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around square cylinder using different low-Reynolds number turbulence models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泠 周军莉 +2 位作者 陈晓春 兰丽 张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4期564-568,共5页
ABE-KONDOH-NAGANO,ABID,YANG-SHIH and LAUNDER-SHARMA low-Reynolds number turbulence models were applied to simulating unsteady turbulence flow around a square cylinder in different phases flow field and time-averaged u... ABE-KONDOH-NAGANO,ABID,YANG-SHIH and LAUNDER-SHARMA low-Reynolds number turbulence models were applied to simulating unsteady turbulence flow around a square cylinder in different phases flow field and time-averaged unsteady flow field.Meanwhile,drag and lift coefficients of the four different low-Reynolds number turbulence models were analyzed.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YANG-SHIH model are close to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and they 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ABE-KONDOH-NAGANO,ABID and LAUNDER-SHARMR models.The modifica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 is the key factor to a successful simulation for YANG-SHIH model,while the correction of the turbulence near the wall has minor influence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For ABE-KONDOH-NAGANO,ABID and LAUNDER-SHARMA models satisfactory simulation results cannot be obtained due to lack of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With the joint force of wall function and the turbulence models with the adoption of corrected swirl stream,flow around a square cylinder can be fully simulated with less grids by the near-w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Reynolds number turbulence model flow around square cylinder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稳初期的低雷诺数圆柱绕流POD-Galerkin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静 张伟伟 李新涛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602,共7页
POD-Galerkin方法是构建非定常流动低阶模型的有效方法。然而,研究表明基于周期振荡样本及其时均解构建的低阶模型只能反演流场振荡饱和后的周期性运动,不能复现流动从不稳定定常解开始振荡的发散过程,不便于流动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研... POD-Galerkin方法是构建非定常流动低阶模型的有效方法。然而,研究表明基于周期振荡样本及其时均解构建的低阶模型只能反演流场振荡饱和后的周期性运动,不能复现流动从不稳定定常解开始振荡的发散过程,不便于流动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研究。通过尝试选择流场进入周期性运动之前的样本来构建低阶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并用于反演流动失稳初期微幅振荡的流场。以低雷诺数(Re=100)下圆柱绕流为例,构建了卡门涡街失稳初期的流动降阶模型。通过与CFD数值结果对比,表明选择合适的样本数据,构建的低阶模型可以复现流场发散初期的频率和阻尼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正交分解 GaLERKin 投影 圆柱绕流 卡门涡街 非周期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架拱桥方形拱肋驰振性能试验研究
3
作者 翟晓亮 温青 +2 位作者 龙航 华旭刚 富志鹏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68-2674,共7页
为研究全风向角下方形截面结构的驰振稳定性,以某大跨排架拱桥方形拱肋为研究背景,在0°~45°风向角范围内,开展风向角间隔为1°的固定模型测力试验和风向角间隔为5°的弹性悬挂模型测振试验。试验获得全风向角下方柱... 为研究全风向角下方形截面结构的驰振稳定性,以某大跨排架拱桥方形拱肋为研究背景,在0°~45°风向角范围内,开展风向角间隔为1°的固定模型测力试验和风向角间隔为5°的弹性悬挂模型测振试验。试验获得全风向角下方柱气动力特征以及风致振动特性,采用傅里叶级数拟合了气动力随风向角变化的函数,理论分析了驰振力系数和拱肋驰振临界风速随风向角的变化,对比研究了方形截面驰振性能理论分析和风洞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全风向角下方形截面的气动力具有对称性,傅里叶级数可以很好地表达全风向角下方形截面气动力随风向角的变化特征,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了气动升力和气动阻力傅里叶级数的系数。在0°~15.5°风向角范围内,驰振力系数小于0,为驰振不稳定区间,其中,14°风向角对应的驰振力系数最小,在15.5°~45°风向角范围内,驰振力系数大于0。在10°和15°风向角,弹性悬挂拱肋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观测到驰振现象,而在20°~45°风向角范围内,风洞试验未观测到驰振现象,测振试验得到的驰振不稳定风向角区间与驰振力系数判别结果相符。基于准定常理论的驰振临界风速计算公式得到的10°和15°风向角下拱肋驰振临界风速与模型测振试验结果基本相符,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预测驰振临界风速。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方形截面结构和构件的驰振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形截面 驰振 风洞试验 拱肋 排架拱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角率对方柱绕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
