥青混凝土开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采用内聚力模型对再生沥青混凝土断裂的研究还很少。本文采用随机算法和坐标控制法建立包含旧集料和新集料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半圆弯拉模型,将模型分为集料同分布模型和集料随机分布模型两类。研究-10℃时不同RAP掺量(0、25%、50%、75%、100%,质量分数)对再生沥青混合料SCB试件应力强度因子K_(IC)、断裂能G_(F)和抗裂指数I_(CR)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RAP掺入的SCB试件具有较好的断裂性能;随着RAP掺量增大,应力强度因子K_(IC)、断裂能G_(F)和抗裂指数I_(CR)均减小,表明RAP的掺入会削弱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断裂性能;采用有限元模型得到的断裂参数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相比于集料同分布模型,集料随机分布模型各评价指标的变异性系数整体更大,表明集料分布状态对开裂结果有一定影响;当计算样本足够多时,这两类模型获得的抗裂参数变化规律一致,可有效评价再生沥青混合料断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沥青混合料 应力强度因子 断裂能 抗裂指数 内聚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及其空间转移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申梦姝 刘悦忆 +1 位作者 郑航 陈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2,36,共10页
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是流域上下游之间进行横向生态补偿需要考虑的关键内容。然而,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转移依赖于流域的水文循环路径和河流的水量输送。现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量评估方法缺乏对水源涵养服务转移... 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是流域上下游之间进行横向生态补偿需要考虑的关键内容。然而,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转移依赖于流域的水文循环路径和河流的水量输送。现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量评估方法缺乏对水源涵养服务转移中水文特征的描述,评估结果的合理性有待加强。针对此问题,从转移方向和转移路径2个方面改进断裂点-场强模型,通过引入河流方向系数判断流域上下游以及干支流地区之间的水力联系,在水源涵养服务转移评估中考虑河流的水文特征,并在长江流域应用,提高评估结果的合理性与可用性。结果表明,2020年长江流域水源涵养量为11 538.45亿m3,水源涵养服务的价值量为11 953.83亿元。相比现有模型的评估结果,研究改进的断裂点-场强模型突出了水源涵养服务价值从流域上游向下游转移的特征、增加了转移强度和范围。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转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四川>江西>湖南>贵州>湖北>安徽>重庆>云南>浙江>青海>陕西>广西>西藏>河南;各省份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转入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云南>安徽>湖北>重庆>江苏>湖南>四川>上海>西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服务 空间转移 断裂点-场强模型 InVEST模型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化脆性断裂裂尖模型及复合型断裂判据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新辉 栾茂田 +2 位作者 杨庆 叶祥记 樊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2-716,共5页
通过对脆性断裂过程中开裂扩展机理的分析,提出一个新的简化脆性断裂裂尖模型,论证了裂尖荷载型式与裂尖断裂类型之间并不是惟一的对应关系,重新阐述和定义了裂尖处的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度.通过对I型、II型及其复合型荷载作用下裂尖... 通过对脆性断裂过程中开裂扩展机理的分析,提出一个新的简化脆性断裂裂尖模型,论证了裂尖荷载型式与裂尖断裂类型之间并不是惟一的对应关系,重新阐述和定义了裂尖处的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度.通过对I型、II型及其复合型荷载作用下裂尖处应力场分析,提出了径向平面最大应力(M SRP)准则,认为在脆性断裂过程中,断裂方向由裂尖处径向平面上的最大应力所决定.分别针对I型、II型及I-II复合型荷载模式提出了裂纹断裂判断准则和开裂方向预测模型.通过推导得到了复合型荷载作用下严密完整的脆性断裂判据与裂纹开裂方向角的解析表达式,与有关脆性断裂试验结果进行的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及理论解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断裂机理 裂尖断裂模型 应力强度因子 断裂韧度 断裂判据 荷载模式 断裂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表征及建模在迪那2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永平 昌伦杰 +4 位作者 陈文龙 邵才瑞 张杰 胡素明 孙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1,共4页
