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高原十大孔兑不同地貌地形的植被覆盖特征分析
1
作者 马启民 杜函芮 +1 位作者 王峥铭 龙银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4-443,共10页
人工植草种树有效改善了鄂尔多斯高原十大孔兑的水土流失,但部分区域出现了植被退化现象,深入理解地形对植被的影响对该地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资源三号01星(ZY3-01)卫星高程数据、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2000—2... 人工植草种树有效改善了鄂尔多斯高原十大孔兑的水土流失,但部分区域出现了植被退化现象,深入理解地形对植被的影响对该地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资源三号01星(ZY3-01)卫星高程数据、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2000—2022年十大孔兑不同地貌地形的植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十大孔兑植被整体向好发展,不同地貌类型NDVI呈上升趋势,平原区、丘陵区、沙漠区多年平均NDVI分别为0.591、0.337、0.325,但沙漠区增加趋势最大。平原区植被退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占平原区的16.28%;沙漠区退化主要分布在壕庆河中游,占沙漠区的0.64%;丘陵区退化主要分布在西柳沟、罕台川、哈什拉川上游,占丘陵区的1.88%。(2)不同坡度条件下,平原区的平缓坡和缓坡的植被整体要好于水平地和平地,沙漠区NDVI表现为水平地>平地>平缓坡>缓坡>陡坡,丘陵区NDVI几乎与沙漠区完全一致,但陡坡在2000—2022年都好于平缓坡和缓坡,差于水平地和平地。(3)不同坡向条件下,2000—2022年平原区NDVI表现为阳坡>半阴半阳坡>阴坡,沙漠区基本表现为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丘陵区表现为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因此,沙漠区和丘陵区应在水平地或平地种植较多的植被,在坡地区域应首选坡度较小的阴坡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三号01星卫星 沙地人工林 植被时空变化 坡度 坡向 十大孔兑 鄂尔多斯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和CMIP6模式对1950~2014年中国陆地植被碳储量的模拟评估
2
作者 王一然 韩洋 +1 位作者 张倩 曹富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301,共21页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同对植被碳储量模拟结果的影响。1995~2004年多模式平均结果表明,CMIP5和CMIP6模式均高估了中国植被碳储量,分别为28.0±6.0 Pg(C),25.3±7.7 Pg(C),两套参考数据分别为18.1 Pg(C)和18.7 Pg(C)。CMIP6模式对植被碳空间分布的模拟优于CMIP5模式,其各项泰勒评分(TSS)指标均显著提高,模式间不确定性有所减小。1950~1990年,CMIP5和CMIP6模拟的中国区植被为碳源,分别为-89.4 Tg(C)a^(-1)和-58.2 Tg(C)a^(-1),且于1980年代显著增强,分别为-256.6 Tg(C)a^(-1)和-171.0 Tg(C)a^(-1)。1990~2014年CMIP5模式中植被碳源减弱[-48.1 Tg(C)a^(-1)],而CMIP6模式中植被则转变为碳汇[42.8 Tg(C)a^(-1),P<0.05]。CMIP5与CMIP6模式对中国植被碳源汇模拟的差异和模式的土地变化情况密切相关,相较于CMIP5模式,CMIP6模式的土地变化数据(LUH2)和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更吻合,1980年代后模式森林覆盖度的变化趋势与清查结果更为接近。本研究显示目前用于CMIP模拟的LUH1、LUH2数据与中国森林和农田在过去65年的变化情况有较大差异,采用更准确的土地变化数据对提高下一代CMIP模式植被碳模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CMIP6 植被碳储量 森林覆盖度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烧迹地恢复更新研究综述
3
作者 杨昊东 汤捷 +4 位作者 王秋华 王劲 邢付吉 洪瑞成 宋春显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5期68-75,共8页
火后植被的更新与恢复,一直以来都是火烧迹地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林火干扰和火烧迹地恢复更新研究的文献,对火烧迹地的概念、研究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火是造成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火后植被的更新与恢复,一直以来都是火烧迹地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林火干扰和火烧迹地恢复更新研究的文献,对火烧迹地的概念、研究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火是造成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均有重要影响;火对火烧迹地恢复更新有着深刻影响,火烧迹地的更新恢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更新始终在进行。根据火灾后植被更新与物种演替方向,将来应从长期观测角度出发,探索火烧迹地更新与恢复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林火管理及火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干扰 森林景观变化 植被恢复 生态修复 火烧迹地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 被引量:45
4
作者 赵凯 周彦锋 +4 位作者 蒋兆林 胡娟 张秀山 周洁 王国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1-362,共12页
太湖的富营养化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太湖水生植被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全面的太湖水生植被调查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未见报道.基于2014年夏季全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比较分析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960年以... 太湖的富营养化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太湖水生植被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全面的太湖水生植被调查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未见报道.基于2014年夏季全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比较分析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共有23种水生植物从太湖消失,其中1981、1997和2014年分别消失7、4和12种.