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陶涛 光太俊 +3 位作者 黄庆丰 唐雪海 欧强新 刘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4-553,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关联性。【结论】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生态服务价值量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2
作者 孙玉博 赵善超 +4 位作者 王雅佩 马晓丽 陈玉雯 黄选胜 王卫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96-1405,共10页
以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在功能价值法的基础上,利用Getis-Ord Gi*热点分析方法对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96.09×10^(8)元·a... 以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在功能价值法的基础上,利用Getis-Ord Gi*热点分析方法对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96.09×10^(8)元·a^(-1),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2)各林龄的生态服务价值具体表现为中龄林最高,其次是近熟林、成熟林和幼龄林,过熟林价值最少,但过熟林的单位面积价值最高。(3)各林场的生态服务价值具体表现为南山林场最高,其次是呼图壁林场、板房沟林场、米泉林场,最后为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4)各林场之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具有明显聚集特征,热点区域集中在西南部的呼图壁林场与南山林场,冷点区域集中在东北部的米泉林场与板房沟林场。研究结果为区域生态资源优化管理和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云杉林 价值空间格局 生态服务 天山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凌宇 许东先 +5 位作者 赵庆 罗皓 潘俊杰 吴晓君 叶伯坚 申长青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体系,判断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等级,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策略。【方法】以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共10项指标,并对两种林分进行林分经营迫... 【目的】通过构建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体系,判断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等级,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策略。【方法】以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共10项指标,并对两种林分进行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结果】样地1存在角尺度、目的树种优势度、健康林木比例、林木拥挤程度、天然更新等五项指标不符合评价取值,处在特别需要经营等级;样地2存在角尺度、天然更新、目的树种优势度共3个指标不符合取值标准,处在需要经营等级。【结论】针对两个样地存在的问题进行结构化经营设计,对于样地1中的林木,应该通过调整整体林木的分布格局进行改善,逐渐形成以樟树-假苹婆-木荷-山杜英为目的树种的优势树种组;对于样地2中的林木,可以通过调整个别伴生树种分布格局的方式来改善整体分布格局,形成以醉香含笑-观光木-深山含笑为目的树种的优势树种组,对两个样地中的萌生杉木和病腐木进行除萌和伐除处理,此外,应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提升林分整体的更新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迫切性评价 阔叶混交林 分布格局 空间结构 非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柏爱琴 陈韬 +1 位作者 罗应华 李嘉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5,共11页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万大山、花坪、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设置9个100 m×100 m固定样地,将每个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样方,再将样方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即径级结构代替树龄...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万大山、花坪、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设置9个100 m×100 m固定样地,将每个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样方,再将样方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即径级结构代替树龄结构)的方法,用胸径(D_(BH))将壳斗科(Fagaceae)树种个体划分为小树(1.0 cm≤D_(BH)<5.0 cm)、中树(5.0 cm≤D_(BH)<20.0 cm)、大树(D_(BH)≥20.0 cm)3个径级阶段;选取样地中胸径D_(BH)≥1.0 cm的所有壳斗科个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每木检尺,记录树种名称,测定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测树因子以及每棵树的位置坐标;以空间聚集程度为评价指标,以海拔、经度、纬度、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为影响因素,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法(Kruskal-Wallis test,K-W检验)、Ripley L函数结合完全随机模型(CSR)、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壳斗科不同径级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各因素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壳斗科小树、中树、整个类群的分布格局主要是聚集分布,而大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随径级的增加,壳斗科树种的聚集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小树、中树、整体、大树。②小树、中树、整个类群在10 m空间尺度上的聚集程度(L_(10)),与年降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小树阶段的空间聚集程度更易受气温、降水的影响;大树的聚集程度(L_(10)),与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月份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壳斗科各径级树种的聚集程度,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负相关。壳斗科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扩散限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径级树种与同一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趋势一致,但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壳斗科植物 空间分布格局 扩散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山油松人工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5