迪那2气田为超高压低孔裂缝性砂岩凝析气藏。气田范围内,裂缝较为发育且非均质性较强,同时,储层裂缝发育程度与单井产能密切相关,因而,对该气田裂缝参数的定量表征及建模将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综合迪那2地区丰富的岩心、测井、录井... 迪那2气田为超高压低孔裂缝性砂岩凝析气藏。气田范围内,裂缝较为发育且非均质性较强,同时,储层裂缝发育程度与单井产能密切相关,因而,对该气田裂缝参数的定量表征及建模将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综合迪那2地区丰富的岩心、测井、录井及测试资料,对各项主要裂缝参数进行定量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控制迪那2气田裂缝发育的构造及地质因素;采用多属性体权重约束方法,建立了迪那2气田裂缝强度预测三维模型,实现了断层共生缝、构造成因缝、地质成因缝间的有效耦合,为裂缝属性参数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约束趋势体;同时,利用动态参数优化等效参数模型,大大提高了裂缝属性参数模拟的精度,形成了一套针对裂缝性油气藏由裂缝表征到建模的有效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裂缝性气藏 裂缝强度 裂缝建模 迪那2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滑移对缝高延伸影响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赵金洲 彭瑀 +1 位作者 李勇明 张烈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1-664,共4页
由不整合面和薄夹层形成的结构弱面会造成层间滑移,从而抑制水力裂缝的垂向延伸。其裂缝几何形态往往扭曲成含有水平组分的复杂裂缝,因而无法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模拟与定量分析。为确定层间滑移对裂缝高度的控制作用,在非连续分布正应力... 由不整合面和薄夹层形成的结构弱面会造成层间滑移,从而抑制水力裂缝的垂向延伸。其裂缝几何形态往往扭曲成含有水平组分的复杂裂缝,因而无法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模拟与定量分析。为确定层间滑移对裂缝高度的控制作用,在非连续分布正应力等效平面缝的理论基础上,考虑静态和动态两种应力强度因子,建立了包含净压力、缝高、地层应力、断裂韧性、水平段长度及其距裂缝中心距离等参数的数学模型。编程计算的结果显示,垂向扭曲结构形成的压降有可能高于隔层应力差,层间滑移对缝高延伸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压裂选井选层中应考虑将起裂点布置在薄层附近的适当位置,以达到减小缝高延伸、增加缝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层间滑移 裂缝延伸 缝高控制 应力强度因子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三向应力效应的最大Mises应力复合断裂判据 被引量:11
6
作者 栾茂田 杨新辉 +2 位作者 杨庆 樊成 叶祥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47-1652,共6页
通过对脆性断裂过程中开裂扩展机理的分析,提出了径向平面最大Mises应力(RPMS)概念。在平面应变条件下考虑泊松比的影响,对不同应力复合比的I-II复合型载荷作用下裂尖处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考虑裂尖处三向应力状态对断裂过... 通过对脆性断裂过程中开裂扩展机理的分析,提出了径向平面最大Mises应力(RPMS)概念。在平面应变条件下考虑泊松比的影响,对不同应力复合比的I-II复合型载荷作用下裂尖处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考虑裂尖处三向应力状态对断裂过程的影响,将径向平面上的最大Mises应力作为裂纹开裂扩展的控制因素。据此,针对复合型载荷模式,提出了裂尖复合脆性断裂判据及裂纹开裂方向表达式。将计算结果与现有试验或其他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验证了该径向平面上最大Mises应力断裂判据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断裂机理 断裂判据 裂尖模型 应力强度因子 最大Mises应力 复合型载荷 裂纹开裂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碾压混凝土断裂特性与诱导缝开裂条件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媛 张林 +1 位作者 何江达 王东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9,共5页
为了研究碾压混凝土的断裂特性和诱导缝的开裂条件,对多组碾压混凝土试件进行3点弯曲梁断裂试验,获得了碾压混凝土的抗拉、抗压强度,断裂韧度和断裂能,以及荷载-加载点挠度曲线、荷载-缝端开度曲线。根据断裂韧度和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 为了研究碾压混凝土的断裂特性和诱导缝的开裂条件,对多组碾压混凝土试件进行3点弯曲梁断裂试验,获得了碾压混凝土的抗拉、抗压强度,断裂韧度和断裂能,以及荷载-加载点挠度曲线、荷载-缝端开度曲线。根据断裂韧度和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结构模型中诱导缝的开裂相似条件。通过3点弯曲梁的非线性开裂计算,由试验测得的荷载-挠度曲线推求出材料的拉应变软化曲线,并将材料的单轴抗拉强度修正为三维状态下的抗拉强度,最终建立了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诱导缝开裂计算条件。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所获得的碾压混凝土的开裂特性和开裂条件应用于沙牌碾压混凝土高拱坝的结构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中,为研究混凝土高拱坝的开裂和破坏机理提供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压混凝土 诱导缝 断裂韧度 断裂能 开裂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在单轴冲击压缩荷载下的动态断裂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翟越 马国伟 +1 位作者 赵均海 胡昌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5-390,共6页