从分布区面积来看,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总体呈北部湖区水生植被消失,东北部、东部及南部湖区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持续扩张的态势,1981年全湖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占8%,到2014年已经有33.82%的水面有水生植被分布.从生物量组成来看,太湖水生植被先升后降,从1960年的10×10~4t,持续上升到1988年的44.72×10~4t,1997年下降到36×10~4t,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29.09×10~4t.但挺水植被以外的水生植被,尤其是浮叶植被的生物量一直保持上升态势.总生物量的下降与东太湖挺水植被大面积消失有关,到2014年全湖挺水植被生物量比重仅占5.15%,东太湖沼泽化问题已不复存在.从群落组成变化情况来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群落分布区面积锐减,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分布区持续扩张.目前太湖水生植被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北部湖区水生植被恢复和东部湖区水生植被过量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生植被 植被演变 植被管理 水草收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在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应用 被引量:58
5
作者 胡远满 徐崇刚 +4 位作者 常禹 李秀珍 布仁仓 贺红士 冷文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846-1856,i001,共12页
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L ANDIS) ,研究有采伐和无采伐预案下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森林景观的长期变化。用 APACK计算每一个物种及各年龄级的分布面积。为了研究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 ,计算了物种分布的聚集度指数。研究结果如下 :(1)在无... 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L ANDIS) ,研究有采伐和无采伐预案下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森林景观的长期变化。用 APACK计算每一个物种及各年龄级的分布面积。为了研究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 ,计算了物种分布的聚集度指数。研究结果如下 :(1)在无采伐预案下 ,火干扰模式为低频率大面积高强度火烧 ;在有采伐预下 ,火干扰模式为高频率小面积低强度火烧 ;(2 )在无采伐预案下 ,火会造成各种群分布面积的强烈波动 ,但是对种群的年龄结构没有很大影响 ;在有采伐预案下 ,火对种群分布面积和年龄结构都没有很大的影响 ;(3)采伐能完全改变各种群的年龄结构 ,降低种群分布的聚集度 ,但是对各种群的分布面积并没有很大影响 ;(4 )在有采伐预案下 ,各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增长量通过采伐取走 ,群落处于演替的干扰顶极状态 ;在无采伐预案下 ,各种群为稳定型种群 (樟子松和偃松除外 ) ,大面积高强度火烧使群落产生较大的波动。结果表明 ,在呼中林业局 ,在没有人为干扰情况下 ,火干扰是森林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自从有了人为干扰 ,采伐开始逐渐取代火干扰成为影响森林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空间直观景观模型的一个挑战是模型的验证。由于缺乏详细的空间数据及模型模拟中的随机性 ,很难通过模型模拟结果与实地调查或遥感数据的比较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IS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森林景观变化 采伐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8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5
6
作者 赵慧颖 田宝星 +4 位作者 宫丽娟 曲辉辉 季生太 李秀芬 张兴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00-1911,共12页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北部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707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均表现极显著增加趋势,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变化率为1.79 kg hm^(-2)a^(-1),20世纪气候倾向率最大为10.14kg hm^(-2)a^(-1),温度气候生产潜力(WT)与降水气候生产潜力(WR)的比值21世纪最大,水热配比状态最好;4种气候生产潜力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但变化一致性较好,主周期均为215—219a;大兴安岭北部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高值、次高值、低值中心分别在根河、塔河、鄂伦春偏南地区,振幅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W与年气温、降水量、蒸散量正相关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年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增加10 mm,W变化率依次为453.71、74.40、219.01 kg/hm^2,且气温是影响W的主要因子;未来"暖湿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有利,而"冷干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不利,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减少)幅度均为10.9%—21.7%。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区域尺度内研究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提供基础方法,而且对进一步估算森林碳汇、即将实施的碳交易及中国北部边疆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功能规划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Miami模型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余超 王斌 +2 位作者 刘华 杨校生 修珍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50,共9页