4
作者 杜晓庆 毕研钊 +1 位作者 方立文 董浩天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685,共9页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在雷诺数2.2×10^(4)、均匀来流和全风向角下,研究了方柱气动性能和绕流形态随切角率(0、1/14、1/7、2/7)的变化规律。与标准方柱相似,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切角方柱周围流场依次呈现“前角分离流态”、“分离泡流态...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在雷诺数2.2×10^(4)、均匀来流和全风向角下,研究了方柱气动性能和绕流形态随切角率(0、1/14、1/7、2/7)的变化规律。与标准方柱相似,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切角方柱周围流场依次呈现“前角分离流态”、“分离泡流态”和“附着流流态”等三种流态。随着切角率的增大,切角方柱整体上呈现平均阻力系数减小、斯托罗哈数增大的趋势。小风向角下(α<10°),切角方柱的平均升力系数和脉动升力系数随切角率显著减小;大风向角下(α>25°),大切角率(2/7)方柱的升力系数大于标准方柱。在前角分离流态和分离泡流态之间的临界风向角附近,切角方柱的平均阻力系数和脉动升力系数均达到极小值,平均升力系数和斯托罗哈数达到极大值。随着切角率的增大,不同风向角下的切角方柱尾流宽度有变窄的趋势,但方柱尾流涡脱强度的变化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 切角率 大涡模拟 气动性能 流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Lattice Boltzmann方法模拟方柱绕流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兴勇 索丽生 +1 位作者 程永光 刘德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用LatticeBoltzmann方法模拟了两种情况下的方柱绕流:方柱位于流场的边壁和方柱位于流场的中央.在第1种情况中,分析了流场的流线、速度矢量分布以及方柱后面绕流形成的回流区长度随Reynolds数的变化曲线;在第2种情况中,除了给出稳定时... 用LatticeBoltzmann方法模拟了两种情况下的方柱绕流:方柱位于流场的边壁和方柱位于流场的中央.在第1种情况中,分析了流场的流线、速度矢量分布以及方柱后面绕流形成的回流区长度随Reynolds数的变化曲线;在第2种情况中,除了给出稳定时流场的流线、速度矢量分布和压力分布以外,还模拟了Re=150时方柱后面形成的周期旋涡现象.两种情况下的计算结果与其他文献中的计算数值和试验数据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ticeBoltzmann方法 方柱绕流 流场 流线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两相流体绕方柱流动的PDPA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海亮 李彦 +1 位作者 徐旭常 李勇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6-180,共5页
气固两相流体绕流方形截面柱体的流动对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复杂性人们对它 的认识还很初浅。文中应用三维颗粒动态分析仪(3D-PDPA)对较高雷诺数下气固两相流体绕流方形截面柱体的流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了两相绕... 气固两相流体绕流方形截面柱体的流动对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复杂性人们对它 的认识还很初浅。文中应用三维颗粒动态分析仪(3D-PDPA)对较高雷诺数下气固两相流体绕流方形截面柱体的流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了两相绕流的时均速度场和速度脉动分布等数据,并分析了颗粒的存在对流场的影响。研究发现载有颗粒的气固两相方柱绕流存在回流区,其两相方柱绕流的尾迹区长度比单相绕流尾迹区短。在流向方向上可以把绕流后流场大致分为靠近方柱的基本区和远离方柱的近尾迹区两个区域,基本区内各方向的速度脉动程度都非常强,颗粒脉动比气流脉动强;而近尾迹区内速度脉动较弱。在横向方向上,y/D<1/3区域内气流速度脉动强度很高,而且颗粒脉动比气流脉动强度高;在y/D>1/3区域内则脉动强度很低。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较高雷诺数下气固两相方柱绕流流场特性和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气固两相流 方柱绕流 PDPa 实验 三维颗粒动态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ttice Boltzmann方法的方柱绕流模拟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天成 葛耀君 +1 位作者 曹丰产 刘高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8-1033,共6页
从分子动力论出发,探讨了模拟不可压缩粘性流动的Lattice Boltzmann(LB)方法.根据粒子平衡分布函数和非平衡反弹思想,提出了高效的出口边界条件处理格式.结合区域分裂技术设计了适合集群计算机运算的LB并行算法,并用C++程序语言开发了L... 从分子动力论出发,探讨了模拟不可压缩粘性流动的Lattice Boltzmann(LB)方法.根据粒子平衡分布函数和非平衡反弹思想,提出了高效的出口边界条件处理格式.结合区域分裂技术设计了适合集群计算机运算的LB并行算法,并用C++程序语言开发了LB并行计算程序.通过对不同雷诺数时的方柱绕流模拟,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详细分析了雷诺数对方柱绕流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绕流 LaTTICE BOLTZMaNN方法 区域分裂 出口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RANS/LES方法数值模拟方柱绕流 被引量:7
