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和增强机制分析 被引量:60
1
作者 刘梅 严文莲 +2 位作者 张备 俞剑蔚 金小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35-843,共9页
利用江苏省能见度监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探空资料、NCEP(1°×1°)和CFSV2(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江苏雾霾持续性和13—14日大雾形成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平直的纬向环流,... 利用江苏省能见度监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探空资料、NCEP(1°×1°)和CFSV2(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江苏雾霾持续性和13—14日大雾形成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平直的纬向环流,江苏位于地面高压底部偏东气流中,冷高压主体偏北,是1月发生持续雾霾天气的大背景。较弱的偏北经向风导致冷空气势力较弱,为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发生提供了近地层有利的稳定形势。(2)近地面相对湿度85%以上,风速小于3 m·s^(-1),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凌晨与夜间温度露点差小于3℃。这些条件的稳定为持续雾霾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气象因子。(3)地面辐射降温和弱冷平流共同作用引起的温度快速下降以及日出后潮湿地面蒸发增强对雾的加强起到一定的触发作用。近地面冷平流和混合层以上暖平流为本次雾增强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弱上升运动、中高层弱的下沉运动是14日凌晨雾快速加强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天气 环流形势 温度平流 层结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区域性平流雾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及预报思路 被引量:31
2
作者 许爱华 陈翔翔 +1 位作者 肖安 许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2-381,共10页
利用江西省2000—2012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采用合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54次区域性平流雾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得到了平流雾逆温层、温湿条件、低层风场及影响系统等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区域性平流雾主要发生于2—3月... 利用江西省2000—2012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采用合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54次区域性平流雾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得到了平流雾逆温层、温湿条件、低层风场及影响系统等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区域性平流雾主要发生于2—3月,北部多于南部。(2)其形势特征为:江南地区低层有较明显的暖湿平流。850 hPa上的切变线或辐合区位于长江流域到江淮一带,925和850 hPa西南风速分别达3~8和7~15 m·s^(-1)。地面形势多为弱低压倒槽和锋面前部的低压,其次为高压底部。(3)850 hPa以下低层有相对湿度≥80%的湿层,500 hPa中层多数有相对湿度≤50%的干层。地面气温和露点多在10~16℃,且达到近饱和。(4)平流雾的逆温结构以单层逆温为主,多数比辐射雾逆温层高、厚度大。逆温强度主要在1~3℃。最后给出了江西平流雾(我国南方)的预报着眼点或预报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暖平流 逆温 相对湿度 预报着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城区大雾过程近地面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吴彬贵 张宏升 +2 位作者 张长春 朱好 王兆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地面倒槽、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是天津冬季雾日多见的地面气压系统。为了解雾事件在上述三种天气系统下近地面层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利用天津市250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选取2002、2003和2004年相应气压场下的雾... 地面倒槽、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是天津冬季雾日多见的地面气压系统。为了解雾事件在上述三种天气系统下近地面层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利用天津市250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选取2002、2003和2004年相应气压场下的雾个例,比较分析了冬季雾天近地面层结构及低层水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三种天气系统条件下,均存在近地层逆位温层结和增湿现象,近地面40m以下高度为弱风。(2)地面倒槽形势下的平流雾过程中,逆温层结稳定且厚达千米,近地层呈多层逆温或弱逆位温层结;80m以上,雾前风力较强,雾中风力较弱;低空各层水汽显著上升时间提前于起雾时间约15h,且日夜增速持续均匀,雾中呈现出逆湿特征,雾顶超过250m。(3)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下的辐射雾过程中,日落后近地面浅薄逆温层结生成并于05时(北京时间,下同)左右达最强,日出后减弱,于11时左右消散;仅夜间近地层水汽显著增加,且塔层250m逆温强度达到3.0℃时才开始出现,距起雾时间约2~9h;雾形成后,逆温层底抬升,雾体中逐渐演变呈不稳定层结;雾中呈现下湿上干特征,雾厚分别为80m和60m左右。(4)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下的风廓线演变规律有显著差异,即前者80m以上6m.s-1左右南风和北风呈规律性日变化转换特征,而后者250m低层大气恒为弱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逆温 气压场 比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诊断2008年初南方罕见冰冻雨雪天气 被引量:15
4
作者 邹海波 刘熙明 +3 位作者 吴俊杰 吴珊珊 袁卓建 王四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5-356,共12页
