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Load Modeling Technology on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or of Gun Servo System
1
作者 王红平 曹国华 +2 位作者 董彦良 赫赤 史德民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35-41,共7页
A hardware-in-the-loop (HWIL) simulator for gun servo system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nd its load modeling technologies,such as road spectrum model,sea wave model are stud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 A hardware-in-the-loop (HWIL) simulator for gun servo system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nd its load modeling technologies,such as road spectrum model,sea wave model are stud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s can be used in HWIL and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or of gun servo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hnology of instrument and meter GUN load modeling road spectrum model sea wav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参数可调脉冲电流源的研制
2
作者 董守龙 赵立胜 +2 位作者 项思哲 姚陈果 余亮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2-820,共9页
针对小负载阻值测量场景,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固态方波脉冲电流源的新测量方法。全固态方波脉冲电流源采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作为控制系统,使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作为控制开关,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 针对小负载阻值测量场景,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固态方波脉冲电流源的新测量方法。全固态方波脉冲电流源采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作为控制系统,使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作为控制开关,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包括一个二极管、一个开关和一个电感。开关导通时,电感串联充电;开关断开时,电感并联向负载放电。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拓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搭建了实验样机,样机可以在5?负载下产生800 ns灵活可调脉冲电流方波。最后,采用标称为0.05?的小负载进行系统测试,系统测试结果与商用精密电阻测试仪测试结果误差在1.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功率技术 脉冲恒流源 小负载测试 脉冲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系中等风化泥岩地基破坏模式原位试验研究
3
作者 李雪梅 陈继彬 +1 位作者 冯世清 罗益斌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4-611,共8页
成都地区高层、超高层建筑持力层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中等风化红层泥岩。为了更科学地确定成都地区中等风化泥岩(白垩系)地基承载能力,以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天府科创园项目地基基础工程为例,采用基于双目视觉监测技术的岩基载荷试验,动... 成都地区高层、超高层建筑持力层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中等风化红层泥岩。为了更科学地确定成都地区中等风化泥岩(白垩系)地基承载能力,以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天府科创园项目地基基础工程为例,采用基于双目视觉监测技术的岩基载荷试验,动态监测泥岩地基竖向受荷条件下的变形破坏过程,从而提出该类岩体地基破坏模式及相应条件下的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薄层状构造、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0~1966 kPa的白垩系中等风化泥岩,地基竖向受荷破坏模式为冲切破坏,破坏特点为基础板连续刺入,板边附近岩体伴随明显垂直剪切变形。进一步,整理约50个中等风化泥岩的原位平板载荷试验点的相关测试数据与同条件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开展了两种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折减系数合宜的取值建议用以单轴抗压强度计算软岩地基承载力,该修正法所估算的岩基承载力特征值在实际工程中实用性较强,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中等风化泥岩 地基破坏模式 载荷试验 双目视觉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刮板输送机运行速度控制方法研究
5
作者 汪卫兵 李赖 +3 位作者 赵栓峰 路正雄 贺海涛 李开放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51-158,共8页
