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3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口简易防喷器密封胶芯形变及其密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刚 刘新福 +3 位作者 刘广胜 魏韦 邓泽鲲 刘春花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5,共6页
分析油液压力小于15 MPa的井口简易防喷器密封胶芯形变规律及其密封特性,对降低防喷器压力等级、防止井口失控以及尽可能减少井口非可控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依据Lindly模型,提出密封胶芯发生大、小变形时的形变改进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油... 分析油液压力小于15 MPa的井口简易防喷器密封胶芯形变规律及其密封特性,对降低防喷器压力等级、防止井口失控以及尽可能减少井口非可控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依据Lindly模型,提出密封胶芯发生大、小变形时的形变改进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油液压力变化、受压力与变形关系、不同阶段橡胶压缩量等因素以及壳体和闸板等结构参数,建立密封胶芯形变以及橡胶体主要面应力和抱紧力的数学模型。根据修正的Arruda-Boyce模型,揭示密封胶芯橡胶体本构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明:井口简易防喷器中部密封胶芯橡胶体环状部分的最大应力位于圆弧区域,且该区域内应力分布极不均匀;井口无压力时,中部密封胶芯橡胶体环状部分的Mises应力集中于中间位置,压力为3、10 MPa时,Mises应力集中在上下两个边缘区域,且橡胶体平面部分的中部区域应力随压力增大呈下降趋势;上部密封胶芯上部橡胶体的应力分布呈边缘大中间小的特征,上部密封胶芯较大应力分布区域的面积在闸板总成关闭时明显减小,且集中区域由开启时靠近壳体边缘和2个边角处转变为关闭时的4个边角处,且最大应力由开启状态下的2.95 MPa增加至关闭状态下的3.3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防喷器 密封胶芯 形变 密封特性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入产出框架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赋能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测算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瑜 田开兰 +1 位作者 高翔 杨翠红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0,共16页
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分类标准,构建了反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DIOT)模型,并编制了2007年、2012年、2017年和2020年我国139部门的DIOT表,进而测算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对我国经济和就业... 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分类标准,构建了反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DIOT)模型,并编制了2007年、2012年、2017年和2020年我国139部门的DIOT表,进而测算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7—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的贡献稳步提升,2020年分别达到24.51%和19.31%。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和就业增长的重要动能。2007—201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拉动,到2012—2020年则转变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拉动。第三,分行业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自身创造的增加值和就业大于其对传统产业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且近年来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服务业贡献相对较大,且贡献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而对制造业贡献相对较小。第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传统产业具有紧密的生产关联,传统产业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依赖度不断提升,数字赋能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在分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时需要考虑其通过产业关联发挥的赋能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更加科学准确量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贡献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投入产出模型 增加值 就业 产业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视域下艺术院校AAPE美育模式建构与实施理路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娜 毛茂林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66,共6页