8
作者 唐鹏 韩省思 +1 位作者 叶桃红 陈义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87-1292,共6页
在粗细两套网格上,采用联合RANS/LES数值模拟Re=2.2×104的非定常方柱绕流经典算例.以标准的k-ε模型为基础,采用两种亚格子湍流模化方法,分别为PRNS(partially resolved numerical simulation)和DES(detached eddy simulation).PRN... 在粗细两套网格上,采用联合RANS/LES数值模拟Re=2.2×104的非定常方柱绕流经典算例.以标准的k-ε模型为基础,采用两种亚格子湍流模化方法,分别为PRNS(partially resolved numerical simulation)和DES(detached eddy simulation).PRNS模型与计算网格无显式关联,而DES与网格有一定关联.计算结果表明,联合RANS/LES方法即使在较粗的网格上也能得到较好的结果,DES方法预测到了二维模拟中的"双周期"现象,整体表现优于PRNS方法;亚尺度湍流模化中与计算网格的关联程度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RaNS/LES方法 方柱绕流 非稳态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列双方柱绕流的Lattice Boltzmann模拟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饶勇 倪玉山 刘超峰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197,共6页
采用Lattice Boltzmann方法对并列双方柱绕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对方柱间距比s/D=0.2、0.3、0.4、0.5、1.0、1.4、1.5、1.6、1.8、2.0、2.5共11种情况下的流场分别进行计算,给出了对应的流线图、方柱的升力图及阻力图,同时计算了方柱各... 采用Lattice Boltzmann方法对并列双方柱绕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对方柱间距比s/D=0.2、0.3、0.4、0.5、1.0、1.4、1.5、1.6、1.8、2.0、2.5共11种情况下的流场分别进行计算,给出了对应的流线图、方柱的升力图及阻力图,同时计算了方柱各边中点的压力,给出了压力与间距比的变化曲线,并对各个流线图、升力图、阻力图及压力图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当s/D≤1.5时,流动呈偏流型,形成周期漩涡;当s/D>1.5时,流动呈对称型,形成对称漩涡;s/D=1.5为流动从偏流型向对称型转换的临界间距比。该结果对工程中建筑物位置的安排及其安全系数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TICE Bo[tzmann 方柱绕流 流场模拟 间距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湍流模型的Runge-Kutta有限元算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鹏程 廖绍凯 +1 位作者 张研 陈达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5-191,共7页
采用一方程S-A模型(Spalart-Allmaras模型)封闭雷诺时均N-S方程(RANS方程)进行湍流数值计算,可以减少方程求解数量,节约计算时间。本文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数值算法研究,首先通过沿流线坐标变换,得到无对流项RANS方程,并引入三阶Runge-Kutt... 采用一方程S-A模型(Spalart-Allmaras模型)封闭雷诺时均N-S方程(RANS方程)进行湍流数值计算,可以减少方程求解数量,节约计算时间。本文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数值算法研究,首先通过沿流线坐标变换,得到无对流项RANS方程,并引入三阶Runge-Kutta法对其进行时间离散;然后利用沿流线的Taylor展开解决坐标变换带来的网格更新的困难;最后采用Galerkin法进行空间离散,得到湍流模型的有限元算法。基于方柱绕流和覆冰输电线绕流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一阶数值算法相比,该算法在精度和收敛性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方程 RaNS方程 RUNGE-KUTTa 有限元 方柱 覆冰输电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边界内变截面串列双方柱绕流分析
11
作者 余洋 杨光照 侯国祥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1,共9页
[目的]针对限制边界内的串列双方柱绕流,研究雷诺数为100时,变截面双方柱(边长比为1.5)绕流在不同间距比下对流场、阻力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以及反弹格式对限制边界内的串列双方柱绕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间... [目的]针对限制边界内的串列双方柱绕流,研究雷诺数为100时,变截面双方柱(边长比为1.5)绕流在不同间距比下对流场、阻力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以及反弹格式对限制边界内的串列双方柱绕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间距比下变截面和等截面双方柱的流场模式和阻力系数。[结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间距比下,变截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流场模式的改变,但在间距比为6时反而将延缓流场模式的改变;相较于单方柱绕流,变截面的减阻效果最高可达9.16%,而等截面最高可达7.76%;相较于等截面,在相同间距比下的变截面最高可以减阻67.79%,即变截面的减阻效果更好,所以变截面是实现流场控制、减阻的可选方案。[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限制边界内方柱绕流的阻力优化、流场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截面串列双方柱 限制边界 格子BOLTZMaNN 流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型排布四圆柱绕流流动模式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佼 武文斐 +1 位作者 龚志军 李保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5427-5430,5435,共5页