根据1973—2008年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特征,从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气候带定量分析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净生产量... 根据1973—2008年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特征,从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气候带定量分析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净生产量由1973—1976年间的803.359×106t·a-1增加到2004—2008年间的1 478.425×106t·a-1,增加了84.03%;相应的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由7.302 t·hm-2·a-1增加到9.502 t·hm-2·a-1,增加了30.13%。不同森林类型中,阔叶混交林、杨桦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对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贡献较大;热带林、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平均生产力较高,油松林和马尾松林平均生产力相对较低。不同气候带中,热带地区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呈波动中减少趋势,其它气候带呈增加趋势;1973—2008年间各气候带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为:热带(18.625 t·hm-2·a-1)>寒温带温带(9.610 t·hm-2·a-1)>亚热带(8.499 t·hm-2·a-1)>暖温带(7.800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净生产量 平均生产力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植被变化(采伐)对小流域水文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饶良懿 王玉杰 +1 位作者 朱金兆 卢建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81-3990,共10页
森林不仅调节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而且对流域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森林流域通过林冠层截留、地被物层过滤、土壤入渗以及河岸植被缓冲带等环节,对降雨径流中的泥沙、有机物、污染物质进行有效的过滤、吸收和净化,从而达... 森林不仅调节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而且对流域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森林流域通过林冠层截留、地被物层过滤、土壤入渗以及河岸植被缓冲带等环节,对降雨径流中的泥沙、有机物、污染物质进行有效的过滤、吸收和净化,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回顾了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对小流域水文化学循环的影响研究,尤其是森林经营活动如采伐等对流域的河流水温、悬移质泥沙含量、溶解养分等方面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森林采伐方式不同河流水温受影响程度不同;溶解养分与森林采伐的方式、地点及采伐流域的类型密切相关。特别指出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森林流域水质保护中的重要性,它的存在可以维持河流水温、有效防止和降低地表径流中携带的泥沙、污染物、有机质等进入河流,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目前,我国在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化学循环影响领域的研究还主要侧重于森林减少泥沙效应方面,在森林的水质保护效应方面,多数的报道都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各要素(如林冠、地被物、森林土壤等)对大气降水化学物质输入的影响,而对小流域尺度森林植被变化(如采伐)对水文化学循环影响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还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变化(采伐) 水文化学循环过程 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白彦锋 姜春前 +1 位作者 鲁德 朱臻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7-592,共6页
伐后木质林产品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又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的一部分。为合理估算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达喀尔会议上确立了3种估算方法框架... 伐后木质林产品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又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的一部分。为合理估算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达喀尔会议上确立了3种估算方法框架,即: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在3种方法的框架下,利用寿命分析法和逐步递归法计算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结果显示:①分别利用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估算我国1961-2000年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变化,证明我国的木质林产品是一个碳库,并且这个碳库的碳储量一直在增长;②3种方法估算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年平均增长量分别是11.72,8.58和7.53 Tg.a-1;③1990-2000年,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0.27,4.75和2.16 Tg.a-1,其中,1990年木质林产品库的碳储量分别是364.0,299.0和285.1 Tg;④从计量的角度和估算的难易程度来看,储量变化法的计量对我国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经济学 木质林产品 碳储量变化 储量变化法 生产法 大气流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防风固沙效应 被引量:52
10
作者 黄麟 祝萍 +2 位作者 肖桐 曹巍 巩国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0-609,共10页
