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apparatus for investigating stress,deformation and seepage coupling properties of rock fractures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才华 陈从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662-1666,共5页
A true triaxial apparatus which is composed of three units was presented.The apparatus allows for investigations on deformation and seepage behaviors of a single rock fracture subjected to lateral stress and normal st... A true triaxial apparatus which is composed of three units was presented.The apparatus allows for investigations on deformation and seepage behaviors of a single rock fracture subjected to lateral stress and normal stress.The first unit has three jacks which can apply loads independently in three orthogonal directions.The second unit is used to supply water inflow,control seepage pressure and measure flow velocity in real time.The third unit is for measuring the normal deformation of rock fractures.Some tests for investigating the normal deformation and seepage behaviors of rock fractures subjected to normal and lateral loads on hard granite specimens with an artificial persistent fracture,were introduced.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normal deformation and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r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normal stress but also by the lateral stress.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aperture and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normal stress bu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lateral stress and both the aperture and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bey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normal stress and the lateral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ue triaxial apparatus rock fractures normal stress lateral stress normal deformation seepage properties hydraulic con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面动压巷道“支卸”双效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2
作者 覃杰 方树林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46,共12页
针对综采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引起动压巷道围岩大变形的现象,以潞安矿区五阳煤矿综采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地质力学参数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业性试验等多种手段,提出了基于强力支护和水力压裂卸压的动压巷道... 针对综采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引起动压巷道围岩大变形的现象,以潞安矿区五阳煤矿综采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地质力学参数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业性试验等多种手段,提出了基于强力支护和水力压裂卸压的动压巷道“支卸”双效围岩控制技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基本顶水力压裂卸压对采空区悬顶结构和动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水力压裂切顶可以减小顶板悬臂长度、降低综采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在顶板水力压裂卸压机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动压巷道强力支护作用机理,通过将水力压裂技术和强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针对动压巷道的“支卸”双效围岩控制理论和支护设计原则。在五阳煤矿7609运输巷对“支卸”双效围岩控制理论开展了工业试验,现场实测数据显示,压裂段巷道顶底板位移量和两帮位移量比非压裂段分别减小53%和71%。“支卸”组合工程技术措施在提高支护系统强度和刚度的同时,降低了巷道围岩压力,可有效控制动压巷道的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压巷道 水力压裂 侧向支承压力 顶板悬臂长度 强力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突骨折内固定联合桡侧副韧带修复治疗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潘超 闫兵山 +5 位作者 刘俊阳 韩磊 张博 田旭 刘林涛 东靖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 比较冠状突骨折内固定伴或不伴桡侧副韧带(LRCL)修复治疗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PMR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间符合标准的33例PMRI患者资料。15例患者接受单纯冠状突骨折内固定,18例患者行冠状突骨折... 目的 比较冠状突骨折内固定伴或不伴桡侧副韧带(LRCL)修复治疗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PMR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间符合标准的33例PMRI患者资料。15例患者接受单纯冠状突骨折内固定,18例患者行冠状突骨折内固定联合桡侧副韧带修复,对两组围手术期资料、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52个月,平均随访33.5个月。