作者 程瑞明 许格希 +6 位作者 贾磊 丁易 房子怡 谢博 赵震 刘璐静 李黛青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目的】通过监测油松种群和群落动态,为华北地区人工林质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50年生人工林建立5.2hm2动态监测样地,参考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标... 【目的】通过监测油松种群和群落动态,为华北地区人工林质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50年生人工林建立5.2hm2动态监测样地,参考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标准,对样地内胸径≥1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挂牌、调查和统计,分析样地内木本植物的物种区系、径级组成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样地内胸径≥1cm的木本植物共计9242株,其中活立木7145株,隶属15科22属23种。其中,66.66%的科和63.64%的属具有温带植物区系的特点。有5个物种的重要值>5%,分别为油松、槲树、黑桦、土庄绣线菊和华北落叶松,其重要值总和95.44%,稀有种和偶见种分别有8种和10种。优势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结论】百花山油松人工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多样性较高,油松自疏过程为其他先锋树种提供生态位,导致群落优势种群空间分布呈聚集模式。本研究为后续开展油松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提供本底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森林动态样地 径级分布 空间格局 北京百花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梁山西侧辽东栎天然林优势种群点格局分析
6
作者 武秀娟 奥小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3-801,共9页
【目的】探究山西主要森林类型辽东栎Quercusmongolica天然林的树种空间分布格局,掌握其生长发育现状,为该林分的合理经营和人工辽东栎林的改造提供参考。【方法】以吕梁山西侧城庄沟林场2021年调查的0.96hm^(2)辽东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山西主要森林类型辽东栎Quercusmongolica天然林的树种空间分布格局,掌握其生长发育现状,为该林分的合理经营和人工辽东栎林的改造提供参考。【方法】以吕梁山西侧城庄沟林场2021年调查的0.96hm^(2)辽东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并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优势种群不同径级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结果】在该林分中,辽东栎和茶条槭Acerginnala为主要优势种,其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结构稳定、更新良好。在研究尺度内辽东栎种群呈聚集分布,茶条槭种群则表现为小尺度聚集分布,大尺度随机分布的格局。2个优势种群的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以聚集分布为主,大径级个体为随机分布格局。辽东栎种群种内关联性仅在中小径级林木间表现为正关联,且径级差距越小,正关联的程度和空间尺度范围越大,茶条槭种群仅在小尺度的Ⅰ级和Ⅱ级林木间表现为正关联。随尺度增加,优势种群间总体关联性由无关联转变为负关联再转变为无关联,不同径级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仅出现在中小径级林木间,且为负关联。【结论】该辽东栎天然林仍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初级阶段,优势种群结构稳定,更新状态良好。为加快演替进程,可适当辅以人工干预,促进林分向顶级群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天然林 点格局分析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优势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7
作者 肖云友 蔺雪莹 董灵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09-4021,共13页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能够反映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和物种共存的生态策略。以2017年和2023年大兴安岭地区翠岗林场白桦林(先锋阶段)、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过渡阶段)和兴安落叶松林(顶级阶段)的3个100 m×100 m动态监测样地数据为基...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能够反映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和物种共存的生态策略。以2017年和2023年大兴安岭地区翠岗林场白桦林(先锋阶段)、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过渡阶段)和兴安落叶松林(顶级阶段)的3个100 m×100 m动态监测样地数据为基础,采用成对相关函数、汇总统计函数和三变量随机标记法,分析各阶段林分中优势树种大树、死幼树和活幼树的空间格局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白桦和兴安落叶松的大树、死幼树和活幼树格局均随尺度增加呈现随机分布。随着演替的进行,在小尺度(≤5 m)内,白桦大树均呈现均匀分布,活幼树则由聚集分布逐渐向随机分布转变,死幼树呈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均匀分布的变化规律。兴安落叶松大树和死幼树在小尺度内呈随机分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的变化规律,活幼树均在小尺度聚集分布。其次,两树种种内关联性大多呈负相关和无相关,其中展现聚集格局的物种,种内空间关联主要呈无相关。密度依赖效应在演替进程中普遍存在,两树种幼树检测到的密度依赖作用均随着演替阶段由负向正转变。研究不支持Janzen-Connel假说,即各演替阶段的幼树在接近同种大树时,未检测到存活概率显著降低。相反,白桦幼树在顶级阶段的不同尺度上接近同种和异种大树能提高存活概率。兴安落叶松幼树在过渡阶段的同种大树0—15 m尺度范围内和在顶级阶段的白桦大树5—15 m尺度范围内能提高存活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空间格局 三变量随机标记 演替阶段 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小西山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群落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与种间关联
8
作者 刘阳 金莹杉 +3 位作者 王敏增 刘畅 阎梦禹 李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07-111,共5页