针对美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以艺代美”“以知代感”“以专代通”等问题,艺术院校应以美育浸润行动为契机,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美育核心素养,加快构建跨学科融合的AAPE美育模式。AAPE美育模式深度整合艺术学、美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 针对美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以艺代美”“以知代感”“以专代通”等问题,艺术院校应以美育浸润行动为契机,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美育核心素养,加快构建跨学科融合的AAPE美育模式。AAPE美育模式深度整合艺术学、美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以审美体验为导向、以文化底蕴为基石、以艺术实践为媒介、以创新教育为引擎,旨在全面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文化理解力、艺术表达力和创新创造力等核心素养。通过构建沉浸式审美体验教育体系、实施通专融合的美育课程设计、推动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跨学科资源整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为艺术院校美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具体策略,回应了新时代美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新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艺术院校 跨学科 核心素养 AAPE美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技术赋能新质人才培养:支持个体的差异成长 被引量:9
4
作者 沈书生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教育系统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引导学习者自觉成为肩负国家发展使命、具有主体责任的新质人才。然而,学习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每个学习者的成长需求。因此,本...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教育系统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引导学习者自觉成为肩负国家发展使命、具有主体责任的新质人才。然而,学习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每个学习者的成长需求。因此,本研究提出,个体核心素养的形成,不能单纯依赖外部教学因素,而应推动个体主动建立主体责任,使个体充满韧性。本研究通过分析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演进逻辑,提出基于数智技术构建的教育生态会影响个体韧性并扩大个体差异;从促进认知发生的视角出发,重构基于数智技术的学习空间,有利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优化学习流程,改进学习模式;借助数智学习空间创设与学生认知相适应的认知场景,可以支持不同主体在相同学习时间线的差异化学习行为,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责任,为不同主体提供差异化认知机会,推动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理解数智技术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价值,可以支持不同学习者建立差异化认知路径,实现高水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 新质人才 核心素养 数智学习空间 学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筠连沐爱区块富氦煤层气成藏模式及其特殊意义
5
作者 杨兆彪 顾俊雨 +5 位作者 傅雪海 田文广 毕彩芹 韩永胜 梁宇辉 张宝鑫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4,共14页
四川筠连沐爱核心区是中国南方第一个成功商业化开发多年的煤层气田,在南方煤层气开发中具有引领意义,然而其富集成因尚待进一步揭示。基于研究区大量的煤层气评价测试井、煤层气试井和煤层气开发井数据为基础,结合测试化验分析,参考并... 四川筠连沐爱核心区是中国南方第一个成功商业化开发多年的煤层气田,在南方煤层气开发中具有引领意义,然而其富集成因尚待进一步揭示。基于研究区大量的煤层气评价测试井、煤层气试井和煤层气开发井数据为基础,结合测试化验分析,参考并借鉴油气研究成果,结合地质背景,分析了其独特的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研究认为:筠连沐爱核心区主力煤层平均含气量为15.58 m^(3)/t,具有“中高灰分煤,高含气量和高饱和度”的特征,且发现原始气藏氦气异常,平均体积分数为0.074%,煤层气富集区主要位于铁厂沟向斜轴部沐爱断层东侧及区块西部和南部边缘,氦气异常区与煤层气富集区具有协同性。本区地下水矿化度高为其鲜明特色,TDS平均在10638.3 mg/L,远高于国内外浅层煤层气产区的TDS值,且具有“高氯离子,高硫酸根离子”特征,这与其处于四川盆地边缘,构造活动较弱,地层水为泥岩压实排出水(古海洋水)混合大气降水密切相关。矿化度高的区域煤层含气量高,氦气异常,且具有超压现象,氦气异常推测主要来自深层离心流中水溶氦气的脱气作用。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煤层气成藏模式,即构造−混合水动力封堵型富氦煤层气藏,构造主要体现2方面,一是封闭性好的逆断层为富氦煤层气富集提供了有益边界,二是构造形迹控藏,包括宽缓向斜轴部低部位控藏和构造高点高部位控藏。混合水动力则体现在独特的沉积盆地泥岩压实离心流和大气降水向心流的综合控制,促成了富氦煤层气藏的形成,由此导致,在原始气藏中地下水−煤层气−氦气具有协同性,在后期长时间的排采过程中,这种动态协同性仍然一致。因此,煤层气藏中富氦可能是煤层气富集的重要指示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筠连沐爱核心区 煤层气 富氦煤层气藏 古海洋水 构造−混合水动力封堵型气藏 协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徐程浩 王耀南 +1 位作者 莫洋 朱青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7,共18页
