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与生态需水量研究
1
作者 田芸 吉祖稳 +1 位作者 王党伟 谢益芹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5,188,共9页
[目的]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水量需求,阐明植被覆盖度对生态补水的响应机制,进而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2年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 [目的]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水量需求,阐明植被覆盖度对生态补水的响应机制,进而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2年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计算植被覆盖度,采用slope趋势分析等方法,明确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补水量的响应,基于功能设定法及面积定额法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需水量进行估算。[结果](1)黄河三角洲植被改善区域面积和退化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3.2%和27.7%,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2)生态补水的实施对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补水实施以后,植被退化区域的面积占比减小,植被改善区域的面积占比增加;(3)黄河三角洲全年最小、适宜及最大生态需水量分别为2.91亿m³、5.43亿m³和9.11亿m³;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全年最小、适宜和最大生态需水量分别为0.98亿m³、1.82亿m³和3.07亿m³。[结论]生态补水显著提高了黄河三角洲的植被覆盖度,且生态补水量与植被覆盖度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修复与水沙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生态需水量 植被归一化指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的新疆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18
2
作者 邵霜霜 师庆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42,共8页
【目的】对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等,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新疆1998—2012年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植被覆盖指数(FVC)数据,在此基础... 【目的】对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等,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新疆1998—2012年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植被覆盖指数(FVC)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新疆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特征和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点。【结果】1)15年间新疆植被覆盖度略有下降趋势,山地和平原均呈下降趋势,山地较平原变化大。2)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可反映新疆FVC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点,全疆植被改善区域占25%,退化区域占28%,47%的区域变化不大,其中明显改善区域和严重退化区域所占比例均为10%左右。植被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一带,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地和平原的交错带,伊犁地区退化程度尤为严重。植被覆盖度极低地区基本不变,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植被低覆盖度区域周围。3)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验证了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结果,新疆植被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全局自相关性分析表明,当距离大于3 km后,空间自相关影响不大。局部相关性分析表明,新疆植被覆盖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结论】植被盖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植被覆盖越易改善,盖度较低或无覆盖的地区越难改善,而且退化越明显。根据植被盖度的聚集性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呈现明显的"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格局,这与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潜在的联系。今后可重点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以了解干旱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由于人类活动在短时期内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因此在空间上分析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可为改善干旱区植被覆盖提供相应指导。【其他】本文从植被覆盖的空间聚集性解释了植被覆盖变化特点,一方面是对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的验证,另一方面为整体分析植被的变化特征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指数(fvc) 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分布特征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W—CBAM的荒漠草原植被盖度提取方法研究
3
作者 解一恒 张燕斌 +3 位作者 杜健民 毕玉革 李文静 高新超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117,共7页
为实时、准确、快速提取荒漠草原植被盖度,基于采集的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出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轻量化网络模型法(LW—CBAM)。该方法将传统的2D卷积核改进为3D深度可分离卷积核,结合多支路方法和注意力机制模块,使模型轻量化的同... 为实时、准确、快速提取荒漠草原植被盖度,基于采集的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出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轻量化网络模型法(LW—CBAM)。该方法将传统的2D卷积核改进为3D深度可分离卷积核,结合多支路方法和注意力机制模块,使模型轻量化的同时提升模型的准确率。为获得最优模型,对模型的批处理大小和学习率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与ResNet34、VGG16、MobileNetV2、MobileNetV3等目前流行的深度学习方法相比,LW—CBAM的分类精度更高,总体分类精度OA为98.97%,Kappa系数为97.94,且该模型对植被盖度的估算精度更高,与真实值的绝对误差仅为0.17%。相较于其他模型,LW—CBAM的参数量降低90%以上,运算量分别为其余4种模型的1.37%、0.74%、13.33%、14.81%。在模型验证阶段,LW—CBAM对植被盖度的估算误差在0.3%以下。为荒漠草原植被盖度估算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为草原退化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盖度 高光谱遥感 深度学习 轻量化网络 注意力机制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和FVC指数的克拉玛依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汪溪远 迪丽尼格尔·艾合买提 +2 位作者 师庆东 许紫峻 程亮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7-102,共6页