利用脉冲整形器改进后的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HPB)系统,对新加坡Bukit Timah地区的花岗岩圆柱形试样进行了高应变率下的单轴压缩实验。实验结果发现:随着应变率的增加,不仅花岗岩材料的抗压强度增大,而且以轴向拉伸劈裂为主要破坏形式... 利用脉冲整形器改进后的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HPB)系统,对新加坡Bukit Timah地区的花岗岩圆柱形试样进行了高应变率下的单轴压缩实验。实验结果发现:随着应变率的增加,不仅花岗岩材料的抗压强度增大,而且以轴向拉伸劈裂为主要破坏形式的破碎程度也有所提高,表现为碎块的尺寸减小和数量增加。针对上述花岗岩的动态特性,采用多裂纹相互作用的动态滑移型裂纹模型定量的分析了不同应变率下,材料的微裂纹的初始长度、角度、初始裂纹间距以及裂纹面的摩擦系数等微裂纹特征对材料动态强度及破碎的影响,将岩石类材料的宏观动力学特性与其细观微结构联系起来,合理地解释了花岗岩的动态强度及破碎程度的应变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PB 应变率 脉冲整形器 动态滑移型裂纹模型 动态应力强度因子 动态断裂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压裂中多裂缝间相互干扰力学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丽娜 陈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3-45,共3页
将复变函数理论与位错理论相结合 ,在考虑了裂缝表面有流体压力作用且裂缝间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下 ,建立了无限大介质中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学模型 ,利用该模型可对水力压裂中多裂缝间的相互干扰进行力学分析。假设裂缝沿着垂直于局部... 将复变函数理论与位错理论相结合 ,在考虑了裂缝表面有流体压力作用且裂缝间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下 ,建立了无限大介质中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学模型 ,利用该模型可对水力压裂中多裂缝间的相互干扰进行力学分析。假设裂缝沿着垂直于局部最大周向拉应力方向扩展 ,应用数值方法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求解 ,得到裂尖的应力强度因子及转角。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裂缝间存在相互干扰时所产生的剪切应力强度因子远远小于法向应力强度因子。当两个裂缝尖端垂向距离为零时 ,法向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最大值。两个裂缝尖端没交叠之前裂缝基本沿着轴线扩展 ;当尖端交叠面积较小时 ,两裂尖偏离自己的轴线向避开对方的方向扩展 ;当尖端交叠面积较大时 ,两裂缝向靠拢对方的方向扩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水力压裂 裂缝 裂尖 应力强度因子 叠加 裂缝扩张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腔后退的危岩断裂破坏分析——以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云涛 蔡强 +1 位作者 谢忠胜 梁炯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硬质岩体危岩的突发性破坏本质是岩体的脆性断裂破坏。以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为例,将危岩后缘卸荷裂隙的扩展贯通简化为半无限大板的边缘裂纹断裂问题,建立了卸荷结构面接触与非接触的裂纹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Ⅰ型裂纹、Ⅱ型裂纹应... 硬质岩体危岩的突发性破坏本质是岩体的脆性断裂破坏。以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为例,将危岩后缘卸荷裂隙的扩展贯通简化为半无限大板的边缘裂纹断裂问题,建立了卸荷结构面接触与非接触的裂纹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Ⅰ型裂纹、Ⅱ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以及联合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并基于数值模拟手段提出了危岩结构面正应力与剪应力确定方法。万州太白岩危岩W10断裂破坏分析结果表明:危岩崩塌失稳受控于岩腔的深度,岩腔深度加大,后缘卸荷裂隙扩展,其力学机制根据岩腔深度变化表现为拉破坏和拉剪破坏;对于危岩W10,裂纹联合应力强度因子随岩腔深度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大的趋势,Ⅰ型裂纹断裂应力强度因子具有与联合应力强度因子相同的变化特征;岩腔深度3~6 m以及9~10 m内,危岩裂纹主要为拉应力集中状态;岩腔深度6~9 m时,危岩裂纹处于拉剪应力状态;当岩腔深度为3.8 m时,危岩W10发生拉剪断裂破坏,断裂扩展角为2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力学模型 应力强度因子 断裂判据 危岩 岩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N的页岩气储层裂缝建模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彬 王军 +4 位作者 谭亦然 汤勇 缪尉杰 鄢雨 唐弘程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5年第12期62-65,73,共5页