随着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不断融合与突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形成了多元化竞争格局,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仍面临核心技术差距大、规模化量产难、商业化落地难等问题。本文在介绍... 随着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不断融合与突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形成了多元化竞争格局,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仍面临核心技术差距大、规模化量产难、商业化落地难等问题。本文在介绍人形机器人主要细分领域与技术前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政策、技术、产业布局方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梳理了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态势,总结了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技术创新、定点示范、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路径。研究建议,鼓励核心技术突破、强化产业布局、建设人形机器人基础设施、实施示范性工程,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克服技术难题、完善产业生态、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化落地,提升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 核心零部件 大模型 具身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页岩CT裂缝智能提取算法
7
作者 王飞 董金峰 +3 位作者 俞军 聂鑫 黄露逸 程茜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6,共10页
缝网压裂效果评价是判断页岩气储层压裂施工成功与否、优化后续开发方案的关键环节,其中对缝网形态的有效提取及定量表征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但常用的传统图像分割方法无法满足复杂形态裂缝网络的高精度识别要求。为提高缝网的识别精度,... 缝网压裂效果评价是判断页岩气储层压裂施工成功与否、优化后续开发方案的关键环节,其中对缝网形态的有效提取及定量表征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但常用的传统图像分割方法无法满足复杂形态裂缝网络的高精度识别要求。为提高缝网的识别精度,引入深度学习的方法,以分辨率为13.844μm的页岩CT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PyTorch框架,搭建了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基于经典的语义分割网络U-net,结合互惠仿射卷积并添加scSE模块,提出了一种新的语义分割模型MAC-Unet,以轻量化的模型结构实现了对裂缝形态信息的提取,最后结合分形理论,对三维裂缝信息进行了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出的MAC-Unet网络模型,引入MAConv和scSE模块,在不显著增加计算量的前提下,增强了图像特征的表达能力,在相对较少数据集的前提下,增强了模型的特征学习能力;②与经典深度学习算法U-net++、DeepLab V3+相比,MAC-Unet模型平均交并比更高,裂缝信息提取能力更强,能够较好地反映裂缝的真实形态和粗糙程度;③多重分形的方法能有效表征三维裂缝的复杂程度及空间非均质性等特征。结论认为,MAC-Unet模型提高了页岩CT图像裂缝的提取精度,为三维数字岩心模型的准确构建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可为基于压裂后缝网形态的页岩数值模拟、压裂效果评价等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缝网 CT图像 裂缝智能提取 深度学习 多重分形 三维数字岩心 MAC-Unet模型 压裂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融合的矿山精细化建模方法与虚拟现实平台搭建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江梅 关凯 +5 位作者 朱万成 徐晓冬 刘阳晓 高楠 秦瑞博 李荟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矿山生产过程精细化建模和场景展示,可以实现对矿山三维空间分布的精细刻画,同时提高矿山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可视化程度。将精细化地质建模技术与矿山灾害监测预警方法相结合,搭建了兼容PC端浏览器和手机端APP的三维可视化地表灾害... 矿山生产过程精细化建模和场景展示,可以实现对矿山三维空间分布的精细刻画,同时提高矿山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可视化程度。