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的耦合——清代西藏丹达山神崇拜考论
1
作者 刘丽玲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9,共7页
清代,西藏产生并盛行一时的丹达山神崇拜有着深刻的地方传统文化渊源和复杂的时代、政治背景,既反映了藏民族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传统,又折射了清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者的政治意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具象地感受清朝统治者治藏策... 清代,西藏产生并盛行一时的丹达山神崇拜有着深刻的地方传统文化渊源和复杂的时代、政治背景,既反映了藏民族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传统,又折射了清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者的政治意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具象地感受清朝统治者治藏策略的实施,深入理解清朝主流思想文化与西藏地方传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文章结合丰富的文献史料,考证了丹达山神的原型、封神经过及山神传说的演变过程,并深入剖析了丹达山神崇拜的成因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意志 民间信仰 清代 西藏 丹达山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讳改现象发覆
2
作者 安天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09,共9页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胡”“虏”“夷”“夏”之现象。借此个案反思宋画流传中的文化政治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兴瑞应图 清改宋画 宋画流传 夷夏话语 讳改剜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燕乐调名实质的改变
3
作者 杨善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I0002,共6页
元代以后南北曲所用燕乐调在调名上与宋代是一致的,但其用于表明某种调高、调式的实质作用却在明初以后开始改变。到了清代同样的燕乐调,其宫调含义已然失去,成了徒有虚名的存在。之所以如此,与文人曲词创作由注重音乐的依腔填词而为脱... 元代以后南北曲所用燕乐调在调名上与宋代是一致的,但其用于表明某种调高、调式的实质作用却在明初以后开始改变。到了清代同样的燕乐调,其宫调含义已然失去,成了徒有虚名的存在。之所以如此,与文人曲词创作由注重音乐的依腔填词而为脱离音乐的依律填词有关,其根本原因在于元明清时期以戏曲为主流的民间俗乐发展的要求。正是在俗乐发展的推动下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燕乐调名实质的改变,已有燕乐调终被后世广泛采用的工尺七调所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燕乐调 调名实质 曲词创作 俗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董和泉 邓文华 +7 位作者 许华勇 张列琤 朱煜 杨亮 黄伟 王建 尹京苑 郭景康 《陶瓷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区分宋代汝瓷和民窑钧瓷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钧瓷的配方设计,判断实际生产中的钧瓷配方是否能产生分相。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古陶瓷 宋代汝瓷 民窑钧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南清乐及乐府诗的属性及与曲词发生的起源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木斋 焦宝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清乐和六朝乐府具有声乐属性、江南文化属性、精练属性、宫廷贵族属性和宫廷艳歌属性,正是这些属性,使清乐和六朝乐府诗成为了盛唐之际曲词发生的直接源头。
关键词 清乐 六朝乐府 曲词 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对“同宗民歌”的认识——与冯光钰教授商榷 被引量:14
6
作者 徐元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4-69,共6页
同宗民歌研究的是民歌“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是对一些同一源流民歌的比较研究。从对众多同宗民歌“流”的比较研究中 ,勾勒出“源”的基本特征 ;在对“流”的分析过程中 ,寻找“源”的总体特征 ,并进一步找出更多同源同流的同宗民... 同宗民歌研究的是民歌“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是对一些同一源流民歌的比较研究。从对众多同宗民歌“流”的比较研究中 ,勾勒出“源”的基本特征 ;在对“流”的分析过程中 ,寻找“源”的总体特征 ,并进一步找出更多同源同流的同宗民歌来 ,甚至找到这些同宗民歌的“源头” ,或至少寻找到较早的“流”。许多同宗民歌都源于明清俗曲 ,而音乐曲调则是辨认同宗民歌的根本标准。同时 ,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歌词内容、衬词使用规律、民歌名称等手段寻找同宗的民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宗民歌 明清俗曲 民歌源头 民歌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楚辞研究的现代转型——以王闿运、梁启超、游国恩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金善 赵然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王闿运、梁启超、游国恩是晚清至民国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者,他们的学术研究受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研究目的从"反对理学"经"经世致用"到"还其本体",研究方法从"微言大义"经&qu... 王闿运、梁启超、游国恩是晚清至民国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者,他们的学术研究受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研究目的从"反对理学"经"经世致用"到"还其本体",研究方法从"微言大义"经"文艺美学"到"唯物主义",研究视角从"今文经学"经"行为心理"到"文学史观"的转变,从而完成了由古典楚辞学向现代楚辞学的学术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楚辞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道教青词略论 被引量:3