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和2000—2013年NOAA/AVHRR影像的FVC数据,在1km×1km空间分辨率下,对研究区的FVC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其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 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和2000—2013年NOAA/AVHRR影像的FVC数据,在1km×1km空间分辨率下,对研究区的FVC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其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来研究区FVC指数变化明显,克拉玛依地区绿洲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克拉玛依区,北部的乌尔禾区绿洲相对较少,中部的白碱滩区只有零星分布,绿洲面积显著扩大,扩大方向主要在克拉玛依区,然而白碱滩区和乌尔禾区绿洲面积有所减小。2)沙漠无植被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研究期内沙漠化有所扩大,白碱滩区和乌尔禾区是沙漠化扩大的主要地区,其沙漠腹地的绿洲面积缩小,有些绿洲已经彻底消失。3)绿洲—荒漠过渡带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的克拉玛依区,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全面、客观地分析克拉玛依地区近十几年来的FVC指数变化特征,对促进研究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地区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 fvc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江苏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赵琛旭 刘兴冉 +1 位作者 朱骥 邓馥荣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目的]探究江苏省2013—2022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为全面掌握该省植被覆盖情况,宏观调控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应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FVC,采用... [目的]探究江苏省2013—2022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为全面掌握该省植被覆盖情况,宏观调控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应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FVC,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系统分析FVC的时空变化趋势与特征,并以FVC和夜间灯光指数(night light index,NLI)为变量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残差分析量化FVC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结果]2013—2022年江苏省年均FVC为0.648,尽管年际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仍以极高和高FVC类型为主。FVC呈减少趋势的面积比例为51.85%,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例为45.91%;变异系数平均值为0.16,Hurst指数平均值为0.56。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FVC的区域占58%,人类活动对江苏省FVC变化呈正向贡献的区域比例为86.53%,气候变化对江苏省FVC变化呈正向贡献的区域比例为71.47%。[结论]2013—2022年江苏省整体植被覆盖良好,下降趋势趋于平缓,整体波动幅度较低,变化趋势以弱持续性为主、弱反持续性次之,交错分布,退化与改善并存。苏北和苏中的植被覆盖度显著高于苏南,但植被退化程度也更为严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为主,人类活动对FVC变化的贡献总体上比气候变化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趋势分析 驱动力 遥感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的合肥市FVC时空演化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吴青云 高飞 +1 位作者 李振轩 车子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1-228,共8页
文章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合肥市2008—2019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并利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与差值图像算法,定量分析2008—2019年合肥市不同等级FVC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 文章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合肥市2008—2019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并利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与差值图像算法,定量分析2008—2019年合肥市不同等级FVC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合肥市平均FVC分别为60.9%、48.4%、56.0%、48.0%、63.0%、61.2%,年均FVC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合肥市FVC变化以稳定区为主,主城区的外围FVC出现退化趋势,而长丰县、主城区及庐江县FVC增长明显;各等级FVC总体变化趋势为良性,未来FVC预计以增加为主;2008—2019年合肥市气温呈升高趋势,而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总体表现为“暖干化”,且这种趋势对合肥市FVC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年均气温是影响FVC演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fvc)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梅焕 赵滢滢 +5 位作者 王涛 王珊珊 杨东 姚明昊 邓彦昊 张政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86-3095,共10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0年黄土高原6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和FVC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降水对FVC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总降水量P_(RCPTOT)、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区域西部和北部强降水总体增加,但区域南部呈干旱化。2000—2020年黄土高原FVC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集中分布在区域中东部,占区域总面积的32.00%;显著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南部少部分地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4.91%。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FVC与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比分别为22.33%、48.19%、14.36%和24.37%,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研究认为近20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和FVC同步增加,表现为极端降水促进植被生态改善的作用,但应注意极端降水研究中的时间尺度效应问题,即年尺度数据可能掩盖了短时间尺度上极端降水对FVC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极端降水 植被覆盖度(fvc)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焕庸线”两侧植被覆盖度地域分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厉彦玲 董超 王薪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探究“胡焕庸线”两侧植被覆盖度的地域分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MODIS-NDVI遥感数据及相关研究资料,运用像元二分法量化了2000至2020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斜率分析、空间自相关分... 探究“胡焕庸线”两侧植被覆盖度的地域分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MODIS-NDVI遥感数据及相关研究资料,运用像元二分法量化了2000至2020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斜率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转移矩阵及相关分析法,系统分析了“胡焕庸线”东西两侧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及降水对其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植被覆盖度在“胡焕庸线”两侧展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西部地区普遍低于东部;冷点主要分布于线西,热点主要分布于线东。尽管过去21年间全国植被覆盖度经历了局部年度波动,但从整体趋势看呈上升态势,约有45%的地区植被覆盖水平实现了由低向高的转变。具体而言,“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约为0.0035/a,而线东地区则达到0.0059/a,且在各自区域内,植被显著增长的区域占比分别为53.22%和59.81%。此外,年降水量与年际间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在“胡焕庸线”两侧表现出空间上的差异化特征,即东部地区呈负相关,而西部则为正相关。综上所述,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的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凸显了其独特的地域分异性。本研究为理解我国植被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植被覆盖度 地域分异 时空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对自然人为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澍祺 何玲 闫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31-3944,共14页