通过分析三北工程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量变化,进而评价工程的防风固沙效应。结果表明:(1)近35 a,三北工程区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面积持续减少,特别是半干旱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在前20 a持续增加,近15 a则呈现先下... 通过分析三北工程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量变化,进而评价工程的防风固沙效应。结果表明:(1)近35 a,三北工程区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面积持续减少,特别是半干旱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在前20 a持续增加,近15 a则呈现先下降而后略微增加趋势。(2)土壤风蚀模数持续减少,近15 a减幅远高于前20 a,沙地、草地、其它类型转林地或转草地区域的减幅尤为明显。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呈上升态势,干旱荒漠区增幅显著。草地和沙地为工程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总量贡献了71%,且转草地区域的贡献高于转林地区域。(3)考虑到植被好转同时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风场减弱为主的气候变化导致土壤风蚀力减弱与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介于85%-89%和11%-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林地、草地面积变化 植被覆盖度 防风固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洪雅县近15年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鹏 李贤伟 +3 位作者 赵安玖 黄从德 范川 赖家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721-6729,共9页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植被的重建、恢复和保护,不仅改变了景观的类型组成,也强烈地影响着景观的空间构造。以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区边缘的四川省洪雅县为研究对...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植被的重建、恢复和保护,不仅改变了景观的类型组成,也强烈地影响着景观的空间构造。以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区边缘的四川省洪雅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工程实施前后15年来(1994—2009)洪雅县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植被恢复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林地增加、耕地和草地减少,是15年间洪雅县景观变化的主要特点。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主要集中于人为活动影响更为强烈的海拔1000 m以下区域,反映了退耕还林对景观类型组成改变的巨大推动作用;海拔1500 m以上区域,更多地受到天然林保护和自然因素影响,面积变化相对稳定,景观格局空间构造方面的变化更为显著;海拔1000—1500 m区域,两种工程实施的影响交错,过程相对复杂。坡度≤5°的平缓地中,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林地增加明显;而在坡度25°附近的坡地中,耕地较多,退耕还林潜力较大,耕地—林地转换相对其他坡度区段更为明显。总体上,林地向低海拔、缓坡度区域扩张,斑块间空隙还林面积较多,有连片发展趋势;而耕地在面积减少的同时,向低海拔、缓坡度区域收缩,斑块规模更小,格局更加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天然林保护 洪雅县 景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绿的定量贡献 被引量:13
12
作者 许丽 高光耀 +4 位作者 王晓峰 陈永喆 周潮伟 王凯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274-7283,共10页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m^(-2)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绿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随机森林模型 干旱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退耕过程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朱会利 杨改河 韩磊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2-280,共9页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2000—2012年的MODIS植被指数资料分析了延安市退耕还林过程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延安市植被覆盖度呈极显著增长趋势,由43.4%增加到66.8%,增幅达53.9%。延安市各区县的植被覆...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2000—2012年的MODIS植被指数资料分析了延安市退耕还林过程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延安市植被覆盖度呈极显著增长趋势,由43.4%增加到66.8%,增幅达53.9%。延安市各区县的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均呈现增长趋势,增幅较大的为子长县、延川县和延长县,分别为212.8%、134.2%和127.8%,增幅较小的为黄龙县和黄陵县,分别为28.9%和29.2%。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现稳定的改善状态,改善极显著和显著的县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04%,改善不明显的县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91%,退化显著和极显著的县区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5%。研究区高覆盖度植被和中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减少,退耕初期由大到小表现为:低覆盖度植被面积、高覆盖度植被面积、中覆盖度植被面积,退耕后期由大到小分别为:高覆盖度植被面积、中覆盖度植被面积、低覆盖度植被面积,表明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结构转好。植被覆盖度变化受6—8月份的降水量影响不大,相关性较低,但和累计退耕还林面积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地面植被覆盖度,改善了植被覆盖的结构,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越来越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对植被覆盖度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遥感 退耕还林 动态变化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 被引量:33
14