将精细化地质建模技术与矿山灾害监测预警方法相结合,搭建了兼容PC端浏览器和手机端APP的三维可视化地表灾害监测预警云平台。采用Hermite径向基隐函数、MaskR-CNN网络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多源数据融合的矿山精细化建模方法,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InSAR数据、钻孔岩芯等多源异构数据,实现了地表形态、地层分布、岩体质量等信息的精细化智能表征,以及由表及里的矿山精细化模型构建。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种岩体质量智能计算的移动端APP进行钻孔岩芯数据快速采集及智能识别,并采用WebGL和云计算技术搭建了兼容PC端浏览器和手机端APP的三维可视化监测预警云平台。该平台被应用到阿尔哈达铅锌矿,融合精细化模型和虚拟现实矿山场景构建,将研究对象的空间数据信息、监测信息以及精细化建模等进行了统一管理和可视化。研究表明:三维虚拟现实场景的多终端嵌入以及矿山灾害预警预报的高度可视化,方便矿山工作人员快速了解地表稳定性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三维建模 钻孔岩芯识别 虚拟现实场景 云平台 岩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基础研究发展的极核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宋永辉 马廷灿 冉从敬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9,共11页
理解基础研究非均衡发展特征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增长极”理论与基尼系数的综合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的极核模式及其影响。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与实证研究,揭示了以下核心发现:①中国各省份在基础研究发... 理解基础研究非均衡发展特征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增长极”理论与基尼系数的综合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的极核模式及其影响。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与实证研究,揭示了以下核心发现:①中国各省份在基础研究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不均衡问题,表现为明显的极核发展模式,且这种模式在不同省份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②省域基础研究的极化模式与其整体发展水平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指出不同省份可能适用于不同的极化发展策略,尽管如此,某些典型省份的极核模式与其基础研究发展水平之间仍展现出特定的规律性与特征性。③提出的省域基础研究发展的极核模式评估方法,可以为国家及省级科技发展规划的优化提供量化的决策支持工具,为战略调整和资源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非均衡发展 增长极理论 基尼系数 省域发展模式 极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创业型大学新形态: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寿清 杨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7,共9页
创新创业型大学是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新时代大学转型新形态,更是应用型高校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应用型高校转型创新创业大学需要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发展为价值驱动,以大学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为... 创新创业型大学是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新时代大学转型新形态,更是应用型高校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应用型高校转型创新创业大学需要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发展为价值驱动,以大学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为价值理性,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为价值旨归,实现制度-理论-实践的三角互补。然而,转型过程中,应用型高校存在办学目标过度求稳,创新创业文化底蕴匮乏;内外跨界协同不畅,创新创业组织生态压抑;治理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区域服务能力弱等困境。对此,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应打造以创新创业为基调的文化内核,构建“一体两翼”的组织共同体,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型大学 应用型高校 文化内核 组织形式 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模型不确定性的全概率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欣雨 朱立 +1 位作者 贾彬 罗彬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4,共8页