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FVC,通过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分析预测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结合气象因子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与残差分析在开展植被变化响应分... 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FVC,通过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分析预测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结合气象因子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与残差分析在开展植被变化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新增量化影响因子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近20年京津冀地区植被建设良好,全域平均覆盖度为64.5%,植被变化速率介于(-0.0597421~0.039797)/a,植被覆盖波动较大,呈现明显的地理差异变化;京津冀地区FVC时空变化受多因素共同影响,FVC与气温以负相关为主,分布区域贴合行政分区,与城市热岛效应相关;FVC与降水以正相关为主,分布范围贴合生态分区,主要受地理因子调控;人类活动平均残差为-0.00105,负向影响为主;自然与人为因素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1.33%和68.67%,人类活动是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FVC以改善趋势为主,但城市交界处FVC有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可指导京津冀交界处FVC监测,开展正向人为干预,稳定京津冀环境质量,助推全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fvc) 京津冀地区 气温 降水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植被动态变化驱动力及空间粒度效应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美林 刘家宏 +1 位作者 刘希胜 王亚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7-1506,共10页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1986~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考虑气候、地表及人类足迹的影响,阐明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机制,并探讨空间粒度对驱动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1986~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考虑气候、地表及人类足迹的影响,阐明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机制,并探讨空间粒度对驱动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状况整体改善,表现为中等、中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其中环青海湖东北部及布哈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2)时间尺度上,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气候暖湿化和生态恢复工程驱动;(3)空间尺度上,植被覆盖度变化由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控制,解释力较大因素为气温(0.41),高程(0.34)和降水(0.30).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存在交互增强效应,气温、高程对交互效用具有控制作用,其中气温与距水系距离、降水和人类足迹的交互较为显著;(4)空间粒度对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驱动因素的贡献具有显著影响,考虑气候、地表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时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最佳研究粒度为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地理探测器 空间粒度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增加对辽宁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易雪 李得勤 +4 位作者 杨森 李涛 公颖 潘晓 崔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3-479,共17页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简称FVC)是陆面参数中重要的参数之一,植被覆盖度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植被覆盖度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对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简称FVC)是陆面参数中重要的参数之一,植被覆盖度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植被覆盖度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对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具有重要意义,这对适应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01~20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称NDVI)数据制作植被覆盖度,在辽宁地区分别进行了WRF模式默认植被覆盖度和实际植被覆盖度的长时间(2001~2018年)模式模拟试验,结论如下:(1)辽宁地区因植被覆盖度增加全省年平均气温降低了0.48℃,其中夏季降温幅度最大,降温0.71℃,春、秋两季平均降温0.35℃和0.66℃,冬季降温幅度最小0.2℃。植被覆盖度增加对日最高、最低气温也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其中日最低气温对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响应大于最高气温,且植被覆盖度增加与气温降温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一致性。(2)2001~2018年年均和四季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对年均和四季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均有降温趋势,尤其是对日最低气温降温作用更明显。(3)植被覆盖度增加导致气温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蒸散发的增加导致潜热通量增加,感热通量减少;而对于日最低气温降低,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度增加导致地表温度降低进而引起夜间向上长波辐射减少。总体而言,植被覆盖度增加越多降温效果越明显,进而减缓辽宁省气候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温 WRF 模式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宁夏不同地理分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时空非平稳性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小龙 马明德 +3 位作者 王鹏 李陇堂 米文宝 宋永永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3-868,共16页