8
作者 查庆 雷晓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1,共5页
宋代崇奉道教,斋醮活动盛行,为道教青词的兴盛创造了条件。青词创作反映了内容繁富的道教斋醮活动,折射出宋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道门内外道教斋醮科仪的编撰和总结,对青词宗教美学标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规范,对推动青词这种道... 宋代崇奉道教,斋醮活动盛行,为道教青词的兴盛创造了条件。青词创作反映了内容繁富的道教斋醮活动,折射出宋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道门内外道教斋醮科仪的编撰和总结,对青词宗教美学标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规范,对推动青词这种道教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道教 青词 斋醮科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民谣传播与社会政治变革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志光 孙朋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139,共9页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民谣作为载体向统治阶级表达看法与观点,抒发内心感受,其中既有赞美亦有批判。而统治阶级内部也常采用民谣进行政争,赋予其特殊含义。此外,朝廷也会通过民谣来体察施政行为是否合乎民意,以期在决策中形成与民间舆论的一种良性互动,以此来安抚民众,巩固基层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民谣 社会政治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吉惠 吴兴洲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5,共6页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实学 儒学 宋明理学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被引量:37
11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63,共12页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中国哲学史 先秦哲学 宋明哲学 明清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查氏水西庄与清代雍、乾之际文坛走向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兵 王小恒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9,共8页
天津查氏水西庄与"扬州二马"小玲珑山馆、杭州赵氏小山堂在一代文宗王士禛和诸诗坛大家故去、文坛领袖出现空缺、新的文学走向初现端倪之时,鼎足而立,三位一体,强力推动了清代雍正、乾隆之际文坛新格局的形成和文学的发展。其... 天津查氏水西庄与"扬州二马"小玲珑山馆、杭州赵氏小山堂在一代文宗王士禛和诸诗坛大家故去、文坛领袖出现空缺、新的文学走向初现端倪之时,鼎足而立,三位一体,强力推动了清代雍正、乾隆之际文坛新格局的形成和文学的发展。其中,查氏水西庄作为沟通南北文坛的重要桥梁,发挥了极为独特的作用。水西庄查氏通过大量吸纳资助下层在野士人、亲自参与《拟乐府补题》唱和活动和笺注《绝妙好词》等在雍、乾时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活动,推进了文坛重心向野逸文学创作集群的下移和文坛"朝""野"离立之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查氏水西庄 文化活动 “朝”“野”离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民间淫祠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黎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5-101,共7页
宋代民间淫祠泛滥成灾 ,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害。民间淫祠泛滥与民间巫风盛行之间 ,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此外 ,由于宋代商业活动的兴盛 ,许多地方性的俗神迅速地向四面辐射 ;而两宋政权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软弱无力 ,使得民众寄希望于... 宋代民间淫祠泛滥成灾 ,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害。民间淫祠泛滥与民间巫风盛行之间 ,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此外 ,由于宋代商业活动的兴盛 ,许多地方性的俗神迅速地向四面辐射 ;而两宋政权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软弱无力 ,使得民众寄希望于神灵。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 ,对民间淫祠的打击几乎一直与两宋政权相始终。由于难以尽述的种种压力与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代 淫祠 民间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俗”之际——宋代丧葬礼俗及其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游彪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自古以来,丧礼就是中国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宋代也不例外。就现存资料来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提倡实施规范的丧葬礼节,并为此不懈努力,他们不仅继承总结先秦以来儒家的丧葬制度与理念,而且也依据宋代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改进完善,进而形成... 自古以来,丧礼就是中国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宋代也不例外。就现存资料来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提倡实施规范的丧葬礼节,并为此不懈努力,他们不仅继承总结先秦以来儒家的丧葬制度与理念,而且也依据宋代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改进完善,进而形成为一套较为系统的“礼法”。这些礼仪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有些甚至成为朝廷颁布的政策或法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礼法”未必完全符合两宋社会现实,因而民间丧葬之“俗”便成为庶民百姓约定俗成的惯例。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却也相互协调,进而共生共存,这是宋代丧葬民俗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丧葬 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艺音乐中的扬琴 被引量:6