利用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模拟了绕正型排布的四个圆柱的二维层流流动,研究了雷诺数Re=70时,16种不同圆柱节距比下的流动模式,提出了无因次数α,β对流动模式进行分类,α为上游圆柱与下游圆柱的关联程度,β为尾涡形态的关联程度。结果... 利用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模拟了绕正型排布的四个圆柱的二维层流流动,研究了雷诺数Re=70时,16种不同圆柱节距比下的流动模式,提出了无因次数α,β对流动模式进行分类,α为上游圆柱与下游圆柱的关联程度,β为尾涡形态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α主要受横向节距比的影响,当α<0.4时为稳定屏蔽流,当0.4≤α<1.0时为摆动屏蔽流,当α≥1.0时为涡脱落流态;而β主要受纵向节距比的影响,当β<0.26时为单体模式,当0.26≤β<1.0时为干扰模式,当β≥1.0时为涡分离模式。本研究为多柱绕流流态的定量划分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圆柱绕流 正型排布 流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桌面计算机上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的GPU计算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强 谢伟 +1 位作者 邱辽原 解学参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29-1333,共5页
介绍了在桌面计算机上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与图形处理器(GPU)计算的发展背景,分析了LBM的标准形式及其天生并行特性的成因,介绍了所采用的CUDA编程模型及Kepler计算架构.为了验证桌面计算机上利用LBM的GPU计算的应用能力,对二维... 介绍了在桌面计算机上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与图形处理器(GPU)计算的发展背景,分析了LBM的标准形式及其天生并行特性的成因,介绍了所采用的CUDA编程模型及Kepler计算架构.为了验证桌面计算机上利用LBM的GPU计算的应用能力,对二维方柱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有限体积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方柱绕流问题,GPU计算的模拟计算效率约为CPU计算的3.4倍,桌面计算机上利用LBM的GPU计算具有一定的通用科学计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图形处理器 计算流体力学 方柱绕流 高性能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固定方柱绕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靳遵龙 王元凯 王永庆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6-120,共5页
研究了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不同雷诺数下固定单方柱绕流流场进行分析,探究了方柱产生卡门涡街的临界雷诺数和范围,验证了格子Boltzmann方法边界处理和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和便捷性.对雷诺数为20... 研究了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不同雷诺数下固定单方柱绕流流场进行分析,探究了方柱产生卡门涡街的临界雷诺数和范围,验证了格子Boltzmann方法边界处理和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和便捷性.对雷诺数为200时并列双方柱不同分布间距的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当柱间距为2倍方柱边长时,流体绕流方柱的涡流彼此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绕流 卡门涡街 格子BOLTZMaNN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间方柱绕流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超英 葛家 ISLAM Shams Ul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53-1757,共5页
为研究平板间方柱绕流上下平板对置于其中的方柱绕流所产生的影响,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二维平板间低雷诺数(Re=100)方柱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阻塞比下,平板边壁对方柱的升、阻力系数、Strouhal数和尾涡流场的影... 为研究平板间方柱绕流上下平板对置于其中的方柱绕流所产生的影响,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二维平板间低雷诺数(Re=100)方柱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阻塞比下,平板边壁对方柱的升、阻力系数、Strouhal数和尾涡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板对方柱绕流特性有明显的影响,随着阻塞比的增加,阻力系数和Strouhal数均增大,与无边壁相比阻力系数可增加达30%,而升力系数却随之减小.计算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相吻合,验证了格子Boltzmann方法对钝体绕流非定常问题模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方柱绕流 壁面效应 阻塞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角措施对串列方柱气动性能影响的大涡模拟研究
16
作者 刘帅永 祝志文 +2 位作者 郑德乾 祝瑜哲 MOHAMMED Elhassan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2,共9页