针对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模型的不确定性,采用全概率数学方法进行评价分析。调研统计了237组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试验数据,定义了模型因子ε,并基于试验数据计算了4种常用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模型的模型因子。基于试验数据获得关于腐蚀... 针对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模型的不确定性,采用全概率数学方法进行评价分析。调研统计了237组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试验数据,定义了模型因子ε,并基于试验数据计算了4种常用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模型的模型因子。基于试验数据获得关于腐蚀管道剩余强度理论模型参数的多元回归方程f,以f代替ε进而优化腐蚀管道剩余强度模型公式。结果表明:模型因子与腐蚀管道剩余强度公式各参数具有相关性;修正后腐蚀管道剩余强度公式的预测值更接近试验值。全概率法适用于修正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模型,解决其不确定性问题,为评价及优化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模型提供了理论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腐蚀 剩余强度 模型因子 核心函数 模型不确定性 全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机并行可切换式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涛 赵晴晴 +3 位作者 俞亚伟 习金玉 赵宝山 侯玮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7,共6页
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基于固定的控制周期与预测寻优结构,难以实现电机系统的动态-稳态性能综合优化。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核并行计算架构的可切换式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该方法通过分析两种经典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在预测寻优过... 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基于固定的控制周期与预测寻优结构,难以实现电机系统的动态-稳态性能综合优化。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核并行计算架构的可切换式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该方法通过分析两种经典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在预测寻优过程中的数据依赖关系,构建具有不同控制周期、不同控制策略的微单元,通过设计算法切换策略,实现变结构、变周期控制。在此基础上,为减少切换过程引起的被控量波动,设计了时序优化策略。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兼顾了电机系统的动、稳态控制性能,实现了模型预测控制的稳态控制精度、暂态超调量、响应时间的同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模型预测控制策略 变周期控制 多核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和阻抗角的自感式位移传感器阻抗建模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信维 李红伟 +2 位作者 任宗强 于文涛 丁印恕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7,共11页
目前主动磁悬浮轴承广泛用于工业各领域,而位移传感器是影响磁悬浮轴承控制性能的重要部件。为了研究位移传感器的性能,首先必须建立准确的传感器模型,因此,该文根据自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引入铁心复磁导率和气隙磁阻杂散系数... 目前主动磁悬浮轴承广泛用于工业各领域,而位移传感器是影响磁悬浮轴承控制性能的重要部件。为了研究位移传感器的性能,首先必须建立准确的传感器模型,因此,该文根据自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引入铁心复磁导率和气隙磁阻杂散系数,提出一种基于阻抗的模和阻抗角的自感式位移传感器阻抗建模方法。然后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模型参数,运用阻抗改进模型预测不同激励频率下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和灵敏度。最后与传感器静态性能实验结果相比,输出电压的预测误差小于0.05 V,灵敏度的预测相对误差小于1%,验证了阻抗改进模型的准确性。所建阻抗改进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自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动态输出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磁悬浮轴承 自感式位移传感器 铁心线圈阻抗建模 相对复磁导率 气隙磁阻杂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类装备电磁暂态模型构建技术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鸣 黄琳榆 +6 位作者 孙金昊 司马文霞 赵小涵 汪可 冯谟可 邹滨阳 彭代晓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I0001,共21页