作者 郑粉莉 唐克丽 +2 位作者 张科利 查轩 白红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1-259,共9页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因严重的土壤侵蚀,已丧失原有的自然景观,子午岭林区为追溯研究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研究基地。通过典型区考察和定位试验研究及实验室分析测试,分析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土壤...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因严重的土壤侵蚀,已丧失原有的自然景观,子午岭林区为追溯研究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研究基地。通过典型区考察和定位试验研究及实验室分析测试,分析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土壤侵蚀演变的影响;自然生态平衡下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植被耕垦的加速侵蚀特征及人为加速侵蚀与土壤退化过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侵蚀 加速侵蚀 生态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气候-植被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及森林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贾庆宇 王笑影 +1 位作者 吕国红 谢艳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31-2035,共5页
基于辽宁省5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分析辽宁省近40年(1967-2006年)气候-植被指标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就辽宁省区域平均值而言,WI指数呈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幅度为2.47℃... 基于辽宁省5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分析辽宁省近40年(1967-2006年)气候-植被指标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就辽宁省区域平均值而言,WI指数呈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幅度为2.47℃·月,CI指数呈下降趋势,每10年下降幅度为2.31℃·月,HI总体呈下降趋势,波动较WI和CI明显,从气候—植被指数变化趋势看,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oldet Zuccarini、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等不利,而对油松Pinu stabulaeformis Carr、栓皮栎Quercus vari abilis Blume等树种有利。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温暖指数界限呈向西北移动的趋势,表明暖温带落叶阔叶疏林带的适宜面积增加,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的适宜面积减小;HI指数减小并且向东移,表明随着指数带的北移和东移缩小限制了原有针叶树种的生长,而对栎树Phytophthora ramorum等阔叶树种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森林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3年伊春林区气候变化趋势对林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永刚 温秀卿 +1 位作者 姬菊芝 顾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128,共8页
以1961-2003年伊春林区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平均辐射量为气象资料,探讨了气温、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等表征气候特征的指标及湿润指数(K)、植被覆盖指数(VCI)、灾害指数(DI)... 以1961-2003年伊春林区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平均辐射量为气象资料,探讨了气温、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等表征气候特征的指标及湿润指数(K)、植被覆盖指数(VCI)、灾害指数(DI)等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43年来的变化趋势,并对林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伊春林区43年来平均气温呈增高趋势,年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均呈减少趋势。气温、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冬、春两季气温升幅高于夏、秋季节;降水量在冬、春两季增多,而在夏、秋两季减少;日平均辐射量在冬季增高,而在其他三季下降。VCI在1984年前呈下降趋势,而在1984年后呈上升趋势;DI值在1961-1972年和1985-2003年较低,而在1973-1984年较高;K值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EQ II)变化趋势相似。EEQ II值基本介于55%-70%,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状态。对伊春林区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质量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气温、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气温、降水量的影响较大,日平均辐射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质量 伊春林区 湿润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 灾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监测长江三角洲森林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金佳鑫 江洪 +1 位作者 张秀英 王跃启 《遥感信息》 CSCD 2011年第2期79-85,共7页
植物的物候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对生态影响的重要指标。目前,气候变暖日益为人所关注,使用遥感技术研究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监测人口密度高和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植物物候对气... 植物的物候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对生态影响的重要指标。目前,气候变暖日益为人所关注,使用遥感技术研究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监测人口密度高和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可以揭示区域热环境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本研究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使用SPOT卫星VGT传感器的长时间NDVI数据序列,对经济发达区域森林植被的NDVI序列进行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法平滑处理,并提取与研究其物候特征,发现①NDVI与气温具有较强相关性,随气候变暖,森林植被NDVI年均值有增加趋势;②森林植被生长活跃期起始日期提前,终止日期延后,时长有明显的延长趋势,生长活跃期内NDVI有所增加;③森林植被NDVI极大值与极小值出现日期均明显提前,NDVI极大值有增大趋势,而极小值呈下降趋势,年内极差增加,NDVI增长期缩短,衰落期延长;④森林植被在春、夏两季NDVI均值有所增长,秋季无明显变化,冬季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气候变化 森林植被 长江三角洲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景观的历史变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月辉 吴文 +2 位作者 吴志丰 常禹 陈宏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896-3907,共12页