针对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的特征,建立采用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和思路。以页岩I区块为例,首先建立页岩气藏三维构造模型,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页岩气藏基质属性模型,奠定了裂缝建模的基础;接着在地震属性体... 针对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的特征,建立采用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和思路。以页岩I区块为例,首先建立页岩气藏三维构造模型,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页岩气藏基质属性模型,奠定了裂缝建模的基础;接着在地震属性体约束下,以裂缝密度、长度、倾角及方位角等数据建立裂缝密度分布模型;最后以裂缝密度模型为控制条件,采用离散裂缝网络技术建立裂缝网络模型及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等属性模型。通过生产动态分析,该模型满足气藏数值模拟精度要求,能比较真实的描述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的几何特征和分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裂缝建模 离散裂缝网络技术 裂缝密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缺口系数评述 被引量:5
12
作者 夏开全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5期676-685,共10页
对疲劳缺口系数Kf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综述,对目前已被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一些典型Kf表达式作了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按照不同的Kf表达式建立所作的基本假设可将Kf表达式大致分为平均应力模型、断裂力学模型和场强法模... 对疲劳缺口系数Kf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综述,对目前已被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一些典型Kf表达式作了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按照不同的Kf表达式建立所作的基本假设可将Kf表达式大致分为平均应力模型、断裂力学模型和场强法模型三类。对以上三类模型的比较分析表明,平均应力模型是应力场强法模型的特例;断裂力学模型是建立在非扩展小裂纹基础上的,对应力集中系数较大的缺口较为合理;应力场强法模型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集中 疲劳强度 断裂力学 缺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岩相表征及页理缝三维离散网络模型 被引量:12
13
作者 欧成华 李朝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开展页岩岩相表征及页理缝三维离散网络模型研究。页理缝的发育受控于页岩的岩相类型,不同岩相内页理缝发育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据此,研制出基于岩相表征的页理缝三维离... 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开展页岩岩相表征及页理缝三维离散网络模型研究。页理缝的发育受控于页岩的岩相类型,不同岩相内页理缝发育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据此,研制出基于岩相表征的页理缝三维离散网络模型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页岩储集层岩相分析和页理缝描述,建立岩相与页理缝特征模式,依靠页岩岩相三维模型,建立页理缝发育指数三维模型和页理缝发育强度三维模型,最终建立页理缝三维离散网络模型。通过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集层页理缝离散三维模型的建立,不仅在三维空间充分展示了页岩气主力产层内页理缝的分布位置、发育规模以及每条页理缝的倾角、方位角的信息,为后续的生产模拟提供了页理缝地质参数,也为类似页岩页理缝建模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页理缝 发育指数 发育强度 三维离散网络模型 四川盆地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线性离散模型的FGM板断裂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正文 沈孔健 万水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84,90,共9页
为对功能梯度材料(FGM)板进行断裂力学分析,提出了施加温度场建立FGM板分层线性离散模型的方法.采用该方法、梯度有限元法和常规有限元法对FGM板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可行.在所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扩展有限... 为对功能梯度材料(FGM)板进行断裂力学分析,提出了施加温度场建立FGM板分层线性离散模型的方法.采用该方法、梯度有限元法和常规有限元法对FGM板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可行.在所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扩展有限元法求解含裂纹FGM板的位移场,再利用位移外推法计算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通过上述方法对不同材料梯度参数、裂纹尺寸、裂纹倾斜角的FGM板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合理地选择FGM板的梯度参数并控制裂纹尺寸能有效降低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所提出的方法可推广应用于材料梯度分布为任意连续变化的FGM板断裂力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力学 功能梯度材料板 分层线性离散模型 温度场 扩展有限元法 应力强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动接触疲劳作用下的铁轨裂纹萌生与扩展机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惠强 刘园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9,共8页
为研究高速铁路由于滚动接触而导致铁轨表面产生裂纹的安全问题,以欧洲地区的研究为主,综述滚动接触疲劳作用下铁轨裂纹萌生与扩展机理及预测裂纹萌生与扩展机理的模型与方法,总结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热点.