变压器类装备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是电力系统的核心装备。灵活多变的运行场景导致变压器需承受复杂的电磁暂态冲击,对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极大挑战。构建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是准确分析变压器及系统电磁暂态物理过程和特... 变压器类装备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是电力系统的核心装备。灵活多变的运行场景导致变压器需承受复杂的电磁暂态冲击,对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极大挑战。构建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是准确分析变压器及系统电磁暂态物理过程和特性的关键,是变压器优化设计、暂态调控与安全运行的基石。该文将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按照适用频带分为低频模型、高频模型和宽频模型,首先从模型结构、参数辨识、应用范围、局限性等方面介绍了现有主流的变压器低频电路模型,重点阐述了铁芯非线性励磁支路的参数测量和表征方法,及其与分接开关模型的动态耦合方法;然后,介绍了现有变压器高频电路模型,包括黑盒模型和白盒模型,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与总结;进而,介绍了同时具备铁芯非线性和频率依赖特性表征能力的宽频模型。最后,针对不同电磁暂态冲击场景提出模型应用建议,并对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构建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类装备 电路模型 电磁暂态 铁芯非线性 频率依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扇转换式发动机最优转换点串行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纪创 汪勇 +2 位作者 王召广 宋劼 张海波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6,共13页
为满足停转式飞行器垂直起降与高速巡航时不同的动力需求,发动机需要在涡轴和涡扇工作模式之间进行转换。本文提出模式转换点串行优化方法,以实现轴扇转换式发动机最优模式切换。提出了一种带有核心机放气阀门轴扇转换式发动机方案,解... 为满足停转式飞行器垂直起降与高速巡航时不同的动力需求,发动机需要在涡轴和涡扇工作模式之间进行转换。本文提出模式转换点串行优化方法,以实现轴扇转换式发动机最优模式切换。提出了一种带有核心机放气阀门轴扇转换式发动机方案,解决了涡轴模式低功率输出时,风扇和核心机流量不平衡的问题,并基于部件法建立了其气动热力学模型,稳态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结合停转式飞行器的推力谱,提出了最优转换点串行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综合考虑平稳切换与发动机切换后加速裕度最大的动态变维数、变目标数值最优化问题,确定了模式转换时最优的飞行高度、前飞速度、低压涡轮转速以及几何可调机构输入集合。结果表明:最优的模式转换可调机构组合为内涵道尾喷管加动力涡轮导向器,相对于调节前,该组合可使转换后的核心机相对转速降低2.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扇转换式发动机 垂直起降飞行器 核心机放气阀门 部件级模型 最优转换点 串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影响下复杂激励对软磁复合材料损耗研究
16
作者 孙铭鑫 刘成成 +2 位作者 汪友华 赵磊 武仕朴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5-63,共9页
电力设备通常工作在含有谐波的情况下,散热不充分和谐波产生的额外损耗都会造成设备温度的升高,导致损耗的计算更为复杂,因此对SMC在温度影响下的复杂激励磁芯损耗研究非常有必要。该文在建立的三维SMC颗粒和环形样件损耗模型的基础上,... 电力设备通常工作在含有谐波的情况下,散热不充分和谐波产生的额外损耗都会造成设备温度的升高,导致损耗的计算更为复杂,因此对SMC在温度影响下的复杂激励磁芯损耗研究非常有必要。该文在建立的三维SMC颗粒和环形样件损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校正因子和分析温度对软磁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设计能够考虑温度和复杂激励的三维SMC颗粒和环形样件模型,搭建能够测量不同温度和不同谐波激励下SMC环形样件磁芯损耗的实验平台。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对比温度变化与谐波含量,谐波阶次和谐波相位对磁芯损耗的影响情况,最后根据搭建的实验平台测量温度范围为20~100℃下复杂激励磁芯损耗情况,并与考虑温度的仿真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改进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磁复合材料 校正因子 温度 复杂激励 三维模型 磁芯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oDAF框架的工业核心能力架构建模方法研究
17
作者 窦小强 刘艳 +3 位作者 赵志龙 付超 张馥琳 邹珊珊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0-1304,共15页
在工业行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能力建设的背景下,以总体架构理论方法指导工业核心能力建设的必要性,研究提出工业核心能力建设架构的概念内涵和4方面模型要素,借鉴国际主流的DoDAF(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体系结构框... 在工业行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能力建设的背景下,以总体架构理论方法指导工业核心能力建设的必要性,研究提出工业核心能力建设架构的概念内涵和4方面模型要素,借鉴国际主流的DoDAF(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体系结构框架,开展工业核心能力建设架构模型总体设计,基于系统工程的思想,设计能力建设过程5个阶段业务活动,融入架构模型中能力/业务/应用/数据/技术等视角,形成工业核心能力建设架构建模的参考流程,详细阐述数据模型设计以及各类表现视角的逻辑构成和建模方法,选取某行业建设项目,开展工业核心能力建设架构建模方法的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DAF框架 工业核心能力 数据模型 架构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材料磁致伸缩特性的铁芯电抗器振动特性分析及分层优化策略