为了解北京小西山典型立地的侧柏人工林不同天然更新主要树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种间关联,依照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株高划分为3个更新等级,采用方差均值比(C_(0))、负二项指数(K)等7个聚集指数判定天然更新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为了解北京小西山典型立地的侧柏人工林不同天然更新主要树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种间关联,依照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株高划分为3个更新等级,采用方差均值比(C_(0))、负二项指数(K)等7个聚集指数判定天然更新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格局规模,通过物种间联结指数(VR)、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天然更新主要树种总体关联性和种间关联。结果表明:构树、蒙桑、栓皮栎、桑、君迁子、黄栌为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主要树种,其中构树、蒙桑为优势种,侧柏更新严重不良。构树和蒙桑幼苗幼树在5 m×5 m、5 m×10 m、10 m×10 m、10 m×20 m取样尺度下均呈聚集分布,5 m×5 m时聚集强度最高,3个更新等级的格局规模均为25 m^(2)。构树幼苗幼树随更新等级增高聚集强度增高,蒙桑除了10 m×20 m取样尺度下的Ⅲ级幼苗幼树是随机分布,其余均是聚集分布。综合VR值、AC和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侧柏人工林内天然更新主要树种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正关联。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中阔叶先锋树种优势明显,构树、蒙桑聚集分布,主要树种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正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天然更新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森林碳汇价值时空演变格局、影响因素及空间外溢效应
9
作者 李雪敏 潘越明 +2 位作者 李艺格 张耘恺 王菲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233-7247,共15页
森林碳汇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动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优价格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评估2009-2023年内蒙古12盟市的森林碳汇价值并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从经济、社会、自然、规模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应用空间... 森林碳汇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动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优价格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评估2009-2023年内蒙古12盟市的森林碳汇价值并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从经济、社会、自然、规模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森林碳汇价值的影响因素、相关性特征和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①时间上,内蒙古森林碳汇价值总体呈增长趋势且以蒙东和蒙中的盟市增速较快,空间上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演变格局。②内蒙古森林碳汇价值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关联性且空间集聚程度不恒定,低低相关盟市为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高低相关盟市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则表现为交替低高相关和高高相关。③各盟市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邻盟市森林碳汇价值每变化1%,本盟市将同向变化0.205%;城镇化水平对森林碳汇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主要影响相邻盟市森林碳汇价值,劳动力要素投入程度、地方财政支出和林业管理水平仅对相邻盟市呈现负向影响。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森林碳汇价值变化的内在机理,推动森林碳汇价值实现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价值 时空演变格局 影响因素 空间相关性 空间外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的内蒙古森林火点及面积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恒 刘瑞祥 杨宏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208,共9页
通过选用空间变异性分析(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和尺度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1981—2020年内蒙古森林火点及面积在盟市和旗县2个空间尺度上分布的变异性、关联性及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盟市尺度林火面积变异系数总体呈... 通过选用空间变异性分析(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和尺度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1981—2020年内蒙古森林火点及面积在盟市和旗县2个空间尺度上分布的变异性、关联性及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盟市尺度林火面积变异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旗县尺度林火面积变异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旗县尺度空间变异性更大。40 a全局森林火点Moran's I指数为0.99,双空间尺度Moran's I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盟市级别最大值在1991—1995年,为0.46;旗县级别最大值在1986—1990年,为0.61。双尺度森林火点在空间上均呈现高度聚集性。旗县级尺度更显著地展示了森林火灾的空间分布差异及较小区域的森林火灾热点类型;盟市级尺度揭示了森林火灾的总体空间分布规律,热点类型明显缺乏多样性。盟市尺度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冷点区不明显。旗县尺度均存在热点聚集区,林火发生水平较高。不同空间尺度的尺度方差表现为旗县>盟市,旗县级尺度林火面积差异对全内蒙古自治区的总体差异贡献率远超过盟市尺度。1981—2020年林火面积在双空间尺度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火点空间聚集性呈减弱趋势,森林火点与林火面积之间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火灾发生次数高于中西部,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防火力度。随着尺度的减小,林火空间分布模式愈加明显、聚集度增强,未来需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分布格局 空间自相关 尺度效应 森林火点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3种主要火源引发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恒 周振东 王玉霞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4,共9页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进行趋势分析;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间雷击火的辐...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进行趋势分析;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间雷击火的辐射范围最广,吸烟火与农事用火相对集中;3种火源(除雷击火频次在增加)的发生频次与危害均在减小;雷击火高发于夏季,以5—7月最为活跃,且在00:00—0:59发生次数最多,04:00—4:59危害最大,吸烟火与农事用火高发于春季,以4—5月份最为活跃,且在08:00—19:59期间多发频发并具有一定危害性;雷击火重点防范地区为北部原始林区、满归、阿龙山、莫尔道嘎、根河、甘河、克一河、伊图里河林业局,吸烟火与农事用火的重点防范地区为大杨树和毕拉河林业局。随着内蒙古大兴安岭火源管控、林火监测和扑救能力的逐渐加强,致使3种火源在近年来造成的火场总面积都有大幅度下降;3种火源引发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引发的森林火灾在空间上都呈显著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大兴安岭 森林火灾 火源 时间变化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江源国家公园森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被引量:8