单纯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联合LRCL修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RCL联合修复组的屈肘及伸肘角度优于单纯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旋前、旋后角度无组间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LRCL联合修复组的MEPS评分及DASH评分均优于单纯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CL联合修复组1例患者出现外侧伤口愈合不良,两组患者分别有2例患者出现尺神经麻木症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Hastings&Graham异位骨化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肱桡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的PMRI患者,冠状突骨折内固定联合LRCL修复可显著改善肘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评分,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及异位骨化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冠状突 骨折固定 桡侧副韧带 韧带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4
作者 杨俊 高辉 +1 位作者 侯鹏程 周江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humeral condylar fracture,LHCF)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鹰潭一八四医院骨科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94例LHCF患儿临床...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humeral condylar fracture,LHCF)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鹰潭一八四医院骨科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94例LHCF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部位、受伤方式、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情况、手术时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等。随访6~12个月,进行疗效判定,并根据是否出现针道感染、肘内外翻、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分为正常组(84例)和并发症组(1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LHCF的手术时间为(56.62±8.95)min,术中出血量为(2.34±0.36)mL,住院时间为(4.93±1.15)d。疗效优52例、良33例、可6例、差3例,疗效优良率为90.43%(85/94)。随访期间出现钉道感染4例,肘内翻1例,肘外翻2例,延迟愈合1例,关节僵硬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10/9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手术时机和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手术时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LHCF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疗效好,并发症较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儿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手术时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髁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数据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力压裂法的皖南山区地应力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
5
作者 何维山 郭城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234-239,共6页
地应力测量在矿产资源开发、水利水电及公(铁)隧道工程等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地下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次采用水力压裂法在皖南山区灰岩、花岗岩、变质砂岩中布设测点并获取24组地应力数据,统计分析皖南山区地应力与埋... 地应力测量在矿产资源开发、水利水电及公(铁)隧道工程等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地下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次采用水力压裂法在皖南山区灰岩、花岗岩、变质砂岩中布设测点并获取24组地应力数据,统计分析皖南山区地应力与埋深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皖南测试地区,埋深为235~560 m时,最大主应力为7.14~13.47 MPa,平均为10.36 MPa,平均应力梯度为1.67 MPa/100 m;最小主应力为4.21~9.51 MPa,平均为6.98 MPa,平均应力梯度为1.55 MPa/100 m,最大主应力方向为115°~141°;当岩石埋深小于330 m时,该区域地应力状态主要比较为:S_(H)>σ_(v)>S_(h);当埋深大于330 m时,地应力状态转变比较为:σ_(v)>S_(H)>S_(h),优势应力由平面最大主应力逐渐转变为垂直主应力;最大主应力值与最小主应力值之比(S_(H)/S_(h))为1.20~1.92,侧压系数(λ)在所测区间均小于1,并且S_(H)/S_(h)与λ都有着随埋深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法 平面主应力 埋深 侧压系数 皖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砂泥岩地层中断裂封闭性评价SGR法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朱焕来 王卫学 +1 位作者 付广 孙月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5,共7页
SGR法评价断裂在砂泥岩地层中侧向封闭性时,通常采用统计得到的常数作为下限值,导致评价结果与勘探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偏差。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断裂倾角、断层岩压实成岩时间、目的储层泥质含量和压实成岩时间,确定断裂在砂泥岩地层中侧... SGR法评价断裂在砂泥岩地层中侧向封闭性时,通常采用统计得到的常数作为下限值,导致评价结果与勘探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偏差。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断裂倾角、断层岩压实成岩时间、目的储层泥质含量和压实成岩时间,确定断裂在砂泥岩地层中侧向封闭所需的最小断层岩泥质含量。研究表明:最小断层泥质含量是基于封闭机理所求的一个变值,解决了SGR法统计采用常数值存在偏差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侧向封闭性评价的准确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西部呼和诺尔构造带F3断裂在南二段砂泥岩储层的侧向封闭性评价,获得了测点5、7、8和12—15处F3断裂在南二段砂岩储层内侧向封闭,而其余测点处侧向不封闭的重要认识。