串列双方柱的干扰效应受方柱气动外形的影响显著,方柱角部形状的变化将导致周边流场的改变,进而影响上、下游方柱的气动性能,串列双方柱的风荷载干扰效应相关影响及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基于空间平均的大涡模拟方法,以亚临界... 串列双方柱的干扰效应受方柱气动外形的影响显著,方柱角部形状的变化将导致周边流场的改变,进而影响上、下游方柱的气动性能,串列双方柱的风荷载干扰效应相关影响及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基于空间平均的大涡模拟方法,以亚临界间距比和超临界间距比的串列方柱为对象,分别对上、下游方柱考虑有、无切角(切角率均为10%)两种情况,研究两类典型间距比下不同切角措施对串列方柱风荷载的影响及其机理。将标准串列方柱风压系数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本文模拟方法及参数设置的有效性;从气动力系数统计值及自谱、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分布等角度,对比分析了两种典型间距比下不同切角措施对串列双方柱气动性能的影响,着重从时均和瞬态流场角度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典型间距比下,不同位置的切角措施均会影响方柱周围流动分离,从而引起流态变化,其中上、下游方柱均采取切角措施,可以更有效地减弱方柱的平均和脉动风荷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串列方柱 切角措施 大涡模拟 气动性能 流场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和有限体积法的方柱绕流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冬岩 李红群 王志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96-102,共7页
基于黏性流体理论,分别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和有限体积法(FVM)建立了黏性流场中方柱绕流模型。探究LBM在非光滑曲面钝体绕流方面的应用;并结合FVM进行对比分析。在FVM模型中,采用局部加密的方法对钝体边界进行处理,而在LBM模型中... 基于黏性流体理论,分别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和有限体积法(FVM)建立了黏性流场中方柱绕流模型。探究LBM在非光滑曲面钝体绕流方面的应用;并结合FVM进行对比分析。在FVM模型中,采用局部加密的方法对钝体边界进行处理,而在LBM模型中,除了传统的Half-way边界处理方法,还结合了拐角边界处理方法。为获得较好的可对比数据,根据已发表文献中的理论及UDF编译码技术,分别对两模型的进出口边界条件进行了讨论和设置。对比分析了两模型下的速度云图以及获得的升、阻力系数,Strouhal数。结果发现方柱上游压力不受涡脱落影响,雷诺数对其影响也较小;两种方法下的速度、无量纲参数吻合较好;但两者最适进出口边界不同,且相同条件下,LBM比FVM数值模拟能更快达到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绕流 格子BOLTZMaNN方法 有限体积法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SAR载荷外挂的卫星主承力结构设计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强 李翔 +2 位作者 王晓宇 陈海峰 陈丽娜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92,共6页
针对大型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外挂的卫星载荷传力路径不直接、安装点载荷集中复杂的难点,提出一种"板筒式+加强梁组合式"主承力结构。国内首颗大型SAR载荷外挂的卫星——高分三号(GF-3)卫星,以板筒式结构为基础,通过在SAR... 针对大型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外挂的卫星载荷传力路径不直接、安装点载荷集中复杂的难点,提出一种"板筒式+加强梁组合式"主承力结构。国内首颗大型SAR载荷外挂的卫星——高分三号(GF-3)卫星,以板筒式结构为基础,通过在SAR载荷压紧安装点间布置贯穿星体的6根加强梁以及舱板布局设计,解决了SAR载荷无法直接安装于主承力构架带来的整星纵向频率偏低、载荷安装点应力集中等设计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载荷 SaR卫星 主承力结构 板筒式结构 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格子Boltzmann方法计算剪切流的方柱绕流问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明杰 施卫平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4,共4页
用格子Boltzmann方法计算来流为水平剪切流的方柱绕流问题,得到了在不同速度梯度条件下方柱绕流的流线和等涡线图.发现在圆柱尾部形成两排涡,当来流速度梯度较大时,两排涡有很大的不同.计算结果表明,用格子Boltzmann方法计算剪切流的方... 用格子Boltzmann方法计算来流为水平剪切流的方柱绕流问题,得到了在不同速度梯度条件下方柱绕流的流线和等涡线图.发现在圆柱尾部形成两排涡,当来流速度梯度较大时,两排涡有很大的不同.计算结果表明,用格子Boltzmann方法计算剪切流的方柱绕流问题是可行的,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剪切流 方柱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ant Simulation的柴油机缸体生产线仿真与配置优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杰 张松 +1 位作者 杜春刚 丁泽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36,共6页
针对某柴油机缸体生产线设备利用率不足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借助Plant Simulation软件建立该生产线的仿真模型,分析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并获得生产线设备利用率、生产率等信息。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对各个缓冲区的容量进行优化。最后,根据... 针对某柴油机缸体生产线设备利用率不足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借助Plant Simulation软件建立该生产线的仿真模型,分析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并获得生产线设备利用率、生产率等信息。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对各个缓冲区的容量进行优化。最后,根据仿真结果与生产线实际状况,采用在第一、第二瓶颈工序分别配置容量为19和3的缓冲区,并安排线外机床定期清理缓冲区积压工件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案可以将设备的平均利用率和生产线的生产率分别提高3. 4%和9. 4%。该研究可以为优化生产线提供指导,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线 仿真 配置优化 柴油机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