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CTA在糖尿病黄斑缺血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钱嘉红 王建伟 陶永健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糖尿病黄斑缺血(DMI)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疾病进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血管结构改变、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检查方法往往难以精准捕捉DMI的细微变化。近年来,光学... 糖尿病黄斑缺血(DMI)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疾病进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血管结构改变、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检查方法往往难以精准捕捉DMI的细微变化。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的出现,为DMI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OCTA技术不仅具有无创、安全、成像迅速的优点,而且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视网膜血管图像,为DMI的定性和定量描述提供可能。OCTA技术能够直观地展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变化,还能够揭示DMI患者视网膜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丛的病变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DMI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糖尿病性眼病所致的视力下降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文章综述OCTA在黄斑缺血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更深入了解D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缺血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中央凹无血管区 浅层毛细血管丛 深层毛细血管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基于OCTA的研究
2
作者 陈静 胡利 +1 位作者 王观峰 王双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7-971,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眼处于急性发作期,另一眼处于临床前期)为研究对象;将处于急性发作期的23眼作为观察组,对侧处于临床前期的23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眼眼压控制良好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观察组手术2周后对照组患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OCTA检测两组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相关参数、黄斑中心凹旁和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观察组患眼裸眼视力低于对照组,眼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患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观察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眼FAZ周长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眼术后FAZ面积、周长有下降趋势,FAZ圆度指数有升高趋势;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小于术前,圆度指数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两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相对于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面积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较临床前期眼FAZ面积、周长增大,圆度指数减小,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减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安全有效,术后患眼FAZ面积、周长减小,圆度指数增大,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增加。OCTA可以很好地评估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 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参数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曾少杰 谢怀林 张昀昀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71-1475,共5页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06/2022-12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209例209眼为DR组,根...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06/2022-12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209例209眼为DR组,根据分期分为DR轻度组患者115例115眼、DR中度组患者54例54眼、DR重度组患者40例40眼,单纯T2DM未合并DR患者100例100眼为No-DR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70例70眼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OCTA检查,DR组根据病变程度入组(若双眼病变程度一致,则随机取一眼进行研究),对照组和No-DR组随机一眼纳入研究。比较各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FAZ横径、FAZ竖径、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MFRT)、非圆度指数(AI)、FAZ周围300μm范围内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FD-300)、FAZ血管线性密度(VD)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般资料与FAZ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黄斑FAZ指标诊断DR的价值。结果: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FBG、MFRT、FAZ面积、PERIM水平均明显高于No-DR组和对照组,AI、VD水平明显低于No-DR组(均P<0.05);No-DR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Cys-C、FAZ横径、FAZ竖径明显高于对照组,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MFRT与年龄呈正相关(r=0.295,P=0.001);AI、VD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6、-0.235,均P<0.05);MFRT、FAZ面积、PERIM、AI、VD诊断D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0.738、0.696、0.792、0.847。结论:DM患者可出现FAZ结构及微循环改变,FAZ相关参数在诊断早期DR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形态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隋金沅 李昊儒 +2 位作者 白洋 杜蓓 魏瑞华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由视网膜黄斑区毛细血管丛相互连接而成,其形态可以间接反映黄斑区微循环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可以无创的可视化和量化FAZ区域,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O...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由视网膜黄斑区毛细血管丛相互连接而成,其形态可以间接反映黄斑区微循环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可以无创的可视化和量化FAZ区域,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OCTA展现出的巨大价值使其成为眼科及各个领域重要的辅助检查工具。在高度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中,FAZ的面积及周长已被证实具有临床诊断价值,近年来FAZ的几何形态也展现出一定的临床意义,圆度指数、非圆指数、轴比等描述FAZ几何形态的参数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全方面研究FAZ区域的形态特征有助于探索眼部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或可预测疾病的早期变化及精确病理分期,为监测疾病进展及评估患者的视觉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圆度指数 高度近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激光消融治疗对黄斑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谭娅 赵敏 匡毅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235,共4页
研究目的:研究YAG激光消融治疗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黄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32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均行YAG激光消融治疗,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眼部B超、间接眼底镜、OCTA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 研究目的:研究YAG激光消融治疗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黄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32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均行YAG激光消融治疗,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眼部B超、间接眼底镜、OCTA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观察对比术后30 min、1周、1月、3月、6月以上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BCVA与非接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玻璃体腔内的混浊物经治疗后明显变小,未发现明显的黄斑拱环形态改变及微血管异常改变。视网膜浅层黄斑区中心、内层、完整区域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YAG激光消融治疗能够安全有效改善玻璃体混浊症状,且对患眼视力、眼压和黄斑区微循环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G激光消融术 生理性玻璃体混浊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 黄斑区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丽雯 崔林 +2 位作者 邹吉新 张立军 祝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61-1364,共4页