地表植被是土壤、水体与大气之间重要的连接物质。研究不同地理分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时空非平稳性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13Q1 NDVI数据及其同期气象、地形、土壤、人类活动... 地表植被是土壤、水体与大气之间重要的连接物质。研究不同地理分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时空非平稳性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13Q1 NDVI数据及其同期气象、地形、土壤、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明确不同地理分区FVC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宁夏不同地理分区下的FVC差异显著,南部山区拥有较好的FVC水平。2000-2022年宁夏FVC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南部山区FVC变化最为明显,平均增长速率为0.011/a。生长季多年平均空间格局分析说明宁夏高FVC主要集中在六盘山高山区、沿黄流域和清水河流域。23年间宁夏FVC低波动区域重点位于六盘山、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南华山以及吴忠市和银川市城建区域,中部干旱带高波动明显,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显示南部山区增长趋势明显,引黄灌溉区有递减趋势,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说明宁夏越往南部FVC改善越显著,Hurst趋势进一步表明了南部山区和引黄灌溉区具有高持续特点,南部山区高山区、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甘城子以西、贺兰山石炭井、中宁县、贺兰县月牙湖乡等区域未来将维持稳定不变,沙坡头区香山一带反持续性显著,FVC有将会得到改善,贺兰山部分地区FVC较低且持续性较强有维持现状风险。宁夏不同地理分区FVC与影响因素时空非平稳特征明显,空间序列回归系数说明人类活动对FVC产生重要影响,时间序列回归系数说明了历史时期气候因素对FVC影响波动性大。该项研究可为宁夏不同地域生态保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差异化对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非平稳性 生长季 地理分区 趋势分析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的湖南省新邵县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逸飞 谭炳香 +2 位作者 杜志 伍汉斌 贺晨瑞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48-53,共6页
植被覆盖度是植被的直观量化指标,能够反映植被的生长情况,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2000-2021年间新邵县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以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和2021年两期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归一化差异植被指... 植被覆盖度是植被的直观量化指标,能够反映植被的生长情况,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2000-2021年间新邵县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以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和2021年两期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不同时期新邵县的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差值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到2021年,新邵县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长趋势,且西部、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增加明显,这与当地封山育林、绿化造林等政策实施密切相关。这也反映出新邵县在2000-2021年期间注重生态保护建设,森林质量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 像元二分模型 LANDSAT 植被覆盖度 新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14
作者 李孟泽 师庆东 汪溪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6-259,共14页
【目的】研究20 a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塔城地区2001~2020年植被生长比较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NDVI产品数据和2000、2010以及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Theil-Senmedi... 【目的】研究20 a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塔城地区2001~2020年植被生长比较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NDVI产品数据和2000、2010以及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Theil-Senmedi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像元二分法、变异系数等工具和方法。【结果】塔城地区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介于0.32~0.46之间,以低、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植被覆盖度区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和中部;2001~2020年,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度以0.38%/a的变化率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植被覆盖改善区(72%)大于退化区(26%),沙湾市和乌苏市南部、塔城市以及额敏县改善较为明显;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为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异主要类型;塔城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是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耕地的转化,未利用地在草地和耕地的补充与占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植被覆盖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响应联系,未利用地面积的显著减少区域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高度重合,说明未利用地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最大。【结论】反映出在研究时段内塔城地区未利用地的环境得到改善,荒漠化防治等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塔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观音岩库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差异影响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东川 李亭蓉 +7 位作者 王康健 孙苗苗 俞长锦 杨菲 杨琳 张万恒 刘云绮 曾孔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7-1007,共11页
金沙江中下游干热河谷地区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大型水电站建设运行会带来各种影响,探究干热河谷内水电站周边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机制有重要意义。以观音岩库区为例,以2000-2022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 金沙江中下游干热河谷地区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大型水电站建设运行会带来各种影响,探究干热河谷内水电站周边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机制有重要意义。以观音岩库区为例,以2000-2022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构建植被覆盖度变化指数探究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选取地表温度、降水量、高程、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6个地理影响因子,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探究水电站建设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存在规律性,具有明显的干热河谷特征,河谷沿岸植被覆盖度较低,随着与河流距离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呈正向升高的态势。2)水电站建设前后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建站中的负面效应和建站后的增益效应,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周边植被遭到破坏,植被覆盖度轻度降低及显著降低面积占比达11.6%;建设完成后,植被覆盖度轻度升高及显著升高面积占比达41.2%。3)不同地理影响因子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地表温度整体呈现强负相关性,坡度整体呈现正相关性,降水量整体呈现较强相关性,高程、坡向、距河流距离整体呈现弱相关性,在32.6-36.8℃的地表温度下、775-796mm的降水量下、低于1448m的高程下、距河流距离为1000m以内的缓坡、阳坡内,水电站建设对于植被覆盖度的正面影响最大,植被恢复情况最好。该研究可以为干热河谷地区水电站建设及其生态屏障修复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水电开发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资料的莲花山矿区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16
作者 刘子菁 冯芳 +3 位作者 杜赛 吴永琪 石艳军 陈彦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50-55,共6页