15
作者 解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各地的“琴书”类说唱,是民间艺人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传唱明清俗曲声腔的过程中形成的曲艺形式。这种艺术品种属“明清俗曲腔系”,文章论述了其伴奏乐器“扬琴”,以及琴书类曲艺的种类与传播。
关键词 曲艺 扬琴 琴书 明清俗曲腔系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信巫不信医”问题探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小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6-112,共7页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巫医的欺诈,以及医药事业尚不发达和不普及等原因,宋代民间"信巫不信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与此同时,两宋政府以及官僚士大夫对巫、医态度的变化及其禁巫兴医等措施的施行...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巫医的欺诈,以及医药事业尚不发达和不普及等原因,宋代民间"信巫不信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与此同时,两宋政府以及官僚士大夫对巫、医态度的变化及其禁巫兴医等措施的施行,凸显了信巫不信医问题的严重性,故而在文献中记载较多。事实上,宋代的信巫不信医问题在总体上较前代已有所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民间 巫医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情”入法:清代州县诉讼中习惯如何影响审断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昕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3,共6页
清代诉讼中州县官凭借律例和情理审断案件,其中的情既包括人情也包括民情。通过考察四川省南部县全清档案中州县官对"义让"和"转房"案件审断情况,可以发现符合律意的习惯和不符合律意的习惯,在州县审断中的影响。... 清代诉讼中州县官凭借律例和情理审断案件,其中的情既包括人情也包括民情。通过考察四川省南部县全清档案中州县官对"义让"和"转房"案件审断情况,可以发现符合律意的习惯和不符合律意的习惯,在州县审断中的影响。当习惯为国家律例所不禁,则州县官大胆运用,直接将民情引入审断,此为"道统"高于"治统"的必然;当其为国家律例所禁止,但考虑到地方的特殊性,州县官虽然不直接引用,但仍常以人情为借口,以"看似通达人情,实则迁就习惯"的方式平息讼争,此为现实高于理想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州县诉讼 习惯 审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的新阐释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易安 程彦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95,共11页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折射出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人格魅力以及诗歌风格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了韩愈及其诗歌较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多层面的阐释,不仅凸显了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韩愈的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在晚清内忧外患的特定语境中重新彰显出来,从而也传达了宗宋诗人求变求新的诗学主张以及关怀现实的忧患意识和除弊去疾的革新意识。可以说,宗宋诗人是通过对韩愈诗歌的阐释来张扬自己的诗学观念和政治理念的,而韩愈诗歌则因宗宋诗人的阐扬而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宗宋诗派 韩愈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海洋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与丧失的原因 被引量:9
19
作者 庄国土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6年第1期1-9,46,共10页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但分别被明清政府所扼杀。东南沿海商民的海外开拓,在极端专制的明清政府看来,是游离于朝廷控制的不安定因素,必须予以打击。郑和则是实施明初海外政策的执行者,其结果是中国背向...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但分别被明清政府所扼杀。东南沿海商民的海外开拓,在极端专制的明清政府看来,是游离于朝廷控制的不安定因素,必须予以打击。郑和则是实施明初海外政策的执行者,其结果是中国背向海洋,毁灭了宋元时期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机遇。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崛起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机遇。但满清入主中原后,建立同样的极端专制统治,基本上继承明代的内外政策,葬送了明末清初中国海洋发展的第二次机遇。在明清数百年东南沿海商民面向海洋和朝廷背向海洋的抗争中,强大的中央政权都是最后的胜利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宋元 贸易 海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通俗文学中医者形象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立 秦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74-79,共6页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者形象 涉医题材史 明清通俗小说 民俗文化 主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