12
作者 钱海源 任海保 +4 位作者 杜晴晴 陈小南 武克壮 盛岩 祝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08-2018,共11页
全面了解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木本植物物种组成,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分析其区系特征及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现状,对国家公园物种保护和不同植被类型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对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域的木本植物调查,详细分... 全面了解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木本植物物种组成,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分析其区系特征及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现状,对国家公园物种保护和不同植被类型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对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域的木本植物调查,详细分析了不同胸径大小级森林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种-个体曲线分析和结构特征。调查涵盖313个木本物种,温带分布的科多于热带分布的科(22/35),热带分布的属略少于温带分布的属(28/31);中国特有属7个,特有种101个,中国珍稀保护物种10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近危、易危和濒危物种17个。在同等取样水平下,物种多样性在常绿阔叶林最高,天然针叶林次之,杉木林最低;全域所有个体及各林型的径级分布总体呈现明显的倒“J”形,群落总体上更新良好。研究发现钱江源国家公园物种丰富,但由于包含较多次生林等植被类型,整体温带多于热带区系成分,亟待采取措施恢复至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研究对钱江源国家公园木本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及其更新情况等科学和保护实践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做出了回答,也为未来钱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空间格局 钱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调控--以福建省生态高效协同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紫怡 仝照民 +1 位作者 张立亭 刘耀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35-9551,共17页
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间协同权衡关系,摸清协同化背景下景观格局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效益(TES)间的非线性关联机制,明确主控因子和最优驱动阈值,有利于生态决策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效落实。研究方法: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 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间协同权衡关系,摸清协同化背景下景观格局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效益(TES)间的非线性关联机制,明确主控因子和最优驱动阈值,有利于生态决策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效落实。研究方法: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林(RF)+可视化表达算法。结果显示:(1)福建省生态高效协同区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其内部TES整体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的空间趋势。(2)耕、林和建设用地景观特征对TES的影响程度都呈现出面积>形状>空间布局的趋势。其中,耕、林景观面积的影响>斑块面积的影响,草、建设用地斑块面积的影响>景观面积的影响。(3)各景观格局因子对TES的影响存在最优驱动阈值区间和敏感调控区间,当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超过10%后,其对TES的负面影响不再随建设用地扩张而显著增加。研究结论:各景观格局指数与TES间的关联过程是非线性的,其关联过程存在明显阶段性,不能用单一的线性模型拟合。在解决TES与景观特征因子间关联问题上,研究测试了机器学习模型和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其中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最优异。本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为其他地区和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协同权衡 随机森林 景观格局指数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MCR模型与ROS理论的首都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绍芃 杜庆章 +1 位作者 宋跃朋 李运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124,共1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耦合分析提出科学的规划策略,以促进北京森林生态旅游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使用重...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耦合分析提出科学的规划策略,以促进北京森林生态旅游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使用重力模型对廊道进行分级。同时,通过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确定研究区内影响游憩活动的自然、社会和现象因子,构建游憩机会谱并划分游憩分区。最后,耦合生态廊道与游憩分区的结果,提出针对不同游憩分区的具体规划策略。【结果】(1)研究区内生态源地面积147.19 km^(2),占比56%,识别出潜在生态廊道15条,总长度63.88 km。(2)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林地,生态廊道联通西部与东部生态源地,对维护研究区生态环境发挥关键作用。(3)基于游憩机会谱划分出原生区、半原生区、介入区、自由区4类游憩分区,分别占比19.7%、40.9%、31.2%、8.2%。