该认识与油气主要分布在测点7、8、12、14处的情况吻合。研究成果对含油气盆地砂泥岩地层断层型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指明油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砂泥岩地层 侧向封闭性 SGR法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顶板悬顶致灾机理及切顶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耿铭 孙静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41,共10页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煤柱应力分布及3810运输巷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降低悬顶长度、在煤柱上方合理位置断裂,能够有效降低煤柱侧向应力集中程度,减少巷道围岩的破坏范围及变形。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煤柱采空区侧厚硬悬顶进行切顶卸压控制,促使厚硬顶板及时垮落,提高采空区顶板垮落带高度,从而降低煤柱承载的载荷并为煤柱提供侧向约束,提高煤柱承载性能。提出了厚硬侧向悬顶水压致裂切顶卸压控制方案并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3810运输巷采取水力压裂切顶措施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显著改善;切顶后巷道两帮最大值移近量为600 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77 mm;相对于未采取切顶方案的区段,巷道变形量分别降低39.6%(两帮)、31.8%(顶板),巷道有效断面能够满足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长壁工作面 侧向悬顶 致灾机理 煤柱应力 切顶位置 水压致裂 切顶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废弃油井层温衰减规律及注入参数对注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石昌帅 王成之 祝效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利用废弃油井开发地热资源是降低地热开发成本、促进商业推广的有效措施,其中层温衰减规律对地热系统取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以废弃油井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泰森多边形理论对储层裂缝进行了划分,建立了三维油水两相热流耦合数值模... 利用废弃油井开发地热资源是降低地热开发成本、促进商业推广的有效措施,其中层温衰减规律对地热系统取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以废弃油井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泰森多边形理论对储层裂缝进行了划分,建立了三维油水两相热流耦合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储层条件与布井结构下的层温衰减规律,探究了注入参数等因素对地热注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低渗透储层抽采30年生产温度最大差值可达22.08 K,高渗透储层(1.0×10^(-13) m^(2))温度过度衰减,长年限采热效率低;(2)储层含油率与生产温度和发电功率呈正相关关系,生产30年后差值最大可达11.57 K与0.12 MW;(3)分支井沿垂直方向会形成低温波谷,层温衰减高于储层其余部分,数量增加对注采影响小;(4)注入速率与发电功率、生产温度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但注入速率超过89 kg/s时不利于长年限开采。结论认为:(1)储层取热性能对初始渗透率最为敏感,注入速率与储层含油率次之,优先开发低渗透储层有利于长年限采热;(2)应利用油田地热降低稠油黏度,形成地热辅助采油模式,以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3)选取6支分支井与89 kg/s的注入速率可得到可观取热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系统 废弃油井 泰森多边形 离散裂缝网络 初始含油率 层温衰减 取热性能 多分支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孟超 孟真 +2 位作者 黄欣 杨群 赵逢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79-2286,共8页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后内固定治疗,但近年来采用闭合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报道渐多,但究竟哪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更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闭合复位经皮穿针(CRPP)、...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后内固定治疗,但近年来采用闭合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报道渐多,但究竟哪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更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闭合复位经皮穿针(CRPP)、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ORKF)在小儿肱骨外髁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在内的中文和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3-01-01。筛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后,对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相关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1165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CRPP组患儿手术时间短于ORKF组(MD=-11.81,95%CI=-15.04~-8.58,P<0.00001),术中出血量低于ORKF组(MD=-3.36,95%CI=-4.37~-2.36,P<0.00001),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ORKF组(MD=-3.92,95%CI=-6.80~-1.03,P=0.008),克氏针存留时间短于ORKF组(MD=-3.35,95%CI=-6.33~-0.38,P=0.03),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率低于ORKF组(OR=0.44,95%CI=0.25~0.76,P=0.006),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ORKF组(OR=0.33,95%CI=0.19~0.56,P<0.0001),浅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ORKF组(OR=0.39,95%CI=0.21~0.73,P=0.003);而两组深部感染、不良愈合、肱骨外髁缺血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P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无论从效果还是从整体并发症上均优于ORKF,但在具体并发症方面尚需更多高质量文献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肱骨外髁骨折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儿童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向应力作用下砂岩结构面摩擦特性