18
作者 袁发庭 张仁杰 +3 位作者 颜智威 胡琛 唐波 丁璨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4-1475,I0018,共13页
为了有效降低铁芯电抗器的振动,提出了一种考虑材料磁致伸缩特性的铁芯电抗器振动优化方法。首先,基于经典J-A模型和二次畴转理论,建立考虑应力的磁致伸缩改进模型,并采用粒子群优化-模拟退火(particle swarmoptimization-simulatedanne... 为了有效降低铁芯电抗器的振动,提出了一种考虑材料磁致伸缩特性的铁芯电抗器振动优化方法。首先,基于经典J-A模型和二次畴转理论,建立考虑应力的磁致伸缩改进模型,并采用粒子群优化-模拟退火(particle swarmoptimization-simulatedannealing,PSO-SA)算法对改进模型特征参数进行辨识,辨识后的均方根误差不超过3.5,验证了其准确性;然后,建立铁芯电抗器电磁场-结构力场仿真模型,计算得到铁芯电抗器磁场和振动分布;基于多物理场计算和拉丁超立方抽样试验方法,结合灵敏度分析技术,获得各参数对振动的影响规律,并对优化目标和变量进行分层;最后,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法和Kriging法对铁芯电抗器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获得不同方法下的铁芯电抗器最佳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初始参数,采用RSM和Kriging优化方法下铁芯最大振动位移分别降低了13.93%和24.64%;且损耗和金属导体用量也明显减小。因此,在保证铁芯电抗器性能参数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采用Kriging优化方法能够显著降低铁芯电抗器的振动位移,为铁芯电抗器的减振优化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芯电抗器 磁致伸缩模型 RSM模型 KRIGING模型 分层优化设计 振动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井下低温取心过程瓦斯损失量推算模拟试验
19
作者 王龙 邓志亮 +3 位作者 王兆丰 刘军 胡龙生 王新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185,共12页
低温取心技术既能在煤层中定点取样,又可有效减少取样过程的瓦斯逸散,在井下煤层瓦斯含量精准测定中应用前景广阔。为了准确推算低温取心过程的煤心瓦斯损失量,依托含瓦斯煤低温取心吸附解吸模拟平台,在不同管壁外热、不同平衡压力(1~4 ... 低温取心技术既能在煤层中定点取样,又可有效减少取样过程的瓦斯逸散,在井下煤层瓦斯含量精准测定中应用前景广阔。为了准确推算低温取心过程的煤心瓦斯损失量,依托含瓦斯煤低温取心吸附解吸模拟平台,在不同管壁外热、不同平衡压力(1~4 MPa)条件下开展了低温取心型煤瓦斯解吸模拟试验,研究了低温环境下的瓦斯解吸特征;并基于图解法,采用3种不同扩散模型对低温取心的解吸曲线进行拟合分析,评价了3种损失量推算模型的优劣。结果表明:常规取心过程产生的摩擦热会大大增加煤心瓦斯损失量;瓦斯解吸量随取心管壁温度上升逐渐增大,当管壁外热分别为60、70、80、90℃时,30 min内解吸量分别为6.587、7.082、7.460和7.981 cm^(3)/g,较之恒温30℃解吸量的增幅分别达到13.71%、22.25%、28.78%和37.77%。低温取心时,煤心解吸出现倒吸回流现象,这是降温导致煤样罐内压力小于大气压造成的。经不含瓦斯煤倒吸对比试验校正,低温取心时的真实解吸量随着管壁外热降低逐渐减小,管壁外热分别为60、70、80、90℃时,30 min内低温取心解吸量分别为3.578、3.842、4.215和4.76 cm^(3)/g,较之常规取心的解吸抑制率在40%~46%间。低温环境下,瓦斯解吸量随吸附平衡压力升高逐渐增大,但增长幅度逐渐减小;低温取心时的扩散系数较之常规取心减少得多,且随着降温呈现线性降低。采用Logistic增长模型对低温取心解吸曲线的拟合精度明显优于√t模型和指数模型,损失量推算误差小于0.5%,能够满足低温取心时瓦斯损失量推算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心 瓦斯损失量 管壁外热 瓦斯解吸 扩散系数 LOGISTIC增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积沙改良硫酸盐渍土微细观结构及渗流机制研究
20
作者 刘润豪 王英 +3 位作者 张永志 刘吉林 史智伟 孙小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36,共7页
为探明风积沙改良硫酸盐渍土孔隙结构与渗透性的关系,基于CT扫描分析改良前后盐渍土的孔隙分布演化特征,提取孔隙网络模型开展渗流分析,基于孔隙分布表征参数拟合建立渗透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原状样的稳定分布,掺沙样沿高... 为探明风积沙改良硫酸盐渍土孔隙结构与渗透性的关系,基于CT扫描分析改良前后盐渍土的孔隙分布演化特征,提取孔隙网络模型开展渗流分析,基于孔隙分布表征参数拟合建立渗透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原状样的稳定分布,掺沙样沿高度方向分布的总孔隙率及连通率较原状样有显著降低,总孔隙率分布呈现“倒V字型”对称分布;改良硫酸盐渍土的渗透率随孔隙率及分形维数呈幂函数关系递增,连通孔隙率预测渗透率较于总孔隙率与渗透率的拟合精度更高,总孔隙率次之,分形维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掺沙改良 数字岩心 孔隙网络模型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