目的:探讨OCTA检查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1/10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38例38眼,其患病眼为A组,对侧健康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 目的:探讨OCTA检查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1/10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38例38眼,其患病眼为A组,对侧健康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测量表层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Image J软件计算4个层面黄斑区血流密度(MVD),OCT模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厚度与垂直厚度(CFT)。结果: A组和B组浅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测量均有差异( P <0.01)。A组和B组表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MVD均有差异( P <0.01),外层视网膜层M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结果无差异( P =0.542、0.489)。BCVA(LogMAR)分别与表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呈正相关( r =0.482、0.652、0.621,均 P <0.01),与表层视网膜MVD及深层视网膜MVD呈负相关( r =-0.486 、-0.465,均 P <0.01)。结论:应用OCTA检查对提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和视力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 黄斑区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抗VEGF治疗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瑾 张胜娟 +1 位作者 赵伟 闫配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评价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4~6月临床确诊为RVO合并黄斑水肿的4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n=23例,玻璃体腔注射0... 目的评价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4~6月临床确诊为RVO合并黄斑水肿的4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n=23例,玻璃体腔注射0. 5 mg/0. 05 ml康柏西普)和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对比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行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软件自动识别及测量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FAZ面积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为1个月,治疗组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患者BCVA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CM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CM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后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FAZ面积变化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单次抗VEGF治疗RVO合并黄斑水肿在短期内平均BCVA和CMT明显好转,并且未加重黄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及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颜智鹏 蒋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7-310,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眼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短期内黄斑区血管密度及血管形态的变化。方法:收集2019-03/05我院门诊确诊为DME的患者45例52眼,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眼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短期内黄斑区血管密度及血管形态的变化。方法:收集2019-03/05我院门诊确诊为DME的患者45例52眼,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wk均行OCTA黄斑区视网膜3mm×3mm范围模式扫描,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管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微血管瘤个数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及非圆度指数。结果:SCP血管密度治疗前后无差异(t=1.635,P=0.10);治疗后DCP血管密度(46.59%±4.91%)较治疗前(42.47%±4.16%)增加(t=1.014,P=0.02)。治疗后SCP微血管瘤个数(2.92±0.42个)较治疗前(3.21±0.31个)变化无差异(t=1.623,P=0.21);治疗后DCP微血管瘤个数(6.10±0.67个)较治疗前(8.21±0.41个)减少(t=1.124,P=0.01)。治疗后FAZ面积较治疗前略扩大,FAZ周长略增加,且非圆度指数稍降低,但三者变化均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DME患眼后短期内深层毛细血管丛血供增加,且微血管瘤数减少,而浅层毛细血管丛血供及微血管瘤数无明显改变;同时,治疗后短期内FAZ形态(面积、周长及非圆度指数)尚无显著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糖尿病黄斑水肿 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在眼部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李筱荣 石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1-406,共6页
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越来越被深入研究,在许多研究工具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优势尤为突出,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FAZ受黄斑中心凹结构、眼轴长度、年龄、种族、性别及不同... 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越来越被深入研究,在许多研究工具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优势尤为突出,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FAZ受黄斑中心凹结构、眼轴长度、年龄、种族、性别及不同的研究方法影响。FAZ与临床许多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可被称为视网膜血管疾病中黄斑缺血的生物标志物,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结果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使得不同仪器测量数据不可替换,今后仍需做进一步研究,从而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OCTA设备测量正常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建宏 李璟 +1 位作者 江柯 潘超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评估两种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设备测量正常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27名前瞻性纳入的健康志愿者(27只眼)接受两种OCTA检查:Triton(Topcon)和RTVue XR Avanti(Optovue)。浅... 目的评估两种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设备测量正常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27名前瞻性纳入的健康志愿者(27只眼)接受两种OCTA检查:Triton(Topcon)和RTVue XR Avanti(Optovue)。浅层毛细血管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由同一名测量者利用Image J软件手动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评估两种OCTA设备测量FAZ面积的差异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两种OCTA设备测量FAZ面积的一致性。结果27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32.07±0.95)岁。两种OCTA测量的浅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分别为(0.468±0.086)mm^2、(0.405±0.088)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01);深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分别为(0.354±0.085)mm^2、(0.659±0.096)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3,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OCTA测量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的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09 mm^2,0.21 mm^2)、(-0.50 mm^2,-0.11 mm^2)。RTVue-XR Avanti OCTA设备自动测量的视网膜全层FAZ面积为(0.322±0.08)mm^2。