10
作者 王者超 赵金萌 +2 位作者 乔丽苹 闵忠顺 李晓光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88-2197,共10页
目前,在实验室中研究岩石结构面摩擦性质的实验大多只在受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受力状态下进行。然而实际工程中的受力状态为真三向应力状态,也就是同时受3个方向不相等的法向应力、侧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受力状态。因此,我们进行了同时... 目前,在实验室中研究岩石结构面摩擦性质的实验大多只在受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受力状态下进行。然而实际工程中的受力状态为真三向应力状态,也就是同时受3个方向不相等的法向应力、侧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受力状态。因此,我们进行了同时受法向应力、侧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双剪结构面摩擦实验,来研究真三向应力下岩石结构面的摩擦特性。岩石结构面摩擦特性包括摩擦系数和摩擦系数降。实验结果分析了侧向应力、剪切速率、剪切位移对摩擦系数、摩擦系数降的影响。分析得到摩擦系数随侧向应力增大而增大,随剪切位移增大而减小;剪切速率1μm·s^(-1)阶跃到10μm·s^(-1),摩擦系数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减小,剪切速率10μm·s^(-1)阶跃到100μm·s^(-1),摩擦系数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增大;摩擦系数降与剪切位移无关,随侧向应力增加而减小;摩擦系数降在剪切速率10μm·s^(-1)时最大。该方法设计的岩石结构面摩擦实验更符合实际工程受力状态,因此得到的实验结果对了解实际工程结构面摩擦特性更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摩擦特性 侧向应力 剪切速率 剪切位移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工作面临空巷道动压显现机理及预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朝 张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20,共9页
临空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是巷道控制的技术难点,煤层开采厚度越大、覆岩强度越高,临空巷道变形控制难度越大。针对榆树坡煤矿大采高工作面开采的临空巷道动压控制难题,建立了临空巷道侧向悬板结构的力学模型,理论分析得到基本顶侧向最大悬... 临空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是巷道控制的技术难点,煤层开采厚度越大、覆岩强度越高,临空巷道变形控制难度越大。针对榆树坡煤矿大采高工作面开采的临空巷道动压控制难题,建立了临空巷道侧向悬板结构的力学模型,理论分析得到基本顶侧向最大悬顶长度为4.69 m,基本顶应变能密度最大值位于煤柱内5.51 m处,其值为2.831×10^(6) J/m^(3),基本顶积聚应变能为3.269×107 J。进一步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临空巷道围岩塑性区发育、变形规律及围岩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临空煤柱支承应力可达35 MPa以上,是造成巷道煤柱帮锚杆索受力程度大、煤柱帮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现场采用“卸压孔+侧向切顶”的综合技术手段对临空动压巷道进行控制,设计卸压孔孔径为108 mm,孔深7 m;水力压裂孔分为L孔、S孔,孔径60 mm,间距8 m,垂直压裂高度分别为50 m、30 m,注水量80 L/min。现场实践表明,相比未实施卸压措施段,巷道围岩变形量减少30%以上,巷道底鼓情况得到明显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临空巷道 侧向悬板 卸压孔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沙垒田西北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形成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志 叶涛 +3 位作者 肖述光 李飞 高文博 戴建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5-1828,共14页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目前已发现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对构造低部位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的储层发育程度以及成藏规模还缺乏深入认识。为了探索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规律,明...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目前已发现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对构造低部位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的储层发育程度以及成藏规模还缺乏深入认识。为了探索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规律,明确油气成藏条件,本研究以沙垒田西北(沙西北)斜坡带为靶区,开展了潜山构造演化、储集空间形成机理、潜山油气成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西北斜坡带下古生界潜山岩性由上组合(大套灰岩夹白云岩、泥灰岩)和下组合(鲕粒灰岩、灰岩和泥岩互层)组成,崮山组区域稳定泥岩是二者的分界线;斜坡带潜山经历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五期构造运动,具有跷跷板式构造演化特征,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为储层发育奠定基础,优势岩性组合-叠合应力成缝-多期岩溶改造三元耦合控制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上组合形成似层状缝溶型优质储层,是优势的油气聚集层系;低斜坡碳酸盐岩潜山处于烃源岩超压中心与常压储层直接接触的常超过渡带,发育上组合表生岩溶成储-下组合致密层遮挡封盖的地层侧封油气成藏模式,形成斜坡带大中型油田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斜坡带潜山 缝溶型储层 地层侧封 油气成藏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单裂隙分布位置对洞室围岩失稳特征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宝文 宋金科 +3 位作者 李雪迎 刘会欣 栾亚伟 南博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19,共5页