历史变域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概念之一,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和目标。总结了历史变域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火烧的历史变域研究从定量化火烧特征开始,进而探讨火烧特征的影响因素,并且从火烧特征的单... 历史变域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概念之一,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和目标。总结了历史变域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火烧的历史变域研究从定量化火烧特征开始,进而探讨火烧特征的影响因素,并且从火烧特征的单一影响因素向多影响因素、从单一尺度向多时空尺度研究发展;森林景观历史变域研究由描述景观的单一结构特征深入到揭示综合结构特征及功能特征。方法的新进展包括:评估历史数据的误差、探索采样和数据分析方法、重视火疤木数据的多时空特征、以及发掘整合多种来源的历史数据。模拟自然干扰的森林管理是历史变域概念的重要应用之一,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为森林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模拟自然干扰的干扰参数,并且强调这些参数的空间异质性;同时,该管理模式也面临挑战和质疑:气候变化条件下历史变域的概念是否仍旧适用?森林管理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自然干扰的效果?分析了我国的研究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历史变域 自然干扰 火干扰 采伐 模拟自然的森林管理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罗玉沟流域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媛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7-202,共6页
以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该流域的径流、泥沙和水质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并重点探讨了降雨和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生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略大于对泥沙的影响;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减... 以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该流域的径流、泥沙和水质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并重点探讨了降雨和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生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略大于对泥沙的影响;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减水减沙生态水文功能,尤其对泥沙的影响更大于对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生态响应 SWAT模型 森林植被变化 降雨 罗玉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与植被覆盖变化对中国西南亚高山区流域碳水循环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慧平 丹利 +2 位作者 王倩 杨秀静 杨富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31,共13页
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对流域森林植被和水文的影响对于林业经营管理与流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气候与植被覆盖变化对西南亚高山区流域碳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用生物物理/动态植被模型SSiB4/TRIFFID(Simplified Simple Biosphere mod... 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对流域森林植被和水文的影响对于林业经营管理与流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气候与植被覆盖变化对西南亚高山区流域碳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用生物物理/动态植被模型SSiB4/TRIFFID(Simplified Simple Biosphere model version 4,coupled with the Top-down Representation of Interactive Foliage and Flora Including Dynamics model)与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的耦合模型(以下记为SSiB4T/TRIFFID)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西南亚高山区的梭磨河流域植被演替和碳水循环过程。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流域植被经历了从C3到苔原灌木最后到森林的变化;控制试验流域蒸散在流域植被主要为苔原灌木时达到最大而径流深最小;增温5℃并且增雨40%试验[记为T+5,(1+40%)P试验]流域蒸散在流域为森林覆盖时达到最大而径流深最小。随着温度增加,森林蒸腾、冠层截留蒸发和蒸散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草和苔原灌木,导致森林从控制试验的增加径流量变为减小径流量。从控制试验到T+5,(1+40%)P试验,温度增加使森林净初级生产力有所增加,但对草和苔原灌木的净初级生产力影响很小;植被水分利用效率随温度增加明显减小。西南山区随着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森林从增加径流量转变为减少径流量,植被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明显减小。西南山区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对森林—径流关系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模式 碳水循环模拟 气候与植被变化影响 森林—径流关系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