矿用刮板输送机的运行速度与工作面煤流量不匹配,是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低、能耗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刮板输送机运行速度控制方法。设计一个由实际刮板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数字孪生模型、孪生数据以及速度... 矿用刮板输送机的运行速度与工作面煤流量不匹配,是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低、能耗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刮板输送机运行速度控制方法。设计一个由实际刮板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数字孪生模型、孪生数据以及速度控制策略组成的运行速度控制框架,并结合采煤工作双向割煤工艺,对刮板输送机工况进行分析研究,实时模拟刮板输送机的运行状态。根据预测的负载智能调控刮板输送机的运行速度和变速时间,从而实现对刮板输送机的智能控制。与榆家梁煤矿43101综采工作面采集的数据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定速控制方法相比,采用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刮板输送机速度控制方法可以使刮板输送机的装载率提高18.5%,能耗降低1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技术 刮板输送机 运行速度控制 智能调速 粗糙径向基神经网络 负载预测 能耗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负荷预测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恒瑞 袁傲添 +3 位作者 王波 杨昌华 董旭柱 陈来军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3-1250,共18页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促进现代电力系统转型和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精确的负荷预测结果对于优化电力供需平衡、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可有效优化电力供需平衡,...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促进现代电力系统转型和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精确的负荷预测结果对于优化电力供需平衡、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可有效优化电力供需平衡,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基于此,该文首先从场景对象、数据类型、评价方式、预测方法等角度对负荷预测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的发展历程、优缺点等进行了系统化评析与总结。最后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下负荷预测面临的挑战,分别从模型和场景层面对未来技术进行了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负荷预测 人工智能技术 双碳 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纳米氯磷灰石复合材料对U(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史妮静 谢水波 +3 位作者 张澜涛 姜培烜 麦颖清 胡恋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5,共10页
将玉米芯负载纳米氯磷灰石(nClAP),后经高温(500℃)限氧制备了复合吸附材料(BC/nClAP),将其用于对水体中U(Ⅵ)的吸附。采用XRD、FTIR、XPS对BC/nClAP进行了表征。在初始铀质量浓度为5 mg/L下,考察了pH、BC/nClAP投加量、吸附时间、腐植... 将玉米芯负载纳米氯磷灰石(nClAP),后经高温(500℃)限氧制备了复合吸附材料(BC/nClAP),将其用于对水体中U(Ⅵ)的吸附。采用XRD、FTIR、XPS对BC/nClAP进行了表征。在初始铀质量浓度为5 mg/L下,考察了pH、BC/nClAP投加量、吸附时间、腐植酸(HA)对BC/nClAP吸附U(Ⅵ)性能的影响,探讨了BC/nClAP对U(Ⅵ)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BC/nClAP投加量为0.10 g/L、pH=4.0、吸附时间120 min的最佳条件下,BC/nClAP对U(Ⅵ)的去除率高达99.7%;质量浓度>5 mg/L的HA显著影响BC/nClAP对U(Ⅵ)的吸附效果,并可将吸附平衡时间从60 min缩短至15 min以内;无论HA是否存在,BC/nClAP对U(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此吸附过程是单分子层化学吸附;BC/nClAP对U(Ⅵ)吸附机理主要包括溶解-沉淀及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络合作用,BC/nClAP表面的活性官能团参与了络合反应,其中磷酸基团起到关键作用;HA会抢占BC/nClAP上的吸附位点,并与U(Ⅵ)形成游离在水中的U-HA复合物,从而改变了U(Ⅵ)和BC/nClAP表面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Ⅵ) 生物炭 氯磷灰石 生物炭负载纳米氯磷灰石 腐植酸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深度学习的数据存储技术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贺巩山 赵传磊 +2 位作者 蒋金虎 张为华 陈左宁 《计算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3-1064,共52页
随着数据总量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以深度学习和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成功应用于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然而,随着GPU等加速器运算速度的提高,数据存储已经成为了深度学习训练和推理的主要瓶颈之一... 随着数据总量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以深度学习和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成功应用于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然而,随着GPU等加速器运算速度的提高,数据存储已经成为了深度学习训练和推理的主要瓶颈之一,主要表现为:(1)数据集的规模快速增长,无法完全缓存在内存中;(2)若无额外处理,数据集主要由小文件组成。在每轮训练中,训练任务会随机读取训练集中的文件;(3)与GPU等加速器相比,存储设备的带宽增长缓慢,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变大;(4)模型参数和中间数据等模型状态非常大,经常超过GPU等加速器的存储容量,出现了内存墙的问题;(5)为了实现容错,训练任务通常会执行检查点操作,保存最新的模型状态,但这引入了较高的性能开销。因此,面向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的数据存储技术成为了热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相关背景,包括流程、模型以及分布式训练。其次,本文总结了深度学习的数据特点,包括数据集和模型的规模与类型,以及数据准备(包括数据加载和数据预处理)和模型计算(包括模型训练和模型推理)的数据访问模式。接着,本文分析了深度学习在数据加载、数据预处理以及模型计算阶段的数据存储需求,提出了面向深度学习的数据存储技术研究框架。然后,本文梳理了现有的相关工作,并根据针对的阶段不同将其分为3类:(1)面向数据加载的存储优化技术关注于如何加速数据加载阶段,包括数据集存储格式、数据集存储系统、数据集缓存系统以及数据加载器;(2)面向数据预处理的存储优化技术关注于如何加速数据预处理阶段,包括数据预处理流水线、分离式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缓存以及近存储数据预处理;(3)面向模型计算的存储优化技术关注于如何加速模型计算阶段,包括模型状态存储技术、模型训练容错技术、模型存储系统以及性能测试与分析工具。最后,本文讨论了现有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数据存储技术 数据加载优化 数据预处理优化 模型计算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技术在爆破安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9