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是评价矿区开采后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指标。使用高分一号2014—2023年的遥感影像,以汕头市澄海区莲花山钨矿矿区为研究对象,对矿区内的植被覆盖度进行长时间序列分析,并通过使用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通量... 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是评价矿区开采后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指标。使用高分一号2014—2023年的遥感影像,以汕头市澄海区莲花山钨矿矿区为研究对象,对矿区内的植被覆盖度进行长时间序列分析,并通过使用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通量等气象因子计算矿区内的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结果表明,2014—2023年,矿区内的FVC呈现波动上升态势,除了2015年、2018年和2021年有所下降以外,平均FVC由2014年的0.26上升到2023年的0.34。矿区内的NPP由2017年的385.01 gC/(m^(2)·a)增加到2023年的557.73 gC/(m^(2)·a)。NPP除了和植被覆盖度FVC相关,还和气温、降水、太阳入射辐射量等气象因子有关。综合来看,自2014年以来,矿区植被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一号遥感数据 莲花山矿区 生态修复效果 植被覆盖度 植被净第一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田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研究
17
作者 努尔麦麦提·如孜 王雪梅 梁婷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46,共10页
基于2000—2018年的MODIS 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CA-Markov模型与相关分析方法对和田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未来趋势及气候响应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近19年来,研究区无植被覆盖和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呈增加趋势,低植被覆盖区呈减... 基于2000—2018年的MODIS 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CA-Markov模型与相关分析方法对和田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未来趋势及气候响应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近19年来,研究区无植被覆盖和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呈增加趋势,低植被覆盖区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发生轻度退化和轻度改善的区域占比分别为9.04%和9.47%;明显退化和明显改善的区域占比分别为1.22%和0.83%。(2)通过对研究区2024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预测分析,认为低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而无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区则表现为降低趋势。(3)2000—2018年间和田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水平较低,高植被覆盖区主要位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绿洲以及昆仑山的山前洪积平原,中、低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区,无植被覆盖区主要集中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温度极低的昆仑山高山地带。在无人类活动区,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而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平原绿洲区,植被覆盖度受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特征 CA-Markov模型 气候响应 和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数据的陇南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
18
作者 金雅铖 卫亚星 《绿色科技》 2024年第9期206-211,227,共7页
为研究陇南市的植被覆盖变化,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植被覆盖度,通过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系统地分析甘肃省陇南市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发展趋势进... 为研究陇南市的植被覆盖变化,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植被覆盖度,通过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系统地分析甘肃省陇南市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陇南市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出一个波动性的上升趋势,变化速率在(-0.0417208~0.0479985)/a;②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植被覆盖稳定不变区域占比7.26%,明显改善区域占比31.12%,严重退化区域占比9.39%;③在植被覆盖演变过程中,持续性和反持续性呈现出交错的分布模式,总体上主要呈现为弱持续性的序列。研究结果可为陇南市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变 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 陇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19
作者 仲怡铭 陈徵尼 +2 位作者 王依瑞 丁爱强 凌雷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为深入研究兴隆山地区植被演化规律,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本研究选用兴隆山地区1980—2020年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影像数据,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兴隆山198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整体向好发展,时空变... 为深入研究兴隆山地区植被演化规律,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本研究选用兴隆山地区1980—2020年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影像数据,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兴隆山198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整体向好发展,时空变化明显。时间变化上,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低植被覆盖区逐渐发展为高植被覆盖区和中高植被覆盖区,高植被覆盖区面积逐渐增大,分别由1980年的55.78 km^(2)、54.90 km^(2)增长为2020年的141.33 km^(2)、87.81 km^(2);空间变化上,高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兴隆山地区的东北方向,低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西南方向。经过封山育林保护林草资源,兴隆山地区植被恢复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23年福州市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
作者 陈亚亚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86-92,共7页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植被生长状况、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关键指标,掌握其长时期时空变化规律对于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1986—2023年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植被生长状况、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关键指标,掌握其长时期时空变化规律对于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1986—2023年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并联合Sen和M-K趋势法分析了福州市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23年,福州市植被覆盖度年均值从0.7157增长到0.7724,平均每年增长0.21%,整体呈稳中向好的趋势,且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占比显著提升14.90个百分点。空间分布上,福州市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北部西南高、中部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变化趋势上,改善趋势的区域占比为66.53%,基本稳定的区域占比为5.55%,退化趋势的区域占比为27.92%。研究结果可为福州市进一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格局 趋势变化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