关键词 滚动接触疲劳 铁轨裂纹 塑性棘轮效应 砖块模型 断裂力学 应力强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有限元法的平面多裂纹结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薛小锋 冯蕴雯 冯元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8-512,共5页
在考虑材料参数、裂纹长度、外载分散性的前提下,文章首先用一般六节点单元和六节点奇异等参单元建立了平面裂纹的有限元模型,用Taylor展开随机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平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分散性。在考虑多裂纹结构的断裂韧性和应力强度因子... 在考虑材料参数、裂纹长度、外载分散性的前提下,文章首先用一般六节点单元和六节点奇异等参单元建立了平面裂纹的有限元模型,用Taylor展开随机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平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分散性。在考虑多裂纹结构的断裂韧性和应力强度因子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可靠性分析中的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和二阶窄边界理论,建立了多裂纹结构的裂纹失稳扩展可靠性模型。当结构处于平面应变状态时,极限应力强度因子可以直接采用材料断裂韧性,当结构的厚度不能满足平面应变状态要求时,必须将材料平面应变断裂韧性转换为能适用的极限应力强度因子;对于各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及其分散性,可以通过随机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纹 可靠性模型 应力强度因子 随机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DFN方法建立下寺湾地区长7陆相页岩气藏裂缝模型 被引量:7
17
作者 曹成 高潮 +1 位作者 陈立军 张磊 《非常规油气》 2014年第3期11-17,共7页
目前,页岩气藏的数值模拟主要采用等效连续模型,但陆相页岩气藏的裂缝具有强非均质性,等效连续模型对裂缝非均质性过度简化,不再适用于陆相页岩气藏;为了实现陆相页岩气藏天然裂缝系统的模拟,采用离散裂缝网络(DFN)建模方法建立陆相页... 目前,页岩气藏的数值模拟主要采用等效连续模型,但陆相页岩气藏的裂缝具有强非均质性,等效连续模型对裂缝非均质性过度简化,不再适用于陆相页岩气藏;为了实现陆相页岩气藏天然裂缝系统的模拟,采用离散裂缝网络(DFN)建模方法建立陆相页岩气藏天然裂缝模型。通过岩心描述、成像测井分析、常规测井分析得到裂缝信息,并与DFN随机建模方法有机结合,建立可靠的裂缝模型;裂缝方位采用多峰分布函数模拟,裂缝大小(长度、开度)采用分数维与裂缝大小的函数模拟;在此基础上,通过裂缝密度的约束来建立页岩气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并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张家滩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建立泥页岩裂缝系统的离散裂缝网络模型。采用微地震资料对所建DFN模型进行检验,证实所建立的DFN模型符合真实泥页岩天然裂缝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DFN 裂缝密度 多峰分布 分形几何 盒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器MSD结构剩余强度可靠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薛小锋 郑香伟 +1 位作者 李咪咪 冯蕴雯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5-200,共6页
飞行器结构的多裂纹是导致结构可靠性降低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在考虑结构多裂纹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对飞行器多裂纹结构进行剩余强度可靠性研究,并探寻影响剩余强度及其可靠性的主要原因。首先通过建立断裂力学有限元模型对飞行器典型MSD... 飞行器结构的多裂纹是导致结构可靠性降低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在考虑结构多裂纹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对飞行器多裂纹结构进行剩余强度可靠性研究,并探寻影响剩余强度及其可靠性的主要原因。首先通过建立断裂力学有限元模型对飞行器典型MSD(Multiple-Site Damage)壁板结构进行确定性的剩余强度计算;接着在剩余强度和载荷分别服从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MSD壁板的剩余强度可靠性模型;最后通过数值积分对一组2024-T3 MSD壁板进行了剩余强度及其失效概率计算。对比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得到的结构失效概率基本一致。该方法考虑了裂纹间的相互影响、裂纹扩展阻力曲线、剩余强度和载荷的概率分布等方面的因素,可为研究飞行器结构多裂纹现象提供一定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D壁板 有限元 剩余强度 分布 可靠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vention and forecasting of rock burst hazards in coal mines 被引量:38
19
作者 DOU Lin-ming LU Cai-ping MU Zong-long GAO Ming-shi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5期585-591,共7页