作者 程兵 叶福 +3 位作者 汪泉 郑强强 吕闹 高朋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3,共6页
为有效达到爆破安全教学目标,提出将数值模拟技术用于爆破安全教学。以爆破动载对既有硐室的影响为例,开展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将模拟与实验结果相互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模拟和实验结果具有较高匹配度,二者都能清楚呈现硐室周围的应... 为有效达到爆破安全教学目标,提出将数值模拟技术用于爆破安全教学。以爆破动载对既有硐室的影响为例,开展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将模拟与实验结果相互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模拟和实验结果具有较高匹配度,二者都能清楚呈现硐室周围的应变分布特征和易破坏部位;与实验只能获取最终结果不同,数值模拟还可展现炸药爆破破岩、爆炸波传播及硐室破坏的全过程。在爆破安全教学中使用数值模拟,既能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爆破安全知识,还可保证师生们的人身安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技术 爆破安全课程 爆破动载 既有硐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层状珊瑚砂地基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徐东升 刘洋 +2 位作者 杜文博 徐学勇 秦月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102,共12页
吹填形成的不均匀分层地基给岛礁工程带来了一定挑战,为研究非均质层状吹填珊瑚砂地基的承载特性,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设计了地基承载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加载控制和沉降、变形监测,研究了不同分层模式下珊瑚砂地基的承载特性和地... 吹填形成的不均匀分层地基给岛礁工程带来了一定挑战,为研究非均质层状吹填珊瑚砂地基的承载特性,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设计了地基承载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加载控制和沉降、变形监测,研究了不同分层模式下珊瑚砂地基的承载特性和地基变形机理。试验表明:在水平方向上,上部荷载对珊瑚砂地基变形的影响集中在2~3倍荷载板宽度范围内,垂直方向上则集中在2倍荷载板宽度范围内。非均质分层特征对珊瑚砂地基承载特性产生了显著影响,级配更优的多层珊瑚砂地基承载性能更好,然而极限承载力与层间倾角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以倾角不超过20°的三层地基为例,平均降幅达14.3%。此外,非水平地基的变形受倾角影响呈非对称分布且向倾斜方向偏移。鉴于珊瑚砂与一般陆相沉积物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提出了基于轻型动探锤击数N10的水平层状珊瑚砂地基承载特性评估方法,有助于实践中快速评估珊瑚砂地基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砂 非均质层状地基 PIV技术 静力载荷试验 动力触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农药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园园 蔡润泽 +3 位作者 周连萱 曹立冬 黄啟良 赵鹏跃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无机材料为载体负载农药可有效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和利用率。碳酸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pH响应性好、环境毒性低和易降解等优点,在农药载药体系的应用中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碳酸钙的制备、载药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综述... 以无机材料为载体负载农药可有效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和利用率。碳酸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pH响应性好、环境毒性低和易降解等优点,在农药载药体系的应用中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碳酸钙的制备、载药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碳酸钙农药载药体系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旨在为碳酸钙农药载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载药体系 制备方法 缓释技术 实际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红黏土轴向加卸载变形特性及损伤机理分析
12
作者 袁霄 左双英 +1 位作者 吴道勇 张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9-261,共13页
【目的】为研究轴向加卸载对贵阳红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了轴向不同循环应力比、不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土样加卸载试验,辅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及SEM电镜扫描测试,探讨循环加卸载全过程土样宏观变形和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揭... 【目的】为研究轴向加卸载对贵阳红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了轴向不同循环应力比、不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土样加卸载试验,辅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及SEM电镜扫描测试,探讨循环加卸载全过程土样宏观变形和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揭示土样损伤机理。【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加卸载使得贵阳红黏土内部结构经历着从压密到劣化的过程,随着循环次数和应力比的增大,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逐渐转变为应变软化型。经过多次加卸载后,试样孔隙分布T2谱图曲线由“山峰型”向“丘陵型”发展,孔径范围与峰值频谱呈减小趋势,大、中孔隙数量逐渐减少,小、微孔隙逐渐增多,粒团之间以面接触变为线、点接触。基于循环过程中卸载模量和塑性应变的变化定义损伤系数,随着循环次数和应力比的增加,损伤呈上升趋势,与孔隙变化规律一致。【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施工期红黏土路基压实及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红黏土 轴向加卸载 核磁共振技术 损伤 孔隙结构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建筑底层荷载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大旺 杨欢 李辉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6-97,共12页