结论两种OCTA设备测量的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均有显著的差异性,一致性差,提示临床运用中不可相互替代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中央凹 黄斑 无血管区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消退患儿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变化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桢泉 赵金凤 +11 位作者 张福燕 田汝银 陈懿 马大卉 佘洁婷 郑磊 陈妙虹 杨宇航 曾宪露 曾键 汪建涛 张国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9-452,共4页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自然消退患儿的黄斑形态与血流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自然消退的轻度ROP患儿6例...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自然消退患儿的黄斑形态与血流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自然消退的轻度ROP患儿6例(12眼)为ROP自然消退组,同时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健康儿童8例(16眼)为对照组。使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获得两组儿童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利用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并对比两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135±0.121)mm^2和(0.316±0.080)mm^2,CFT分别为(193.77±17.92)μm和(164.29±20.21)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及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OP自然消退患儿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有明显改变,FAZ面积偏小,CFT增厚,但BCVA未受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马若璇 冉振龙 +1 位作者 张月玲 顾朝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36例DME患者,在接受连续3个月每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0.5 mg康柏西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及黄斑区浅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VD)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DME患者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前BCVA为0.26±0.02,3次注射治疗后BCVA分别为0.42±0.04、0.51±0.04及0.54±0.04,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前CRT为(472.42±9.68)μm,3次注射治疗后CRT分别为(339.33±6.73)μm、(320.89±7.60)μm、(300.14±5.60)μm,治疗后CR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CVA及CRT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E患者治疗前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为(44.27±0.04)%,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44.28±0.04)%、(44.32±0.04)%、(44.32±0.04)%;治疗前的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为(52.96±0.04)%,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52.94±0.04)%、(52.87±0.04)%、(52.87±0.04)%;治疗前浅层FAZ面积为(0.56±0.08)mm2,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0.56±0.08)mm2、(0.56±0.08)mm2及(0.56±0.08)mm2;治疗前深层FAZ面积为(0.75±0.10)mm2,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0.75±0.09)mm2、(0.75±0.09)mm2及(0.75±0.09)mm2,治疗后患者浅层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和FAZ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DME患者连续3个月每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0.5 mg康柏西普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BCVA,降低其CRT,并对视网膜毛细血管VD及FAZ面积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定量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循环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鲁鑫 赵星星 +5 位作者 伊恩晖 张一平 于露 何小康 张烨 杜兆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3-1039,共7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并对可能影响黄斑区微循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DR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05/10于西安市中...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并对可能影响黄斑区微循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DR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05/10于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5例75眼,分为无DR(NDR)组28眼、非增殖型DR(NPDR)组25眼、增殖型DR(PDR)组22眼。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血流成像扫描,自动获得浅层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区、黄斑旁中心凹区(1~3mm)以及黄斑区3mm×3mm的血管密度(VD)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分析黄斑区各参数在不同程度DR患者中的变化。结果:与NDR组相比,PDR组和NPDR组患者黄斑区3mm×3mm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的VD降低(均P<0.017),并且黄斑旁中心凹VD在各象限均降低(P<0.017),以PDR组降低最为显著。PDR组和NPDR组患者FAZ面积明显大于NDR组(P<0.017)。DR患者的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轴、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黄斑中心凹区VD呈负相关(P<0.05),同型半胱氨酸、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轴、糖尿病病程与黄斑区3mm×3mm VD呈负相关(P<0.05),甘油三酯、最佳矫正视力(LogMAR)、HbA1c与黄斑旁中心凹区VD呈负相关(P<0.05),总胆固醇、CMT与VD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OCTA可以监测到DR患者黄斑区微循环变化,DR患者的全身情况与黄斑区微循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密度 黄斑区微循环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杰 刘永华 +1 位作者 李晓燕 渠晓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眼),非弱视眼为对侧眼组(150眼);另选取60例正常视力儿童右眼(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OCTA对三组儿童入选眼黄斑区行3 mm×3 mm黄斑扫描及4.5 mm×4.5 mm视盘扫描,经ImageJ图像处理软件获得受试者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视盘及视盘旁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AZ)面积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患儿入院后均在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视功能训练治疗,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患儿弱视眼视网膜微血流参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立体视等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视网膜微血流参数与BCVA及立体视的相关性。结果弱视眼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均大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对侧眼组等效球镜度大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受试者BCVA较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均为P<0.05);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受试者眼轴长度均短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治疗前弱视眼组受试者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小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旁血流密度、FAZ面积、CM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前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且治疗后3个月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6个月(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BCVA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BCVA优于治疗后3个月(均为P<0.05);患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立体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立体视低于治疗后3个月(均为P<0.05)。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与BCVA呈正相关(r=0.523、0.531、0.522,均为P<0.05),与立体视呈负相关(r=-0.535、-0.528、-0.519,均为P<0.05);视盘旁血流密度、FAZ面积、CMT均与BCVA和立体视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存在差异,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可能与临床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 黄斑中心凹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 被引量:8