(4)根据上述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游憩分区的具体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策略,包括群落植物配置、群落结构、生态廊道宽度、交通布局4方面。【结论】研究从生态保护和游客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强调应围绕重点区域进行多角度生态型保护开发。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内容,还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有助于加快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 林下经济 树种配置 森林生态旅游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游憩机会谱(R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度变化对关帝山庞泉沟云杉次生林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梦弢 刘卓悦 +4 位作者 孙立柱 韩晓阳 张宇豪 申欢欢 万舒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91-3801,共11页
林分空间格局研究对认识和理解森林群落结构的生态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适宜的样地尺度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作和时间成本,也可以提高林分属性的精确估计。同时,抽样尺度的适宜程度对科学评价林分空间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关... 林分空间格局研究对认识和理解森林群落结构的生态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适宜的样地尺度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作和时间成本,也可以提高林分属性的精确估计。同时,抽样尺度的适宜程度对科学评价林分空间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关帝山庞泉沟4 hm^(2)云杉次生林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样地划分法和空间点格局的K2函数,评估了林分主要树种空间格局随样地面积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通过重要值排序,选取云杉(青杄+白杄)、华北落叶松、桦树(白桦+红桦)+其它阔叶树(花楸+辽东栎+山杨+山楂)作为主要树种(组)。随着样地尺度的减小(从4 hm^(2)到0.25 hm^(2)),空间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较小尺度(≤4 m)的聚集分布过度为随机分布与均匀分布,以及聚集和随机分布交替出现。所有树种的次级样地与参考样地的一致性指数差异显著,云杉和华北落叶松组合1 hm^(2)样地一致性指数最高,而桦树和其它阔叶树完整1 hm^(2)样地一致性指数最高;此外,云杉、华北落叶松和桦树0.25 hm^(2)样地与组合1 hm^(2)样地空间格局一致性指数组间差异显著。研究认为1 hm^(2)样地尺度可以作为该地区云杉次生林空间分布格局的最小尺度。研究为探索云杉次生林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及样地抽样尺度的选取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地尺度 云杉次生林 空间格局 K2函数 一致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对黄檗幼树空间分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昌 路琦 +4 位作者 汪生财 陈梦缘 邢韶华 王清春 杨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目的】林窗增加了林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林下生境的异质性,对林下幼树的更新具有重要影响。黄檗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黄檗幼树的生长状况、空间分布与林窗空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其对林下生境的适应性,对促进黄檗种群... 【目的】林窗增加了林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林下生境的异质性,对林下幼树的更新具有重要影响。黄檗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黄檗幼树的生长状况、空间分布与林窗空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其对林下生境的适应性,对促进黄檗种群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2014年在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内林下栽种的黄檗幼树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对黄檗的生长及存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使用背包式激光雷达获取了样地的林窗空间结构数据。采用空间点格局、生境关联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林窗对黄檗幼树空间分布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1)自然生长条件下,7年后黄檗幼树存活率为19.25%,在排除扩散限制后,存活黄檗幼树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聚集分布。(2)林窗空间结构是黄檗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黄檗幼树分布与林窗边缘呈显著正关联,而与林冠区呈显著负关联。(3)黄檗幼树的基径在林窗边缘显著高于林冠区和林窗中心(P<0.01),在林冠区与林窗中心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黄檗幼树的冠幅和树高则呈现显著的梯度变化(P<0.05),即林窗边缘>林冠区>林窗中心。【结论】研究表明林窗对黄檗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生长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林窗边缘的生境条件更有利于黄檗幼树的存活和生长,而林窗中心和林冠区则会对黄檗幼树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空间点格局 物种-生境关联 林窗 幼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姜冬冬 罗应华 +3 位作者 何巧萍 覃林 林建勇 零雅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9-839,共11页
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并用g(r)函数分析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计7517株,隶属52科108属153种;群落的优势种有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毛折柄茶(Hartia villos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鼠刺(Itea chinensis)、腺叶山矾(Symplocos adenophylla)、假杨桐(Eurya subintegra)、毛冬青(Ilex pubescens),但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2)群落整体平均DBH为5.51 cm,径级、树高分布呈近似倒“J”型;优势种的径级分布多呈倒“J”型或“L”型,群落有较强的更新能力。(3)群落优势种稳定共存;优势种在样地中呈聚集分布,但优势种间聚集分布的位置有差异。总体而言,群落目前更新状态良好,群落中已有顶极群落优势种的存在,但群落具有一定的次生性特征,还未到达稳定的顶极群落状态,优势种间能稳定共存,有向稳定顶极群落演替的潜力,应继续加强管护,促进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更新与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丹县2001-2020年森林火灾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形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兰英 黄道京 +4 位作者 符如灿 郑海富 梁冬生 石新颜 马一琳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6-63,共8页