为研究纵向裂隙分布位置对洞室围岩失稳特征的影响规律,通过无预制裂隙洞室模型及含不同位置预制裂隙洞室模型双轴加载试验,结合数字图像技术(DIC)对比分析了洞室模型宏观力学参数及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随侧压力系数(λ)增大,洞室... 为研究纵向裂隙分布位置对洞室围岩失稳特征的影响规律,通过无预制裂隙洞室模型及含不同位置预制裂隙洞室模型双轴加载试验,结合数字图像技术(DIC)对比分析了洞室模型宏观力学参数及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随侧压力系数(λ)增大,洞室模型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λ=1时达到最大值,弹性模量与之相反,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从破坏模式来看,λ<1时,洞室破坏模式主要由张拉破坏逐渐转为拉剪复合破坏,裂隙位于拱顶,底板破坏明显,而裂隙位于直墙和底脚处,拱顶及底脚均破坏严重,随λ增大,λ≥1时,模型破坏以张拉裂纹为主,相比其他两个位置的裂隙,裂隙位于直墙,洞室稳定性最差;在相同λ下,高应变集中区会随裂隙位置改变而发生转移,但高应变区主要集中在预制裂隙端及洞室两底脚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压力系数 数字图像技术 裂纹扩展 纵向单裂隙分布位置 起裂应力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后外髁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林基 潘源城 +3 位作者 林然 黄鸿哲 林伟凡 陈顺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9-103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后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州市第二总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337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过程中通过X线片评估是否发生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avasc...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后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州市第二总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337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过程中通过X线片评估是否发生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并以其作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侧别、BMI、Weiss分型、初始位移、骨折块是否翻转、术后移位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术中造影以及复位方式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自变量,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AVN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并得出最佳截断值。结果337例患儿中,7例(2.1%,7/337)术后发生AVN。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AVN组与无AVN组患儿的年龄[2(1,4)岁比4(3,6)岁]、初始移位距离[14.8(11.3,15.8)mm比6.1(3.7,12.1)mm]、AVN患儿骨折块翻转率(6/7比76/3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两组性别、侧别、BMI、Weiss分型、术后移位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关节腔造影以及复位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AVN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偏小(OR=1.953,95%CI:1.065~3.571)、骨折块翻转(OR=29.413,95%CI:1.138~760.015)。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6,年龄2.5岁是该预测模型的最佳截断值;年龄<2.5岁组和年龄≥2.5岁组患儿的AVN发生率(7.0%比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年龄偏小、骨折块翻转是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术后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2.5岁可以作为最佳截断值用于预测AVN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髁骨折 缺血性坏死 危险因素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对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意义 被引量:48
15
作者 张世民 马卓 +2 位作者 杜守超 胡孙君 陶友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 目的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骨性面积、软组织附着及其面积以及外侧壁骨皮质的厚度。结果骨性外侧壁平均高(24.4±2.4)mm,宽(23.3±2.0)mm,面积(567.0±82.8)mm2。臀中肌、臀小肌的止点与股外侧肌起点,在外侧壁处相互交织,形成致密坚韧的腱膜样重叠部,平均高(33.2±2.3)mm,宽(28.2±1.9)mm,厚(1.6±0.1)mm。老年人小转子平面的股骨外侧壁皮质薄弱,厚仅(2.3±0.5)mm。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皮质薄弱,容易骨折。推荐选用头髓钉系统进行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外侧壁 外侧骨皮质 转子外侧壁 外侧壁软组织 转子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地图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张英琪 张世民 +3 位作者 熊文峰 马卓 杜守超 胡孙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等参数,并在3D重建模型上绘制骨折特征地图。结果 96例患者中56例有外侧壁骨折,其中A2型71.4%(40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10.1±6.0)mm,高度(23.1±11.3)mm,面积(158.5±105.2)mm2,占外侧壁面积(12.1±8.1)%,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64.6±14.5)°;A3型28.6%(16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26.0±7.0)mm,高度(38.8±11.7)mm,面积(860.1±357.0)mm2,占外侧壁面积(64.5±25.9)%,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30.2±39.6)°。结论不同类型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特征有明显差异,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骨折信息,可为制作转子间骨折模型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地图 影像叠加 股骨近端外侧壁 转子外侧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牛地气田长水平段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设计技术 被引量:42