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每三小时一次的TRMM 3B42降水资料,利用改进后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不用地转风近似而用旋转风估算水平环流经向分量),定量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垂直分量(ωMC)的演变情况。结... 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每三小时一次的TRMM 3B42降水资料,利用改进后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不用地转风近似而用旋转风估算水平环流经向分量),定量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垂直分量(ωMC)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当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强降水时,局地经向环流的强上升支气流(ωMC<0)控制我国南方地区,与以往个例(凝结潜热加热占优)明显不同,我国南方地区的强上升支气流主要由平均西风动量纬向平流和平均温度经向平流激发。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得知:(1)位置比气候态偏西的高空(200 hPa)西风急流(中心位于日本西南)入口区反气旋切变侧的西风辐散抽吸持续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是平均西风动量纬向平流对我国南方地区经向环流上升支起正贡献的主要原因;(2)中低层(850~400 hPa)我国南方地区处在孟加拉湾温度槽前,受较深的孟加拉湾高度槽前的西南风和西太副高西北侧的西南风控制,以暖平流为主。受500 hPa气流的引导,中低层我国北方地区为偏北风控制,以冷平流为主。冷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平均经向温度平流对我国南方地区经向环流上升支起正贡献的主要原因;(3)由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较弱(相对春夏秋季节)以及低层逆温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贴地层水汽的辐合抬升,使凝结潜热加热对我国南方地区经向环流上升支的正贡献较小。1月24日后随着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南方地区水汽输送的显著加强,凝结潜热加热的正贡献才提升至第三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雨雪 西风急流 局地经向环流 温度平流 水汽输送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一次持续性大雾气象条件和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扬锋 马雁军 +2 位作者 陆忠艳 李昌杰 刘宁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89-291,326,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对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天的大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以及空气质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雾发生时,天气形势稳定,低空有弱冷空气活动,地面风力很小,这些都...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对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天的大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以及空气质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雾发生时,天气形势稳定,低空有弱冷空气活动,地面风力很小,这些都限制了近地面层的水汽向外耗散;近地面逆温和低空逆温同时存在,近地面逆温有利于近地面层水汽积累,低空逆温使近地面层水汽不易扩散而聚集,水汽含量高,使得大雾维持;天气形势稳定,且长白山高压和逆温层的存在,大气污染物无法及时向四周及高空扩散,空气质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特征 逆温层 污染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 被引量:43
6
作者 黄建平 朱诗武 朱彬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258-265,共8页
利用ADAS对一次连续5天辐射雾进行探测,获得了辐射雾生消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风场等要素的垂直分布。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详尽分析,讨论了辐射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逆温层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 利用ADAS对一次连续5天辐射雾进行探测,获得了辐射雾生消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风场等要素的垂直分布。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详尽分析,讨论了辐射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逆温层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雾又对大气边界层中的温、湿、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逆温层 大气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平流雾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及其逆温控制因子的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宋润田 金永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3-451,共9页
利用多普勒声雷达所获取的在时间、空间(垂直方向)较为密集的实时资料,对北京地区1997年12月18日平流大雾时的温度场和相应的水平风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影响温度层结变化的因子,对逆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的各个因子进行... 利用多普勒声雷达所获取的在时间、空间(垂直方向)较为密集的实时资料,对北京地区1997年12月18日平流大雾时的温度场和相应的水平风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影响温度层结变化的因子,对逆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的各个因子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分析表明:(1)上层逆温与位于其顶部附近较为强劲的偏北气流是相伴出现的,其性质属下沉逆温。其逆温强度的变化与其顶部较为强劲的偏北气流变化同向。由于其本身处在较强的风切变之下,使其本身湍流不易发展,同时它也象盖子一样阻挡了上部动量和热量的下传,对近地层逆温的稳定维持也是至关重要的。(2)不论在逆温稳定维持阶段或是逆温大幅度减弱阶段,垂直运动都是逆温发展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而地表的辐射冷却,对近地层逆温的影响,表现为较强的回波强度峰值,对应气温变化的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雷达回波强度 逆温层 水平时空剖面 垂直运动 温度平流 控制因子 平流雾 风场 温度场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一次连续大雾的天气要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宁娜 陆忠艳 +1 位作者 关颖 赵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20-6621,6853,共3页
[目的]探讨大雾的形成、持续及消散的原因。[方法]在辽宁省的天气学资料和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 d的大雾天气,从天气学形势、要素特征,尤其是大雾发生、维持、消散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对此... [目的]探讨大雾的形成、持续及消散的原因。[方法]在辽宁省的天气学资料和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 d的大雾天气,从天气学形势、要素特征,尤其是大雾发生、维持、消散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对此次连续大雾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此次大雾是由于辽宁处于鞍形气压场中,弱冷空气扩散使地面有多处较弱中尺度辐合区,前期气温较高造成积雪融化,伴随辐射降温和西南平流输送作用,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雾天气。同时,由于风速小和上空逆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潮湿空气的扩散;加之华北地区也出现大雾天气,高空西南气流将华北地区的潮湿空气输送到辽宁上空,更加重辽宁大雾的强度。[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做好空气污染气象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天气要素特征 逆温层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路爽 孙凤华 +2 位作者 孟鹏 李大为 侯亚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339-12341,共3页