3D打印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施工的一项新工艺,具有无模板,建造效率高的特点,与传统混凝土不同,由于逐层堆积的建造方式,底层混凝土已成为3D打印建筑的主要受力部位,因此提高底层结构的承载力也成为了提高3D打印建筑可建造性和结构稳定性... 3D打印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施工的一项新工艺,具有无模板,建造效率高的特点,与传统混凝土不同,由于逐层堆积的建造方式,底层混凝土已成为3D打印建筑的主要受力部位,因此提高底层结构的承载力也成为了提高3D打印建筑可建造性和结构稳定性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对比了传统的施工工艺与3D打印混凝土技术的不同;概括了底层混凝土因上层混凝土重力而产生的正应力、剪切应力以及描述两者关系的受力模型;并分析了底层混凝土因受力的非均质化而产生的变形,所导致的打印结构失效;并提出了三种优化底层荷载的方法:调整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进行打印、提高混凝土的静态屈服应力和选择合理的打印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混凝土技术 底层荷载 受力模型 变形 结构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工况的拖拉机载荷谱编制技术及其外推方法
14
作者 肖旭彤 石复习 《农业工程》 2025年第8期128-135,共8页
为解决拖拉机载荷谱编制中的关键问题,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数据采集、预处理及载荷外推技术,重点探讨了时域外推、雨流域外推等方法。研究表明,拖拉机载荷谱编制面临数据采集量大、大功率数据缺乏等挑战。引入非参数估计和深度学习... 为解决拖拉机载荷谱编制中的关键问题,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数据采集、预处理及载荷外推技术,重点探讨了时域外推、雨流域外推等方法。研究表明,拖拉机载荷谱编制面临数据采集量大、大功率数据缺乏等挑战。引入非参数估计和深度学习模型后,载荷谱编制准确性和效率显著提高。建议结合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优化编制流程,提高拖拉机整机和零部件的设计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载荷采集方法 数据预处理 载荷外推技术 载荷谱编制 复杂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受控堆肥湿度监测方法
15
作者 曹博为 冯涛 王晶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10-12,共3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杠杆原理和平衡配重法的堆肥湿度监测方法,该方法利用称重传感器和无线通讯技术,实现了对堆肥反应物微小湿度变化的高精度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传统方法,并能提高堆肥过程中湿度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 堆肥 湿度 监测 杠杆原理 平衡配重法 称重传感器 无线通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负载型MOFs复合材料用作发光中心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逸飞 张月 +1 位作者 赵鹏程 由岫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28-139,共12页
随着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快速发展,将荧光染料负载到MOFs上形成的复合系统作为一类新型功能性发光材料受到广泛关注。该类材料通过合理设计MOFs主体基质和选择发光基团,实现了从紫外到近红外范围的可控发光,并在白光发射、可调谐... 随着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快速发展,将荧光染料负载到MOFs上形成的复合系统作为一类新型功能性发光材料受到广泛关注。该类材料通过合理设计MOFs主体基质和选择发光基团,实现了从紫外到近红外范围的可控发光,并在白光发射、可调谐发光以及特定波长高效发光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染料负载在MOFs中的不同方式,深入分析了MOFs与染料分子组合的普遍性要求,包括孔径与染料分子尺寸的匹配、相关材料的发光机理、主客体相互作用类型及化学稳定性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不同负载原理选择的制备方法来优化发光性能。随后,列举了染料负载型MOFs在白光发射、可调谐发光及其他发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其在其他新兴应用中的潜力。最后,综述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并指出了其在发光领域的广阔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染料负载 发光材料 光电技术 颜色可调性 白光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岱沟露天煤矿采装环节减尘技术研究
17
作者 赵鑫璐 张江石 +1 位作者 陈鑫洋 佟林全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79,共6页
针对黑岱沟露天煤矿爆堆采装作业粉尘污染问题,研制了一种具有快速渗透效果的抑尘剂。通过正交试验和渗透性能测试优化配方,确定最佳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水性聚氨酯0.10%、黄原胶0.02%、聚乙二醇(PEG-1500)0.06%、快渗T 0.50%。将抑... 针对黑岱沟露天煤矿爆堆采装作业粉尘污染问题,研制了一种具有快速渗透效果的抑尘剂。通过正交试验和渗透性能测试优化配方,确定最佳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水性聚氨酯0.10%、黄原胶0.02%、聚乙二醇(PEG-1500)0.06%、快渗T 0.50%。将抑尘剂在现场应用,并分别进行了含水率测试、粉尘浓度监测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该抑尘剂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和减尘效果,相同喷洒量下对比喷洒纯水,水分流失量减少26.7%,减尘量增加了14.5%。扬尘量随着抑尘剂溶液喷洒量的增大而减小,结合成本分析,确定爆堆每10 m区域喷洒15 t抑尘剂溶液性价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采装作业 抑尘剂 减尘技术 渗透性能 爆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壁椭球壳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变形模型