为深入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优化防火和灭火资源的合理配置,采用时间序列法对广西南丹县2001-2020年森林火灾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森林类型的受损特征与火因构成,并分析森林火灾与地形和气象因子之间的相... 为深入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优化防火和灭火资源的合理配置,采用时间序列法对广西南丹县2001-2020年森林火灾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森林类型的受损特征与火因构成,并分析森林火灾与地形和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南丹县较大森林火灾发生在2001-2008年,而一般森林火灾发生在2009-2020年。全县80%的森林火灾发生在每年的1-4月,且主要集中于县域范围从西北到东南的中间地带,为交通路网密集或人口聚集区。(2)对于不同森林类型,灌木林和荒山更易发生森林火灾,而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桉树林虽然发生火灾次数较少,但受损面积远高于灌木林和荒山。人为因素如生产性用火和非生产性用火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3)森林火灾受到地形特征以及海拔因素的综合影响,即使在火灾频率较低的地方,火灾发生后如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其扩散蔓延的范围也较大。(4)虽然南丹县森林火灾次数和火场面积与主要气象指标的相关性较弱,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年份起主导作用的气象因子不同是森林火灾产生年际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南丹县应当依据当地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和准确掌握气候变化,加大林火监测和管理力度以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并制定科学的林火管理和扑救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森林火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时空特征 地形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晶晶 徐晓亮 +4 位作者 关靖云 刘旭义 王明辰 暴龙飞 程乙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2,共7页
选取2010—2023年发布的237个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方法从空间分布均衡度、分布集聚度和分布密度3个视角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剖析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乡... 选取2010—2023年发布的237个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方法从空间分布均衡度、分布集聚度和分布密度3个视角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剖析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较不均衡,呈现北疆多、南疆少且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2)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整体呈“一极两核一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地州市核密度以地级行政区首府为中心逐级向四周扩散分布。(3)客源市场、社会经济、旅游发展是影响北疆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客源市场、自然环境是影响南疆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空间格局 随机森林模型 乡村振兴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pley L函数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幼树的空间格局分析
20
作者 许芳泽 孙海龙 +3 位作者 史景宁 贺丹妮 王福增 向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共10页
【目的】林下幼树的生长和分布通常决定着森林未来林分的结构组成和生长动态,探究优势树种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森林演替动态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1 hm2云冷杉... 【目的】林下幼树的生长和分布通常决定着森林未来林分的结构组成和生长动态,探究优势树种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森林演替动态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1 hm2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样地内的5个优势树种(臭冷杉、鱼鳞云杉、红松、紫椴和五角槭)幼树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一元Ripley L和二元Ripley L函数对5种幼树的种间空间关联性以及幼树与中树、成树间的种内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样地内共调查到幼树471株,数量上表现为臭冷杉(357)>鱼鳞云杉(47)>紫椴(23)>五角槭(12)>红松(14),臭冷杉占据绝对优势。(2)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紫椴幼树的空间格局在0~50 m范围内,随尺度增加表现为聚集–均匀–随机的分布模式;五角槭以聚集分布为主,仅在23~28 m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红松在14~21 m、31~36 m及39~50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其余尺度上均呈随机状态分布。(3)幼树种间关系在中小尺度(0~36 m)上以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为主,在大尺度(36~50 m)以不相关为主,仅臭冷杉幼树在42~50 m上与其余树种呈显著空间负相关,表明5种幼树间保持着良好的共存的关系。(4)种内空间关联性在0~50 m尺度上以正相关为主,仅臭冷杉幼树与成树在42~50 m较大尺度上存在显著空间负相关,表明种内促进作用明显。【结论】在水平结构上,影响该林分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的主要因素是种子的扩散限制及环境异质性,幼树在小尺度上以聚集分布为主;在垂直结构上,主林层对幼树具有明显的“庇护效应”,5种幼树种内、种间均存在着良好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因此,在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次生林的恢复中,建议根据林分经营需要,在0~36 m的小尺度上进行以上幼树的聚集性补植补种,聚集程度为臭冷杉>云杉>红松,以提高幼树的存活率,促进其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幼树 Ripley L函数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