分析了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沈阳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的发生机理,揭示出沈阳地区平流雾的典型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发生于冬季高空槽前的暖湿气流中,雾区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大雾随着高空槽所携带的冷空气过境逐渐消散... 分析了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沈阳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的发生机理,揭示出沈阳地区平流雾的典型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发生于冬季高空槽前的暖湿气流中,雾区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大雾随着高空槽所携带的冷空气过境逐渐消散;逆温层的高度变化可以作为大雾发生、发展、消散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平流雾 逆温 温度露点差 总温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冬一次连续雾的天气要素特征和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兴波 韩庆红 +1 位作者 任小峰 赵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12095-12097,12104,共4页
在吉林地区的天气学资料和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发生在2007年11月7~9日持续3d的大雾天气,从天气学形势、要素特征特别是大雾发生、维持、消散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并结合环保局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对大雾天气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吉林地区的天气学资料和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发生在2007年11月7~9日持续3d的大雾天气,从天气学形势、要素特征特别是大雾发生、维持、消散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并结合环保局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对大雾天气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雾发生前期,低空有弱冷空气活动,大雾维持期间北部维持高脊使得没有强冷空气入侵,850hPa以下有深厚的逆温层存在,近地面层逆温持续存在,且低空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500~850hPa有弱的冷平流;由于稳定的逆温层结存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雾天气里空气污染指数为三级,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要素特征 逆温层 污染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上气温高于山下成因分析
11
作者 程芳芳 李红卫 +3 位作者 张晓娟 余辉 林丽 刘伟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24-126,共3页
选取2013年1月28-29日一次典型雾霾天气过程,从大气环流、地面气象条件以及地形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山上气温高于山下气温异常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 气温 逆温层 辐射 雾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平流海雾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33
12
作者 黄彬 高山红 +2 位作者 宋煜 张增海 赵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3,共8页
利用大量的地面站点观测、卫星监测和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卫星云图特征及影响黄海海雾的气象和水文因子。结果表明,黄海海雾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雾频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加;海雾与海上风速的大小... 利用大量的地面站点观测、卫星监测和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卫星云图特征及影响黄海海雾的气象和水文因子。结果表明,黄海海雾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雾频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加;海雾与海上风速的大小和方向有密切关系;海雾出现与海表温度、气-海温差、露点温度有关;海流是影响海雾形成的水文因素之一;海雾是大气处在稳定层状态下的一种凝结现象,有海雾不一定有逆温,但是逆温层的消散却为海雾的消散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卫星云图 平流雾 气-海温差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一次持续性海雾过程形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黄彬 许健民 +1 位作者 史得道 柳龙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42-1351,共10页
2016年3月3—5日,渤海和黄海大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的海上大雾天气过程。本文从卫星遥感监测上分析海雾在生成、发展和消亡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特征。从海洋气象条件上分析了山东半岛东南近海没有海雾和海雾形态演变的原因。结果表... 2016年3月3—5日,渤海和黄海大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的海上大雾天气过程。本文从卫星遥感监测上分析海雾在生成、发展和消亡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特征。从海洋气象条件上分析了山东半岛东南近海没有海雾和海雾形态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1)在海雾形成初期,在山东半岛东南海域有弱气旋性弯曲,大气层结不稳定,地面形势受低压影响,虽受偏南风控制,但湿度小,无水汽辐合,因此在山东半岛东南近海没有雾。(2)海雾的形成与低层的偏南暖湿气流有关,而这个偏南暖湿气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雾区对应着水汽辐合区,海气温差为0~1℃的区域与雾区吻合,在海雾发展成熟期,雾顶长波辐射导致雾体降温,出现气温低于海温的现象。(3)925~1000 hPa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海雾在逆温层内维持和垂直高度上的发展,形成有一定厚度的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形态变化 气海温差 逆温层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春季一次黄渤海明显海雾过程的大气海洋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史得道 黄彬 吴振玲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92,共8页