18
作者 范升阳 栗建桥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91,共16页
为探究薄壁椭球壳在局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开展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利用轻气枪开展弹丸冲击实验,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记录变形过程,得到了圆柱弹丸以不同速度冲击作用下椭球壳的全局变形形貌以及中心凹陷深度和凹陷边... 为探究薄壁椭球壳在局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开展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利用轻气枪开展弹丸冲击实验,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记录变形过程,得到了圆柱弹丸以不同速度冲击作用下椭球壳的全局变形形貌以及中心凹陷深度和凹陷边界。在弹丸冲击椭球壳的数值模拟中,重点研究了3种曲率半径变化对椭球壳凹陷深度、凹陷长短轴的影响,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得到了无量纲变形特征所依赖的主要无量纲自变量,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消减影响较小的参数,在保持相同材料、弹体尺寸与壳体厚度同一缩比时,得到了无量纲变形特征与3种曲率半径和速度之间的响应面函数表达式,并提出了根据凹陷深度和凹陷边界预测全局变形的公式,所得表达式尺寸效应良好,预测精度较高,可为工程中大尺寸曲面薄壳冲击载荷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椭球壳 冲击载荷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量纲分析 响应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V技术的高强材料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19
作者 赵丽霞 史晓磊 杨卓强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7,共9页
为了研究节点区配箍不足的高强筋(600MPa级)高性能混凝土梁柱边节点的抗震性能。对6个1/2缩尺梁柱边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节点的区别在于受弯钢筋的屈服强度、直径和混凝土强度。在试验中采用了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梁... 为了研究节点区配箍不足的高强筋(600MPa级)高性能混凝土梁柱边节点的抗震性能。对6个1/2缩尺梁柱边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节点的区别在于受弯钢筋的屈服强度、直径和混凝土强度。在试验中采用了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梁柱节点的剪切变形、梁弯曲变形、塑性铰长度、表面应变场和裂缝开展进行精确测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PIV能够较准确地观测梁裂缝的开展情况,配置高强筋的节点与采用400MPa级钢筋的节点相比,配置400MPa级钢筋梁内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此外,节点剪切变形和梁裂缝宽度也较大,而塑性铰长度得到减小。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组合使用提高了结构的耗能能力和初始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筋 高性能混凝土 低周反复荷载 梁柱节点 PIV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动载荷多次作用下烟煤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衍坤 黄勤豪 +3 位作者 孔祥国 冯俊军 殷志强 王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82-1893,共12页
煤层开采过程中频繁采掘扰动或远场顶板周期性破断会产生多次的震动载荷,震动载荷对于煤样微观孔裂隙结构和宏观力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震动载荷下煤样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选取烟煤煤样,利用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开展了多... 煤层开采过程中频繁采掘扰动或远场顶板周期性破断会产生多次的震动载荷,震动载荷对于煤样微观孔裂隙结构和宏观力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震动载荷下煤样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选取烟煤煤样,利用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开展了多次震动载荷冲击煤样试验,借助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测试了每次冲击后煤样T_(2)谱,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分析了煤样孔裂隙分布及其损伤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震动载荷作用次数增加,煤样峰值应力与动态弹性模量均呈现线性下降趋势,震动载荷冲击效应使得煤样承载和抵抗变形能力显著弱化,因此有必要对煤样孔裂隙演化特征展开深入分析。从T_(2)谱和MRI信息得出,震动载荷初次作用下煤样总体孔隙体积大幅增加,其中吸附孔体积增高达5.0倍,随着震动载荷持续作用,煤样微裂隙开始连通汇聚形成宏观裂纹,使得渗流孔之间连通性大幅提高,煤样总体孔隙率达到峰值,较煤样原始孔隙率提高约6倍。在煤样受震动载荷损伤、破坏的整个过程中,渗流孔的连通性逐渐提高与改善,其分形维数呈线性下降趋势。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揭示了震动载荷对煤样孔裂隙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煤样中部区域孔隙最先发育并逐步形成微裂隙,在后续震动波反射、拉伸作用下,损伤破坏区域向两侧逐渐演变直至贯通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动载荷 核磁共振(NMR) 能量耗散 孔裂隙演化 损伤演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