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次生林增汇减排经营技术的研究
1
作者 张新法 王桂琴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8,共6页
本文基于当前林业碳汇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研究开发林业碳汇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研究开发林业增汇减排技术的思路、目的和方法。通过分析天然次生林的现状和总结森林经营方法中的经验,以中德合作林业可持续项目实施成果和... 本文基于当前林业碳汇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研究开发林业碳汇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研究开发林业增汇减排技术的思路、目的和方法。通过分析天然次生林的现状和总结森林经营方法中的经验,以中德合作林业可持续项目实施成果和监测数据为依据,系统提出了天然次生林增汇减排森林经营技术和该技术的主要指标体系,从而为实施天然次生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提供决策参考,为项目规划设计、计量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增汇减排 森林经营 技术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变化的采伐干扰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润露 王娟 张春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7,共11页
[目的]探究采伐干扰对东北典型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变化的影响,为东北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吉林省林业实验区国有林保护中心选取4块1 hm^(2)针阔混交林样地,2011年开展初次调查,同年冬季进行采伐作业,2... [目的]探究采伐干扰对东北典型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变化的影响,为东北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吉林省林业实验区国有林保护中心选取4块1 hm^(2)针阔混交林样地,2011年开展初次调查,同年冬季进行采伐作业,2013、2015、2018和2021年复测保留木。采用双变量线性回归法,探讨采伐强度、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群落加权平均性状值对碳储量和碳增量的影响;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各变量的贡献程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各变量对碳储量和碳增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1)碳储量和碳增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采伐强度对碳储量和碳增量的贡献分别占总解释量的25%和5%;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碳储量和碳增量的贡献分别占总解释量(物种、功能、系统发育多样性)的67%和58%;群落加权平均性状值对碳储量和碳增量的贡献分别占总解释量的8%和37%。2)碳储量结构方程模型中,采伐强度对系统发育多样性、功能多样性、最大树高加权性状值和碳储量具有显著负向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221、−0.454、−0.337和−0.229;采伐强度对木质密度加权性状值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路径系数为0.368;采伐强度对物种多样性的直接效应不显著;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对碳储量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306和0.235;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群落加权平均值对碳储量的直接效应不显著。3)碳增量结构方程模型中,最大树高加权性状值对碳增量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功能多样性与木质密度加权性状值不相关,其他变量间的关系与碳储量模型相同。[结论]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群落加权平均性状值对碳储量和碳增量具有直接影响,森林经营时可通过增加植物种类以促成功能多样的林分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采伐强度直接或间接通过功能多样性和群落加权平均性状值减少碳储量和碳增量,在森林经营中应合理采伐,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干扰 植物物种多样性 群落加权平均性状值 碳储量 碳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对华北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肖军 雷蕾 +3 位作者 曾立雄 李肇晨 马成功 肖文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34-2142,共9页
科学认识不同经营模式下人工林碳储量变化规律对于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以提高森林碳汇潜力和木材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赤峰旺业甸实验林场3个龄级(10年林、47年林、56年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近自然经营... 科学认识不同经营模式下人工林碳储量变化规律对于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以提高森林碳汇潜力和木材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赤峰旺业甸实验林场3个龄级(10年林、47年林、56年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未经营等3种经营模式对其生态系统碳储量及6年年均增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经营模式的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组成均呈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且乔木层、植被层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均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3种经营模式在3个龄级的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年均增量均为正值,未经营林分的随林龄增加而降低,近自然经营林分和常规经营林分通过不同的经营措施均改变了这一下降趋势(P<0.05);近自然经营显著提高了56年林生态系统、47年林和56年林乔木层及3个龄级枯落物层的碳储量年均增量(P<0.05),常规经营显著降低了3个龄级生态系统(P<0.05)、10年林和47年林土壤层碳储量的年均增量(P<0.01);就龄级而言,近自然经营和常规经营56年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年均增量(7.49 Mg·hm^(−2)·a^(−1),3.49 Mg·hm^(−2)·a^(−1))均大于47年林(5.82 Mg·hm^(−2)·a^(−1),1.27 Mg·hm^(−2)·a^(−1))。为提高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尚未郁闭的低龄林分应尽量减少抚育间伐等人为干扰,但综合考虑碳储量增长和大径级用材林培育,近自然经营最理想。该研究区60年左右的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仍在持续增长,建议提高其成熟林林龄区间的划分,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并培育更多的大径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近自然经营 碳储量 年均增量 旺业甸实验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彭娓 李凤日 +1 位作者 贾炜玮 高慧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4-571,共8页
基于1990~201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4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602块固定样地数据,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年均枯损木碳释放量、进界木碳储量、碳净增量的动态变化以及随立地质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各龄组碳... 基于1990~201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4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602块固定样地数据,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年均枯损木碳释放量、进界木碳储量、碳净增量的动态变化以及随立地质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各龄组碳释放量在0.133 7~0.484 1 t·hm-2·a,碳释放量随着龄组的增大而增大;进界木碳储量在幼龄林时较大,为0.128 2 t·hm-2·a,近熟林最小,为0.040 0 t·hm-2·a,其他龄组差异不大;碳净增量随着龄组的增大而减小,幼龄林、中龄林、近、成、过熟林分别为1.374 9、0.982 1、0.649 9、0.538 1、0.240 7t·hm-2·a;相同立地质量条件下,各龄组碳释放量与林分密度成正比。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进界木碳储量减小,近熟林和过熟林规律不明显。除幼龄林之外,各龄组在林分密度为中时,林分碳净增量最大;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各龄组(近熟林、成熟林无明显规律)碳释放量与立地质量成负相关关系。各龄组(过熟林除外)立地质量越好,进界木碳储量越小;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立地质量越好,碳净增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天然落叶松林 碳释放 动态变化 碳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