Rock bursts signify extreme behavior in coal mine strata and severely threaten the safety of the lives of miner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oductivity of miners. In our study, an elastic-plastic-brittle model... Rock bursts signify extreme behavior in coal mine strata and severely threaten the safety of the lives of miner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oductivity of miners. In our study, an elastic-plastic-brittle model for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coal/rock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e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field testing, simulation and other means, which perfectly predict sudden and delayed rock bursts.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EME), acoustic emission (AE) and microseism (MS) effects in the process from deformation until impact rupture of coal-rock combination samples, a multi-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premonitory technology was formed, largely depending on these three forms of emission. Thus a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for forecasting rock bursts in space and time was established. We have presented the intensity weakening theory for rock bursts and a strong-soft-strong (3S) structural model for controlling the impact on rock surrounding roadways, with the objective of 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stablishing references for parameters for the weakening control of rock bursts. For the purpose of prevention, key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directional hydraulic fracturing are reveal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s well as those from deep-hole controlled blasting in coal seams and rock,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ques were established and anti-impact hydraulic props, suitable for roadways subject to hazards from rockburst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These technologi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most coal mines in China, subject to these hazards and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bursts elastic-plastic-brittle model multi-parameter premonitory intensity weakening strong-soft-strong (3S) structure directional hydraulic fracturing anti-impact hydraulic pr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优先流对裂隙分布密度、灌水强度及土壤湿度的响应机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凤仪 朱成立 +2 位作者 王策 陈于 马靓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1,共10页
【目的】研究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湿度)、裂隙分布密度及灌水强度对裂隙优先流强度的影响机理。【方法】构建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优先流双域渗透模型,并通过染色示踪试验进行物理模拟及模型验证,基于模型数值模拟了裂隙分布密度、初始含... 【目的】研究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湿度)、裂隙分布密度及灌水强度对裂隙优先流强度的影响机理。【方法】构建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优先流双域渗透模型,并通过染色示踪试验进行物理模拟及模型验证,基于模型数值模拟了裂隙分布密度、初始含水率和灌水强度三维因素旋转组合下的优先流特征。【结果】试验区的浅小型裂隙(裂隙平均宽度0.2 cm≤wc≤1.0 cm,平均深度0.5 cm≤d≤10 cm)与优先流的发育无直接联系,宽深型裂隙(裂隙平均宽度w_(c)≥2 cm,平均深度d≥50 cm)是产生裂隙优先流的主要原因;宽深型裂隙分布密度增大,基质流深度、染色面积率以及灌水均匀度增加;模型对裂隙优先流的模拟效果较好(R^(2)=0.951,P<0.01);模拟结果显示,裂隙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优先流的最大入渗深度;接近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灌水强度无法触发优先流,随着灌水强度增加,优先流程度和最大入渗深度增加,基质流深度和灌水均匀度降低;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和裂隙分布密度增大,基质流深度和灌水均匀度增加,优先流程度降低。【结论】对于缩胀性较强、有机质量丰富的农田土壤,降低灌水强度、提高土壤初始含水率及裂隙分布密度能有效抑制裂隙优先流并提高灌水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优先流 双域渗透模型 裂隙分布密度 土壤初始含水率 灌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