利用FY卫星资料、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ERA 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3月3—5日黄渤海明显海雾过程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逆温层、低层上升中层下沉的配置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水汽条件源于黄海输送,... 利用FY卫星资料、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ERA 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3月3—5日黄渤海明显海雾过程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逆温层、低层上升中层下沉的配置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水汽条件源于黄海输送,南到东南风将暖湿空气向北输送,然后在偏东风作用下输送入渤海;降温条件源于海气界面湍流热交换,大气向海洋输送的湍流热通量使得湿空气降温凝结,达到饱和形成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水汽输送 逆温 海气温差 湍流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一场持续性大雾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王玮 黄玉芳 +1 位作者 孔凡忠 刘继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4-90,共7页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2月18—23日中国东部大范围大雾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逆温层的高度及强度与雾的浓度关系密切,弱的冷暖平流均有利于产生雾,但是温度平流在近地面一定高度迅速逆转...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2月18—23日中国东部大范围大雾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逆温层的高度及强度与雾的浓度关系密切,弱的冷暖平流均有利于产生雾,但是温度平流在近地面一定高度迅速逆转使得温度层结由不稳定转为稳定更利于浓雾产生。边界层在低层辐合上升和高层辐散下沉的界面中形成逆温层,是浓雾产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层 温度层结 温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平流在沙尘暴和大风天气预报中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孙永刚 孟雪峰 +2 位作者 荀学义 袁慧敏 仲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02-1307,共6页
针对内蒙古沙尘暴天气中大气层结稳定度问题,选取了内蒙古强沙尘暴、大风(以大风为主部分地区伴有扬沙天气)两种天气过程,对冷空气活动的温度平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大风天气都有较强的冷平流活动,但强冷... 针对内蒙古沙尘暴天气中大气层结稳定度问题,选取了内蒙古强沙尘暴、大风(以大风为主部分地区伴有扬沙天气)两种天气过程,对冷空气活动的温度平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大风天气都有较强的冷平流活动,但强冷平流的垂直分布明显不同,其对大气层结稳定度、温度垂直廓线、垂直运动分布有明显影响。沙尘暴天气强冷平流中心位于较高的700~600 hPa层次,其与近地层弱冷平流叠加,形成高低层温度平流差异,使得垂直气温直减率加大并保持这一趋势,形成有利于沙尘暴发生的深厚不稳定层结条件,在低层扰动的触发下形成干对流风暴,能量交换不稳定能量释放,使该层大气趋于中性层结即混合层,混合层是能量交换的一个平衡态;大风天气强冷平流中心位于较低的850 hPa以下层次,不利于形成不稳定层结条件。沙尘暴扬起的高度就是混合层厚度,比强冷平流中心位置高出150 hPa左右,强度达到—45×10^(-3)℃·s^(-1)以上的强冷平流中心在700~600 hPa层次时,混合层厚度可达到500 hPa以上层次,这一强度的沙尘暴天气可以影响到我国江南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平流 沙尘暴 大气层结 混合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连续大雾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卫武 何佳 +2 位作者 刘玉兰 李婷 何劲夫 《农业科学研究》 2017年第2期39-45,共7页
2015年11月8—11日宁夏石嘴山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连续大雾天气,期间空气污染物浓度持续较高.从环流形势、气象因子、逆温层等要素出发,阐述大雾形成与持续的原因,以及大雾过程中PM_(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风速、相对湿度间的关系,... 2015年11月8—11日宁夏石嘴山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连续大雾天气,期间空气污染物浓度持续较高.从环流形势、气象因子、逆温层等要素出发,阐述大雾形成与持续的原因,以及大雾过程中PM_(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风速、相对湿度间的关系,旨在揭示大雾预报着眼点以及此类天气情况的空气质量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空气质量 逆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入海气旋在黄渤海造成的海雾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柳龙生 黄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0-1470,共11页
利用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数据、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2020年5月2-4日移入黄海的温带气旋引发大范围的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海雾主要发生在入海气旋的西侧和北侧,同时具有... 利用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数据、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2020年5月2-4日移入黄海的温带气旋引发大范围的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海雾主要发生在入海气旋的西侧和北侧,同时具有平流冷却雾和锋面雾的性质。(2)黄渤海雾发生期间气海温差在0.5~2.5℃,2 m高度露点温度略高于海温。(3)在气旋西侧和北侧都出现了雨转雾的现象,并且从青岛L波段雷达监测温度廓线显示在500 m和1500 m高度上出现“双逆温”。(4)气旋造成的湿空气辐合是本次海雾过程的重要水汽来源,降水的加湿和蒸发冷却效应同样使得近海面大气饱和度快速增长。(5)黄渤海大部海域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为负值,湍流热通量主要表现为大气向海洋输送,气旋造成的垂直风切变增强了大气机械湍流,使得大气和海洋进行充分的热量交换从而促进海雾在垂直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温带气旋 气海温差 逆温层 湍流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