15
作者 吕湘云 艾明 +1 位作者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8-1171,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 50%±7. 10%,相比对照组的44. 11%±5. 72%更小(P=0. 026)。试验组CRT为(211. 95±30. 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 38±15. 63)μm更薄(P <0. 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 34±0. 10) mm^2、47. 67%±9. 13%,与对照组的(0. 30±0. 01) mm^2、49. 70%±6. 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 450,P=0. 041;对照组:r=-0. 527,P=0. 014)。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中央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测量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在青光眼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爽 贾志旸 +1 位作者 夏会卡 樊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9-663,共5页
青光眼是复杂的眼科疾病,其不仅损伤视神经,还会对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的脉管系统血流造成影响。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可以反映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眼底血流灌注及黄斑结构的微小改变,可作为观察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眼底结构变化的生物学... 青光眼是复杂的眼科疾病,其不仅损伤视神经,还会对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的脉管系统血流造成影响。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可以反映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眼底血流灌注及黄斑结构的微小改变,可作为观察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眼底结构变化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OCTA在临床实践中被当作测量青光眼患者FAZ相关参数的主要工具。本研究即对基于OCTA测量的黄斑FAZ在青光眼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青光眼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沐叶 张学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2-486,共5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继时域OCT和频域OCT之后的另一个里程碑。OCTA扫描更快、更密集,可以提取变化的OCT信号,在不注射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继时域OCT和频域OCT之后的另一个里程碑。OCTA扫描更快、更密集,可以提取变化的OCT信号,在不注射造影剂的前提下安全、快速地获得高分辨率的三维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信息,对于眼底疾病的观察和随访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致盲疾病。本文将综述OCTA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DR的临床应用,通过了解其不同阶段的OCTA表现,以期改善DR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视网膜微血管瘤 视网膜血管密度 视网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的研究现状:基于OCTA 被引量:8
18
作者 白子超 李雁杰 +4 位作者 曹荣霞 李鲜 杨柳森 张转转 吕超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7-891,共5页
糖尿病是一种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其常见的微血管损伤并发症,可以造成视力损伤甚至失明,是引起中老年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O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和高效的成像技术,可用于检测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 糖尿病是一种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其常见的微血管损伤并发症,可以造成视力损伤甚至失明,是引起中老年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O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和高效的成像技术,可用于检测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尤其可以清晰地显示糖尿病黄斑病变。因此,其可用于监测DR的病情变化,并可用于判断患者预后。本文将对OCTA在DR诊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密度 黄斑中央凹无血管区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吉森 黄雄高 +3 位作者 刘伟仙 令狐敏丽 符树宇 陈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寻找各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术后裂孔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0例确诊为特发...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寻找各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术后裂孔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0例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作为黄斑裂孔组,收集13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视力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黄斑裂孔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填塞术。对照组、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1个月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将术后愈合类型分为U型、V型、不规则型和不愈合型4种类型。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变化及组间差异;并探索和术后裂孔愈合类型的相关性。结果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与对照组之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长度密度(retinal vessel densities of the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VS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后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retinal perfusion densities of the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PSCP)较术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象限PSCP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PSCP较对照组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前PSCP和术后PSCP呈正相关(r=0.721,P<0.05)。裂孔愈合类型和术后PSCP有相关性(r=-0.737,P<0.05),和术后VSCP无相关性(r=-0.533,P>0.05)。结论PSCP比VSCP更能反映黄斑部视网膜解剖结构的变化和术后裂孔愈合的情况;术后PSCP越大,裂孔愈合形态越接近U型愈合,可以将PSCP用于评价和预测术后裂孔的愈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毛细血管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与傲迪适注射治疗对伴ME的RVO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冠芳 蒋劲 +2 位作者 郑青青 沈婷 洪朝阳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4期486-489,共4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傲迪适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变化情况,以评估两种药物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RVO伴发ME患者110例.随...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傲迪适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变化情况,以评估两种药物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RVO伴发ME患者110例.随机分为雷珠单抗组和傲迪适组,雷珠单抗组60例,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傲迪适组50例,玻璃体腔注射傲迪适;另同期选取眼部屈光介质清且无其他眼部疾病(轻度白内障除外)的正常人40例,作为对照组.于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治疗前后行OCTA血流成像技术测量患者视网膜、脉络膜MVD以及FAZ面积.结果RVO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傲迪适后,黄斑区各层MVD较治疗前均有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浅层FAZ面积较治疗前减小且有差异(P<0.05).两种药物治疗后比较,雷珠单抗组、傲迪适组DVC层MVD分别为36.08%±1.04%、38.63%±1.63%,只有DVC层MVD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VO伴黄斑水肿患者相比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各层的MVD偏低;RVO伴ME患者注射雷珠单抗与注射傲迪适对比,只有DVC层MVD增加是有差异的,且傲迪适组增加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 黄斑区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