17
作者 陈作 何青 +2 位作者 王宝峰 刘世华 吴春方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85,共4页
针对大牛地气田长水平段水平井压裂段数多、缝间干扰严重、压裂液滞留地层时间长且滤失量大、对地层伤害大、排液周期长等问题,采用油藏数值模拟、裂缝模拟及室内试验等技术手段,优化了裂缝参数、布缝方式、分段压裂工艺与施工参数,研... 针对大牛地气田长水平段水平井压裂段数多、缝间干扰严重、压裂液滞留地层时间长且滤失量大、对地层伤害大、排液周期长等问题,采用油藏数值模拟、裂缝模拟及室内试验等技术手段,优化了裂缝参数、布缝方式、分段压裂工艺与施工参数,研究了压裂液同步破胶方法,形成了长水平段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设计技术。该技术在大牛地气田进行了广泛的现场应用,盒1层21口水平段长度超过1 000m的气井压裂结果表明:裂缝间距优化合理,后期生产没有出现明显的缝间干扰现象;施工参数与地层匹配性好,工艺成功率100%;压裂液同步破胶取得明显成效,基本达到同步破胶的目的;降低了地层滤失,提高了排液效果,压裂后自喷排液率达到50.0%以上;压裂措施有效率100%,平均产气量4.5×104 m3/d,产量增幅明显。现场应用分析表明,长水平段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设计技术可大大提高大牛地气田特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水平段水平井 水力压裂 压裂设计 裂缝参数 破胶剂 大牛地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裂隙阵列侧向测井响应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邓少贵 李智强 陈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60,共6页
裂隙是煤层气储层重要的流体渗流通道,是煤层气有效储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研究裂隙的测井响应特征是确定煤层裂隙参数的关键。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确定不同裂隙条件的阵列侧向测井响应。研究表明:阵列侧向测井修正的视电导率与裂隙孔... 裂隙是煤层气储层重要的流体渗流通道,是煤层气有效储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研究裂隙的测井响应特征是确定煤层裂隙参数的关键。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确定不同裂隙条件的阵列侧向测井响应。研究表明:阵列侧向测井修正的视电导率与裂隙孔隙度、裂隙流体电导率基本为线性关系;随裂隙倾角增大,阵列侧向视电阻率升高;随基块电阻率增大,阵列侧向视电阻率增加;高角度裂隙(组)的阵列侧向测井深浅视电阻率呈现正差异,而基块电阻率较大的低角度裂隙(组)的响应可呈现负差异特征;相同裂隙孔隙度下,裂隙密度增加可能使裂隙组的阵列侧向视电阻率增加,当裂隙密度足够大时,测井响应基本不随裂隙密度发生变化;交叉裂隙的测井响应与平行裂隙组差异明显,且不同倾角组合的交叉裂隙的测井响应之间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储层 裂隙倾角 裂隙张开度 裂隙孔隙度 孔隙流体 阵列侧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分型及外侧壁厚度对动力髋螺钉治疗外侧壁完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32
19
作者 季英楠 阿良 +1 位作者 赵忠海 邓纯博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8-821,825,共5页
目的 探讨骨折分型及外侧壁厚度对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外侧壁完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4年11月应用DHS治疗的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资料。按Gotfried分型分为外侧壁稳定型组(n=37,AO31A1型22例和... 目的 探讨骨折分型及外侧壁厚度对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外侧壁完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4年11月应用DHS治疗的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资料。按Gotfried分型分为外侧壁稳定型组(n=37,AO31A1型22例和A2.1型15例)和外侧壁危险型组(n=35,AO31A2.2型19例,AO31A2.3型16例)。术前测量X线片上的外侧壁厚度值,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中、术后有无并发外侧壁骨折。采用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外侧壁稳定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低于外侧壁危险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侧壁稳定型组术中仅2例并发外侧壁骨折,术后X线提示2例并发外侧壁骨折,而外侧壁危险型组术中10例并发外侧壁骨折,术后X线提示3例并发外侧壁骨折。外侧壁稳定型组术前X线上测量外侧壁厚度为(28±6.2)mm,明显高于外侧壁危险型组[(22±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1年以上者50例,FRS评分:外侧壁稳定型组(76.5±7.9)分,外侧壁危险型组(64.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侧壁厚度和骨折分型是影响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并发继发性外侧壁骨折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髋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外侧壁 动力髋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与外侧入路治疗成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邓纯博 刘学勇 +2 位作者 阿良 李洪秋 赵忠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8-823,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跗骨窦入路和外侧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收集跗骨窦入路... 目的系统评价跗骨窦入路和外侧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收集跗骨窦入路和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873足,其中跗骨窦入路397足,外侧入路476足。meta分析结果显示,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外侧入路(OR=0.19,95%CI:0.10~0.34,P<0.001),SF-36评分优于外侧入路(MD=1.01,95%CI:0.70~1.33,P<0.01),手术时间低于外侧入路(SMD=-1.66,95%CI:-1.97^-1.35,P<0.001)。2种入路在术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跗骨窦入路术后切口并发症较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跗骨窦入路 外侧入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